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我要回农村-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如林驹原来看好的银杏树,在二十多年后,一株就是几万块钱。
  即使是二十年的周期,一棵银杏树的人工维护加上水肥投入,也不过一千来块钱,一年不过几十块钱的投入。
  塑料大棚,这主要是为了给马家堡子的人,提供一条致富门路。
  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有塑料大棚,但是很少,更多的属于实验性的。市场上几乎见不到反季节蔬菜。需求量巨大,几乎不愁销路。
  在设备上,已经有塑料薄膜销售,在技术上,也没有多大问题。
  塑料大棚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给乡亲们提供一条致富门路,其实也是为了林驹自己的长远目标。
  花卉苗木也好,塑料大棚也好,都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它们占地比较大,效益也不错。
  对于林驹来说,更加重要的是,这是绿色产业,没有污染。
  林驹的思路是,发展这些绿色无污染的产业,既能让当地的百姓发财,又能占据马家堡子的土地和空间。从而达到阻断一些污染产业进入马家堡子的目的。
  在林驹的前世,一家化工厂排出的废气,就毁了马家堡子乃至于整个三道河的空气。
  一家造纸厂,就毁了马家堡子周边的河流。
  水和空气的污染,几乎就毁掉了自己家乡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
  林驹还记得,化工厂和造纸厂是在1993年的时候,分别引进投产的。
  对于这两家工厂的污染危害,当初人们也不是不知道。
  事实上,当初就有人反对上马。但是,反对的意见最终还是被支持的意见压倒。
  原因很简单,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穷字。
  两家工厂能够给当地提供五六百个就业机会,每个工人每月能挣一两百块钱工资。
  这个收入,对于当时的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同时,还有着农民可以进工厂当工人的朴素而卑微的梦想。
  如果通过种植蔬菜大棚和花卉苗木,农民有了远远高于在化工厂和造纸厂的收入,他们就有能力有勇气拒绝这样高污染的产业。
  说到底,其实还是钱的事儿。
  现在,既然有了避免这个悲剧发生的机会,林驹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即使从个人利益的角度上来讲,发展花卉苗木和塑料大棚,也非常合算。
  在他的引导下,不仅仅是马家堡子,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使这里成为绿色产业基地,形成集聚效应。
  作为创始人和龙头,林驹将来可以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保住了这里环境,将来还可以把野猪沟开发成度假区和滑雪场,实现产业升级,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当然,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有钱来支持。
  所幸的是,林驹现在已经有了这笔钱,可以逐渐实施自己的计划,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第124章 水桂避难

  花卉苗木也好,塑料大棚也好,首先必须有土地。
  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土地都是集体所有,想干这些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现在土地分了,就有了这种可能。
  当林驹在学校的办公室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黄天大和二姐时,立刻得到了两人的支持。
  黄天大支持,是经过林驹的一番分析,他理解了林驹的思路,认为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林驰的支持,住则出于对林驹的信任。
  在她看来,自己这个弟弟以前的每个生意都赚钱,这一次也不会错。
  至于将来是否就能象林驹说的那样赚大钱,林驰一时之间还算计不出来,她也懒得算计。
  总之老四做生意上不会有错,自己跟着赚钱就行了,何必费那么多脑筋。
  “我家的地,我和我爸都不种,就都拿出来。否则在那扔着也是白白地撂荒”。
  “老四,咱家其实也能剩下来一些地,叫我说,除了种烟,其他的都不用种。没有粮,到时候可以买粮吃。交公粮的任务,到时候买点儿粮顶数就行,省的自己家费劲巴拉地去种,有种地的工夫,随便做点儿买卖,也赚回那个钱”。
  “土地的事儿,有几个事情要解决。一是最好集中连片,这样将来便于管理。这一点,可以跟别人调换一些土地。”
  “二是位置和水源。尽可能地靠近道路。即使不靠近道路,地势也要平坦,修路方便,将来可以走汽车”。
  “还走汽车,什么时候能有汽车,这辈子也别想”。
  “二姐,去年的这个时候,你想到咱们能有二十来万来块钱么”?
  “唉呀妈呀,老四,你说的还真有道理,过几年,兴许咱真就能买上汽车呢”。
  什么叫兴许能?就能好不好?
  要不是现在政策不允许,我早就买了。
  “第三个,就是尽可能多地承包一些土地。现在队里还有不少机动地,有的比较偏远,有的比较瘠薄,有的是山坡地,别人都不愿意要,咱们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多承包一些。天大,这件事就由你去做,飞碟的事儿,暂时就交给二姐来负责”。
  “也好,一会儿我就去找歪脖林核计一下。她媳妇儿现在也卖飞碟,用得着咱们,话好说一些”。
  “林老师,林老师”。
  一个学生在外面叫。
  林驹出去。
  “这位同学,找我有什么事儿么”?
  “外面有一个人找你”?
  “什么人?他说没说是谁”?
  “没说,不过说话不是咱们这里的口音,有些听不懂”。
  外地人?谁会来找我呢?
  “好啦,谢谢你同学”。
  “驹子,谁来找你”?
  黄天大和林驹都出来了。
  “不知道,我们出去看看”。
  三人到了校门外,就见一个人站在那里,正焦急地东张西望。
  “水桂,你怎么会来了”?
  来人正是给他们供货的水桂。
  这个家伙突然从南方来到这里,便是林驹,也感到意外。
  “哎呀,总算是找到你们了。这里说话不方便,找个方便的地方,我再跟你们说”。
  “好,跟我来吧”。
  三人就带着水桂,到了林驹的住处。
  林驰给水桂倒了一杯水。
  “水阿哥,有什么话,你就慢慢说,这里没有外人,你到了这里,就当到了自己家一样”。
  “我就不瞒你们了,这次来,是想到你们这里避难的”。
  林驹不禁一愣,随即镇静下来。
  “水阿哥不要着急,把详细情形说说”。
  正如林驹预料的那样,随着《大西洋底来的人》的播出,麦克镜成了风靡一时的热潮。
  此前就已经有一些人在倒腾电子表这类东西,麦克镜的热潮,也把电子表、收录机的热潮带动的更加火爆。
  强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各地许多人,纷纷奔赴南头,去抢购电子表和麦克镜。
  当地许多干水货的人,也纷纷大量进货,不断提价。
  在最高峰的时候,在当地的交货价,电子表已经达到了20元一块,麦克镜也被炒到了18元一副。
  即使这样,仍然供不应求。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抢货,南头当地连续发生了三起黑吃黑事件,其中一起还闹出了人命。
  与此同时,在南头、羊州、以及当地的不少火车站,都出现了大量携带水货的人。
  这种乱象,终于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和重视,开始了清理整顿行动。
  无论是本地供货的,还是外地来买货的,都有不少人被扣留起来,要不就是罚款。
  其中的周玉贵,就是在这波浪潮中的倒霉蛋之一。
  其实,这种情形,林驹在春节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所以才有了黄天大和林驰宁愿不在家过年,也要提前把货发回来的举动。
  如果他们跟其他人一样,也是年后再行动,现在他们也很可能倒霉。
  目前,水木棉已经回到香港避风,姐弟两人研究之后,觉得林驹这里最为可靠,于是水桂就投奔到了这里。
  “水阿哥,官方曾经找过你么”?
  “那倒是没有。我做的比较隐秘,从来没有公开过,三里桥的人虽然有不少人知道,但是我从来没得罪过他们”。
  “这回的黑吃黑事件,有你的份儿么”?
  “没有,都是别人。这样的事儿我从不干”。
  林驹之所以问的这么详细,就是要评估一下,水桂的事情到底有多严重。
  如果他牵涉到了刑事案件,或者他是当地做这一行的龙头老大,或者在当地民间民愤极大,就有可能被官方盯上。
  如果是那样的话,水桂即使到了这里,林驹也保不了他,很可能还把自己也搭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林驹就不能收留他。即使自己不把他交出去,也顶多给他几个钱,把他打发走。
  林驹给黄天大使了个眼色。
  黄天大一直跟林驹在一起,密切合作。两人几乎达到了心意相通的地步。
  此时见林驹给他使眼色,立刻明白了林驹的意思。
  就在此时,林驹突然出手,一把就扭住了水桂的一只胳膊。
  与此同时,黄天大也扭住了水桂的另一只胳膊。
  “好一个水桂,在家里犯了事儿,还敢到这里来诓骗我们。今天就把你送到派出所去,交给警察”。
  林驹说着,就跟黄天大把水桂按在炕上,动弹不得。
  “老四,你疯啦”。
  林驰喊道。


第125章 土地和水

  水桂极力挣扎,又哪里能挣扎得开?
  他原本对林驹和黄天大印象还不错,千里迢迢投奔到这里来,以为两人能够热情相待,没想到竟然遭受了这样的对待。
  心里既失望,又委屈,不仅破口大骂起来。
  “林驹,黄天大,你们两个烂仔,我水桂瞎了眼,看错了人。也好,你们给送进去吧。老子自己做了什么事儿,自己清楚,大不了进去呆上几天,罚点钱出来了事,有什么大不了的,走”。
  骂到最后,一着急,竟然把本地方言都说出来,林驹几人都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
  “哈哈哈,水阿哥,说得好。我相信你了”。
  林驹两人放开了水桂。
  水桂站起来,摇摇胳膊。
  “林驹,你说什么”?
  “水阿哥,我相信你啦。我的意思是说,你就留在这里,愿意呆多久,就带多久,吃的,住的,都由我来安排。在这里,你不会有什么事儿”。
  “你说的是真是假”?
  “水阿哥,自然是真的啦”。
  “那你们刚才……”?
  “对不起,水阿哥,刚才是故意试探你的。就是想知道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实不相瞒,如果你身上有命案,我们也不会留你”。
  “老弟啊,我真的没有命案啊。黑吃黑的事儿,我是从来不干的”。
  “现在我相信你啦。水阿哥,就在这里住下。哟,快中午了,二姐,你去饭店买一些酒菜回来,今天中午,就在这里给水阿哥接风压惊”。
  “好,我这就去”。
  现在也没有塑料方便袋,更没有餐盒,林驰只好拿了两个饭盒和几个搪瓷钵,去了饭店。
  “天大,你一会儿去绿江,买一些细粮票、肉票、糖票回来,再买一些罐头,准备今后给水阿哥用”。
  “另外,买一些衣服、鞋,日用品,茶叶什么的,给水阿哥”。
  “驹子,你准备把水阿哥安排到哪里住”?
  “北大沟,我二姨家”。
  “行,到那里安全”。
  “水阿哥,你现在不方便露面,一会儿吃完饭,就在这里睡觉。我去我姨姨家,先安排一下。晚上的时候,我和天大送你过去”。
  “你去的地方,叫做北大沟,是我的姨姨家。那里只有他们一家人,很少有人会到那里去,非常安全”。
  “不过,那里比较偏僻,你恐怕要寂寞一些”。
  “没关系啦,越偏僻越好。林阿弟,你们真的收留我”?
  “水阿哥,你这点事儿,不算什么大事儿,等风头一过,你就可以回去,我估计,也就几个月的事儿。你就在这里安心住下”。
  “对,水阿哥,你到这里来就对了,有我们兄弟在,包你没事儿”。
  黄天大又开始大包大揽。
  不过,他倒也没夸大。留下水桂在这里,也没什么问题。
  黄天大去饭店,帮着林驰拿回菜,又去买了酒,四个人就喝了起来。
  双方原本相处就很不错,水桂得到了安置,气氛就轻松起来。
  林驹举起了酒杯。
  “欢迎水阿哥到这里来。在这个时候,水阿哥能想到到这里来,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林阿弟客气了,这是来给你们找麻烦啦”。
  “水阿哥千万不要这样说,人这一辈子,哪个能没有点儿麻烦事儿?阿哥和阿姐对我们都不错,我们不能忘了你们的情意,来,干了”。
  “好,林阿弟,话都在酒里,干”。
  一边喝酒,水桂一边说着南头和羊州那边,这场运动的情形,听得黄天大和林驰暗自惊心,庆幸自己年前去了,抢在这场运动前,把货发了回来。
  不仅没事儿,还都卖了高价,及时把钱收了回来。
  吃到一半,黄天大先走,赶火车去绿江买东西。
  林驹和林驰陪着水桂喝了一个半小时,结束后林驰回学校。水桂留下睡觉,林驹骑上车去了二姨家。
  林驹也不隐瞒,就一五一十地跟二姨和二姨夫说了水桂的事儿。
  “就这事儿啊?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一阵风,个把月就过去了,你把他送来吧,就在我这里住着。住多久都行,不过是加一双筷子的事儿”。
  二姨夫是经历过风雨,见过世面的人,林驹一说情形,心里就有了尺度。
  在他看来,这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事儿。
  林驹就跟着二姨和二姨夫一起动手,把西屋收拾出来。二姨又把行李拿出来晒上,然后就动手烧炕。
  晚上六点来钟,黄天大从绿江回来,衣服,脸盆、毛巾等日用品和罐头买了一大堆。
  林驰照例在饭店买了菜,几个人吃完,天也黑了,就一起上路,把水桂送到二姨家里。
  见二姨和二姨夫非常热情,水桂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年轻人,人这一辈子,难免遇到一些坎坎坷坷,想开点儿,过些日子就好了。你就拿我这里当做自己家”。
  二姨夫拍拍水桂肩膀,水桂更加感动,过了一会儿才止住哭泣。
  林驹几人聊了一会儿,就告辞回家。
  第二天,林驹和黄天大特意骑着自行车,到铜羊镇去买了五十斤大米,五十斤白面,又到肉联厂去买了些肉和下货,给二姨家送去。
  水桂本就是农村人,虽然有钱,但也没什么架子,人又勤快,一天就帮着二姨夫干活,晚上就陪着二姨夫喝点酒。
  二姨夫和二姨本就是爽快豁达之人,见水桂如此,又得了一个免费劳动力,倒也非常喜欢。
  安顿好了水桂,这几天林驹和黄天大就忙着土地的事儿。
  此时,两人正在西大甸子这里。
  西大甸子,顾名思义,就在林家堡的西边,这里是一片草甸子,长有三百多米,宽有二百来米。
  这里现在还是一片草甸子,原来生产队的时候,这里是主要的放牛场。
  现在牲口都分到各家各户了,这里也闲了下来。
  这块地方,就是林驹前世的时候,造纸厂的厂址。
  现在,林驹以黄天大的名义,把这里承包了下来,期限是三十年,到期后,仍然有优先续约权。
  紧挨着西大甸子的土地,就是林驹家里的。
  这两天,黄天大和林驰找了歪脖林和堡子里其他四户村民,通过换地的形式,把这片土地承包了下来,期限也是三十年。
  这一片土地,一共有二十三亩,挨着这些地的,还有十五亩机动地。
  因为这些地比较瘠薄,谁也不愿意承包,所以就以林驰的名义,承包了下来。
  这样一番运作,挨着西大甸子的这片土地,就全都到了林驹的控制下。
  这里虽然距离主路比较远,但是地势平坦,稍微平整一下,就可以通车。
  西大甸子的北边,紧挨着二道河。把水泵放进河里,拉上管子,就能抽水,水源问题也解决了。


第126章 实在是高

  西大甸子加上三十七亩土地,整个面积有一百二十亩左右。这么大的地盘,足够林驹建成一个花卉苗木基地和蔬菜大棚基地。
  这个时候,承包费是非常便宜的。
  自家的土地不交钱,只交一点农业税和提留。机动地和草甸子,平均起来,一年不到五十块钱。
  等到今后再想也用这么便宜的价格,拿下这么多土地,可就不是这个价钱了。
  两人走到河边站住,面向着这片土地。
  “驹子,你打算怎么利用这些地”?
  “草甸子今年就先这么放着。明年再说。剩下的熟地,就做苗圃和种菜用”。
  “种菜?种什么菜”?
  “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这些菜”。
  “堡子里家家户户都种菜,咱们种菜卖给谁”?
  “卖给城里人”。
  “郊区蔬菜队种菜,卖给城里人就够了,哪里能轮到咱们卖”?
  “咱们夏天不卖,冬天卖”。
  “冬天怎么种菜,咱这里又不是水桂他们家那样的南方”?
  “南方冬天能长蔬菜,不过是因为热,叫菜地里热乎了,不就能长蔬菜”?
  冰天雪地的,大地都封冻,怎么热乎?
  黄天大又蒙圈了。
  “驹子,我没明白你的意思”。
  “你见过玻璃花窖么”?
  这个倒是见过。
  “驹子,你的意思是是在花窖里种菜?那得花多少钱”?
  “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不是用玻璃盖的,使用塑料薄膜盖的”。
  “就像培育烟苗那样”?
  “对,意思是一个意思,不过比较大而已。到时候我画个图,你就明白了。不过,花窖也要建,咱们就先种银杏树、天女木兰和杜鹃花”。
  “种这么多花,到时候卖给谁啊”?
  “会有人买的”。
  绿江地区,除了有不少银杏树之外,还盛产杜鹃花。
  野生的杜鹃花,漫山遍野,每到春天开放的时候,山上一片粉红。
  杜鹃花的颜色,除了粉色,还有红色、白色、黄色等颜色,是绿江地区著名的花卉品种。
  在林驹前世的时候,非常畅销。
  天女木兰,原来也是山中野生的品种,比杜鹃花更加珍稀名贵。
  即使在林驹的前世,数量也不多,价钱比银杏还要高。
  不过,这些花卉苗木,周期都比较长,产生效益比较慢,所以还需要一些见效比较快的苗木,来收回投资。
  这个品种,林驹选择了山楂树苗。
  从后年开始,在整个东北乃至于河东省,兴起了种植山楂热。那个时候,山楂树苗供不应求,不少人因此发财。
  也正是因此,山楂的种植面积急剧扩张,市场上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山楂,最后山楂滞销,不少人把已经结果的山楂树忍痛砍掉。
  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培育一批山楂树苗,正好能赶上高峰,赚上一笔好钱。
  林驹说了先栽山楂树苗了的事儿,黄天大也没多问。
  反正林驹说的总是有道理,他叫怎么干,就怎么干吧。
  “公社的刘承宇懂得果树技术,明天你到他家串个门,把他请来,到时手在堡子里找几个老娘们儿,叫刘承宇教教他们嫁接山楂”。
  “行,不过是送点儿礼的事儿,给他一块电子表,他就乐不得来。但是老娘们儿也不能白干啊。直接给钱,可就是雇工,这是剥削啊”。
  “直接给钱是不行,就说请帮忙的,倒时候问问她们要什么,或者给吃的,或者给穿的,这就不是雇工,是人情”。
  “也就只好怎么办”。
  “你办完刘承宇的事儿,咱俩就去绿江一趟,看看人家的花窖怎么建的,再学习一下是怎么管理的”。
  “行,这个学完了,等山上化冻,就去抠山里红树码子”。
  “树码子需要很多,自己抠不过来,到时候就只好花钱收一些”。
  所谓的树码子,其实就是砧木。把山楂的枝条,嫁接在山里红的砧木上,就能使得山楂快速结果,尽早见到效益。
  山上有大量的山里红树,到时候叫村民们上山去挖,再收购来进行嫁接移栽。
  “那就花钱收吧,至于收多少,你问问刘承宇,看看株距、行距,叫他帮着算一下”。
  “多少钱一棵收”?
  “一棵五毛钱就差不多吧?一人一天挖二十棵,就是十块钱,这个收入也不错了”。
  两人正在这边核计着,马二和歪脖林过来。
  “老四,弄这么多地,打算干点什么”?
  马二这回从京城卖飞碟回来,赚着了钱,非常高兴。
  “二哥,到时候你们就看见了”。
  “老四,你有什么好的来钱道儿,可别忘了大伙儿啊”?
  “二哥,你这么说话可就没良心了啊。飞碟的来钱道儿,是谁的”?
  “哈哈哈,老四,光有飞碟还不行啊,还得有别的道儿啊”。
  “行,二哥,将来你就看着吧,等看我赚钱了,你们就干,我就是给大伙儿开路的,赔了算我在自己的,成了大伙儿就跟我学”。
  “嘿嘿嘿,老四,你那些本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