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夫夫孩子热炕头-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地方初春,气温不冷不热,而且这面坡向阳,正适合休息。
  孩子们下了马车,纷纷抻抻懒腰,有人跑远处背人的地方解手,早上光顾着紧张了,忘了接手的也不是没有。
  但是更多的人是贪看初春美景,闻着山杏花香。
  “应景背一首杏花的诗,能背出来不?”于良吉看孩子们喜欢,就提了这个建议,给他们醒一醒脑子。
  “尊老爱幼,这里没有老人,就先爱幼吧,请小师弟先来!”这里头最大的比于宝宝大六岁,叫一声小师弟不为过。
  “行,让宝宝先来!”于良吉觉得也不错,小孩子嘛,培养一下机智,而大孩子们,则是有理有据,明明什么准备都没有,突然要咏诵一首跟杏花有关的诗句,可不得先想一想么。
  找的理由也不错,小师弟!
  宝宝年岁小,说错了或者背不出来也无所谓。
  不过大家没想过他背不出来,宝宝背书很有天分的,而且很喜欢看唐诗大全,睡前读物也是宋词大全。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于宝宝还挺应景,这是一首宋朝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好,好,好!”于良吉高兴地鼓起了掌,连脸色都红了许多,兴奋地,他就说,他家宝宝没事看着睡前读物,很有帮助!
  在现代,孩子的睡前读物都是童话故事;在古代,你就别想了,想也没用,于是于良吉就给孩子安排了唐诗宋词和元曲等。
  这东西简单,一首一首的,还不长,孩子当睡前读物,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么。
  原主会作诗,也只会平常的一点,于良吉压根没那心思。
  “小师弟果然喜欢看书,这首诗是谁写的?我都不知道!”有人承认自己短板了,还不如一个八岁的孩子。
  “这是一首宋朝王安石的《北陂杏花》,我前些天睡前看到的,刚背会没多久。”于宝宝可爱的道出了实情。
  于宝宝这一首诗背出来,大出众人意料,大家以为他会背一首唐诗,谁知道竟然是一首宋诗,宋朝最出名的是词,而非这样工整的诗句。
  还是冷门的以杏花为题的诗句。
  又这么应景!
  大家纷纷鼓掌,于良吉与有荣焉。
  石宏大将水囊递给了于良吉,让他喂了宝宝一点水。
  剩下一人一首,都背了唐诗,宋词少见,因为他们都背过唐诗三百首,填鸭式教育下来,不会背也会背了。
  就连几个学武的小家伙,也会背个“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类的句子。
  “歇够了大家就上车吧,咱们到县城吃午饭。”收回水囊,石宏大招呼大家上车。
  “是!”几个大小孩童齐齐应声,颇有军训风采。
  于良吉笑着跟宝宝上了车,一路上风景如画,因为在北地那是不可能的,在十一点四十的时候进了城门,直接到的客栈,因为不管大人孩子都饿了。
  这家客栈好像是新开的,很大,很上档次的那种,于良吉下了车,小二就殷勤地给引路:“贵客您前头走着,三楼上房已经齐备了!”
  店小二有眼力见儿啊!
  能预定客房的人,还带着这么多半大少年,明显是学堂的先生带着学生来考试的么!
  这些人肯定以于良吉马首是瞻啊!
  “站住!”旁边一个声音怒了,伸手就拉小二的胳膊。
  于良吉一扭头,一皱眉,张云逸,他怎么也在这里?
  “这位客人,您有什么吩咐?”小二态度不变,说话口气也好。
  “你不是说没有地方了吗?”张云逸黑着一张脸:“那他们……呃……那他们怎么进来的?”
  他认出了于良吉!
  但是现在不是认亲的时候!
  而且他也听说了,于良吉现在跟人结契了!
  张玉文一家都被族长兼村长给骂了个狗血淋头!
  同时,知道了事情真相的老人们,也把族长骂了个狗血淋头!
  当然,他更是没能逃过这一劫,家里的老爷子几乎把他耳朵念出糨子来!
  害得他这个时候要带学生们过来,虽然不能考试,但是也要象征性的走一遭,美其名曰,学习!
  只是到了地方之后,才发现人来的太多,几乎没地方了!
  他还特意早来了十天!
  就是想着提前住进来!
  谁知道竟然还是没地方,而且这家客栈他打听过了,别看是新开的,却是新来的县太爷的产业!
  他当然要靠上来了!
  但是在看到于良吉也在的时候,立刻就警惕起来,毕竟听说于良吉结契的时候,新来的县令大人也去道贺了。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罚张玉文一家闭门思过,不许出村一步的族长可后悔不迭了。


第236章 入住县城
  张云逸其实并不想来,但是听说了这事之后,他就想来碰碰运气,张家村公立学堂可没孩子有资格考试,因为他们连童生都不是。
  只是这次来,每个学生交了五两银子,他才勉为其难的带队过来,一问倒好,连大通铺都没有地方了!
  他能不呕么!
  能不生气么!
  “客人,这位贵客是提前就预定了房间的,不然来了也是没地方住的啊!”小二很有职业素养:“我们这儿真没地方了,大通铺都让一个学堂给包了的!”
  “那个学堂?”张云逸不服气的追问。
  “我们北安镇学堂。”正好有个人出来,看到张云逸,撇了撇嘴,故意气他的自报家门。
  “是你们这帮杂碎……?”张云逸开口就骂人。
  “你敢再说一遍!”来人生气了。
  来人是一米八多的大汉,在古代可真是堂堂七尺男儿,不过这人长得跟巴图他们有点仿佛,五官深刻,眼睛也不是纯黑色的,是带着点棕色。
  “小叔?”于宝宝没见过人吵架,而且俩人气势汹汹,孩子对周围环境很敏感的,尤其是于宝宝这样缺乏安全感的娃儿。
  “不怕啊!”于良吉握紧了宝宝的小手,对小二说道:“先带我们上去吧。”
  这种事情,他不会多看一眼!
  张云逸虽然认识,但是他当不认识,难道他还要主动打招呼?
  开什么玩笑!
  于宝宝倒是还记得张云逸,但是他记得这个家伙对小叔和他都没有什么善意,当然要随着他小叔走了。
  身后的人,更是跟着于良吉走了!
  店小二很有眼力的扯了个他的同事过来招待那俩已经唇枪舌战的客人,自己带着贵客往三楼走。
  客栈可是有划分他们服务的区域的,而他和另外六名小二是负责三楼贵客们,二楼是二十个小二,一楼是三十个,没办法,一楼大堂还兼酒楼呢。
  石宏大是跟于良吉并肩而行的,这客栈很大,楼梯也宽,不会拥挤,就小声问他:“那人你认识?”
  “张云逸,那个张家村的举人。”于良吉小声跟他道:“刚才那个人,是北安镇学堂的山长,也是公立学堂,不过比我们高一届,也是个举人,叫阿尔赫。”
  “嗯?”石宏大惊讶,这一听就是个外族人啊!
  “北安镇立镇百年,跟咱们十八里铺差不多,只不过咱们十八里铺都是流民组成,虽然说身份不怎么样,可都是汉人,北安镇不一样,他们那儿都是混血,据说圣太祖亲自下令,要给这些混血儿一个栖息之所,所以那边建立了北安镇,北宁镇,和北康镇,三个镇子安置的都是混血儿。”原主没去过,但是老山长去过,也是听老山长说过那三个镇子。
  虽然只是镇子,却是三个偏僻但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于良吉怀疑就是明朝时候朵颜三卫那样的地方。
  不过明朝时候的朵颜三卫,如今已经是朵颜县了,也是东北府的管辖范围,可见,圣太祖没少向草原扩张。
  而这三个镇子是夹在两道防线中间的,于良吉猜测,若第一道防线真的崩溃失守,这三个镇子上的人肯定自发地组织起来,抵抗外敌。
  没办法,据说当年是没有混血儿地位的,他们这样的人,无论是怎样出身,都是不受两边待见的,还是圣太祖给了他们尊严和底盘,让他们跟汉人一样,可以读书识字,可以科举考试!
  后来朝中有不少大将也都是出身混血,这才让大家对混血的人们感官有所改变,对他们虽然不能起到一视同仁,可也不会歧视和排挤。
  且混血儿因为有两个种族之长,多数都选择武举,他们身体健壮,脑袋灵活,学武一个顶十个!
  “原来如此。”石宏大远离家乡,当年只顾着打仗训练往上爬,根本没打听过这些事儿。
  而他服役地方,离北方远着呢!
  一行人上了三楼,果然是新开的客栈,三楼的房间很大,有朝阳,走廊都打扫的很干净,有一点点松木香气,是建筑材料自带的,这个时候虽然穿越前辈也要求环保和禁止砍伐,不过某些建筑材料还是可以出自林海的,只是价格很昂贵。
  从侧面可以证明,这家客栈的经济实力很雄厚。
  六间上房,是石宏大老早就提前预定的,可能是这家客栈上方比较贵,实际上于良吉他们是头一个入住的贵客。
  “因为小店新开张,这上房贵客是头一位入驻,可给小店增光添彩呢!”店小二很会说话。
  这三楼的上房,住着的全是科举考试的,甭管文举武举,只要是考生,都喜欢听好话。
  所以不管客人是山长还是先生,哪怕是跟来的石宏大等人,一看就不是读书的,倒像是武师,店小二也一律称呼为“贵客”。
  哪怕是看着巴图爷俩儿跟着赶车的,也张嘴就叫“贵客”。
  “您请进!”店小二打开了房门。
  于良吉头一个迈进,手牵着于宝宝,石宏大跟在他们俩身后半步的距离,之后是八个孩子,结尾的是巴图和巴多。
  上房虽然只有六间,但是每一间都是一个卧房一个客厅,卧房都是小炕,客厅是八仙桌,太师椅,还有个小供桌,墙上挂着孔仲尼和姜子牙的画像。
  还有个香炉,旁边放着烛台和檀香。
  这是不知道入住的是考文举还是武举,干脆跟学堂一样,把两位仙师都供在了屋里。
  桌上放着一壶茶六个茶杯,两碟点心,一碟干果。
  往里头走,卧房的小炕能睡下三四个大人,有炕桌和炕柜,窗户上挂着窗帘,炕上铺着新的炕席,打开炕柜,里头是新的棉被棉褥子和枕头等寝具。
  这个客栈可真是新,从里到外的新!
  “您若是要沐浴,可以去里间,每个房间都有单独的浴室和洗手间,冷了可以叫炭盆儿,这几日天气热了,掌柜的停了暖,不过晚上可能有点冷,若是觉得冷了,千万别客气。”小二很是体贴:“热水是全天供应的,茶水的话,各房都有茶炉,一楼是饭店,若是嫌弃一楼吵闹,可以直接叫饭到房里吃,这一层算上小的有七个人,三个人轮班,一个人总管兼替补,保证什么时候您叫人,都有人应声。”
  店小二很尽责的介绍了一番。
  “嗯,不错不错。”于良吉对住宿环境很满意,除了客栈是全新的之外,还有就是这里的服务条件也很不错,而且很安静。
  二楼是普通客房,但是能住普通客房的人,也都是有两个钱的,当然,也有考生,所以二楼也自动消音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说话也很小声。
  只有一楼的饭厅,因为吃饭的原因,倒是闹哄哄的,吃饭的还罢,喝酒的就是想不说,可酒劲上来了,也压不住嗓门儿啊!
  “这是给你的赏钱。”石宏大丢给店小二一个荷包,里头装着一两银子。
  “谢谢客官!谢谢客官!”店小二很高兴,他的月钱才三两银子,平时全靠贵客们的打赏攒钱。
  现在客栈刚开业,他们这边都没什么人入住,但是预定了很久时间,提前入住,光看二楼的那些小子得赏钱,虽然少了点,可也有个进项啊。
  不过他这一个赏钱,就足够他们那帮人所有的赏钱了!
  因为二楼给的打赏都是铜板,还不是打钱,一千个铜板,也才一两银子啊!
  店小二走了后,于良吉就告诉八个孩子:“两人一个房间,最边上的两间,东边的巴图巴多住,西边的我俩带着宝宝住。”
  “是,山长。”八个孩子很有规矩,都自动自发的两个人一组,住到了一起。
  “先去放下东西,大家想下去吃,还是?”于良吉很民主,问大家的意见。
  “山长,我们想在屋里吃,外头的人太多,很闹。”他们不想下去,有功夫还多看看书的好。
  “这样,在我屋里用餐,多放一张桌子。”于良吉看出这些孩子的紧张,也不强迫他们非要下去跟大家一起吃饭。
  不过不是头一次来县城了,上次毕竟是童生试,和这次不一样,这次是考秀才,大家压力大了。
  石宏大出去点的菜,店小二给加了个桌子,客厅很大,放得下两张桌子。
  点的菜都是很符合于良吉口味的,于良吉听门外石宏大点菜,就坐在屋里喊了一句:“点一些大菜,给孩子们吃!”
  他口味清淡,于宝宝可能随了他,但是石宏大他们可是无肉不欢的主儿,而且孩子们本来就压力大,再不吃点有营养的东西,于良吉怕他们熬坏了身体。
  “那就再来个红烧排骨,白切鸡。”石宏大加了两个菜。
  “是,主食是米饭还是大饼?”店小二开始询问主食。
  “馒头。”米饭孩子们吃不惯,大饼石宏大觉得小于举人不喜欢,因为油大,家里也不经常做,所以也不要大饼了,这地方做的大饼,肯定比家里的油还大。
  反倒是馒头不错,软和,养胃。
  “哎哎,两合面的还是纯面的?”价钱不一样。
  “两合面的,再给每个人来一碗紫菜鸡蛋汤。”石宏大给了对方五两银子:“多了算是你的,少了找我补。”
  “哎哎,够了,够了!”店小二很高兴的收了钱,石宏大点的菜,最多四两,因为他们四个大人九个孩子,点了九道菜一道汤。
  五道都是素菜,四道荤菜,一个汤,两合面的馒头也没多少钱,他起码能剩下一两银子。
  “我点了馒头做主食,两合面的,吃完消消食就回去睡个午觉。”石宏大进来跟他们道。
  “行,大家赶紧去洗一洗手和脸,一会儿就吃饭了。”于良吉指挥大家先找点事情做,让他们没时间紧张。
  等他们洗完脸,净完手之后,这些饭菜也搬到了屋子里,上房的服务就是好,这点完菜才多久啊?这就能吃了!
  于良吉给宝宝加了块鱼肉,石宏大很及时的给剔了鱼刺,还给浇了一勺汤。
  “这鱼做的好熟啊!”于良吉一夹鱼肉,竟然骨头跟鱼肉都分开了。
  “他们说,这是什么锅塌鱼,他们这里大厨的拿手好菜。”石宏大没听过这道菜,他只听过锅塌尖椒。
  “这个好,吃鱼的时候最怕刺儿了。”于良吉又夹了一块鱼肉,沾了沾汤汁自己吃了。
  石宏大默默的记下了,回头让黄大厨就这么做鱼好了。
  吃了饭,于良吉给孩子们讲了讲临盛县,其实就是临盛县的县志,简化版的,讲完了也下午一点了,干脆让他们回去睡午觉,睡到两点起来。


第237章 逛逛大街
  下午的时候,一个个都精神了,于良吉直接带着人,拿着钱,拎着布兜子,让巴图赶着一辆马车跟在后头,一伙人去逛集市了。
  以前的章节就说过,临盛县的分布是东街富贵,西街勤俭,北衙办公,南面坊市。
  也就是说,东边住着的基本上都是本县富户,西街则是平民老百姓,北边是衙门的地盘,南边则是做买卖的地方。
  他们去的就是南面的坊市,如今正是准备春播的时候,很多人都来县城买东西,种子也需要挑选。
  当然,种子站是在县衙那边,于良吉打算等孩子们考试的时候,他就去选种。
  此时的坊市很热闹,人来人往,因为要考试了,里头还有不少穿着儒服的文生,和穿着利落的剑袖的武生。
  于宝宝,在有记忆以来头一次逛街!
  看什么都新鲜啊!
  小孩儿觉得一双眼睛都不够看了!
  这个时候天气暖了,街上不会有人卖糖葫芦了,因为糖浆会化掉,糖葫芦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卖的,一般都是在冬天,这个时候要想吃点什么,那只能是糖山楂这一类的干果拌糖浆,还得用牛皮纸袋包装。
  于良吉带够了钱,石宏大腰间一个鼓鼓的钱袋子,里头装着小银锭子,大钱和铜板。
  “这个是什么?”于宝宝指着一个卖风筝的摊子,花花绿绿的很好看,尤其在春风一吹的时候,风筝尾飘啊飘,特别吸引眼球。
  于良吉告诉他:“这是风筝。”
  “这位客官,你认的太好了。”那小贩一开口就让人听出来了,他是个外地!
  “东北这边很少有人放风筝。”其实说白了,是农家没人放风筝。
  这东西北方没人做,也就南方喜欢,北方的春风,说句不好听的,倒春寒已上来,春风到入骨寒,谁傻呵呵的跑出去放风筝啊!
  农家孩子天气暖了,不是帮家里人送肥去田里,就是忙着到处挖个野菜,或者学堂不放假,都得在学堂里学习。
  谁还让他们玩儿风筝啊!
  “小的这些本来是要送出关卖给那边的,可是如今关卡都限制了,只有大型的有上百护卫的那种商队能通过,我这样的就不行了,互市都暂时停止了呢,我来这边卖一下,可这边人都不认啊!”小贩也一肚子苦水。
  他这风筝虽然没多少底子钱,关键是他来回路费不少,也是趁着农闲的时候弄的,以往都是卖给草原上的孩子们玩儿,这种小玩具,既不犯忌讳,也不是什么战略物资,草原上的孩子没见过,一个风筝都能换个小银碗,回来卖钱也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他都走了好几年了,眼看着就攒下了一大笔家业,这次走完他就能回去娶个媳妇儿当个富家翁了,谁知道这边关关闭了。
  现在他也不求赚钱了,只求不赔路费钱就行!
  “这风筝多少钱一个?”于良吉看着那些风筝摸了摸,手艺不错,扎得结实,颜色漂亮。
  “一个大钱一个,便宜处理!”小贩一边比划一边道:“我就要个路费钱就行,反正公交马车一站一站走下去,车费钱没多少。”
  “宝宝喜欢吗?”于良吉低头问于宝宝。
  “宝宝不知道,这个怎么玩儿?”于宝宝眨巴大眼睛看着于良吉。
  “这个啊,小叔会玩儿,等咱们回去了,小叔教你们玩儿,怎么样?”
  “可以多买两个吗?”于宝宝还记得那些同学们。
  “当然可以!”于良吉一口就答应了。
  “我要十只风筝,你给包好。”于良吉很大气,花一两银子给学堂买了十只风筝。
  “好嘞!”小贩很高兴,他的风筝都是打包好了的,直接拿了十个包装结实的给了巴图提着:“您放心,你您了这么多,我送你两只小风筝,当搭头!”
  今儿真是开门红!
  他这些风筝,竹篾是自己家后头种的竹子劈成的,纸是自己家做的超薄风筝纸,就连线都是老娘自己纺出来的结实麻线。
  本钱算上车费也就十两银子,这就回来了一两,十分之一,很好,他以为这个春天他都卖不出去一两银子了呢!
  “好啊!”于良吉笑眯眯的答应了。
  “小叔,这个怎么玩?”于宝宝拿着小风筝看了看,发现不知道怎么玩儿。
  “这个啊,要在空旷的地方,有风的时候,放飞到天上……。”于良吉拉着孩子继续逛。
  看到有个以字作画的摊位,这个于良吉在现代很常见,在古代却少见了,立刻兴致勃勃的给每个人都写了一幅字。
  “每个人说一句,写一个横幅回去!”于良吉指着八个孩子。
  “这个,要多少钱一幅字啊?”这些孩子来的时候,虽然家里也给带足了钱,可于良吉都没让他们带钱出门。
  “一个横幅四个字,一个大钱。”写字的是个中年人,有着一把漂亮的胡须,很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气质,但是他明显不是道士,更不是和尚。
  于良吉花了十五个大钱,一人一幅字画,巴多背着个大竹筐,直接将字画一卷,都放进竹筐里背着。
  “这是什么?”于宝宝看到一个摊位上头一串一串的贝壳。
  “这是用海边的贝壳做成的风铃,当风吹过的时候,它就会哗啦啦的响。”于良吉看到做工精美的贝壳饰品,这个惊讶啊!
  一问,好么,跟那个风筝小贩一样,都是小规模的单人倒腾货品,结果边关那边暂时闭关,他们还要着急回去,就地处理了,很多人都在东北府那边,他们是没到地方就听说了,就没去,直接到哪儿,就在哪儿买卖好了。
  这个时候,正好一阵风吹过,风铃全都响了起来!
  与宝宝的大眼睛亮亮的,小于举人的大眼睛也跟着闪闪的,石宏大干脆掏了银子:“多少钱?”
  “大的五个大钱,小的十个铜板,都是用海边最干净漂亮的贝壳做成的,您放心,只要不摔,挂个百八十年说不上,但是十年八年还是能办到的,若是您家有结实的麻绳,过个两三年你沿着这线的走向重新穿一遍绳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