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穿今]网红每天都遇袭-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史的学生,只是她的话太肯定太有代入感,让人不知不觉忽略这个问题。
忙到晚上,林声晚连“唐朝女孩的穿衣打扮”都没说完,期间不停被人打断,还好有个[只看主楼]按钮,不然她恐怕连自己的楼也找不到,直到杨婶来做饭,她才疲惫地揉揉自己的眼睛,和网友们说再见。
然而离开电脑的她没想到,这个帖子火得出人意料,一夜之间出现好几个相似的联动贴《生活在宋朝的体验》、《我在秦朝是怎么生存的》……,可惜这些帖子差不多照搬网上的文献,丝毫没有声声慢身如其境的体验,反过来倒为《唐朝》帖子增加热度,其中就有李时,他是一名历史系学生,本科学的西方历史,但对华国特别是盛唐的历史十分感兴趣,无所事事时也会逛一逛海角论坛,看到这个热帖标题,他来了兴趣。
这位楼主所说的许多细节没有出现在史书上,但按照他所学过的历史稍微脑补一下,就会发现楼主说的基本上有所根据,她随口说了句邢窑瓷器的花瓶名字,尽管没在网上找到,李时却在图书馆里寻找西安附近地方志时留意过,有一个小村建造邢窑,出产的正是类似的花瓶模样。这本地方志只在他们学校图书馆有,凭借书证登记后才能借走,他看到这条线索猛地回想起来,在线询问图书管理员关于这本书的订阅记录——最近三年,只有他一人借过。
诸如此类的细节比比皆是,楼主说有一年大旱,她住在自家庄园里,农人们要到山上挑水,十分辛苦,李时注意到那座山的名字,正好有个老同学住在西安那边,将信将疑地打电话问起,对方竟然说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辈,山里的确有口井,十几年来水位下移,早已经不出水了,这事也是听老人说的,他并没有在意,李时问起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至于还有谁知道,对方肯定地说,“村里的老人们或许了解。”
难道楼主住在西安?这也不是没可能,可是调查那么多文献资料,就是为了到海角论坛炫耀一下?
李时总觉得奇奇怪怪。
向他这样的历史专业人士并不少,他们或多或少按照自己的知识储备解读这个帖子,诧异地发现楼主说的大多都是有所依据的,哪怕没有文献资料证明的部分,也没有文献资料可以反驳,混迹在海角论坛的历史专业人士不少,他们好奇心一起,开新楼逐字逐句地为楼主的话找文献资料佐证,一连开了好几个联动贴,险些惊呆围观群众。
[有必要吗?]大家哭笑不得,[当看个乐子不行吗?]
[老实说,你们是不是有点认真过头了?]
[等等,你们的意思是,楼主说的都是真的?我还以为是她在史料基础上编造的!]
[这得查多少文献啊,我去,东南西北的文献资料都有,还有村里的地方志,岛国的博物馆图录,论文,考古资料……我惊呆了。]
[有很多文献都是不外传借不到的,问题来了,楼主怎么找到的?细思极恐Σ(゜゜)]
[细思极恐Σ(゜゜)+1]
[港真,这不会是个骗局吧?从头到尾都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息。]
然而,林声晚关掉电脑后继续做作业,丝毫没有察觉到论坛的惊涛骇浪。
第二天当她登陆论坛,简直目瞪口呆。
※、22。《清平调》
林声晚万万没想到; 自己一个普普通通的帖子,居然能盖上那么多层楼; 甚至整个海角杂谈板块首页都被相关的帖子所占据; 此外; 还不断有人站短她; 其中好几家专卖唐制汉服、珠钗发簪的淘宝店甚至想出钱让她打广告——这走势不对啊!
盯着电脑屏幕发了会儿呆; 她果断地关上海角论坛; 打算等网友们冷静下来再出现; 随后打开a站; 研究一番录音软件和音乐专栏; 她缠上古筝假甲; 试弹一曲; 练练手感,发到网上的第一首诗歌她不打算出风头,所以选的一首现成的《清平调》。
李白的清平调是七言乐府诗歌,尽管词不一样,但曲调固定; 她用自己的话——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中古汉语念一遍; 不禁感叹这位大诗人的才气; 林声晚关紧房门和窗户,坐到古筝前; 指尖轻动; 乐声如流水般潺潺动人。
她试唱几遍; 找到感觉后用昨天买的麦克风录下; 连接录了三次,得到三个有着细微差别的版本。如此她还不太满意,打电话请陶浅帮忙找人做后期,报酬好商量,并将一个最满意的母带用邮箱发送过去。
陶浅收到邮件后,不禁好奇地下载附件点开,音质不太好,应该不是在专业录音棚里录的,然而古筝的曲调她却从没听过——难道是自己写的?——而听到歌声,她眨眨眼睛,有些困惑。
这是哪一省的方言?
她又读一遍邮件内容,林声晚说的很清楚,这首歌是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那首,陶浅不禁乐了,你家《清平调》长这样?
笑归笑,答应人家的事得做到,她作为cosplay圈少见的专业女摄影师,手头上有不少圈内人脉,正好她曾经结识过两位古风音乐社团的成员——古风音乐社团和cosplay圈关联紧密,不少歌曲海报乃至mv都是找coser做的,他从企鹅号里翻出这两位成员的账号,先找一位名气小的问问,被客客气气地拒绝,抱着一丝希望问问圈内知名的古风歌手,对方说社团有后期成员,但想先听一听母带。
“不用做得很好,她只是发到网上玩玩,”她转告林声晚的话,“背景杂音什么的去掉就行。”
把歌发过去后,正好工作室来了位顾客,陶浅这个摄影师责无旁贷地上去拍摄,两个小时过后,才精疲力尽地回到自己办公室里休息。
说是办公室,其实更像杂物房,除却角落的一座米色沙发,其它地方堆满漫画、小说、摄影设备和游戏光盘,往上一吹就能抖落出一层灰,她一头栽进沙发里闭目养神片刻,方坐到电脑面前。
没曾想一打开企鹅,音响顿时传来无数个“滴滴滴滴”,好像足有几百人找她一般,吓得她赶紧叉掉,愣了一会儿,才重新打开。
“清平调?也是古风歌曲?那我们社团接不了。”
“等等,这曲子谁谱的?”
“我靠这发音厉害啊。”
“人呢人呢,姐们唱歌这人你认识吗?”
“回话回话回个话啊。”
陶浅是真不懂这群搞音乐的,她满肚子疑惑几乎要从脸上蹦出来,喵喵喵?这歌很好听吗?我怎么不觉得呢?
“是我一个好朋友,”临到嘴上她突然想起保密协议,话到口边转了个口风,轻描淡写地回答,“怎么?唱得很好?”
“怎么说呢,”葛乐白点击重放按钮,斟酌着词句对她这个外行人解释,“我们做古风歌曲的,古风古风,古风到底是什么,谁都没办法说清,现在我们圈里挺乱,大家都是爱好……”他握住手边大茶杯喝一口水,继续打字,“你朋友这个古风,很独特。”
最初做古风歌曲的这一批人,一开始都是怀着对它的热爱,目的很单纯。期间为了追求古韵,葛乐白查过不少资料,发现完全复古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些音乐早已沉寂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不是他们可以做到的,要靠考古学家这些专业人士。而且就算拿出来,放到现代也未必会有人欣赏,毕竟时代的审美不同了。
陶浅这首歌的出现,让他非常惊讶。虽然只有一架古筝,可流转的曲调,与现代流行音乐、与岛国音乐迥然不同,听到它,会联想起阳关三叠、梅花三弄这些古曲,而那几乎听不懂却自成韵脚的歌词,说句老实话,简直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
放在网上或许没多少人欣赏,但不能以此否定它的价值。听完这首歌,葛乐白灵光一闪,脑中涌现出许多将这曲调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片段,只要略一修改,便是几首好歌。
“你有她的企鹅号吗?”他催促着问,“联系电话?”
陶浅询问林声晚后,将她新申请的企鹅号发给葛乐白。
林声晚原以为他想要交流一下后期调音的事,没想到对方第一句话居然是,“这首歌你卖不卖?”
有没有搞错?一开口就问卖不卖?
面对情商如此之低的人,她干脆利落地回复两个字,“不卖。”
被她的回话噎住,葛乐白有些恼羞成怒,他深吸一口气,按捺住怒火,试图和缓一些,“你这首歌你知道,这曲谱和歌词,在网上根本不会有人听,你卖给我,赚一笔零花钱,不好吗?”
“不好。”
“既然你不卖,”葛乐白嗤笑一声,双手快速地打字道,“没人会给你做后期,你拿着母带自己玩吧。”
“小朋友,”林声晚也来了气,“你以为没做后期的歌没人听?那是你以为。”
“姐姐今天教你个乖。”
一时来气,她登陆海角论坛,捡几个问话的楼回复,见楼主重出江湖,网友们纷纷聚过来询问她说的是真是假,[楼主你回来啦!看到隔壁那几栋楼没有?好多人认为你说的是真的。]
[好奇那些细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对啊,有的事住在那片的人都记不清。]
[为了开这个贴你查了多少资料?能透露一下不?]
[就像标题说的那样,因为我生活在唐朝啊,]林声晚面对这些仿佛张大嘴巴等她喂食的小鹌鹑们,露出浅浅的笑,她在主楼更新一段日常生活发生的趣事,其中略提一句闺中教习,立刻有鱼儿上钩,自认为抓到破绽,[原来楼主多才多艺,为什么不秀两手来看看?]
[你们想看什么?]出乎意料的是,楼主当真回复他们道,[如果我学过,愿意效劳。]
[不是说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吗?]大家来了兴趣,[弹琴会吗?]
[我还挺喜欢国画的。]
[据说大家闺秀都练得一手好字,真的?]
[养在深闺里的女孩儿能跳舞吗?]
林声晚唇角一勾,[既然如此,我弹唱一曲,还请各位指教。]
听说楼主要秀才艺,混迹在其它板块的网友们如同鱼儿嗅到鱼食一样聚拢在帖子底下,她放上自己在a站还空空荡荡的空间主页,从楼里消失。
李时正好赶上这一波,见楼主不答复,猜到她去做准备,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他网友的推测中去,有不少人引经据典,大谈格律和音韵,是以众人了解诗歌在古代可以唱出来,但曲谱和中古汉语早已传承断绝,只有些许发音在方言和其它语言中流传,[唐朝人的发音和我们的不一样,这样的话,]有人质疑,[就算她胡乱唱,我们也听不出来喽?]
[你太小瞧网友了,]李时立刻回帖反驳,[专家学者们根据隋唐时期的韵书其实能模拟出唐朝人的读音,这些被称为拟音,华国有好几十个拟音方案,虽然直到现在还没推出完全的体系,但是她只要能唱出来,我们就能确认她到底懂还是不懂。]
大家翘首以待,林声晚却慢慢悠悠地吃完杨婶做的午餐,睡了半小时午觉,把众人的好奇心提到最高,才将《清平调》发到a站。
霎时间,这首歌里的弹幕挤满[海角观光团]。
因为海角论坛的帖子盖到数百层,足有好几千人持续关注,所以当歌曲一上传,视频点击量直线上升,弹幕数也在飞快增加,不到半小时,林声晚的《清平调》便挤上首页,把葛乐白社团的古风歌曲压在身下。
“搞什么鬼!”这边,放下狠话的葛乐白一直在悄悄关注林声晚的主页,看到这个情况整个人都懵比了,他戳开视频一看,铺天盖地的[海角观光团]几乎将屏幕遮得严严实实,这只是一个黑屏的音频,怎么会吸引那么多观众?
海角观光团?那是什么鬼?
林声晚把首页截图截给企鹅号上的葛乐白,附赠一个[微笑],而后毫不留情地将对方拉黑。
而当天晚上,另一个古风社团不知从哪里拿到她的企鹅号,找上门来。
※、23。改编清平调
“合作?”林声晚还在研究下一首曲子; 收到这个长歌社团的企鹅消息时,她一愣; [什么合作?]
[是这样的; ]长歌社团的秘书有备而来; [我们听到你的歌《清平调》; 几位编曲的老师希望能改编这首歌为现在流行歌曲的唱法。我们可以支付报酬; 或者如果你想亲自演唱也可以。]
[你的意思是; ]林声晚斟酌着语句问; [你们想要改编权和翻唱权?]
[是的是的。]
她忽然明白葛乐白为什么想买这首歌了; 想必打的也是一样的算盘; 她思索片刻; 回复道; [改编可以,但是要我先听过,质量不过关我是不会答应的。]
对方谢过,林声晚继续更新自己在海角上的帖子,此时; 论坛里的网友们听完歌后回到论坛里来; 大多数人听得一头雾水; 徒生不明觉厉之感,都想着来论坛看看有没有能解说的; 当然; 他们最想弄清楚的问题是; 这首歌到底是不是唐朝的诗歌?
而楼主给了个笑脸; 接着往下说各类化妆品,“我们装扮的物品一向自制,外头的东西从来不用的,妆前敷的第一层粉用珍珠、白芷、朱砂、紫茉莉花等原料研磨为细末,装入尚未开放的玉簪花苞内,用线缚口,放进瓷盒里,使香气不外泄,用的时候拈一根,将香粉倒出便可,胭脂也是庄园里自家种的胭脂花,要一色的红,若是有一瓣杂色,绝上不了我们的妆台……”
[好精致的生活。]
[被种草了,想要!]
[这些活都是姑娘们干的吗?]
[回楼上,连我都知道不可能好吗?]
[是养着的丫鬟做,]林声晚抽空回复,[小姐妹有时弄来顽。]
更新一大段后,她照例和网友们说再见,关掉论坛,伸一个懒腰,该是打拳的时候了。
在家里的日子过得飞快,很快迎来她的第一堂课,林声晚戴上黑框眼镜,把刘海梳下来,粗粗一看,和原主之前没什么变化,小镇闭塞,想来没多少人会关注《聊斋》剧组选角,她背上书包,带着微些兴奋的心情,和叶如步行到校。
然而她很快被一堂接一堂的课打败,要学的东西太多,林声晚又实在没什么兴趣,听课简直是遭罪,她叹了口气,原主上一个好大学的心愿,看来不是她所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还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上大学吗?”回到家中,和叶如一起吃完饭的林声晚不抱希望地问了一句,没想到叶如思忖一会儿,试探着说,“艺术生?”
艺术生?
“以后当演员的话,可以考专业的演艺学校,网上就是这么说的,”叶如也只知道个大概,“据说文化课的分数会低一些。”
两人才在上初二的年龄,考大学对她们来说实在太过遥远了些,林声晚略提一提也就罢了,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先把学习搞好,不能给原主拖后腿。
不到一周,古风音乐社团的秘书再次联系她,并发来一个试录样品,她略听一听,改得的确大众化了些,林声晚不了解流行音乐这块,不好给评论,对方兴致勃勃地说想请她来唱这首歌,海报和mv他们来弄,只要挂上社团名字就好。
[这是在邀请我加入你们社团吗?]林声晚笑了一声,[为什么不请更有名气的歌手呢?]
[我们社团男歌手比较多,女歌手的气质不适合这首歌,]秘书很快回应道,[她们走的是“仙”、“灵”路线,这首歌写的盛唐杨贵妃,路子不同,而且,有一段编曲老师们认为用你的语言唱效果更好。]
原来如此,看上了她的“中古汉语”,这就跟歌曲里加入一段戏腔差不多,林声晚犹豫片刻,谨慎地答复,[好吧,那我试试,你们可不要抱太大希望。]
她接下这个活儿,将闲置在衣柜里的简陋麦克风重新搬出来,社团提供伴奏音频,她不需要再用古筝拌嘴,喝了口蜂蜜水润润喉咙,她试着哼了一段。
唔,总感觉有些怪怪的。
她对自己唱的这首歌曲不太满意,试唱三遍,选一个社团要求的版本,一个自己唱起来舒服的版本扔给对方,秘书收到后很高兴,似乎没想到她的效率那么高,[要用“声声慢”这个名字吗?]
[别,]林声晚对自己的演绎不是很自信,她不想毁了这个网名,[“早早”吧。]
秘书拿到两个版本的改编《清平调》,在企鹅群里戳编曲的老师,将歌曲发过去问他要用哪一版,等了半天,对方发来一小段话,“第一版是照着我们提供的样品唱的,演绎得不错,第二版嘛……”
“如果说流行和古风是一个天枰上的两端,第一版靠近流行,第二版更似古风,两个版本都挺好,要不,你问问社长?”社长念完这段截图,无力地往后一躺,“怎么又推给我。”
他静静躺了一会儿,撑起身来打开两个版本的演唱,正如编曲老师所说的那样,前者走的是他们社团所擅长的古风音乐风格,后者这位“早早”自行改了一些唱法,变得更有个人特色,他比较倾向于后一版本,但是不知道听众们会不会喜欢。
没想太久,他便告诉秘书要第二个版本,社团发展两年,风格逐渐成熟,是时候寻找一些新的元素了,不然一遍一遍重复自己,迟早有一天粉丝会不买账。
秘书收到消息,开始联络后期人员和画手们做后期和海报,至于mv,既然这首歌说的是杨贵妃,她便直接找人剪辑以往杨贵妃的电影电视剧片段,不到半个月,这首新歌已全部制作完毕,在某个黄道吉日,秘书将新歌发上一个名叫5sing的原创歌曲基地,mv则是登陆a站,题目用《改编清平调》,加上原本《清平调》的链接,并说明它的灵感来源于此。
这个举动十分贴心,林声晚对他们的好感蹭蹭蹭上涨,她在海角论坛的帖子热度一直持续着,在这天更新的时候,她特地提了一句这首歌,有些网友便好奇地摸过去听听,比起完全复古的《清平调》,这首《改编清平调》无疑更符合听众们的胃口,现代汉语和中古汉语的结合,使得这首歌在一众古风歌曲中凸显出来,不少第一次听这首歌的听众表示尽管有些怪怪的,但还是挺好听,加上古风社团本来的粉丝,发歌第一天,这首歌便上了首页新曲榜。
陶浅这个曾经的中介人也听闻此事,笑着戳林声晚的企鹅道,[这么下去,你以后要是接个什么代言,人家直接coser和歌曲一步到位,省了不少心。]
好像……的确是的样子。
古风歌曲尽管还是个小圈子,但不可否认它的潜在粉丝众多,而且游戏、cosplay、古风歌曲、动漫这些二次元圈子基本上相通,因此当这首符合大众口味又显得特别的《改编清平调》出来后,不少其它二次元圈子的人也听闻它的存在,比如说杜竹。
她这个动漫社社长早上一打开企鹅群便看到群里人都在讨论长歌社团出名的古风歌手,翻到前面的历史消息,发现这个话题是由一首新歌引发的,平时长歌社团的新人们会在单独发歌前先和资深歌手们合作,等打出一些名声后才会自己上阵,但这首歌竟是由一个她们从未听过的“早早”唱的,不由得让一干围观群众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什么□□。
“你们想太多,”第一个安利的动漫社女孩哭笑不得,“去听就知道了,这首歌的风格不太一样,很有个人标签的那种,我觉得换一个人来唱估计唱不出来这种感觉,不信你们自己去听。”
杜竹将信将疑地点开链接,戴上耳机,前奏是熟悉的琴箫,半分钟的时候,一个陌生的女声悠悠插|入,这断句,这吐气,这咬文嚼字的方式——的确和她平常所听到的不太一样。
挺怪,但的确,挺好听。这么一处理,更加符合古风的伴奏。特别是中间一段不知什么地方的方言,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除却粤语歌,很少会有人在歌里放方言,可是这种方言,竟有种这样唱才更合适的味道。
没错,这首歌是属于她的,别人唱不出这种感觉。
唱这首歌的人叫什么名字?杜竹迫不及待地想找歌者的其它歌曲来听,她点进5sing页面,在歌曲简介里,演唱者那一栏只有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字:早早。而在这个名字上方,她看见这首《改编清平调》改编自首发a站的《清平调》,并附上了链接。
理所当然的,她顺着链接翻进a站,点进去一听——
这是什么鬼!
太古怪了!
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发弹幕,海角观光团又是什么?
于是,她翻到底下的评论,果然置顶的评论写上了这首歌的来历,竟是一个海角论坛的帖子。
和她一样的二次元爱好者还有很多,在林声晚不知道的时候,许多人一路找到她在海角的帖子,顺理成章地成为催她更新的一名粉丝,而此时,她已经请好假期,带着行李,坐上前往帝都的飞机。
※、24。选角真人秀
上午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