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回80当大佬-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后来最晚年的时候,简直是判若两人,不但喜欢被各国高层接见,还开始谋求进入各种名人堂、拿美国的各种奖章。
并不是王安变得太快,而是他必须建立威望、建立公司上下对王氏的家族崇拜,为他的儿子铺路。
而在一家美国氛围的大公司里,建立起跨代际的家族崇拜,又是何等的困难?美国人可是从根子上就信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而不是为世袭卖命。何况王安经营的还是最前卫的科技公司。
所以他自己可以不庸俗,但为了儿子,生命的最后三年俗也就俗点了。
车队很快就到了科委办公楼,顾骜领人上去,把王安介绍给国内计算机系统和通讯工程方面的两院大牛们相互认识,一番寒暄自然是免不了的。
主持会议的是委里的一名副主任,领导讲话、勉励自然也是免不了的,然后开始分组讨论议程。
巨型机、大型机这些,顾骜不熟,王安也不熟,自然不用参加那些分组。
术业有专攻嘛,座谈会到了这个级别,都是分得很细的,不会泛泛而谈。
所以王家父子和顾骜都是不约而同参加了服务器、小型机和个人机领域的操作系统战略发展会议。
中科院的相关负责人说了一番之后,就把发言机会让给王安,让王安介绍一下美国相关产业界的发展趋势。
顾骜也不插话,就静静地听。
王安花了将近半个小时,把美国的行业现状、发展趋势梗概讲完之后,有个委里的工作人员提问了。
“王总,请问您对于美国IBM公司去年起联络英特尔所发起的‘开放式个人电脑发展计划’的前景,有什么预判?
根据我们的了解,IBM公司和英特尔,从去年9月份开始,有较大的股价攀升,而且行业资本对其的信心,都与这个计划的实施进度有重大关联。
上个月,我们更注意到一家IBM的系统和驱动软件分包商,微软公司,因为加盟这一计划并扮演重要角色,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几天之内股价也涨了四倍。
您觉得IBM的新开放模式,会是未来服务器、小型机和个人机计算机系统的发展趋势吗?”
这种问题,明显是两院的科学家问得出来的。不过,却很符合委里的行政人员关心的角度,他们是要关心市场对科技的需求趋势的。
王安听到问题后,也是先拿捏了几秒,免得让回答太廉价,或者显得立场倾向性太明显。
“我认为,IBM的奋斗方向,算不上错,但是以如今的硬件综合性能,这件事情在5年内是绝无可能达到让用户流畅、稳定使用的程度的。至于10年之内,我不好预测。
对应用软件接口的全面开放式态度,对硬件搭配的全面开放式态度,要带来多少软硬件驱动兼容性方面的隐患?软件质量又怎么管控?我对有多少用户会喜欢这样的电脑,表示怀疑。
至少以我们王安电脑的经营经验、这些年收到的市场调研反馈,那些商务精英、高层白领,是不会喜欢牺牲办公稳定性,来换取IBM许诺的那些进步的——而这些人,都是目前个人电脑用户的中坚。我并不想自吹,目前美国的商务精英、高层白领,有三分之二的人,办公时用的都是王安电脑。”
第712章 创新者的窘境
王安大致提纲挈领地说了一番,以他的身份,自然没有人反驳。
科学家们不懂产业界的事情。管产业战略的行政人员,也没什么底气。
毕竟人家是实打实市场经济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经验,你行你上啊!哔哔个啥?
人家公司一年卖出去三四十亿美元销售额的电脑、在全美个人电脑市场的占有率比IBM还强,而且是“办公电脑”这个细分领域的绝对霸主,行业内其他品牌加起来都没王安卖得多,这个成绩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注:王安这个牌子,当时在全部“个人电脑”的总领域内,是达不到50%市场占有率的,因为光北美就有苹果的APPLE II,还有modore和Spectrum,都是当年自有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欧洲还有法国人的一些牌子,日本人的NEC在80年代也有跟其他几个公司联合研发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
这些牌子在其他方面都比王安强,王安的优势是“文档处理最便捷专业,而且便宜,去掉了其他非办公功能”。不过当时电脑很贵,除了用来科研的,基本上都是用来办公的,几乎没人拿电脑打游戏,所以办公电脑在个人电脑里占比很高)
王安一开始发言的时候,还力求姿态公允一些,免得让人觉得他是跟IBM同行相轻。
此刻一看中方人员都不反驳,心态就又好了一些。
他给儿子使了一个眼色,示意儿子继续往下展开,说说“开放式系统存在的兼容性弊端”等详细技术问题。
刚才他本人说的那些,是说给行政人员听的。他让儿子说的那些,就是说给技术人员听的了。
刚使完眼色,他还忍不住瞥了一眼会议室一角那两个在拍照的人——今天的座谈会,也是要有照片留档的,万一什么时候要上新闻呢,或者以后要编纂行业发展史呢。会议室主席台上,还挂着横幅。
王安揣摩着,一会儿说不得要拉下老脸,问科委宣传口子的工作人员,要一点照片收藏一下。
回去之后,也好让卡宁汉和约翰·钱伯斯看看:我儿子可是到了国外,也能跟外国的产业科技主管部门的人谈笑自若、并且受他们重视的!你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服他接我的班!
嗯,至于是参加了什么座谈会,可以含糊过去。
八六三什么的,美国人肯定没听说过,哪怕你解释清楚了他们也会轻视。
那就跟卡宁汉他们说,这是一次“不亚于‘尤里卡计划’——也就是欧洲人对标‘星球大战计划’的计划的座谈会”!
蹭名计划这种事情,大家都会干。
王列被父亲鼓舞,也就洋洋洒洒说起技术细节来。他这人没什么开拓性,但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备好了功课来有的放矢,着实忽悠得人一愣一愣,以为“虎父无犬子”呢。
大伙儿非常礼貌地花了15分钟听王列说技术细节,说完之后,刚才提问的行政人员扫视了一圈全场,似乎在询问大家有没有什么看法,尤其目光在顾骜那儿停留了一下。
“张先生,小顾同志,我们对美国的产业界情况不太了解,不知你们二位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是做半导体的,只为电脑集成商提供最好的芯片,这些不是很了解。”张仲谋率先置身事外。
“我觉得王先生说的技术细节,都对,非常精辟,对我也很有启发——个人电脑,乃至小型机、服务器,其操作系统在从封闭式系统向开放式系统转化的过程中,所容易出现的技术风险,王先生几乎都说对了。”顾骜中肯地点评了一句。
不过,王安和王列听了,却一点都不觉得放松。
顾骜这语气,明显是后面马上要跟“但是”啊。
连委里的那名行政人员都听出来了,主动追问:“但是呢?”
顾骜轻轻一笑:“也谈不上但是,我倒是想到了一个笑话——王总,这个笑话您一定不陌生,因为是发生在你的老对手IBM身上的,IBM当年要不是因为这个笑话,也不会有王安电脑了。”
顾骜一句话就压制了王安的插话。
毕竟他直接挑明了这是IBM的笑话,而王安电脑就是靠着IBM无视的市场崛起的。
而其他所有听众,一下子都激起了兴趣。
如今传媒闭塞,并没有什么行业励志故事能听,国内企业家都在拿《松下幸之助传》和《亨利福特传》作为管理学教材呢,顾骜能说出一个IBM的干货黑料,大家也好引以为戒啊。
“40年前,IBM的老板托马斯·沃森说: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就够了。当时他的算法错了么?其实也没错,因为那时候的计算机,都是最尖端国家科研机构才需要的。
他觉得,同盟国四大国每个国家的首都放一台巨型机,整个国家的科研体系都搬到这台巨型机附近,需要算力的时候就申请机时,不就行了么?这么昂贵的东西,造太多不是浪费?
我们中国人或许对这种情景更不陌生了,因为我们穷嘛,直到两三年前,我记得清华大学刚有小型机的时候,也是那么多院系、那么多研究所按需申请机时的。
可是后来呢?出现了大型机,小型机,服务器,个人机。现在的世界,有上千万台的个人电脑存量,电脑已经便宜到3000美元,王安电脑的纯处理文字的机型还不用3000美元,富裕国家已经用电脑开始文案办公了——所以王安电脑才崛起了。
而摩尔定律自从60年代提出后,至今没有失效,我们根据计算机保有量增长曲线简单预测一下,就能断定未来10年,20年,世界上的计算机保有量会达到1亿台、10亿台。
等到地球上有1亿台个人电脑的时候,‘商务精英办公’还会是个人电脑的主要应用场景么?10亿台的时候呢?所以,为了‘未来数年内,商务精英办公稳定性、兼容流畅性’而牺牲其他拓展可能性的封闭设计,真的能适应未来社会么?”
“好像有点道理,历史就是这样的……”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让所有人都觉得有些意外。
因为,本来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还没敢直接附和顾骜。
毕竟顾骜的观点跟美国客人相悖了,总要给友邦人士留点面子的嘛,就算要附和,也回头私下里附和。
然而,这个不和谐的声音,却是王列自己不由自主自言自语的。
也就是说,美国人自己本身被顾骜说服了。
“顾骜这么厉害?连美国人自己都服了,那应该是真的。”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们如是一想,内心顿时有了底气。
而王安一听,好悬没气死——他丫的中国人倒没开口,自己儿子先被同行说服了。
真是窝囊啊,就没点主见吗?
“废物!你难道不知道顾骜是外交有关部门混出来的么!他的口才能信?那是尸山血海里骗出一条血路来的大忽悠!就算道理实打实全对,那也得因为他的出身打个折扣,何况本来就是模棱两可的!”
王安内心如是狂怒吐槽了一番儿子。
这种情况,只能是当爹的亲自跟顾骜辩论了。
王安平复了一下胸腹癌症患处的绞痛,咬着牙说道:“那小顾的意思,是觉得‘软件拓展性’非常重要咯?重要到靠硬件提供企业,乃至他的联盟友商,都无法满足的程度?未来必须进行充分的开放、让谁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应用软件?我们今天讨论的,可不是侃侃而谈的定性问题,是定量分析。我没说IBM的模式未来永远不行,但我说的是5年内肯定不行,10年内不好说——你凭什么有那么大把握?”
姜还是老的辣,王安这番话看起来很中肯,关键是他自己真心这么相信的,所以颇有感染力。
一些与会人员的观念又被他拉回去一些。
顾骜知道这个问题不能正面回答。
因为正面回答铁口直断下预言,是没用的。
不过,他有的是办法。
顾骜可是后世回来的IT人,遇到这种战略性预测,不好预言咱就谈史嘛——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那可是最好的攻击素材了,里面的经典案例,个个都是要人命的。
至于顾骜有没有对《创新者的窘境》倒背如流这个问题,没什么好担心的——你连《创新者的窘境》都不知道,后世怎么可能进得了阿狸巴巴?就算你应聘的是码农你都进不去呀。
克里斯坦森在IT圈里的知名度,那是绝对跟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一个段位的。
“王总,你觉得,25年前老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20年前小型机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你觉得,15年前小托马斯·沃森能预料到10年前个人电脑出现时,需要多少新应用软件吗?
如果你觉得能,那么你知道那两个时代,为IBM提供配套的公司,现在还有多少活下来么?我随便举个例子吧。众所周知,30年前的1956年,是您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并且把专利卖给了IBM,让IBM造出了人类第一块硬盘IBM 350RAMAC。
在此之后,您可能因为再也没跟硬盘行业有交集,所以没怎么关心。不过我倒是复盘过这段历史。当世界上只有大型机的时候,那些为大型机提供22英寸硬盘的企业,他们普遍活到60年代末就死了,98%都死了,只有2%转型活到了14英寸时代,为小型机提供硬盘……”
顾骜的具体措辞,就不全部赘述一遍了,免得水字,反正他就是把22寸、14寸、8寸、5。25英寸……每一代企业因为被其现有目标客户的需求所绑架,而最后死亡的血淋淋故事,复述了一遍。
具体可以去看《创新者的窘境》,写出来能水几章呢。
然后顾骜话锋一转,回到了“当王安电脑被‘白领办公精英’这个目前对个人电脑需求量最大的客户群所绑定、并且限死在不能得罪这批人的空间里,会有什么下场”的问题上。
一点都不敢得罪这群人,你就得不到比他们更Low但更加人多势众一两个数量级的新客户!
第713章 我年轻,我不急
顾骜当面就事论事反驳王安的那番话,总结过来就是一个意思:
在一个增长非常快速的市场里,为了极端讨好现有存量客户,而严格按照对它们需求的“市场调研结果”来安排自己的研发计划,是必然要死的。
76到86到96到06,每过十年地球上的个人电脑存量是翻十倍的,06年的电脑数是76年的一千倍。
而王安坚持封闭式系统和全软件一站式打包、兼容性完美,动机是什么呢?就是讨好目前用个人电脑的主力军——美国高级白领精英,打造对这个人群最完美的办公体验、文档安全性和流畅性。
具体的论述展开中,顾骜当然是旁征博引,还说了很多克里斯坦森写过的行业案例,着实把科委的工作人员和两院的计算机专家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番道理讲完,他们已经不等王安反应和反驳了,而是热切地直接逮着顾骜恐慌式追问,顾不上照顾美国客人的面子了。
“小顾同志,那你是觉得,我们如果要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也要走IBM模式的开放式系统路线了?我们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但能够赢得过IBM么?据我所知,一旦采用了开放式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赢家通吃、马太效应,到时候只能活一个吧。毕竟所有软件商都不可能为两套系统长期开发两个版本的软件。他们肯定会觉得其中一套用户多,就专注做好用在这个版本系统上的软件,另一个竞品系统就算做,也不是原生态的,是移植的,BUG也会多一些。久而久之用户肯定愈发集中到最好的那个系统上了。”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科委的一名工作人员。
顾骜听了,也不禁暗暗点头。1986年,中国的科技管理人员,能说出赢者通杀、马太效应,并且推演出后面这些常识,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是个有见识的,难怪可以到科委来混到职务。
顾骜便中肯地解答:“确实是这样,这位同志说得一点都不错。我们甚至可以说,IBM今天主导了这个掀桌子的事儿,到最后它自己受益也不会很多。到时候,‘最好的操作系统’会赢得个人电脑行业的主动权,而‘最好的硬件整合商’反而会被反噬,被其他低成本品牌蚕食。
今天IBM主导的这个‘开放电脑计划’联盟,三方主要是整机集成的IBM、核心技术元件供应商英特尔、以及软件系统供应商微软。未来,我觉得英特尔和微软会成为最大受益者,而IBM,不过会成为一个在个人电脑领域,掀掉王安和苹果桌子、让大家都没得吃的挑衅者。
不过,这对于IBM来说,也不是不可接受,因为IBM的主要业务就是大型机和服务器。就算它最后在个人电脑领域赚不到钱,他只要确保地球上没人能在这个行业赚到大钱,就够了。
IBM相当于是把处在电脑用户金字塔最底层的市场彻底砸烂了、谁都别挣大钱,然后换取它自己在金字塔倒数第二层的霸主地位,间接变成最底层。”
此言一出,主持会议的工作人员纷纷侧目。
而王安也露出了痛苦的神色。
王安骨子里还是不相信顾骜的全部分析,但他知道,至少顾骜对IBM动机的分析是对的——如果IBM拿不到王安的市场,也要掀桌子谁都别吃。
这不仅是因为理性让他相信,而是感情也倾向于让他相信——王安跟IBM从1956年,他发明硬盘后,跟IBM的法务斗争就开始了。
王安跟IBM斗了整整30年,所以任何说IBM坏话的,他都倾向于相信。
这也让他对顾骜刚才驳面子的反感降低了些,觉得顾骜确实是在“就事论事”。
你骂完一个人后,想要不让他记恨你,还觉得你公允,该怎么做?顾骜的例子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你应该骂完他之后,再各打五十大板地骂一顿他的敌人。
王安还沉浸在沉思中,会议主持人员却开口发问了:“那小顾同志,既然你说在个人电脑层面,开发封闭式系统未来没有前途,做开放式系统全球又只能活一个,那在这个领域究竟该如何布局?难道你就只破不立,没什么建设性的路线么?只会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可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顾骜叹了口气:“正面跟IBM竞争肯定是不行的,这不是技术和投入的问题,也是国际形势、综合国力的问题。美国人不会容忍其他国家来制定这个国际标准,中国的国力,十年之内,甚至二十年之内,没有可能从底层挑战这一点。
而IBM在系统层面的合作商,也已经被微软占住了,这个位置同样不是中国人能顶替的,就算我们技术比微软强,IBM也不会选一个中国公司合作。
我们只能先隐忍加入这个国际分工当中去,这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无奈,因为它没法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一定要跟全世界标准互通。当然,国家的科研实力,可以往服务器以上的大型机、巨型机系统发力,保留技术积累的惯性,我们隐忍的只是个人电脑这个应用技术层面的利益。”
“那你还是没说怎么做啊!说来说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块纯放弃之后,就交换不来一些别的利益筹码?”
“我说了——刚才前文我说过,王安电脑这种路线,那种封闭式系统,会被局限在‘商务精英’这个细分领域,无法往未来更大十倍的新个人电脑用户群发展。
我也说过,根据以往IT硬件行业的经验,每隔20年一代,会有98%专注于服务旧客户的科技企业完蛋——那不就还有2%苟活下来了么?这2%怎么苟活下来的?就是靠专注服务好了旧时代的老客户。
老客户不是不能服务,只是因为产品降价,老客户的总市场容量萎缩,养不起那么多企业了,但一家还是可以的。未来封闭式操作系统做得好的企业,死掉绝大多数是必然的,但能活下来1家,也是必然的,不可能彻底被IBM杀绝。
我们要关心的,无非是这活下来的一家,是王安,还是苹果,还是别的什么公司——比如我们中国人的公司。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摆正心态和定位。如果一家传统封闭式系统个人电脑公司,想与IBM为敌,把资源浪费在与IBM竞争上,那它必死。
但如果他知道对IBM服软,隐忍过这些年,把精力专注于诛杀苹果、Spectrum、modore,那它就有苟活过去熬过寒冬、等待转机的机会。”
顾骜说的都是大实话,历史上,IBM模式起来后,可不就是还活了一家么,只不过,那一家是苹果,而且活得不太好。
因为苹果电脑的销量从那一刻就停滞了,而电脑的价格却在不断降低,所以从90年代中前期到21世纪初,苹果公司就是在逐步衰落的。
活肯定是能活下来唯一一个的,无非历史会选择是王安活还是苹果活。
只论脑子轴一根筋这个缺点,王安跟乔布斯其实是一样一样的,他们坚持系统封闭程度的思路也是一样的。
只可惜王安辈分高,年纪老,人家比乔布斯早了20年得癌症,活不到IBM模式由盛转衰的那一天了。
然而王安听到这儿却彻底怒了,对顾骜厉声反驳:
“转机个屁!科技一旦从牢笼里放出来,就只会进步,不会倒退。个人电脑这代产品都彻底放弃了,还哪来的‘下一次代际更替时候的转机机会’!这一次被IBM压住了,就永远被IBM压住了!”
对方这么说话,已经是毫无风度了,但也是被触动了内心的夙怨,才略微失态。
顾骜并不想再反驳。
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说服了科委的会议主持人员,这就够了。
顾骜今天又不是真心来救王安的,他只是不希望浪费国帑,别让王安的咨询意见带偏了国家经费的分糖。
另外,“王安试图给他儿子建立声望”这个动机,顾骜也早就洞若观火了。
不说顾骜本来就善于揣摩利益分配,最关键是顾骜知道王安传位给儿子这个历史事实。
所以,顾骜今天要做的,就是顺便用无可辩驳的道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