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质子为皇-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而谢相知道这些,谢含英知道这些,偏偏谢容英,他看不懂,不能站在君王的立场之上,来分辨和决断这件事情。
    谢相想到这些,只觉眉心更痛。
    这样的谢容英,还是已经被他和谢含英一齐教导和调教了一段时日的谢容英。
    谢含英原本今日心情颇好,待听得谢容英的话后,他的心情立刻就阴沉了下来。
    这却也由不得他。
    自他和谢相那一次的谈话之后,谢含英便意识到,没有办法的。他没有半分让更加出色的谢远接手这个国家,只能由谢容英接手。
    于是,谢含英就开始十分有计划的为谢容英做出种种打算,就像当初阿翁对他做的那些。甚至,谢含英已经决定,不再留下子嗣,让谢容英将来为难和怀疑。
    虽然谢相也劝说过他,让他不必如此,既活了这一世,还是应当留下个子孙后代的。到时候,容王和这个孩子年纪差距那么多,总不至于对一个小孩子心中生疑。
    然而谢含英还是放弃了这件事,决定不留下子嗣——这样,谢容英便是第一位的皇位继承人。
    如此,对谢容英好,对他那些没有出生的孩子也好。
    只是,谢含英在今日的朝堂之上,听到了谢容英的那句话后,却又觉得,谢容英的治国之才,或许可以教导和训练,可是,谢容英的心胸,又该如何训练?
    真正的君王,如何能连容人之量都没有?
    谢含英神色有些黯然,处理好了朝中事务,便回到了寝宫,想了想,就令人去请婉贵妃过来。
    谢含英心中到底装了那般多的事情。这些事情,他因身份之故,不能告诉谢相,不能与张老太医和寇大夫说,更不能与其他不知道真相的人诉说。
    于是,他终是将这些,都告诉了清婉。
    那是他的清婉,他此生最心爱的人。
    清婉闻言痛哭了一场,却是知道,这是谢含英的骄傲。她的含英,是不可能将这样一个混乱的国家丢下,自顾自的去将养身子的。她的含英,宁可英年早逝,也绝不会就这样放弃这些。
    清婉哭过之后,便向从前的每一次那样,继续支持着谢含英的每一个决定。甚至包括谢含英打算不再要孩子,也就不会再去除她之外的任何宫嫔那里。
    清婉知道,谢含英如此,还有着其他的原因。但是,这于她来说,能重新一个人拥有谢含英,她也是知足了。
    情至深处,不能自救,只能沉沦。
    两炷香后,谢含英刚刚又呕出了一些食物,就听到宫人道婉贵妃到了。
    谢含英立刻让人将木桶从窗户里丢走,再漱了口,佯作无事的继续在榻上翻看奏折,心中则是想着一些其他的事情。
    清婉进来后,瞧见谢含英今日精神还好,面上也没有甚么郁色,这才松了口气,从她身边的宫人手里,接过托盘,往谢含英身前一放,道:“表哥吃些东西罢。这次的点心,还是昭王送来的几个厨子,特特做了,我尝了觉得应该合表哥的口味,这才去学了,给表哥做来吃。”
    谢含英这才有了些兴致,看着清婉摆盘,笑道:“阿远向来好心思,自小时候,无论境遇如何,都会想着法子让自己过得舒坦自在。”
    清婉嗔了他一眼,道:“阿远好心,你还要说这些。”将一碗两碟摆放好,她才笑着道,“阿远自听说你胃口不好,便想了法子,特特挑选自己身边的六个厨子,去各地学些当地的特色点心和特色菜品、粥品来,若是有很出色的厨子,干脆就请去了昭王府。如此,阿远才送了这么三个几乎将各地的特色食物都学会的厨子来。还道,要是咱们不喜欢,就把厨子给他送回去。这些厨子,可是他好不容易养出来的。他对他们,可是满意的紧。若非是表哥胃口不好,便是表哥是圣人,他也是舍不得给的。”
    谢含英听了便笑,看着案几上的东西,奇道:“这白色的点心,当是山药糕吧?这碗里的,是羊奶?怎的闻着有股子姜味?还有这饼,闻起来倒也不错。”
    清婉面上微微一红,才道:“白色的正是山药糕,只是做法和长安的不同,我尝着不错,表哥也尝尝。这碗里的,唤作姜撞奶,是两广那里传来的,咱们这里倒也少见。至于这饼……唤作老婆饼。”
    谢含英心思一动,看向清婉。
    清婉面颊泛红,却还是强作镇定的看向谢含英,道:“表哥,我欲与你生同寝,死同穴。表哥,我想做你的皇后。”
    因为,只有皇后,才能拥有这样的权力。而贵妃……仅仅是妾室而已,如何能有这般尊荣?
    谢含英心中动容,却还是道:“婉儿,你,还年轻。且我已经为你打算好了,待我去了,你便去昭地,阿远自会照顾好你……”甚至可以安排清婉再嫁。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清婉却已经红了眼眶。
    谢含英此生,便是赴死却也不惧,只不愿清婉流泪,手忙脚乱的就要劝解。
    清婉却挥开他的手,背对着谢含英,低声道:“纵然我只是妾,待你死了,我也要立时跟着。你在阳间不能给我嫡妻身份,待去了阴间,你却不能再委屈我了。且除了我,你谁也不许再有!”
    谢含英只抱着清婉,低声叹道:“婉儿,婉儿。”终究是没有再劝。
    他是知晓他的清婉的,她既有了决定,又哪里会听他的话?
    一时之间,谢含英只恨自己此生命不好,为何不能多活些时候,陪着他的婉儿白头到老?
    谢相道阿远命该如此,可是,谢含英却觉,那句话,仿佛是在说他。他命该如何,无福可享。
    太后高氏已经吃斋念佛好长一段时日了,在听说谢含英要御驾亲征时,一开始是焦虑担忧,待瞧见谢含英一直没有走,才觉心里渐渐踏实下来,现下见谢含英当真要走了,还是带着婉贵妃一起走,高氏心中,就忍不住焦躁起来。
    可是,她心中再焦躁,却也无法。谢含英根本不肯见她,只是孝敬的东西,丝毫都不曾落下;至于清婉……清婉心下已然有了决定,又知晓自己当初的妻位落空和不能生育,与高氏都有着不少关系。因此清婉对高氏,却也多了几分敷衍,并不愿意帮她传话。
    高氏虽恼,却是不能恼——她本就对清婉有愧,从前清婉为着名声,只将那些事情按在心里,并不多言,但现在,高氏但凡想要拿捏她,清婉便会提及那些事情,高氏如何还能再拿捏她?只能任由清婉掌控着后宫和她的儿子。
    甚至,她的儿子连其他嫔妃那里都不再去,宫中也有二三年没有子嗣出生,高氏心中又恼又气,却也只能抱着谢容英哭。
    谢容英有些无奈,但他也只听了高氏诉了一会苦而已,就被谢含英的人唤了出去——谢含英是当真打算要御驾亲征的,既是如此,谢容英自然有很多的事情要忙,因此也只在高氏这里坐了一会,就不得不离开了。
    高氏心中气苦,末了只能想,既含英现下就要走,那么,就等含英回来了,再让含英无论如何,都留下个子嗣好了。
    只是含英现下并不肯见她,高氏又不敢太过逼迫含英。至于清婉……若是清婉能生,也不是不行。
    高氏想到此处,便记起谢远不是送了一个有能耐的大夫给谢含英么?之所以会送来那人,便是要为清婉治病。而那个大夫也说有些本事的,听说,那个敬王世子谢秋然的胎弱之症,就是那个大夫给治好的。
    她忍不住想,是不是谢远故意挑唆,才会让含英起了心思,想要将清婉的身子调理好,让清婉头一个生下儿子,如此,含英既可以将清婉的儿子立做太子,又可以让清婉做皇后。
    高氏想,以含英对清婉的心,含英是绝对能做出这等事情的。
    只是,含英会有这种心思,定然也是被那个谢远给挑唆的!如果不是谢远故意送来了那个寇大夫,如果不是谢远故意提醒含英还能有这样的法子补偿清婉,含英如何会这般的不顾大局?
    定然是那谢远依旧想和敬王勾结,为了让含英不能生下自己的儿子,才做出这等事情的!
    高氏心里这样想着,然而这些想法,暂且也只能是想法而已。她到底欠了儿子颇多,因此,只能先按捺下来,心中想,再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含英出征回来,就把她的这些推断,统统告诉含英!
    若是含英不信……那她就先告诉容英,母子二人一起去劝含英,无论如何,含英这样,都能听他们的几句劝的。
    且不提高氏这厢,如何将一切责任都推给了谢远,永和三年,五月底,谢含英御驾亲征。
    只是,一路之上,走得极其缓慢,与其说是去打仗,倒不如说是去游玩。
    一时之间,朝中诸臣心下都难得对这位圣人有了些不满,而三王闻言,则是冷笑一声,只觉这位侄儿的性子,哪里是温和?根本就是懦弱。
    
    第87章
    
    与此同时,吐蕃、突厥虽都请求停战议和,但殷王、昭王却以不曾收到圣旨为由,继续攻打这二者,大有将二者痛打落水狗的趋势。
    吐蕃、突厥俱都有些恼怒。同时又想,为何朝廷的允许停战的旨意还不下来?
    偏偏他们越是希望旨意快些下来,那旨意就越是不来,吐蕃和突厥只能在和昭王、殷王私下里协商,除却那些给朝廷的“上供”之外,还会给藩王一些“礼物”。
    如此,到了六月份,昭王与殷王这才终于停下了对二者的攻打,而是令人与他们细细和谈。
    殷守擦拭着自己手里的长刀,听到殷二郎与殷三郎所说的吐蕃来使答应给殷地的补偿,微微挑眉,道:“他们这次,倒是给的不少。”
    殷三郎嘴角一抽:“圣旨迟迟不来,他们大约也是明白了,再不听话,自己就要吃更大的亏。倒不如现在就送出些东西来,好歹让他们的兵多活下来一些。”
    殷守冷哼一声。
    殷二郎翻了个白眼,道:“五郎,这些倒也足够,可以与圣人交差了。咱们手下的兄弟们,这二年也能好生补上一补,那些马匹,也足够了。”
    殷守“嗯”了一声,就不再说话。
    殷二郎、殷三郎见状,便又说了几句,就告辞离开了军帐。
    殷守这才放下长刀,从怀里掏出一个平安符来。
    殷守自是不信这个的。但是,这个平安符里,放着的却是他和阿远的各自的一缕青丝。
    青丝寄情,殷守每每拿起这个平安符,心中的思念就会越发的深。
    他想,他大约还是有些后悔的。
    为甚要答应阿远甚么五年之约?明明他心中是想要立刻奔去阿远那边,不管不顾的就将阿远扑倒。
    好想好想见到阿远。
    殷守想到阿远信里写得,大概再过几个月,他们就当真能见面,殷守就忍不住开始兴奋起来。
    两年时间了,他终于能再次见到他的阿远了。
    昭地。
    谢远心中也是很高兴自己快能见到殷守了。
    但是,他却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想这些。毕竟老殷王在殷地经营数十年,殷守接手的是一个有规矩有秩序也有人手的封地;可是谢远却是在自己把一个封地给建起来,谢远现下要处置的事情更多。
    毕竟,昭地还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局面,昭地北面有突厥虎视眈眈,东面则有隔海相望的扶桑和高丽。谢远解决了突厥的事情,还要去锦州,带着人将以为谢远和大军仍旧在云州、妄图借此机会上岸从锦州捞些好处的高丽人,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只是,战争毕竟是战争,这一打,就是小半个月的时间,才终于结束了这一战。期间谢远的人听得清楚,那些人里头,除了高丽人,还有说扶桑话的扶桑人。
    谢远倒也不在乎这些,只是,他和谢含英有了约定,便决定在临行前,无论是突厥,还是扶桑或高丽,都好好教训一顿,让他们至少在一年之内,不敢对昭地动不该有的念头。
    谢远自十二岁时就上了战场,还是跟着在战场上拥有十几年经验的宁远侯江白打仗。
    江白在战场上死了亲爹和两个哥哥,还有无数的兄弟,又哪里会是心软之人?他教谢远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谢远学会狠。
    对敌人狠,对自己也要狠。
    在战场上,只有聪明是不够的,还要有足够的狠。
    谢远也的确做到了这些,因此,若非有足够的准备,突厥也好,高丽和扶桑也好,根本不敢轻易再动念头。
    而这一次,谢远直接将他们打服了,又用停战协议,令他们送上大量的战时物资,突厥等暂时落于下风,要想少死些人,也就只好答应下这些事情。
    谢远赶在永和三年的七月初,终于把停战协议写完,也终于从对方那里弄来的停战礼。
    他忍不住长长松了口气。
    谢恭然从外头跑进来,人晒得更黑了,精神头倒是更好。
    “阿兄,是秋然来的信!”
    这也是旁人为了示好谢恭然,才让谢恭然来送信的。
    谢远点了点头,让谢恭然坐下喝茶,又让人从帐篷里的箱子里,谢恭然拿出盘肉干和点心,才拿着信开始看。
    谢恭然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他的阿兄果然说话算数,虽然让他跟着后勤官,但是,各种份例食物上,也都是普通小兵的待遇而已。他已经有段时间没好好吃上一顿从前那样的奢华的了。
    谢远将信看完,便令通草点了蜡烛,他亲手将那封信烧了,才笑着对谢恭然道:“毕竟是在军营里头,热腾腾的肉就不要想了,再等一等,再过半个月,我去山中练兵,几处军营也开始加紧训练,到时候,每隔一日,除却正常的非战时的两素一荤外,会再加一只二两重的鸡腿或是一小碗五花肉,每月再有一顿羊肉或牛肉,管饱。到时,大家便能解解馋了。”
    谢恭然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道:“阿兄要去练兵?是阿兄自己的昭王亲卫吗?”
    他和其他人都知道,三个月前,阿兄就精心挑选了三万精兵,打算培养成昭王亲卫,昭王……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
    这三万精兵的待遇,比其他人都要好。
    而现在,阿兄又要去亲自训练这三万亲卫了。
    谢远微微颔首,叹道:“只是这样的话,我却是要离开一段时间,只能由六位副将来看着边境了。”
    谢恭然笑道:“阿兄,现下战事刚平,就算偶然出事,却也出不了大事,阿兄尽可去练兵便是。”
    谢远深深看了谢恭然一眼,道:“如此,很好。”然后对着谢恭然勾了勾手指,将谢恭然叫道身前,在谢恭然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谢恭然双目圆睁,似是听到了甚么不可置信的话。
    自永和三年五月,永和帝从长安起,缓缓南行,一直到了同年七月十三,永和帝的这一段路,仍旧还剩下一小半。
    偏偏此时,又有消息传来,婉贵妃水土不服,在路上病了。永和帝身子也有些微恙。只能暂缓启程。
    明明是快马加鞭十几天就能达到的路程,偏偏永和帝边走边停,竟是走了那么久,还没有走到宁远侯江白所戍守的地方?
    定、显二王心中越发觉得,这个侄儿,当真是没甚本事,因此便也渐渐松懈了下来,开始准备差不多一个月后,永和帝真正到了戍守之地后的那场硬仗。
    那一场仗,显王显见是主力,定王因藩地大部分不在此处,便也只肯支援一部分而已;而北川王被绑在了显王的船上,倒也出了十万大军,再多,却是不肯了。毕竟,北川王原本也就只有二十几万的兵,其中还包括了老弱残兵,还有一些虚报之数,北川王至多也就能给十万人而已。
    但这十万人,再加上定王的十万,显王自己的二十人,加在一起足足四十万人,倒也足够显、定二人对一直挡在他们前面的宁远侯发动狠狠的攻击。
    纵然宁远侯是打仗方面的天才,但宁远侯麾下现在只有三十万人而已,比他们加起来还要少了十万,他们有甚可怕?
    因此显、定二王便商议,便再等上一等,待谢含英即将要到的时候,再发起攻击,尔后在灭了宁远侯后,带兵北行,直接将谢含英捉住,或是……直接杀死。
    机会难得,只有如此,他们将来,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二人如此商议罢,便决定现下加紧练兵,待七月底时,无论谢含英是不是能赶到,他们都要进行攻击了。
    倒不是他们不想立刻攻击,只是,显、定二王若这次当真赢了,并且杀了谢含英,那么,他们二人之间,还有北面的敬王之间,他们三个,又要如何分出个高下来?统共四十万人,那么,谁去打前锋?谁去做兵卒?谁去和那位宁阳侯正面对上?还有,军粮何在?……
    等等等等,虽是三王联手,但人多了,反而做起决定来,显得更难。
    不过,那位小皇帝不是还为了红颜,竟是走到一半不走了么?他们也不必太过着急。
    结果……
    永和三年,七月十五,鬼节,丑时正,宁远侯骤然对显王军队发起攻击。
    显王措不及防,奈何宁远侯经验丰富,战术技巧等,都不是显王的将士能对付得了的。
    等到显王立刻将传信与定王、北川王,令他们出兵相助时,却已经有些晚了。
    待定王与北川王带着人来相助,并以四十万大军,朝着宁远侯的人攻去时,宁远侯只看了一眼,就继续抵抗。
    待到鬼节的正午时候,正当显、定二王自以为占据上风时,却见北面有明黄色军旗还有大量将士疾驰而来。
    二王一怔。
    就听来人中有人高声喊道:“圣人御驾亲征!天子亲征,上苍必助!尔等反王,还不速速投降!”
    宁远侯心中松了口气,众将士们登时士气大涨。
    显王、定王与北川王脸色立刻就难看了起来。
    好一个谢含英!竟然在骗他们!
    原来,谢含英这次,是带了二十万大军,直接碾压而来。
    在加上宁远侯的三十万大军,整整五十万大军,其还都是身强体壮的精兵,哪里会打不过他们四十万人?尤其三王之间,并不算齐心。
    显王先是一恼,随即就看向定王与北川王,深鞠一躬,道:“事已至此,若咱们不奋力一搏,岂止那谢含英灭了我显地后,不会对二哥和岳父大人的地方出手?他此次可是带了五十万大军而来。这五十万大军,若是……真的赢了,我的性命,必然要丢。可是,二哥,岳父大人,你们二人的地方,难道还能保得住不成?二哥,岳父大人,定要帮我!”
    要知道,这一场仗,其实就是在显王藩地上打得。若是谢含英赢了,北川王和定王都能逃,偏偏显王不能。就算他自己逃出去了,没了地盘,没了人,他如何还能算是显王?
    定王与北川王对视了一眼。
    定王道:“为兄要四弟的两州,十万金,十万石粮,两万好马。”
    北川王叹道:“殿下,我那外孙……现在还只是一个藩王子而已呐。听说,殿下颇为喜爱世子殿下……”
    显王咬了咬牙,只能应下:“二哥,好。岳父大人……您误会了,我既已经反了,那么,之前所立世子,便也不再作数,本王世子,自然只能是有北川王府血脉之人。”想罢又道,“口说无凭,我便立刻对二位起誓,并立下字据。还请二位,定要帮我!”
    显王却已然近乎走上绝路。
    定王与北川王却是知晓,若他们不应下此事,那么,一旦谢含英带着人攻陷了显王藩地,下一个,不是北川王藩地,就是定王藩地。
    唇亡齿寒,他们不得不帮。
    然而,事情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四十万人对五十万人,历史之上,并非没有以少胜多的例子。
    奈何带领那五十万大军的乃是战功累累的宁远侯,且圣人亲自出征,朝廷军队更是士气大涨。
    而显王这边的四十万人,本就分属不同阵营,彼此尚且有冲突,就更加抵不过对付。
    更麻烦的是,十日后,三王一齐发现,他们的求援,统统没有结果。
    北川王的藩地与显王藩地相距不远,按理说,援兵应该很快就到,但是他们一连等了十日,都没有任何消息。
    而定王那里,也没有消息。
    就连显王自己留在后方的将士,竟也没有消息传来。
    三王脸色立刻难看起来。
    又过七日,显王后方终于有消息传来——显王原本的四州皆被不知何时绕到他们后方的昭王带人攻陷,显王世子率余者,降。
    显王正值盛年,却直接吐出一口鲜血来。
    定王、北川王二人同时生出了逃离的想法。
    二人对视一眼,立刻便打定了主意,分别逃亡。
    一时之间,显王斗志少了大半,定王、北川王各自离开,四十万大军无人统帅,又煎熬了半个月,十万余人死在战场上,剩下的众人,投降。
    谢含英顺利占领了显王藩地。
    而往东面逃的北川王,直接被昭王谢远活捉,待朝廷大胜后,又等着和宁远侯的人汇合,将北川王藩地也彻底占领。
    北川王藩地、显王藩地,俱都不在。
    往西去的定王,也终于知道,是安阳王动的手脚,让他派去的人无法传消息回藩地。
    然而定王还是活着逃回了自己的藩地。安阳王赵容……并没有打算活捉他。
    与此同时,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