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香港小亨(大亨)-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现在的吴岱融走了狗屎运,连续演《大唐双龙传》、《倩女幽魂》两部顶级大片,使得他的现在的人气暴涨,片酬一路涨到了200万港元,超过了成龙,与许冠杰达到了同一个档次。
而其他的在《大唐双龙传》中获得巨大名气的人物,林青霞片酬150万,万梓良100万,甄子丹50万,都是远远不及吴岱融现在的片酬。
而吴岱融也是心知肚明,晓得是张少杰捧他的,在媒体中不断的表示:“永远难忘少杰哥的恩情,如果不是他捧我,现在的我,也只能在新加坡当龙套!”
而在吴岱融公开在媒体上,对张少杰表示感恩之后。
许多被张少杰提携的过的众多娱乐圈人士,开始集中的表示对张少杰大恩永世难忘如此云云。
就连一些跑龙套的也说,感谢张少杰栽培之恩。
张少杰只能摸着鼻子道:“我靠。马屁拍的太假了吧?龙套也算栽培?算了,有时间到龙套中看看,是不是有谁真的值得栽培!”
(未完待续)
第343章 冠军之心
“尽管,众多的电影界人士,在《倩女幽魂》上映之前,已经预测到这部大片,将会获得大卖。不过,当这部聊斋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短短的6天时间,获得了1000多万港元的票房,也着实的令人大吃一惊。”
“这部电影,包含了爱情、义气、古典、CG特效,等等各种要素,最终令人感觉组深刻是美!镜头美、人物美、爱情美”
“今年香港电影界涌现了两部不像鬼片的鬼片!年初的《开心鬼》,令人观看后,忘却种种烦恼。年尾的《倩女幽魂》,也无丝毫鬼片的恐怖,却是充满了华丽、唯美的情调。最难忘,小倩的多情勾魂的眼神”
近期的媒体,关于《倩女幽魂》的文章,数之不尽。
香港近期发行的任何一份报纸,任何一份杂志,上面难免都有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文章。
有一部分文章,是宝龙电影公司雇人写的软文枪稿,不过,绝大多数却是影评人士、作家、记者、普通观众自发写的影评。
不间断的影评、新闻带来的曝光率,也是《倩女幽魂》的宣传广告的一部分。
声势浩大的宣传,使得这部大片获得了更多观众的追捧,票房自然也是随之节节攀升。
“《倩女幽魂》成绩不错啊,一周就破1000万了!”张少杰笑眯眯的看着一堆的市场跟踪报道的数据。
相比媒体的数据,宝龙电影公司的研究团队的数据无疑是更详细,令人一目了然的看清楚《倩女幽魂》每天票房走势。
古龙满面红光,笑意连连,说道:“是啊!报纸上,都以‘变态’来形容《倩女幽魂》的票房数据了!”
“这才是刚刚开始,我们会越发的让香港的电影界,认识到大片的威力!现在的香港电影界,每年投资五六百部电影。数量一多,烂片也多!《倩女幽魂》的成功,为的就是刺激电影界更加重视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产量!”张少杰笑道,“就拿台湾电影界来说,每年的产量倒也是有四五百部之巨!但是有什么用呢,一堆的烂片,反而让票房市场每况愈下!港片要避免走台湾电影界的老路,除了提升质量,别无他途!”
古龙拿着一份统计数据,说道:“今年以来,香港电影行业,千万成本的大片,已经有超过5部。而300万成本以上的电影,也是有15部之多。由此可见,香港电影界重视质量的风气,也在逐步形成之中!”
“我觉得,每年港产电影数量,下降到150部左右,主流的电影是以500万规模以上投资为主,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数据。再不快快发展,以后就会越来越困难!”张少杰叹息说道,“时间不多了!”
古龙不解:“你也太苛刻了,电影是一大复杂的产业,哪怕是转型,也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了的!”
张少杰只能默然,有些东西是很难明着解释的!他能明着“预言”苏联解体吗?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享受了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福利,好莱坞开始真正的席卷全球。
香港电影,如果不能在苏联解体之前,完成产业升级改造。那么,便还是难以避免历史上的悲剧
————————————作为1983年香港电影界的压轴之作,《倩女幽魂》选择是在年尾上映,本身就存着夺下83年票房冠军之心!
没有一颗冠军之心的大片,根本不配称为大片!
宝龙电影公司,高投入高票房的精致大片,一般每年才有一部上映。为的就是刷新纪录,获得冠军之意。
事实上,香港很多的媒体,都在感慨,认为宝龙是“票房冠军专业户”!
在11月28曰,《明报周刊》上统计了上周电影票房数据,《倩女幽魂》首周票房1087万港元,成为了拥有绝对优势的票房冠军。
同期上映的十多部电影,上周票房累计起来才有85。7万,比起《倩女幽魂》的零头都不如。
中影集团投资,李翰祥所拍的《垂帘听政》,靠着观众对于慈禧太后这个题材的好奇心,在10月20号上映之后,从连续1个多月处于冠军地位。
但是,《垂帘听政》遇到了《倩女幽魂》之后,也不得不黯然从院线中撤下!
毕竟,慈禧太后的魅力,远远不及小倩的魅力。哪怕是刘晓庆演的慈禧太后,再如何的逼真,观众再如何有兴致了解历史,也敌不住人鬼殊途的凄美爱情。
《垂帘听政》原是银都机构发行,在《倩女幽魂》上映一周表现出来的强势之后,银都机构的院线,也改为放映《倩女幽魂》。
银都机构旗下的也是拥有25多家电影院,加上了嘉禾的37家放映厅。《倩女幽魂》在进入第二周之后,已经获得了62家电影院同步发行,每天的票房数据,也迅猛的激增至230万港元以上。
11月29曰,早上。
宝龙电影公司,显得忙碌非凡。
自从今年参加了奥斯卡金像奖镀金,宝龙电影公司的《大唐双龙传1》、《开心鬼》都已经实现了全球发行,在欧、亚、美、非、澳等等各大洲,都已经拥有了合伙伙伴。通过这些合作伙伴,宝龙公司的一些重量级的电影,都可以实现全球发行。
此时,《倩女幽魂》正忙着与欧美的院线商洽谈合作呢!
“大哥,恭喜《倩女幽魂》大卖啊!”王晶一大清早来到公司,看到了程小东之后,笑着道。
程小东也是一脸的春风得意,说道:“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功,这是公司战略的成功!”
王晶笑道:“大哥,你这话,我不爱听!整个公司有几个导演能够驾驭5000万港元的大片?换做是我,脑袋想破也不能想出合理花钱,拍出《倩女幽魂》这么大气的作品!”
“不要紧,你还年轻,能够学习!电影的预算规模,其实就如军队里军官的统御士兵的能力差不多。最初拍几十万电影的导演是班长、排长,仅仅能够指挥几个人,几十个人。到了后来五六百万的投资,就等于是连长,指挥百多个士兵。再后来,一两千的投资,则是团长,考虑的更多了,相当于的团长。而五六千万港元的投资,则是相当于师长级的统御能力,特效、市场、基本桥段,这时候使用资金,已经如同战略布局。再往上面,一亿、三五亿,甚至是十亿,那才是真正的将帅之才,拍出来的大片,则是能够影响一个时代,改变世界流行潮流,那样级别的导演,好莱坞有不少,但是香港还没有一个”程小东将自己近期的理解,向王晶说道。
王晶瞪大眼睛:“难道将来宝龙会有几个亿的大片?”
“谁说不是?《大唐2》据说预算是1亿以上,事实上,徐克也是公司最重视的导演,宝龙有意将他培养成与斯皮尔伯格一般的世界级导演!”程小东说道。
“我看,大哥您比徐克也不差!”王晶说道。
“还是差了一点的,《倩女幽魂》虽然我是导演,但是徐克指点了我很多。如果不是他,这部电影,拍不成现在这个小国!”程小东道。
宝龙电影,整个公司氛围,已经与香港普通的电影界大为不同了。公司中的大导演们,热衷于讨论大片,经常研究的电影,都是一些好莱坞,以及全世界的一些投资最高、最具备影响力的大片。
导演们也不断的学习电脑特效知识,与公司的电脑特戏人员不断的交流。宝龙公司的导演们,不断的告诉特效人员,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效果,而特效人员,也不断为了满足导演的要求,进行着科技研发。
这也充分体现了,宝龙公司拥有自己的特效研究部门的优势。
在历史上,在90年代末,《泰坦尼克号》刺激下,中国的导演们也纷纷追捧电影特效。由于国内没有世界顶级的CG特效工作室,所以只好向海外寻求技术支持。没有驾驭CG特戏经验的中国大导演,往往是临时抱佛脚,为了特效而特效,结果将电影弄的一团糟。
现在,宝龙公司拥有了自己的特效研发团队。公司大多数的导演,也都会抽空学习特效基础知识,而公司旗下的大导演们甚至还会不断与特效技术人员一起工作、沟通。
因为,沟通的次数多了,以及使用特效的越发的频繁了。所以宝龙公司的一线导演,驾驭电影特效的能力,不断的提升。
某种程度上,宝龙公司的导演运用特效的经验,已经超过好莱坞的平均水平。
程小东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电影的技术水平的进步,也是快速的。对于在电影中运用CG特效,如今的程小东,在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一流的专家了。
(未完待续)
第344章 明报易主
在82年之后,金庸开始频繁的在燕京、伦敦等地奔波,对于《明报》的管理,已经逐步的淡出,在获悉了张少杰最近外汇投资上,发了一笔横财,便开始找张少杰谈,表示有意将《明报》股权售给张少杰。
《明报》创立于59年,在香港的许多老牌报纸眼里,这是一份比较新的报纸。但是,到了84年的时候,《明报》已经位居香港报业的龙头。
香港几乎每天都有小报社成立,也不断有小报社破产。这些年,涌现过的报纸恐怕的数以千计,如今,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复存在。
《明报》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其实也是靠当年金庸每天坚持不断连载《神雕侠侣》,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报纸的老板查良镛,和名声赫赫的武侠大家金庸居然是同一个人。香港读者都奇怪,最红的武侠大神金庸为何会给一家名不经传的小报纸独家连载小说。
直到《明报》成为了香港报业的一匹黑马之后,金庸和查良镛是同一个人,才开始曝光出来。
当年金庸虽然靠武侠小说吸引读者,但是这并不是他的理想,他是希望更多的读者关注《明报》的头条新闻,以及关注《明报》上的评论文章。在《明报》创立20多年之后,当年金庸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已经达成了。
由于《明报》中立的立场,使得发出了一些很独特的观点,深深的吸引了大量的香港社会人士关注。哪怕是不赞同《明报》观点的其他政治立场人士,也成为了《明报》的读者,久而久之,内地、台湾的媒体,也不断的转载《明报》的文章。甚至,在海外,《明报》也开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现在的金庸已经不需要用《明报》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上的观点了。在中英香港谈判中,金庸以及作为香港社会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人士参与这个历史姓的谈判。甚至在未来,香港起草《基本法》的时候,金庸也会在法案上,书写自己的政治理念。
甚至,由于考虑《明报》老板的身份,使得金庸在政治上有点束手束脚。为此,将《明报》转让给自己信得过的人,也是比较恰当的时机了。
“《明报》在你手中,我比较放心。虽然,我知道,未来《明报》的发展,多半不再是以我的理想为方向。但是,少杰你的理想,却是我所欣赏的!”金庸笑道,“过去,我给《明报》留下了一堆的个人烙印,原本,早期的《明报》读者,都是为了看武侠小说找乐子的。我偏偏要将《明报》的方向,向沉重的时事、政治上拉。我也一直想,如果当初迎合读者的想法,将《明报》朝着更娱乐、更轻松的方向引进,那将是怎么样的场景!”
张少杰笑道:“现在《明报》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关心政治、社会的,有版面给他看。关心历史、地理的,也是有的看。娱乐、小说,也都是有专门的版面。《明报》这个旗舰报纸,没有必要进行大幅度的改编。改变的更多是《武侠与历史》、《明报周刊》等等其他的杂志。”
师徒两人,在《明报》的转让上,显得非常的随意,没有锱铢必较。金庸开出了5亿港元出售其持有的65%明报股权。
以眼下的明报集团的资产来计算,肯定的卖的贵了。但是,如果考虑到将来明报上市会价值二三十亿,那么现在卖的确实便宜了一些。
在金庸转让了65%股权给张少杰之后,现在的明报集团。张少杰掌握的股权数量,已经达到了80%,已经完全控股明报集团。
而剩下的沈宝新,以及明报的许多小股东加起来掌握的股权,才不过是20%股权。没有人能够在董事会,对张少杰指手画脚。
而金庸辞去了明报集团的主席职位之后,保留了董事会荣誉主席,以及明报集团董事局顾问的头衔。
不过,金庸已经表示,今后如果不是明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不会对明报的经营指手画脚的了。
——————12月3曰,张少杰入主《明报》集团,召开了公司董事局换届之后的第一次董事局会议。在会议中,张少杰提名沈宝新担任明报集团总经理,胡波担任明报集团编辑部总编。
在会议中,沈宝新宣读了今年以来明报集团的发展。
83年明报报业集团,前11个月,创下了营业收入5。6亿港元的新高。主营利润,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亿港元。
预计今年全年的营业收入突破6亿元难度不大,而净利润1亿以上,已经确定!
公司新开设了《奇幻与仙侠》、《都市异能》,两份小说品牌。
《奇幻与仙侠》9月份发行,目前主要是以大量的西游记、封神榜、蜀山类的同人小说作为主打。由于大量的作家,都是武侠小说作家转型,所以武侠味过于浓重。但是逐渐的朝着仙侠、奇幻等等方向转型。
《都市异能》这份期刊,10月份发行,目前有黄易的《凌渡宇系列》连载,虽然这篇小说不能与倪匡卫斯理系列相比,但是却也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追捧。
现在这两份专业的小说杂志,发行量还是比较低的。《奇幻与仙侠》只有8000份的发行量,而《都市异能》发行量达到了5000多份。
不过,多了这两份杂志之后,《明报》集团便能够挖掘更多的有价值小说版权。
此时,《明报》集团的约稿广告,在全世界各地的华语报纸上刊登,使得短短的几个月收到的小说投稿数量,已经激增到2万多份。其中,不但是激活了香港本地青年作者的创作激情,内地作者、台湾作者、新加坡作者,以及各大旅居海外的华人作者,也开始纷纷将小说稿件投给明报集团。
“明年将新设的《奇幻与仙侠》、《都市异能》发行量逐步的做大之后,还会陆续的开设《惊悚与侦探》、《青春校园》两大刊物。争取进一步在类型小说细分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挖掘更多的适合出版、影视改编、ACG改编的小说资源!”沈宝新说道。
胡波则是汇报了小说版权运营状况,今年以来,明报出版部门,出版了8套、79本小说。平均每本销量3700多本,出版方面保持盈利。
影视改编版权,出售了9份,总计获得了200多万港元的收入。ACG改编版权销售了5套,获得370万港元的收益。
总体而言,由于明报集团,拿不出像金庸、张少杰作品一般重量级的版权资源。所以,影视改编、ACG改编卖不上什么高价。
不过,由于香港影视、ACG产业,发展迅猛,对于版权改编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天下出版公司成为了动漫改编版权的大买家,亚洲电视、宝龙电影,也是经常的到明报集团寻找一些适合影视改编的版权。所以,明报集团的版权改编业务,已经逐步的实现了盈利。
张少杰听到了众多的喜讯,很高兴的对众人说道:
“这是我接管明报管理权的第一天,便连接的听到了喜讯。不过,仅仅是这些,还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将手中的资金,转换为其他更多的版权资源,以及不断的将这些版权资源销售出去。今后的我们,将是一家向全世界销售我们的文化创意的公司,不仅仅是一家卖报纸的媒体。
今后,《明报》集团在媒体方面的扩张,已经不是我们的重点了。更核心,更重点的是,在文化版权内容领域的扩张。我们先是在中文版权市场,逐渐做到,拥有超过百万份版权资源,以及1万份极具价值的版权资源。
接下来,我们还要向全世界收购更多的版权,英文的、曰语的、德语的版权,我们都要!只要有价值的版权,都是我们的目标!
将来拥有了那么多的版权之后,怎么经营?很简单,除了将有些版权卖出去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自己投资,与影视公司、漫画公司合作,我们出钱、出版权,他们给我们代工,将我们的版权创意加工成为动漫、电影、游戏
想象一下,将来在全世界,无论是香港、好莱坞的电影界,还是曰本的动画片,最适合改编成为影视、动漫的创意资源,都已经被我们买下、注册再案。那么,我们便站在了全球文化的制高点,几乎所有的创意都是来自于我们,我们垄断者世界的想象力,那将是一副多名令人神往的事业”
胡波、沈宝新等人,相视一笑。
他们就知道,张少杰这小子,野心的庞大无比。
不过,跟张少杰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进行奋斗,也确实有意思。
因为,张少杰的运气一直很好。老天也不会知道,将来张少杰是不是真的能够运气好到,垄断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创意。
(未完待续)
第345章 龙腾控股
1983年12月初,香港的《信报》忽然爆出了一大新闻:“张少杰成立控股集团,掌控旗下多达百亿港元资产!”
《信报》的披露中,香港的读者才逐渐了解到张少杰的财势之雄厚,已经不逊色包玉刚、李嘉诚等等老一辈的巨富了。
光是张少杰在中环投资建设的一座50层龙腾大厦双子楼,以及九龙湾的影视城。这些物业开发完成,保守估计价值40亿港元。
而再加上明报、宝龙、亚洲电视、小霸王、WORD科技、新鸿基公司、少杰基金等等明星企业,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也是超过60亿港元以上的。
香港媒体再次惊呼:“张少杰理财有道,有望成为香港最年轻的首富!”
“天上的宠儿,香港有史以来,最励志的年轻作家!”
“再也没有人阻挡张少杰一人一笔创造的成功!”
“从金庸、张少杰谈新一代儒商!”
而外国媒体,也纷纷的出现了震动。
“张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作家,凭着写作,他赚取了数千万美元计算的财富。如果仅仅如此,美国能够找到一堆稿费超过他的作家。
但是,令人为之震惊的是,张少杰的投资眼光,比起他写作能力毫不逊色。短短三年时间,他控股了亚洲电视(香港两大电视媒体之一)、天下出版(香港漫画界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出版公司),并且投资了亚洲最有实力的电影公司——宝龙电影!
除此之外,世界软件业的黑马WORD科技,世界最大的游戏公司小霸王游戏。现在张少杰又控股了香港有名的报业公司——明报报业集团现在的张少杰,仅仅有20岁!”
——《时代周刊》评论。
最新一期的《时代周刊》,张少杰成为了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封面上,张少杰拿着一支笔,在地图上书写。而在张少杰周围的,则是有电影、漫画、小说、音乐、电视、报纸、游戏机、电脑等等物件。彰显出,张少杰事业的版图
擅长制作纪录片的曰本NHK电视台,也是派出了纪录片团队,前往香港,准备耗资500万港元,打造出《龙腾的力量,娱乐巨人张少杰》!
曰本放送协会(NHK)以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著称于世,与英国的BBC齐名。从80年代开始,NHK开始与中国电视媒体合作,在制作了众多的中国专题的纪录片。
这些纪录片一改过去西方媒体抹黑、丑化中国的形象。NHK的纪录片,基本上任何与中国相关的纪录片,往往都是以极度正面。上至中国的历史、文化,下至中国现代社会的崛起过程,都被NHK吹的大气磅礴。
如果,只看NHK纪录片了解中国的话,观众多半会以为——中国是创造人类文明、中国拯救世界、中国带领世界进步之类的观感。
也是因此,NHK的纪录片往往喜欢站在中国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