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冯一平,还有其它的单词可以这样记吗?”王金菊问,黄静萍也看着他。
  就不该炫耀啊,冯一平想,“没有,我目前只碰到这一个。”
  “哦。”二女有些失望。但还是鼓励他,“冯一平,你办法还挺多的。”
  肖志杰带着笑回到座位上,找张秋玲说了好几句话,谁知道对方都爱答不理的,最后索性偏过头去,把后脑勺朝着他,再迟钝的人也知道有事,他转头看了看黄静萍,明白了张秋玲为什么不理他。
  因此吃晚饭的时候,肖志杰一直有些做作的长吁短叹,冯一平和王昌宁问怎么回事,他扭捏了一番,还是说了,他倾诉的两个人纯粹是看热闹不嫌事大,你尝尝我碗里的菜,我尝尝你碗里的菜——都是咸菜,纯粹是无视他的烦恼。就这样闹了一会,两人一边好整以暇的吃着饭,一边还不忘嘲笑他。
  王昌宁指着他笑,“活该,谁叫你想脚踏两只船的。”
  冯一平也在旁边补刀,“是啊,今天还做的那么明显。”
  肖志杰就要踢冯一平,“你还说,还不是你叫我去的。”
  冯一平慢条斯理的吃着饭,“我不是知道你喜欢黄静萍,给你创造机会吗,那这样,以后我就不想办法给你创造机会了哦!”
  肖志杰忙说,“别,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先帮我想想办法,怎么让她不生气。”
  “简单,”冯一平对王昌宁眨了眨眼睛,“我们能想办法让张秋玲不生你的气,但有什么好处?”
  “是啊,”王昌宁也帮腔,“没好处,我们是不会帮这样的忙的。”
  “你们真不够意思,”肖志杰说,“好吧,你们有什么要求?”
  冯一平示意王昌宁提,“奶油瓜子,大包的。”
  肖志杰闻言小小的嘘了一口气,“好的,没问题!”
  冯一平和王昌宁也是故意逗他,这种大包的奶油瓜子,大概有后来超市里大包瓜子的三倍那么多,但只要一块五毛。
  “办法呢?”
  冯一平招招手,三个人头凑到一起密谋,等他说完,肖志杰满脸带笑,王昌宁却看着冯一平说,“我怎么觉得,你也是个花心大萝卜呢?不然怎么能想出这些话?”
  肖志杰用肩膀撞了王昌宁一下,“你不知道啊,他就是个花心大萝卜。”
  等到张秋玲吃完饭回教室的时候,肖志杰连忙起身让路,张秋玲却低着头从另一边进去,冯一平看到了就想笑,转头看黄静萍,觉得她脸上也有些不自然。
  晚自习是语文,王玉敏是抱着卷子进来的,随着她高跟鞋踢踏踢踏的响声,整个教室安静下来。
  把卷子王讲台上“咚”的一放,“这次这么浅的考试,考试量也不大,居然还有人不及格!恩?整天都在混日子吗?这么容易的考试就考这个成绩,还怎么考高中?与其浪费钱在学校里玩,还不如现在就回家帮父母种田,好歹也算半个壮劳力了!”
  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好些同学都低下来头,王玉敏话锋一转,“当然,这次有几位同学进步很大,是值得表扬的,下面发卷子,冯一平,98。”
  冯一平走上讲台,王玉敏对他笑了笑,“不错,要保持!”
  “第二名,唐少康,91。”这位是班长。
  卷子发完,王玉敏说,“我先念这次考试的总成绩,第一名,冯一平,语文98,数学99,英语99,物理99,化学99,政治99,历史99,地理98,生物95,冯一平同学以生物之外的8门功课年级第一,总分885的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名。”
  王玉敏说完,全班又很安静,这样一看,其实除了生物,其它8门差不多都是满分了。大家都知道,学校老师判卷的原则是,哪怕你都答对了,他也不会给你满分,总要用字写的潦草,卷面不干净为由,扣你个一两分下来,免得你自满。
  其实总的来说,这次考试王玉敏是满意的,年级第一名是一班,年级前十名一班占四个,特别是冯一平,小考的成绩在一班只排第三名,现在一跃到了年级第一,而且除了生物,差不多是门门满分的成绩。这次考试,虽然难度不大,但知识面覆盖的还是广的,这近两个月所有的要点,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况且她知道,课外时间冯一平还学和考试无关的知识,那三门副课,也是最后两天临时抱佛脚背的,就这样还能学的这么扎实,只要他能保持下去,到中考的时候,不要说是县里的一中,努努力,市里的一中也不是遥不可及。
  所以,下自习后,王玉敏特意把冯一平叫到教室外,“冯一平,你这次考试不错,但其实算不上什么,你也知道,这次考试很浅,都不难,考的不好才有问题,所以你千万不要骄傲,接下来要努力用功。”
  冯一平连连点头,“还有,这样的成绩一定要保持,如果退步,让别人追上来,那就不用再去找朱老师,记住了吗?”冯一平闻言愣住了,王玉敏却笑嘻嘻的走了。
  我去,这是作茧自缚啊!冯一平这才反应过来。
  哎,你说自己怎么就变得这么实诚呢?不知道老师在这方面都狡猾狡猾的!酌情考个班级一二三名就可以啊,怎么就这么实在的整了个年级第一,还一定要保持,不然就会影响到发财大计,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吗!
  冯一平又感觉整个人都不好啦!
  肖志杰这个时候走过来,手搭在他肩膀上,“王老师夸你了吧!”
  冯一平一扭,挣开他的手,回教室收东西,肖志杰在后面喊,“你不回寝室啊!”


第二十一章 父母的心思
  第二天早上,大家跑完早操回到教室,张秋玲打开课桌,发现里面有一瓶汽水,旁边还叠着一张纸,她瞥了肖志杰一眼,只见他装模作样的在背英语。
  打开纸条,上面写着,“你一定很累,因为昨天晚上你在我脑海里跑了一夜。”张秋玲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好吧,在二十年后,这是个没人会用的梗,但现在,逗这些情窦初开的小姑娘一笑,那还是没问题的。
  到了上午正式上课的时候,二人就涛声依旧。
  这两天上课,各科老师都会花时间把卷子发下去,每位老师都会对冯一平说,“再接再厉,注意保持!”冯一平心里泛苦,还不得不装出一副谦虚和受教的表情来。
  这一周的自习,老师们也都是讲卷子,有时候讲着讲着就会发飙,比如王玉敏现在。
  说着说着就来气了,说的是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这么简单的填空题,菜畦、皂荚树、桑椹、黄蜂、叫天子,这些东西,都是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你们谁没见过?倒是那些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不曾见过,就这几个,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填不出来?上课的时候,不是再三说,这一段必须要背的,都把我的话当耳旁风?”
  满教室的同学都成了鹌鹑,教室里落针可闻。
  最后,是对作文的讲评,再重复了一遍通用技巧,如何破题,如何立意,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等等,最后,把冯一平的作文当成范文读给大家听。
  冯一平写的《我的理想》,和所有的同学都不一样,也出乎阅卷的几个语文老师的意料,如果不是考虑到按例是要挑刺扣几份的,三位语文老师都会一致给作文满分。
  中心思想是这样的,冯一平先分析了理想、空想、幻想、和梦想的转化和异同,最后总结道,“我的理想是,不懈努力,让我的每一个梦想都逐一成为现实!”
  省城,省音乐学院门口花坛边的梧桐树下,冯振昌穿着一套蓝色工作服,戴着袖套,还是穿着解放鞋,虽然还是土,但比起在村里,穿的体面干净的多。他熟练的从大锅里铲起板栗,装到纸袋里,放在一旁的电子秤上,“好了,三个半斤,一共九块钱,有点烫,不要托着下面,拿袋子口那。”
  对面几个女孩把钱付了,边向学校走,就边剥着吃,叽叽喳喳的,“烫,”“那你不要吃啊”“好香,还好甜!”……
  冯振昌笑了笑,女儿和她们差不多年纪,却已经在工厂打工,好在过几年儿子也会上大学,而且是会比这个大学好的大学。
  摊子前现在没人,他拿起固定在三轮车上的热水瓶,把热水倒在罐头瓶里。
  是的,他们的摊子是支在一辆三轮车上,梅义良找厂里的师傅改过,汽油桶改成的炉子放在上面稳稳当当的,加上称重的电子秤,虽然都是买的旧货,也花了近三百块,当时梅秋萍非常的舍不得。
  不过这样好处很多,这一带是大学城,还有附属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个地方买的少了,他们就骑着三轮车,拉着摊子朝下一个地方赶,现在每天下来,都会卖掉上百块。
  从塑料袋里拿出两个馒头,装到纸袋里,然后埋到锅里的砂下,三五分钟,馒头就热了,这是他们的午饭。
  正准备抽空抽支烟,到小卖部打电话的梅秋萍回来了,脸色有点不对。
  “怎么了?”冯振昌坐在花坛上,一边吞云吐雾,一边问。
  梅秋萍站在三轮车后,把锅里装馒头的袋子翻了个边,也拿起罐头瓶喝了口水,对他说,“爸跟我说,一平写的小说,这个月发表在一个叫《收获》的杂志上,还得了两千三百块的稿费?”
  “嗞”,冯振昌不小心让烟烫到了手,接着烟又掉到裤子上,他连忙站起来,又拍又抖的,梅秋萍也过来帮忙,“呵呵,你也惊到了?”
  “你说多少啊?”
  “两千三啊,我当时也反复问爸问了好几次,是两千三没错,他们已经把钱取出来了。”梅秋萍说。
  “两千三啊,这么大的事,这个孩子一点都没在我们面前提起过。是什么时候的事?”
  “就是开学前,他说要去看爸的时候,一个多月前的事了。”梅秋萍也是有些感慨。儿子和她最亲,喜欢粘着她,现在这么大的事,儿子却把她瞒得紧紧的。至于那两千三的稿费,一方面,她觉得很不真实,一方面,她觉得,儿子一下子就长大了。儿子既然长大了,有些事会自己拿主意,不会像以前一样,事事都要问她。本来她应该高兴,应该感到骄傲的,但是,不知怎么的,她心里又有些隐隐的失落。
  两个人热水就着馒头,边吃边聊。
  “另外还有个五块,是故事会那里得的。”
  “这钱现在放在爸那是吧?”冯振昌问。
  “是,”说起这个,梅秋萍又有点气,“他们已经花了三百多!”
  “啊!”冯振昌转头看着她。
  “学杂费四十五,交了,一平自己买了两套衣服一双鞋,给爸也扯了布做套中山装,还给他买了双皮鞋。”
  “这个孩子。”冯振昌也有些无语。
  “倒也没乱花。”梅秋萍说。
  “是,”冯振昌也赞同,“学杂费有钱了是不该欠,现在也是换季的时候,一平也是该买衣服。”
  “买的就是和前面那中学校服差不多的运动服,一平也慢慢大了,也知道爱好看,几年都没给他买过衣服,他这两年长的快,原来的衣服是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而且还都不合身。”梅秋萍说起来有些心酸。
  “是,现在我们不是慢慢赚钱了吗?年底回去的时候,就在省城,给他买套现在时兴的。”冯振昌说。“那剩下的钱呢?你叫爸买栗子了吗?”
  “爸已经买了,当时一平就和他说,家里买的便宜,至少买个五百斤。爸在村里也跟人赊了一些,现在都收了八百斤。”
  “八百斤,开年后也能买几个月了。”冯振昌把手里的馒头一口塞进嘴里,又有两个女学生朝这走来。
  下午,冯振昌说是去上厕所,却是转到书报摊买了当期的《收获》,回来的时候,梅秋萍自然埋怨了好一阵子,好几块钱呢,爸都说了,杂志社有寄几本的,花这个钱干什么?还没赚几个钱呢,就大手大脚起来了?
  结果接下来一有空,梅秋萍就捧着杂志看,冯振昌就说,“这么贵的,我还是会去和那老板说,退了好了。”
  “算了吧,买都买了,还拿回去退,不是让人瞧不起吗。”
  这天下午,两个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没少跟来照顾生意的同学搭讪,“这一期的《收获》你看了吗?那篇《一个都不能少》的小说,是我儿子写的。”然后收获或真或假的褒扬不少。
  到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冯振昌骑着三轮车,朝小学那边赶,然后到高中,到晚饭的时候,再回来停在大学门口,等到远处海关钟楼上响起八点的钟声,他们才准备回家,冯振昌骑车,梅秋萍走在后面,遇到坡或者不平的地方,她就在后面推。
  回到住的地方,已经快九点。
  这是一个城中村,当然,准确的说,现在还不能叫城中村,其实整个省城,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巨大的城中村。新建的高楼大厦少,房地产市场还没有放开,新建的住宅楼也都有数,都是些多年的老房子。没有经过大拆迁,再规划,再开发,马路没有后来那么多、那么宽、那么直,马路边的树倒是比后来的多,比后来的大。
  住的地方在靠近铁路,当地人在那一块盖起了一片两到三层的小楼,多是用来出租的。前后两排之间的距离不到三米,前面一排楼里的人打个哈欠,后面一排的就会传染,很是仄狭。巷道里的水泥路面,都已经老化或者被压坏,坑坑洼洼的,到了下雨天就更遭罪。
  冯振昌他们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透,昏黄的灯光,透过窗棂和底楼的门,在巷子里洒下斑驳的光影。分散在省城各个地方讨生活的人也都回家了,几个孩子在巷子里嬉戏打闹着。
  他们边推着车边一路打着招呼,“回来了,今天还烧鱼,这么舍得,肯定赚不少钱吧!”
  “呵呵,哪里啊,你们今天呢,板栗卖不少吧!”
  这个点,不远处的小区里,已经安静下来,人们已经吃完了晚饭,在散步或者看电视,那些早睡的,差不多准备睡觉了。巷子里,却是最热闹的时候。主妇们把煤炉搬到门口,正在烧菜,一路过来,酸甜苦辣,闻了个遍。一家的辣椒炒肉,让冯振昌喉咙咕咚了一声,他忙加紧了脚步。算算怕是好多天没吃到肉,早上吃的炒冷饭,中午就两个馒头,现在闻到这个味道,还真有点馋。
  他们租的一楼,前后两个房间,加起来不到二十平,等到把三轮车放进去,就塞的满满当当的。其实没有什么家具,一张折叠桌子,一张方凳,两把靠背椅子,还有一张双层的木床,这都是在家具作坊打工的梅义良给他们置办的。
  把车放好,冯振昌擦了把脸,再淘米煮饭,然后就闲下来。就着桌上剩下的半盘子花生米,倒上一小杯在农贸市场打来的散白酒,吃几颗花生米,抿上一小口酒。肚子里垫了点东西,就把今天买的杂志拿出来,放在桌上,看了起来。
  梅秋萍还不到闲的时候,她也把煤炉搬到屋外,准备烧菜。豆腐先两面煎到微黄,盛起来,腊肉切丁,用家里的腌辣椒一炒,再把豆腐倒进去,最后拍几个大蒜,然后起锅,味道很好,很下饭的。还有茄子,用大火煸炒,然后还是加入腌辣椒,加入咸菜,盐都不用再加就可以出锅。
  炒好了菜,又在炉子上架上一个铝的蒸锅,把早上就和好,一直在醒着的面,揉成几个馒头,放进锅里,就着余火蒸着,这个是他们明后天的午餐。
  都饿了,所以吃饭都很快,那盘茄子吃完了,豆腐却还剩下半盘子。梅秋萍洗碗收拾,冯振昌打开一个袋子,倒出一脸盆板栗,一个个的用剪刀在上面剪一个小口,梅秋萍那边收拾好了,也过来一起做。好在这些天都做熟了,很快就做好了差不多二十斤,夫妻俩这才收手。
  等到洗簌完睡觉的时候,已经快十一点,周围都很安静,只是屋后不远处不时有火车通过,客车还好,“况且况且”的来,又“况且况且”的走远,货车轰鸣着经过的时候,咚咚咚的很响,而且震动很大,感觉床都有些在动。
  还好这些日子过去,他们都已经适应这些噪音,躺在床上的时候也累了困了,这些对他们影响不大。
  梅秋萍今天晚上却又有些失眠,翻来覆去的。
  她叫了一声冯振昌,“怎么了?”冯振昌原来也没睡着。
  “你说,是不是我们两个做父母的没什么本事,外面欠那么些债,过年的时候一屋的人来讨债,平常的吃穿都不宽裕,才逼着儿子小学刚毕业,就自己想办法赚钱?”


第二十二章 准备原创
  感慨归感慨,第二天,夫妻俩还是清早就起床。梅秋萍准备早饭,早上还是要煮饭,不然中午两个馒头顶不住。菜简单,昨天晚上的剩下的豆腐热一下,还炒了一碟咸菜。
  冯振昌准备好做生意的那一套,两人吃完饭出门的时候,左邻右舍和他们一样,不是收拾好了准备出门,就是在急匆匆的吃着早饭。
  其实早上是没什么生意的,大早上的,有多少人买栗子吃呢。但一来他们习惯了早起,二来,梅秋萍说的,哪怕早上就买个半斤一斤的,那不也是几块钱!
  二人从一个小区门口走过,小区规模不小,他们经过的这个出口处,一溜排开四辆简易推车,热气腾腾的。一个买包子馒头,一个买糯米饭,一个买面条,还有一个炸油条,生意都不错,不但出去上班的会去买,还有小区里面的老人和主妇提着篮子来买的。
  梅秋萍在后面叫冯振昌,“停一下,停一下。”
  冯振昌刹好车,看她看着那边,“怎么,你还舍得花钱买早饭呗?”
  梅秋萍就说,“刚刚吃的饱饱的,我就看一下。”
  冯振昌也看了,比较了一下,和他的这辆车差别不大,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有个大炉子。
  “哦,是的啊,我们也可以做些早点来卖啊!”夫妻俩几乎同时说出来。
  那就索性停一会,数数对面有多少生意。二人索性把摊子摆开,却没有一个人光顾,他们也无所谓,热切数着对面买早点的人——那一个人就意味着至少几毛钱的收入啊!一直到9点多快十点,对面都准备推车走人,他们这才往学校赶。
  二人一合计,就连生意最差的糯米饭摊子,从他们数的时候算起,也有三十几人光顾,哪怕一个人只赚两毛,那至少也有六块多钱,一个月下来,那也有两百多块!
  早点肯定可以做,那做什么呢?
  等到在大学门口把摊子摆好的时候,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就卖大包子,做一素一荤的,素的就粉丝或者从家里带来的咸菜,荤的就猪肉。至于价格,明天早上起早去转几个包子摊。地点呢,也不用去和其它人抢生意,就在他们现在的这个地方,老师学生的,总会有人买,万一有卖剩下的,刚好,他们可以做中饭。只是还要花钱,因为要再置办一口大铁锅,一个蒸笼。
  冯一平现在的日子其实很不错!在学校,他虽然也操心赚钱,但再苦再累,怎么比得过工作以后成家立业的辛苦。
  因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的心情一直很愉悦、放松,虽然都是咸菜就饭,他甚至觉得肚子上是不是又长肉了,他可不想到三十多岁以后,又哪里都不突出,就肚子突出。现在这个身材挺好的,保持到二十年后,绝对是超级男模的身材,标准的衣服架子。所以,他在郑重的考虑,是不是要做平板支撑,要毫不留情的把小肚子扼杀在萌芽中,顺便练练腹肌。
  对男人来说,腹肌这玩意,真是个好东西,后来不少腐女,看到那些秀出六块或八块腹肌的男人,眼睛里都能长出爪子来。
  冯一平记得,三十岁之后,他最不满意的就是自己那软塌塌的大肚子。
  关于这个大肚子,他还有一次特别尴尬的经历。
  每年,他都要到上海参加春季五金会,那次尴尬的经历,就发生在一次回程过安检时。原来过了安检门后,安检人员拿扫描仪再扫一次,然后双手再在旅客衣服外面大致摸一下,其实也就是做个样子。那几年国内特别是机场的安检越来越严,所有的液体一律不准带上飞机,而且每个人的腰带也是重点检查项目。
  那次安检的工作人员是年轻女孩子,蛮清秀的,所有项目检查完,最后要摸一摸冯一平的腰带,腰带是在毛衣底下的,女孩子的小手直接插进毛衣,去检查下面的腰带。好死不死的,冯一平的毛衣是羊绒材质,他直接贴肉穿的。女孩子的半个巴掌自然就摸到了他肚子上,估计那个女孩子也没想到,一时有些愣,估计是想这软绵绵的是什么呢?然后估计也是下意识的,还拍了两下,然后明白过来,马上把手缩回来。
  冯一平当时也是一愣,然后比那个女孩子还尴尬,一张老脸马上变成红苹果。男人嘛,在年轻靓丽的女孩子面前,哪个不想表现的好一些。现在倒好,让一个女孩子摸到了他最大的软肋,而且说不定接下来几天,都会成为那个女孩子和同事以及闺蜜之间的笑料!冯一平当时那个心啊,哇凉哇凉的啊!所以回广州之后,当天他就开始做仰卧起坐,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不过,他再努力运动,突出的肚子始终没有练回去。
  现在有这么好的底子,如果从现在开始练,腹肌应该能练出来。不过,还是存在一个空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