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宁为长生-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滕慧瞪圆了眼睛:“你痛快了,倒是要连累其他人给他们发作泄愤?”
    老侯爷乐呵呵地看他们夫妻吵嘴。这些小辈他都明白,秦灭胡也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并非冲动之辈。
    老侯爷道:“此事主要是看圣上的态度。增兵一事不是看户部肯不肯拿出钱,更多的是,平州现在还太平,若是叫朝廷吃个大亏,还敢怠慢不成?”
    秦灭胡直点头。
    滕慧尴尬:“这天降祸可,人祸未免……”
    秦灭胡呸了一声,“你个伪君子想什么呢?一肚子坏水。”
    秦灭胡看向老侯爷,“他呀,肯定心里也想过干一桩大的。一艘船朝廷不放在眼里,两艘,十艘呢?还不肉痛死他们?不过这也是个蠢办法,等到物资往来频繁的时候还好说,这两年若是出了问题,咱们肯定得比那些海寇高丽人更先倒霉。”
    “咱们那位呀,问罪起来可比谁都能下狠手,杀一儆百的招数二十年都没玩腻呢。”
    “阿秦。”
    滕慧无奈地喊了声。
    “怕什么,这是在我师父面前,又不会有第四个人知道。”
    不过抱怨的话还是就此作罢。
    再说了会儿话,管家便传话说膳食妥当了,几人移步。用了饭,稍作歇息,秦灭胡一家便踏上回程。
    晚间朱定北从国子学回来,自然问起他阿爷秦灭胡夫妇来访之事。
    前院书房。
    矮几上放了一盘熟花生,一壶热酒,爷孙俩围着矮几坐着。
    朱定北近来在用补药,酒自然不敢沾,便在一旁给老爷子剥花生——老侯爷粗人一个,不耐烦动手剥,从来是上嘴嗑,花生皮屑弄到地上也不管,已经被老夫人说教过好几次了。
    老侯爷:“依我看,滕州牧今次怕是要无功而返喽。他的决定很有远见,但现在还不是时候,朝廷不会松口的。”
    大靖虽然国库实力雄厚,但疆域如此辽阔,花钱的地方多得是,自然能省则省,都得紧着刀刃上花用。
    朱定北点头。
    前世确实如此。
    他想起另一个人来:董家的海霸王。
    他原以为董明和擅长水战,又要躲避董家人的天罗地网,才会目标如此明确地往平州去。
    现在看来,这位董二少爷看得却十分长远。
    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残忍了些,但也正说明以战养将。没有战争,要攒功绩,要出头除非凭借过硬的家世。这显然不是董明和想要的。
    平州对现在的他而言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去处。
    朝廷的不重视,这一块金玉之地迟早要生变。他记得就在这两三年时间海寇在平州一年比一年猖獗,也正是被劫走的官船物资养肥了海寇,也养大了他们的野心,才有之后的平海之乱。
    董明和似乎就是在那一场战役中脱颖而出。
    祸事临头,朝廷才后悔当时没有重视平州的请军奏折。但皇帝不会有错,错的是底下这些阻碍否决的官员们和没有坚持到底的平州州牧,当时因帝王问责而获罪的人太多了。
    若不是当时平州大乱,而滕慧在平州威望甚高,除了他没人够分量安定民心,恐怕也不是一纸圣旨责骂能了事。
    见朱定北一直没出声,老侯爷纳闷:“长生,这事你怎么看?”
    “没怎么看。”吧嗒一声又是一个花生取子,朱定北浑不在意道:“朝廷这态度,得益的是平州的军官,同时也造福了海寇。苦的是平州百姓。”
    “阿爷,这不能说是谁错了。”
    一句冷嘲热讽的话之后,朱定北突然道。
    “哦?”
    老侯爷洗耳恭听的模样。
    “朝廷没错,鲜卑府需要军队威慑,其余十九州哪一州都不能动用驻军。若果真要增兵,此时此刻,朝廷更愿意也更应该用在鲜卑府和凉州。”
    “滕州牧也没错。滕州牧为一方父母,自然要为平州百姓着想,让他们免于灾祸。他的请求合情合理。圣上纵观大靖天下,眼中所看的不是只有平州子民。”
    “不过么……”
    “不过什么?”
    朱定北掀唇一笑,“自太祖以来,大靖的青壮人丁便越来越多了。这些人也要活下去,于是咱们大靖的寺庙逐年增加,开荒的人也越来越多,就是这样还不足以安置他们。要给平州征兵,只要户部肯给得出银子,要多少人没有?”
    太祖皇帝时期,诸如寡妇再嫁,男丁过四人便有一人可免束脩上学堂等等政令,使得全民子孙增多。
    那几年又是丰年,朝廷财资雄厚,长此以往,户部户籍司统计上来的大靖人丁已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目,其中青壮子弟更是空前地多。
    到了这一代,虽然前几年因为年景不好,许多有子嗣的人家都不敢轻易生养孩子添人口,但有底蕴在,征兵的话,人数一点也不成问题。
    老侯爷放下酒杯,叹了一声道:“确实如此。听闻昨日朝堂上户部把这两年银钱花用,和往上数五年的银钱用度计划当庭都甩出来了,恨不得一两掰一两地哭诉户部有多穷。那李老鬼就是没脸没皮,滕慧一个文弱书生,还真吵不赢哭不赢他。”
    朱定北想到那日所见的秦姑父,确确实实地按着秦灭胡的审美观长得,肤白腿长腰瘦,又有一股读书人所有的斯文雅致。
    秦灭胡大声吼几句他尚且要咳嗽两声,脸皮这样薄,自然不能指望他在朝廷上能脸红梗脖子地和户部吵个天翻地覆。
    老侯爷说起滕慧,又免不得说起往事:“你这姑父虽然是探花郎出身,脑子也好使。但就是太弱气了些。你秦姑姑眼光太差,我瞧着,他哪点有你阿爹好?就是个皮相占了便宜。”
    秦灭胡和高娘子关系亲密,这段往事也没避讳,反而有不少人用这事嘲笑朱振梁元帅。
    朱振梁曾对初到凉州的小姑娘秦灭胡有意,当时的秦灭胡就是洛京娇养出来的女娃儿,貌美如花,没有这些年在军中磨练出来的蜜色皮肤,也没有浑身凛冽的气势,是军中儿郎的梦中情人。
    怎奈,自小在沙场摸爬打滚长大的朱振梁虽不至于黑如碳石,但与秦小姐的梦中情人可相去太远。
    军中儿女不拘小节,朱振梁也不是畏首畏尾的人,知道的人不少,当年朱家军许多人还以为秦灭胡会是他们以后的当家夫人呢。
    这消息传得洛京都知道了,才把秦老夫人吓得赶忙要将女儿抓回京城趁早定亲完婚。
    不是朱振梁不好,而是朱家军历代镇守边关,秦家历代守护洛京,若是这两家结了亲,金銮殿上那位晚上还敢睡踏实么?
    而后秦灭胡出逃,辗转到了平州开始接触水师,有了另一番机缘自不必提。
    只说老侯爷看滕慧就像岳丈看女婿鸡蛋里挑骨头一般。
    他是将秦灭胡当做自己的女儿来教导的,哪怕分离多年,感情也从未淡去。
    
    第34章 鲜卑徙民
    
    二十州州牧同期返京述职,自然不仅仅只有平州有奏报。
    除了平州,还有另外一州也同样要求增兵,那便是鲜卑府。
    鲜卑建府至今堪堪两年,这也是鲜卑州牧第一次述职,是朝野上下最瞩目的存在。
    虽然贞元皇帝对鲜卑的情况十分关注,鲜卑州牧上呈的奏折里仍然有诸多近期发生的暴动。这些暴动自然是被朱家军迅速镇压了下去,但鲜卑的暴徒依然像土地里的老鼠一样,这里打下去,那里又钻出来,实在是不胜其烦。
    鲜卑州牧上呈了一个增兵数目,不多,但也足够给鲜卑一个强有力的震慑。
    不过比起增兵,鲜卑州牧更紧要的却是另一件事:徙民。
    鲜卑府开设两年,除了军队和官府边民,剩下的便全是鲜卑人和色目人。
    鲜卑府地广人稀,直观来看,它的地域有大靖最富庶的扬州府那么大,人口却连扬州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当然,扬州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养得起这么多人,而鲜卑苦寒之地过的又是游牧生活与大靖子民相差甚远,这两者比较有偏颇之处。
    但,没有人去经营,鲜卑府永远不会有起色。
    没有大靖子民生活,鲜卑府也永远不可能真正成为大靖的天下。
    鲜卑州牧言辞切切:“陛下,鲜卑如今十射之地才有一人,如此空荡,绝非长久之计。当务之急,便是我大靖子民真正入主鲜卑府,只要我大靖子民多于鲜卑人,许多事情即便没有政令,十年百年之后,鲜卑府更多的不会是鲜卑人或是大靖人,而是二者通婚而生的混种人,这些人才是大靖鲜卑府立足的根本。”
    “如果咱们不走出这一步,哪怕杀尽鲜卑府的叛军,也不会是人心所向。”
    自朱家军攻下鲜卑,新府荒地开垦了两年,民众也收服得差不多,这些人有吃有喝也好对付得很。
    但朝廷甘心一直这样养着这些随时可能反了自己的人,只为鲜卑土地落在大靖名下?
    那就太蠢了。
    本质上,这种行为与大靖向鲜卑进贡没什么区别。真要说起来,反而是大靖成了鲜卑的属国呢。
    这不是贞元皇帝,也不是大靖所有臣民想要看到的局面。
    因此,徙民势在必行。
    徙民,通婚,设学开化,开荒种植。
    这些都是鲜卑府往后这十几年的重中之重。
    是大势所趋。
    但朝廷要让这个决议真正贯彻下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不说,更有许多艰难需要克服。
    只说迫在眉睫的徙民之事,这事放在前两年荒年的时候尚且困难重重。
    大靖的子民虽也有因饥荒而背井离乡的,但他们在大靖的国土之内,所要面对的异乡也是有着相似面孔,喝着同源之水的地方。若叫他们千里迢迢穿过沙漠,去到一无所知的鲜卑府去,除了一些走投无路的年轻人之外,年纪老一些的大概宁愿自杀在故土也不愿远走。
    再有一点,大靖的子民对鲜卑有着天然的仇视。
    他们的父亲,丈夫,儿子,同胞们,有多少是死在鲜卑人手里?哪怕鲜卑如今已成为大靖的国土,这种根植在血脉里的排斥,除非几代血脉的净化和淡忘,否则,难以消除。
    迁徙一些北境边民倒是可行之法,毕竟边民有两点好处:一则他们对鲜卑偏见少了些,二则他们也有很多过着游牧生活。
    但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
    把这些人都迁徙到鲜卑府,那边民原本所在的地方岂不成了荒城?
    那也是几代人苦心建造出来的城池,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就算从别的地方再迁徙难民过来,那边民绝对不答应——哪有自己舍身就义,让别人享福的道理。
    徙民是大事,早在鲜卑府建立之初,这件事便被提上议程,但两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想出两全之策来。
    自古以来,民众迁徙便是大事。
    若是处理得好,那便是名垂千古。若是处理不当,那便是遗臭万年!
    贞元皇帝不敢冒险,一番从长计议,这件事便就这么荡着,直到鲜卑州牧将此事正是摆在了明面上。
    鲜卑府如今同凉州交州在贞元皇帝眼里一样重要,甚至比二者还要更具意义——这是在他执政期间纳入大靖版图的疆域,是他帝王人生里最恢宏的一笔功勋。
    凉州宁州的州牧是由当地世家推举而出,但鲜卑府贞元皇帝不会允许鲜卑人掌权,这州牧人选自然也是千挑万选。
    不仅要有能力,有身份,有威望,能机变,更同时还要能镇得住朱家军的场面。
    精挑细选,贞元皇帝才定下如今的鲜卑州牧。
    单看此人的姓氏,便能窥见一二。
    司马。
    身负国姓,是为皇亲。
    司马御棋与贞元皇帝同是御字辈,祖父都是太祖亲出,亲族未出三代,血缘还十分亲厚。
    司马御棋天资聪颖,弱冠后在宗人府领了差,事情办得漂亮又长袖善舞,在宗亲之中颇有威望。他这一脉又是实实在在的保皇党,其祖父有从龙之功,他和他父亲都只忠于皇帝一人,从未掺和皇子争斗,因此倍得贞元皇帝信任。
    司马御棋在鲜卑府也是政绩斐然,至少朱家军很给他面子。
    不过,如今的鲜卑府体质还不成熟,还有太多局限阻碍他施展抱负。
    不破不立,没有谁比他更希望鲜卑能够有大动作。
    与此同时,他也是个目光长远的人。这两年在鲜卑府开垦建设,早就已经做好了容纳千万大靖子民的准备。
    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贞元皇帝下令,鲜卑府注入新血脉,那便算活起来了!
    迁徙,当然要徙民。
    可选择哪里的民众都有风险。不说早朝上的讨论,散了朝,贞元皇帝屡次召集朝臣商议,但选哪个地方都有弊端。
    不是朝臣们危言耸听,此事只能谨慎再谨慎,若是出了大过错,别说他们,就是贞元皇帝都不敢担下这个责任。
    事关重大,贞元皇帝甚至几次将陈阁老请入宫中,虚心请教。
    但尽管如此,徙民一事经过半月商议依旧没有定论。
    国子学府学子们也纷纷就此事讨论起来。
    大靖并不禁止子明谈论政事,反而相当鼓励。国子学作为官宦子弟最集中之地,每每有热议的话题就会引起一番讨论,呼朋唤友之时言语总离不开时政二字。徙民这事不如毒杀皇嗣皇后贵妃涉嫌之事那般敏感,因此学子们更是直言不讳。
    学府夫子更有将徙民一事放在课堂上讨论的,大家众说纷纭,热闹之处堪比朝堂上博学之臣的辩论。
    连进学阶黄品学府的夫子也没有错过这一盛事。
    史学夫子先后说了几例史书记载的徙民典故,虽然后世看来这些迁徙民众造就了一方水土,但说起当时万民迁徙的无奈心酸和悲壮,夫子连连叹气。
    “古时,因为战乱,瘟疫,天灾徙民的事例不一而足。炎黄子民安土重迁,若非难以维持生计,绝不会轻易远走。就算走,这些人大约都是由北向南行往富庶的扬州荆州方向。往北鲜卑走,却是绝无先例。”
    “鸿雁南迁,但春天总会飞回北边。但是背井离乡的人们却穷极一生都不能再重回故土。”夫子看向学子们,“此次徙民鲜卑府,乃是我大靖开国以来第一回,大家可有什么想法可相互探讨?”
    马超在课堂上一向踊跃,前段时间因皇后娘娘获罪一事他低调了许多,日前从宫中回来便又是那副桀骜不驯的模样。
    此时便是他第一个站起身来:“夫子此言差矣。”
    “纵观大局,总要有人牺牲。若没有人迈出这第一步,鲜卑河图何时才能真正皈依我大靖?比起这些徙民一时的伤感之情,学生以为,目光应该放得更长远。他们的子孙将成为鲜卑府的主人,而他们的事迹也将成为是大靖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这是徙民的荣幸。当务之急,且看朝廷是否能采取雷霆手段,一举将此事定局。拖延下去,只会徒增更多麻烦。”
    有人附和道:“是啊,他们在灾荒时候听说连树皮草根都吃,到了鲜卑府,至少不会让他们饿死。”
    夫子点点头,“说的不错。但你们可知,这些徙民到了新的地方,许多人会因水土不服而死。那时,他们连安葬在故土的机会都没有,魂不返乡,又当如何?”
    这位史学夫子年事已高,对于入土为安有着年轻人难以理解的执拗。
    “这……那就让人送他的尸体回去不就可以了吗?”
    “那么远,尸体肯定都臭了,还爬满虫子,呕,谁要送啊。”
    “那怎么办?”
    “不能送。一旦有尸体被送回去,那肯定没有人愿意再留了。”
    “夫子之前所说的徙民我也曾听说过。前朝有一次开荒徙民,将百姓一村一村地往那里赶,就像赶牲畜一样。路上死了就一把火烧了,病了也不给治病,熬不住的就会被半路丢下。简直令人发指!”
    “竟有此等畜生行径?我大靖可要以此为戒。徙民也是百姓,他们背井离乡已经够可怜的了,是为我大靖做牺牲,至少该得到善待。”
    “妇人之仁!迁徙路上若死了,难道还为他一人专门派人送葬吗?若不烧掉,将尸身丢弃,让豺狼虎豹啃咬不更加残忍?要我说,这种事情总会有牺牲,那就不该婆婆妈妈,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呵,说得轻巧,那你自愿投身徙民去吧,反正是为我大靖宏图大业。”
    学子们各执一词,不一会儿课堂上边吵嚷起来。
    夫子摸了摸白胡子也未阻止,只在一旁听着。
    良善心软者有之,心智不坚跟风者有之,舍身大义者有之,自然也不乏一些果决狠辣的言辞。
    这些争论正是最能看出学子们心性的时候,吵到兴头上,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没有几个有城府掩盖自己的真性情。
    当然,学堂上自然也有异类。
    楼安宁和秦奚听着激烈的争吵,还时不时按捺不住插嘴说几句。
    宁衡和朱定北两个人却不动如山,一个捧着厚厚的医书,一个闲闲地翻阅地方志,仿佛没有听见这些吵嚷一般。贾家铭则与楼安康小声地说着什么,并不参与学子们的争论。
    还有一人,同样置身事外。
    那便是马超。
    他是个意志坚定且自我的人,既然已经说出自己的观念便不会被别人左右,也无需听别人的意见。
    暗地里,他留意着朱定北。这个让他连续在同一个坑里摔了两次的人,前些日子抽不出手来教训他,自己再等上一等,等他完全放松警惕时候……
    呵呵。
    那便是他一击即中的时候了。
    
    第35章 滕家兄弟
    
    徙民之辩一直到四月末都没有定论。
    陆续迁徙民众劳民伤财,因此朝廷上下都认为应该一次性从某一处迁徙。
    那么大一个鲜卑府,迁徙几万人也只是杯水车薪,鲜卑州牧的奏折中写的便是百万人数。
    且不说这一百万人浩浩荡荡而去路上有太多无法预料的祸事,只这人数便要挖空好几座城池,对于一州的损伤不容小视。
    鲜卑府之外的十九州州牧都在洛京述职,但凡有朝臣提出某一地方迁徙,切身相关的本州州牧便会将后果往大里说,仿佛一旦朝廷一意孤行就会引来民愤和暴动,怎么也不同意从本州徙民。
    与鲜卑相邻的五州原本是徙民的首选,但他们本身就人口偏少,这一徙民可谓是伤筋动骨,得不偿失。
    如此这般,又是一个从长计议。
    贞元皇帝在早朝上摔了几次奏本甩袖退朝,还是无济于事。
    万一出了岔子,这个千古罪人谁来当?皇帝都不敢,更别说其他人。
    四月末,长信侯府的马场正值草长莺飞之际,正是一个跑马的好时节。月末休沐这天,宁衡便邀请几人去侯府马场跑马,秦奚还将他两位表兄带来。
    秦灭胡与其夫共同孕育有二子一女,滕秦平和滕秦凉两兄弟自幼跟着家母在军营里长大,马术相当了得。
    这可称了朱定北的意,有这二人作陪,一整天泡在马场上连宁大叔的大餐都没能让他离开。
    楼安宁气喘吁吁,到底认输地从马背上滑下来,有气无力道:“长生这马从哪儿来的,怎么,咳咳,怎么这么厉害。”
    他迫不及待地往嘴里灌水,冷不防还呛了一口。
    楼安康心疼,他自己浑不在意地摆摆手,还在长吁短叹:“是不是阿衡又偷藏宝贝给他吃独食啊?”
    场上还有宁衡和秦奚跟在朱定北和滕家兄弟身后,楼安康和贾家铭都不是逞强的人,早早就退场了,楼安宁能撑到这一刻已经十分不容易。
    听他抱怨,贾家铭笑话他:“那是镇北侯府的战马,长生说怕它们在京城养废了,早两个月就送到这里放风呢。”
    战马!
    那就怪不得了。
    楼安康见胞弟还不服气的模样,无奈道:“长生府上几匹母马在这里配种成功了,你和长生说说好话,让他给你留一匹小马,养上三年到时候你要骑战马我都不拦着你。”
    楼安宁眼睛腾地一亮,也不管喝水了。他忙不迭将水囊丢给他兄长,跑上前去给朱定北呐喊助威,不一会儿就吃了好几口飞尘草沫,满脸苦相灰头土脸地回来,让楼安康和贾家铭好一顿笑。
    午饭是在马场上随便用的,几个孩子没形没状地坐在地上,饿死鬼投胎似得往碗里夹菜挖饭,这劲头还真别说——抢来的饭就是格外香!
    吃了个肚子圆滚才罢休。
    宁衡拉着朱定北起来消食,几人紧随其后,牵着马漫步走着,有说有笑,别提多快活。
    滕秦凉忍不住道:“漫道洛京公子吃喝玩乐是一绝,今天看来,还真不是胡说的。我和阿兄在平州想要吃口肉也要自己打野食,哎,今天这一顿真痛快。”
    看他一副心满意足的笑脸,几人都知道他不是拿话取笑他们,而是实话实说。
    楼安宁怪道:“平州虽然不富裕,但滕叔叔怎么说也是一州州牧,府上怎么可能连顿肉都吃不上?难道平州比凉州还苦?”
    他家里有从凉州来投靠的远亲,因此听说过凉州兵马之乱的苦难。在他看来,大靖没有比凉州还苦寒的地方了。
    秦奚插嘴道:“我表兄三岁起就被姑姑带去军营里抚养,那地方能有什么好吃的。”
    “听闻秦姑姑是水师都尉,那你们上过大船和海寇打过仗吗?”
    楼安康和楼安宁异口同声,双胞胎的默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