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都市模拟人生-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名篇。
  “海平文仙”田子华,成为青州境内,文人墨客群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偶像人物。
  至于《漫画》,不要问我有多火,每到月中月尾,去子华书屋门口,看看排队购买漫画队伍的长短便知,这类新型文学作品,一经推出,像是在市中心投放了一颗颗的原子弹,团灭了无数识字之人,十分钟,只要排队时间超过十分钟,你便离最新一期的《漫画》擦肩而过,再掏多少钱,在别人没有看完之前,你绝对买不到。而《漫画》中那些精彩纷呈的故事,也如同收视率100%的电视一般,每发行一期,各个城市,街头巷尾,都能听见剧情讨论之声,都能听到“哇哇”惊呼之声。
  除了一些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的老古董,《漫画》,成了中青年知识份子,男人、女人,尤其是青少年们,最狂热喜爱的课外读本,那一本本的漫画书,如刚出来的游戏机和网吧,不知让多少人着魔沉迷、不知让多少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也不知让多少家长,头痛烦躁,家庭暴力了多少次……小小的漫画,成了无数子女与父母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也正因为这,海平文仙田子华,被无数家长列入了黑名单,当街咒骂了无数次,逼得田子华,不得不在每期漫画的封面上,都加上一句:“小儿勿看漫画”。
  短短一年时间,子华书屋的三种读物的销量,从开始的平均每期销量不到千本,后均暴增了十倍以上。
  至天圣廿二年,十二月,第十八期半月刊发行后,经过销量数据统计,这一期的三种读物销量为:《故事会》,卖出13000册,《子华文集》,卖出15000册,《漫画》,卖出17000册。
  这些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因为这个世界的书籍售价,普遍还是很高的,能卖出这么多,一方面说明其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有钱人和知识阶层人数很多,说明这个世界的识字率,没有周鸣想象的那么低。
  且为了提高销量,扩大影响力,子华书屋的三种读物,售价比盗版读物还低不说(主要是子华印刷厂的印刷成本,做到了让盗版无利可图的程度),为了尽量减少读者的阅读开支,子华书屋还提供“半价回收、低价出租”服务,即读者购买一本读物,看完之后,可以以售价的一半,退还所购读物,子华书屋会把这些半价回收来的读物,再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对外租书服务……
  靠着种种手段,子华书屋,拥有无数死忠读者不说,甚至做到了98%以上的书店盈利,盈利数额,相当可观。
  ……
  年后。
  天圣廿三年,正月初三。
  青州,河东郡,安平崔家。
  布置的富丽堂皇、格外喜庆的崔家大院,今天要来一位异常尊贵的客人。
  为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崔家上下,按照最高规格,提前准备了多天,族长族伯亲自站在门口等候,看到茫茫雪地里,那辆驷马拉拽、缀有七彩装饰,周围数十武师护卫中间的华丽马车出现后,一个个精神一震,激动不已:“来了来了,终于来了。”
  大院门口。
  华丽马车上,一双绣着牡丹的玲珑绣鞋,轻提裙摆,轻轻踩在铺到脚边的地毯之上,一肩披纯白狐裘、仪态端方、气质高冷的年轻女子,凤目看到等候门口的众人,和院内堂皇富丽的布置后,不经意间,秀眉微微一皱。
  “真不愿来这个地方。”
  作为中州清河崔氏的嫡脉贵女,提前两个月动身,奔波三千里,来到青州这个崔家旁支省亲,崔云华心里并不乐意,奈何家族人手不足,总要派位有点分量的子弟,在年节这个点,探望这支崔家旁支即便这条支脉,偏远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谁都不愿意来,崔云华只能主动请缨,替父兄分忧,因为省亲这种任务,是可以算作家族贡献的,如果省亲效果好,稳固住了远亲旁支的那些纽带,是可以给本家带来很多利益的,也会提高完成任务者,在族里的地位……正是看到了这些点,自幼聪慧的崔云华,才接了这个家族里,所有人都对她感谢不已的艰巨任务。
  但……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作为清河崔氏的一条重要旁支,安平崔氏的种种表现,让她非常失望。
  拿今天迎接她的这些排场来说,太过低俗失仪,首先,哪怕贵客再尊贵,族长和长辈,是没必要亲自到门口迎接的,其次,那些仆役侍女,站姿散漫,喜形于色,还有的目光淫縻,痴形呆状,让她如吃了苍蝇一般……还有院内的布设,大金大红,俗气至极,布局毫无讲究,她能挑出一百处不当之处。
  “安平崔氏,确是清河崔氏分出的支脉么?就算是,想必也是那种婢生庶脉吧?”
  巨大的差距,崔云华一方面对自己良好的家教素养颇感自傲,另一方面,此番省亲结束,她决定,以后再也不接这类省亲任务了。
  不过,心里有再多的吐槽,面色如常的崔云华,还是维持了基本的礼仪,亲手送上从中州带来的一包故土和一颗树根,安平崔氏族长崔平,则回赠一节树枝和一包杏果……一番宾主相宜的问候客套后,一同进入了崔家大院中。
  一连住了三天,崔云华勉强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她受到的招待还是不错的,崔家上下,老少瞩目,关怀无微不至,各种要求竭力满足,还弄来不少当地特产让她品尝,她感觉很是不错,譬如那种海平鱼干、海平鲸鱼肉等,口味不错,别有一番大海的风味。
  这两天,崔云华,也以她气质之高贵,举止之优雅,谈吐之得当,让人如沐春风之余,也让崔家上下,自惭形秽,私下感慨:不愧是本家的贵胄子弟,安平旁脉的子弟,自愧不如啊。
  所以,无形的距离感,让崔云华,这两天,在安平崔家,并没有结识几位谈得来的朋友,大多是止于礼貌的客套,她也习惯了这种客套,也不需要在这结识什么朋友……
  不过,崔家大院内,有位天真烂漫、十四五岁的少女,总爱缠着她不说,还给她看了她最爱看的几种杂书。
  这几种杂书,封面名字都很怪,叫什么《故事会》、《子华文集》、《漫画》之类的,她都没看过,但被这位少女当成宝贝一样珍藏,又极力向自己推荐……闲极无聊的崔云华,怀着瞄一眼的心理,翻开了一本,这种小孩子爱看的杂书……
  连看两天两夜,才看完十几本书的崔云华,揉了揉酸胀的杏眼,问那位少女道:“柔儿,这些书我怎么从来没看过?你从哪买来的?你带姐姐去买一些回来可以不?”
  再过几日,她这趟省亲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些杂书,她想带几十本回中州,在回去的路上慢慢看。
  一身粉色襦裙的崔柔,摇摇脑袋,糯糯地道:“现在子华书屋这些书已经卖完了,买不到了!除非,让我表哥送一套给你!”
  说完,她又神神秘秘地,凑到崔云华的耳边细声道:“云华姐姐,告诉你一个秘密哦,子华书屋,就是我表哥开的,我表哥田子华,就是你看的那些书的作者,他画的漫画,我最喜欢看了!”
  说完,她一脸骄傲地挺起了小胸脯,笑着露出两颗小虎牙。
  什么?
  崔云华杏目圆瞪,赶紧找来几本《故事会》《子华文集》《漫画》,果然在很多作者笔名落款处,看到了“子华先生”四字。
  她急切地问道:“这些书和漫画,都是你表哥创作的?你表哥就是‘子华先生’?你没有骗我吧?”
  崔柔嘴巴嘟了起来,顿时不高兴地道:“云华姐姐,我干嘛要骗你啊,子华先生,真的是我表哥,我没有骗你!”
  “子华表哥来了!”
  “子华表哥带了好多礼物过来啊!”
  “子华表弟,想死我了!”
  崔家大院外,忽然传来一阵热闹的喧嚣,平静的大院内,听到一个名字后,仿佛炸开了锅一般,人人拼命向前院跑去,一个个欢呼雀跃,无比热闹。
  “啊!!”
  面前的少女突然一声尖叫,两腿像绷紧的发条,飞快向着屋外弹去,边跑边大喊:“子华哥哥,我的礼物!”毫无丁点世家贵女的风范,吓了崔云华一跳,惊的她目瞪口呆。
  良久,她喃喃地道:“子华先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第十五章 咏梅之词
  
  院子门口,停放了三辆大马车,一辆载客,两辆载货。
  “子华哥哥,礼物,我的礼物!”
  一见到自己,表妹崔柔,就像树袋熊般挂在自己脖子上,像一个孩子般,纯然不像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
  大周国,很多十四五岁的少女,可能已是一两个孩子的妈了。
  “有有有,你的礼物在这里。”
  周鸣从马车厢里,拿了一沓薄薄的只有十来页的漫画出来,首页页头写着《小柔儿的故事》,里面画了一些简简单单的故事……其实他不太愿意画这些幼稚的故事,奈何表妹强烈要求,别的礼物都不要,就要有她在里面的漫画,周鸣只得抽出半天时间,弄了一份这么特别的礼物。
  “谢谢子华哥哥!”
  一脸欢喜地接过礼物,猝不及防间,小妮子在自己脸上亲了一口,再转头看去,她已抱着漫画,低着头红着脸往自己闺房跑去了。
  周鸣摇了摇头,这表妹,和妹妹田娇一样,都是孩子一个。
  叫仆役搬下大堆礼物,一一送给各位长辈。
  “外婆,这是从高济国买来的山参,对您老身体好,长命百岁。”
  “外公,这是从抹香鲸体内提取出的龙涎香,提神醒脑,精力旺盛,还有这盒晒干的鲸鱼肝片,一天服用一片,对眼睛好。”
  “大姨,你看看这是什么?念珠蚌的珍珠,最好的32颗都给你了,这种珍珠,田家的海洋捕捞公司,一年最多收集100颗。”
  “三舅,您身子骨不太好,这几年一直想要个儿子没要成,看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瀚海国买来的虎鞭和虎骨,足有几十斤!三舅,明年你要是还抱不上儿子,可就别怪侄儿没帮忙了。”
  周鸣这话,惹来三舅和三婶的两下轻打。
  站在一旁,默默看到这幕的崔云华,心里颇为费解,大厅里这位,一边给亲朋好友送上礼物,一边说着粗俗话语,偶尔还开些不轻不重玩笑的年轻男子,就是子华先生?
  她不相信,这位在她家里,定会被看成轻佻、不知上下尊卑的无礼男子,怎么可能会是子华先生?
  或许是此地风俗原因,这位男子的各种无礼举动,在这个大厅里,竟显得那么的自然,毫无唐突之处。
  而那些接收礼物之人,不论男女老幼,不论各自是什么性格,对这位男子的祝福话语和厚重礼物,都十分满意和受用,一些不轻不重的玩笑,更不时惹的众人哈哈大笑,大厅的氛围,也因这个男人的到来,变得无比热闹欢快起来。
  这一幕,看的崔云华心里颇不是滋味:几天前,她才是这里最受欢迎、最受瞩目之人,今天,这个男人到来后,她发现,原本是崔家焦点的她,此刻已沦为焦点旁边的光环,虽仍旧亮眼,却已让她产生了落差之感。
  “咦,这位客人是?”
  看到站立偏门一角的那位清丽女子,周鸣看着她问道。
  “哦,”外公崔平赶紧把她拉了过来,为他介绍道:“外孙儿,这位是我中州本家,清河崔氏的贵女,崔云华。”说完,他又拉着周鸣为她介绍道:“云华侄女,这位是我的外孙,田建,字子华,他比你小几个月,你叫他子华表弟就好了。”
  听完介绍,崔云华捡福了一礼,对周鸣道:“子华表弟好。”
  周鸣对这位面色冷淡的女子拱手一揖,道:“云华表姐好,表弟来的匆忙,没有多备几份礼物,改日一定加倍奉上,万望云华表姐勿怪。”
  “不必了,我也没有给你礼物,无须赠礼。”崔云华淡冷地道。
  “……”周鸣不知说什么好,这位容貌绝艳的女子,话里好像带着一股火气……
  话不投机,那便没什么好深入交谈的,人的性格多种多样,再合群的人,也会碰到合不来的人,尤其是谜一般的女人……即便周鸣经历过无数,也不敢说完全了解女人。
  当晚,靠着周鸣带来的半车海鲜材料,崔家大院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海鲜火锅大宴,周鸣亲自在厨房指导,调制配料,海鲜火锅宴开席后,便是闻着那股扑鼻的鲜香味,坐席上的人,就忍不住耸动喉结,大流口水,拿着筷子蠢蠢欲动。
  坐在贵宾席的崔云华,秀眉大皱,这种十几人围成一桌的宴席,她还从来没有吃过,而且还是十几双筷子,在一口锅里捞东西吃……这让在正式宴席上,习惯了分餐制的她,实在是无法习惯。
  但客随主便,有心发作的她,还是根据主人要求,第一个开动了筷子,而后众人才纷纷动筷,一时间,人人胃口大开,大吞大咽,并用手直接掰开海蚌,吸允里面的汁水……
  她,只吃了个五分之一饱。
  ……
  第二日,上午。
  “他真是写出那些诗文佳作,画出那些精彩漫画的子华先生?”
  看着正在院子雪地里,陪几个妹妹玩堆雪人、打雪仗游戏,玩的不亦乐乎的年轻男子,站在一旁的崔云华,还是无法接受,这位“嬉皮笑脸”、“搞怪多端”的年轻男子,是她心里幻想的“风度翩翩”、“白皙俊朗”、“谦谦君子”的子华先生?
  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
  但昨晚,她翻看了崔柔手里的那本《小柔儿的故事》后,画风风格上,她心里已基本确认,这位比自己还小几个月的年轻男子,确实是那位子华先生。
  最起码,是画出那些漫画的子华先生。
  至于她最喜欢的那些诗词文章,是不是也是这位“子华先生”写的,还需确认一下。
  恰好,看到院子墙角边,几株傲立于冰雪寒风之中梅花,她心里一动,走到年轻男子身旁,看着梅花轻叹道:“多美的梅花啊,真想赋诗一首,赞赏一番这些雪中盛放的梅花……奈何搜肠刮肚,也织不出半篇锦绣……”
  她转头看着周鸣道:“子华表弟,听说你颇善诗词,可否写出一篇应景的诗词出来?”
  说完,她开始仔细观察这位表弟脸上的表情,见他眉头微蹙,陷入一阵苦思冥想时……
  果然是写不出来么?
  想想也对,一个人在绘画领域,有极高天赋,已算是不错了,在诗词歌赋方面,再有那么出众的天赋,那就有些不正常了。
  想必还有一位名叫“子华先生”的人,是《子华文集》里,写出那些精妙诗文的真正作者吧……
  正在她浮想联翩之际,一个声音在她耳边响起:“说起咏梅诗,我这真没多少,但有首咏梅词,当做礼物送给你吧。”
  “听好了,这首词的名字叫:卜算子咏梅!”
  于是,她听到一个抑扬顿挫的声音道: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
  崔云华完全陷入到这首词的意境中,脑子极力回想,记忆力里,却找不到任何一首,内容和这首《卜算子咏梅》相差不多的词。
  这是一属于他创作的,她亲耳见证到的一首全新咏梅词。
  一首气概万千、称得上千古佳作的咏梅词!
  他,真的是子华先生!
  看崔云华一脸呆滞的样子,周鸣微微一笑,心里并没有多少波动,一首剽占之作而已,念出来,只是想让对方欣赏一下而已,看起来,效果是稍微有点过头了。
  不过,她这副呆滞的样子,比那副冷冰冰的样子好看多了。
  “阿兄,快过来陪我玩会啊!”
  妹妹田娇在喊自己过去,周鸣应喏一声,朝正在滚雪球的妹妹走了过去。
  就在崔云华晃过神来,要返回房间,找副笔墨,把刚刚听到的咏梅词记下来时,一个声音传到耳边道:“云华,你应该多笑一笑,如果你能活十几世,你会发现,与其戴着一副面具与人交往,还不如摘下面具,活的轻松一些……人生,真的不长啊,趁年轻,不抓紧时间活的潇洒开心一点,后面,就没有机会了……”
  崔云华娇躯一震,如遇雷击,久久不能言语。
  
第十六章 德云之社
  
  两天后。
  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
  崔云华踏上马车,面色复杂地,进入了车厢中,心里百感杂陈。
  有放松,有解脱,有感慨,心底深处,竟还有一丝不舍。
  尤其是在获得那人赠送的一整套54本《故事会》、《子华文集》、《漫画》等书,以及其中三本,附带上他的本人签名后,那一瞬间的惊喜,差点让她忘了豪门贵女的矜持,欢喜的几乎大叫。
  而这两天,这位子华先生“洒脱不羁”、“英伟俊朗”、“幽默风趣”的形象,也把她心里的审美理念,搅的天翻地覆,虽一开始不甚感冒,但只相处了一两日,虽极不愿承认,和那人交往次数多了,任何人,都会喜欢待在他身旁的感觉。
  一个人影,轻轻烙印在了她心里,伴随车夫的一声“驾”喊,马车缓缓启动后,那枚印章,又仿佛被人重重一按,那颗烙印,陡然变得无比清晰起来。
  “子华先生,我还能见到你么?”
  玉指轻抚一本《子华文集》,她喃喃自问。
  ……
  送套书给那位中州来的清河崔氏的贵女,不是周鸣想泡妞把妹,追求对方,也不是心血来潮,想在妹子面前装个逼……他这么做,自然有他的深意。
  这位妹子所在的中州,可是文人墨客如云、世家豪门如雨、皇族贵胄龙盘之地,有多少声望点在那等着他?
  但,现在的周鸣,还不满18岁,出名太早,太过妖孽,人们还接受不了,得一步一步造势,徐徐图之。
  怎么造势?
  就是想尽办法,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上层人士知道他的作品,再借助这些名人的朋友圈,像微薄转发一般,把他的作品,扩散出去。
  青州境内,他已有了“海平文仙”的名号,但大周的其他州郡,知道他的人还不多,不少地方,可能连他的名字都没听说过,要知道这不是网络发达、交通便利的现代,在这个可能80%以上老百姓,方圆百里都没走出过的古代,有名的,可能都是些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上古人物……
  当前时代想出名?除非你是刚坐上龙座、改元换号的皇帝,老百姓才会知道,换皇帝了,日历也该换了。
  所以,不论是走亲访友,还有参加聚会,周鸣随身都会携带几套书集,赠给那些值得赠送的客人,特别是那些从其他州郡远道而来的客人,他都会主动赠送一套,扩大影响力。
  不过,这种影响力,还是局限于上层社会,风花雪月的小圈子里,影响毕竟有限。
  周鸣最看重的,还是走群众路线的“德云社”计划。
  ……
  天圣廿三年,正月十五。
  海平县,靠近海边的一渔村附近,一处平坦高地上,一座宏伟高大的建筑,拔地而起。
  这栋砖木建筑,形如八卦,牌楼高大,占地足有五亩,中央是一个占地两亩的广场,四周是环状连体木楼,用了百根大红漆柱支撑,三层布局,内有茶馆、酒楼、零食铺、小剧场、后台化妆室、训练室等上百个间室,建筑总面积,超过5000平米。
  为了建造这栋建筑,周鸣动用了千名工人,派出海船,从高济国进口了大量百年树龄的金丝楠木,历时一年建设,加班加点,终于把这座最多可容纳3000人的剧院(极限情况,可达到5000人),给修建了出来。
  甚至,为了让这座剧院,具有良好的采光性与内部回音特性,周鸣带人烧制出了透明玻璃,覆盖在了剧院屋顶;亲自参与了广场大舞台的设计,在天坛造型的舞台的地面,铺了回音性能良好的大理石,广场四周,修造了18道回音墙;环状木楼楼顶,加装了扩音装置……绞尽脑汁,想出种种手段,终于在这个没有音响和扩音器的古代,做到了站在这个舞台中央大声说话,台下千人能清晰听闻的程度。
  德云社!
  这块字体龙飞凤舞的鎏金牌匾挂上去后,周鸣松了一口气,走群众路线的德云社计划成不成,就看这座剧院开张运营后,观众的门票购买情况怎么样了。
  硬件打好,还需软件支撑!
  所以,在剧院建成的前几个月,周鸣派出大量“星探”,去青州的各个郡县,开出高薪待遇,大肆招募民间艺人过来。
  还别说,这个正处于盛世的时代,有闲有钱的中产阶级多了以后,各类民间文化表演艺术,如百花齐放,也变得十分红火起来。
  如茶馆酒楼里,说书唱书的评书先生,各个郡县都有,水平有高有低,算不得十分稀奇,周鸣开出月薪五贯,包吃包住,还有打赏提成的待遇后,一次招募了十五位评书先生过来,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语言表达水平都很不错,周鸣给他们培训了几天,传授了几招绝活后,有几位醍醐大悟的评书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闭关,出来后就仿佛变了个人般,说出的评书,给人一种欲罢不能、怎么听都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