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体育人-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贝克兰公司,陈强直接将一个皮箱推到小贝克兰面前。
“陈先生,这是什么?”小贝克兰一脸不解的问。
陈强打开了皮箱,里面绿花花的全都是美金。
“贝克兰先生,我希望你可以再开两个生产车间。”陈强开口说道。
小贝克兰微微一惊,随后开口问道:“你的那个呼啦圈,销量很好?”
陈强也没有隐瞒,而是点了点头:“对,销量很好,而且马上就要断货了!”
小贝克兰很想说一句“这不可能”,毕竟过去的两个月,小贝克兰给陈强生产了整整120万个呼啦圈,而且现如今每天还保持着2万的产量,这才几天的功夫,怎么可能就要断货了呢!
然而那个装装满了美金的箱子,却很清楚的告诉小贝克兰,陈强说的是真的,如果不是卖出了很多的呼啦圈,回笼了大批资金,陈强又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就是一个塑料圈而已,那东西真的那么好玩么?”小贝克兰莫名其妙的想道。
小贝克兰送走了陈强,然后跑到生产车间,拿起了一个刚刚做好的呼啦圈。
“这东西真那么有意思?会让人舍得掏几十美分购买?”小贝克兰一边琢磨着,一边将呼啦圈套在腰上,尝试着要试一试。
然后小贝克兰觉得,玩呼啦圈,真的停不下来!
第二五零章 百万富翁
1940年上半年,纽约卖的最火的商品毫无疑问是尼龙丝袜,到了1940年的下半年,纽约卖的最火的商品则是呼啦圈。
尼龙丝袜的客户都是女性,或许也有恋物癖的男性会购买。而呼啦圈的客户群体则要更广阔一些,孩子们当然是人手一个,很多成年人也愿意购买呼啦圈,来尝试一下这种新鲜玩意。
呼啦圈热卖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毕竟历史上呼啦圈在1958年上市的时候,全美仅用了四个月就卖了2500万个呼啦圈,这说明呼啦圈这种产品必然会取得成功。如今只是一百多万个呼啦圈,自然很快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
陈强这边的库存已经告急了。
原本陈强租用了好几间大仓库,用来存放生产出来的120万个呼啦圈,而且贝克兰公司每天还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新的呼啦圈,可当呼啦圈正式出售以后,仓库便一间间的被清空,供不应求已经是定居。
贝克兰公司已经开启了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生产模式,而且新的生产车间也已经开始建造,但这依旧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无奈之下,陈强只能限量销售,每个来要货的零售商,都是限量供应。
很多商品,越是限量供应,卖的就越火,就比如未来的茅台酒,人为的被炒到了一个天价。如今陈强的呼啦圈也是这样,很多零售商为了拿到货,都愿意加钱。
客户主动愿意多掏钱,陈强当然不会拒绝,他正好可以多赚一笔。
而那些加钱取货的零售商也不是傻子,进货多付的钱,最终双倍的加在了消费者的身上。反正呼啦圈不愁卖,能进到货就等于是包赚钱。
呼啦圈这东西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陈强本以为很快就会有山寨产品出现。然而呼啦圈已经上市了一段时间,市场上却依旧没有山寨产品,陈强的呼啦圈还是独一家。这有些出乎了陈强的意料,这跟历史上有些不符。历史上1958年呼啦圈刚刚推出不久,山寨货便已经是到处都是。
这也是年代的原因,首先在1940年的时候,石油工业并不如1958年那么的发达,塑料也还不是一种普及型的材料。当时塑料最主要的用途是做电木,只是做个电源开关、机器仪表盘什么的,根本不会消耗太多的塑料,所以当时的塑料需求量少,而需求量少就导致市场小,因此整个塑料产业也相对较小。
而且在1940年,聚乙烯还是一种很新鲜的材料,聚乙烯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也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了的,不像现在,随便找个化工专业的大学课本学一学,都能弄清楚聚乙烯的生产远离,轻松组装出一套聚乙烯生产线出来。
当时生产和加工塑料的门槛比较高,就以给陈强生产呼啦圈的贝克兰公司为例,小贝克兰的父亲本身就是一位化学方面的博士,而且还是酚醛塑料的发明人,所以才能够开公司生产塑料产品。
再比如当时火的一塌糊涂的尼龙,也是一种石油化工原料,尼龙从开始研究当工业生产,整整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生产尼龙丝袜的那家企业从二十年代就开始资助科学家卡罗瑟斯,到了1940年才有了尼龙丝袜,经过十几年的投入才能够获得回报。换成现代的话,花费十几年研究生产才产品的,基本上也都是在制药行业和材料行业,也都是属于门槛极高的行业。
所以在1940年,即便是有人想要山寨呼啦圈,也没有那么多可以加工塑料产品的工厂。
除此之外,陈强的呼啦圈没有遭受到山寨产品的冲击,也是因为欧洲战争的缘故。英国给了美国大量的订单,而且照着目前的趋势,这种订单还会越来越多,所以美国的资本家们都把资金投入到了传统的工业项目当中,这个时候哪怕是生产个锅碗瓢盆的,英国人都会买,生产个罐头绝对是供不应求,生产枪炮的话更是暴利。资本家们既然有的是可以投资的项目,犯不着盯着一个技术要求更高,却只卖70美分的呼啦圈。
……
贝克兰公司用最快速度建好了新的生产车间。
有了新车间以后,呼啦圈的产能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
正如小贝克兰所说的话语,原料供应和生产工艺,并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就是产能不够。
美国的石油公司正拼命的开采石油,而美国的炼油厂也开足马力炼制各种石油燃料,提供给欧洲战场,由于工厂大规模的开工,像是润滑剂一类的石油产品也不愁销量,但是由于工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石油提炼所产出的化工原料,却处于一种过剩的状态,所以塑料的原料供应非常充足,而且价格还比战前便宜了许多。
随着呼啦圈的产能提升,陈强终于有多余的呼啦圈,可以供给到纽约以外的地方。
在呼啦圈刚刚上市的时候,陈强曾经在华盛顿、波士顿等大城市,少量的投放了一些呼啦圈,那些呼啦圈很快就卖光了,陈强也没有继续向其他城市供货,毕竟连纽约都是供不应求,陈强哪有功夫估计华盛顿以外的地方。
如今呼啦圈的产量上来了,陈强也终于开始向纽约以外的市场进行扩张。
纽约不仅仅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各个行业的风向标,无论音乐体育还是时尚服装,只要是纽约流行的,就能够在整个美国流行起来。而商品也是如此,只要是能够风靡纽约的,必然能够风靡全美。
呼啦圈在纽约的销量好的爆炸,所以陈强并不担心在纽约以外的销量,而各地的零售商也不会错过一种可以赚钱的商品,陈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停的生产呼啦圈,然后运往美国各地。
陈强估算,如果运气好的话,或许在1940年的下半年,他能够卖掉800万个呼啦圈,这可以给陈强带来数以百万的利润。
与卖呼啦圈相比的话,健身房的赚钱能力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不过在呼啦圈热卖的时候,陈强却没有放弃健身房,相反的他还是在寻找更多的加盟商。
陈强还做了两件事,一是找到了那个纽约著名的音乐人,“摇滚之祖”路易斯·乔丹,为呼啦圈创造了一首歌曲。
第二件事就是,陈强通过记忆,拼凑出了一套呼啦圈健身操。紧接着便是在他的健身房当中,推广这套呼啦圈健身操。
……
托马斯是一家健身房的老板,他也是“陈强健身”的一个加盟商。
自从成为陈强健身的加盟商之后,各式各样新颖的课程,也让托马斯赚了不少钱,虽然远远比不上那些大企业主,但就健身房这一行而言,托马斯算是经营的很不错。
今天,托马斯收到了一封信件,是陈强寄来的,邀请托马斯派人参加一个新健身课程的培训,这个健身课程叫做呼啦圈操。
“呼啦圈?不就是最近纽约非常流行的那个东西么。街头巷尾有很多孩子都在玩呼啦圈,这种东西也有健身操可以做么?我一直都以为,这东西就是个玩具,没想到还能当成是健身器材,而且有系统化的锻炼方法。”
托马斯吐槽了一番,但还是决定亲自去学习一下这个呼啦圈操。毕竟每年都要交一笔加盟的服务费,如果不去参加培训的话,那么服务费岂不是要白交了。
……
陈强利用自己的加盟商,开始推广呼啦圈操。
陈强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提高呼啦圈的销量,而是希望改变人们对呼啦圈的看法。
此时大多数的美国人都很托马斯怀揣着同样的想法,认为呼啦圈是一种玩具,而不是一种健身器材。
历史上的呼啦圈,也的确是一个玩具公司最早推出的,呼啦圈最初的定位,也是一种玩具。六十年代呼啦圈从美国传播到欧洲,乃至八十年代的时候进入到中国,也都是以玩具的身份。呼啦圈主要的客户群体也都是孩子。
然而现在你去某宝上搜索一下呼啦圈的呼,销量最高的几家打出的关键字都是诸如“瘦腰”、“减肥”、“收腹”、“女士健身”等字样,而广告图片往往也会是一个穿运动服的美女正在晃呼啦圈。这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呼啦圈已经从一种儿童玩具,变成了一种健身器材。
而陈强希望的,也是人们将呼啦圈看成是一种健身器材,而不是儿童玩具。如果有可能的话,陈强甚至希望可以将呼啦圈塑造成一种体育运动。
儿童玩具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每个年代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玩具,每个时代的儿童玩具也不一样。比如八零后小时候玩的玩具,就跟零零后的完全不同,那些零零后甚至都没有见过八零后的玩具。
而且很多儿童玩具只有一阵的流行风潮,当年动画片《四驱小子》热映的时候,市面上卖的四驱车玩具也都是什么“天皇巨星”、“燃烧太阳”、“冲刺流星”;几年后《四驱兄弟》上映了,市面上的四驱车玩具就成了“冲锋战神”、“音速战神”、“疾速斧头”等等。对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提到这些名字,那是满满的回忆,然而对于看《熊出没》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压根不知道什么“战神”,他们更了解的则是熊大熊二光头强。
所以儿童玩具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一部动画片,就能够带动一批儿童玩具,而当另一部动画片上映的时候,又会流行起一种新的儿童玩具。而那些曾经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长大,会逐渐的抛弃掉他们所熟知的儿童玩具,没有哪个二三十岁的人还在摆弄儿时的BB枪和洋娃娃。人长大了,BB枪换成充气娃娃,洋娃娃也变成了避孕套。
儿童玩具有流行期限,时间长了就会过气的。但是体育运动却不同,很多体育运动会流行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
比如二十年前很多中学生喜欢打篮球,如今很多中学生也一样喜欢打篮球,相信二十年后的中学生还是会喜欢打篮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篮球永远不会落伍,永远会有人喜欢。
其他体育运动也是差不多,篮球足球乒乓球这种可以普及的运动,自然是非常火热,可能几百年都不会落后。即便是体操、跳水这种运动,由于技术难度的原因无法普及,但依旧会有很多专业运动员从事,会有很多观众去欣赏。
体育运动嘛,或许会有发展的低潮期,但永远不会过时。
所以陈强希望,人们对呼啦圈的看法不是一种儿童玩具,而是一种健身器材,甚至是一种体育运动。这样的话,呼啦圈才能够一直活跃下去,一直流行下去。如果只将呼啦圈当成是一种儿童玩具的话,说不定过个几年,呼啦圈就会慢慢的消失,最终只是成为人们童年的回忆。
……
纽约某银行,陈强刚刚走进银行,大厅经理马上迎了过来。
“陈先生,您要办什么业务么?快里面请。我们这里有红茶和咖啡,您想喝点什么?好的。露西,去倒一杯红茶,不要加奶和糖。”
大厅经理热情的将陈强请进了贵宾接待室。
新来的实习生有些不解的望着这一幕,随后他开口问身边某位正式的银行柜员:“这个中国人是什么来头?竟然要让经理亲自接待。”
“他是陈强,那个世界第一运动员。你应该听说过他的名字吧。”柜员开口说。
“原来是他啊!听说他还拿到过美网的冠军。怪不得经理会亲自接待他,原来是个名人!”实习生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你以为仅仅是一个有名气的运动员的话,会让经理如此热情么?”柜员压低了声音,接着说道:“这个中国人,除了是个知名运动员之外,还是个百万富翁!”
“什么?百万富翁!”实习生倒吸一口冷气。
1940年的百万富翁或许要比2019年的亿万富翁更加的难得,特别是在美国更是如此。
在殖民时代,欧洲的皇室贵族们凭借着殖民掠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说白了就是当强盗全世界抢钱。而美国错过了殖民的黄金时代,只能靠着发展工业来致富。
赚钱可要比抢钱难多了,要不然人们也不会有那句“你还不如去抢”的口头禅,所以当时美国的百万富翁,自然要比欧洲的百万富翁更有含金量。
陈强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百万富翁。即便是放在后世,他蹉跎了大半生,资产也没有达到一百万美金的程度。或许陈强再晚穿越几年,等房价再涨涨,凭着他住的那套市区的老房子,说不定真的能有百万美金资产了。
陈强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为了百万富翁,总之就是某一天去银行的时候,突然就发现,自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每一个呼啦圈,陈强差不多能够获得25美分的利润,这么算起来的话,陈强只需要卖掉400万个呼啦圈,就可以赚到一百万美金。
这也就是说,陈强的呼啦圈,销量已经突破400万个了。
然而陈强也知道,呼啦圈的潜力可不止如此,未来呼啦圈上市的时候,可是两年卖了两亿个!
现如今,呼啦圈还只是在纽约周边城市售卖,未来等到呼啦圈卖便全美的时候,陈强还能赚更多的钱。
现在的陈强有钱了,他没有拿钱去享受,而是来到了银行,他打算取一笔钱出来,然后像其他爱国华侨那样,给国内捐几架飞机。
第二五一章 一万美金的门票
陈强来到华盛顿的驻美大使馆,找到了胡适。此时那位重庆派来的宋特使依旧还待在美国没有回去,毕竟他是来向美国求援的,一分钱的援助没有要到,宋特使也不好意思回国,所以他决定继续待在美国,看看还与没有转机。
也正是因为宋特使的存在,身为驻美大使的胡适成了二把手,驻美大使馆的所有决策,都要听这位宋特使的。
陈强找到胡适,打听向国内捐飞机的事情。
“先生,我听说有不少的南洋华侨,都给国内捐了飞机?”陈强开口问道。
胡适点了点头:“自从抗战以来,海外华人华侨,已经捐赠了一千多架飞机,用于支援抗战。”
“那这飞机该怎么捐法?是直接给钱,还是买了飞机运过去?又或者是专门有负责这事情的人?”陈强接着问。
胡适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怎么?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也想给国内捐飞机。”陈强开口说道。
“飞机可不是止血纱布,那东西可贵了。”胡适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陈强,我知道你希望支援国内的抗战,但也要量力而为。”
“我最近赚了一笔钱。”陈强只好坦白道:“现在很多人都在玩的那个呼啦圈,就是我搞出来的。”
“我经常看到有人在摇一个塑料圈,原来就是你弄出来的。看不出来,你小子还会做生意!”胡适倒也没有问陈强究竟赚了多少,如果他知道陈强已经是百万富翁的话,肯定也会吓一跳。
只听胡适接着解释道:“南洋的华侨捐飞机,主要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别的可以捐,南洋那个地方,没有什么工业,那些南洋华侨直接捐飞机,比捐其他东西要省事的多。当然也有很多南洋华侨花钱买粮食、买药品、或者是买其他物资,捐给国内,不过那样的话采购和运输过程,都比捐飞机复杂。咱们身在美国,跟那些南洋华侨可就不一样了,美国什么都能买到,所以在美国的华侨,主要还是在捐助物资。”
胡适说完后,却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现在这种情况,无论捐什么也没用了,根本运不到重庆。法国人关闭了滇越铁路,英国人也把滇缅公路给封闭了,我听说日军已经进了越南了,国内对外的运输通道已经完全被切断,就算是有再多的物资,咱们也运不进去。”
“重庆那边就没有想想办法么?”陈强开口问。
“当然想办法了,法国连越南都保不住了,滇越铁路肯定是指望不上了,现在只希望英国人可以重新开启滇缅公路,听说英国人目前的情况也不乐观,说不定也撑不了多久了。听说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军已经撤离了,估计用不了多久,上海的租界全都会落到日本人手里,说不定日本还会进攻香港。”
胡适说到这里,指了指隔壁房间的位置,接着道:“宋特使那边,每天都会接到重庆的电报,有时候一天还是两封,催促他尽快从美国人那里搞到援助,而且重庆那边也希望,美国人可以向英国施压,重新开启滇缅公路。”
“若是美国人肯帮忙的话,或许真的能够让滇缅公路重新开放。”陈强说着,看了看胡适脸色不善,于是开口问道:“是不是美国人不肯帮忙?”
“不是美国人不肯帮忙,是我们现在压根就见不到罗斯福的面!”胡适一脸无奈的说。
“是宋特使见不到,还是您见不到?”陈强立刻问道。
“都见不到!”胡适表情愈发无奈,他接着说道:“我们屡次求见罗斯福,都被挡在门外,白宫那边说,罗斯福总统正在忙于竞选连任,所以接下来的工作重心会放在美国国内。”
“这只是个借口吧?竞选总统可不耽误他处理国际事务。”陈强笑着说道。
“是啊,我也知道这是个借口。”胡适又一次压低了声音,开口说道:“我动用关系,偷偷找人打听了一下,据说枣宜会战失利之后,重庆方面也没有进行反攻的动作,这让罗斯福很失望,他现在担心重庆方面会守不住,很有可能会投降日本,所以对于是否继续援华,也产生了动摇。而罗斯福之所以不愿意见我们,主要是因为宋特使跟重庆那位的关系。罗斯福有些信不过重庆那位,自然也就信不过宋特使。”
陈强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进入到1940年下半年以后,重庆那位对于抗日显得并不是很热情,相反的倒是很热衷于“整理党务”,这也算是重庆二号人物叛国所造成的后遗症,眼看着重庆那边又要进入到“攘外必先安内”的节奏里了。
这也使得罗斯福对于重庆产生了不信任。我借给你钱是让你去打日本人的,既然你在打日本人方面表现的这么不积极,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借你钱!
而那位宋特使,又是重庆那位的大舅子,罗斯福信不过重庆那位,自然也信不过他的大舅子,所以干脆就来了个避而不见。
想到这里,陈强忍不住轻叹一口气,心中更是暗道:“真是自己作死了,踏踏实实的去抗日不行么?非得搞那么多花花肠子,弄得连罗斯福都信不过你们了。”
对面的胡适接着说道:“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得让英国人重新开启滇缅公路,打通国际补给线。我上一次采购的枪支和药品,还有不少没有运回去,美国的华侨也捐赠了一批物资,如今也都存在仓库里呢。滇缅公路不开,这些东西只能待在仓库里发霉。”
“先生,若是能见到罗斯福的话,你有办法说服罗斯福找英国人施压,重开滇缅公路吧?”陈强开口问。
胡适很坦然的点了点头:“这应该不难,况且云南的桐油和锡矿,不还得运出来交给美国人么!我想美国人也希望,滇缅公路可以重开。”
陈强犹豫了几秒,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开口说道:“先生,跟罗斯福见面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
罗斯福也并没有撒谎,此时的他真的正忙于年底的美国总统大选。
1940年的罗斯福,将要争取他的第三个连任,一旦成功的话,他将会曾为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获得三连任的总统。
但是罗斯福的连任道路并不顺利,他的支持度远远不及1936年的时候。
很多美国人并不希望罗斯福连任,不是因为罗斯福做的不够好,而是因为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总统连任三届的情况,一旦罗斯福打破这个惯例,美国人会担心,罗斯福会贪恋权力,甚至将总统变成“终身制”。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宁愿接受每四年选择一个糟糕的总统,也不愿意要一个“终身制”的好总统。
而共和党提名的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