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珠重生在六零-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谭会计,鸡生蛋的事情得放宽松些时日啊。”
  谭会计回过神来,连忙对村民道,“这个问题,我会向上反应,等村里开会后给出答复。”顿了顿,对姚耀荣道,“你按手印吧,然后去领牲畜。”
  “谭会计,鸡生蛋的地方得改一改。”姚明珠又道。
  “怎么改?”谭会计有些皱眉和不悦。
  “得备注下,鸡生蛋的时间这项得再议。”姚明珠并不怕谭会计,直言道。
  姚奶奶则欣慰不已,这大半年来,孙女的变化真的很大,不仅独立了,思想也成熟了很多,为人也小心谨慎起来。想着家里的秘密是不是要告诉她了?
  “若是不改,咱们怎么敢按手印啊。万一到时候冬天要咱们拿出鸡蛋怎么办?”姚明珠又说。
  村里也有人想领鸡养,毕竟鸡养得好的,每日两个蛋的都有的。那多出不就是自己的?何况三个月生蛋,有些鸡两个多月就可以。虽然担着一定的风险,但还是值得养一养的。所以怀着这样的心思,那些想养鸡的也立刻在一旁跟帮衬着说话。
  见赞成姚明珠话的人众多,谭会计无奈之下只好在后面备注了下。
  这时,姚耀荣才上前按了手指印,这个协议是一式两份,村委保留一份,姚家拿走一份。
  而后,姚家四人就拿着有谭会计盖章的协议到村里的牛棚和鸡棚,猪棚领走了牲畜。
  牛和鸡比较好弄,牛鼻子穿一根用枯草搓成的麻绳,姚明珠就能牵着走。而鸡呢,放在鸡笼里,分三次弄到了姚家。至于猪,姚家就费了点心思了,还是田梗生帮忙一起才把猪捆好了四只脚,然后抬回了姚家。
  姚家院子,姚耀荣早就准备好了。之前被移走的花坛位置搭了猪圈和厕所以及洗澡间。而猪圈后面则搭了牛棚和鸡棚。这个区域隔着院子里两米的蔬菜地就是姚家没有拆除的地坝,这青石板铺设的地方,姚耀荣留来晾晒粮食用的。
  地坝再过去就是厨房和柴房。而正对着门口的是三间瓦房,左边是姚奶奶和姚明珠睡觉的地方,右边则是姚耀荣和孙云芳的房间,中间则是堂屋。
  院子很宽敞。
  院子里多了些成员后,每日也热闹了。不过家里几人也忙碌了起来。
  姚明珠下学后完成了作业就忙活着割牛草猪草。而孙云芳,姚耀荣和姚奶奶上工,以前是下工就往回赶,如今下了工还得割一背篓草后才往回走,要不然也会捡些干枯的草回来给牛踩,沤肥料。
  家里的小鸡,姚奶奶是看顾得最周到,每日会喂点她亲自用药草熬制的水。然后把米糠捣碎给小鸡吃。姚明珠忽然想起上辈子有人用蚯蚓喂鸡的事情,于是提了提。
  姚奶奶闻言点点头,蚯蚓倒是个好东西的。于是全家琢磨着怎么养蚯蚓。
  蚯蚓喜欢松软肥沃的土地,姚耀荣就从竹林那边挖了些腐烂的枯枝烂叶混合的泥巴,然后在牛棚边上挖了一个大坑,把挖回来的泥倒入,然后在村子里各个地方开始找回蚯蚓放在里面。
  姚明珠和孙云芳看着密密麻麻的蚯蚓有些犯恶心,俩人离大坑远远的,这活也就落在了姚耀荣的身上。每隔几日就捞起蚯蚓捣碎加入玉米粉或者米糠或者院子里枯黄的蔬菜碎叶子,姚奶奶就负责扔给小鸡吃。
  蚯蚓倒真是个好东西,一个月的时间,小鸡就唰唰地长开了。姚奶奶比较高兴,她挑选回来的小鸡,竟然只有三只公鸡,其他全部是母的。
  小鸡长得非常好。姚奶奶和姚耀荣见这法子管用,更加上心了。
  镇上的外婆秦月娥知道姚家养了这么多小东西后,心里也比较高兴,还说等后面有攒下点鸡蛋后抱一窝小鸡,她也选几只养一养。
  亲家在饥荒时的支助,姚奶奶心里一直记得,对于这样一件小事,姚奶奶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当小麦,冬土豆以及棉花全部种到田地时。村干部组织姚家村的青年把粮食用麻袋装好,一袋袋地运到了镇上的粮站交了供应粮。
  供应粮一交,日子也到了立冬。
  村里迎来了最兴奋,最激动的时候,姚家村要分粮和□□了!
  两年多没有拿过票据,衣服都是缝了又缝。他们终于可以更换点东西了。
  分粮食□□的这一天,全村人破天荒地早起了。
  全村人都背着背篓等在村委后的门前,等着开粮仓。
  姚明珠忽然看田昭丽笑得如弯月的脸,正想着她怎么笑得这么开心,田家是不是有喜事,突然,田昭丽身边出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洁白的牙齿对着姚明珠爽朗地笑着,而后走了过来。
  姚明珠目瞪口呆,“兆……兆明哥?”
  姚奶奶也满是高兴,“兆明怎么回来了?阿珠说你要去西南啊,怎么跑那么远啊?”
  “奶,我就跟着部队跑。”田兆明跟姚奶奶聊就几句,上下打量姚明珠一番,见小丫头比年初的时候长了点肉,心里微微点了点头,见姚明珠呆呆的,忍不住笑,“怎么,吓到了?”


第30章 
  姚明珠点点。
  她确实是被吓到了,前两日才收到他的一封信,可人却突然出现在面前,“兆明哥,你怎么突然回来了?”
  “有点事。”田兆明没有多说,他如今做的事情属于一级保密,不能外泄一点消息的。
  田昭丽在一旁有些不高兴,昨晚二哥回来给她和妹妹带了很好看的头花,本来好欣喜好高兴的。想着村里丰收了,田昭丽一直觉得是她父亲的功劳,于是今天一早就拉着二哥来看他们家分的粮食。可现在看到他一见到姚明珠就忘记自己时,原本的高兴的心情顿时化为乌有。
  田昭丽瘪了瘪嘴,准备自己去领粮食,不理自己二哥。刚转身,田昭丽背篓却被田兆明拉住,“奶奶,阿珠,我先去背我家分的粮食回去,等会去家里看您和叔叔婶子妹妹。”
  姚奶奶连连道,“好,好,去吧去吧,我们家还得等一会儿呢。”
  姚明珠也点点头。
  只是计划不如变化,等姚明珠家领了粮食回家,等了半天也不见田兆明。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姚明珠坐不住了,立刻跑到了田家。
  但姚明珠没有想到,田兆明竟然已经离开了。听说是与一个陌生人一起离开的,连口信都没有留下。
  姚明珠去的时候,田梗生和秦小梅正生着闷气。田梗生在院子里抽着旱烟,而秦小梅则抽噎着。
  田梗生之前知道自己二儿子不会回来镇上或者县里工作,这个问题他们老早就谈过了。但田梗生一直在犹豫中,想着先看看老二到什么地方工作后再说。
  可田梗生不知道田兆明竟然进了部队,还是研究什么炮、弹的。
  田梗生一听炮、弹就火了,让田兆明立刻离开,即使回家干农活也比这个好。炮、弹这玩意谁都知道,当年奎县那么厚的城墙就被一个炮弹给打出了很大的一个缺口。
  大儿子在部队,田梗生就无比担心了,如今二儿子还要在炮弹下生活,这还了得啊。田梗生知道这事后,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
  前几次通信让儿子回来,可田兆明每次推脱,于是田梗生在上一封信中就撒了个谎,说自己从山上摔了,让田兆明立刻回来。
  昨晚儿子深夜到家,田梗生还很高兴,想今天好好聊聊,让他申请回来在镇里或者县里工作,谁知道他分发完粮,这人竟然不见了。
  田梗生气得骂了两句混蛋。
  秦小梅识字不多,以前的信都是田梗生看的。有些事情田梗生也不会给秦小梅知道。如今田梗生这一生气,秦小梅追问之下才知道儿子田兆明的事情,担忧之下就在院子里哭了起来。
  姚明珠心里则更多是担心。上辈子田兆明身上那些伤痕记载了太多往事。他年轻时进部队做的事情,姚明珠多多少少也知道些,兆明哥这么匆忙离开肯定是出了什么事情,否则他不会这样一走了之,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
  只是如今的姚明珠除了担心和祈祷,什么也帮不了。第一次,姚明珠心里无比期待田兆明的来信。
  ……
  姚家村发粮后的第五天姚明珠一家准备到镇里赶集。
  他们家要准备一件大事,那就是姚家要买铁锅了!
  对,姚明珠家有工业券了!
  这三年因为经济的原因,奎县的工业券很少发放,镇上的工厂也仅仅是对一些有贡献的工人奖励工业券,所以工业券吃香的程度可想而了。
  城里人分到工业券的,全都捂在了自己手里,等到有用的时候才拿出来。
  姚明珠外婆家只有表哥和表姐在一家食品厂上班,近两年食品厂生意无比惨淡,工资和口粮都很难筹齐。姚明珠表哥得到工业券还是上个月他们厂子出了一次火灾时,表哥人老实,一门心思救火,救出了不少东西的同时还救了厂里的支书。
  后来厂里开了表彰大会,奖励了表哥一张工业券和十张票。有棉布,有生活用品的。秦月娥虽然高兴,可看到孙子背上被灼出的伤痕,心里却是心疼不已,赶紧到公社开了证明,带着孙子到了医院配了药。
  后来孙家考虑用工业券买东西时,秦月娥想着姚家至今还没有铁锅,于是做主把工业券给了姚家。
  姚奶奶虽然知道秦家心善,但也不能白占了便宜,于是拿了粮食换了工业券。
  有了工业券后,姚家买锅的事情立刻拿到了日程。
  姚奶奶心情好,也跟着姚明珠孙云芳姚耀荣上了镇子。
  镇子上人很多,附近的村子都在这里赶集。
  姚明珠发现,赶集的人们大多行色匆匆,满脸愁容。
  路上一个老汉赶着牛车唉声叹气地跟一旁的村民聊着天,说着村里的事情。
  “咱们镇子附近的村子虽然丰收,但因为粮种少,村里的产量也不高。如今交了供应粮后剩余得也不多。而现在生产队又改革,明年估计又要勒着裤腰过日子咯。”
  另一人道,“我们村子也是啊,不过大伙商量好了,日子可以苦一点过,但一定要把明年的粮种给留下来的。”
  另外的也有人感叹,“这样的日子估计要两年才能缓和过来。”
  而后几人又聊起了村里发/票的事情,说想用布/票换点粮食。
  其他人纷纷摇头,说如今的日子想换粮食难啊。毕竟好多人家,除非嫁娶会置办点新衣服,其余时候衣服坏了,补一补就好了,哪里舍得做新衣服。
  ……
  听着这些聊天内容,姚明珠才恍惚,原来村民日子依旧不好过啊。不过姚家村这些日子一直洋溢了丰收的喜悦,村民手里稻谷小麦这类主粮虽然不多,但像红薯土豆这类的多啊。明年紧着吃食,大半年的日子还是好过的。
  姚明珠心里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感激田梗生的。
  姚奶奶也听到了各种议论,心里琢磨着,家里后院回家就种上土豆,这东西可以种两季,产量也高,没有稻谷和小麦时也可以当主食吃的。
  孙云芳和姚耀荣则想着,后面上工得寻工分高的活计,多做点也多弄点粮食。姚明珠已经十四岁了,身子得好好调理起来,否则以后亏的可是姚明珠自己。
  一家四口怀着这样的心思,从镇子口直接到了供销社。
  供销社是唯一的商品买卖的地方,也是唯一正规的地方。
  现在虽然日子苦,但因为生产改革的原因,这个唯一的能买卖东西的供销社还是挤满了人。
  毕竟以前像一些生活用品,油盐之类的东西都是村里分发的,如今第一次实行票了,村里抢着买的也多。毕竟如今生活用品紧缺,村民担心下一刻就没有。
  于是争先恐后地朝前抢购。
  “同志,同志,我有生活用品票,给我针和底针套,还要来一圈黑线。”
  “同志,同志,我要盐……”
  “同志,我有工业券,我要买铁锅和铁勺……”
  “同志,同志,我有布票,半尺的确良……”
  “同志……”
  供销社的同志没有接那些争先恐后的村民,而是端着高傲的脸孔看着着急的村民,手上却没有动作。
  “同志,同志,赶紧拿下啊,我这里有票。”
  村民着急了起来。
  姚明珠心里有些奇怪,视线扫了一圈供销社内。
  忽然发现,有些冷清的柜台上,买东西的人在说语录,而后就很快地买到了商品。姚明珠连忙拉住准备离开的姚耀荣和苏云芳,“爸,妈,你们买东西之前要说一句语录。”说着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柜台上,正有买东西的人和供销社的同志对着话。
  姚耀荣和孙云芳也不是笨拙的人,立刻就明白地点点了点头。而后两人分工,朝着不同的柜台挤去。
  姚明珠和姚奶奶站在外围看着姚耀荣和孙云芳朝里艰难地挤着,姚耀荣去买铁锅,孙云芳则去买生活用品以及买点布。
  姚耀荣艰难地挤了进去,孙云芳跟在后面,但卖布的柜台在最里面,所以孙云芳还得朝里挤,而姚耀荣则对着柜台的同志说,“人民万岁,同志,我要买铁锅。”
  供销社原本站着看戏一般的同志闻言诧异地看了眼姚耀荣,立刻回应,“一万年太久,只只争朝夕,同志,买铁锅要一张工业券和一元钱。”
  “人生易老天难老,同志,我有,我有。”姚耀荣连忙掏了出来。
  供销社的同志收了起来,然后从柜台后面的仓库拿出了一个大口锅。直径差不多七十工分左右。姚耀荣接过来,把锅举在头顶,然后挤出了人群。
  那些挤在一起的村民傻眼了,但立刻回过神来,原来要说语录啊。
  有的村民聪明,立刻就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同志,我要一包盐。”
  “农民总有一天翻身做主,一包盐要生活用品票一张和两毛钱。”
  那人立刻欣喜地递了钱和票,很快地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些人立刻效仿,很快地买回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些记不住那些语录,只好求教别人。
  姚耀荣扛着铁锅走到姚明珠和姚奶奶身边。
  姚奶奶满是激动地摸了摸锅,他们有锅了,有锅了。
  姚明珠也非常高兴,终于可以改善下吃的东西了,圆桶一样的锑锅做东西真的很不方便的。
  孙云芳买了五尺的布和一些零星的生活用品。她准备把布拿来给姚明珠做小衣服和卫生带,姚明珠已经十四岁了,孙云芳想着家里日子慢慢好转,得调理姚明珠身子了,这些事情也得提早做准备的,免得到时候抓瞎。
  孙云芳挤出来后,见到自己家这么一大口铁锅,脸上立刻笑开了花。
  姚家四人然后又拿着油票去了姚明珠外婆家和公社一起经营的粮油铺子。
  “小赵,我弟弟和弟媳在不在?”孙云芳见油铺的小同志,堆着笑问。
  “同志,买东西请说语录,找人,请下班后来。”赵美丽高傲地抬着头道。
  孙云芳被噎住了。
  姚明珠有些不悦。这个赵美丽是个瘸腿的姑娘,好多工厂都不要,是舅妈怜惜,跟公社申请让她到油铺子上工的。想不到竟然是这样一幅嘴脸。
  “姐,姐。”孙国文听到姐姐的声音,连忙从加工房出来,满脸高兴地道,“云彤,姐,姐。”
  孙云彤也立刻从工坊出来,“姐,你们来了。”见到姐夫扛着的铁锅,孙云彤也有些高兴,“锅买了,花了多少钱?”
  “一张工业券和一元钱。”孙云芳笑着回应,“弟妹,我这有油票,你给我打点油。”
  孙云彤准备接过来时,身后却出现一个身材有些壮硕的妇人,“孙国文,孙云彤,不要仗着你们有分成就偷懒,让我一个人干活,你们这是压榨人民群众的血汗,当心我去举报你。”
  孙国文则诺诺地跟孙云芳说了声,“姐,等会,家去。”然后转身进了加工干起了活来。
  孙云彤皱眉,却也连忙解释道,“童寡妇,你不要乱说,是我姐拿着油票来买油呢。”
  “买油前面不是有小赵么,你出来干嘛。”童寡妇嚷道,“你不干活休想我也干。”
  孙云彤脸上神色更加不好,但却也没有反驳,只是歉意地对着姚明珠几人说了句不好意思,然后让前面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小赵给打油后就进了舅舅呆的屋子。
  小赵爱理不理地点点头。
  姚明珠心里有怒气,但这问题是时代的局限。姚明珠一时也想不出改变的法子。
  这个时代的小作坊就是这样,工人是大爷,有分成的主家反而比工人不如。动不动就被工人威胁是臭老九,压榨人民的血汗钱。时不时还要去公社举报。
  外婆家里这个油铺子请的三个工人,反而像是三尊菩萨。
  秦月娥说起这事就直皱眉头,起初也到公社反应过的,可公社不管些这事,反而要孙家好好对待工人阶级,不能搞特殊化之类的。于是铺子里的三人就更加张狂了。
  小赵高傲地给姚家打了油后,姚家四人领了油后也没有心情逛街了,直接回了姚家村。
  作者有话要说:
  喜欢的亲们,动动手指收藏一下专栏呀,万分感谢,么么哒~~~~~~~~~
  大家好,明天开始设置防盗


第31章 
  姚耀荣背着那么一口大锅回村子,村里的人都看见了。从村口一路跟在了姚家四人的后面,眼里冒着星光,心里想着这口锅要是自己家的该多好啊。
  前几年上交了铁锅,村里如今有锅的人家可不多啊,也就村干部几个人弄了一口铁锅,如今看到姚家也有了,村民的心里无比羡慕。
  陈大丫正在问嫂子谢志兰要大哥之前答应的十斤细粮的事情,见乌泱泱的一大群人朝着这边走来,以为出了什么事情,连忙跑出来。却发现原来是姚耀荣背一口新铁锅。
  谢志兰也以为出了事情,连忙出了院子,却发现姚耀荣背着一口铁锅,满脸笑容地在人群跟大伙说着,看了眼他身侧的孙云芳,以前姣好的面容被岁月磋磨得再无痕迹,可那双明亮如新的眼睛却显露着日子的平顺和幸福。谢志兰低垂下眉眼,转身进了屋子。
  陈大丫想铁锅想了好久了,跟大哥陈国强也要了好几回,可大哥总是嘴上答应她却不给办。此时见到一口崭新的铁锅,顿时眼里冒着金光地看着,嘴上无比羡慕地道,“地主婆,你家怎么有工业券啊,你们家怎么弄到的?”
  众人也议论纷纷,看着姚家四人。
  这质问的口气问得姚家几人气结,好像他们家工业券来历不明一般。
  陈大丫怂对姚家好几次,姚家几人不善与人争吵,也就算了,随陈大丫自己怎么说。可次次这样还不反击就会让人觉得姚家人软弱了。但姚明珠知道父母亲和奶奶的心思,他们家成分不好,只能低着头过日子。
  可姚明珠却不想如此,仗着人小盯着陈大丫道,“大婶,主席都说过,说话要讲究实事求是。你这是诋毁勤勤恳恳的人民大众可不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基石,你这诋毁国家的基石就是诋毁国家的墙角,也就是挖国家的墙角。这可是大罪。”
  原本议论纷纷的众人顿时静了下来,无比惊讶地看着姚明珠。
  姚明珠又说,“我家虽然没有人在工厂上班,可我家有亲戚在镇上和市里的厂子工作。我家工业券来历光明正大。”
  众人闻言想起姚明珠的外婆点点头,都羡慕不已,纷纷说着姚家有门好亲戚。
  陈国强杵着拐杖在院子门口听着姚明珠的那翻话,看着那个小小的人儿,身量不高可气势十足,眉眼间说话的模样却像极了孙云芳。
  孙云芳从小受着男尊女卑的教育,整个人一直都是柔柔弱弱的。可若是触到了逆鳞,整个人也会变得凌厉起来。想着当初她站在台阶上让自己离开的高傲模样,陈国强手忍不住紧握成拳。
  当时自己就想着,他这出去,活出个人样后一定要回姚家村,把姚家几人踩在脚下。
  也是陈国强命好,遇到了好时机。只是回到村子后当了村干部,但也因为那层身份的束缚不敢明目张胆。
  后来被姚耀荣打了一顿,陈国强是要报复的。
  当时他并不怕孙云芳的威胁,他们家也只是说说而已,毕竟当时对那些成分高的,群众还是有深深的敌意。
  只是陈国强没有想到,田梗生却上了门威胁不准他骚扰姚家。
  对于田埂生,陈国强不得不考虑了。毕竟他有个当营长的儿子。
  随着考虑时间久了,看着姚家的日子从云端跌落地底后,那丝报复的心思也淡了。反而还脑海中一直回想着当年孙云芳让人给他送饭的情形。
  陈国强当年没进姚家时,和父母妹妹一直在县里流浪乞讨。那种日子三天两日不饱。他原本以为就这样,以后长大了跟父亲一样,再找个流浪的女人组成一个家,生个孩子继续流浪。
  可后来有一年的饥荒,陈国强差点饿死在街头。迷迷糊糊听说县里有一家富户人家的病秧子儿子要定亲了,未来的儿子儿媳妇在施粥。于是陈国强凭着最后一口气走了过去。
  可自己到那里时,施粥已经结束了。那富户人家的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也准备离开。
  他绝望时,富户人家未来的儿媳妇竟然让丫头回家拿了吃食过来。陈国强顿时被注入了希望。
  孙云芳长得不是那种大美人,是那种比较圆润的鹅蛋脸,但整个人带着一股温温柔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