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四国志-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陈梓南点了点头,神情复杂地看了他一眼,说:“赵羽是那个········?”
“??”高晓晟一脸懵逼地看着他,说:“哪个?”
“就是······”陈梓南顿了顿,鬼鬼祟祟地扫视周围一圈,神经兮兮地把手拢在嘴边,凑到他的耳边。高晓晟的眼睛原本就很大了,听了陈梓南的话,两只眼睛更是变得跟牛眼睛一般大。
“卧槽!”他脱口而出,下一刻又连忙把嘴巴捂住,好像有谁就在旁边偷听一样。
“不是吧?真的假的?这么劲爆?”
陈梓南发现他这个便宜弟弟还是个和女生一样的八卦体质,低声警告他说:“你可别乱说出去,到时候倒霉的可是我!”
“陈哥你就把小心脏安安稳稳放回肚子里吧~瓶子都没我能装住秘密~”
“······”陈梓南看他那一脸仿佛猫闻到鱼腥、狗闻到了翔味的兴奋表情,无论如何都不能把心放回肚子里,反而吊得更悬了。
算了算了,随他去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候要是被逮到了逼问,大不了厚着脸皮装作从没见过,反正他用新生这个身份,来啥挡啥。
看了看手机上显示的时间,快九点半了,是时候回家去了。他一巴掌拍到旁边坐着的人的脊背上,立马就听到高晓晟哮喘一样的咳嗽声,陈梓南暗暗叫了声糟糕,心说下手又重了,满心愧疚地说:“对不起······我是个断掌,断掌打人都很疼的。”
“······知道了”高晓晟用差点带着哭腔的声音回了三个字。
“那咱们赶紧回家吧,这会儿应该没有公交车了,打个车回去吧?”
他拍干净裤子上沾的灰尘,站起身来就要往公路边走。
高晓晟见他真的伸出手在招车,连忙拽住了他,说:“不用了,没多远就到家了。过几个红绿灯过了没多远就是了,我们走路回去都行。”
“哦,那好吧。”
两人并排走着,晃晃悠悠的悠闲模样倒是一点也不像着急回家的样子。
高晓晟一路上没有多少话,陈梓南心想他估计是在刚才都说完了,两人之间的气氛有点冷,但他也想不出什么话题来暖场,也就没有再理会,任凭这氛围继续冷下去。走了十来分钟,过了三个红绿灯街口,向右一转,一扇小区的金属大栅门矗立在一百米左右远的道路尽头。跨过铁门踩到小区铺内的地砖时,陈梓南突然就想感叹一句“啊!富人的气息!”
感叹完了还没走多远,他猛地想起一件事。
“哎!老弟,问你件事!”
第32章 那朵沙中的花(十一)
“嗯?啥事?你说?我保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额······”刚才还在担心两人关系变冷,如今听到高晓晟这尾巴都快翘到天上的样子,他瞬间觉得自己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
“赵羽是高几的?”
“高二,怎么了?突然问这个干嘛?”
“哦,没什么,就是单纯的问问。”
单元楼门很快就到眼前,高晓晟推了推门,没动,他忍不住嘀咕起来:“谁一个啊?总是把单元门儿锁上,神经病啊,你家是没钱安门吗?”
骂着骂着他就掏出钥匙把门打开,还不忘回过头冲着陈梓南说:“陈哥,明天你跟我一起去外面吧,咱们去配钥匙,顺便我再带你认认路~”
两人一前一后进了楼,陈梓南嗯了一声,便默默地跟着他进了电梯间。
“咱们家在二十一楼~”
“停电了的话,岂不是爬到虚脱······”
“······可别。”
电梯徐徐上升,夜深了,楼道里很安静,电梯往上爬升的声音可以听得一清二楚。
“叮——”
“到了!”
走出电梯,看着正站在防盗门前摆弄着一大串钥匙的高晓晟,空荡荡的楼道里回荡着金属钥匙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陈梓南的心情却莫名地低落起来。
门开了,两人走进玄关处,高晓晟从鞋柜里拿出一双拖鞋递给他。陈梓南接过鞋穿的时候,发现这是一双新的,连价签都还没剪,鞋面上是他小时候最喜欢的米老鼠图案,他至今都记得,陈宏道给他送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一只毛绒米老鼠玩具,但是后来被农村凶残的真老鼠咬坏了。原本低沉的心又暖暖地飘上了胸膛,上上下下地沉浮着。
“啊,他们居然还没回来?!该不会是背着我们幽会去了吧?”
高晓晟伸长脖子把每个房间看了一圈,连个鬼影都没发现。陈梓南穿着新拖鞋,呆愣在客厅里,他忽然意识到,会不会没有自己的房间呢?这个想法还没来得及接着往下展开,就被高晓晟的声音打断。
“哥!这边是你的房间,陈叔叔知道你快到了,早就给你准备好了,连床单被套都是新买的哦!”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间有他原来的卧室三个大的豪华房间赫然在目,陈梓南不知道该说什么,静默了几秒,他微微一笑,朝高晓晟举了下手,说:“知道啦!有多的睡衣借我一套吗?你哥的行李箱在车子后备箱里呢。”
“哦!好~~等我上完厕所就给你拿~~~”
洗完澡和高晓晟疯闹了一阵以后,陈梓南躺在床上拿起手机一看,才发现已经一点过了,但他还精神得跟打了鸡血一样,毫无睡意。
仰面躺着,他望着天花板上圆圆扁扁的白色吸顶灯,鼻子里满是枕头上散发出洗衣液的清香,不知怎的,一滴眼泪顺着眼角就滑了下进了耳朵里。他扯过身旁的空调被,脸埋到里面。
离开生活了十七年的故乡,只身一人来到这天山脚下的城市,空气是干燥的,行人是稀少的,阳光是耀眼的,戈壁黄沙则是第一次闯入他的视野,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而如今,眼前的这扇门一打开,他就回“家”了。这套房子里住着父亲和他的新任妻子,而他凭空就多了个便宜弟弟,一盒冰淇淋就能将他收买,再加上今天狗血剧一般的和赵羽的碰面,他的人际关系目前也就止于此处了。曾经的朋友仍然在和他联系,他们交换着彼此近来的消息,但是陈梓南明白,如果他就此再也不回去,再铁的关系也终会因为距离和时间逐渐生锈腐化。
第33章 忆冬雪(一)
这几天心情很是烦躁。心里仿佛压了一座山,焦躁得喘不上气。今天份儿的故事又不知道该写什么了,虽然老师嘱咐过不让写散文,因为我们的写作功底不足以支撑我们的野心。但我向来不在乎这些,他人的言语在我耳里一直都是根据我自己的需要听取的,哪用管他人闲言碎语呢?
写作和画画一样,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但俗世凡尘总让这些愉悦身心的事情变成劳役身心的苦差事。如果为了得到所谓的好成绩,而让自己在写作时只感受到痛苦,就有违我上写作课的初衷。闲话牢骚就到此为止了。
今晚我想回忆童年和那一场场落在童年深处再也没有融化的冬雪。
硫磺沟是新疆昌吉市的一个小镇,而我的童年时光是在那个位于小镇边缘的名叫联合厂的偏僻角落度过的。
那是一个以煤矿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聚居点,生活在那里的人大多数都是在七号煤矿井工作的工人,他们中有我的亲戚、我朋友的父母,还有许多如今我已然忘却的故人。
很多时候,我自认为记忆力很好,时至今日,我的脑子里依然清晰地记得那里的景物,不过是起于五号井、终止于我上小学时经常路过的那个集市。
有一条穿过整个硫磺沟、延伸向“共青团”并且联结着城市的马路,路两旁是一排排紧紧相依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砖头房子,那些房子对于童年的我来说无异于高楼大厦,多年后我和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旧地重游,那时我才惊觉时光的可怕和无情,曾经的“高楼大厦”褪去了名为童年的滤镜,它们显露出真正的模样,灰黑、肮脏、低矮、破旧,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如果不是和朋友去商店里买了一个西瓜,看到了坐在店里乘凉的人,我都要怀疑这里是否已经人去房空了。
中国人讲究靠山、讲究风水、讲究许多东西,据说这些神乎其神的东西可以让人聚福、聚财、聚运,给后世积德。我从不信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硫磺沟的房子的布局也不怎么讲究,虽然人们是想讲究,但脚下的煤灰和满头满脸的煤垢不允许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讲究。
记忆里总是洒满羊粪蛋子的马路两边是低矮的砖头房,两边房子的后面都是另一排房,而这两排房,一排的后面是通往埋藏着煤炭的群山,另一排后面则是一段据说是被洪水冲垮了的断面,而那不高的悬崖下面,往前走上几十上百米就卧着那条曾经肆虐过洪水的河流。听家里人说,发大水那年,全沟的大人小孩凡是能走的都去看水了,而我那时候还刚会爬,结果就从床上爬到地上,差点翻倒了尿桶。不过对于这段糗事,以前我很讨厌他们提起的,现在却觉得无所谓,甚至现在我还能提起这件事来,自嘲一番。
说了这么些,还没说到雪,我想今天是写不到那里去了。
那么明天再来讲讲三颗老榆树、河坝、馒头山和雪。
第34章 忆冬雪(二)
似乎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几棵老树,而我最无法忘怀的就是在那两排房子之间的仅有一米多宽的路上生长的三棵老榆树。其实准确说来,它们算不上真正的三棵树,而应该是两棵树,多出来的那一棵,是其中最老最粗壮的那棵树生长出来的分枝,但这根分枝所处的位置实在太靠近树根底部了,以至于人们干脆就叫它们“三棵树”。
孩子们常常相约在三棵树下做游戏,以三棵树为“据点”,跑得到处都是,像四散在山坡上的绵羊。大人们很多时候是搬来几条长木凳放于树下,往来的人看见了,不管有多忙,总会停下脚步,坐下来和其他人聊聊天才走。
这是成人与儿童的交汇点,老老少少聚集于树下闲谈,诉说着关于彼此和自己的事,但那些隐秘逸事早已消失在时光洪流的汤汤波涛之中。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如今几乎很多孩子人手一部手机或者是别的电子设备,我童年时期连手机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充满现代化的词在我那小头脑里完全没有概念。那是一个每天下午放学孩子们就背着书包狂奔回家守在电视机前看“动画城”、“大风车”的时代,如今我早已过了还会守着电视等待某部动画的年纪,但看动画却是我永远也放不下的习惯了,不管是风靡中国的日本动漫还是逐渐崛起的中国动漫,我都一视同仁。我自认为是个怀旧的人,而每个人都是念旧的,这也许是根植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我现在看动画时经常做的,就是拿着手机,打开视频网站的弹幕开关,边看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童年经典”“童年神作”的动画,边看着屏幕上从右往左飘过去的一条条弹幕感叹时光易逝,岁月如梭。
童年的我们是没有这么多电子设备可供玩乐的,但我们就地取材,“靠山爬山”“遇水捉鱼”“逢树摘果”,没有这些我们就玩“抓子”、过家家、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打豆干”,收集零食袋里的人物卡片也是令人不亦乐乎的一件事,但我却从来也没见谁集齐过全套的。
说到爬山,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像我们那儿的孩子一样,看着远处目之所及的最高峰总是会心生向往,那座让我们神魂颠倒的高山叫作“馒头山”,这个接地气的名字完全是根据山的形状像一个馒头而取的,山顶上还有一块孤零零突出的石头。围绕那块孤独的石头,童年的我们之间流传着诸多“传说”。
传说,那块石头是山上的一扇门,门里面有一个神厨,他可以蒸出和山一样大的馒头,他每天蒸啊蒸,做的馒头实在太多,人们吃不完,有一个就变成了这座馒头山。这个版本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其他的和这个也都差不多,只不过还流传着关于通往馒头山的一座吊桥的故事。那座山和那座桥,我在上四或者五年级的时候跟随着几个大胆的同学一起去探险过。我们一行人到了河边,只在一条当初对我来说还波涛汹涌的河上看到一座三根木头并排而驾的“独木桥”,过了河,传说中的吊桥已经像断了龙骨搁浅在河滩上的长龙,它破烂不堪,只剩连接着馒头山河岸的那部分还顽强得挺立着,我们手脚并用爬上斜坡,顺着放羊人走出的羊肠小道,踩着时不时滚到脚边的羊粪蛋子,充满期待得往山上爬去,但是我那时候在距离山顶不远的地方就放弃了,虽然至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长久以来对“神山”的向往已经破碎了。
我站在童年的最高峰的大半山腰上,远眺着前方鳞次栉比的房屋,那是我的童年的归处。
第35章 忆冬雪(三)
关于麻雀,我知道有一种众所周知的在雪地里捕捉这种麻褐色小鸟的方法,下过雪之后的两三天,积雪还没化,在院子里扫出一块空地,拿出准备好的筐子、树枝、线、谷子面包屑之类的鸟食,把线系在树枝上,用树枝撑起筐子,筐子下撒上鸟食,然后捕鸟人牵着绳子远远地躲起来查看,等麻雀到筐子下吃食物的时候,眼疾手快地一拉绳子,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才能成功捉到麻雀这种狡猾机灵的鸟类。
然而,我从来没有实施过这一方法。
记忆里童年的冬天仿佛是温暖的,那时候还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热,我记得不知从哪看到过一句话,“当你怕脏、怕累、怕冷、怕热、怕疼的时候,你的童年就结束了”,每当夜深人静怀念往昔的深夜或者金色的黄昏与蓝色的清晨,当我想起这句话时,都会一次次确认童年的一去不返。就像《青春之歌》唱的那样,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地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童年小鸟一样不回来。
那边的山不像四川的山,四川的山似乎到处都铺满了绿色,深的绿、浅的绿,各式各样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缭乱。新疆的山却和四川的相反,几乎都是光秃秃的,除了那些临近水源的山上星罗棋布着原始森林般郁郁葱葱的树林,其他的山都是黄色的,深的黄、浅的黄,五颜六色的黄,以及夹杂着黑色、红色、绿色等许多其他的颜色,就像打翻了的画家的调色盘,虽然山上无树,但是依旧绚烂多彩,就像是披着艾德莱斯绸的西域姑娘,神秘而美丽动人。
冬天下雪时,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最是浪漫无边,那一望无际的山川,延伸向远方的公路,匍匐在大地之上的房屋,肆意生长得奇形怪状的榆树,晴天里叽叽喳喳的麻雀,乌黑的七号矿井上乌黑的运煤传输带和调度塔,都在茫茫大雪之中沉睡,天地间惟有簌簌的落雪声,屋内砖块和泥砌起来的炉膛中,黑色的煤炭正火红发烫,释放着从远古时代积存下来的能量,温暖躲在砖墙之后的人们。
雪停天空放晴以后,空气都仿佛冻得开裂,耳朵里时时传来悉悉梭梭的某种物体的断裂声,孩子们滑雪时嘻嘻哈哈的笑声钻进这缝隙里,雪后的天地似乎空无一物又似乎被什么东西塞得满满当当。寒风吹过干枯的树枝间,冻得发脆的枝丫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冷冷的,乘着风能到达很远的地方。只剩下枝丫间的雪被风吹落,散在半空里。
那时的农村不像现在,家家都有独立的卫生间,童年的厕所的惨状是令人无法忘记的,它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样子和空气里的氨水味道对大脑的冲击深远而持久,而且距离住的地方很远。我还记得,有一次深夜突然就想进行五谷轮回之道,但是场地太远,我不可能把熟睡的父母叫醒就为了陪我去一趟厕所。
于是,一个孩子偷偷打开门,裹紧身上的棉袄,趿着棉拖鞋,蹚着半掌厚的积雪,乘着雪色跑到垃圾箱边蹲下,做贼似的。
过程是漫长的,寒风冻得他的两个屁股蛋变成了冰屁股蛋,他转头四处看着,周围房屋黑黑的,雪是蓝色的,他又抬头望了眼天上,那漫天星辰散落天幕,他第一次看到了所谓的“银河”,从此,这一眼便深深篆刻在记忆深处,岁月的罡风也无法撼动分毫。
第36章 那朵沙中的花(十二)
点开手机联系人列表,上上下下滑动了五六轮,他终于下定了决心,留下了三个号码,其余的都删掉。干完这件事,他翻了身,侧着蜷缩起来,沉沉睡去。
第二天他是被煎鸡蛋的香气勾引醒的,换了衣服走出卧室,客厅里没什么异样。他瞄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居然才七点。他平时除了上课都是要睡到九点多的,肚子不争气地闹了起来,他想起昨天在饭店就没怎么吃,结果今天一大早就被煎鸡蛋的香味弄醒了。
朝着香味的源头走去,陈梓南隔着餐桌,看到一个人围着围裙站在炉子前,手法娴熟地把煎好的鸡蛋铲进一旁的盘子里。
他还没来得及走进厨房,穿围裙的人就转过了身,只见高晓晟右手拿着锅铲,左手绕到身后去解围腰的系带。
陈梓南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呦~陈哥起来啦?我还想等会儿去叫你呢~”
陈梓南沉浸在田螺少年给他带来的震惊中还没缓过神来,当高晓晟端着两盘煎鸡蛋走到餐桌对面的时候,他才二百五似的冲着他伸出右手,竖起了大拇指。
高晓晟脸上的笑瞬间就跟向阳开的葵花一样灿烂,尾巴都快翘上了天,说:“嘿嘿嘿~~过奖过奖~”
说着他把盘子放到餐桌上,转身回到厨房,手里还多出两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放下热牛奶,他又打开餐桌旁的冰箱门,取出了一袋子切片面包。
陈梓南也没傻站着,他走到厨房里,拿了两双筷子,摆在盘子沿儿上,然后毫不客气地拉开一把椅子坐下。等高晓晟也坐下之后,他看着面前的牛奶面包和鸡蛋,先吃了一大口面包,还没咽完又扯了一大块鸡蛋,最后一口热牛奶把两者冲下肚的瞬间他感动得都快泪流满面了。
上天待我不薄,赐给我这么一个可爱的弟弟啊~~
两人狼吞虎咽吃完早餐,又争着抢着要去收拾碗筷,几番争执之下,决定两个人一起去洗。这盘子洗得天昏地暗,从厨房出来的时候,陈梓南的衣服湿了大半,高晓晟的裤子湿了半截,地板上到处都是水和脚印。俩二货看着一片狼藉的厨房,又看了看对方湿透的衣服,突然爆发出一阵狂笑。
笑完了又默默地抡起拖把,拎着抹布,开始清扫“犯罪现场”,后来又去换衣服,折腾了一个多小时。
出门的时候已经九点半了。陈梓南压低了帽檐,眯着眼睛躲避清晨耀眼的阳光,他突然很后悔刚才胡闹了那么久,如果早点出来的话,这会儿就不用忍受阳光的暴击。
看了眼走在一旁享受日光浴的高晓晟,他有点无语,看来这小子的肤色黑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你昨天说配钥匙的地方在哪呢?”
“北公园的后面~”
公园?
“哈!那正好了,等会儿弄了钥匙,去公园玩玩吧!”反正回去也没意思,不如就在外面逛逛,正好也能和他培养一下亲情。
“好啊~陈哥请客?”高晓晟一脸猥琐的笑着,眼睛里闪着的光像是看到了自动提款机一样。
“行啊!”陈梓南拍拍胸脯,心想罗锦文的钱不能动,他还是用自己的存款比较好。想到这里,一大早的好心情就这样突然添上了黑点。
第37章 那朵沙中的花(十三)
路上行人不怎么多,陈梓南很奇怪,虽然是暑假,但是都快十点了,街上的人怎么还是这么少?地广人稀?这也太夸张了吧······
“我们这边比内地要晚两个小时。”像是看出了陈梓南脸上的疑惑,又像是他在向外地人介绍本地风情一样,高晓晟带着友好与耐心,以及一丝丝每个本地人对他长久生活的地方与生俱来的骄傲。
“哦,时差?”
“是啊,这边儿的超市要十点才开门嘞,中午也是一两点才吃午饭的。陈哥刚来这边,会有段时间不习惯。”
陈梓南惊讶了一阵,很快就释然了。暑假时间还长,可以慢慢适应。
清晨的林荫道和昨晚的截然不同,他注意到两边的树都长得十分高大,枝干粗壮,树冠亭亭如盖,他没想到干旱的西北居然也能长出这么大而茂盛的树。想象中,这里应该是戈壁滩连着戈壁滩,沙漠随处可见,但现在的所见却颠覆了他以往的看法。头顶的绿荫投下满目清凉,圆形光斑透过枝叶缝隙洒到行人身上,卖早餐的店铺倒是开门很早,陆陆续续有客人拿着吃的从各种包子店、牛肉面店里走出来,有的人手里拎着打包的早餐,有的人出来的时候手里捏着餐巾纸,嘴上油光光的还没来得及擦。
空气里时不时飘来一阵香味儿,肉香、菜香、奶香、各种香,勾得他馋虫到处爬,爬的心痒痒,刚吃过早饭的肚子就又开始敲锣打鼓。路过一家临街开着的店铺时,陈梓南一把拉住了高晓晟,咽着口水说:“买个这个尝尝?闻起来好香!”
高晓晟被他拽得猛地后退几步,他稳住身形,发现居然是他常来的那家卖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