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走未来路-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藩国害怕皇室削藩,皇室也害怕兼并行为诞生强藩,投鼠忌器心理导致大家一直保持均衡。
毛九忠骇然改变了玩法,他一脚踢翻了九州熟地禁止兼并潜规则。以中国历史为鉴,这仿佛是春秋到战国的剧烈转变。在此之前,大家推崇争霸游戏,仅仅追求富国强兵,不并它国之土,不录它国之民;在此之后,割地兼并陡然频繁起来,各国都追求得其地收其民,弱国土地越来越少而渐渐灭亡,强国则滚雪球般越来越强。
有人兴奋战国七雄式玩法,更多人却希望维持尊王攘夷秩序。
尊王攘夷派系激烈批评魏燕辽东之盟,要求魏国归还它在燕国境内的非法占领地。可是,好不容易才得到出海口的魏国利益集团,怎肯愿意放弃大片沿海沃土?
魏国的坚持,旋即迎来一波又一波非议。简而言之,毛九忠赢得了魏燕战争,名声却瞬间大坏。甚至,连吴国丞相戚继光都深受其累,魏燕辽东之盟不久,戚继光就郁闷宣布致仕。原戚继光部将吴惟忠肩负起吴国丞相之责,并迅速表明吴国的政治态度:“祖宗规矩不可破,辽东之盟属于非法盟约。”
魏国怎样应付这波危机呢?
魏国首先诡辞曲解九州范围,说燕国割让的诸府之地不属于传统中国九州,莫说积贫积弱的赵宋王朝,便是国民一直为傲的盛唐,中原也无法置县置乡。舆论理所当然予以反驳,说一千七百余年前的刘汉王朝就已经在这片土地设置了幽州辽西郡和辽东郡,燕国辽西地盘怎能不属于传统九州?
其次,魏国却又深知适可为止的道理,声称仅此一例,绝不窥探其它九州熟地。为了表示诚意,魏国停止干涉赵国内政,甚至主动把昔年单骑逃窜到魏国的赵国国王魏顺宗沿海路送到鲁国。
一则畏惧毛九忠百战百胜威名,二则魏国积极示好,皇室及十九藩国的制裁始终停在舆论声讨和贸易封锁,未能真正组建一支可战的联军。或许为了平息各国的敌意,毛九忠旋即调整用兵方向,开始整合起蒙古高原的草原部落。
说到蒙古高原,随着以越武卒方阵为代表的热兵器军事战术越来越成熟,草原骑兵的威胁度也随之降低。魏夏帝国之所以未能正式兼并蒙古高原,完全是因为燕国、魏国、晋国、周国、唐国等藩国互扯后腿,谁也不愿意对方把蒙古高原据为己有。因为各藩国的暗中支持,蒙古高原也呈现碎片格局,没有一家大型势力。
魏燕战争结束,燕国以全面撤出蒙古高原的条件换取贝尔加湖之北领土保证,魏国兵威顿时覆盖所有草原部落。再者,贵族眼里无国家,为了保证自家领地安全,许多燕国贵族都主动投靠百战百胜的毛九忠。若非燕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势力有海洋藩国依靠,燕国高层甚至敢无视国家利益与魏国缔结攻守同盟,抵制要求魏国归还燕国辽西的“舆论胁迫”。
有了部分燕国贵族配合,毛九忠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彻底征服蒙古高原。
魏国更加强大了。
其余藩国的联合制裁,愈加苍白无力。
时间到了1593年,尽管各藩国内阁仍然严厉批评魏国,贸易封锁却渐渐形同虚设,大量商人肆无忌惮向魏国输送战略物资。
然而,大家都小瞧了毛九忠的雄心。
1593年,毛九忠纠集草原部落青壮,以魏国步骑为核心精锐,以草原骑兵为炮灰或仆从兵,挥师攻向西域。
说到西域,魏夏帝国对西域的控制力度远远不如李唐王朝。魏夏王朝早期,皇室忙着削藩大一统,藩国忙着反抗削藩,无暇攻略西域;魏夏王朝后期,地理大发现冲击,贸易和殖民导致帝国重心转移到海洋,懒得耗费心思征服荒漠。而具体到唐国藩国,它只有甘肃行省和宁夏行省地盘,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都无法对草原部落形成绝对优势。魏夏王朝早期,蒙元残兵屡屡突袭唐国内地烧杀抢掠,当真苦不堪言;待热兵器军事战术瓦解了草原部落的威胁,魏国、周国、汉国等邻藩又来扯后腿,不许唐国从容继承李唐王朝的辉煌。
截止1593年,唐国经过先辈不断努力,向南兼并了青海行省,并间接傀儡了乌斯藏;向西则止延伸到哈密地区,与叶尔羌汗国在吐鲁番地区僵持。吐鲁番地区,基本就是魏夏帝国经营西域的极限所在。
而毛九忠,显然不愿意维持这样的格局。
1593年,毛九忠驱赶草原部落仆从兵挺进西域。琐碎而又频繁的追剿,毛九忠交给草原骑兵负责,既能通过杀戮降低被征服地区的人口密度,又能通过战争损失降低已征服地区的草原部落青壮密度。只有遇到难啃钉子或者坚固城池时,毛九忠才出动魏国精锐步骑,集中火炮摧毁敌酋的侥幸心理。
卫拉特汗国,灭亡。
叶尔羌汗国,灭亡。
仅仅一次西征,毛九忠就横扫西域,大幅度增加魏夏帝国的西部边界。
这仍不是毛九忠的极限。
1594年,毛九忠骇然率兵继续西征。
布哈拉汗国,灭亡。
希瓦汗国,灭亡。
哈萨克汗国,灭亡。
波斯,肢解。
1594年到1598年这四年时间,毛九忠及其麾下将领横行中亚,兵锋所向,皆无敌手。直到这时候,魏夏帝国诸藩才冷吸一口气,明白毛九忠的志向:毛九忠就是要做成吉思汗,再造蒙古帝国啊!
原来,昔年把赵国国王魏顺宗拱手送给鲁国的示弱只是假象,毛九忠其实是想吞并草原部落方法增强魏国实力,而后再回首中原与各藩对抗。尽管魏夏籍借推翻蒙元起家,且以越武卒方阵和吴武卒方阵的军威小觑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骑兵,但谁也不敢真正轻视蒙古帝国威胁。魏国有一支成熟的热兵器军队,也有成熟的后勤建设,更有一位毛九忠这样战无不胜的统帅,倘若任由魏国建立全新的蒙古帝国,中原诸藩国必将从此夜不能寐。
必须遏制魏国!
中原诸藩国害怕魏国携战无不胜军威渐次兼并,皇室更怕天下从此姓毛不姓魏。面对魏国威胁,中原诸藩国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除了畏惧魏国兵锋而宣布武装中立的唐国和内政分裂的燕国,皇室及十七藩国快速签署战略合作协定。
很快,机会来了。
1598年,魏国国公毛九圣逝世,嫡长子毛尚德继位为第十三任国公。
中原诸藩国趁机离间毛九忠和毛尚德的叔侄感情,造谣说毛九忠征战归来就会篡位。这句谣言其实经不起推敲,毛九忠横行西亚、中亚及蒙古高原,强军锐卒以数十万计算,他想篡位早就篡位了。但是,毛尚德害怕啊,毛九忠昔年就曾帮助毛九圣篡位,焉知他不会再来一次?于是,毛尚德在近臣建议下,改封朔方伯爵毛九忠为胜蒙伯爵,意思夸他比蒙古帝国还厉害。
与此同时,毛尚德派遣使请功皇室,希望皇室把胜蒙伯爵国升格为胜蒙公爵国。魏藩是公爵国,只能分封伯爵。如果由皇室赐爵公爵,胜蒙公爵国顿时和魏国公爵平级,等同一宗分两国。
毛尚德的胜蒙伯爵国提议细节,蒙古高原及西域领土划给魏国,这是他的私心;哈萨克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伊朗等新征服领土,毛尚德自知没有能力接收,都大大方方划给了胜蒙伯爵国。胜蒙伯爵国囊括现实世界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部分伊朗、部分阿富汗,比皇室直辖行省面积大多了,或许是这世界上最大的伯爵国了。
平心而论,胜蒙伯爵国思路相当不错。
于毛氏魏国来说,一宗两分,未来前景一片辉煌;于中原诸藩国来说,就像魏姓诸藩国而今彼此攻伐不休,待魏国分宗,两国后裔必将因为利益而渐渐滋生矛盾。只要毛九忠没有能力借助被征服地的人力资源骚扰中原,允他做胜蒙公爵又如何?
第480 春秋到战国(三)
第480春秋到战国(三)
地理大发现以来,因为海洋藩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成功,诸夏中央王朝思想愈加牢固。九州熟地是文明之土,其它国家皆是蛮夷。又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越国到卫国,皇室到鲁国,都曾因为轻信蛮夷而吃亏,间接变得越来越保守,一国两制办法分别治理九州本土和殖民地。
凡此种种,魏夏藩国都轻视九州本土之外的扩张,并不羡慕毛九忠再现蒙古帝国奇迹。盖因为,如果领土涵盖殖民地及势力范围,海洋藩国的国土面积也都无比辽阔。皇室、越国、卫国、吴国、鲁国等五家海洋藩国,相继建立日不落殖民地帝国,它们在天竺,在昆仑,在蓬莱,都肆无忌惮地圈地;次级的明藩国、交趾藩国、海星藩国等三藩,也时而战争,时而和谈,默契瓜分了中南半岛。
沿海藩国和边疆藩国能圈地扩张,毛九忠这样的百战百胜豪杰,自然也有资格去中亚圈地。
魏夏藩国允许毛九忠圈地,但,前提是魏国不能影响九州均衡。
魏国几乎重现蒙古帝国版图,燕国和唐国业已泛起臣服之心,九州均衡局势危若累卵。如果毛九忠愿意退守胜蒙公爵国,兵不血刃解决魏国威胁,乃是大家都愿意见到的最佳结果。于是,皇室时隔多年之后,再次建藩胜蒙公爵国,把中亚地区和波斯也纳入魏夏势力范围。
可,毛九忠愿意接受分宗吗?
答案是,不愿意。
毛九忠接受了胜蒙公爵爵位,却坚持率军返回魏国旧土。
魏国公爵毛尚德有心阻滞毛九忠归国,可魏国将士早就把毛九忠当作战神崇拜,谁敢与他交战?即使忠心毛尚德的臣子,仅能绝望自勉:“愧无半策匡时难,惟余一死报君恩。”毛尚德迟疑再三,无奈选择束手就擒,忐忑迎接征战归来的毛九忠。
毛九忠归来,立刻整顿魏国王位继承期间不稳定因素,所有背叛他的文臣武将全都一次性罢黜,继而以摄政王叔身份统领魏国朝政。如此一来,胜蒙公爵国还有何意义?
压力之下,魏夏藩国快速组建反魏联军。考虑毛九忠近些年百战百胜军威,反魏联军不敢直接宣战魏国,而是以平定赵国内乱为由集结十余万精锐步骑。反魏同盟设想中,待各藩国以赵国缓冲区从容集结联军,然后迅速突袭魏国国都;其它战线。配合煽动毛九忠新征服领地土著叛乱,必能一次性打爆魏国。
可惜,反魏同盟既没有猜到开头,也没有猜到结尾。
毛九忠才不是坐以待毙之辈。当反魏联军集结到一定规模,毛九忠立刻撕毁永不干涉赵国内政的承诺。1599年,毛九忠率军突入赵国境内,旋即在蓟州府大破反魏联军。
蓟州府战役结束,天下震动。有一句话这么说,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拿到。如果反魏联军无法在战场击败毛九忠,再敌视魏国又能如何呢?蓟州战役结束,毛九忠威名更胜。因为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全面胜利,帝国百姓普遍认为“一夏当五胡”,即一万诸夏部队能够轻松击败五万蛮夷部队,就像皇室、越国、卫国、吴国、鲁国等海洋藩国能够四海扬帆,毛九忠在西域的胜利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直至毛九忠在九州本土打赢蓟州战役,帝国百姓才惊悚醒悟毛九忠乃是一员可以载入史册的真正名将。
军事观察员研究魏国军制,认为魏国军事战术源自戚继光的吴武卒方阵。毛九忠在吴武卒方阵基础上进行改革,及时批量引进比鸟嘴铳更加先进的燧石铳和便于野战的火炮,把火铳和火炮的威力发挥到当代极致。就像吴武卒方阵对于越武卒方阵的革新,毛九忠统帅的魏国士卒,已经可以称为大幅度领先吴武卒方阵的魏武卒方阵。
魏武卒方阵!
听到魏武卒字眼,大家不禁有些感慨。
越武卒方阵到吴武卒方阵,再到魏武卒方阵,这是魏夏帝国的主流军事艺术演化史。追溯最初的越武卒方阵,之所以将它命名为越武卒方阵,就是取材于春秋战国期间由吴起缔造的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魏武卒的荣耀传世数千年。军事家当时注意到火器大幅度增强步兵,步兵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强,遂将把步兵当作核心力量运用的越国士卒呼作越武卒方阵。
岂料,取材魏武卒的武卒方阵,再一次在魏国旗帜下发扬光大。
魏武卒方阵没有侮辱武卒方阵的起源,简单统计毛九忠的战绩,他的军事成就或许已经超越了吴起。不计在越吴战场的屡战屡胜,魏燕战争攻至燕国王都城下;勒石燕然,整合草原部落;西征讨灭卫拉特汗国、叶尔羌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哈萨克汗国、波斯等国;回师九州,又于蓟州府大破反魏联军,这样的军威连魏东生都要冷吸一口气。
但,九州毕竟是九州。
经过百余年海洋贸易滋养和蓬莱殖民地反馈,九州百姓且富且强,最少火器质量和数量都远超中亚众汗国。尽管毛九忠如期赢得蓟州府大捷,他却敏锐意识到魏夏诸藩远比他想象的更难征服。赵国混乱多年,遍地都是或新或旧的军事堡垒,草原骑兵若敢深入内地突袭,结果必定是全军覆没。而若每一阵都以魏国步骑攻坚,魏国人口规模却不足以维持这样的消耗。
魏国才多少人口?
皇室及鲁国又多少人口?
一旦战争演变成消耗战,魏国必然持续性流血而亡。
至于刚刚征服的疆土,驱使他们大胜仗还可以,一旦魏国核心军事力量不足,他们绝对第一时间造反。
毛九忠不会也不敢信赖那群仆从兵。
毛九忠意识到魏国的短板,却不甘心止步于此。
1600年,毛九忠主动挑起保定府战役,再次大破反魏联军。
1601年,毛九忠继续挑起真定府战役,第三次大破反魏联军。
可惜,就像蓟州府大捷,保定府大捷和真定府大捷也仅仅是战役上的成功,三次战役的人口消耗已经对魏国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毛九忠意识到长驱直入京都梦想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旋即主动结束这场持久战。
接下来,毛九忠不再致力于土地兼并,而是通过外交手腕瓦解反魏联盟。
与此同时,魏国霸业并不稳定。当毛九忠和反魏联盟决战赵国境内时,新征服领土也都迎来强烈挑战,除了此起彼伏的地方起义,西北方向的俄罗斯帝国、西南方向的奥斯曼帝国、东南方向的莫卧儿帝国,都想利用魏国大扩张事件坐收渔翁之利。毛九忠放弃一次性入主中原计划之后,旋即合纵连横方式解决这些困难。
毛九忠首先与赵国、晋国、燕国等三藩缔结四国蓟州之盟,要求赵国把北方的朵颜府、宣府、蓟州府、永平府等北方四府割让给魏国。这块地涵盖现实世界的华国燕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秦皇岛市、承德市、张家口市、唐山市、廊坊市,面积相当辽阔,又有天津市良港,地理价值非常优越。魏国吞并燕国辽西地已然震动帝国,魏夏诸藩国怎会允许魏国继续兼并赵国领地?
但是,毛九忠开出大家无法拒绝的条件。
只要诸藩承认魏赵蓟州盟约和魏燕辽东盟约,毛九忠就会率军返回胜蒙公爵国,魏国从此一分为二。毛九忠三次会战揍的反魏联军灰头土脸,若非畏惧毛九忠长驱中原腹地改朝换代,各藩国早就想停战了。特别是鲁国,在毛九忠随时都有可能攻入鲁国国都的情况下,鲁国王室及贵族都渴望和平解决魏国扩张问题。
兼并就兼并吧。
牺牲赵国就牺牲赵国吧。
反魏联军,就此形同虚设。
毛九忠遵守诺言,把包括辽西地和赵国北方四府的九州熟地都统统转移给魏国,他本人则率军返回胜蒙公爵国领地。毛九忠而后继续以外交手腕解决政治问题,首先毛九忠率军南征俾路支斯坦和莫卧儿帝国,然后把俾路支斯坦和莫卧儿帝国部分国土廉价卖给鲁国,继而和鲁国缔结针对莫卧儿帝国的共同防御条约;次年又西征奥斯曼帝国,率军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肆无忌惮转一圈,而后把现实世界科威特、部分伊拉克、部分沙特沿海等土地廉价卖给皇室,把现实世界部分阿联酉土地廉价卖给卫国,旋即和皇室、越国、卫国缔结针对奥斯曼帝国的共同防御条约。
有了皇室、鲁国、越国、卫国等藩国帮忙吸引仇恨,胜蒙藩国的外部危机迅速降低。
至于没有海洋通道的俄罗斯帝国,毛九忠准备亲自解决。
岂料就在出征俄罗斯帝国前夕,九州故土突然发生变故。1604年,燕国国王魏逢祥病逝,无子。中原诸藩国胁迫燕国贵族同意避难皇室江苏行省的燕藩宗亲魏宜平继任燕国国王,待魏宜平安全抵达燕国,他旋即代表中原诸藩国利益,以中间人身份协调燕国贵族反抗魏国,鼓动百姓收复辽西失土。再者,魏国国公魏尚德也没有毛九忠那样敢于天下无敌的气魄,渐渐屈服中原诸藩国威胁,着手清洗毛九忠亲信,令魏藩国和胜蒙藩国彻彻底底成为两个国家。
第481 共和国
第481共和国
毛九忠却没有妥协。
毛尚德刚有所异动,毛九忠就迅速率领百余精骑返回魏国王都。尽管毛九忠只有区区数百骑,魏国满朝文武却望风而降,乖乖罢黜魏尚德,拥立毛九忠为魏国第十四任国公。于是,毛九忠以胜蒙公爵兼职魏藩公爵形式重新凝聚魏国人心。
中原诸藩国当即哗然,旋即以最快速度集结反魏同盟军。
毛九忠为了避免魏国陷入战争泥潭,他迅速以外交手腕舒缓中原诸藩国的敌意,登位魏藩公爵不满半年时间就主动退位给第三子毛尚并。但毛九忠显然不甘心一宗分两国,旋即要求草原部落推举他为大汗。草原部落对此欢欣鼓舞,以蒙古语言提出博格达车臣汗、腾格里古格奇汗等尊号。毛九忠斟酌数月时间,却舍弃了蒙古语言的汗名,改以李唐王朝先例自称为天可汗。
如此,毛九忠相当于建立一套异于魏夏帝国的全新政治体系,以天可汗威名统领一切草原部落。有了天可汗新权威,胜蒙公爵国和魏藩公爵国即使无法统一行政,也能凝聚在天可汗这杆旗帜下。
这样的小花招,理所当然无法糊弄中原诸藩国。
分歧,仍须以武力解决。
1606年到1608年,毛九忠与反魏同盟军展开一系列激战,硝烟弥漫整个北中国。毛九忠不愧是毛九忠,三年时间里继续维持百战百胜军威,打的反魏同盟军苦不堪言。以反魏同盟军的核心领导者之一鲁国为例,毛九忠先突入河南行省境内鼓动河南行省脱离鲁国,并驱使河南行省义军进攻鲁国本土;待鲁国方寸大乱,毛九忠忽又率军突破鲁国防御体系,煽动某些贵族限制王权,成功诱发新一轮鲁国内战。
可惜,毛九忠的对手不止鲁国一家。
皇室、楚国、汉国、吴国等藩国的援军,源源不断开赴前线战场。特别是皇室,魏氏宗室情知任由魏国做大,魏夏王朝必然就此了结,都将反魏战争当作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
1594年,魏道雅遇刺而死,无子,宗亲魏顺帝继位,是为魏夏王朝第十四任皇帝。
与庸庸无为的魏道丹、魏道奇、魏道雅等三兄弟截然不同,魏顺帝继位后,不仅以巧妙手腕扳倒垄断朝政三十余年的外戚,更与国内贵族世家势力建立友好关系,时谓贤明皇帝。对内,魏顺帝积极说服贵族世家遏制魏国更替王朝,警告他们纵容毛九忠夺了天下,半点儿好处都无;对外,魏顺帝积极联络诸藩国,号召“魏氏诸亲,共击毛逆”。
在魏顺帝领导下,一支又一支部队开赴前线,我败你也别想好活想法死命围攻毛九忠。面对魏顺帝不死不休的包围网,魏国的人口规模短板越来越清晰。时至1608年,反魏同盟军屡战屡败到军心涣散,逃兵已经成为常态;魏国青壮也战死三四成之多,几乎家家披麻戴孝,百姓的厌战心理甚于反魏同盟军。
既然彼此都无法击败对方,和谈遂成了唯一方案。
经过十余月利益谈判,毛九忠与魏顺帝在鲁国济南府签署象征九州新秩序的济南盟约。
济南盟约规定,皇室及诸藩承认魏燕辽东之盟和魏赵蓟州之盟的合法性,辽西地和幽州四府从此成为魏国的固有领土。毛九忠则承诺退守胜蒙藩国,终生不再踏入魏藩境内半步,否则皇室及诸藩立即组建第三次反魏同盟。
除了魏国焦点,济南盟约也一并解决了其它藩国的纷争。譬如绵延数十年的越吴战争,皇室及包含魏国在内的诸藩强硬逼迫越国和吴国彻底结束战争,且改由皇室和吴国继之保障卫国的独立性。这意味着越卫两国同盟就此拆散,卫国重新成为有独立外交权力的藩国。
越国想反对却没办法,两次反魏战争锻炼出来的皇室军队或吴国军队,尽管在毛九忠面前屡战屡败,却能轻松吊打越卫两国同盟。掀起大航海时代的越国,不知不觉间已经落伍。
卫国独立之后,越国声势更加凋谢,再也不复越武卒方阵年代的辉煌。
镜头再转向毛九忠。
或许毛九忠生来就属于战争,他回到胜蒙藩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宣战奥斯曼帝国。不败的毛九忠理所当然再一次击败奥斯曼帝国,并逼迫奥斯曼帝国把南高加索地区割让给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