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种田]农家喜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氏这下更开心了,手巧好啊,这样才能配的上景林。
“模样儿也俊啊,少找,真是少找啊。”花婆子又道,恨不得将姑娘夸出一朵花来。
沈氏是越来越满意了,景林的亲事,一定不能含糊了,当初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就罢了,如今日子过得也能满足温饱,况且还有二房说了,能帮衬些钱,那更是要好好儿地挑,好好儿地办了。
“这么好的姑娘,别是有啥毛病吧?”李氏插言道。
沈氏正在兴头上,心花怒放的,乍一听这话,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下,瞬间炸毛了:“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李氏翻翻白眼,撇撇嘴,不再说话。心里却道:“这么好的姑娘,能嫁给个瞎子?”
花婆子闻言,也向李氏道:“老大媳妇啊,你这话说的可就不对了,先别说那姑娘是怎样得好,就是你三奶奶我,咱能睁着眼说瞎话吗?”
这个谁知道呢,媒婆干的可不就是睁着眼说瞎话的行当吗?
不过这话李氏可不敢再说,只附和道:“是啊”,继续听那花婆子说。
“他嫂子,这姑娘真真儿的是万里挑一的,错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你可要抓紧了啊。”
“哎,行。”沈氏答应着,又问道,“那姑娘的娘家有啥说的吗?”
这话问的,自然就是关于彩礼的事儿了。
花婆子笑道:“他婶子,这么好的姑娘,咱也不能薄待不是?到时候风风光光的,两家脸上都好看。”
“是这么个理儿。”沈氏说道,“行,我再和他爹商量商量,要是行啊,还要麻烦婶子尽早地把这事儿给办了。”
花婆子见事成的差不多了,眉开眼笑道:“行,一定给你好好儿地办。”
说着,花婆子就要起身:“还有不少事儿呢,不多坐了。”
沈氏会意,让她稍等,赶紧进屋抓了一把银钱,给她塞兜里,说道:“辛苦婶子了,买点馃子吃吧。”
“哎,哎”,花婆子答应着,笑着走出了沈氏家门。
“娘,不是我说”,李氏又道,“咱家她三叔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哪有那么好的姑娘会——”
她话还没说完,就被沈氏一个眼刀,给生生割断了。
沈氏进了屋,捯饬了好一会儿,将这段日子攒下的钱拿出来,又数了一遍。
这些钱全都是刘景林赚回来的,大大小小的,都一百多两了。沈氏一丁点儿都没动,全都攒了起来,留着给刘景林娶媳妇用。
刘景林的情况,她当然知道。所以,如果要想娶个好媳妇,那就一定要在聘礼上多下功夫。她就不信了,一百多两银子还娶不来个好媳妇?
今儿听花婆子说的那个姑娘,听起来是不错的。但是沈氏又不傻,自然知道媒婆是靠啥吃饭的,因此,她心里寻思着,左右姚家堡又不远,等啥时候方便了,就过去看一看,暗地里打听一下,也好了解了解这姑娘到底咋样。
这几日莲子一直在家闲着,苏可言也不常来了。眼瞅着又要过年了,明年一开春,苏可言就要考童生试,算算日子,只剩下四个月的时间了。
家里的花生又被杨氏剥的差不多了,莲子总觉得还是地太少,一直四处留意着,看附近有谁家要卖地的。但是地就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除了万不得已,谁家也不可能卖地。
这几日实在太闲,莲子像是吃鱼吃上了瘾一样,隔上几天就烦着刘景仁去砸冰窟窿捞冻鱼。
前几次还好说,河里的鱼还不少,但是越到后来,去砸冰窟窿捞冻鱼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根本就没鱼可捞。
莲子不禁心想,要是自家有个鱼塘就好了,想吃多少鱼就有多少鱼,也不用担心鱼都被别人捞了去。
这么想着,莲子突然眼前一亮,对啊,鱼塘啊!买不到地,可以先买个鱼塘啊,到时候弄个多功能鱼塘,那得赚多少钱啊!
莲子迅速在脑海中翻着,找寻着关于鱼塘的记忆。
出了家门口,往东走上不远,有一大片池塘,大概有半亩地那么大。一直荒芜着,应该是村里的地,平时也不见有人去,看来里面是没有鱼的。不过把它用来做鱼塘的话,应该是极好的。
她曾经去过那里,池塘边沿上的土壤也是沙地,种水果之类的东西倒是十分合适。
莲子越想越兴奋,迫不及待地想去打理打理那池塘。
当初和刘平安夫妻说好的,过了年之后,就正式到她家干活。如果说鱼塘弄好了,可不是正好过来帮忙吗?
杨氏在灶间忙活着,正在准备做“福聚来”要的酱料,忽见莲子进来了,脸上还笑得很开心。
“啥事啊?”杨氏问道。
莲子走过去,道:“娘,问你个事儿呗,咱家东边不是有个池塘吗,有主人吗?”
杨氏想了想她说的是哪个池塘,这才道:“那个池塘哪有人管啊,村里的。”
这就好办了,那池塘如今也荒着,要是买的话,想必应该会十分便宜吧。
“要是买那个池塘的话,是不是要找村长?”莲子又问道。
杨氏“嗯”了一声,又问道:“你想买池塘?”
莲子笑着答道:“是啊。”
“买那个干啥?又不能种庄稼。”
要是能赚到钱的话,早就有人买了。
但是莲子早已做好了决定,等会儿她再过去看上一看,细细地考察一番,如果一切都说的过去的话,那就买吧。
“娘,咱不种庄稼,咱养鱼。”莲子解释道。
鱼塘里能种啥庄稼啊,除非是莲藕。对,种莲藕也不错,到时候可以试一试。
“哦”,杨氏点点头,心里寻思着兴许能行。
因为以前莲子每次做出个大决定的时候,她起初都是反对的,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莲子是正确的。毕竟这孩子天天抱着书看,见识自然会比他们多得多。因此,这次,杨氏便没怎么反对。
“你去和你爹说说,让他去找村长,把那片池塘买下来就行。”杨氏说道。
莲子答应着,进屋里拿了件厚衣裳,出了门。成与不成,先看看再说吧。
出门之后,莲子直接去了那片池塘。
这里土地湿润,邻着小河,夏天发水的时候,河水还时不时地能流进池塘里去。周围地势低洼,空气湿润,环境十分宜人。
这块地方,东边靠着河,西边就是竹林,当中也没啥遮挡,如果种上些作物的话,采光也是十分好的。
因此,莲子心想,如果要买下这池塘的话,最好是连周围这大概一亩多的地也买下来。这块地稍微有些倾斜,一头靠着河,一头靠着池塘,排水应该很好。并且如果在池塘的四周垫上土,把池塘抬高,这样就会在中间形成洼地,就算是夏天里想种一季水稻,都是可以的。
如果池塘的水过多,可以在沿儿上扒开一个缺口,直接将水引到河里,真是太方便不过了。
再在池塘边找一块干燥的空地,到时候盖上几间房子,让刘平安夫妻过来住着,看着这鱼塘,也是极为不错的。
莲子越想越兴奋,心中早已经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将这片池塘和土地买下来。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七十七章 看媳妇
已经进入腊月好几天了,自从上次花婆子来过之后,沈氏一直记挂着刘景林的亲事儿,寻思着赶在过年之前,把事儿给定下来。
这日一早,吃过早饭,沈氏便让刘景民套了牛车,去了姚家堡。
既然是去偷偷地看媳妇,必然不能太明目张胆,闹的人尽皆知。因此,刚到村头,沈氏就让刘景民停了车,她下得车去,走到最近的一户人家门前。
“有人在家吗?”沈氏叩了叩大门上的铁环。
听到声响,从屋里走出一个腰间系着灰色围裙的妇人,正一脸狐疑地看着门槛上站着的沈氏。
“大姐,我和我儿要去南边儿走亲戚,路上口渴了,想来讨碗水喝。”沈氏说道。
这边民风都十分淳朴,那妇人听沈氏如此道,便收起了疑心,将沈氏和刘景民让进了家,搬了矮凳给他们坐了,又进了灶间,端了两碗水出来。
不管是渴了还是不渴,沈氏端起大碗,咕咚咕咚地喝了一通,用衣袖抹了抹嘴。
“大妹子可是要到南边的章店走亲戚?”那妇人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下,向沈氏问道。
走亲戚只是沈氏随口编的一个借口,此时听这妇人问,于是答道:“正是哩,前面的章店。”
她顿了顿又说道:“路途还远着呢,这不就下来到你家讨口水喝,可是麻烦大姐了。”
“大妹子可别这么说,不就一碗水嘛,有啥麻烦不麻烦的?我家住在村头,平日里来的人不多,巴巴儿地盼着能有人来坐上一坐哩!”那妇人笑道。
因为和沈氏差不多年纪,这妇人很快便和沈氏熟络了起来,说着双方都有几个儿子几个闺女,如今过得如何等等。
“大姐,你们村是不是有个叫姚金柱的?”沈氏问道,开始将话题扯到今日来的目的上。
那妇人疑惑一下,答道:“是啊,难不成大妹妹知道他?”
“知道一丁点儿,我邻居家的儿子要说亲,托了花婆子,那日恰好我在她家串门子,听到了那么一耳朵,说是给说的就是那姚金柱家的闺女。”沈氏说道,又凑到那妇人耳边低声道,“听说啊,那闺女长得可俊了,手还巧着哩!”
那妇人闻言,脸上有些不大自然,压低声音看向沈氏问道:“大妹妹,你确定,果真是说的那姚金柱的闺女姚兰花?”
“是啊”,沈氏点头道,“咋的了?”
那妇人不疑有他,又问道:“你那邻家的孩子是不是,身上不大利索?”
“哪有啊,好好儿的。”沈氏脸上有点不高兴,景林明明好好儿的,哪里就不利索了?
“哦,这样啊”,那妇人道了一句,左右看了看,见无人,突然凑到沈氏耳边,低声说道:“大妹妹,我和你也十分说得上来话,就不瞒你了。”
沈氏闻言,心有些下沉,难不成那姑娘真的有啥问题?
正想着,听那妇人道:“俗话说啊,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亲。可是大妹妹,你邻家的孩子要是好好儿的,那姚兰花可不能娶啊!”
“咋了?”沈氏忙问道。
那妇人又道:“那姚兰花可嫁过人了,这是被休回娘家的。”
“啊?”沈氏十分惊讶,嫁过人?还被休回来的?
这个死不要良心的花婆子,嘴里没一句实话。沈氏心中愤怒异常,如果花婆子在场,定然要找上她一番麻烦。
“真的假的?”虽然十有八九相信了,但是沈氏仍然不太确定,又问了一遍,“那花婆子说得可好了。”
“哎呦”,那妇人拍着沈氏的手道:“我的大妹妹,十个媒婆里头,得有十一个是嘴里没一句实话的。”
那妇人许是平日里也没什么人说话,此时打开了话匣子,又接着道:“姚兰花长得是俊啊,还没及笄的时候就有不少人家想去求亲,那时她那老娘还没死,给挑了个殷实的人家,听说还是远房的亲戚。等到闺女一及笄,马上就嫁了过去。”
说到这里,她叹了口气:“也怪兰花自个儿命不好,出嫁四五年了,肚子一直没动静。男方可是老大不小了,急着要孩子。兰花婆婆也是着急了,就找了个先生给算了算,这一算不打紧,竟算出兰花命中无子。婆婆哪能依啊?当天晚上就逼着儿子写了休书,休回家了。”
不但是个被休了的,还是因为不能生孩子!这下沈氏更是气了,那花婆子安得啥心,想让她抱不上孙子,想让老刘家断后不成?
大房二房没一个有出息的,都生了些丫头片子,现在她唯一的希望,可全都寄放到刘景林身上了。如果再娶了个命中无子的媳妇,这花婆子是要活活要了她的命啊。
沈氏越想越气,不禁拍着巴掌道:“这花婆子,红口白牙的,咋就不说人话?”
“咱别动气,横竖不是自家的事儿,犯不着。”那妇人安慰沈氏道,“咱回去就跟邻居说一声,让他们谨慎着点儿就成了。”
毕竟刚才说了,只是邻居家的事儿,沈氏要是再动怒也说不过去,便只得暂时压下愤怒,笑道:“哎,我知道了,回去可一定得跟他们家好好说说,可不能着了那花婆子的道儿。”
“就是这么个理儿。”那妇人笑道。
不管怎么着,这媳妇就算是再俊,手再巧,那也是断断不能娶的。开玩笑,不能生孩子的媳妇,要了何用?
二人又闲话了几句,沈氏的目的已达到,便推说想赶在晌午之前到章店,便起身告辞了。
那妇人将他们母子二人送到门口,因为章店在姚家堡的南边,而如果要回刘家庄的话,则要往北走,如此一来,必然和沈氏说的不符。
因此,刘景民赶着牛车往南走了走,绕着姚家堡转了一圈,这才回了刘家庄。
一路上,沈氏都愤愤不已,到了刘家庄之后,没让刘景民赶着车回家,直接冲着花婆子家所在的方向去了。
豆子在门口拾柴火,正好看见沈氏的车风风火火地驶了过去。
“娘,我刚刚看见大伯和奶了。”豆子向杨氏道。
杨氏正在于院子里洗着衣裳,闻言问道:“在哪看见的?”
“就在咱家门口,大伯赶着车带着奶,奶脸上看着不大好,像是生气了。”豆子说道。
杨氏继续搓着大盆里的衣裳,说道:“咱别管,左右和咱不相关。”
豆子“嗯”了一声,转身进了堂屋。
这边刘景民在沈氏的催促下,风风火火地赶着车,停在了花婆子家门口。
花婆子家里有两个儿子,如今早已分了家单过。
正值晌午饭点,花婆子和老头子正准备吃晌饭。只听门外哞哞几声老牛叫,随后一辆牛车停在了自家门口。
花婆子忙好奇地探头看,见是沈氏,心里高兴一番,恐是来找她商议亲事的,便饭也没顾上吃,直接笑着迎了出去。
“哎呦,他婶子,你咋亲自上门了呢?”花婆子脸上漾满笑,一脸的皱纹也舒展了开来。
沈氏没有答话,只气冲冲地跨过了门槛。
花婆子这才觉察到情形好像有点不太对劲,心里道了句:“坏了,该不会是……”
明眼人可都看得出来,沈氏将抱孙子的唯一希望都寄托在了小儿子刘景林身上,虽然他只是个瞎子,但是沈氏自来最疼爱他。
“你个死婆子,光天化日的你就敢胡说八道,你良心被狗吃了咋的?你就不怕遭报应!”沈氏也不顾及一个村子的情分,劈头盖脸地骂了过去。
沈氏虽然不是爱搬弄是非的人,有时还显得不大爱说话,但是如若谁欺负了她去,也断断要回敬了回去。倘若是谁说了啥对刘景林不利的话,或是做了啥对刘景林不利的事,她就算是拼上了性命,也定要讨要一个说法。
况且这回事关刘景林的亲事,事关他一辈子的事儿,事关老刘家传宗接代的大事儿,她咋能容得花婆子给坏了事儿?
“哎呦,他婶子,咱有话好好说,坐下来好好说。”花婆子试图制止沈氏,忙将她往屋里让。
这要是闹大了,对她也不好,以后还有谁找她说亲?没人找她,她还赚啥钱去?
“你倒是给我说说清楚了,你弄个被休的弃妇说给我家,你到底安得啥心?啊?你安的啥心?”沈氏步步紧逼,丝毫不让,将那花婆子逼的步步后退。
此时,花婆子家门口,已经围起了不少听到声音前来看热闹的人。
沈氏越想越气,又指着花婆子说道:“被休的不说,还是个生不了孩子下不了蛋的,你这是想让我老刘家断子绝孙咋的?啊?青天白日红口白牙的,有你这么胡说八道吗?你咋就不替好人死了?老天爷就该打个雷劈死你!”
她虽平日看起来不声不语的,真要是讨要起公道来,也是十个敌不过她一个的主儿。况且如今,花婆子本就没啥话可说。
沈氏将花婆子骂了一通,直骂的她插不上一个字,这才重重地啐了一口,喝道:“把我家的银子还来?”
花婆子早被她这一通劈头盖脸的骂弄得有些神志不清,听沈氏让她还银子,忙哆哆嗦嗦地跑回堂屋,将那日沈氏给的银子,以及当初托她办事的银子,一并还了回去。
沈氏冲着她那张死灰色的老脸重重地啐了一口,转身走了。
如果是杨氏,经历这番事情,她可以不要回银子,但是一定要闹上一场,闹得大家都知道了,就为了膈应膈应她。
而沈氏则不同,她可以不闹,但是银子则是没商量,必须还。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七十八章 变故
那日莲子去池塘那边看过了,做下了决定,回家之后,当即就和刘景仁说了。
刘景仁这次也没啥异议,晚上去了村长刘保良家,和他相商一番,最后以十两银子的价格,将这片池塘,以及周围半亩多的荒地全买了下来。
当杨氏和莲子听说竟然花了十两银子的时候,感到十分惊讶。这只是片在他们眼中毫无用途的荒地,竟然卖到了一级地的价钱,这刘保良也太狮子大开口了吧。
但是既然已经商量好了,也没办法了,杨氏少不得又将刘景仁说了一通。
十两银子买一亩荒地,还带着半亩的水塘,搁谁眼里都不划算。但是莲子想一想今后的收益,就全然不在乎了。
水塘买下来了,以后的事就是为养鱼做准备。
莲子一家先去了水塘那边,将地上的杂草烧了,又整了整地,弄得像个样子了。刘景仁才趁着闲的时候,在水塘边平坦的干燥地上,开始搭房子,等到鱼塘里养了鱼之后,让刘平安夫妇过来住。
忙活着鱼塘这边的事儿,好不容易忙活的差不多了,家里才将今年新收下的花生炒了,做成各色的点心,趁着逢集的时候,拿去卖。
这日一早,一家人就赶着马车,带着东西出发了。
还是和去年一样,在市场里面占了个不错的摊位,将东西摆上。
“娘,等咱卖完了之后,能去买新衣裳吗?”栗子拽着杨氏的衣袖道。这都已然快到腊月中旬了,该是扯尺头裁衣裳的时候了。
杨氏笑道:“就你着急,买,咋能不买?”
栗子这才满意地坐下,和莲子坐在一起,指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说道。
等了一会儿,竟不见有人过来,这让莲子很是不解。不应该啊,照去年的情形说,他们摆上摊子不久,就应该有客人上来的啊,这次何以大半个时辰过来了,还不见有人来?
正怔忡间,莲子忽然见到一个中年男子过去了。这中年男子莲子认得,以前在他们这摊子上买过点心。
让莲子惊讶的是,他的手里明明拎着两包的点心。显然,不是从他们这边买的。
难道,这里有了更好吃的点心不成?
莲子心中想着,四处张望了张望,并没发现什么异常。
她坐回摊位后,但是不久之后,又坐不住了。
连杨氏和刘景仁都看出来了,很多他们家以前的老客户,如今都不到他们这里买东西了。
这事情可大了,必须好好计较一番,关系着她以后的大业。
莲子想着,起身走出摊位,离得稍微远一些,待又见到一个提着点心包的人从身边经过的时候,忙甜甜地喊了声“伯伯”,随即问道:“你这点心是从哪里买的啊?”
那人见只是个可爱的女娃,便伸手往远处一指,说道:“在那里,就在集市的最里头。”
莲子踮起脚尖看了看,还是没有看到,想必是因为离得太远了,人又多。
“可是伯伯,我娘让我出来买点心,这边也有一家卖的,我都不知选哪家好了。”莲子假装沮丧地说道。
那人闻言又道:“小大姐儿,还是去那边买吧”,他说着,向集市的最里头指了指,又道:“那边的价钱便宜。虽然这家的东西也很好吃,且花样儿多,但是实在太贵了,四十文一斤啊,那边才二十多文一斤,味儿也差不了多少。”
原来是这样,莲子点了点头,对那人道了声谢,转身跑开了。
她直接向集市里头跑了去,她倒是要看看到底是谁,竟然抢了她家的生意。
“您拿好啊,吃着好再来。”
莲子远远地瞧着,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满脸堆笑地将一个油纸包交到一个客人手中。她身上穿着一件藏青色对襟褂子,腰间系着一条干净的灰布围裙。而她旁边,坐着一个看上去大约三十年纪的中年男子。再仔细观察,这男子放在摊位后的腿,竟然有一只是残疾的。
就算是被人抢了生意,但是看着此情此景,莲子心中也动不起怒。这对母子过得已经够凄惨了,但是非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尝试着做出了这好吃的点心。莲子心中,反而升起了几分对他们娘俩的敬重。
只是远远地看了看,但是莲子却也能看出个大概。这对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