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燃情年代-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着,长长的食指朝桌上的鸡骨头一戳,大眼睛蒲闪着,一脸无辜的说:“肯定是这些油炸食品吃多了,变笨了!”
  梁一飞被这鬼灵精一样的大女孩逗乐了:“虽然你笨,但是你可爱啊!聪明和可爱之间,你选哪一样?”
  林之娴也是噗嗤一笑,扬起下巴,说:“我都要!”


第59章 抄袭也不是件容易事
  到首都的时候天已经亮了,出站后先去边上邮局寄了信,然后打了一辆出租车直奔东城区张自忠路。
  91年的首都比起滨海市,并没有繁华太多,街上的汽车多一些,高楼多一些,早上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群也更庞大一些,唯一本质的差别可能还是城市规模,滨海市目前仅仅是二环之内算是城区,大约还不到整个首都城区的四分之一。
  到了目的地,下车钻进一条巷子,也就是首都人常说的胡同,胡同很宽敞,自行车来来往往,走出五十多米,又是一拐,进了一条勉强只容两人并肩的小胡同,周围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小胡同闹中取静,尽头虚掩着一扇斑驳的对开木门,林之娴带路,熟门熟路的推开了门走进去。
  门后豁然开朗,是个小四合院,但只有两侧有房间,一面是青砖墙,墙下堆着一堆煤球。
  当院种着葡萄架,葡萄架子下面,坐着个头发微微发白的中年男人,穿着白汗衫大裤衩,一手端着一碗灰不拉叽的豆汁儿,一手抓着筷子,夹着根和小孩手臂差不多粗细的油条,正大口吃着,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听到推门声,男人一抬头,神情意外:“小娴啊,你怎么来了?这位是?”
  “舅舅,我介绍一下啊,这是我朋友,叫梁一飞。这是我舅舅,彭元清彭副教授。”林之娴给两人做了介绍。
  “彭教授您好。”梁一飞笑着点点头。
  “嗨什么教授不教授的,我现在连朱自清散文集都背不全了,叫唤还能叫两声,授是授不了喽。”
  这个人倒是挺开朗,没有因为之前的蹉跎遭遇而变得颓废,他抓起毛巾擦了擦手,转身回了屋,没一会又出来了,一手拎着一个小马扎。
  “家里太闷,咱们就坐院子里。对了,你两吃了没,没吃我出去给你们买点?”彭元清问。
  “吃过了。”林之娴先坐到彭元清身边,又招招手示意梁一飞也坐,落座后,笑嘻嘻得说:“舅舅,我们两专门从滨海市坐了一夜车过来的,有个事想找你帮忙。”
  梁一飞看地上有烟头,于是把半路买的小熊猫香烟摸出来,递了一支过去。
  彭元清看了看林之娴,又瞧了眼梁一飞,最后瞅瞅手里的小熊猫,说:“小娴你在大报社,小梁你一出手就是小熊猫,看来也是不差钱的,我一个没工作的老家伙,能帮上你两什么啊?”
  林之娴对梁一飞说:“情况你清楚,你说吧。”
  “好,彭叔叔,大概是这样的。”
  梁一飞半路就和林之娴专门聊过这个舅舅,也是个受过委屈的人,应该不会介意自己的坐牢经历,于是从自己坐牢出来,给人出点子开始,一直到办学,缺少资质,整个事件从头到尾娓娓道来。
  彭元清一边听一边微微点头,不时的‘哦’一下,听到精彩的时候,会诧异的多打量梁一飞几眼。
  “彭叔叔您看,我这个学校现在也有了点起色,就是卡在证上了,您看,您要是能出面办一个学校,我可以出钱把这个学校买下来,或者您要是想长久收益,在学校挂着闲职也行,我定期给您发工资。”
  看了林之娴一眼,接着说:“钱的问题都好商量。”
  “嗯。”彭元清点点头,却没说行不行。
  林之娴搂着彭元清胳膊撒娇说:“舅舅,都不是外人,你就当帮你外甥女一个忙嘛。”
  “你少跟舅舅这里以小卖小的,都20多岁人了,还装小孩子呢。”
  彭元清轻轻的拍了一下林之娴的手背,然后才正色对梁一飞说:“小娴既然跟我开这个口了,忙我指定帮,钱呢,也不用。”
  不等梁一飞感谢,他就摆摆手,继续讲:“不过要等一段时间。我答应了一个朋友,帮着他赶个剧本,剧组要求时间太紧,我最近天天全扑在上面,脱不开身,等我这边忙完了,我立刻帮你办。”
  “舅舅,那你就多辛苦辛苦不行嘛。”林之娴说,“他那边好急的,教育局都查过一次了!随时可能再检查,那麻烦就大了!”
  彭元清淡淡一笑,说:“办证这个事啊,不是一天两天、一趟两趟能跑完的,我人还得去滨海,太耽误时间。小梁,你做生意,应该理解,做人要讲信用,凡事也都有个先来后到。剧本的事,我毕竟是先答应人家的。”
  这个话说的在理,何况,素不相识,第一面人家就一口答应不用钱帮这么大的忙,这份人情不算小,就算是自己的亲舅舅,也未必就能做到这个份上。
  想了想,问:“那大概要多久呢?”
  “这个不好说具体时间,搞创作嘛,灵感来了,一夜之间就能完成,没灵感,一年也白耽误。”
  彭元清顿了顿,说:“嗯,我估摸着,少则二十天,最多,也就一个月吧。”
  “那么久啊!”林之娴嘟囔说。
  的确挺久的。
  一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也短,再加上办证需要的时间,恐怕要拖上两三个月,滨海那边如果应付不好,很容易出现新麻烦。
  “舅舅,要不让他帮你想剧本?”林之娴忽然冒出一个很出人意料的提议,“对了,他是点子大王嘛,说不定一下子就想到了呢!”
  彭元清笑了笑,没说话,不过那笑容已经把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
  点子大王,就会写剧本,就会编故事?
  办企业和写剧本,根本不是一回事嘛!
  要说脑子好使,想都几个具体的情节,彭元清相信,要说梁一飞能承担整个编剧任务,那就有点天方夜谭了。
  这部戏的编剧组里,有好几个圈子里的重量级,甚至顶尖的大腕,这些人聚在一块,筹划了半年多,这才只完成了七八成的内容。
  “要不我帮着参谋参谋呢?”梁一飞说,“说不定我有好点子,能用到。”
  彭元清想想也是,反正人家来也来了,聊聊剧本,就算没帮助,也不会有坏处。
  “行,你们等等。”
  他起身再次回到屋里,没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叠纸,朝矮桌上一放,说:“这部戏是喜剧片,一共26集,每一集或者两集是一个小故事,我手头有三个故事的任务,目前一个合适的都没想到。”
  林之娴拿起剧本,好奇的翻开了封面,露出写着剧名的第一页来,她念道:“编辑部的故事?说什么的啊?”
  嗯?
  梁一飞微微一愣,脑子里就跟放背景音乐似的,忽然响起一句歌词来:投入的爱一次,忘了自己……
  编辑部的故事?!
  太熟悉了!
  何止是熟悉,简直是印象深刻。
  大陆第一部 系列喜剧,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从92年播出之后,立刻引发收视狂潮,之后十年,不知道重播了多少次,里面几个主角,后来基本都成了大腕。 
  抬头奇怪的看了彭元清一眼。
  印象里,这部戏的编剧有一长串,王硕、马伟都。
  好像还有冯刚,这位后来的大导演,之前一直在剧组打杂跑龙套,就是凭着这部戏的编剧工作,事业开始突飞猛进,在之后两三年内,连续执导了几部著名电影电视剧,一跃成为国内一线导演,文艺娱乐圈的超级大咖。
  只是,完全不记得还有个叫做彭元清的。
  这倒是不重要,如果是编辑部的故事,看过不止一次,好多故事情节都记得非常清楚,凭着印象,抄袭几个故事来不难。
  故事写出来,彭元清就能尽快脱身,帮忙办证,证件问题已经是明面上的大问题,能提前一天是一天。
  可是……
  “彭教授,已经写好剧本都在这里吗?”梁一飞随便翻看了一下剧本,也就四集。
  “剧本是不同的编剧写得,有些我也看不到。”彭元清说。
  这就不好办了!这部戏小三十集,到底哪些是已经写好的,哪些还没写?万一自己写了一个出来,别的编剧已经写过了,拿过去一对比,剧情一模一样,连经典对话台词都没什么差别,这完全没法解释,说抄袭都解释不通。


第60章 三个故事
  随着首都经济突飞猛进,各类高档餐饮场所也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相比之下,动物园边上建于50年代的莫斯科餐厅,其实早就从顶级一线的位置上掉了下来。
  但是很多首都本地人,尤其是那批在红色年代成长起来的大院子弟,有事没事,还是喜欢来‘老莫’聚一聚。
  这里是首都当年少数几个可以吃牛奶喝面包,有啤酒供应,牛排西餐的餐厅之一,承载着那一代人集体的青年回忆,来到这里,也能让这批大院子弟,在这个草根暴发户横行的时代,再次重温当年只属于某一类人独特感受。
  冯刚并不是大院子弟,他父母就是普通工人,唯一能和所谓的‘大院子弟’沾边的,大概就是大院弟子很多都会选择当兵,而冯刚也当过兵。
  不过,他还是喜欢在这里约人谈事。
  不光是因为带着他混的那些人,全是大院子弟,都喜欢来老莫吃饭。
  每次来这里吃饭,冯刚总能找到一种‘自己和他们是一样的人’的美好错觉。
  但是他很清楚,这就是错觉,至少在现在是这样。
  从部队回来,他就一头扎进了文艺圈子,一直在各个剧组里打杂,灯光、布景、场务、美术都干过,虽然交了不少文艺圈的顶级牛人,但始终没有机会出头。
  鞍前马后的干了几年,这次总算给他等到一个机会:北艺中心准备模仿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拍摄一部26集的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由王硕领衔编剧组;
  他认识王硕有几年时间了,从见面第一天开始,他就把王硕捧成了天上有地下无、人间行走的北斗星,人心都是肉长的,王硕性子直,虽然平时动不动也挖苦他两句,可时间久了,也是把他当成了朋友,这次专门关照他,从26集中分了七集的编剧工作交给他做。
  能拿出这七级的剧本,并且在王硕那过审,编剧里就能加上他冯刚的名字。
  一部电视剧,出品人、投资方,是顶层;导演、编剧、策划、监制这些人,是核心;相对之下,演员,哪怕是大腕演员,都只是干活的;
  至于那些灯光美术场务,说得好听点,叫做工作人员,说白了,就是打杂。
  对于冯刚来说,这是一次彻底改变自己行业地位乃至人生命运的机会,他十分重视。
  一个人脑子再好使,力量也毕竟有限,剧组要求时间又紧,于是他一边自己写,一边也托人帮忙,托的这个人就是彭元清。
  七个故事,冯刚自己领了四个,剩下三个,由彭元清负责,没想刚一个礼拜都不到,彭元清就联系上他,说写好了,约在老莫餐厅见面。
  “彭老师!这里这里!”
  尽管是忘年交,尽管彭元清只能算是玩票的,半只脚在圈子里的闲云野鹤,可冯刚对彭元清的态度,依旧可以用恭敬来形容。
  老远看到彭元清出现在餐厅门口,他就赶紧大步迎了过去,然后落后半个身位,把彭元清引到了位子上。
  一双小眼睛,却一直盯着彭元清手里的稿子。
  “你抓紧看一下,我待会还有事。”彭元清一屁股坐下来,抓起桌上水杯咕咚咕咚灌了几口。
  简单的一举一动,穿着打扮,就能看出彭元清和冯刚的不同来了:彭元清来老莫,很随意的穿着大短裤,套头衫,用最舒服的姿势靠在椅子上;而冯刚却打扮得十分正式,西裤皮鞋白衬衫,坐得笔直。
  冯刚赶紧看稿子。
  三个故事不长,没一会就看完了。
  第一个是‘点子大王’。
  编辑部开展了一期‘我为祖国建设出份力’的活动,征集建设社会主义的好点子,这时候,来了一个号称是‘点子大王’的人,说有一个绝世好点子:把喜马拉雅山脉炸开一个50公里宽的口子,印度洋的暖风就可以引到中国,从此美丽的青藏高原从此摘掉落后的帽子,还得变出一大批鱼米之乡!
  编辑部的几个人乍一听之后觉得十分扯淡,可是细想之下,似乎也很有道理,于是一边稳住这个点子大王,一边去找科学家论证。
  这个点子大王的派头十分大,生活上要求极致的享受,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而编辑部经费有限,为了稳住他,只能节衣缩食好吃好喝,甚至用美人计款待,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
  最后发现,他的点子压根不可能实现,原来这个点子大王,是妄想症患者,从精神病院跑出来的。
  第二个是‘出国热’。
  编辑部收到了一份读者来信,一个大学老师为了送爱人出国,卖房子卖血,没日没夜的在外面偷偷代课,哪知道被学校发现,一夜之间丢了公职,老婆也跟老外跑了,大学老师想到了自杀。
  编辑部年轻编辑葛玲和李东宝连忙找到了这个老师,又是送爱心,又是劝说讲道理,终于打消了对方轻生的念头。
  哪知道最后,大学老师爱上了女编辑葛玲,葛玲也爱上了他,两人好上了!
  一直爱慕葛玲的李东宝顿时傻了,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靠在沙发上,呆呆的说‘看来我也得自杀’。
  第三个是劳改犯重新做人。
  葛玲和大学老师好了每一个月,哪知道大学老师有了新机会,毫不犹豫的出国去了,葛玲又恢复了单身,郁闷之余,半夜在后海公园瞎逛,失足落水,被一个见义勇为年轻人救了起来。
  后来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才刑满释放释放,找不到工作,正苦恼着呢,当时也是在公园瞎逛排解郁闷。
  热心的葛玲主动动员编辑部的同志帮忙,帮年轻人找工作。
  李东宝有了上次大学老师的‘经验教训’,阳奉阴违,表面上帮忙,一直暗中阻挠葛玲和年轻人接触,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
  最后,年轻人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并且邀请大家参加他的婚礼。
  原来他已经有了爱人,皆大欢喜。
  “成吗?”彭元清问。
  “太成了!”
  冯刚认认真真的把稿件放平在桌上,一脸七分真,三分假的敬佩,语气激动说:“这几个故事,即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还非常积极向上!彭老师,您水平太高了!”
  “得,你别捧我,这不是我写的,一个朋友的手笔。”彭元清说:“你抓紧送到剧组,那边要是通过了,立刻给我回话,我得去滨海帮人家一个忙。”
  “剧组那边指定能过,王老师我还是了解的,这几个本子过不了,那就没本子能过了。不过……”
  冯刚听说剧本不是出自彭元清的手笔,有点不太放心,低声问:“彭老师,那……”
  “你放心,我跟人家说了,人家没二话,同意署你的名。你知道写剧本的这人是谁吗?”
  “不知道啊,怎么了?”
  彭元清点了点剧本的第一个故事,说:“前段时间青年报报道的点子大王,就是这位主。”
  “哦,听说过听说过,挺神的。”冯刚恍然大悟,难怪能写出这几个故事,还这么接地气呢,点子大王、劳改犯,这不就是根据人家自身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嘛。
  彭元清笑笑:“明白了吧,人家赚钱不费事,动动嘴皮子钱就朝口袋飞,也没想过当编剧,不会跟你计较这些。”
  彭元清在圈子里是有名的信誉好,说话靠谱,有了他的担保,冯刚才彻底放心下来,笑说:“那我立刻就去找王老师。彭老师,对了,您那位朋友还在吗?等过了,我请他吃饭感谢!”


第61章 真人演真事
  梁一飞看到剧名之后,脑子里立刻就回忆出很多这部剧里的经典故事情节。
  不过他当时也搞不清情况,不知道哪些是已经有人写过的,哪些还没人写,如果单纯抄袭,很可能穿帮,自找麻烦。
  不过,写故事,难不倒他。
  编辑部的故事这部戏的整体基调、风格,梁一飞很熟悉,而他自己更是有生活阅历的人,于是就根据自己的经历,拿出了点子大王、出国热、劳改犯三个故事梗概,然后和彭元清一起,花了一天半时间,完善了剧本。
  同时也了解了内情,原来求帮忙的那位,居然就是冯刚。
  得知真相,难免有点不真实感。
  首都这地方,说大也大,说小是真小,同一个圈子里的,都是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能遇到一个大咖。
  当然,目前的冯刚只是边缘人物。
  等着剧组回话,梁一飞干脆就住在彭元清家里,这帮首都土生土长的老人儿,见过世面,心也是真大,才认识,就把钥匙丢给他,留他一个人在家里,一点儿防备都没。
  彭元清一早出门,林之娴要去上班,梁一飞饿的肚子咕咕叫,跑门口买了一碗豆汁儿,一份首都特色爆肚,刚一口豆汁喝进嘴,噗嗤一下全吐出来了。
  那滋味……真喝不惯。
  爆肚儿也是,腥气的狠。
  没口福吃首都特色,还是老老实实肉包子油条豆浆吧。
  快到中午的时候,彭元清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小瘦子,手里拎着一个大黑色袋子。
  “我介绍下啊,这是冯刚,刚子,这就是我跟你讲的点子大王!”彭元清说。
  都不用介绍,梁一飞一眼就认出了这位。
  虽说,人不能以长相论英雄,可这位未来的大导演,长得,那真叫一个‘辨识度极高’!
  “梁老师,久仰久仰,这次多亏您了。”冯刚看到梁一飞客气得不得了,把黑色袋子放桌上,“一点小心意,实在不成敬意!”
  袋子口没扎,里面应该是有几条烟,两瓶酒。
  “冯哥,千万别喊梁老师,我可不敢当。咱们都是彭老师的朋友,来这个就见外了。”
  冯刚毕竟是三十出头的人了,梁一飞今年才十九,如果和彭元清一样,喊他什么‘刚子’,那不是自信,而是有点无知了。
  说着,把东西推到彭元清面前,说:“这次来,给彭老师添麻烦了,干脆就留您这吧。”
  “那行,正好剧组那边通过了,我明天就去滨海,不算无功不受禄。”彭元清倒是没客气。
  冯刚坚持不肯让梁一飞叫他‘哥’,推辞了几下,变成梁一飞叫他‘老冯’或者‘大刚’,他叫梁一飞‘梁老板’,或者‘一飞兄弟’。
  客气完了,进入正题,冯刚说:“兄弟,这次我过来,除了感谢,还有个事,想请你帮忙。”
  “不是坏事,多耽误你两天功夫而已。”彭元清笑说。
  原来,总编剧王硕看了剧本之后,不但非常满意,还突发奇想,能不能让真正的点子大王本人,来出演剧本里那个点子大王?
  这对于电视剧的喜剧效果和宣传,都大有帮助。
  一问之下,才知道点子大王现在就在首都,于是干脆让冯刚来请人。
  “戏不多,三五天也就拍完了。”冯刚嘿嘿一笑,“就是劳务费有限,一集客串,一百五十块钱,一飞兄弟你体谅,这毕竟是北艺中心投资的,经费有限。你放心,下次要是有大投资大制作,我一定给你找补上。”
  “提钱就没意思了。拍戏挺好玩的一件事嘛,我正好没拍过戏,托福了,去开开眼界。”梁一飞说。
  他心情相当不错,剧本搞定,彭元清明天就去滨海帮忙办证,前前后后其实没怎么花钱,等于帮自己省了十几万,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地。
  编辑部的故事,那可是大咖云集,来首都一趟,不但解决了证件问题,还能结交一些未来的大咖,自然是好事。
  ……
  ……
  首都,老工商银行大楼,二楼的一间大办公室里。
  大热的天,梁一飞穿着一身目前最气派,但是看上去十分浮夸的皮尔卡丹呢子大衣,戴着大大的墨镜,翘着二郎腿做在沙发上,手里夹着一支袅袅燃烧的小熊猫,一副超级大老板的派头,指点江山。
  “你们这些人,就是格局太小!国际形势日新月异,要是按照刚才那些点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咱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赶超英美?
  我有一个金点子,可以让贫瘠的青藏高原在三个月之内,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一年之内,全国粮食产量增加一倍,不但彻底解决12亿人吃饭问题,还能拯救全世界挨饿的人民,连吃炸鸡可乐吃得反胃恶心的美国人们,都敢放开肚皮吃咱们得优质大米!”
  沙发后面,放着一面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人间指南编辑部本周工作主题:我为祖国出点子’。
  年纪轻轻已经成秃顶的葛尤嬉皮笑脸的递了一支烟,“呦,您这点子要是成功了,那就彻底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不光咱中国人民感谢你,在饥饿中挣扎的非洲人民,都得给您发来贺信!”
  除了扮演李东宝的葛尤,老旧的办公桌后面,还有几个后世观众都很熟悉的面容。
  扮演葛玲的吕莉萍,扮演于德利的候瑶华,以及几名已经用演技和敬业精神确立了自己地位的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