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巨星是个系统-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蔺昕满头问号:“啊?为什么?”
蔺秦道:“大概是一种,我不好也不让别人好的心理?”
蔺昕继续满头问号。
蔺秦一边刷脸博一边道:“哈哈哈,这群人坏死了,还装作两帮人吵架,一帮说剧情还是有点悲伤,一帮说罪犯被绳之以法大快人心,一点都不悲伤。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似的。你们没有自己带节奏误导人?”
蔺昕道:“我打电话问问大萌,宣传这块主要是他在管。”
然后他发现电话打不通。
蔺昕问光脑:顾大萌手机停电了?
光脑:非礼勿视非礼勿闻。
蔺昕:……
好吧,他知道了,不可描述嘛。
蔺昕道:“顾濛应该没有插手,大概是网友自发的。”
蔺秦道:“挺有意思的,我也这么给我朋友推荐算了,这是一部将高智商犯罪者的爆米花爽片,哈哈哈,就这样。”
蔺昕:“……”
他从沙发上跳下去,去厨房找薛斐。和大哥呆久了,他觉得会传染大哥的不可理喻。
..............................
网上舆论不知怎么的都倒向了这是一部爆米花商业犯罪片的一边,网友们说这部片子可以和《沉默的小猪》,不,应该是和电视剧《汉尼》相媲美。
方和帅呆了!酷毙了!
大家都这么说。
连影评人都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他们虽然没有说这是一部商业片,他们着重分析了影片在表现方和的犯罪情节中采取的拍摄技术,称赞这部片子情节紧凑,值得一看。虽然最后逃不过正义必定到来的套路,不过既然影片名是《正义》,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总不能让罪犯逍遥法外吧?
于是在影片开始上映的第二天,有不少影迷就是抱着看很爽的高智商犯罪片的心态走进电影院。
然后许多影迷被告知买不到票。
影迷:喵喵喵?
网友:对不起,刚出电影院我就在手机上订了第二天的票哈哈哈哈。
还没看的影迷:给我滚!能不能晚几天!
上座率居高不下,原本除了薛斐手上那条院线之外,其他院线因为《正义》文艺片的性质,拍片并不多,现在其他院线开始追加场次。
《正义》这一部文艺片,在第一天拿下一千万的票房,在文艺片中已经算是优秀。可在第二天,票房居然达到了三千万。第三天,票房又涨了一倍,达到了六千万,总票房超过了一亿。
《正义》这部电影三天就回本了。
之后,票房持续走高,在几天后的周末,一天的票房有一个多亿,比起大制作的商业大片也不逊色了。
现在不只是蔺昕怀疑人生,连导演姚燕也有些怀疑人生。
他们在开庆功聚会的时候,喝得晕乎乎的姚燕拉着蔺昕的手问道:“小昕,我拍的的确是文艺片吧?”
蔺昕道:“应该是吧?”
姚燕又问道:“我真的拍的是文艺片,不是商业片吧?”
蔺昕犹豫了一会儿,道:“应该是啊……”
姚燕都快哭出来了:“现在票房已经超过五亿了!我是不是多看了一个零!”
蔺昕道:“你没看错。”
姚燕激动道:“文艺片的票房怎么可能十天超过五亿!”
蔺昕道:“这个……我也不知道啊。”
姚燕眼睛一翻,彻底醉死过去。
蔺昕扭头问顾濛:“你说,一个文艺片怎么会十天上五亿?我也觉得不应该啊。”
光脑分析了半天,得出结论是,这个电影总票房大概在两亿左右左右,可以上华国文艺片票房前十。但是……现在才十天,就已经超过五亿了,这走势,有点恐怖啊。
顾濛道:“你问我我问谁?现在还有人在网上评价这是一部毫无尿点剧情紧凑的犯罪商业大片,大概我们自己定位错了?”
蔺昕陷入深深的疑惑中。
不太对啊,不应该啊,这明明是文艺片啊。
……
……
是啊,这明明是文艺片啊,有这种票房,连影评人很惊讶。
如果说最开始看的人是被骗进去的,但这种“骗”只能骗得了一时,几天之后,剧透渐渐被放出,观影热情应该消散才是。
但是事实却是,在第二周的时候,票房居然延续了周末的高票房,上座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
非节假日上座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基本就相当于晚上下班时间,上座率百分之百了。
在第二周周末的时候,单日票房再创新高,此时总票房已经达到了两亿。
《正义》剧组给自己发贺电,说自己刷新了文艺片单日票房,下面网友“讽刺”,你一个“商业片”和“文艺片”较什么劲,你们去盯着“商业片”的单日票房好不好啊?
《正义》剧组:……我们真的是文艺片。都已经两个星期了,半个多月都过去了,剧透都出来了,你们还没看出来这是文艺片吗?!
是的,剧透出来了,影评人的影评也没有忽悠大众了,但是单日票房仍旧那么高,现在电影院中,《正义》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排片率。虽然这段时间是非商业大片扎堆的季节,国产商业大片一般都会将这个时段空出来,但也不是没有国外引进的商业大片,但居然都屈居于《正义》之下。
《正义》这部电影是彻底爆了。
“作为首映式就被邀请的影评人,我首先要忏悔,第一个影评,我的确避过了一些问题,有些故意带节奏的意思(笑)。我的心态和许多影迷一样,我哭成狗,怎么不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哭成狗(继续笑)。
《正义》电影上映之前,网上同人活动如火如荼,许多人都以为《正义》电影是一部悬疑片。虽然,剧组一直强调自己不是悬疑片,强调自己是文艺片,但当时我也想着,或许这部电影仍旧有悬疑的成分,只是探讨的是人性的黑暗,所以悬疑不是主要剧情,人性才是。
现在电影已经上映半个多月了,这部电影我已经看了四次,但我现在仍旧没有想明白,这部电影是讲述人性,还是讲述社会。
或许都有,或许都不是。
每次观影的时候,我都被主角方和深深吸引,然后被他的思维代入更深的困局。
我现在需要缓一会儿,不能再看下去了,我担心我再看下去,会被方和的思维感染,变得不像一个正常人。现在,我已经快接受他的思维了,觉得方和做的很对,没有问题。
既然已经放映这么久了,我也不在乎剧透了,接下来是剧透,没看过电影的人请不要继续往下看。
当参加首映式的时候,片头一出来,我还是以为这是一个套路化的电影。一对高尚的科学家夫妇被害,研究成果被窃取,仅留下一个独子。这接下来就该是破案了吧?
然后我很快就被打脸(疼),那对科学家夫妇居然在临死的时候保存了证据,他们聪明的独子拿到了证据,并将其交给了警察。当然,显然警察中也有凶手的人,证据被毁了。
我想,看来接下来就是主角发愤图强,花很长的时间继续搜集证据,长大后和顾濛饰演的警察一起,为父母报仇雪恨吧?这的确符合剧组之前说的‘正义’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发觉人性的黑暗和人性的闪光点,就是文艺片的内涵了吧?
然后,我又被打脸了(疼)。
方和居然留下了证据,准确判断出自己的情况,伪造假死现场,换了个身份,离开了这个危险的城市。那时候方和还是个初中生,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真的有点被吓到了。
这个主角好像有点不太对?
看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其实广大网友和我之前的影评也不算错,这部电影的确算得上犯罪片。犯罪片,即以犯罪者为主角的影片,这部电影,就是写方和,方和,就是犯罪者。
剧情非要说起来,也能算套路,方和不信任警察,开始自己报仇,最后被警察抓住,可以说套路的不能再套路了,很多影片里的杀人案和犯罪者都是同样套路,从华国的古代武侠到西方的古代玄幻,再到现代社会,到未来星际时代,这都是用烂了的套路。
《正义》敢说自己是文艺片,当然有它不同的地方。不然,这真的就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了。
好吧,现在,我还是觉得这个也算商业片,因为他在商业上也很成功,这个最后提。
看到最后的观众,都发现了方和的精神有些问题,他对世界没有同理心,不能理解大部分世界上既定的‘规则’和‘约束’。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奇的设定,许多高智商罪犯都会有这个问题。方和和其他高智商罪犯不同的是,他即使不懂,还是在除了报仇之外的地方,做了一个堪称模范的好人。
没错,模范好人,好到他死掉的时候,有许多人自发的为他送行,而电影院里的观众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这个铮铮男儿重复看了四次了,仍旧止不住眼泪。
方和好到什么程度?对邻里,他堪称活雷锋;对工作,他自首之前不忘将小说交稿。方和每个月会固定给慈善机构捐钱,每天都会让座,见义勇为的锦旗得了许多次,见到他的人没有说不喜欢他的。而最重要的是,他不是赎罪,也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的这么做。
他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不,并没有两面性。他杀人但不是坏人,他做好事也不是好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心中的“正义”,无怨无悔的生活下去而已。
或许电影的《正义》,指的是方和心中的正义。
方和不是被抓,他是自首。自首的时候他坦然接受死刑,还劝说媒体不要过度报道他的过往,他不应该被减刑,这是和‘正义’不符的。他有什么样的过往,什么样的原因,都不能抵消他的罪。他还向警察道歉,说浪费了许多警力,让他们加了很多班。
对了,他选择自己单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聪明的他知道查案阻力很大,说不定会有许多警察死于幕后黑手,他想保护这些人。
是不是理由很可笑,很滑稽?但方和是认真的。
当第一次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去tm的正义,我只想方和或者。
然后,我看了第二遍。我想,方和说不定是对的,如果他不死,法律被践踏,罪犯只要有情可原就不会被惩罚,有仇有恨都自己去报复他人,那么这个世界的就乱套了。
第三次看完电影,我在想,方和真的仅仅是为了‘正义’才自首的吗?处在他的角度,真的无计可施了吗?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第四次看完电影,我明白了,方和,是自杀。在他父母去世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对这个世界没有留念了。”
☆、第48章
“这里分析一下方和的性格。
最开始看方和的行为举止的时候; 我发现方和的行为有许多性格矛盾的地方。他为人处世相当的成熟老练; 这一点可能和他的高智商相关。但有时候; 他又显得非常幼稚。这在他围绕着‘正义’的几句话中; 表现的十分突出。这几句台词,不仅幼稚,甚至可以说让人觉得‘假大空’,好似听着一个还未长大,只从书本中知道正义理念的孩子在那里喊口号。就像是一个新闻报道的那样; 一个小学生去制止违章停车的大人,那大人将小学生骂了一顿,说‘我们大人都这样’。小学生哭着说,你们教导我们守规则; 但你们却不遵守规则。
方和就像是那个小学生一样; 他似乎还抱着最纯粹的对‘正义’的向往,不但自己在日常中遵守这个规则; 在和别人对话的时候也会说出来。姜泰和方和聊天的时候; 经常因为方和的一些话笑出声来,然后说方和幼稚可笑。
方和反问,我说的话是错误的吗?
错误的吗?当然不是。可为什么理智上知道是正确的话; 我们这群社会人咋一听,却觉得幼稚到令人发笑呢?这大概也是这部电影让我们反思的。
方和自己的行为也打破了规则; 同样证明了他的那些话的可笑。他的反问,是问姜泰,大概也是在问自己。
从理论上来讲; 方和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应该属于最不会被规则舒服的人。但他却被父母给他灌输的‘正义’的规则束缚,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好人,在犯罪之后还会自首,还要劝说媒体不要带节奏,不要减刑。
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在想,方和是不是在报复这个社会。因为社会的黑暗,让他的父母被害后无处伸冤(这个无处伸冤要打一个问号,以方和的能力,是能找到伸冤的地方的)。他是不是在用自己的死引发更大的社会轰动?他对媒体的发言是不是故意装好人?
我反复看了几次之后,终于确定,方和并没有这种心思。从他的内心戏来看,他的确很单纯。单纯的遵守规则,单纯的报仇,单纯的在最后接受法律的制裁。他只是觉得该怎么做而已,其中没有掺和任何其他因素。
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因为对一个世界有怨恨有不满,那就证明他属于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期待这个世界。而方和呢?他在还未踏入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之前,就断绝了和世界接触的途径。
没有同理心,不仅仅表现在爱和喜悦,也在恨和痛苦。具体来说,他‘不为任何事物’所动。他的眼中没有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人对他做任何事,他都不会产生任何情绪。反之,他对这个世界任何人做任何事,他也不会产生任何情绪。所以方和不会报复社会,因为他对社会没有恨,怎么会报复?
方和活着的规则,就是小时候父母给他灌输的为人处世的规则。他理智上受这些规则约束,然后走完了自己一生,像一个正常的人类一样。但他并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他在违反规则的时候,显得十分轻松,他在报仇的时候,并没有释然。他仿佛,只是在做一件自己需要做的事,而不是想要做的事。
我有时候想,或许他对杀害父母的仇人也没有愤怒和仇恨,只是他觉得自己应该报仇,所以就去报仇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方和简直就像是一个机器人了。他的所有思考和行为都是基于逻辑运算,并非出自不可控的‘感情’,而这一套逻辑程序,就是他父母给他设置的‘正义’。
包括自毁程序。
说完了方和的性格,这里随意说一下这部文艺电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商业成功,我的一点小看法吧。
这部电影商业成功第一个功臣自然是导演姚燕。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它的剧本不一定出色,甚至是流水化套路化的剧本,也可以获得商业成功。电影商业成功,需要的是让观众看得‘爽’。姚导演对影片的节奏把握,十分的出色,如果抛开影片背后的深意,这仍旧是一部非常好的商业电影。
电影并非是冗长的心理分析,也没有运用各种抽象的画面和剧情来表达方和心里的挣扎。它大部分剧情,的确就像是一步商业犯罪片,观众们可以在电影院看着方和犯罪前的各种准备,以及在犯罪过程中各种刺激的行为。
隐蔽、打斗、飞檐走壁、各种高科技设备辅助……当方和炸掉他的仇人的时候,扬长而去的时候,观众们甚至会非常扭曲的产生一种‘好爽好酷’的感觉。
这就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犯罪片的感觉。即使我们知道那是错误的,仍旧会被主人公吸引。
在刺激的犯罪行动之后,姚导演并非继续阴暗的剧情,而是让方和继续旅游,警察们在紧张查案,而我们的主人公方和却在开开心心的旅游,观赏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
摄影师的功底相当不错,在方和旅游的途中,每一帧的画面都可以截图出来当壁纸,风景美的仿佛这部电影变成了旅游宣传片,如果将其单独截取出来,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部犯罪片或者文艺片。
观众们紧张的心情在这一瞬间放松,看着美丽的景色,看着方和的笑容,看着游客们的热闹的时候,仿佛一切阴暗压抑都在这一瞬间灰飞烟灭。
然后迎接下一波的紧张。
这部电影一共有两个小时,对于文艺片闻言,大概属于会让大部分观众昏昏欲睡的时间。但看这部影片,真的是毫无尿点,完全不会有想睡的心情,无论是看着方和非常酷炫的制造爆炸案,或者是跟着方和去旅游或者回到家休憩的温馨日常,都会让人觉得移不开目光。
所以说,这部电影商业上的成功,姚导演当属首功。恭喜华国影视界,迎来一个新的天才导演。
第二个功臣,不用说,当然是蔺昕这位主演。
蔺昕的演技,在他之前的作品中观众们都有目共睹。他目前饰演的角色性格都不同,总的来说,形象都是很正面的,他的感情也是很充沛的。这次饰演一个犯罪者,还是‘无机质’的犯罪者,蔺昕的演技又有很大提升,提升到一个让人惊讶的地步。
或许换一个人来演,大家不会有这么深的感触。
蔺昕对角色的心理把控到一种令人惊诧的地步。他饰演的方和,无论从哪个画面来看,都是一个好人,一个单纯的好人。别的高智商罪犯虽然也在笑,但他们笑得毛骨悚然。而蔺昕,他的笑容或阳光开朗,或温馨治愈,即使在影片的一开始,就点出了他是凶手的事实,观众们在观看的时候,仍旧认为他是个好人。哪怕蔺昕在制造爆炸的时候,在杀人的时候,脸上也带着笑,但观众仍旧觉得,这个人是好人,而不是个变态。
不仅是笑容,蔺昕的眼神戏也非常棒。他的眼神十分澄澈,没有一丝一毫的阴霾,这也是姜泰至始至终不肯相信他是犯罪者的原因。
可这一切,观众并未觉得蔺昕饰演的‘好人’方和不对,反而觉得方和就是这样的人。一直笑着,说明他不知道笑的含义;眼神澄澈,说明他心中毫无波澜。蔺昕并非用面瘫或者微表情来表达他的‘不合群’,反而是用微笑和真诚来表达他的不容于世。
为什么方和显得那么单纯,那么善良,那么美好,有时候似乎像一个还未接触社会的孩子一样幼稚可笑?因为他从未接纳这个世界,他不属于这个世界。
正义,是方和父母对他的约束,是方和自己对自己的约束。
但,正义,本该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们,应该接受的约束。
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却认为时时刻刻坚守着‘正义’是一件令人发笑的事。
方和不接受这个世界,没有融入这个世界,不能感知这个世界,却将‘正义’作为自己的‘自律程序’,最后因为‘正义’启动自毁。
这个影片到底在讲什么?到底想告诉人们什么?我可以说出成千上百种理解,可以说出许多大道理,可以说出一连串的‘反思’。
但我,又确实不知道,这个故事真正想告诉我什么。
所以,等心情平复之后,我准备去再看一次。”
这个影评,刊登在华国《电影周刊》上。影评人是《电影周刊》特约供稿人。《电影周刊》被称为华国第一电影资讯杂志,作为特约供稿人,这位影评人在业内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他显然对《正义》评价十分高,甚至觉得这部电影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艺术性上,都可以封神,并且对导演姚燕和主角蔺昕评价也十分高,认为这两人如果不出意外,将是华国影视界的新星。
《电影周刊》发行之后,这个影评也很快转载到网上,成为最热门的一篇《正义》的影评,也是影迷们公认的,对电影剖析的最透彻的一部影评。许多影迷都说,和这篇影评产生了共鸣。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也觉得方和是不是走投无路才选择自己报仇,再看的时候又产生了疑惑,以方和的智商,他完全可以找到凶手的对家,将证据交给他,这样也能够报仇,还不会搭上自己。后来我对自己说,如果照我这么想,影片就拍不下去了。现在看了影评,我才知道,影片并非没考虑到这个逻辑,方和也并非没想到这一点,他就是单纯想自己动手。虽然他不给父母留下的‘正义’束缚,但父母去世之后,他的束缚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他的行为已经违背了‘束缚’。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
“所以说方和是自杀啊,他在自首的时候也说了,趁着他现在还是个人类。他大概也知道,自己已经脱离束缚了。”
“私心来讲,脱离就脱离呗,成为一个很酷的不受社会规则束缚的犯罪者也很酷啊,反正我不想方和死,大概我三观不正吧。”
“谁想方和死啊,但方和的死是必然的。安老师的影评也说了,那就像是从小植入的‘自毁情绪’,如果他还认可自己的父母,肯定就会启动自毁。”
“方和报仇的时候也不一定因为真的心生仇恨吧,反正我也搞不懂了,我准备再去看一遍。”
“其实我觉得方和还是有感情的,至少对父母有感情。这唯一的感情,就是他的‘自律程序’。”
“我本来也以为方和自首是报复社会,看了安老师的影评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方和都没有接纳这个社会,怎么可能报复社会。我们旁人对方和的种种感情上的理解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对外界没有感情。”
“正是因为不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