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所有人都在攻略朕-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坐公车都不用掏钱,更不用说士兵牺牲后的那些待遇,如今民间传者一句话,一人送命全家不愁,说的就是禁军将士。
  没想到青娘竟然能得到将士待遇,若当时他送英娘去,那说不得得到这待遇的就是他家英娘了。
  厨子心里懊悔,那微胖妇人还在说:“……可不是,我们青娘现在可不愁嫁,等回来就是半个官身,跟那些女官差不多……呸,谁说我们青娘回不来,难不成你觉得咱们打仗会输?”
  “自然不是!”碎嘴被喷的人忙道,这话可不能乱说。
  旁人跟着道:“咱们如今有枪炮怎么会输?我看那辽人怕还来不及。”
  “可不是,前年炮团演习的时候就在我那丈人家山后,我当时正好在,隔着老远都能感到震动,还以为是地龙翻身了,听说后来有人进山去瞧,半个山都被炸没了。”
  “有这些还怕啥,看看那些来长安城的夷人,哪个不羡慕咱大魏。”
  “那是,都是圣上圣明,不然哪有咱们坐下这闲聊,不说远的,就说这小吃街,若非圣人下令整改,咱们恐怕还不知道在哪里谋生。”
  这话一出一旁的店主们纷纷赞同。
  他们这条小吃街当初要重新规划三市时圣上特意点出来建立的,专门将各种小吃摊子集中到一起,虽然不像从前那样在路边自在摆摊,但至少有了铺面,且还不用他们掏钱。
  一开始大家不能理解,以往大家都是各自划分区域分开来,这是默认的规则,同样的吃食聚在一起还如何做买卖,虽说有吉祥百货小吃城的例子,但小吃城里的吃食都是不重样的。
  然而事实证明圣上果然圣明,小吃铺子聚在一起非但没有让他们的收入减少,反而增多。
  他们这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原来这就好像吉祥百货的铺面,所有铺子聚在一起,反而比分散开来更受百姓欢迎。
  如今来三市的百姓们若要吃饭,要么去吉祥百货的小吃城,要么就是选择他们小吃街。
  加上有了外送,即便最热的夏季或是最冷的冬季都有源源不断的订单,不愁断了生计。
  他们这些店家无不得意当初的选择,那些不看好没报名的现在没有一个不懊悔的。
  “张三两口子可有福了,你们这些年帮着青娘,等她回来,肯定念着你们的恩。”有人羡慕道。
  老张笑容憨厚:“不求不求,青娘自己过得好就行。”
  老张婆娘也笑眯眯道:“我们当初送青娘去医学院,也不是为了求什么回报,只要她自己过得好就成。”
  她这说的是实话,都说小姑子难处,但她跟青娘的关系却极好,可惜青娘所遇非人,当时他们看青娘郁郁寡欢,才提出让她去妇科院。
  其实去妇科院还是她先提出来的,他们那时在东市西头摆摊,她听食客提到了妇科院,才想着让青娘去试试,有事做说不定就会好起来,没想到青娘还真在学医上有天赋,很快被调去了医学院,更有了今日的造化。
  他们如今不缺吃不缺穿,并不惦记青娘那点钱,她家三子一女,长子在自行车行上工,待遇可不少,再攒两年,只怕连娶妻的钱都不用他们掏了。
  二子随了他爹,往后家里这铺面是要交给他的,女儿已经说好了人家,更不愁,剩下幼子青娘临走前说了,等她拿了军功回来,就可以推荐幼子去长安学院,这可比什么都强。
  “哎呀,你家青娘走了,往后可不知该托谁去买药了。”有人忽然一拍脑袋道,“我还想着托你找你家青娘帮我买些宝塔糖,我家小宝又闹肚子了,跟他说了无数回让他先洗手再吃东西就是不听。”
  “是啊是啊,我这几日上火,还想着买些黄连上清丸。”有人附和。
  这些年太医院研究出来不少成药,一些小病不用他们找大夫拿方子抓药,直接对症买药就行,省了麻烦也省了钱。
  妇人笑道:“没事,青娘临走前跟我们交代了,要买药可以去找她一位学姐,她就在隔壁常乐坊的卫生所。”
  因为医学生买药有折扣,所以常常会有人来托他们让青娘帮忙买药,大家都是街坊邻居,帮一帮也无妨,只不过不能太多,青娘说了有限量,若是超过必须说清去路,还会有责罚。
  众人顿时又是一阵羡慕。
  有人已经在心里琢磨,要不要等医学院招生的时候送自家孩子去报名。
  作者有话要说: 宝塔糖是打虫药,八零到九零这个年龄段的同学应该知道。


第166章 银票
  连知晓一星半点的百姓们都对大魏禁军信心十足; 元清帝就更不担心了; 随着大使馆建立商路开通; 他对周边各国的战力水平已经多少有了数,他敢说如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大魏一敌。
  除了应用了现代练兵方法,当初造出来的鸟铳火铳火炮等; 这几年一直在不断改良。
  刘愿那里虽然只有文史知识,但在这些文史资料中,总会有关于枪炮的记载; 哪怕没有详细制作方法; 但总有提及,元清帝让他先将这些兑换了出来; 交给了枪炮营去研究。
  现在的枪炮早不是当初的基础版本,不管是鸟铳还是火铳; 全部改名叫了枪,大炮也做了改良; 有专门攻城的,有专门给船上用的等等,更不提其它各种火器。
  再加上这些年大魏禁军一直在实战训练; 从未懈怠。
  元清帝对这一战信心十足。
  至于匈奴会不会趁机碍事; 他丝毫不担心,这几年阅兵大魏展示出来的战力,早就让他们不敢造次,又通过经济和文化逐步侵入,就算他如今不管不顾直接开战; 也不怵任何人。
  他毫不介意向各国展露自己的野心,他们即便明白也不敢反抗,像高丽交趾等小国,早就表达了臣服之心,自动请旨上奏要成为大魏属国。
  如今辽国和匈奴,在经济上完全依靠大魏,一旦他打定主意要切断与两国的经济往来,两国百姓只怕会最先跳出来怨声载道。
  不过大魏自称礼仪之邦,这次出兵自然是有光明正大的理由。
  就在一个半月前,辽帝薨逝,皇长子许王被指认弑君谋反,被辽太子当场格杀,辽国虽套用了汉制,但更多还是讲究强者为尊成王败寇,许王已死,又有所谓证据,加上辽帝薨逝,太子乃正位,除了许王手下,没有人再多事为其平反。
  然而就在辽太子打算继位之时,皇长孙拿出一纸诏书,表示辽帝想传位的是他而非自己的父亲,请辽太子直接成为太上皇。
  因辽帝在世时确实不喜太子更看重皇长孙,又有圣旨在册,朝臣们动摇起来,但偏偏按照顺位规章,太子才是首位。
  于是两方开始了拉锯。
  而就在这时,被遣去边关的楚王伺机发难了,打着要帮太子和皇长孙调解、认为他们父子之所以反目成仇是有小人奸臣作乱的旗号,带兵攻向了东京辽阳府。
  辽太子和皇长孙虽早有防备,但他们万万没想到楚王城府竟有这般深,握有三十万亲军不说,且迅速击溃边关禁军,整顿合一,带领五十万兵马一路攻向京都。
  辽太子和皇长孙不得不暂时握手言和,随后通过大使馆传信给大魏,寻求支持。
  所以大魏出兵有名,至于届时结局究竟会如何,就得看肃王的手段了,这些年元清帝送去大辽的探子不是白送的,现在正是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
  元清帝没打过仗,兵书看得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打仗的事交给肃王和众将士,他只负责做好协调就行,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擅长,他需要擅长的是识人善用,让所有人各司其职。
  虽说不担心此战的结果,但刀剑无眼,军队出发前,他还是为皇叔做了各种保障,这些年从长乐那里得来的丹药大半都给了他,还有研制出来最先进的防弹防护衣等。
  枪炮营不单单只改良了火器,对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也做了改良,甚至按照刘愿搜索出来的文字创造出了一种战车,只是这种战车适合平地大范围的战争,一直没有真正投入使用,现在正好可以用这一战来试手。
  同时还派去了邵岩,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拥有金手指的穿越者还有一个作用,他们能够随身储存物资,尤其是邵岩,他如今已经拥有数万吨粮草,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后与它国开战根本不用担心前线将士会缺吃穿!
  在这个时代,单凭这一点大魏已经站于不败之地!
  当然邵岩自己也是愿意去的,他一直想要真正上战场走一回,即是满足他的心愿,也是为未来征战日本做准备,尽管他经历过末世身手了得也亲自带兵剿过匪,但却从未真正上过战场。
  元清帝对此自然乐见其成,所有穿越者中,唯有邵岩所在的世界危机重重,其他无论男女皆成长在和平时代,自小养尊处优,让他们安逸生活在长安城出些主意可以,派去上战场却是够呛。
  这也是元清帝压根不担心宋杰想要建功立业的主要原因,虽说他也未曾上过战场杀过敌人,但承位而上的皇帝和开国皇帝是不一样的,哪个开国皇帝不是一路浴血奋战上位的,不说宋杰有没有帝王之才,单叫他提刀去杀人只怕要鼓半天的勇气,真正杀人不是说说而已。
  这么多年下来元清帝也算摸透这些现代人了,奇思妙想学识巧言一堆堆,但大半别说杀人,连鸡鸭猪牛都没有弄死过,加上生活的环境太过和平,很容易被欺骗算计,也就来了大魏才慢慢被迫学会,这点以夏婵和梁平安最甚。
  夏婵还好一些,刚来就暴露了身份,有皇后梁才人等维护教导,梁平安却是自己一个人小心摸索了好几年,若非身份暴露又有了穿越同乡,恐怕长久下去他自己先扭曲了心理。
  后来的这些穿越者更不必说,有邵岩等帮忙,只要他们诚心来投,都不会过得太差。
  打仗的事不需要元清帝多操心,他眼下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
  大魏从立国至今所用货币以铜钱为主金银为辅,但铜钱多于五贯便沉重不便携带,也因此民间百姓私下交易时常会以物易物,或用绢布丝绸或用粮食油盐等等。
  从前大魏并不重商,对货币并没有多做改良,而如今随着各项商业飞速发展,只用铜钱已经不能满足大笔交易,虽说自从玻璃镜价格降下来,民间用得起铜镜的全都换了玻璃镜,大大减轻了铜的耗费,甚至还能拿来多余制造其它物件,但对于如今动辄万万的交易来说,还是不够的。
  金矿银矿虽加大了开垦,但携带非常不易,一旦涉及多金银的交易便需要请镖师请护卫,虽说如今有禁军有巡警海晏清河,但总有求财不要命之人。
  而且自从大魏崛起小国俯首,四通八达的商路开通,各国贸易上了正轨,很多异国夷人也用起了大魏货币,大魏境内有安全保障,但远去它国行商却没有巡警帮忙,于是随着商业渐渐崛起,元清帝不得不考虑对货币进行改革。
  至于如何改革,自然而然想到了现代的货币。
  自从卫生纸出世,营造司便单独分出来了造纸署,专门为皇家提供各类纸张以及继续再研究,七年过去,在造纸上早有了新进展,足以制造出能够供大魏百姓使用的新货币,或者说叫银票。
  当然这其中还有民间百姓的功劳。
  这些年发明创造奖一直没有撤销,甚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分出了类型,元清帝结合皇后等人所说的现代各种奖项,设置了大魏皇家奖,下分皇家发明奖、皇家理论奖、皇家手工奖、皇家医学奖、皇家诗画奖、皇家文学奖等等,获奖者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只要拿出证明是自己所创,皆可以报名。
  前几项显而易见是为了鼓励百姓多多发明创造,后面则是向朝臣和儒生的妥协。
  其实应该再详细些像现代那般分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但眼下这些学科还没有完全普及,等普及后再改也不迟。
  因着奖金的刺激,使得这些年民间各种发明创造遍地开花,尤其百姓提出的,多与民生相关,大大提升了大魏百姓的生活水平,这其中还闹出了一些趣事和几桩冤案。
  利益放在这里,自然会有人铤而走险,不过有无处不在的锦衣卫和金吾卫,还有群众自发举报,再加上提交发明必须说明来龙去脉,需得当场制造演示,而且一经发现必定重罚,这般做的总是在少数。
  话说回来,正因为发明创造奖的设立,使得现在元清帝想要改革货币时,不愁没办法可用。
  事实上第一批银票在他的授意下已经印了出来。
  巴掌大小,印着龙纹暗花,底色是白色,格式是事先刊印好的,只留了金额签名日期备注等空白。
  抬头除了银票二字,还有一行印花大字:大魏皇家银行。
  与其说这是银票,倒不如说是一张存折。
  是的,元清帝真正想要改革的不单单只是货币,而是想要放出银行这个他早就谋划了很久的东西!
  早在从穿越者口中知晓银行的存在,他就在琢磨着有朝一日如何将它建起来,如今八年过去,终于是时候了。
  他看着手中的纸张,真正作为货币的纸币其实还在研制改良中,毕竟存折可以一式多份保存,货币却很难,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远没有铜钱实用,在银行未建起来之前,纸币并不适合拿出来,再者即便有了纸币,铜钱还会是主要货币。
  不过他弄出银票重点是为了缓解大面额交易,小额并不碍事。
  当然,关于铜钱也在改良中,现代的银币有些难,但民国的银元却是可以试一试的。
  而要建银行,他之前想过的财务部便需要设立起来了。
  “来人,宣安王来见朕。”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八年时间抗战都打完了,银行也该搞出来了。


第167章 银行
  元清帝之所以要挑这个时候放出银行;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与安王有关。
  银行是安王的系统发布给他的新任务。
  这些年; 所有拥有系统需要做任务的人中; 就属安王最积极,没有有之一,没办法; 只有他的任务有失败抹杀这一项。
  其实随着越来越多的穿越者出现,再结合他们的任务,元清帝隐隐摸到了一种规律; 似乎越对他皇位关联大或者说威胁大的人任务越苛刻; 像是刘愿,好好的一个大辽皇子走了文人路线; 皇弟成了商人,连魏曙都是带着愧疚重生的; 叫他不得不怀疑这些不管是穿越者还是金手指携带者,都好似专门有人安排给他的一般。
  他做过各种猜想; 还跟皇叔一起讨论过,但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便撂开不管了; 不管是老天爷也好还是列祖列宗又或者是其它原因什么也罢; 他只知道对他对大魏有好处就是了,其它多思无益。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想多了。
  话说回来安王为了自己的性命,兢兢业业认真完成系统发布给他的任务,元清帝自然不会看着自己的亲弟弟送命,给了不少支持。
  其实要说元清帝和安王有多么深的兄弟情; 并没有,元清帝出生即是太子,母亲又是宠妃,在他登位之前,压根和安王没有多少交集,毕竟那时候安王才是个三岁稚童,再者他是因为英宗和元清帝母亲闹别扭才出生的,英宗当时本是要处置掉安王生母的,是元清帝母亲出言保住了她,才有了安王降生。
  英宗为了讨好元清帝母亲,再没有理会过安王母子二人。
  安王生母谦太妃倒也是识趣之人,不争不抢只默默抚育安王长大,和太后也相处得很不错,是故在安王出宫建府时,元清帝许了她同安王一道出宫,也算成全了他们母子。
  谦太妃如今含饴弄孙过得好不惬意。
  谦太妃这样的性子,她教养出来的安王从小乖顺胆小,见了元清帝从来都是战战兢兢,如今虽好了一些,但对上他依旧十分小心,幼时是因为懵懂而惧怕,现在则是因为懂得而谨慎。
  所以要说元清帝和安王有多少亲情……
  只能说他和安王的感情远不及与高晏,甚至长乐公主也不及。
  元清帝宠爱长乐公主,一是怜她年幼失牯,二来长乐公主也确实聪慧懂事,人与人的感情是相处出来的,有来有往才会增进,安王见了他就躲着走,又如何亲近的起来,而且那个时候他忙着进学忙着学如何做一个皇帝,哪有功夫理会其它。
  但不管怎么说,安王仍是他唯一的亲弟,与其它宗室不同,加上他的性格和心性,在来向他坦诚求助时,他选择了帮忙。
  事实也证明系统没有找错人,安王确实很有经商的天赋,系统下达给他的一桩桩任务他都完美完成,并且他自己也乐在其中。
  银行一事事关重大,不论是从身份还是手段上,安王是最好的人选。
  传令下去没多久,安王就匆匆进了宫,六月中旬的天气,他又着急赶路,没有坐车也没有骑马,直接骑了自行车,等到紫宸殿出了一身的汗,毕竟骑马坐车到了宫门口都得下来走进去,从宫门口到紫宸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自行车却不禁在内。
  如今朝臣上朝或上班几乎全都选择骑自行车,要么是自家购买直接从家里一路骑过来,要么是坐车骑马到了宫门口再换上宫门口特意安放的公共自行车,骑到办公区域。
  元清帝鼓励臣子多多运动,他不想大魏的朝臣也像宋朝那般全是文弱书生四体不勤,而是希望他们像刘愿所说的唐,能文能武,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做一切的本钱。
  他自己也会时不时骑着自行车去前朝巡视,上行下效,官员们除非真的学不会或者年事已高,纷纷改骑自行车。
  更不提从前年开始推广的全国运动操,官员贵族可以药膳保养,即便生了病也能立刻得到最佳的医治,百姓却不能,所以必须从根本开始,提早锻炼,增强体质。
  而一件新事物的普及也会连动产生其它新事物,譬如为了骑车方便改良的新式骑衫、护腕护膝,还有之后为孩童生产出来的小自行车等等。
  “王爷安好。”
  安王刚在台阶前停下来,便有小太监上前接手将车推到划分出来的指定停车区域。
  宫女早早捧了脸盆帕子和绿豆汤等候在旁,安王一边上台阶一边擦汗,到门口端起绿豆汤一口气喝了,然后理理衣衫进了紫宸殿书房。
  一进殿里,一路上顶头的热浪瞬间消失,整个书房清凉如春,安王被太阳晒得燥热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
  不过倒也不惊讶,以他如今的财力,皇兄享受到的,他也一样享受的到,甚至皇兄作为皇帝想要大肆修缮皇宫还得有所顾忌,他一个王爷就没什么好顾虑的,他在王府里可是直接修建了一栋地管小楼,夏日通凉水,冬日过热流,冬暖夏凉,连皇兄都要羡慕几分。
  当然,这桩小楼是他建给母妃的,虽然皇兄不介意,但他不想给别人抓到把柄让皇兄为难。
  “皇兄。”他近前行礼。
  “坐。”元清帝示意他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
  穿越者带来的改变在方方面面,眼前的书房或者说会谈室体现的最明显。
  透明的玻璃窗替换下了最初的绿色玻璃窗,书房更加明亮,淡黄色的落地窗帘被束起,安静的垂在两侧。
  长榻改良成了更方便更舒适的紫檀木沙发,围成开了一横的口字型,套着舒适的软垫,面前配套紫檀木长茶几,十分巧妙的雕刻成了龙吐珠茶盘,脚下是柔软的羊毛地毯,背后靠着鹅绒靠枕。
  元清帝坐着的沙发两侧各立有一座三角小高几,自下而上有三层,下面放着书册文件和一些杂物,最上面放着两个青瓷花瓶,插着时令鲜花,搭配的十分漂亮。
  沙发主位后放着一面十二扇大屏风,将书房一隔为二,隔开了后面的书桌,屏风上是长乐公主亲手所画的龙腾九州图,五爪金龙腾飞在云雾中威风凛凛,龙头正面冲着人,仿佛下一秒就要颇屏风而出,每个来看到的人都会被震撼。
  而认真仔细看就会发下云雾下的所谓九州其实是缩小的世界地图!
  安王在沙发旁的冰盆上摸了一把,冰块凉爽的触感让他精神奕奕:“皇兄找我有何事?”
  元清帝将准备好的文件拿出来:“看看,觉得如何?”
  文件就是改良过的奏折,是他从穿越者的红头文件得到的灵感,穿越者递给他的文件简洁明要,该是什么事说的清楚明白,奏折用语冗长累赘,尤其有些臣子极喜欢咬文嚼字,元清帝在改革官职考评制度时,便下令整改奏折,换成了文件样式。
  各个部门的文件直接刊印好发放下去,一看文件封皮就知道是哪个部门的,有事汇报直接在上面按照格式填写,清楚明确。
  安王翻开文件立刻露出了喜色,只见上面写的正是他期待的银行!
  他一个月前就收到了这个任务,但当时皇兄说需要准备,他就一直等着,虽然这个任务的期限很长,但事关自己性命,他当然还是希望越快越好。
  他刚刚在路上还琢磨着皇兄召见他会不会要跟他说银行的事,没想到真的是!
  “多、多、多、多谢皇兄!”
  虽然这些年安王长大沉稳了不少,但这一激动就会口吃的毛病还是没能改掉。
  说到这倒是要提一下孙昭,许是因为同样都是口吃,又有着能分享的秘密,所有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