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少私宠:小小鲜妻,好美味-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文 第2623章
前者暂且不说,而后者的存在,无疑就是推动人类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当人类的寿命出现第二次飞跃,提高到六十岁以上时,医学发展便进入了一段难以突破的瓶颈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因此维持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没有太大的改变。
一直到二十世纪结束,二十一世纪来临,人类面临的疾病威胁突然有了新的变化,艾/滋/病、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开始大肆泛滥,病患的年龄也开始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致使人类的平均寿命直接缩减了17年。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泛滥的重症疾病的咄咄相逼,人类在瓶颈期里受困多时的医疗技术,反而随着压力的激增再次爆发出了巨大的潜力,鸡尾酒疗法、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等等尖端技术飞快的被研发面世,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因为这些新型的医疗科技,出现了一段好似过山车一般,高低起伏惊心动魄的曲线。
从二十世纪的平均寿命65岁,到各种重症疾病集中泛滥下骤然缩短17年,然后又因为医疗尖端技术的研发成功再次获得寿命延长,不仅补回了原本缩减的17年,还将人类在历史上最长的平均寿命从65岁延长到70岁。
虽然这个数值到现在为止依旧维持着,并没有再出现显著的提高。
但是人类所掌控的医疗技术却仍然在缓慢的进步着,哪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没办法清晰的感觉到这种进步,但是每隔十年左右,当人们再回头看看十年前的医疗技术,很明显就能看出种种技术的明显进步。
这种进步放在一天天一年年的日常生活里,或许显得不是那么明显,但它正好像砂砾一样,一小颗一小颗的积累起来,等到时间无知无觉的过去,砂砾早晚也能堆砌成一座摩天大楼。
而人类自己,无疑就是这座摩天大楼的居住者。
大楼建筑得越高,人类能因此获利的好处也就越多,甚至连平时所能看到的风景也会更美好。
大楼建筑得越稳定,人类的安全感就会越强烈,有了足够遮风避雨的堡垒,自然就不会再害怕风吹和雨打。
不仅仅是医学方面,这世上任何一种学科,只要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衍生出其他不同的分支。
就如同一棵树苗一样,在刚刚种下的时候,仅仅只是一棵稚嫩的幼苗,除了主枝之外再不会有别的分枝,但是随着树苗的渐渐长大,分枝也会逐渐长出,越是参天的大树,各种或繁盛或凋零的分枝也就越多。
人类的医学就是一根树苗,从刚刚萌芽的时候,只懂得一鼓作气的往上增长,但越是长大,依附于主枝的其他分枝也就跟着出现了,有些分枝生长茂盛,有些分枝则偏门冷落,可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只有主枝和分枝殊途同归的结合在一起,人类医学这颗大树才能成长的枝繁叶茂。
正文 第2624章
只要是见过大树的人都知道,一棵大树的生长,最主要的树干只有一根,而从树干上生出来的大大小小的树枝分叉却多不胜数。
它们虽然和大树的树干密不可分,本身就是一体的,但是树枝上的每一根分叉却又是独立的,只会按照自己的方向生长,而不是完全依附于树干本身。
医学行业其实也是如此。
如果说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棵大树,那么“治病救人”这一项基本准则,无疑就是大树的树干,也是大树最重要的命脉所在,无论如何都不能少了它。
而其他与医疗行业有所挂钩的事务,无疑就是那些与树干紧密相连、但同时又独立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树枝分叉。
这些分叉有的多有多少,有的粗壮有的细弱,有的受人瞩目,也有的不为人知。
但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医学行业这颗大树才显得格外茂盛。
不管是身在行业其中的人,还是置身于行业之外的人,只要看着那“大树”郁郁葱葱的样子,心里便不禁由衷的敬畏。
但是话又说回来,什么样的事务才算是医学行业的分支呢?
其实很简单。
比如说,一切与医疗有关的器材的制造。
小到各种型号的针管、点滴药水瓶,大到人体手术台、血压仪、心电仪器等等。
这些都是医生在治病救人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基本用具,越是小巧常见,就越不可或缺。
比如医院和诊所里必备的各种针管,如果没有了它们,医生只怕连最基本的打针治疗都没办法进行。
而这些零零碎碎的医疗用具,几乎没有几样是天生地养自然存在的,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专门制造出来的。
既然如此,那么有关于医疗器材的制作工作,自然就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医疗分支,被理所当然的囊括在医疗行业当中,甚至可以说是一根让人无法忽略的重要枝干。
在同一棵大树上,有这种重要到必不可少的重要枝干,当然也会有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其他枝干。
就如同那种细细弱弱的小枝丫,隐藏在茂密的叶片之后,虽然也真实的存在着,但却很难被外人察觉。
病理化的心理学科就是很典型的一种。
这甚至只是一种心理学科上的理论说法,几乎没有太多实际数据去证明。
除了那些真正的心理学内行人,或是本身就比较关注这一块儿的人之外,其他人甚至都很少听到这样的理论。
所谓病理化的心理学科,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指病人的心理变化对身体病情的影响性。
对此深信不疑的人认为,一个人在患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是有可能影响到病情发展的,说白了就是情绪影响身体。
很多人都知道,长期保持良好的心情,对人的身体是有好处的。比如说笑口常开的人,心肺功能大多都比较健康。
而反过来,长期心情恶劣,郁郁寡欢或是暴躁焦虑,就有可能对人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影响。
正文 第2625章
比如说,那些平时脾气不好,动不动便勃然大怒的人,便有可能对自己的肝脏功能造成损伤。
而那些平时郁郁寡欢,时常哭泣掉眼泪的人,不说对身体内脏造成的不良影响,单单只是眼泪的长期影响,都有可能对人的眼睛视力造成伤害,严重一点的甚至有可能造成眼科类疾病。
像一些文学作品里,形容一个人极度伤心哭泣不止,就会用到“哭瞎了眼睛”这种描述,这其实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夸张的说法,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在里面的。
有过经验的人都知道,当人在痛哭一场之后,眼睛往往都会觉得干涩难受,眼部紧绷,眼睛内部的血管扩张,导致眼睛看起来又红又肿,眼白里的红血丝也会随之变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消退下去。
仅仅是一次哭泣,对眼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有这么多,何况还是那种长期心情郁结、动不动就喜欢掉眼泪的人?
他们对眼睛的伤害更是可想而知。
要明白一个人的心情好坏对身体究竟有多大影响,有一个经典案例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她的多愁善感和身体病弱几乎已经成为了经典“病美人”的代言人。
只要是对国内四大名著稍微有过一点了解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林黛玉这个人物,就好像看过一点点《西游记》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孙悟空这个角色一样。
林黛玉的身体病弱,几乎是和她多愁善感的性格一样出名,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里,动不动就对着月亮自怜自伤,对着花朵落泪含情,风一吹就病恹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足足有三百六十四天是在养病吃药。
用她在小说里自己说的话来说,从会吃饭开始就吃药,俨然就是把药当饭吃。
生在荣华富贵之家,一辈子吃喝不愁养尊处优,一日三餐人参鹿茸的调养这,矜贵到了极点,也精心到了极点,却偏偏养不好一具病恹恹的身体,十六岁都不到就一病归天……
简直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以林黛玉在小说里的家世背景和成长环境,按理来说,养好她的一身病其实并不难。
有医术精湛的大夫看着,有无数名贵的药材养着,还有一大堆丫鬟下人小心翼翼的伺候着……
她又不是得了什么治不好的绝症,不过就是先天胎里不足,生下来就比正常人虚弱了一些,原本并不是大问题,只要放开心思好好养着,完全是有很大机会把身体养好的。
同样是先天体弱,那么多不满月早产的婴儿,底子虚弱的人大有人在,也没见几个人因为这种问题就活不下去了,相反的比起这种体质问题,那些在古代治不好的肺痨肿瘤才是真正要命的大问题。
林黛玉之所以一病十几年,最后活生生把自己病死的,其实最大的原因并不在于她的身体有多虚弱,而在于她长期的心理问题。
正文 第2626章
知道林黛玉这么个人的,除了知道她的身体病弱之外,多少也会知道她本身的性格就十分脆弱,受不了一点儿负面情绪,多愁善感到几乎有些抑郁症的倾向。
试想一下。
一个本来身体就不好、病恹恹的病人,既不愿意好好配合医生的治疗,也不情愿好好吃药养生,还每天为了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哭个没完没了,动不动就半夜不睡觉在窗户边吹冷风,谁劝都不肯听……
试问这样的病人,这样的生活方式,她的病又怎么可能好得起来?
别说是把身体原本就有的疾病好好治疗痊愈,就这样的“养病方式”,以及长时间郁郁寡欢的心态,身体不出现其他更严重的问题才叫奇怪。
著名的中医宝典《黄帝内经》上就明确的写道过: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人在生气的时候,身体肝脏就会受到损伤,而悲伤则比生气带来的损伤更大;过度喜悦的心情同样也会伤害人的心脏,造成乐极生悲的结果,而惊恐、恐惧等情绪则比过度喜悦带给心脏的压力更大……
字面上的意思固然如此,但其实本身也确实有一定道理。
就拿“喜伤心,恐胜喜”这一点来说。
开心、喜悦的情绪原本是对身体有益的,这一点不需要解释,大多数人也都知道。
但是过度的喜悦,也就是指情绪激烈到一定程度之后,哪怕是原本有益的良好情绪,同样也会对身体器官造成负担,就好像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身体血压就会快速上升。
而人类的心脏本身就是人体血液的中转站,只有通过心脏有规律性的一张一缩,才能带动起身体内部的血液流动,并且通过这种心脏跳动的动力,将流动的血液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血压都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不会有太过剧烈的起伏。除非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会比正常人高出一部分,需要通过药物控制来平衡血压的正常数值。
如果不能控制,那后果就有可能是高血压患者体内较为脆弱的血管承受不住高压反应,造成体内血管破裂,更严重的甚至出现颅内血管破裂,也就是俗称的脑溢血,弄不好就会出人命。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在正常人受到严重伤害之后,身体大量失血,才会造成血压不正常的快速下降,甚至降低到一个危险数值。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受伤的人不能及时止血和输血,缓解血压下降的速度,一旦血压下降到一旦程度后,就会造成伤者失血性休克,继而失血死亡。
不管是血压上升过高,还是血压下降太低,对于人体心脏而言,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尤其是当血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出现失血性休克反应,心脏功能也会紧跟着出现衰竭。
正文 第2627章
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那些心脏功能不太好的病人,医生总是提醒要格外注意情绪上的波动,尤其要忌讳各种大悲大喜的原因。
因为人的情绪起伏,很多时候往往都是与身体反应相互挂钩的。
对于身体健康的正常人来说,因为情绪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可能性还比较小,但是对于那些原本身体就不算健康的病人来说,哪怕只是一点点不良影响,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就比如说,《红楼梦》里林黛玉的情况,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长时间负面心情的影响,硬生生把一点小疾病拖到了药石无救的程度,最终拖垮了自己。
再比如说,现代一些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病人,那更是犹如玻璃娃娃一样,受不起任何的磕碰或惊吓,甚至要时刻注意保持情绪平淡,稍微激烈一点的情绪都不能产生。
从这些方面就不难看出,个人情绪的变化对身体所造成的种种影响,确实是有些道理的。
虽然这种影响性可能并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夸张,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再加上医学界一向奉行的严谨态度,哪怕这种影响性仅仅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那么渺小,也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医学发展的进一步完善,有关医疗职业的种种硬性和软性规则也在逐年变得更加细致和规范。
医生在从业时间里,不仅要负责对病人身体的治疗,渐渐的也开始重视对病人心理方面的维护和开导,像前几年那样,医生只负责治病救人、完全不管病人其他事宜的高冷态度,在近几年里逐渐受到医疗人/权的抵制,从而也变得越来越稀少。
越是对自己的职业抱有强烈责任心的医生,在治疗手中的病人时,不仅仅只是对病人身体疾病的治疗,也会时刻注意在治疗过程中病人本身的心理变化,防止病人出现抑郁、心理抗拒等等问题。
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轻松愉快、积极配合的心态,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几乎已经成为了医疗工作者的另一种职责。
因为这样良好的心态,不仅对病人本身的病情有好处,同样也对医生展开的治疗工作有好处,几乎就是双赢的。
而反过来说,如果医生完全不关注自己病人的心理情况,只是抱着一种公事公办的态度来进行治疗,虽然挑不出什么错,但是却难免会让病人感到冷漠和排斥,甚至是心理不舒服。
当然了。
绝大多数正常的病人或许不会怎么样,哪怕再不喜欢医生这种冷冰冰态度,也不会做出什么偏激的事情来,顶多也就是心里腹诽几句罢了。
但如果运气不好……
遇上的病人恰好是那种心理脆弱敏感,亦或者是暴躁易怒的类型,那问题可就大了……
医生没摸清楚病人的性格,就摆着一张冷冰冰的、公事公办的脸走上去,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触犯到这两种病人的心理雷点。
正文 第2628章
单单只是性格脆弱敏感的病人也就罢了,即使觉得医生的某种态度、某句话触犯到了他,他也不会有什么过激的行为,最多也就是心情变得糟糕,或者是打从心理上抗拒医生的治疗而已。
而这样做的后果,无疑就会影响到这个病人本身的病情,不愿意好好配合医生,从而导致医生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没办法好好的进行下去。
等于就是损人不利己,两败俱伤。
但如果这种冷冰冰、态度倨傲的医生遇上的是一个暴躁易怒的病人,而病人又恰好是那种市斤泼妇蛮不讲理的类型……
那简直就是一场避免不了的灾难!
弄不好只是医生一句冷冰冰、公事公办的话,又或许是一个不耐烦的、带着指责的眼神,都有可能激怒这样的病人。
而这种本身就性格暴躁、又喜欢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病人,一旦被医生的态度激怒,甚至是医生根本无意激怒他,只是病人自己觉得受到了冒犯,那他便有可能当场大闹起来。
嘴里骂几句难听的话也就算了,怕就怕某些病人情绪容易激动,一激动就喜欢动用武力,甚至在医院里直接对医生动手,拦都拦不住……
这样蛮不讲理的病人虽然少见,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只要遇上那么一个,不管是不是医生的错,一旦事情彻底闹起来,变成了医患纷争,那么在外界大众的眼里,主要责任肯定是落在医生的头上,甚至连医院都要跟着被泼一层污水。
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一点也不罕见。
尤其是在如今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情况下,只要新闻上出现“病人和医生发生冲突”之类的字样,大部分普通人第一个谴责的肯定是医院,甚至还经常会说出一些胡搅蛮缠的强盗言论。
比如说,在明知道是病人故意闹事的情况下,依旧冷嘲热讽的硬把黑锅往医院头上扣,道德绑架医院必须要主动承认莫须有的责任……
再比如说,明明已经看到了医院拿出的清白证据,却仍是不肯罢休,打着“病人已经很可怜了”的招牌,理直气壮的要求医院做一个以德报怨的圣人……
这样的奇葩和极品人氏同样也不少见。
尤其是在不见真人的网络上,各种各样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理直气壮的使用道德绑架的方式去讨伐别人的“键盘侠”们,更是多不胜数。
曾经有好几次轰动网络的医疗纷争事件,医生和患者家属之间之所以会闹得那么难看,甚至都顾不上媒体记者们在场,好几次都直接撕破了脸,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网络上那些自诩为“正义”的键盘侠们的挑唆。
总有人看热闹是不嫌事大的。
他们也不在乎这种热闹里的当事人是不是会受到伤害和损失,甚至都不在乎这种所谓的“热闹”里是不是夹杂了血淋淋的人命,只要自己吃瓜看戏看的高兴就行的,别的什么东西……比如良心和道德心,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下,很多人都是不需要的。
正文 第2629章
这并不是说,那些轰动网络的医疗纷争事件都是这些网络暴民挑起的,但他们在网络上的无事生非两面挑唆,确实是有一部分责任在。
很多真正旁观的人也是通过这些不愉快的事才认识到了什么叫“网络暴力”。
同样的,也正是因为那几次轰动性的事件,给大众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太大,甚至留下了一些隐晦的心理阴影,从而也间接的导致医患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
医生这个行业原本是纯白无暇、受人敬重和信赖的。
但那几次惨烈且严重,几乎可以用“毁三观”来形容的医疗纷争事件,就好似几道污点一样重重的贴在了医生这个职业上。
任何纯白无暇的东西,只要沾染上一点点的污渍,看起来反而会比那些黑色的肮脏的东西更加刺眼。
因为从此之后,任何人在看到这个东西时,都不会再注意它纯白的底色。
反而会第一时间被上面的污点所吸引……
然后就会生出厌恶和可惜。
可惜啊……
怎么可能不可惜呢?
如果没有那些污点的存在,纯白无暇是多么可贵。
可是偏偏却有了那些污点。
哪怕那些污点的范围并不大,小小几个,落在纯白的底色上,也像是一颗丑陋的黑痣一样醒目,让人根本忽视不了。
一粒老鼠屎,坏了整锅汤,就是这种恼火与可惜并存的感觉。
哪怕这些污点只是某一位、或者少数某几位医生造成的,除了他们之外,其他的医生都很无辜。
在整个医疗行业里,其实有很多医生都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
为了治病救人,为了自己的职责和操守,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未来,甚至是自己的一条命的医生也不是没有。
但是这些伟大的事迹,却往往是默默无闻的。
它们就像那种纯白的底色一样,同样是纯白的,无声无息的融入“医生”这个职业当中,反而显得不如那些刺眼的黑色污点引人瞩目。
而信任这种东西,本身又是极其脆弱的,就好像一块薄薄的玻璃一样,禁不起任何的考验和磕碰。
如果能一直好好的保护着,不让它产生一丁点的裂纹,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可若是一不小心因为某些事情,玻璃碎裂了……
便再也无法复原。
哪怕你心痛的把所有的碎片都收集起来,用最大的耐心去拼凑它、粘合它,最终好不容易拼接成原来的样子,也同样会有深深的、不可忽视的裂纹存在。
病人和医生之间的那种信任,其实就是这样一面薄脆的玻璃。
在医生这个职业全无污点、一片纯白的时候,自然就是信任这块“玻璃”被保护得最好的时候,病人会发自内心的信赖自己的医生,从不怀疑对方会有私心,而医生也会真心实意的为自己的病人着想,从不担心对方会误解自己。
双方互利互惠,都能相处得十分愉快,继而顺其自然的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