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古耽]梦回大唐-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些沟渠也可以大致养活是五十万的百姓,朝廷再从各处节省从南方设法调来粮食也可以解决五十万灾民的口粮,至于另外的四五十万人口的粮食,朕就不信老天真的会那么狠心,定会给他们一条活路,相信再过不久就会下雨了”
  “儿臣以为父皇所言甚是”李恪上前一步,“灾民逃荒已经成为积习,从汉末至隋朝都没有能够真正止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每一朝每一代都没有真心的想要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的,灾民们只能自谋生路,历年积累,他们是越来越害怕灾荒,越来越不相信朝廷,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抛家舍业的亡命他乡,所以这关中大旱才短短的时间久走了两万多人”
  李恪抬头看了一眼李世民,见他在认真的聆听继续道“父皇,儿臣以为关中旱情虽然严重,但是如果父皇的决策得到实现,那就是大利,利就在于父皇根治的不是一年的旱灾,而是几百年以来逃荒的旧俗,如果连如此大的旱灾我们都能让百姓安然渡过,以后在有什么灾难百姓也不会怕了,就敢也会愿意留下来抗灾,这样下去天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大唐江山才能真正的永固了,儿臣相信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能够渡过这次的大旱”
  “吴王说的好,人定胜天”李世民终于露出了笑容,“打仗靠的是一口气,应对荒年靠的也是一口气,自今日起关中抗旱就是朝中第一要务,朝野要上下同心,共同对抗这次的旱灾,朕就不信打井要比消灭敌人还困难?修沟渠要比攻城池要费力,更不相信苍天会对我大唐如此的残忍,非要把我们旱死不可?”
  商谈过后李世民立即下令封堵潼关,并赏钱让老百姓打井,不过打井之事仍然是进展缓慢,潼关有在短时间内积聚了上万灾民,甚至出现灾民与潼关守将冲突的现象,李世民闻信后大怒。
  “皇上,打井之事进展缓慢不是没有原因的”长孙无忌躬身劝解“现在灾情严重,粮价暴涨。两千文钱才能买一点粮食,老百姓焉能下力气去打井?”
  “这么说打井的事情要停下来吗?潼关前得灾民聚集的越来越快,迟早会出大乱的”李世民的目光愈发的阴沉。
  “皇上”房玄龄道“洪水若要来挡是挡不住的,臣以为还是趁着灾民没有凝结酿成霍乱,早些疏导为好”
  着绕来绕去又绕了回去,李治上前道“父皇儿臣以为现下是浅贱粮贵,所以赏的钱并不足以让百姓安心,不如改赏钱为赏粮,这样老百姓定会下力气去打井,关中水井遍地,老百姓才能稳定下来,聚集在潼关前得灾民自然也就会散去。”
  没等李世民开口,房玄龄就提出疑问“此计虽好但是却难以落到实处,从难道运粮的速度来看只能勉强维持军粮与南迁灾民所需,那里还有余粮赏给关中的百姓”
  李治在刚刚开口时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父皇可以征粮打井,俗话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旱灾对普通的老百姓虽然是毁灭性的灾难,但是对于那些大户却不算什么,他们家中定有不少的存粮”
  李世民思量了一会点头同意“你们立即推荐一个人领这项差事”
  这是一件得罪权贵的事,没人会愿意出面经办,大殿上顿时沉寂,许久在李世民的眸色愈加阴翳的时候岑文本开口道“臣以为这项方案是太子殿下提出的,所以交予太子殿下来办最为合适”
  “父皇”听到岑文本把李治推上来,李恪未加考虑向前请命“儿臣愿意担此重任,在一月之内儿臣定当征粮五十万石交予父皇”
  “好,恪儿有如此决心何愁征不到粮食,征粮之事朕准许你便宜行事,用这些征粮打五十万口井,修三十里沟渠”
  “儿臣遵旨”
  走出太极殿,李治跟上李恪的步伐,征粮之事是极为得罪人的事情,关中遍布着大唐的功臣勋戚,要征粮就避不开他们,如果行事谨小慎微只求自保,就征不到粮食,无法向李世民交差。反而言之若是要征到粮食就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打井功成之时就是众叛亲离之时,所以在朝上才没有人愿意承担此事,甚至连举荐人都不敢。但是李恪却毛遂自荐,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李恪是害怕李世民把这样的事情交给他做。
  有些人总是把好话放在口边,但是真正做的却很少,有些人从来都不说,只会默默的以行动表明,李恪就是如此,想一想来到大唐以后李恪为他做了多少事情,就像是为他遮蔽风雨的一棵参天大树,若不然他哪里有那么清闲的生活,恐怕早就被这无情的政治吞没了,这份情他该如何偿还?“三哥”
  “怎么了九弟?”李恪转身看着他,今日他就会动身前去处理征粮打井之事,怕是要有一段时间不能再见,还没有离开就已经开始想念,看来李治于他已经深入骨髓了。征粮之事的厉害关系他比谁都要清楚,他不愿意面前这个温柔和煦的人面临那样的险境,所以只有自己承担。
  “三哥打算什么时候行动?”既然无法偿还,他只有铭记于心。
  “回去收拾一下就去,我不在这段时间你要小心,做好分内的事情就好不要出风头,有什么事情派人通知我”明明知道他的年龄可能比自己还要大,做事也非常的谨慎,可是不在李治的身边自己就是无法放心。
  “三哥还真当我是小孩了?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小心”因为李恪的话心中好像安放了一个暖炉般暖意流淌,但是他却有些对李恪这次的行程担心,征粮之事将会受到多大的阻碍谁也无法预知。
  “恩,我走了”

  ☆、第十章:征粮难于上青天

  第十章:征粮难于上青天
  安排好事情后李恪立即将李世民下达的诏令在观众四处招贴,老百姓们看到诏令以后犹如看到了希望,纷纷离开潼关回乡打井,打井修渠进展迅速,可是征粮却遇到困难,许多王公贵族都拒绝交粮。
  “殿下,各县打井的进度十分迅速,依照这个速度也许二十多天就能完成皇上的命令,但是”随来的官员犹豫了一下道“臣以为打井修渠只是还是不要进行的太快为好”
  “这是为何?”李恪看着这个官员问道,其实个中的原委他已经想到,也只是如此一问,余光看到同来的李治,凌厉的目光瞬间变得柔和,原本以为他们会有一个月或者更多的时间不能见面,没有想到李治会主动请旨随他同来,也许李治并没有同他一样的心思,对于自己也仅仅是兄弟间的感情,但是这份关心也是让他欣喜不已。
  “臣知道殿下是想为关中办实事,可是殿下如果打井修渠的事情办好了,许下的粮食该如何兑现?”见李恪露出疑惑,官员继续道“虽然有皇上下达的诏令,但是粮食却征不上来,三天了,征来的粮食还不过几百石”
  “几百石?”李恪沉下目光,虽然知道粮食的征用会受到阻碍,但是却没有想到会如此的困难,竟然敢明目张胆的不听诏令,“看来他们是养尊处优惯了,根本不知道老百姓的难处,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到哪天官逼民反看他们还能如此的淡然吗?征粮的事情你们就不要过问,只要快些打井便可,我会亲自去会一会他们,就不相信父皇的诏令摆在那里,他们敢公然抗旨不尊不成?”
  “三哥,你若是要亲自征粮,还要计划好才行”在所有官员离开后李治对李恪道,“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欺上瞒下的官员比比皆是,若是李恪直接上门去征粮难保他们不会产生什么对策,官场上的人都是人精。
  “这个我知道”李恪扬起嘴角,每次看到李治对他关心的眼神都止不住信心的喜悦,不过他从来不做没有把握之事,征粮的事情他早已经想好了对策,对于那些拒不交粮的乡绅他有的是办法,只不过那些皇亲国戚却有些难办。“九弟不用担心,有些人就是欺软怕硬,既然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用,那么久只有用其他的方法,你就看着三哥如何把粮食征来吧”
  次日李恪向所有的征粮大户下了请帖,邀请他们一聚,这摆明了是鸿门宴,但是李恪的名号称谓在那,除了一些亲王国公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知道再等下去也是徒劳,李恪举起酒杯“诸位,多谢你们赏光,本王这次再关中征粮打井,奉的是皇命,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但是本王认真,你们却不认真,皇上的诏令已经下了十多天,可是本王派去的人到你们府上却讨不来一粒粮食,诸位的面子很大啊,所以本王只好自己来讨,来喝了这碗酒本王就给诸位好好的算一算账,看你们为什么拿不出着粮食来”说完李恪握着酒杯看着下方的人。
  谁知李恪说完下面鸦雀无声,勾了勾唇角,李恪一扫众人,“怎么不敢喝,还是怕酒里面有毒?放心本王还指望你们征粮呢,讨好你们还来不及呢,这可都是上等的好酒,你们不喝,那本王就先喝了。”喝下酒下面仍然没有任何的动静,用力把酒杯放在桌上,发出碰撞之声,下方的人被惊住,忙拿起酒杯饮下。“这就喝完了,咱们也该算账了,是你们自己上来呢,还是按名册上一个一个来呢?”
  “王爷”有人站起来道,一幅为难的样子“不是我等不想交粮食,实在是年景太差,我们吃糠咽菜已经数月了,又要上哪里去交出这么多的粮食呢?”这人说完下面即刻得到他人的符合,仿佛是深有同感。
  议论声中出现一声轻笑,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治起身走到这人面前,面上带着和暖的笑容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他实在看不下去这帮人卑劣的演技,明明是富得流油,平日里也耀武扬威的模样,现在却一个一个像小绵羊的似地,但是再怎么装也是披着羊皮的狼“你是以故襄阳郡公的弟弟吧,我若是没记错的话,你在长安县里有两百亩地,在扶风县有三千四百亩地,还有店面两家,你吃糠咽菜,不觉的这是个天大的笑话吗?”
  这人顿时没有了言语,看到李治还想在说什么,李恪打断了他,这样的事情不适合他,还是自己来吧“你们这些人都是长安中的富豪,不少还是世袭的勋戚之族,可你们看看自己,关中大旱,百姓在火热之中,可是你们却无动于衷,还有一点乡绅勋戚的样子吗?好既然如此本王就给你一点一点算清楚”
  李恪站起身走到李治的面前以眼神抚慰,不让他再开口“眼下关中大旱,打井挖渠之事吃紧,急需粮食劳役,按照皇上的要求修渠还需要劳役五千人,自明天起要是不愿意交粮食的,可以与我们一起修渠,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完事,一方土抵一升粮食,着不算过分吧”
  在座的都是什么人?乡绅富豪,挖地修渠这样的苦他是没有一个能受得下来的,“王爷,皇上让你按亩收粮,但是却没有让你来抓丁啊,我们在坐的这些人都是有祖上的功劳的,可以不用服劳役的,王爷可不要把事情做过头了,违背了朝廷的典制”
  “典制?”李恪低低的笑出,阴森的目光如一道湍流,把在座的人冲击得有点发懵,“我还告诉你了,你不要那朝廷的典制也压我,什么是朝廷典制?尽忠王事,照着皇上的心意办事就是最大的朝廷典制”
  李恪拿起桌上的酒杯“抓丁怎么了,那些不顾黎明百姓死活的人,不顾王命的人,该抓丁的就得抓,皇上也是说了准许我便宜行事”握着杯子的手稍松,在地上发出破碎的声音“就这么说定了,明日本王在堤堰上等着你们,若有不来的,本王可有的是兵去府上请人”
  “王爷,我们愿意交粮”看到李恪这番不似说谎的样子,立刻有人上前同意交粮。
  征粮之事终于有了进展,吐出胸中的污浊之气,李治对着李恪笑了笑,两人相携离去。
  “三哥,这顿鸿门宴共征集了多少粮食?”心情终于舒畅了一些,李治把视线从地图上移到李恪的身上。
  “有二十多万石吧”
  恐怕此时那些富豪乡绅正在家中骂着李恪呢,不过想起在鸿门宴上李恪的模样,霸气威严,震慑四座,果真是有帝王的风范,让人为之侧目“三哥我想现在定有很多人恨你恨得牙痒痒”
  “做大事不挨点骂怎么行?”只要不是李治被人骂就行,他无所谓。但是这件事情还不能高兴的太早,二十多万石粮食还不到要求的一半,接下来才是难啃的硬骨头,重头戏。
  “三哥接下来的那些人怎么办?”笑容隐去,李治换上了一副忧心的表情,剩下的那些人要不就是亲王驸马,要不就是国公什么的,他们地多封户也多,岁数大辈分高,对这些人以前的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此时李治真的很想喊出当初革命时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
  “九弟可知这些人之中谁交的粮食最多?”李恪很想抹去李治眼中的所有负面的感情,抚平那眉间的愁容,“是我们的皇叔李元婴,他一人就要上交十万余石粮食,关中大旱,粮食价格暴涨,他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发一笔不义之财,这等鼠目寸光之人留着他们迟早是个祸害,但是这次我必定会让他们拿出粮食,就是用抢的也不会放过他们”
  李治望着李恪,那自信的摸样,仿佛他是无所不能的神人一样。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李恪最后真的是用抢的方法要来的粮食。
  两日后粮食没有收上来,但是灾民们却闹起事来,差点与驻守的官兵发生冲突,李治与李恪闻讯李恪赶去。
  “现在是修渠的最后期限了,可是也是兑现粮食的最后期限了,你们这些人只记得修渠的事情,怎么不记得要兑现粮食?我们听人说你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粮食给我们,我们辛辛苦苦没日没夜的干了那么长时间,就全靠这些粮食度荒呢,你们若是没有粮食我们该怎么办?所以不发粮食,我们就不修渠了”
  “不修渠,你们要干什么?”李恪快步走来,先前的话他没有听到,但是最后的拿几句话却是听得清清楚楚,看来征粮的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要尽快的实施,不然局面很有可能要是去控制。
  “你们都以为这是在为朝廷修渠吗?不是的,这是在为你们自己修渠,是在为你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修渠挖井,这个月大家是怎么熬过来得,你们比谁都要辛苦,如果不是天旱的的厉害这份苦谁愿意来吃,这渠这井都是你们的血汗,你们当真要半途而废吗?”
  “我们知道你说的对,这个月为了修渠挖井我们几乎人人都拖了一层皮,可是这活干的苦,到头来的不到粮食我们才更是恨得慌,就是不忍心也不能在干下去,甚至还想毁了他出口恶气”
  “毁了渠填了井,你们连喝的谁都没有了,日子要怎么过?”李治看着这群劳役心间浮出丝丝缕缕的悲凉,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情,最先遭受到痛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果真是千古箴言啊。
  “反正呆在家里也是饿死,和往年一样,我们要去山东逃荒”
  “都闭嘴”李恪扬声呵斥躁动不安的人们,“听着,给本王一天的时间,本王定会让你们见到粮食,不过你们必须把剩下的渠修好,如果那时你们领不到粮食,本王就与你们一起毁了这渠填了这井,然后带你们冲出潼关”
  掷地有声的言语响彻在每个人的心间,他们陆续的回到了修渠的地方继续开始继续修渠。

  ☆、第十一章:冲冠一怒所为何

  第十一章:冲冠一怒所为何
  一天的时间要筹集那么多的粮食,这好像是不可能的事情,李恪又为什么会向灾民们许下如此的承诺?前几天他们两人几乎每天都在那些皇亲国公的府邸见奔波,但是成效甚微,没有一个人肯给他们好脸色,现在一天的时间他们又如何愿意征粮呢?李治的脑中冒出一个念头,李恪不会是真的想要抢粮食吧?“三哥你究竟打算如何做?”
  “还能怎么做,好话我们已经说完了,先礼后兵,既然没有人听他们愿意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么我也只好成全他们了”李恪很平静的道,这样的结局他们一早就已经想到,说着对身旁的其他人说“哲威,集结军队,我们去收粮食”
  真的要去抢,听到李恪的话后李治居然觉得有些热血沸腾,确实有些时候对付那些张狂的人软的是不行,他霸道你要比他还要霸道,他能让他服服帖帖的听话,对待那些不知人民疾苦的高管权贵就更应该还给他们以颜色,“三哥我觉得你早就该如此做了,有时候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像他们这样的人我觉得就应该时刻的敲打,最好让他们都去种田也体会一下老百姓的的疾苦,看那时候他们还能不能如此的安之若素”
  李恪转头看着李治,那张脸上满是愤慨刚毅之色,没想李治这样温润柔和的人也会有这样的一面,竟然也会散发出霸气,不过这样的李治却也更加的耀眼,深深的吸引他的眼球,“九弟说的对,以后若是我做了皇帝,一定要让他们都去种田,体会农户的艰辛”
  率领着军队,两人直接去了李元婴的粮仓
  “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这里是谁的地方吗?”粮仓中的人见到军队不但没有任何的惊慌,反而更加的耀武扬威。
  “奉吴王谕旨,征粮十万石”
  “吴王?吴王是谁?你们都吃了豹子胆了吗?看这是什么地方,看清楚了,这里可是滕王的粮仓,还不快给我滚出去”
  缓步朝着大喊的人走去,李恪平静的面上出现一丝冷笑,扬手对着那人就是一个耳光“记住了,我就是吴王,运粮”
  “慢着”那人从地上起来,看着李恪有了惧意“王爷,你不能运粮,王爷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他要是……”
  “要是如何?”李治轻笑“你以为这个时候再拿你的主子来压我们有用吗?”既然已经来了后果他们就早已经预料,根本就不会再怕滕王,不过刚刚李恪的那一巴掌他的还真是过瘾,这等狐假虎威的人就该教训他们。“继续运粮”
  “都住手”闻讯赶来的滕王大声呵斥,看着李治与李恪怒道“小九,小三,你们还真是大胆啊,好,很好,你们不是想要运粮吗?那今天就从我身上跨过去”说完让人搬来一把椅子坐在了通道上。
  “皇叔”李治看着他,这个滕王骄纵跋扈,不把人放在眼里,不过历史上有名的滕王阁好像就是他建造的,“道理我们已经与你说尽了,可是皇叔你依然坚持己见不肯征粮,今天这样的局面也是皇叔自己造成的,希望皇叔不要在逼我们了”
  “逼你?我今天就是逼你了你能奈我何?”李元婴冷哼“小九不要以为你是太子我就怕你了,就是你做了皇帝我也一样是你的皇叔,我看你还是不要再管这事情的好,以免向你的大哥一样,不知哪天就被废了”
  “皇叔”李恪冷冷的打断他,眼中阴翳无比,李元婴的话在他听来格外的刺耳,他不愿意任何人说李治一点的不是,“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这要是传到父皇的耳里,他会如何想?皇叔你还是让开为好”
  “怎么,你想威胁我?”李元婴怒目而视。
  “威胁你,侄儿怎么敢?但是今天这粮食我是非运不可,皇叔让开”李恪的语气愈来愈重,身上有着若有似无的戾气。
  “不让又如何?我是的皇叔,皇上是我的二哥,你们最好现在就滚出去”
  低笑一声,李恪做出来所有人又想不到的举动,就连李治也是有些惊讶,就见李恪将李元婴从座上拽起甩到了一边,“你既然知道你是父皇的兄弟,就更应该遵从皇命征粮,现在这个样子你还有脸说你是父皇的弟弟吗?”
  “李恪,你疯了吗,居然敢对自己的亲叔叔下手,你是个畜生”
  “我今天打的不是我的亲叔叔,是违抗皇命不肯征粮的豪强”
  “你好”李元婴甩开抚着他的人,从一旁的人手中抽出一把剑“我今天就要宰了你这个不孝的东西”
  “好啊,那你动手吧”李恪缓步走向李元婴,一步一步的逼近,阴冷的目光注视李元婴“你不是要宰了我们,为什么还不动手?动手啊”
  在李恪的注视下李元婴突然有些胆怯,握着剑得手亦开始颤抖,以前他为何从来没有发现李恪有这般逼人阴森的气势,就像是他面对的不是李恪而是来自地狱的阴魂一样“你想要怎么样?”
  “不敢动手是不是?”李恪冷笑一声“那我就对不起了,运粮”
  听到李恪的命令,军队马上开始搬运粮食。李治松开紧紧握住的拳头,上面溢出来些许汗水,刚刚李元婴拔剑的时候他的心好似停止跳动了,差一点就要冲上去挡在李恪的前面,还好李元婴不敢动手,不然……,李治看着李恪,这个人还真是吓死人不偿命,但是他刚刚那么夺人的气势,任何人都会手软的。
  自打从李元婴那里征来粮以后,其他的王公大臣都相继的把粮食送来,五十万石粮食算是全部征齐,李恪向劳役灾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过李治现在却有些担心,李元婴定是不对善罢甘休,说不定此刻他已经告到李世民那里了。
  “九弟在担心什么?”李恪看着满脸愁容的李治,自从征粮回来他就是这样子了“是在担心父皇会因为皇叔的事情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