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珠重生在六零-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姚明珠呢,停不停留对她也没什么意义,所以直接跟着大部队走了。
  鸡冠岭村位于山腰,从山腰到山下就一条羊肠的小路可以通行,而且还非常的陡峭。
  因为有上辈子的记忆,姚明珠换了一双鞋子。这是姚奶奶用最后的油布底,然后再铺上百层的棉布做成的。油布其实是比较薄的橡胶,是姚明珠爷爷以前弄回来的。
  姚家在没有上交家产时,这油纸是放在库房存着。后来姚家三口下地干活才用橡胶做了鞋底。剩下的这块就是姚奶奶特意为姚明珠留的。
  姚明珠知道这边的路况,用烧红的铁丝在鞋底的油布上烙出一条条杠,这样鞋子既厚实又能防滑和防水。走山路脚就会轻松很多。只是姚明珠提着的竹子箱子有些麻烦,老是会挂到树枝树杈。
  林向国走在张美华和姚明珠后面。见状,轻拍了前面的张美华,“美华同志,你跟明珠同志说下,我帮她拿箱子吧。”
  张美华戏谑地看了眼林向国,笑问,“你怎么不帮我拿呢?”
  林向国脸微微涨红,诺诺说,“明珠人瘦,箱子大,这路窄……”
  “呐,你的意思是我就人高马大的?”张美华佯怒道,见林向国说不出话要,张美华才哈哈大笑,打趣地喊前面的姚明珠,“明珠,明珠,向国同志说帮你提箱子呢。”
  这一声叫喊并不小,他们附近前后的人都明里暗里看了眼姚明珠。
  姚明珠眉梢动了动,回了句,“不用了,我能拎得动。”
  说实话,对于张美华,姚明珠是羡慕她的性格,但有时也有些不喜欢这直肠子的性格。
  这一路来,张美华老是打趣她和林向国,明明自己讨厌林向国,他搭话时自己都不会跟他说话。可是张美华却老是把他俩推做堆。姚明珠其实心里有些反感自己与林向国绑在一起的。只是张美华每次都是笑呵呵地说,姚明珠也不好冷着脸。
  张美华听到姚明珠的回复,回头看了眼,只见林向国满脸失望,忍不住笑道,“明珠不要你帮忙提,要不,你帮我拿吧?”
  林向国心里知道这是个台阶,但还是忍不住看了眼姚明珠,见她专心地走路,心里有些失望。只好接过了张美华手里的箱子。张美华的箱子是皮木框做的,上面有手环,还有两把锁。
  林向国之前没有注意,如今拿着箱子看了两遍,心里有几分计较,这可是高档货呀,国内很难买到的。林向国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他有个同学的哥哥出国留学了,然后回来带着这样一个箱子。想到这里,林向国视线忍不住看着张美华的头顶,眼珠子转了转,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姚明珠没有理身后的二人,专心认真地朝下走。
  大伙花了四十分钟才从半山腰走到了山脚,然后沿着山脚的小道走了二十分钟走到了鸡冠岭工程目的地。
  鸡冠岭工程主要的施工部分在姚明珠这一队人的右前方,两座隔着一条小河流的山脉架起一座桥梁,以及打通右边的山脉。这是个不小的工程。
  而左前方呢,则是驻扎地,在两座主要工程山脉对面半腰一块地势平坦的地面上修建的,离下面的河沟差不多有四五米的距离。
  远远地听到了喇叭传来的歌声:
  革命友谊深过海,五湖四海奔拢来。为了革命同目标,人亲难比阶级爱。响应号召,干革命,抢时间,一定要把三线建设抢在大战的前面。
  搬石头,斗志昂扬,豪情奔放干三线。
  石头就是□□包,越扛越是劲头高。建设三线抢时间,战火燃烧帝修嚎。
  ……
  歌声中的工人斗志昂扬,满脸带着,整个场面热火朝天。
  “那边来一点点,对对,过去点。”
  ……
  “你们那边人够么?还要不要加人过去?”
  “不用不用,困难还能克服。”
  ……
  隔着一条河流,半山腰两边的人对喊着。
  山脚下的大石头处,嘿哟嘿哟的号子声时不时伴随着叮叮当当敲击石头的声音响起。另一边呢,砍树,扛树的,挖泥巴的,运泥巴的在一片歌声中喊着号子,唱着歌曲,一个个满怀希望地干着。
  左前方的营地里,后期的人员也来来往往,一栋泥房里炊烟伴随着大厨的声音徐徐升空。
  “赶紧加水,加水,水要干了。”
  “来了,来了,水来了。”
  “那边熬粥的,加点糯米粉,快点快点。”
  “那边烧热水的,看着火……拿柴火的赶紧赶紧……还有洗菜的呢,快点快点,吃饭时间要到了。”
  “来了,来了……”
  号角声,吆喝声,说话声和指挥声以及应和声交织成一片红红火火的场景。
  大伙在鸡冠岭村民的带领下到了左前方的营地区。
  营地区分成了左右两块,中间是一排排台阶到了小河流边,在河流上架起了一座木桥,暂时连通两边,让干活的工人能很快安全地回到营地。小道的顶端则是两块较大的空地,一边是石头砌成的屋子,一边是土墙屋子。
  石头砌成的屋子前面有个小高台,台子上正中间插着一根笔直的树干,树干顶端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迎着风飘荡着。另外一边的土墙屋子传来了一阵阵食物的香味和徐徐不断的炊烟,还有那一片忙碌的声音。
  营地左右两边则是木棍树枝搭建的房子,很矮的,估计也就一米八左右高,有点类似于简易的帐篷的感觉。树屋内一个大柱子立着,然后找三根树干从三个方向靠买中间大柱子上,四根柱子顶端固定,接着外面就用树枝芦苇一层层地遮盖,最后就搭建成简易的树屋。
  上辈子姚明珠晚了两年到这边的,那时这里已经建立起了土墙屋。姚明珠倒是没有见过这种树屋。
  树屋边上有人见到这边来了人,连忙跑了过来。那人估计是认识村长,两人交流一番后,村长就把姚明珠这一行五百人交到了那人手里。那人一一检查了介绍信。
  然后把大家带到了石头屋子外面那一片空地上。那人朝着一个土墙屋子跑了进去,没多久就出来了一个身着军官的男人走到了大伙儿面前。
  大伙还面面相觑,想着这人是谁呢?
  穿军服的人道,“大家好,我是人员管理主任郭民。我代表整个鸡冠岭现有的同志欢迎大家的到来,感谢大小支持三线建设。”说着就给大家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又深深地鞠了一躬,那挺直的腰板让大伙都心血澎湃起来。
  大伙激动地拍起了手掌。
  有人还喊道,“我们不能让主席在京都睡不着觉”
  “再苦再累都值得,奋战奋斗,造好桥,修好路,富了咱们农户。”
  ……
  郭民扬起了手按了按,“咱们这边如今有三千多人,分成了两个大的组,由陈工程师和赵工程师负责带领。陈工程师是咱们项目的总负责人,而赵工程师则是咱们项目从外请来的高材生,留洋回来的,专业知识很厉害。如今你们五百人,我要把你们分成两个队,每队选出一个组长,当然也可以自荐。大家可以自行组队开始,我手举得高的一边是甲队,低的这部则是乙队。”
  姚明珠还没来及选,就被张美华一手挽着站在了一边,同时她手里还把林向国拽了过来。
  姚明珠回过神来,连忙查看了下郭民的手势,看到他们如今站的是甲队时才松了一口气。姚明珠上辈子的干爷爷就是陈工程师,管着的是甲队。姚明珠这辈子来这边就是冲着干爷爷来的。所以她是一定会选这边的。
  只是姚明珠有些奇怪,那位赵工程师应该就是赵明国吧,也就是张美华的同学,她怎么不去那边呢,反而到了干爷爷的队伍?还有一个疑惑点就是,姚明珠上辈子到来时,这里并没有一个人叫赵民国,也没有人叫张美华,难道是自己重生改变了?


第50章 
  在姚明珠疑惑的同时,张美华松开了姚明珠的手,高高举了起来,“郭民同志,我叫张美华,自荐当选组长。”
  郭民看了眼张美华,见没有其他人举手,于是点了点头,“好,甲组这边由张美华担任。”
  乙组那边也很快就选定了。
  可甲乙两组的人数却不均衡。或许大伙听到赵工程师是留学回来的,大伙觉得他比较靠谱点,所以乙队站的人数比较多。
  郭民当场就要把多余的人分配到甲组。只是这些人却不乐意了。
  姚明珠心里有些不悦,忍不住道,“陈工程师虽然没有留过学,可你们知道去年人民日报报道X桥建设的总工程师是谁么?就是陈工程师。”
  “哦,我知道,我知道,听说克服了很多困难才做成了,特别是水下探测和水下打桩的部分,简直就是奇迹了。”
  “对对对,我也了解。”
  有人作证姚明珠的话后,大伙也就认同了,很快两组就分好了队伍。
  “好了,我现在让人带同志们去驻扎的地方,放了东西后,大家可以自行活动。那边那座石头房子里是咱们几千人的粮食,有驻兵把守着,同志们禁止靠近。那座茅草土屋,挂着国旗的地方是咱们每日升起和吃饭的地方。然后,这边这些树杈篷子就是住宿。不过,咱们已经商量过,过段时间就开始建土坯房屋过冬。大家先到暂时住的地方。”
  大伙齐声应了好。然后分别由两个同志带着两个队伍走到了各自的地方。
  带姚明珠这一队的小同志只有十六岁,是三线建设最低的年龄限制。叫王海兵,是个嘴巴闲不住的家伙。短短不到十分钟的路途。张美华就把整个鸡冠岭工程夏天开工以来的事情全部打听清楚了。
  最先来的是工程师和一个前驱部队,策划勘测了一年多,准好了图纸,钱和材料,以及国家相关的手续和文件后就准备动工了。
  于是招募了第一批工人,人数不多,对于工程项目来说是杯水车薪。刚好全国大力发展三线建设,很多沿海的国营厂子在三线地区建立分厂,百万人开始转移。项目队也向上审批调派人员。于是一批批地从全国召集了过来。姚明珠这一行人因为路途较远,是最晚到的,也是最后一批。如今一共有了五千多人。
  第一批阶级同胞到了鸡冠岭看到人少事多,于是连盖房子的时间都没有,抓紧一切时间劳动起。刚好那时是夏天,睡在树枝搭的篷子里也刚刚好,于是就形成了如今这样,一个个树杈篷子在山底铺开。
  只是眼看冬天来了,领导也发话了,他们要在半个月内把屋子全部建起来。姚明珠他们这一批来的很巧的。
  说着话就到了地方,一排的小树枝和树干搭建的树屋,内部不像外面这么粗糙,用了山里特有的一种芦苇贴了一层,看起来倒是漫游特色的。
  “这是后勤的一些女同志弄的。也就是你们女同志有这个福利,咱们男同胞那边,里外都一样。”王海兵见大伙盯着内部,说道。
  女同志欣喜不已,男同胞的志向不在于这些东西,大伙于是赶紧分了住处。
  树屋是按照人员数量做的,必须两个人一起住。
  张美华拉着姚明珠的手臂,“明珠,咱俩是老乡一起住吧?”
  姚明珠对着张美华笑意盈盈的脸色不好拒绝,点了点头。跟着张美华进了一个树洞。
  树洞有点类似蒙古包的感觉,很矮,中间立着一个支撑柱。两边分别树干和树枝铺了床,床上又铺了一层厚厚的芦苇杆。淡黄的芦苇杆看起来也非常漂亮。
  张美华把东西放,“明珠,我先出去转转。”
  姚明珠回应一声,张美华已经冲出了树屋。忍不住摇了摇头,心里已经肯定,张美华喜欢那位一同留洋的同学。如今这么迫不及待,恐怕就是去找他的吧。只是姚明珠心里有点疑惑,张美华为什么不选赵良国那一组呢?
  姚明珠摸了摸芦苇杆,手上摸出一层淡淡的灰,姚明珠盯着床看了会儿,把箱子放在了树洞中间的柱子边,被子和包放了下来,然后出了树洞。
  姚明珠想找王海兵要一个桶,去河里打水到树屋里擦一遍睡觉的芦杆。姚明珠不是矫情,上辈子脏乱的环境也住过,可无论环境怎么脏乱,姚明珠身上和自己睡的床以及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很是清爽利索,这个习惯是跟姚奶奶学来的。上辈子被关了牛棚,姚明珠也是把牛棚打理得非常干净,牛棚里也收拾得整整齐齐的。
  只是那个时候姚明珠不仅没有讨得好,反而落得想要勾引人的污名。可即便如此,姚明珠住的地方也要弄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这辈子重生回来,这个习惯也一直保持着。姚明珠到这边参加三线建设,也知道条件不会很好,但在有限的环境下姚明珠也要让着自己过得舒坦些的。
  王海兵则在一个个树洞前代表党和领导询问,是否缺什么,就看到姚明珠东张西望的。于是走了过去。
  “同志,你有什么需要么?”
  “王海兵同志,我想借个盆子有么?”
  “盆子做什么?”王海兵随口一问。
  “芦苇杆上有些灰,我想用盆子去那边的河里打些水擦一擦。”
  王海兵看了眼姚明珠,心想着,竟然来了个讲究的。不过,借盆子也不算是什么大事,于是让姚明珠等着,自己转身就朝厨房那边跑去。
  很快,王海兵拿回了一个有些原始的木盆。是用一块块木片拼在一起的。只是可能因为人员紧张,木盆的表面没有打磨,还有些树皮在上面,显得原始又粗矿。
  姚明珠没有介意,道了声谢谢后就朝着小溪流走去。
  小溪流是从山坳间留下来的,从山坳山顶一直到了下面,然后在平坦的地方形成一滩小湖。小湖的边缘放置了一些石块,有几个人正在洗着衣服。
  姚明珠找了个地方,把木盆放在水里。
  只是装了三分之一,姚明珠就把盆子拿了出来。然后端着朝上面走。
  走了三段台阶小路就到了如今的安营扎寨的地方,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宽的平地。而在上两块地就是做饭的地方和安放着粮食的石头房子。
  姚明珠端着盆子进了树屋,从包裹着被子的布包上扯下一块补丁,拿着补丁就擦拭了起来。擦了自己的一半后,姚明珠帮张美华的那边也打扫了。
  然后换了水再擦拭一遍才把木盆还给了王海兵。
  姚明珠准备回去整理屋子时被王海兵叫住了,“姚明珠同志,不要走了,马上就要吃饭了。”
  姚明珠闻言谢过了王海兵,两人聊了两句,喇叭停止了音乐的播放,呼呼两声传来。
  这两声似乎是个暂停键,整个现场一片安静,大伙都看着土坯墙屋顶的喇叭。
  很快喇叭声响起来,“鸡冠岭工程的同胞们,咱们已经再次坚持了400小时,大家辛苦了,今日是一百天尚午饭开放时间。请各位准备回来用餐。”
  整个工地的人都欢呼起来,大伙呼朋引伴地朝着半腰插着国旗的地方。国旗迎风飘荡,似乎在欢迎着凯旋而归的人民。
  鸡冠岭工程这边是吃大锅饭,大伙排队打饭。
  姚明珠也被王海兵带着排队,领了一个馒头,一碗稀饭陪着一点点小菜。然后大家蹲在空地上,或者坐在田坎边吃了起来。
  姚明珠跟王海在一块石头边坐着吃起了馒头。
  馒头不是白面的,带着一点点褐色,估计还是加了其他的面粉掺杂在了一起,不过馒头做得很松软,非常好吃。
  “阿珠,原来你们在这里。”张美华拉着一个年轻的男子前来。那男人穿着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装,衣服被洗得有些发白。“明珠,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赵良国,我从小到大的同学和哥们。”
  “你好,我叫姚明珠。”姚明珠连忙介绍自己。
  “你好,我听美华说了你,这一路多谢你照顾她了。”男子看了眼张美华,眼里带着感谢。
  姚明珠摇摇头,“您客气了,美华照顾我的居多。”
  赵良国却是不信地看了眼拿着馒头啃的张美华。
  张美华接受到了赵良国那轻视的眼神,哼了声,“你别瞧不起我。后面走着瞧。”
  赵良国竟然点了点头,眼神盯着张美华,透露着拭目以待的味道。
  张美华气呼呼地使劲咬起了馒头。
  姚明珠却觉得这两人有点打情骂俏的意味。
  “小赵,你在这里啊。我正找你呢。”忽然,一个姚明珠无比怀念的声音响起来。


第51章 
  “陈老师,什么事呢。”赵良国立刻收起了脸上故作戏谑的神色,正经问道。
  姚明珠回头,就看到一个带着眼镜,头发花白的老头,双手背在背上,朝着几人走来。姚明珠双手颤动,心里有些激动,这是干爷爷,上辈子在鸡冠岭对她无比照顾的干爷爷陈文逸。
  陈文逸抬了抬老花镜,看了一圈在场的四人。王海兵他是认识的,唯有两位女士不认识,看着赵国良笑,“听说你未婚妻来了,是哪位?”说着视线也看向姚明珠和张美华。
  姚明珠脸上神情有些激动,再次看到活着的陈爷爷,姚明珠心里非常的高兴。只是这种高兴得克制,如今的陈爷爷还不认识自己的。
  张美华却是涨红了脸,心里暗暗咬牙切齿,赵良国这家伙竟然在外面败坏她的名声。
  此时,赵良国却拉过了张美华,“陈老师,这是张美华。”然后又对张美华介绍,“这是项目总负责陈老师。”
  张美华也是个来事的,立刻把碗筷递给了张良国,双手握住了陈文逸的手,“陈老师,久仰久仰。我学数学计算的,特别崇拜您。没想到现在真的见到了真人了。对了,我们新来的这一批分了组,我选着您这边了。希望您以后多多指点。”
  陈文逸笑呵呵地拍了拍张美华的肩,“好,好,好学习是好样的。”
  “保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张美华凑趣地行了一个军礼。
  姚明珠没想到张美华这么来事,心里有些着急,立刻把手里的东西递给了王海兵,上前,“陈爷爷,我是来自安市的,也是选择的您这一组。我家爷爷以前特别喜欢建造,去年在人民日报看到您的事情,我就特别敬仰您,这次来三线,也是想跟您学习学习。”
  陈文逸原本听着姚明珠叫爷爷一时有些恍惚。但随即也反应过来,小姑娘估计不到二十,自己当她爷爷也理所当然。更何况看着这小姑娘,陈文逸心里有些莫名的亲近感。听到小姑娘想要学习,心里就更加高兴了。学习的人多了,以后报效国家的也多,“好好,学习是好事的。有什么不懂可以问我。”
  “陈爷爷,那我可以在您身边打下手么?”姚明珠打蛇随棍上,立刻追问。张美华刚才的反应让姚明珠有些紧迫感了,原本还想慢慢来的,可如今缺担心错过,所以就直接说了出来。
  陈文逸一愣,视乎没有想到姚明珠说出这个要求。
  “陈爷爷,您放心,我肯定会认真学习。还有就是我想为您做点事情。您看,您这么大的年纪,还在为国家和人民奋斗,我特别敬佩您。”
  姚明珠说得很诚恳又带着满满的仰慕。
  张美华听着姚明珠的话却是目瞪口呆,平时一脸文静又少话的姚明珠竟然如此厉害啊,这马屁拍得够可以的。只是心里隐隐有些不舒服。
  张良国视线一直看着姚明珠,心里审视着,这个小姑娘到底是真的仰慕还是有其他的目的。他们这次的工程虽然不是大,但也不小的,而且鸡冠岭的位置至关重要。所以很担心有反动势力的奸细潜入阻拦他们的进度。
  陈文逸被膜拜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心里却也有张良国想的那些念头,只是不知道为何,对这这个陌生的小姑娘总觉得有些亲切,打心眼里不愿意这么想她。
  “陈爷爷,我真的非常喜欢的,您就让我跟着学习吧?”
  张美华见姚明珠撒娇,惊讶的嘴都合不拢了。这会不会是被什么东西附身了吧?
  姚明珠也知道撒娇不是她的风格,可是现在不攻下,姚明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陈文逸身边的。
  陈文逸见小姑娘可怜兮兮的,想想点了点头。
  张良国眉头动了动,心里有些不赞同这个决定。陈文逸身边多少关于工程的重要资料,怎么能让一个新来的,还不知根底的人在身边呢?“陈老师……”
  张良国话刚出口,陈文逸就抬手摆了摆,“我有分寸的。”
  姚明珠看见了两人的对话,可她不在乎。她也没有想过一下午就在陈文逸身边当什么重要的人。只要有这个许可,她就可以常在陈爷爷身边转悠,时间久了害怕不能让他看清自己?以真心换真心,陈爷爷总归会像上辈子那样对她好的。
  想着这些,姚明珠露出大大的笑容,一个深深的酒窝出现在了脸颊上。陈文逸忽然有一股莫名的熟悉感。只是下一刻就摇了摇头,他跟这个叫明珠的小姑娘第一次见面,怎么会有熟悉感呢。连忙把这念头甩在脑后,对着张良国说,“吃完了么?吃完了走,咱们聊聊搭建石桥基座和挖洞定点的事情。”
  张良国点点头,“好的。”
  两人一前一后的离开。
  “阿珠,你好厉害,竟然直接说跟在陈工程师后面。”张美华脸色无比复杂地道。心里对姚明珠的印象有些改观,这是一个看起来温温柔柔,但关键时刻却会抢得先机的人。
  姚明珠笑了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