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陷世(远洋)-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洗头之后,余哥本想回到宿舍,不再参与后面的活动,但是,胖子和贾新意不放他走。余哥再三坚持,不走不行,虽然喝了酒,这一点还是比较清醒;虽然比较渴望,但是,他还把握好了分寸。
胖子和贾新意见弄不过他,就让他走了。余哥搭上一辆面的,回到他住的宿舍。
胖子和贾新意没有走,他们会在红灯区呆上一晚上,还有宵夜,还有桑拿,另外就是赌博。这些活动,基本上可以打发掉很多的时间和金钱。余哥不在那里,也是知趣儿的,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德志知道钱已经支付,可能暂时得到平静的生活,但是,在这个项目运转过程中,已经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儿。前有车,后有辙,这个口子一开,将来工作会更被动。
物资到村了,剩下来是监管的问题,管委会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工作报告如实写,总是不过关,要重新写。
德志左右为难,想保住这份工资,就得听领导的安排,想要良心得到安宁,就需要实话实说,如实填写报告内容。但是,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事。不是写小说,可以虚构,是写报告,必须真实。可是,如今的管委会,如果如实叙述,肯定会挨批,说你工作能力不行,在一年的项目里,竟然还没有用好管委会。
!
第108章 江城开会
德志正在为写报告发愁,突然外面起了大风。峡谷中的风尤其强烈,将天花板上的薄膜都吹得呼啦啦地响,那是现浇板拆模之后留下来的尾巴。贾友牛的女儿做完房子,又去打工,房子基本上还是毛坯房,挺粗糙的,连窗户都是用塑料薄膜钉的,有些淘气的孩子将薄膜撕开了口子,大风吹的时候,就猛灌进屋里,夏天还好,需要迅速降温消暑;冬天就挺冷,如果室内没有取暖的设备,那住在这里无异于冷宫。
大风影响了信号塔的信号,刘小姐打电话来给德志的时候,通话质量相当差,德志听刘小姐说已经发过短信给他,但是一直没有回复,于是打电话来问问情况。德志说:“还好,项目运转正常。”
德志心里很清楚,如果说了村里被强迫交易的事,谁都没办法解决,包括大姨妈齐老师和刘小姐,她们能做的也就是和省民宗委的干部反映村里的情况,但是,到了基层,这些省里的机构显得鞭长莫及,或者说是强弩之末,势力已经完全消失。
德志也不能说管委会已经名存实亡。否则仍然被认为是工作能力不行,面临扣分的命运,分就是命根,分就是钱,少一分,就少一份钱。没有特别硬的关系,永世不得翻身。
刘小姐接着说:“马上到江城开会,然后,从下个月开始,尹懋要调到小城工作。你为什么不回短信呢?”
德志说:“我没收到短信。今天这里刮大风,信号塔错位,说不定影响了手机接收短信。”
刘小姐显然不相信这句话成立,反倒认为德志在撒谎。德志为自己刚才不太幽默的回答感到后悔。刘小姐没有结婚,对男人缺少了解,有时候男人的灰色幽默带点自我调侃的味道在里面,在艰苦的穷乡僻壤,在破屋里,听着狂风施虐,自我想象一点快乐,是居住在大城市的刘小姐无法体会的。
余哥给了胖子钱之后,就去了魏村。德志留在虎坡村,村干已经争取到建水池的部分物资,就是金钱还有染指,但物资等于金钱。
这个更实在!德志不管钱,只管项目进展,根据需要安排项目拨款,但所拨款项的使用情况,由余哥监管,说来说去,德志只是一个副手,或者说是一个监督的身份,真正享有实权的是余哥。余哥管钱,手里就有实权,代表刘小姐在小城执行项目,有问题完全应由其负责。
宫支书已经得到了胖子的承诺,事成之后定当重谢,宫支书心知肚明,对以前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他得到的硬件的基础设施的好处,并且还有一些奖励,巧立名目弄了一些钱,中饱私囊,但是,对世行的还款,他推得个干干净净,全部由政府埋单,他们完全可以不管,事实上也没有管。这个生意的确只赚不赔。
和刘小姐走得最近的余哥想必先得到消息,通知去江城开会;德志后知道。以前,领导总是批评前线同事不够主动交流,对领导交代的事情,往往一个人知道,另一个蒙在鼓里,毫不知情。后来,领导改变策略,一条信息分别发给两名同事,内容相同了;应当说再也不必担心不知道领导的吩咐,没有不听的道理。
在实际工作中,德志仍然发挥主动性,有领导的指示或者安排,总想办法让余哥知道,但是,这只执行了一段时间。德志这样做,反而使余哥不悦,认为领导偏心,认为先通知了德志,没有通知他,不应该这样;应该先给余哥他自己说,才给德志说,这样才恰当,只要余哥比德志高一等,就足够了,这样取得的优先权,使他有一种成就感,很满意。不枉一大把的年纪了。
次日,德志就回到小城县城,余哥早已在家。余哥说他去魏村,值得怀疑。德志去过魏村,如果骑摩托车回来,需要大半天时间,如果坐轻卡,则需要一天的时间。比虎坡村远多了,不可能比德志快一些。这样说来,余哥这几天根本就没在乡下,而是在城里。
为了让领导知道他的勤勉,同时需要同事的证明,他就欺上瞒下,说自己下乡在魏村。刘小姐当然不明真相,远隔千里,他说在哪就在哪,不会去认真核实;而德志,余哥明知道德志不会乱说话,也不会陷害人,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瞒一下德志为好。因为德志没有什么歪心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一旦领导追问起他来,德志会一五一十地告诉实情,这是因为德志还没有修炼好撒谎的功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领导背着余哥问一下有关的事情,余哥怎么不担心将来领导会问责呢?机构本没有制度,如果说有,就是这个背后相互检举揭发的制度。这个所谓制度,实际上是让同事之间相互倾轧,领导好从中调和,从而树立领导的威信,让领导更方便管理。
在小城,德志首先想到的是向谭主任汇报一下工作,毕竟是属于宗教口的,早请示晚汇报还是比较明智的作法。万一万局长问起来,也好对付的过去。至于刘小姐和大姨妈齐老师如何想,德志不管,她们又没在小城工作,只是在江城遥控指挥,对于浅显的复杂局面,两个女人根本无法应对,别看她们是领导,真正遇到大事发生,她们一定会抓瞎的。
德志约余哥去县民委,找到谭主任,刚好万局长也在,谭主任临近退休,明显对万局长不构成威胁,加上他不拉帮结派,随得方就得圆,万局长也拿他没办法,且让他混到退休算了。说不定的是,将来万局长升迁了,那谭主任还在当主任也说不定。
德志对万局长和谭主任说:“最近村里的项目进展还可以。明天到江城开会,在走之前,来给领导道个别。”
万局长说:“小姚很懂事嘛!你们到江城,告诉刘小姐,小城现在不比过去了,叫她有空来看看。”
谭主任说:“德志是好同志!你路上要小心,欢迎你们平安回来。把我的问候带给刘小姐和齐老师。”
余哥一句话不说。
我们要起身告辞,万局长稳坐钓鱼台,悠闲地点着一支烟,开始抽起来。谭主任送我们到门口,挥了挥手,又回去了。
余哥说:“他妈的万局长,官不大,架子不小!”
德志说:“不管他。我们算是做到仁至义尽了。这明显是对我们的扶贫不满意。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从项目中捞到油水,既然没油水,何必要操心。他虽是局长,但是心胸狭隘,只看小集体利益,只操心个人腰包。”
余哥说:“他妈的!以前的贾局长还经常请我们打打牙祭,这个局长瞧不起人,只有刘小姐来了,他才请吃。是公家的钱,干嘛那么吝啬。估计他公款私用。”
德志说:“这个也说不定。但是,我们没有证据,只是在猜测。他心里没有装老百姓,这是铁定的。”
余哥说:“我们又不是没有饭吃。不是图他一顿饭两顿饭是事。”
余哥没有再说话。两人去了菜市场买了菜,回家自己做饭吃。伙食费是记在挂历上,然后两人平摊。余哥住在县城里多一些,也让德志平分,有些不合理,但是德志不和他计较。在这方面,余哥的心思比女人还细腻,和他计较,显得自己没有档次和品味。德志虽然挣点小钱,除了养活自己,还要养活老婆孩子,但是,这点费用还是承担得起。
以前是伊妹分摊伙食费,伊妹也不在这方面计较,唯独余哥,谁和余哥搭伙,谁注定要吃亏。始终信奉这句话“吃亏是福”就能和余哥和睦相处。
二人到了江城,参加机构的例会。刘小姐像往常一样,让大家将报告用记号笔写在大白纸上,然后将白纸粘贴在墙上,如同原来的大字报,逐条进行阅读和审核。工作日程读完了,停顿,让大家提问;有疑问,就解答;没有疑问,就进行下一项,读内容;内容读完,再读感想、困难和解决办法;如果有问题,或者有建议,就进行研究,另外拿大白纸进行书写;直到把问题解决。
最后一项是下一步计划。对这一块,一般没什么问题,因为没有实际发生,只是对未来的构想,有点像写小说了,完全虚构,至于是否执行,那就没有跟进和监督了。这一块没什么问题。除非是领导作出批示或者补充。一般情况下,都是轻松过关的。
小城的项目比较简单,就是饮水和卫生。而松岗的项目,比较复杂,农村综合发展的项目,几乎都设计。谁家要买牛,谁家要改造厕所,谁家计划改造厨房,谁家孩子要辍学,都要解决。
项目款虽不多,算是一个心意。虽然用钱不多,但是,一分钱也是钱,需要讨论半天。对于松岗的项目,一般是先拿出项目,再审批用多少钱,这个数目不好说清楚。而小城的项目,项目款已经定死,不可能增加一分,这些钱好比是一块面包,只是考虑如何分配的问题,不存在重新烘烤面包的问题。
松岗的项目讨论很浪费时间,但是德志和余哥必须要等他们开完会后才能离开江城。德志深受开会之苦。但是,他是打工的,根本没办法来左右开会的进度。
最后,刘小姐宣布:“从下一个工作周开始,尹懋从松岗调至小城工作。”
她宣布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
第109章 小城尹懋
宣布完后,沉静了一会儿,突然,余哥嚷道:“太好了,太好了,欢迎,欢迎!”
刘小姐很惊奇,问道:“你们认识?”
余哥说:“认识,认识,早就认识了!”
尹懋说:“我们住得不远,但属于不同的县。有一年,我们都到黄县学习,参加一个培灵班,我们就认识了。但是,很久没有联系,各忙各的。现在,在一个机构工作,分在不同的地方,虽认识,但没啥来往。今后,我们在一起工作,就真正地在一起了。”
余哥说:“对,对!欢迎你到小城,我和德志盼着你快来啊。”
德志心想,是你盼望,不是我。别什么事都拉扯上我!你们可好,如果在一起工作,两人合伙整我,那不是好事,倒是坏事,我还欢迎吗?脑子进水了吗?
德志不吭声,刘小姐猜出了不离十,她说:“你们在一起工作,要团结,要沟通,不要拉帮结派,这样才能合作愉快!”
德志说:“是啊,我欢迎尹懋大哥,到小城来帮我们。”
刘小姐说:“那就好!我们这样安排,是考虑到你们在小城做得很好,让尹懋过去学习学习,特别是和政府沟通这一块,更值得大家学习。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就是建立良好的关系。关系不好,做什么都费力气。”
不愧是领导,讲话就是有水平。德志心想,在公开场合,说话很公平;背地里,老是找个别同事谈话,目的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打听其他人的情况。这个手段,真是高明。
尹懋不愧是老江湖,很清楚领导的用意,他说:“我去小城,是要像德志和余哥学习的。首先是语言问题。我在松岗工作,因为我本身就是松岗人,本乡本土的,语言不是障碍,容易沟通。但是,要到千里之外的大山区工作,还真是头一次。前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我心里没数儿,完全要仰赖两位的鼎力协助,否则我肯定是二奶回娘家——无公(功)而返。我在这里先谢谢了!”
尹懋说得那么恳切和真诚,像是演了一出非常逼真动人的独幕剧,大家都哗哗哗地鼓起掌来,尹懋来了劲儿,接着说:“我到小城之后,首先要向德志学习沟通技巧,特使是怎样和政府官员打交道,如何给官员留下好印象,如何进行下一步的交往,如何谈项目,如何利用当地官员以及其他人力资源来为我们服务,做好项目,遇到问题怎样解决,什么方法最为有效等等等,都需要重新学习。我们在松岗的一套经验,到了小城估计不再适用了,因为在汉族地区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做项目,条件不同,服务对象不同,风俗不同,习惯不同,而且,政策也不同,需要学习的地方多着呢。”
大家继续洗耳恭听,听他下面要说什么,这似乎有些在卖弄什么,或者在夸大些什么,他要表达些什么,都值得深究,他最后说:“总之,我是去当小学生的,到那里学习,不敢说去指导工作,我是新项目的门外汉,要不断学习,才能胜任新岗位新工作,希望大家、特别是小城的二位同事要多多指导、多多帮助,让我每天都取得进步。”
他的发言完了,大家又鼓起掌来。
反正鼓掌不要钱,又能锻炼心脏,为什么不拍巴掌呢?在领导的眼皮子底下,装也装出热情好客的样子,勉强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随大流不会错,错的是独树一帜、有独到见解,领导不喜欢这样的人,领导更信赖笨蛋和不动脑筋的人,领导喜欢听话的人。德志不敢有所与众不同,这样做无异于自取灭亡,在吃大锅饭的机构里,谁聪明谁倒霉,谁能干,谁就挨打,谁想出头,谁就被打翻在地,永世不得翻身,宋波就是一个例子。
宋波是老员工,爱动脑筋,许多项目由其开发出来,但同事嫉妒,尤其是春燕,看不顺眼,老是找他麻烦,凡是他提出的项目,春燕都百般挑剔。
但是有一点不挑剔,反而是很支持,那就是为员工办社会养老保险,
这个和春燕的关系紧密,她不反对,另外很支持,并积极协助宋波跑各个政府部门,还说服刘小姐给大家买养老保险。刘小姐开始不同意,说这个不划算,如果提前死亡,所交的钱就不退了。另外,谁知道以后是什么情况。
大家还是坚持要办,都在为以后考虑,买了总比不买好。刘小姐是香港人,那里福利待遇很好,老人院多,街上到处都是老人公寓,刘小姐当然没有一点问题,苦的是内地人,辛辛苦苦钻山沟做项目,为村民服务,到最后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结局,是谁都不愿落到这步田地。
在穷乡僻壤,奉献了时间,牺牲了和家人团圆的机会,为了陌生人,甘愿拿自己的生命来服务他人的生命,这就是机构所有同事的选择,虽然苦,但是看到别人得到帮助后绽放的笑脸,以及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的眼神,大家都没意见了,至少德志是这么想的,觉得工作辛苦没啥,再苦再累也值!
但是,青春不再来,社会工作者离开家乡,到别人的家乡,撇弃妻子儿女,和骨肉分离,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到了晚年,没有保障,处处显出凄凉的下半生的光景,那是刘小姐所不能遇见的,谁家的孩子谁知道心疼,不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就永远不知道珍惜,也不会感到疼痛。
在宋波的一再强调下,每逢开会,都要提,次次不落,其实,宋波原来所在的金矿公司,已经给他买了社保,一直到公司倒闭,买够了十五年。他不用着急的,他是为大家忙碌。到最后,刘小姐终于受不了了,将为内地同事买社保的提案拿到香港董事局,开会表决。结果是一致通过!
大家都心知肚明,香港的同事坐办公室,不用在山区劳累,但报酬丰厚,比内地的同事高出十几倍,同样是一个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什么待遇有天壤之别呢?他们拿得多也就算了,谁叫人家时香港人呢?生的地方好,待遇就好,生的地方差,就要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通过这件事,春燕嘴上不说,从心里还是感激宋波的,德志也是,虽然德志头两年也没有从中得到什么优惠,德志原来所在的单位仍旧在给他买社保,有两年时间,德志为机构节省了这笔钱,但是,刘小姐从没有说过德志一句好,就像宋波一样,单位为他买了社保,他为机构省了这笔开支,刘小姐没说他好一样。
但是两年之后,德志就可以享受这些待遇了。德志所在的单位改制,被私人购买了,原来的员工全部算断回家,自谋出路,当然,不在为他们购买社保,这笔开支就转为个人购买一部分,新单位购买一部分了。德志在这时候,才开始受益,德志知道报恩,每每都说宋波的好话。
但是,有些人比如金莲就不说他的好,反而还抱怨说买晚了,自己还要出一大笔钱,才能把遗漏的那几年给补上来,否则到别人都开始领钱了,她还在交保险。金莲是凡事都不愿意落后的人,哪怕是残疾人,残疾人也要在健康人中间夸口,比健康人还要好还要强才行。
她没有感谢过宋波为她争取社会养老保险的事,反而不停地抱怨。宋波也不做多的理会,任由人们去褒贬。但总体上,大家都觉得自己有了养老保险,多了一份保障,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一般来说,只要员工开心的时候,老板就开始不开心了,所以说老板老板,就是老是板着一张脸的意思。刘小姐开始提防着宋波这人,但是又没有合适的理由来批评他,又想利用他,又防着他,目的很明显,就是要他为机构效力,同时要压制他,免得他充当领导,杀了刘小姐和齐老师的威风,致使两位女领导在同事们面前不能够政通人和,不方便指挥手下的工人。
大家都觉得宋波适合当工会主席,代表员工可以向老板争取当得的利益,于是德志向二位领导提意见。领导都说:“没问题,但是他属于松岗项目的同事,需要和松岗的同事谈一谈,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说行,让他当工会主席,我们当然没意见,如果他们说不行,那就不行了,我们也不能得罪其他的同事对吗?”
德志心里清楚,领导说的话的潜台词是,无论松岗同事说行还是不行,都不行,怎么能让宋波当官呢,想都别想!
德志来机构之前,刘小姐曾经拿官来引诱,德志当时并不在意当不当官,而是想到新的环境里去看看,去闯闯,增加一点生活素材,免得老了没有什么可回忆的,脑袋里一片空白,那岂不是极容易得老年痴呆么?当官?能当就当,前提是拿当官的津贴;不能当,就把份内的事做好就行,不吃那碗饭,不操那个心,管他作甚?
春燕这时候出来说话了,她说:“宋波不适合当工会主席,他要和我们一起在前线,许多重要的事情都需要他来做决定,如果她当了工会主席,就一定会在江城,我们有困难找谁呢?”
刘小姐点了点头,说:“说的是!前线本来人手就少。办公室有了齐老师、我和会计就够了,其他人在办公室不合适,我们工作的地方在田野,不在家里。既然有人反对,宋波的就不担任工会主席了。这一栏先空着,等到有合适的人选,再来商讨。”
德志心想,领导肯定给过宋波什么承诺,诸如“好好干,将来提拔你当官”啥的,一定会这么说,因为领导就拿这话来引诱过德志,只不过德志的确对当官不热心,讲条件,如果让当官也行,必须要加工资、拿补贴或者领津贴,否则就另找别人,德志可不想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这些人,都不简单,好事不做,坏事还不做吗?肯定会做,而且非常善于做坏事,搞小动作。德志来机构这些年,算是看明白了,要想管理好这些人,必须要有权,而且要有钱。有权可以指挥人、压迫人,有钱可以用来指挥那些贪小便宜的人。有这两项,差不多可以管理这些人;没有两项或者没有其中一项,就趁早做自己的事,别蹚浑水,犯糊涂。
德志明白这些道理,心里很得意,他为自己的智慧和聪明由衷地赞美上帝。事实上,德志做对了。
!
第110章 人心非善
德志对机构的期望值过高,结果却让人失望。后来,德志也就没有再在仕途上下什么功夫了。一切都为了将来,修身养性,成为一个不虚度光阴的人。
领导激励员工奋发向上,不要抱着混的思想搞工作,实际上在开始还有效,到后来就完全没了味儿。都是假的了。宋浪费力不讨好,领导背地里还当着同事的面,说宋波的不是,这样做,使一些膜拜宋波的同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