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直播之工匠大师-第2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子安笑了笑:“怎么呢?怎么突然有这种感慨。”
  “很显然。”沈曼歌摊手,一脸无奈:“我看到这些数字都头疼,如果我是会计,我想,我早就撞墙了。”
  真是,太佩服一辈子跟数字打交道的人了。
  “你也要接触数字的。”陆子安挑挑眉:“我观察过,你对尺寸的把握也挺不错的。”
  基本上一个人站她面前,她只需要略微扫几眼,便能预估出三围什么的……
  以至于邹凯总是叹惜说这技能点,完全点歪了……
  “那不一样。”沈曼歌笑眯眯地摆摆手:“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和数字很友好滴!”
  陆子安:你高兴就好……
  有了E15沉管的深刻教训,所有人都长了记性。
  在后续沉管的安装里,他们也更加认真和仔细。
  虽然中间多有波折,但到底还是有惊无险。
  随着一节节沉管的对接成功,所有人都感觉胜利在望,神色都轻松了些。
  唯有苏林二位总工,始终不敢畅快地笑。
  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目前虽然一切顺利,但最后、最难的关卡,却也在逐渐逼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下海,也未必就容易。
  首节沉管很艰难,但是末段沉管对接更难。
  连他们都如此焦虑,身处其位的陆子安,压力则更大。
  当安装完第30节沉管以后,他甚至已经不回宿舍了。
  终日呆在办公室里,仿佛要跟这些数据死磕到底。
  有人甚至看到,他已经在制作最后一节沉管的模型。
  不,不仅仅是模型。
  他仿佛是在将海底的情境完整地搬到会议室里头,为了数据准确,他还亲自去海底探过几回。
  坞里紧锣密鼓地制作着沉管,陆子安的进度也越来越快。
  那个模型,初时还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过数日,这个模型,便已经开始进入调试阶段。
  每一天,都有新的惊喜。
  他这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给了许多人以干劲。
  这一次,他们反复测试,所有人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议。
  不仅将这模型看明白,也吃透了。
  直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研究到所有人闭着眼睛都能通过的情况下,陆子安才微一颔首:“可以开始了。”
  这是E30管节。
  也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节巨型沉管。
  E30沉管长171米,整体呈梯形。
  他们需要将它安装到海底隧道合龙口的东侧,是保证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线成功安装的最后一道关口,精度要求前所未有。
  “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这是我们安装的所有33个沉管里面限制条件最多的一个。它的高程、平面轴线对它有很高的限制,一旦开始安装,就已经没有回头路。”
  陆子安微微俯身,目光专注而锐利,因数天熬夜而导致的声音略微喑哑:“这样的部位,我叫它“一锤定音”,所以,所有人都务必打起精神,在这次的对接里,我不允许,任何人,出现任何差错。”


第696章 胜利在望
  这一次,不仅所有工程师全部在场,甚至连官方也派了人下来。
  而珠港澳工程总设计师孟设计,也神色严肃地来了现场。
  在这样的情境下,林总工也慎之又慎地再三强调:“我们都知道,这几年来我们究竟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们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
  在缺乏已有技术支持,且他国经验无法照搬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地走到了现在。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自主技术研究与实施,多少技术工人的汗水与心血,支撑着他们一路向前。
  这条路,自走上来开始,便已无退路。
  “林总工,你说的我都理解……”有一名官方工作人员心中忐忑,仍然有些迟疑:“可是国际上,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和融通,在传统技术下……至少也需要八到十个月……”
  他看了眼孟设计和陆子安,僵硬地道:“可我们这个工程……只用一天……”
  这样,真的行吗?
  “这位领导,我需要向您汇报的是,我们的无人沉放对接系统,已经全面实现了无线应用。”林总工甚至不愿意在这种愚蠢的问题是浪费时间,轻描淡写地翻出本小册子递过去:“您如果好奇,可以详细地了解一下。”
  “另外,国外的案例,其实有许多数据,已经无法再给我们提供借鉴了。”苏总工右手撑在桌上,左手轻轻一叩:“我们的这座桥,可以说是“集大成者”的首例。”
  所有人抬起头看他,目光充满了欣喜和骄傲。
  “我们采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环氧钢筋、不锈钢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结构、工厂化制造等,集目前国内国际最好的耐久性技术,来保证港珠澳大桥达到120年的使用标准,这在华夏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初期他们还有借鉴国外案例的想法,那么,当真正接手这个工程,并将所有技术全部了解透彻、彻底吃透以后,目前他们已经创新出了四百多项新技术,连申请专利都得各种排队……
  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可谓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题中之义。
  说句不客气的,国外目前的技术,很多已经落后于他们了。
  这种情况,他们还需要去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吗?
  “不,我们不需要。”
  林总工挺胸抬头,站得笔直:“我们拥有最团结的团队,有着最新、最严谨的专业技术,甚至,我们已经制定了比国际更为严苛的验收标准,我们的目标是?”
  台下,所有人已经握紧双拳,与有荣焉,在这一刻齐声大呼:“120年!”
  不是八十年,也不是一百年。
  他们的目标是120年!
  带着这般情绪,所有人直到最后一节沉管运到泊系区域,都依然平静不下来。
  一个个步骤,干净利索。
  每个细节都监测到位。
  无人水下对接,靠的是彼此的默契与仪器的精细。
  “所有人,各就各位!”陆子安目光盯紧屏幕,声音果断而冷静:“开始!”
  按照他们在会议室进行的一样,每个人分工明确,一个个动作快速而精准。
  这一次的对接,比预想中的更加顺利。
  迎流面积增大?他们采用的是更大的拖力和技巧,全面克服海流影响。
  沉管太长,仿似加长版的“航母”在拖航中的姿态更加难以控制?管节系泊的每一次带缆都要经受流速、流向的影响,且走锚的危险陡增?在数次成功拖移的经验下,这都不是事。
  而他们新研究出的深水无人沉放对接测控系统,则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无线应用,成为此次浮运安装的创新和亮点。
  伴随着陆子安和苏林两位总工的一道道专业的命令,最后一节沉管终于对接成功。
  “偏移度为……0。2毫米。”
  虽然及不上精准度最强的,但也已经比他们原本计算的要精准不少。
  对于这个结果,大家都表示,已经很满意很满足了。
  只是,陆子安还是有些忧心忡忡。
  这节沉管的高低差有些大,对接达到这个精准度,确实已经是很不容易。
  更改是不大现实,但是不改的话……
  他仔细计算了一下数据,有些担忧地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后最终接头的精准度,给我们的余地就不多了……”
  听了他的话,苏总工也有些担心,但还是摇摇头:“没关系的,车到山前必有路,下个月才合龙呢,不急。”
  他没有说的是,目前的这个数据,真的是已经非常难得了。
  留给他们的余地,陆顾问觉得不多,但其实,如果按照计算后的数据来看,只要最终接头的高低差控制在15mm以内,顺利止水,整个海底隧道工程,就已经很成功了。
  只是,他心里也清楚,陆顾问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
  他也没劲陆子安,只是手一扬:“走,我请大家好好搓一顿!”
  在这条件下,他也只能承诺这种不痒不痛的奖励了。
  他们都在庆祝,陆子安却把自己关了起来,决定对合龙进行一次更加精细的分析。
  毕竟,是收尾了呢!
  不想虎头蛇尾,他希望,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交出一份最完美的答卷。
  在陆子安埋头苦苦研究的同时,其他工程段也陆续传来了好消息。
  人工岛的建设,已经基本完工。
  桥梁架设,有了众多技术人员的加入,精准度监测得更加准确而轻松,工程速度自然加快。
  而原本认为速度会减慢的水流湍急的海域,因为最近天气晴朗,并无海浪台风,工期竟比预想中的还要快了许多。
  一连串的好消息,让众人脸上的笑意掩都掩饰不住。
  “感觉胜利在望啊!”
  “嘿,感觉再过阵子就能回去看我儿子啦!我儿子又胖了一圈,你瞅瞅,这小胳膊小腿儿,哎哟……”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喜的笑容。
  去年的春节,他们都没有回去。
  但是今年,他们觉得应该能够赶得上。
  随着其他工程段的陆续完工,海底隧道工程段最终接头的安装也迫在眉睫。
  到最后,陆子安甚至连续做了几个通宵,将每个细节都分派到位。
  他们一同择定了一个最好的天气,来完成海底隧道工程的合龙。
  列队的所有人,都是一副近乎出征般的神情肃穆,心里既期待,又紧张。
  与其他沉管管节不同,最终接头构件采用“三明治”钢壳混凝土结构。
  整体呈楔形,高11。4米,底板长9。6米,重达6000吨。
  这样一个“大家伙”入水后还要受洋流、浮力等影响,姿态会发生变化。
  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第二次机会。
  合龙,必须一次成功!


第697章 海底穿针
  合龙,必须一次成功!
  这是所有人的压力,也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难?难就对了。
  太容易、太没有挑战性,他们还没兴趣呢。
  看着所有人跃跃欲试的神情,领导们很不安,但看向苏林二位总工,他们却是一脸爱莫能助的样子。
  没办法,大家都这么厉害,他们想谦虚也谦虚不起来呢。
  对于他们的乐观,国际媒体众说纷纭。
  华夏以一己之力,从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到如今声势浩大的桥岛隧三位一体的珠港澳大桥,截至此时,甚至还不到八年。
  虽然华夏没有流出任何数据,而且对其内情也捂得很严实,但是其实大家也都猜得出来。
  陆子安,一定有参与。
  而且,之前的钧瓷重现于世,也少不了他的痕迹。
  对于陆子安,他们是又爱又恨。
  人才难得,虽然他们羡慕,但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能力大于一切,陆大师的技艺之精深,不由得他们不佩服。
  如果陆子安在他们的国家,那他们绝对会将他奉为上宾,恨不能捧到天上才好。
  可惜,这样一个人,偏偏落在华夏。
  陆子安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以往各国隐约的平静。
  他轰轰烈烈的各种创新、传承,手段层出不穷,一路带着华夏一众走上了与曾经截然不同的道路。
  可是他们呢?
  陆子安带来的好处,他们啥都捞不到。
  别说吃肉了,他们连汤都喝不着。
  有时好不容易抢着点,甚至偶尔还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还没等高兴几天,过后又会发现全是渣渣!
  这感觉,可别提多心塞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能指望他们说陆子安什么好话不成?
  自然是不可能的。
  夸是不可能夸的,不暗暗抹黑一把都对不起曾经在陆子安这撞的一头一脸的灰。
  于是,各国不仅把自家各种高大上的桥梁建筑拉出来狠狠地夸了一通,还顺带炫耀了一下各种顶尖的科技。
  仿若无意地,偶尔也会提及当初华夏无力建造珠港澳所面临的艰难。
  虽然不甚明显,但那种倨傲还是会从字里行间扩散开来。
  华夏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这些的文章,简直气歪了鼻子。
  但有什么办法呢?
  人家说的是事实啊,这才是最气人的有木有。
  虽然华夏的反应也不慢,但不少论坛网站,还是被刷了屏。
  当天就有电话打到了工程这边,正好是林总工接的电话。
  “林总工,你看,这要不要出张图片什么的,让他们收敛收敛?”官方负责人员尽量委婉地道:“领导看了他们的言辞,有些不忿。”
  “哦,你说这事啊,我之前看过了。”林总工很是气定神闲,甚至还有心情喝杯绿茶:“我这边正安排着呢,你别担心。”
  安排了?
  对于他们如此迅速的反应,工作人员表示很高兴,领导也很欣慰:“怎么安排的?”
  “嘿。”林总工笑眯眯地扫了一眼正埋头奋斗的众人:“我们发现他们发表的这些文章里,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和工程之精准,透露了一些内部数据……”
  虽然不甚明显,但是文章太多了,拼凑到一起,大概就能得出个轮廓出来。
  “……这,什么意思?”
  林总工很是乐呵:“他们以为我们看不懂呢,哈,我这边已经安排了人手,在分析他们的内部数据了,请领导放心,我们这边稳当着呢!”
  这就好比什么呢?
  以前考中考的时候,想找老师培训一下,结果被拒绝了。
  后来他另寻了名师,不仅考了好高中,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了个好大学。
  这时候,原来的老师一脸嫌弃地拿了份参考答案过来:“呐,那个谁,不是我不想教你,是你资质太差,不信?我这答案放你面前你都看不懂。”
  别人以为这是打脸,实际上,林总工他们求之不得。
  不仅不接话茬,还麻溜地接过了答案,逆推回去。
  领导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给出的反应是这样的,简直哭笑不得。
  林总工在与陆子安他们商议过后,甚至让卓鹏插手,将这火燎得更大了些。
  一时整个业界乌烟瘴气,各种唱衰他们工程的声音都有。
  而这时,他们最后接头的安装,已经提上了日程。
  四月,工程指挥部邀请包括同济大学孙院士、徐教授,同济校友叶院士在内的近百位专家,赴中山市参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安装合龙施工方案专家咨询(评审)会”,为最后12米沉管施工“把脉问诊”。
  12米连接沉管的安装需要水文窗口,而水文窗口,在4月至5月期间,仅有两个。
  也就是说,5月过后,伶仃洋就不再适宜安装作业。
  最后接头的安装,需要海面风平浪静,需要晴空万里(能见度1000米以上),所以天气的短期预报、实时预报都要跟上。
  在全部课题的汇报后,孙院士说:“尽管大家做得慎之又慎,但以下风险还请认真考虑:沉管最终接头下的基床土力学分析应该更深入研究,最终接头就位着床过程中的侧向水流力作用影响要受控,早期的结构沉降分析要准确。这些关键问题大家一定要研究透、把握好,用正确的结果来指导最终接头的安装施工。”
  一锤定音。
  5月2日早上,最终接头抵达系泊区域。
  确认一切无误后,7时20分许,“振华30”吊着重达6000吨的接头,在施工海域完成90度旋转后,缓慢下沉。
  这个过程里,他们必须克服海流、波浪的影响。
  不仅需要完美地控制住方向,而且必须使接头的平面误差始终保持在15mm以内。
  “这相当于什么呢?”孙院士看着屏幕,心情颇为紧张:“人们都喜欢说女人心,海底针,咱们这个合龙,难度不亚于海底穿针。”
  最终接头的吊装是隧道建设的最关键一战,决定着沉管隧道建设的成败,也决定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成败。
  海底隧道的合龙口的安装施工作业空间最小,龙口水流最急,对接位置的精度要求最高。
  所有人都绷紧神经,陆子安额角甚至还渗了汗。
  为了这一刻,他们已经准备了太久,太久。
  漫长的四个半小时,每一道湍急的水流,都会使得数据发生细微的波动。
  而他们,必须在这波动里,选准最佳时机,穿针引线!
  整个指挥室里,落针可闻。
  陆子安盯着接头,眼都不眨地看着它细微的摆动幅度。
  终于!
  他沉声喝道:“开始!”
  所有机械同时启动,楔形接头缓缓嵌入。
  中午12时,最终接头终于成功着床。
  但没有人敢放松,他们焦急地盯着所有的数据,施工现场更是有不少人都一跃而下。
  各项数据持续不断地传输而来,众人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计算和核查。
  终于,各方全部确认完毕,这最终接头,上下误差竟然完美地控制在了3毫米!
  与他们原先预估的15毫米缩小了整整12毫米!
  苏总工拍案而起,再也掩饰不住脸上的笑意,大声道:“好!我宣布!最终沉管——安装胜利完成!”
  话音未落,所有人全部起立,用力地鼓掌。
  与此同时,外头鞭炮齐鸣,喧嚣声袭卷了整个工地。


第698章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这一次,林总工他们没有再节制。
  “给我们上最好的酒!”苏总工拍案而起,满脸红光:“给我们的大功臣们,通通倒满酒!”
  “对!今天!我们不醉不归!”
  所有人都兴高采烈地往外走,一窝蜂涌向食堂。
  官方早就从酒店定了席面,掐着点儿的送了过来。
  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庆功宴。
  如果失败了,那就是安抚席。
  怎么说,总的不会浪费就是了。
  食堂里很是热闹,上下三层全坐满了人。
  他们海底隧道工程段,因为前几个月的耽搁,已经从工期最快,掉到了工期最慢。
  其他工程段都已经完工,单他们这里还没结束。
  所以他们也都赶了过来,谁成想,竟然刚好看到了如此盛大的场景。
  “果然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他们纷纷说着自己看到的场景:“哎呀,那个接头,那……么大!”
  “这还真是赶上了,不然我怕是看不到这场面,哇,那大家伙,一入水,哎哟,真心厉害了!”
  “听说这大家伙看着是大,但在整个隧道里,顶多算是根线。”
  “那谁说这合龙叫啥来着,海底穿针?有点意思啊……”
  菜还没上齐,酒先上。
  基本上,海隧工程段的所有工作人员身边都围着一群人。
  一方面是祝贺,一方面也是好奇。
  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举着杯子过来探望一二,如果能顺便听到点关于陆顾问他们,或者工程里的趣事儿,那这一趟就不算白来了。
  连着数年,他们一直禁酒。
  这里不少人早些年可都是酒缸酒罐子,为了工程戒酒那是没办法。
  现在呢?
  苏总工豪气万丈,站在台上,眼睛里简直在放光:“放开膀子吃!放开胆子喝!饭管饱,酒管够!”
  “喔!喔!喔!”台下所有人一起起哄,兴奋不已。
  还真是馋得慌!
  “各位!”林总工也走到台前,举起酒杯:“这几年并肩作战,共同奋斗,大家的辛劳,我们都看在眼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
  苏总工与他同举杯,从左敬到右:“在座的都是我们的好同志,好战友,好兄弟!别的不多说,这杯酒,敬大家!”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眼前仿佛如幻灯片一样,流淌过许多画面。
  他们当初对工程毫无头绪,站在设计图前苦恼的样子。
  他们对核心数据没把握,一宿宿熬夜的模样。
  他们汗流浃背,一次次咬着牙坚持下去的画面……
  一帧帧,一幕幕。
  这不仅是他们的过去,更是他们逝去的青春。
  一座桥,历时96个月。
  人的一生,一共有多少个月?
  人们抬起头,蓦然发现,林总工也老了。
  当年进工程时,他风华正茂,带着团队头脑一热就去考察。
  途中遇到过多少白眼?又遭受过多少挫折?
  如今,大桥建成,他却已两鬓斑白。
  胜利的喜悦,来得猛烈,消失得也非常快速。
  人们举起杯子,笑着一口饮下。
  直到这时,他们才恍然发觉。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既是庆功宴。
  亦是散伙饭。
  在一起同甘共苦数年,他们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存在。
  虽然有互相斗过嘴,各种挖苦,甚至能为了一个结论争得脸红脖子粗,风度全无。
  可这时,他们回眸互望,却已经没有了一丝戾气,眼底残余的,只有惺惺相惜,只有怀念。
  陆子安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喝着酒。
  初时还有人来敬他酒,他来者不拒,越喝,眼睛越亮。
  谁也不知道他的底在哪里,加上后面应轩他们加入,开始半路截人,所以慢慢地就没有人过来了。
  外头燃起了焰火,在空中爆裂出各种各样绚丽的图案。
  “哇喔!”
  “贼好看咧……”
  “手机呢手机,哎呀,这得拍一个……”
  气氛更加热烈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