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大宋-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猴儿哪儿瘦啦,天天跟哀家讨吃的,嘴叼着呢。”太皇太后也凑过来打趣。饶是赵佖脸皮够厚,也都不好意思的透出了红晕,装装小羞涩。
就在这当口,给太后添茶的雨柔不知怎的没拿稳茶盏,眼看着一盏热茶就要泼到太后。说时迟那时快,离太后最近的赵佖,抢上一步,一把拦下茶盏。太后倒是无恙,可怜的赵佖被热茶淋了个正着。
现场登时乱作一团,皇帝赶紧上前查看,又命人请太医,一番兵荒马乱之后。赵佖的左臂被涂好了药膏,又裹了布巾,还被太医叮嘱不能碰水,又各种忌口。
其实赵佖伤的并不重,一盏茶能有多少,拢共也就那么点儿水,又有衣袖、桌子遮挡,所以赵佖的受伤面积并不大,只是左手小臂处伤了那么一点儿。
但是太医可不敢马虎,包了一圈儿又一圈儿,愣给包成了粽子。看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很是心疼。当然也有幸灾乐祸的。
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后面的献礼太后也没心情看了,再说看过了出彩儿的,后面那些个循规蹈矩的,也确实让人提不起兴致。于是寿诞晚宴也就由于寿星的意兴阑珊而草草结束了。
几日后,宁寿宫。
“佖儿,快过来,给母后看看,伤好的怎么样了?还疼不疼啊?”太后过来给太皇太后问安,也想过来看看赵佖的伤势。赵佖为太后档了那盏热茶,太后很是感动,一直夸赵佖有孝心,对赵佖也更是亲近了。
“母后放心,儿臣只伤了一点点,早就不疼啦。”赵佖走上前,伸出左手给太后看。由于这几日伤口已经结痂,不宜再裹布巾,太后一撩赵佖的袖子,就能清楚的看到伤处。
“他呀,早就没事儿了,昨儿还跟哀家说,他那伤口像个星星,自个儿还觉得好看,高兴的够呛。”太皇太后喝了口茶,笑着开口。
太后仔细一看,“可不,这还真像个星星,这孩子啊,受个伤也能弄出花样儿来。”
“皇祖母、母后,儿臣听说仁宗朝的名臣包拯额头上就有个月亮疤痕,如今儿臣手臂上也有了个星星呢。”赵佖说完,还咯咯直乐,就好似捡了个大便宜似的。
这更让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心中宽慰,更感赵佖赤子之心。
“浑说,那都是说书的、唱戏文的瞎编的,你也信?不过呀,咱们佖儿这颗星星可是货真价实的呢,呵呵呵。”太后也给赵佖逗乐了。
“呀,真的呀。嗯,那可惜了。可惜儿臣这个不在脑门儿上,大家都看不见。”赵佖一脸惋惜相。
“呦,你还想在脑门儿上?堂堂皇子,就快要成为王爷了。脑门儿上顶个星星,成何体统?”太皇太后笑着点了点赵佖的脑门儿。
“是呢,佖儿也快满十五了,眼瞅着就要封王建府了。这时间过的也真是快,好像昨天还看着佖儿小小的一团,怎么今儿就长这么大啦。哎呀,孩子长大了,都催着臣妾老喽。”
“你还敢说老,哀家还没觉得老呢,哈哈哈。就是想到佖儿以后要出宫建府了,哀家真是舍不得呀……”
……
两位娘娘笑的开心,可苦了撸着袖子的赵佖了。
想当初寿宴上,就他离着太后最近,这一盏热茶泼过来,他也只能英勇的以身挡茶了,难道眼看着太后受伤嘛,那可就是大不孝了。
可怜的赵佖只能充硬汉,还得装作这点儿小伤小意思的样子,其实他最怕疼了。烫伤什么的,实在是太疼啦!!!
前几天换药时疼的赵佖龇牙咧嘴,眼泪在眼圈儿里直转转,那叫一个可怜呐。看的小鸡和他家太白目瞪口呆。
一共就伤了屁大点儿的地方,这也太娇气了。还不如小妹妹赵婧坚强呢,人家那么小都轻易不哭的。
“赵婧那就是个女汉子,你们懂不懂!!!”,赵佖不服气跳脚。
“可你是个真汉子啊,哥~”,赵佶眯眼。
一月后,赵佶突然来了兴致,说什么秋高气爽,天气晴好,风物迷人,非要赵佖陪他画画儿。
赵佖对国画儿还真是不感兴趣,虽然闻是斋的老师(闻是斋里也有专门教画画儿的老师)有教过基本技法。赵佖也努力尝试了,可就是天生没那根儿弦儿。也就只好作罢了。
如今被赵佶硬拉着陪画,还真是无聊至极呀。
凑过去看看赵佶,人家正在专心作画,画的正是海晏亭外,碧波池里凋零的残荷,看上去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
“嗯,不错,不错,画的挺好。”赵佖装模作样的品评着。
“皇兄你这也太敷衍了吧。”赵佶听着赵佖的评语,觉得好笑。
“谁叫你非得拉我来画画儿的,明知道你哥我不精于此道嘛。”赵佖见赵佶笑他,非常不满。
“哎?对啦,我怎么没想起来这个呢。”赵佖一拍脑袋,叫来李林,小声吩咐了一番。李林领命而去,赵佖两手抱胸,十分得意的看着赵佶。“嘿嘿,你就等着吧,小鸡,看哥哥我让你大开眼界。”
不一会儿李林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堆东西,有硬木板、碳条儿……
就见赵佖捡了张纸固定在硬木板上,一手扶着木板,一手拿着碳条儿,开始在纸上划拉。
赵佶觉得有趣,放下手中的笔,走到了赵佖身后。他倒要看看,赵佖到底是要搞什么鬼名堂。
先是看着赵佖拿着碳条儿,在眼前比划来比划去,然后在纸上画了一些线。赵佶也没看出这些线有什么用,不过觉得很新鲜,不知道赵佖要干嘛。
然后,后来的情况,用赵佶的话来说,那就是亲眼见证了眼前亭台楼阁,池水残荷一点一滴建造生长的过程。
赵佖每一笔都精准无比,远处的宫殿,路旁的杨柳,近处的池塘,甚至是眼前亭子的一角,都在赵佖的画中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就像是站在此处一眼望去,视线内所有风景的定格。
赵佶呆愣了,看着赵佖的画儿,傻傻的盯着。
“嘿,嘿,小鸡,回神儿啦,看看哥哥这个风景素描怎么样?”
“嗯,好,好,真是……皇兄你是怎么画的,怎如此传神?”赵佶缓过神儿来,一阵激动,抓起赵佖的肩膀摇啊摇。
“唉?小鸡,你别激动啊,你先放开我,我教你哈。”赵佖被摇的七荤八素。
赵佖以前倒腾字画儿时,跟一些个破落画家学过那么两手儿,也就会点儿简单的素描和水彩。不过对于赵佶来说,这种他从未见过的绘画方式,无疑给他的绘画之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赵佖也不藏私,把自己会的那点儿技法都一五一十地教给了赵佶。这么多年下来,他早把赵佶划拉到自己人一堆儿了,要不也不会把这种不属于当世的绘画方式展示给他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这种素描画法儿虽然写实,看起来逼真,但总是少了些□□,缺了点儿意境在里边儿。”赵佖看着赵佶的水墨画儿,又看看自己的素描,不禁感叹。
这是赵佖的心里话,他可不希望因为自己,把画画儿非常有潜力的弟弟给拐带的误入歧途。虽然自己于丹青一途无缘,但是他还是很欣赏这种充满着灵气韵味儿的绘画方式。
“嗯,这两种绘画方式截然不同,自是各有所长的,真是……”赵佶又陷入了学术狂人模式,对比看画儿去了。
赵佖无奈,刚要让李林去拿点儿茶点、果子过来。就见元宝神秘兮兮的凑了上来。
第13章 大仇得报
“两位殿下,奴才刚听了个消息。”元宝凑上来说。“玉淑宫的朱宸妃今儿又发病了,听说这次闹的还挺凶,连太医院的院首张太医都去了。”
“哦?那结果呢,宸妃娘娘到底是得的什么病啊?”赵佖呷了口茶,状似随意的问道。
“听说太医院的太医们正研究着呢,也没说是什么病。奴才听太医院当差的小德子说,其实太医们都觉得宸妃娘娘是得了失心疯了,这病是治不好的,还会越来越重。只是太医们不敢说。”
“嗯,知道了。”赵佖转过头看了看眼睛还盯在画儿上的赵佶。“你家殿下一时半会儿是顾不上你了,你去找李林弄点儿吃的,你们俩去那边儿玩儿会儿吧。”
“哎,谢殿下,奴才告退啦。”元宝得了令儿,高兴的屁颠儿屁颠儿的去找李林了。要说这小太监毕竟还是孩子心性,心心念念的也就是吃和玩儿了,赵佖很喜欢活泼的元宝。
其实玉淑宫朱宸妃是怎么回事儿,赵佖再清楚不过了。
虽说大家都以为朱宸妃患病是因为半月前,晚上途径后苑被狸猫惊吓受惊所致,但赵佖知道这都不过是个随意找的由头儿罢了。
太后以往一直顾忌着皇帝,如今是忍无可忍了。太后既已经下决心除掉朱宸妃,自然不会再手软。
朱宸妃患病,根本不是什么惊吓所致,只是太后借着朱宸妃受惊,让人在太医给开的药里多添了几味药罢了。
所以朱宸妃这个病,才会越治越严重。太医院自是知晓太后意图的,哪儿敢胡乱说话,也就支支吾吾拖着了。
恐怕要不了多久,朱宸妃就成了疯子了吧。活受罪,不是比死更难受。娘,你看到了吗?害你的人,如今的下场。
赵佖想要放声大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伸手覆上双眼,竟然有湿润的感觉,自己竟是哭了吗?
“皇兄,今天的晚膳,咱们就在这亭子里用吧,我已经派人禀告皇祖母了。”赵佶轻轻拍了拍赵佖的肩。他何尝不知自己皇兄心中的苦楚,还是让他平复一下心情,晚些回去吧。
“嗯,好。”赵佖没回头,只是带着鼻音儿哼哼了两声。
几日后,闻是斋。
“今日就讲到这里。”苏轼说了这句结束语。底下的学生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走人了。无论哪个时代,学生最喜欢老师说的话,总是“下课”。
赵佖也赶紧拉着赵佶准备走人。他这几天总觉得苏轼看他的眼神儿不太对。
这也不能怪他杞人忧天,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呀。想老师苏轼是出名儿的文学家不说,那也是位政治家呀。虽然官场上混的不尽人意,但总归是胸中有沟壑的,他赵佖这点儿小手段,怕是瞒不过老师,迟早要露馅儿。
其实自从苏轼与神秘小友开始通信以来,苏轼就一直留意着信差十一殿下身边的人。能让十一殿下送信的必然是与殿下日常有接触的,并且地位不低。
而十一殿下身为未成年皇子,轻易是不会出宫的。也就是说这个人必在宫中。在宫中,这一条儿就把十一殿下的舅舅之类的一杆外亲全打掉了,其他皇亲、大臣或是各家公子什么的也都不可能了。
至于十一殿下的母妃陈昭仪,苏轼是想都没想过。女人直接排除。
在宫中,有地位,又能与十一殿下接触的,看来看去也就只有闻是斋里十一殿下的那些同窗了。当然皇帝陛下是绝对不可能的,皇帝陛下基本上就没怎么来过闻是斋,而且听说皇帝陛下基本也不怎么跟十一殿下接触。
于是乎,苏轼开始了观察自家学生的有趣生活。但是闻是斋里的学生们可不这么想的。
‘老师太可怕了,看他那眼神儿,就像能看透人似的,不会是看出我昨天交的大字是找人代笔的吧。’这是马齐马少爷的心声。
‘老师您盯着我看干啥?我就是长的,嗯,俊点儿,您也不用这样啊。’这是土匪脸刘玉。太自恋了,不知道苏轼知道,会不会吐血。
‘老师,您这样看我,我压力好大的。您是想跟我相面吗?’这是不着四六儿的司马朴。
‘诶?大伯您怎么才看了我一眼就不看啦?您这几天不是都喜欢盯着学生看的吗?’这是苏轼侄子苏远。咋?你还嫌看你看的不够是吧?
其实是苏轼看了侄子一眼之后,觉得侄子成天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根本就不可能。再说了,要是苏远这小子有这本事,那还不早就显摆上了,还能遮遮掩掩的?
‘诶?说到遮遮掩掩,倒是有一个人很有可疑呀。’苏轼转回头,又看了赵佖一眼。赵佖顿时觉得脊背发凉,脑袋低的就快扣到桌面上了。
‘嗯,很是可疑呀。’苏轼捋捋长须,于是赵佖成了重点观察对象。
于是经过苏轼连日来,坚持不懈,专注细节的严密观察,排除了一系列不可能的对象,结果就只剩下赵佖了。
赵佖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苏轼没有找到任何理由排除掉的观察对象。而且如今赵佖智力已经完全恢复,有时说话的语气,总给苏轼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想当初自己与小友通信之时,赵佖尚未恢复。但如果……,那他就更有遮掩的理由。排除掉所有不是的,剩下的再怎么不可思议,那也是真相。苏轼深谙此理。
但苏轼想要找到神秘小友,不过是出于好奇,也是存了想要真正结交一番的心思。毕竟不是要给人家惹麻烦的。再说他不知道我知道,这种感觉还真是挺有意思的。(苏大侠,多么耿直的人啊,都被带坏了啊。)
调查明白了,苏轼也不再紧迫盯人了,闻是斋里的一干人等都松了一口气。赵佖更是压力大减。但每天下了学,还是赶紧往流云轩跑。
这段时间太皇太后身体不大爽利,总是时不时有个头疼脑热儿的,总是汤药不离口。
赵佖也很担心太皇太后的身体,太皇太后已经过了60大寿。虽然在现代60岁不算什么,甚至有些60多的大爷大妈还戏称自己刚到中年,大家都是奔100去的。
但在大宋,60多也算是高寿了。赵佖虽不懂中医,但也看出太医的水平确实也高不到哪儿去。一点儿小毛病,就拖拖拉拉治了好多天。
“皇祖母,孙儿来看您啦,您今天气色好多啦,看这是孙儿今天写的大字,老师都夸孙儿进步大呢……”赵佖一下学就去陪太皇太后,逗她开心。
要说这世上赵佖最关心的人是已逝武昭媛,那么太皇太后就是在世的赵佖最关心的人了。是这位皇祖母在自己最彷徨无助的时候,伸出手,把自己拥到她怀里。给弱小的自己撑起了一片天空。
然而,赵佖并不懂医药,空有心而无力。只能看着太皇太后的身体时好时坏,缠绵病榻。
秋去冬来,又到了元旦。
赵佖已经15岁了,虽然生日未过,但也算成人了。太皇太后知道自己身子越发不好了,对赵佖,她总是不够放心的。便一早与太后商议,打算过了元旦立即请皇帝给赵佖封王,出宫建府。
当然这也是跟皇帝知会过的,皇帝对这个不惹事儿的弟弟还是比较满意的。当下就同意了。还提起在给自己选妃时,请太后也给赵佖留意,如果有合适的就给赵佖也一块儿选了,他给下旨赐婚。
今年元旦朝会,皇帝考虑到太皇太后身体一直不好。想让太皇太后也热闹热闹。就破例请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一众皇弟一起到大庆殿参加大朝会。
赵俣、赵似倒是跃跃欲试,激动得很。赵佖和赵佶则是兴趣缺缺,勉强应付。他们坐在御阶下各自的位子上。赵佖和赵佶一桌,下边是赵俣和赵似。对面就是头一次见面的两位皇叔雍王赵颢、曹王赵頵。
再往下就是文武大臣、各国使节和外地回来述职的知府、知州等。
先是皇帝讲话,总结一年来的情况。‘古代版政府工作报告呗。’赵佖听的昏昏欲睡。
接着就是各国使节进贡,同时代表本国国君向宋皇祝贺新年。接下来就轮到各地的知府、知州出列,阐述一年来本地情况,其实无非就是给自己歌功颂德一番,说自己都干了什么什么事儿,都有什么政绩,在皇帝面前露露脸呗。
然后再向皇帝进贡点儿土特产什么的,表示一下心意。前面几个知府、知州都是这么干的。可偏偏也有不安套路出牌的。
桂州(今广西)知州顾羡林就是这么一个人儿。人家都上来说自己这块儿地方在皇帝陛下的英明领导下,自己的努力下,被治理的多么多么好,等等,等等。
他倒好,上来就说桂州之地去年自然灾害严重,又多为山地,可耕种的土地极少,导致去年收成极差。多次上疏朝廷,只有安抚之言,却并无赈灾银两物资,以至灾民流离失所,多有饿死之人。
因此今年的贡品也确实是拿不出来,就把自家后院树上的龙眼摘了,晒成了干儿,给皇上尝尝吧。
此言一出,大庆殿鸦雀无声。大家都傻啦,这人是脑抽了是怎么地。这元旦大庆的日子,说这些,这不是找死吗?
赵佖也傻了,‘啥情况,这家伙是嫌自己命长了?哎呀,这就是古代的忠臣?’
第14章 大殿解围
赵佖对这些大臣是一点儿也不知道,赶紧小声儿问赵佶,这个顾羡林是什么来头,怎么如此胆大?
赵佶也是一头雾水,他也就听说过这个桂州知州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可就是因为太刚正了,得罪了顶头上司,才被弄到桂州这么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当知州。跟发配了也差不了太多了。
大殿中已经沸腾了,各位大臣交头接耳,指指点点,外国使节也都窃窃私语。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脸色也极为难看。
唯独立在大殿中央的始作俑者一脸淡然。随你议论去吧,我自岿然不动。
如此特立独行之人,赵佖也不免多看了他两眼。此人身材高大魁梧,站姿挺拔,目光炯炯,看起来年岁倒是不大。只是脸色稍显苍白,想是桂州之地确实生活艰难吧。
“都别吵了!顾羡林,你,你……”皇帝气得直发抖,这顾羡林也太不像话了,此种场合,说这种话,这不是明着打朕这大宋皇帝的耳光吗?丢脸都丢到外国去了。
皇帝当即就想让人把这不知轻重的顾羡林拖下去砍了。可就是再气,皇帝砍人也是要理由的,如今这档口也不是与他分辨的时候。正准备先给他治个失仪之罪,让人先把他拖出去。
突然殿上又窜出一个人来,“陛下,据臣所知,顾大人所言句句属实。桂州之地确实是山地、丘陵居多,无法耕种。这也是桂州长久以来,百姓生活困苦之因由。顾大人也是为民请命,虽冲撞了陛下,但还望陛下谅解顾大人一片为民之心呐。”
‘这谁呀?真是奇葩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呀。一个顾羡林还不够,又出来一个出头鸟。看来这个顾羡林是有垫背的陪他了。’赵佖不负责任的想,反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继续埋头猛吃,嗯,这个桂花糕不错。
“皇兄,皇兄,别吃了。”赵佶用手肘捅了捅赵佖。“嗯,干什么?”赵佖不耐烦的抬头看赵佶。顺着赵佶的目光,看向大殿。‘不是吧,老师?!’赵佖手里的桂花糕掉到了地上,这档口儿老师你出什么头啊!!!
原来刚才出言为顾羡林说情的出头鸟不是别人,正是苏轼苏东坡。赵佖不禁扶额,老师这个牛脾气呀!赵佖千算万算可怎么也想不到,苏轼竟然会在这时突然脑抽犯倔!
这可怎么好,本打算袖手旁观,全当看戏的。可现在老师已经被牵扯进去了,怎么也不能让老师平白受到牵连。多年来与老师朝夕相处,苏轼耿直的性格,广博的学识,高洁的气质,都让赵佖深深折服。
如今这种情况,时机实在是不好,大殿上不只有文武百官,更有外国使节,而且今日皇帝还特地请了太皇太后、皇太后一起参加。老师和顾羡林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话,这不是让皇帝下不来台吗。
就算皇帝老哥胸怀宽广,可这巴掌都啪啪的打到脸上了,怎么也得顾及自己的脸面呐。要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这个事儿揭过去,实在是难了。
赵佖急的满头是汗,看看赵佶,他也是皱着眉头,一筹莫展。这可怎么办,赵佖环顾大殿,突然想起上次皇帝老哥去闻是斋找茬儿,不是,是考校弟弟们的功课……
皇帝赵煦年纪最大,早就出师了,不用去闻是斋听讲了。但是不知是赵煦想过过当哥哥的瘾,没事儿损损弟弟,找找成就感还是怎么的,有事儿没事儿就往闻是斋跑,美其名曰考校功课。每次都得找找茬儿,说两个弟弟,才算过瘾。幼稚!
上次赵煦过去时,正赶上李大人在教大家画山水画儿。
别人画的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石体坚疑、杂木丰茂,错落有致,唯独赵佖画的是一个土堆上再堆一个土堆,坑坑洼洼。赵煦还一脸严肃的批评赵佖,“你这哪儿是画山啊?朕看画的活像大庆殿门口的台阶,一阶一阶的。”
弄的赵佖被大家好一通嘲笑,当时还不服气的想:‘你懂什么,我画的是梯田行不行啊,少见多怪。’
‘对,就是梯田!’赵佖眼前一亮。见皇帝老哥刚要张嘴说话。赶紧起身:“顾大人这话说的可不对啦,皇兄这段时间一直在想治理桂州之法,殚精竭虑,终于想得一法,正要告知大人您呢。”
‘朕什么时候想过治理桂州,桂州啥样朕都不知道,你知道?’赵煦用眼神询问赵佖。
‘皇兄您就瞧好儿吧。’赵佖朝赵煦眨眼。
大殿上面南而坐的只有皇帝、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故而赵佖的表情也只有这三位看得到。三位都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对视一眼,都没做声,且看看吧。
“说来惭愧,上次本殿画了幅山水画儿,嗯,没画好,把山都画的一阶一阶的。皇兄却觉得此法或许可以用来解决桂州缺少耕地的现状。正准备跟大人深入探讨一下,谁想到大人这么着急。”
赵佖一边儿说还一边儿用手比划着,“就像这样,桂州之地多丘陵,地势多不平整,但山坡也不是太高,一般都比较缓,是吧?”
“是的,是的,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