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耽美]欢颜-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没什么,刚刚在书里看见了,”杨树吹吹水,喝了一口,补充道,“那本《呼啸山庄》。”
如果失去爱人如同身在地狱,那把自己圈在这间屋子里的韩建国,就是自己盖出了一个地狱。
上次医院的爆发还有一层愤怒,那回到这间屋子,就只剩下压抑已久的崩溃了。他还是抱着头,蹲在灶台前“呜呜”地哭着,哭到痛心时还抬手打自己的头,一下一下的,一点都不手软。
他其实不怪玉珍,他更恨自己,如果自己能谨慎点,解决好田寡妇的事,就不会有今天的灾难。从这场运动开始以来,这样的事情他已经见过的太多了。他总觉得,有自己在,他们就不会经受这些。可他太得意忘形了,从葛红英那件事开始,他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可以摆平一切。
他以为自己已经为那个人付出一切了,其实他的一切,出了这个村,就什么都不是了。
他太天真了,天真得可笑。
“其实我刚才就想问你了,”杨树对这样的状况已经见怪不怪了,“如果你想返城,我可以帮你办手续,至少可以让你先回哈尔滨,到那儿也方便申请参加高考。我记得江流也是希望你能去上大学的。”
“我不走,你也别把他带走。”
杨树以为他在说胡话,没接茬儿。
“我就跟他,我们俩就在这儿生活,饿不死。”
“这么年轻就只想着饿不死,怎么一点上进心都没有?在这儿能有什么前途?”
不想跟他废话了,杨树拎着包袱站起来,正要推开门,就看到窗台上放着的两只搪瓷杯子,旁边的脸盆挂着两条毛巾,又想起刚才收拾过的双份的复习资料和床上的两床被子。他瞬间明白了谁是韩东,和“我们俩就在这儿生活”这句话的含义。
放下包袱,杨树走回到韩建国身边,重新审视这个小伙子。他第一次知道韩建国这个人,是在那个求救电话里,当时的江流和现在的韩建国哭得一样惨。
杨树明白了,韩东就是韩建国。
江流和他妈妈一样,爱了不该爱的人。

1978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混沌了十年的中国终于看到了曙光。这年的大年初一,江流和他外公出门去散步,老人一早就向他道了新年好,江流说话还不太方便,就鞠了个躬。
上海冬日的清晨空气清冽,祖孙二人慢悠悠地走着,街上偶尔开过一辆车,人很少,早点摊也是没有的。
杨树昨晚在沈家过的年,他从做警卫员的时候就经常跟沈家过节,后来做了参谋,还是在沈文杰手下,这个习惯也保持下来。他把车开到院门口的时候,沈家祖孙正好散步回来。
“吃了早饭再走啊?”
“不了,参谋长一早要训话,回部里吃。”
沈老爷子点点头,杨树跟着沈文杰几十年了,跟老爷子半个儿子差不多。
进门的时候,沈文杰正好出来,他今年也有六十岁了,青丝里掺了几缕白发,他把自己八十岁的老父亲扶进屋,又看了一眼垂手站在一旁的江流,才匆匆离去。
早饭后,江流回屋子里复习功课,沈家的大门就没怎么关上过,一直有人来拜年,小姨帮着两位老人应付了一上午。午觉过后,终于安静下来。
就像之前独自一人在村东口那间房子里写写画画一样,特别安静,安静得仿佛都能听见韩建国归来的脚步声。
江流手中的笔停下来了,他站起来把自己摔倒床上,蒙着被子,缩成一团。

六月,上海闷热异常,江流带着身份证件和照片到考试院报名,填报志愿。
拿到准考证后,他在填报志愿的区域没停留多久。多数考生在犹豫填理论科学还是实用科学的时候,江流罕见地填了文科专业就离开了考试院。
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江流默默地喝着粥,沈老爷子半个月前中了风,沈雯娟正一口一口喂饭。正安静的时候,玄关那里一声巨响,沈文杰怒气冲冲地进来了,杨树紧跟在后面。
“哥!你干什么啊!爸这儿吃饭呢!”沈家的门有年头了,这老门可禁不起沈文杰这么踹。
“我问你,你为什么要报北京的学校?”沈文杰质问江流。
喝完了一碗粥,江流还没饱,可也没有心情再吃下去了。他站起身,直视沈文杰:“上学的人是我,这是我自己的事。”说完,就要回屋。
沈文杰冲过去就要拉他接着问,两个人沉默地推搡起来。沈老爷子说不出整话,看他们这样着急得直哼哼,沈雯娟哪里拉得动这两个人,最后还是杨树挡在中间。
“江流,参谋长都给你安排好了,让你去复大读医科,你怎么报到北京去了?”杨树心平气和地问完,沈文杰也冷静下来,等江流给一个说法。
“安排?”江流难得调动起笑肌,还是冷笑,“你现在安排的这么好有什么用,你早怎么不安排?你早点安排,我至于没爹没妈地活几十年吗!”
这话戳到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底。即便遭遇了隔离审查、挂职、批斗,六十岁的沈文杰回到家,还可以叫一声爸妈。可江流早在十六岁,就没有可以这样称呼的人了。
他也后悔,如果当时没有那么草率地挂掉沈雯丽的求救电话,没有一听到妹妹提起那个穷小子就起急,他会听下去,哪怕是先把妹妹接回来呢?都不会是今天这样子。
眼前的外甥和妹妹一样的倔强,沈文杰现在想管了,想帮了,可已经来不及了。
亲人,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可江流在沈家住了半年,几乎天天失眠,倒不如在双清山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得香。
双清山,想到那个地方,江流就觉得胸口憋闷,几欲落泪。埋头复习这半年,伤也好得差不多了,身上仿佛已经找不到在那里生活过的印记。

三十八
第二年的高考比第一年从容许多,组织上井井有条,工作人员也都是一副公事公办的脸,也没听说有考生晕倒在考场。也许是江流的心理出了问题,看谁都跟他自己似的,没有情绪,一脸麻木。
分数下来了,江流开始收拾行囊,然后就无所事事了。他走遍了整个上海,用脚走,这是他母亲生活过的地方,即便跟那时候已经又很大不同了。渴了就喝自来水,饿了就买个葱油饼,漫无目的地走走看看,让自己迅速融入到城市生活中。
当他走到一片很安静的街道是,那印有“军事重地”的牌子让他很扫兴,想要掉头就走,但还是迟疑了。
他走到卫兵面前:“我找参谋部的杨树。
正好是中午,杨树带江流去食堂吃饭。食堂里的军人个个都健康挺拔,脸上带着自信地笑容,江流走在他们中间,有点驼背,一脸寡淡。
“连饭都不在家里吃了?”
江流吃东西总是很急,那是饿怕了,杨树怎么劝都没用。
“你也二十多了,怎么还跟自家人较劲?”
话说出口,杨树就后悔了,说是自家人,也确实帮他护他,可真正朝夕相处的时候却太少,跟陌生人差不多吧!
如果一定要说朝夕相处,双清山那间只去过一次的土房子里,成对的生活用品倒是真的。
杨树没有深究过,江流不说他就不问,这种事情怎么问?军人出身的他简直不知道如何开口,正在他想着这些事的时候,江流提出来了。
“我想回一趟双清山。”
多年的警卫员工作习惯让杨树听到这句话后产生的第一反应,是改迁火车票,也紧跟着问了一句:“从那儿再去北京?”
但愿这是最后一面,杨树想,他俩早就没有再见的必要了。

混沌十年后的第一缕曙光照到双清山山头的时候,这里曾经喊着口号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只剩下韩建国一个了。
他开着拖拉机,送走了最后一批人。人少了,倒是不愁口粮了,种多少吃多少,日子倒是稍稍好过了些。
开到王庄的时候,蒿草还没长起来,王庄的农舍站在路边都能看见,老乡们自然也听见了动静,那王石匠的老婆就挎着筐追了过来。
韩建国停下了拖拉机,就听到那大婶子大嗓门地喊着:“我就知道是你!建国,又送人去啦!”
一篮子还带着鸡窝臭气的土鸡蛋是王大婶的一点心意,当时要不是韩建国挺身而出,那大火就烧到王庄去了,也多亏了他冲过去灭火,自己的傻儿子才没被伤到。
“等明年你和玉珍结婚,婶子那有块好料子,给你们俩做个新被面,你可别嫌弃。”
有点木然地点了点头,韩建国把一篮子鸡蛋放到车后面,王大婶就扭着屁股走远了。
结婚?是,快三十岁了,是该结婚了。
一阵春风吹过,仿佛能化开霜雪,老远看见那半高的蒿草丛里仿佛有人,白衬衣,蓝布裤,略长的头发也被风吹起来。
拖拉机又停下了,急停,篮子里一枚鸡蛋被撞出了裂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蒿草从,韩建国梦游一般地寻着那个幻像。
日思夜想的人仿佛近在眼前,伸手一抓,只剩一手扎人的蒿草。
韩建国仰面躺下,任凭这蒿草把自己掩埋。

送江流到火车站,杨树把沈雯娟帮他收拾的皮包递过去,又递给他一个信封。
江流打开一看,一摞钱。
“这是我给你的,家里给的和我给的不一样,你以后还我,但现在一定拿着。”然后又从军装口袋掏出火车票,“要到哈尔滨转车,要看好标识,自己一个人出门,看好东西,电话我又给你写在本上了,能打就打过来一个,报平安。”
拿着钱和票,江流有些手足无措,他终于感觉到了自己的任性,却不知该怎么面对包容自己的杨树。
“参谋长,还是有点生气……”他故意说得很轻巧,语气却不轻松,“过两天也就好了,一家人。”说到这儿,他不得以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过春节,怎么也要回来吧,老人毕竟年岁大了。”
“杨……”江流想直呼其名,转念一想感觉不太礼貌,平时当面很少直接称呼他,都是杨树跟他说话,帮他问他嘱咐他。
“就叫杨树把,没关系,”杨树笑着提醒,眼中却隐隐有泪光,“你妈妈当年也是这么叫的。”
从他的眼睛里,江流好像看到了另外一个人。
月台上都是离别的人们,有兄弟姐妹,有夫妻爱人,也有亲子好友,却唯独没有像杨树和江流这样,关系复杂到无法说清的人。
“韩建国给我打过电话,他很担心你。”杨树还是说出来了,“我知道他对你很重要,但我得提醒你,你已经考上大学了,而他很有可能要在那个地方扎根下去。你要想清楚。”
就是因为想不清楚,才要去这一趟。
江流郑重向杨树道了别,上了火车。这是杨树第三次送江流坐上北上的火车,这个当年亲手从渔村里解救出来的孩子,再一次被他送走了。

玉珍小心地把枚裂了纹的鸡蛋拿起来,打在碗里,放了一点盐,打散,趁着锅里的油热着,倒了进去。
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粮食,自然也可以精简耕地。韩建国打开春就忙着再分田地,连粮仓都废弃了,各家自存,剩余的公粮就近放在了村里的小学校里。
他跟支书提议,应该把村里更多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改为耕地,这意味着居住用地也要重新规划。为了说服一些年长的村民,韩建国专门开大会说明。搬迁开始后又忙得不亦乐乎,拆房、盖房、搬家、开垦耕地,一刻也不得闲。
中午有时间吃饭,就到村委会吃一口,没时间玉珍就给他送过来,看着他吃完了再回去。
高粱打了苞,耕地转移的工程终于看到了成果。已是八月,雨水充足,老乡自留地的瓜果已经出形,大豆高粱也长势喜人,路边的花花草草郁郁葱葱,韩建国独自一人叼着一根厌倦发呆。他已经在地头睡了一个礼拜,身上又脏又臭,终于可以回家休息了。
整个双清山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村东口那个院子。
江流下了火车,经站长帮忙搭上一辆驴车。这段路他第三次走了,终于不是用脚走了。
到了村东口下了车,下意识就要掏钱,那老乡愣是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挥着鞭子掉头离开了。江流愣在原地,他有点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了。
抬头一看,以为自己一走错了,可村东口的院子还是一点没变,他迟疑着进了院。院里的事物没怎么变,就是扫把的位置换了,是韩东的习惯,放在了水缸边。
进了屋放下包,江流很熟练地先烧水。里屋还是一团乱,天气闷热,屋里憋得臭烘烘的,他打开窗子,收拾起来。
那些讲农业生产的书摊在桌上,还有一些图纸。衣服也是乱扔的,江流把脏衣服都堆到一个角落。
那本《呼啸山庄》,从书堆里掉出来,江流捡起来,拂去了上面的尘土。

老远看到窗子开了,烟囱里还冒了烟,韩建国以为玉珍到屋里做饭了,心里有点不痛快,便加快了脚步。一进门就念叨:“不是说了别在这儿开火吗?我去村委会吃饭。”
灶台边上没人,水壶还热着,掀帘进屋,江流正坐在八仙桌前,看着韩建国。
这场景再熟悉不过了,可一切早已时过境迁,韩建国以为自己又出现幻觉了,就木着脸想要走。门帘还没放下,就听到了一声呼唤:“韩东。”
眼含泪水地回过头,江流脸上无悲无喜地看着韩建国,他的白衬衫和刚来双清山的时候一样洁净,眼角眉梢却在不知不觉间添上了几缕细纹。
日思夜想的人终于站在了自己眼前,韩东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了,他走近了记不,却又不敢靠近,想开口叫一声,张了嘴又发不出声音。
“这个,拿回来了?”江流拿起那本破破烂烂的手抄诗集。
韩东心里一滞,回道:“军管会接管革委会的时候,我拿回来的。”
看到只被撕了那一页,江流轻笑了一声:“还算保存完好。”
正在二人沉默的时候,门外的脚步声清晰起来,玉珍一边喊着“建国”,一边端着饭菜进来了,像回自己家一样,连门都不敲了。
“怎么还烧上水了,到家里去喝啊?”
掀开门帘看到江流那张脸,张玉珍感觉背脊发凉,下意识地就想要跪下。她颤抖地把手上的饭菜放到桌上,跟韩建国站到了一起。
显然不需要江流再去想清楚什么了,好像他一进了看守所,养了几天病,世界都变了。他看到玉珍抓着韩建国的手臂,并不觉得奇怪。那个人一直都叫韩建国,并不存在韩东这个人,是他江流,想多了。
他在狠心咬自己舌头之前就想通了,都是沧海一粟。
翻找着那半炕的书,江流想着这一趟来得也算值,还能带两本书去学校,没白来。
等待审判的两个人看着他收拾着东西,尴尬地站在原地,韩建国终于要开口问问他身体好些了没有,却被玉珍抢了先。
“江流,你打我吧!”她上前一步,仿佛准备赴刑场就义的革命志士,只是下巴收着,并没有抬头挺胸,她不敢看江流,“是我告发了你,是我拿走了诗集,是我害得你吃了那么多苦。”
手上还在收拾着,也不知道江流听没听进去。
“你别怪建国,和他没关系,都是我,你要打要骂都随你!”
江流突然想笑,又觉得哭笑不得,只是面无表情地哼了两声。
装进包里两本书,他回过神,视线越过玉珍直接看向韩建国:“田嫂的梳子呢?”
韩建国在抽屉里找了一阵,找到后递给了江流,接过来的时候听到了声“谢谢”。
见没什么可带走的了,江流收拾好了拎起包,仿佛是从一间空屋子里走出来,目不斜视地跨出院门,离开了生活七年的院子。
韩建国终于恢复了身体机能,扭头追了出去。


三十九
他抓着他的手臂,被狠狠地甩开,他追上去又抓,又被甩开。听到后边还有急促的脚步声,江流转身把手里的包狠狠地砸过去,被韩建国一把接住。
一切进行地像一部老旧的默片,在出村的路上,在他们曾经亲密相拥的小溪边,江流红着眼睛,一脸倔强地瞪着这个高大黝黑的男人。
“对不起,”只剩下道歉,韩建国眼里含着泪,“江流,对不起……”
伸手抢过包,江流不再看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失魂落魄地看着他走远,韩建国愣了半晌,突然想起什么似地撒腿跑回村里,开上拖拉机又追出村去。
江流半路搭上了驴车,到了站才知道,从双清山始发的火车,一天就一班,已经过了。他只好坐在了月台的长椅上,想要在火车站凑合一宿。
“你不是回村里了吗?咋不住一晚呢?”
说着,韩建国开着拖拉机就过来了,他没停稳就着急忙慌地下了车,跑到月台上拿过江流的包:“站长,我来接他。”
“哦好,”站长把烟袋锅往墙上一磕,别到裤腰带上,“那我就关门回家了。”
这偏远的地方一天就一班车,江流是真没搞清楚。韩建国又上前拉他,不敢太使劲:“走吧。”
“轰隆”一声雷,正在车站值班室收拾的站长从窗子里探出头提醒:“这雨憋一天了,肯定要下,快走吧!”
江流完全不想动,就问道:“您能让我在屋里睡一晚吗?”
“睡这儿?”站长考虑着,倒是有床能睡,电闸咋办?正琢磨着,这雨就跟开了闸一样泼下来。
“得了,你睡这儿吧!我把电闸给你拉了,明天一早我再过来。”
韩建国赶紧抢先接过钥匙:“我跟他住这儿,我拉闸。”

依然坐在月台的长椅上,江流身边放着包,身后就是车站办公室。雨水洇湿了水泥筑的月台,深深浅浅的,空气里都是泥土的味道。
韩建国披着办公室里找到的雨衣,抱着个脸盆从雨中走来,一步迈上了月台,湿漉漉地站在一旁。脸盆里的有两条活鱼,其中一条不怎么动,只是卖力地喘着气儿,另一条则不安分地扭动着眼看就要跃出脸盆。韩建国刚脱掉一只鞋,只好先抓住那条快要飞出去的鱼,头朝地狠狠一摔,丢进盆里,两条鱼就都只剩喘气的力气了。
脱掉另外一只鞋,韩建国赤脚踩在地上,抬头脱掉雨衣,对上江流的视线。
“屋里桌上有窝头,我去把炉子点上。”
在院里车站值班室的地方,韩建国找了一块还算干燥的地面,拿几根柴火架起了火,用随身的小刀杀了鱼,鱼鳞飞溅到他脸上也顾不得擦,走到雨里连鱼带脸都冲了一遍,把鱼串到了树枝上烤起来,出了油又撒上几粒盐巴。
屋里暖和了一些,两个窝头放在炉边温着。第三壶热水快烧开了,江流停止了发愣,把开水灌进暖壶,又烫干净了两个脸盆,一个印着牡丹花的,另一个上面是天安门。
“鱼好了,”韩建国站在窗前,“来吃吧。”
江流回头看了一眼,算是听见了,韩建国还是个落汤鸡的样子,像是又到雨里奔走了。从包里找出一条干燥的毛巾,江流再回头,韩建国已经不见了。
刚从溪流里抓来的鱼异常鲜美,就这烘烤得香喷喷的窝头,二人无声地饱餐了一顿。
饭后,雨小了点,韩建国把烤鱼的火堆清干净,一个玻璃水杯进入视线。
那是在兵团过年那年,韩东给江流买了水果罐头补身子,最后把那玻璃器皿留下来当水杯用了。
韩东接过来喝了一口,热水流进身体,驱散了身上的寒意。
天擦黑了,韩东蹲在外面抽烟,站起来踩灭了烟蒂,又走进雨里洗了洗头,冲了冲脚,打算进屋了。迈上月台,低头甩着头上的水,整个视线突然被一片白色笼罩,是一条干燥洁净的白色毛巾,嘴唇上那熟悉的触感和味道,让他几欲落泪。伸手抱住身前的人,另一只手揽着他的头,加深了这个长久离别后的吻。

幕布一般的大雨,把整个天都遮住了,隔离开了一切事物。只剩下站台这小小的值班室,和这一个晚上,留给他们二人。
脖子上还挂着毛巾,韩东并着腿坐在床边,江流蹲在地上给他洗脚。水一会儿就混了,江流出屋去倒掉,又重新倒了一盆,慢慢地搓,手指抚过那些劳作时留下的细小伤口,还有指甲、指缝。韩东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融化了。
“今年不去山那边种高粱了吗?”他的手马上就要摸到江流的头了,听到问话,又收了回来。
“耕地都移到村里了。”
“河水还好吗?河道还堵不堵?”
“又带人通了一次,好多了。”
“下这么大雨,院子里的水缸应该满了,不用去挑水了。”江流抬起头看韩东,笑得很克制,嘴角都在抽动,因为眼里有泪,“真好,”他轻声说,“好像又生活在一起了。”

洗脸的时候,韩东看到脸盆架子上崭新的香皂,桌子上江流的包敞开着,露出了录取通知书。
他只看了一眼,看清楚了,就继续低头洗脸。
合上电闸,雨夜里最后一点人造的光亮也没了。黑洞洞的屋子里,只剩下彼此。韩东向那个人影伸出手去,两人的手握在一起。
韩东想点根蜡烛或是打开灯,他已经很熟悉这幅身体了,可还是想最后一次看清楚,他知道以后都看不到也摸不到了。
细碎地亲吻着江流的嘴唇,韩东不愿去解他的衬衫。其实刚才洗脚的时候,他就已经有点感觉了,可心里还怀有愧疚,那一丝感觉只能让他更加羞愧。
“那本诗集,”江流亲吻着两人交握着的手,“那本诗集不是你交上去的,真是太好了。”
韩东在黑暗中看到了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他好想要看清楚那个笑容。俯下身疼惜地抱着这个人,韩建国低声在他耳边说:
“江流,我爱你。”

江流这一生中能称之为至亲之人的人太少了,也许日后还有,但现在就眼前这一个,唯一的一个。
他们都极尽可能地抚摸亲吻对方,爱抚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之前从未有过这样漫长又细致的爱抚,也许以后也不会有了。
不会有人在对我这样好了,也不会有人再这么爱我。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