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之文豪-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内现在只顾着俄国那边,根本不管我们。”
  “山本君肯定已经出事了,我们要为他报仇!”
  “该死的支那人!”
  ……
  高盛希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了很多事情,创下“赫赫威名”,但在这个时候,他年纪还轻,其实还没有多大名气,日本方面看不上中国,对在中国的土地上活动的高盛希,也没太在意。
  相比之下,他们更看重俄国。
  这时候,日本方面最厉害的间谍和特务,基本都在俄国活动,而现在俄国乱了,他们的目光更是全都放在俄国。
  他们野心勃勃,想要从俄国咬下一块肉来,就算没有对中国放开手,也只关注东北青岛等地,可没空去关心上海。
  更别说还有英法两国施压了。
  高盛希的手下,一直都没能得到来自国内的援助。
  这些人越说越生气,一个个都想去找霍英拼命,结果这时候,拿了他们给的糖块,在外面帮他们放哨的他们房东的小女儿跑来了:“阿叔阿叔,我看到有一群人往这边过来了呢!”
  “知道了,给你糖。”其中一个人又给了那个小女孩儿一块糖儿,然后和其他人相视一眼,立刻就爬墙跑了,连屋子里的东西都没收拾——江家的人一直在抓他们,他们可不能被人抓到。
  拿着糖的小女孩儿把糖藏在怀里,疑惑地看着这些人爬墙离开,又出门去了,一出门就看到一群沙船厂的工人来这边的小饭店吃饭来了。
  沙船厂的叔叔们都挺好的啊,不知道租住在他们家的叔叔为什么一听到有人来了就要跑……
  不过她也没太纠结,有的吃糖就很好了!
  小女孩儿没多想,她的父母回到家,得知这件事之后,却是立刻就被吓了一跳,然后马上就把这件事告知了巡捕房那边。
  那些人八成是罪犯,窝藏罪犯是要被抓起来的,他们还是快点将之检举出来比较好!


第247章 《爱德华游记》
  穆琼除了教授学生学拼音以外; 还要协助蔡兆炎修订字典,为里面的文字注音。
  这个时候是有字典的; 而注音多是用“蔡; 音‘菜’”这样的方式,而现在,他们打算在原有的基础上; 给这些字增加拼音注音,让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自学国文。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主要是人手不够标准难定,毕竟这时候大家都习惯说方言,便是一些文学大家; 国文也说得不标准。
  但这又是非常有意义的。
  穆琼在现代的时候,了解过这个时代。
  对中国文学来说; 这个时期是黄金时代; 此时中央政权濒临崩溃,所有人也就能畅所欲言,文学甚至可以被重新规划安排。
  比如说,一个文人; 在这个时候,是可以创造词语的,而散文诗歌之类的题材,也是这个时候出现并被划分的。
  生于这个时代的人; 只要有足够的才华,就能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不说别的; 就说这研究拼音以及修订字典……
  搁现代,一群人聚在一起修订字典,这就是个笑话,学校也不可能随意让人教来路不明的拼音,但在这个时候,这样的事情还真能做。
  就是……穆琼在修订字典期间,发现自己的学问,当真有点差——他竟然很多字都不认识。
  因着这个,他暂停了写作,每天看字典背字典,还将傅怀安翻译的《安徒生童话》找来,然后慢慢注音。
  既然有了拼音,那肯定要有注音的读物。
  而《安徒生童话》这本书,是很适合作为注音读物的——这些故事都很好理解不说,上面的字还都不难。
  这份工作做起来并不轻松,幸好,穆琼很快就有了帮手。
  在现代,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拼音,也就学上一两个月,现在穆琼教人拼音,跟他学的人最小的也有十多岁不说,他们这段时间还只学拼音……
  不过半个月,就有一批人出师了,分担了穆琼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继续巩固他们学到的拼音。
  人手多了之后,他们除了给《安徒生童话》注音以外,还将教育月报上发表过的最好的文章选出来,然后一一注音——这些文章,是非常适合识字不多的人看的。
  在这样的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草长莺飞的春天,树上的桃花开满了,很快又谢了。
  上海郊外踏青放风筝的事情屡见不鲜,很多人相约去郊外游玩,可惜穆琼一直没空,就连傅蕴安,空闲的,能跟着学拼音的时间的也不多。
  傅蕴安将很多事情交给了手下人去做,但总有一些事情需要他亲力亲为,比如说医院里的事情,又比如说手底下的人遇到了麻烦。
  比如最近,他的船队遇到海盗的事情,就让他挺烦的。
  海上一直都是有海盗的,就连英法两国的船,每年都会有那么几艘被劫持被抢劫,更别说他们国家的船只了。
  不过这样的事情,傅蕴安的船队以前没有遇到过。
  他的船都是大船,又是好几艘船组成的船队,在那些海岛柿子挑软的捏,是不会对他的船队动手的。
  但最近,几群海盗联合在一起,竟是将他的一个船队扣押了。
  傅蕴安琢磨着,这些海盗的背后怕是有人支持,当然了,他也不会坐以待毙。
  傅蕴安忙着联系自己认识的人,把自己的船队给捞出来。
  而这个时候,岳朝郢一行人,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来到了欧洲。
  海上的生活是让人痛苦的,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几乎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和肉,每天都以各种腌制品来下饭。
  岳朝郢在上海的时候,吃饭必须要有绿色蔬菜,尤其喜爱小青菜,但在船上,这些基本上是见不着的。
  好在他早就习惯了,对饭菜一点都不挑拣,最多也就是在有豆芽的时候多吃几口饭——在上船之前,霍英派来的经验丰富的水手,是带了很多绿豆黄豆上船的,时不时的,就发一点豆芽给大家吃。
  这一路要走好几个月,这些日子里,岳朝郢几乎每一天,都在翻译修改穆琼写的那部写了劳工的书,这本书的英文版和法文版,最终在他的修改下越来越完善。
  甚至于,这部书的名字,岳朝郢都定下了,最后定名为《爱德华游记》。
  终于看到目的地,跟着岳朝郢来到欧洲的韩禛满脸激动。
  韩禛在俄国待过很久,但从未来过欧洲,这几个月的船上生活,几乎折腾掉了他的半条命——一开始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在吐,硬生生瘦了二十斤。
  以前他挺喜欢腌制品的,觉得非常下饭,但并不喜欢自己的老师热爱的炒青菜,不过这会儿……韩禛每天晚上做梦,都是在吃青菜。
  “终于到了!老师,终于到了!”韩禛激动道。
  岳朝郢点了点头,表情有些复杂。
  船员用粗粗的绳子将轮船固定在码头上,又在轮船和码头上架上一块甲板,他们就顺着甲板,来到了码头上。
  整个人好似还在晃荡着,根本不能在地面上踩实,但这感觉,却又出乎意料地好……韩禛深吸了一口气,跟在岳朝郢后面,去了伦敦。
  战争还在进行着,中国又太弱小,他们还不是代表政府来的……岳朝郢和韩禛并没有受到什么招待,但岳朝郢并不在意。
  这样的冷遇,他早已不是第一次受到。
  岳朝郢的身体很不好,伦敦的阴雨天气时常让他膝盖疼痛,但他一声不吭,努力去拜访一个又一个的英国人。
  对方对他态度不错,他就竭尽全力去维持这段关系,对方对他态度不好,他也反复去拜访对方——就算不能找到助力,这也能让他对英国的上层人士有所了解,能让他摸清这些人的想法。
  岳朝郢在笔记本上将自己了解到的英国的情况一一记下——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当然,他也没有忘了设法出版《爱德华游记》。
  不过这件事,他并不是亲自去做的,而是通过霍英的关系,找了一个英国人,让对方拿着书去找出版社的。
  这本《爱德华游记》写的非常有趣,开头写的是中国,中间写的是航行,后面写的却是战争,里面还穿插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小故事。
  小人物的小故事是穆琼最擅长写的,因而这些小故事,有些让人哭泣,也有一些让人会心一笑。
  惨烈的战争中,躲在地下室里的小姑娘将自己的面包交给受伤的士兵,忠诚的猎犬保护主人,蹒跚的老太太将小孙子护在身下,用自己的身体给小孙子挡炸弹……
  故事里写的都是平凡的人,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当然了,其中还有很多跟中国劳工有关的故事,比如某个英国人曾经给了中国劳工罐头吃,后来他在战场上遇到危险,中国劳工奋不顾身地救了他。
  类似的故事,林林总总,穆琼写了很多。
  他的每个故事,都写得简单易懂又煽情,这样组合起来的一本书……
  霍英推荐的人将之拿到出版社,出版社的人看过之后,立刻就被感动了。
  战争太残酷了,老百姓每天看着报纸上的死亡人数,会觉得没有希望,伤心麻木。
  如今,政府方面一直在设法安抚百姓,甚至要求报纸出版社之类,宣扬一些英雄人物。
  只是,这样塑造出来的,有些完美,战无不胜的英雄人物,其实挺假的,倒是眼前的这本书……
  “这位爱德华先生真是太让人敬佩了,他一定一直待在前线,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来!”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那死在战场上的未婚夫的,他跟故事里的人乔治一样,战死前给我留了一句话,说他永远爱我。”
  “真希望我的儿子,在战场上也能遇到充满善意的人。”
  “这场该死的战争,为什么就不能早点结束?”
  ……
  出版社的人一致觉得,《爱德华游记》是一本好书。
  他们并没有见到作者爱德华,但他们坚信,是真的有这么一个美国人的,这个人以前在中国,后来又回到欧洲,然后就一直待在战场上。
  这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
  “这本书,我们会马上出版。”
  “让百姓看一看这本书,是很有必要的。”
  “所有上战场的人,都是英雄!”
  ……
  出版社的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很快就敲定了出版事宜,甚至很快就开始准备出版。
  岳朝郢还没认识多少人呢,《爱德华游记》就出版了。
  出版社甚至还在电台打了广告,吹了一番这本书,说它是一部描写战争的,感人肺腑的纪实小说。
  此时的英国,男人们在前方打仗,女人、孩子、老人则在后方工作。
  她们的生活大多过得并不好,但依然记挂着自己的亲人,对战争更是无比关注。
  偏偏这时候信息流通不畅,报纸上只有冷冰冰的数字和一些让人没有安全感的口号之类……这些人虽然想要了解战争,但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现在有了这么一本书……很多人都去买来看了。
  一开始翻开,发现写的竟然是中国,他们觉得受骗了,但这书里的中国挺有意思的,他们便继续看了下去。
  这一看,他们就放不下手了。
  “原来,这场战争中,竟然还有中国劳工帮忙。”
  “我昨天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也哭了一晚上。”
  “原来我们的士兵,在前线是这样的。”
  “我是一个生产肉罐头的工厂的工人,看到里面的士兵吃完罐头之后用罐头烧水,看到他们用罐头布置陷阱,我觉得亲切极了,我一定会好好工作。”
  ……
  人们议论纷纷,相互推荐,这本书的销量顿时高了起来。
  也就是这个时候,英国政府方面,也注意到了这本书。
  一开始,他们是有点担心的,怕这本书写了他们不想让百姓知道的事情,但看过之后,他们就意识到他们多虑了。
  除了中国劳工这一点以外,这本书的其他内容,都是没有问题的。
  而中国劳工的问题,也不是大问题。
  他们确实是秘密把这些劳工弄来欧洲的,但这么多人到了他们的国家,其实根本就藏不住。他们的国家的人,有很多早就已经知道这些中国劳工的存在了,他们已经没有必要继续隐瞒。
  更何况,这个爱德华在小说里,说这些中国劳工是自愿来帮忙的……让普通民众这么认为也挺好的,不是吗?
  至于其他的一些,比如说这个爱德华好像很讨厌日本人之类……英国政府也没当回事。
  个人喜好么,有一点也算不得什么,他们其实也很不喜欢日本人。
  要不是日本人插手,他们说不定已经弄到西林的量产方法了!
  正好,英国这边很想让《传染》这本书的热度降下来……他们干脆就示意了电台报社去宣传这本书。
  很快,报纸上就出现了《爱德华游记》里的一些节选故事。
  报纸本就是选了这本书里的精华来刊登的,看报纸的人,自然也就觉得这个故事非常好……这本书卖得更好了!
  普通民众节衣缩食来购买这本书,在这个堪称悲凉的时期寻找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就连贵族,也开始购买这本书。
  不知道有多少有钱的夫人小姐,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泣不成声,然后捐出去许多钱。
  之前《传染》那本书,就已经让中国劳工的处境好了很多了,现在这本《爱德华游记》出来,中国劳工受到的待遇就更好了。
  甚至有人专门去找这些中国劳工道谢:“谢谢你们对这个国家的帮助。”
  “感谢你们的到来。”
  “上帝会保佑善良的你们。”
  ……
  这些洋人依然不怎么看得起中国人,但他们的感激,却也是真心的。
  最后,也就剩下那些中国劳工满头雾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洋人怎么突然对他们这么好?他们最近吃的面包松软了很多不说,竟然还有肉汤喝了!
  如今也是有不少中国人在欧洲留学或者游学的,那些劳工大多不认字不看报,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那些留学生,却是知道的。
  他们看过《爱德华游记》之后,少不得有点埋怨,觉得这个爱德华骗人——别的不说,那些劳工,肯定就不是自愿来的。
  但他们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对他们国家,是有利的。
  其中一个一直试图游说英法两国,让他们帮中国从日本手上要回青岛的人,来拜访岳朝郢的时候,就说起了《爱德华游记》。
  “岳先生,您看过《爱德华游记》吗?这本书虽然美化了英法两国的卑鄙行为,却能让英法两国的百姓对我们国家产生好感,倒是间接地帮助了我们。”那人有些激动。
  这人跟岳朝郢是老相识了,岳朝郢是相信他的人品的,又需要他的帮助,这时候道:“这本书,是我从国内带来的,也是我找人将之在英法两国出版的。”
  “岳先生?”那人满脸吃惊。
  “我们想要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想要别人帮助我们,就要先让别人了解我们。”岳朝郢道。
  “先生大善!”那人敬佩道。岳朝郢真的太聪明了!竟然能想出这样的方法,写出这样的书来!
  岳朝郢道:“你不用夸我,这法子不是我想出来的,这书也不是我写出来的。”
  “这书是谁写的?”那人问。
  岳朝郢道:“天幸。”
  “原来是天幸先生的大作!”那人的脸上露出崇敬来:“若是能见一见天幸先生就好了!”
  “我也想见一见他,若是能回去见他一面,我就死而无憾了。”岳朝郢道。
  “老师!”韩禛听到岳朝郢的话,吃了一惊,岳朝郢好好的,说什么死?!
  “好了,不说这个了……关于这本书的来历,你们出了我这扇门之后,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岳朝郢道。虽然这件事就算传了出去,别人也不一定相信,但最好还是不要传出去。
  那个来拜访岳朝郢的人,还有留在岳朝郢身边的韩禛纷纷应是。
  岳朝郢这时候,却是拿出自己从中国带来的书,然后开始做翻译。
  他翻译的,是穆琼的《丝乡》和《蜕变》。
  很多洋人的书被带到他们的国家出版,甚至因此影响了他们国家的人的思想……既如此,他们国家的书,是不是也能在国外出版,进而影响到国外的人?
  穆琼的这两本书,写的故事国外的人同样能看懂的,毕竟他们曾经历工业革命,他们的女性,更是正在努力为自己争取权益。
  岳朝郢这么想着,更加认真地翻译起来,还把霍英派来的人拉壮丁了——霍英派来跟着他的人里,有些人国文学的很一般,英文却学的非常好,完全是可以帮他翻译的,翻译之后,他们还可以相互校对,取长补短。
  岳朝郢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两本书就能出版了。
  只是……这版税,他是不能给穆琼了。
  欧洲物价贵,需要钱的地方又多,他卖了房子带来的钱和自己以前的私房在送了几次礼之后就花得差不多了,现在甚至在花《爱德华游记》的版税,等以后,怕是还要花穆琼这两本书的版税。
  岳朝郢正在打穆琼的书的版税的主意,就被告知,又有人送钱来了。
  《爱德华游记》里的爱德华,按照穆琼的设定是一个美国人,而现在,有眼光很好的美国商人看中了这本书,打算买下这本书的版权,送去美国出版。
  与此同时,法国那边,也有出版社联系了岳朝郢找的代理人,希望能出版这本书。
  岳朝郢为了让这些公司帮他宣传,要了不高的版税,却在宣传方面提了很多要求,要求这些出版社竭尽全力帮他宣传。
  对此,所有的出版社都不意外。
  这个“爱德华”能远去中国买西林,肯定是个不差钱的,自然不在乎版税,至于为什么要求他们大力宣传,肯定是为了名声!
  谁不想要个好名声呢?有了好名声,以后不管是做生意还是从政还是从商,都能得到好处。
  当然了,这人真的挺不错的,他们很乐意帮他宣传!
  这些出版商很乐意帮“爱德华”出版他的书,而英法两国的政府,已经在琢磨着等以后,可以给“爱德华”颁发一个奖章,给予一些奖励了。
  他们喜欢这个可敬的美国商人。


第248章 戒烟药
  穆琼在《爱德华游记》里写的“我”; 是个很普通的人,他有自己的小偏见; 他会抱怨旅途无聊; 他会不着痕迹地去欣赏一个美丽的女孩,也会在面对炮弹的时候拔腿就跑。
  比如说这部小说的后面,就有写到:“我见到炮弹朝着我飞过来; 转身就跑,它在我身后爆炸,我往前一扑趴在地上,感觉到无数碎石泥土落在我的头上身上,将我埋了起来……我觉得我的心都要跳出胸腔了; 泪水从我眼眶里涌出,染湿了我脸下的泥土; 我无声地呐喊出声:‘我活下来了!我没有死; 我活下来了!”
  此时报纸上报道的英雄,都是悍不畏死的,爱德华却不同,他是个普通人; 但恰恰因为这样,他更加讨人喜欢。
  他曾经学过医术,但一开始是个商人,见过战场的惨烈之后; 才开始上战场,当一个军医。
  他虽然害怕死亡; 却也会在危险的时候背着队伍里年纪最小的士兵逃跑,他虽然恐惧炮火,但也会冒着枪林弹雨帮人包扎伤口……
  爱德华这个人,一时间有了很多粉丝,甚至还有人开始寻找爱德华。
  欧洲的事情,穆琼一无所知,他这会儿,还在忙着拼音的推广,或者说,是国文的推广。
  一个国家,若是连语言都不能统一,真的很不方便。
  现在那些年纪大的,就算去学国文,也已经学不好了,但不管是穆琼还是蔡兆炎,都希望那些孩子可以说好国文,希望这个国家的语言可以统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年清明,穆琼又去了一趟苏州,祭拜自己的祖父祖母。
  他当初做的事情,是有成效的。
  他让穆家的族长办了族学,因而穆家宗族里的人都对他非常感激,他在穆家的名声,竟是越来越好。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只在苏州待了一天,便回到了上海。
  上海这边,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
  穆琼回到上海后不久,就遇到了一桩事情——上海商会的会长捐赠了很多金银给他的学校。
  近来,因为欧洲那边顾不上中国的缘故,他们国家的商业蓬勃发展,到处都有人办工厂,而商人们为了自保,最后就聚在一起,组成了商会。
  古往今来,这个国家的商人地位一直很低,而商人们为了寻求庇护,习惯于给人送钱,比如说给当官的送孝敬,又比如说修桥铺路建族学之类。
  上海的商会建成之后,这样林林总总的事情做了不少,这次给穆琼学校的捐赠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还有商人提出,可以让穆琼的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以后去他们的工厂或者商铺工作。
  穆琼自然不会拒绝,但也说了,那些学生的去留,都由那些学生自己决定,他并不会干涉。
  当然,他也不会白拿这些商人的钱——他将这些商人的名字刻在石板上,立在了学校里。
  让学生形式主义地去表达感谢,穆琼觉得没有必要,但让学生知道感恩,穆琼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