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太初六年,鞑靼纠集兵力试图夺城,时,荣国公贾代善挂帅,大败鞑靼十万精兵,使其元气大伤,多年不敢来犯。
  太初十四年,朝廷派遣的哈密卫官员因盘剥当地百姓,被奋起的当地人打死,此时,大明恰逢多事之秋,又有鞑靼卷土重来,兴兵攻扰。先帝令当地勇将畏兀儿人,拜牙总理哈密政务军务,谁知道是引狼驱虎,击退鞑靼大军之后,拜牙成为哈密卫的实际控制人,虽未封王,实则已然是土皇帝一般了,据说出门拉马车的马匹都是六匹,只比天子少两匹、却比皇子公主还要多两匹,自比诸侯。
  十六昨晚夜读边陲年报纪事等等直到深夜,结合了在边境的暗卫报来的资料,左思右想,找到了这么一个交通要塞,唯一棘手的问题就是:哈密卫名义上是大明的一个卫,实则几乎已经军/政/自/治了快三十年。
  十六挠破头,不知道该如何化解。
  打么?劳民伤财;
  不打?拜牙一家恐怕早已把哈密卫看做他们家族领地了;
  该怎么办?
  因为翻阅了暗卫的记录,十六倒是没有盲目埋怨他亲爹当年不够硬气,毕竟当时大明也是内忧外患。
  十六遇事从不习惯抱怨和把责任推却给别人,这样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宝玉一直所钦佩的。
  于是,年轻的帝王在后半夜,收到好伙伴宝玉密信一封,阅读完毕之后抚掌大笑:“哈哈哈哈,这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旁的平安和初一分食了一盘驴打滚,黏腻的糕点似乎还哽在喉咙头,他俩同时低头沉默:【陛下,这句话是用在这儿的么?】
  …………………………
  话说回来,大朝会上众人听见陛下提议在哈密卫置榷场的时候,都楞了一愣,这二十多年近三十年的,百官几乎都忘记了哈密卫这个地方了。
  细细算来,拜牙应当也有六十多岁了!文武百官心头一跳:【那苦寒之地,六十多岁的人,可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然而听闻拜牙的几个儿子依旧是勇武善战之辈,并不简单……陛下提议哈密卫,是不知其中利害关系而胡乱蒙的?还是多番思量之后的结果呢?】
  朝中不少官员低头沉思。
  蔡阁老出于好意,不直接驳了陛下的提议:“启禀陛下,哈密卫一地,贫穷苦寒,人口稀少,建榷场恐怕不易啊。”
  不少人附和。
  哈密卫理应是甘肃区内所辖地。
  如今的大理寺卿文远正是甘肃巡抚文进的亲哥哥,哪里愿意弟弟去接手这样的烫手山芋,遂也给交好的官员使眼色。
  一时间,朝中小部分官员直接就开始恳请陛下三思。剩下一多半的官员,则是在思考此事的可行性,考虑到收复哈密卫许要行兵事,剩下这一大半人中也有人开始表态不赞同了。
  但也不是没有官员支持十六的。
  朝中总有铁血派,先帝在位时期,越是年纪大就越是求稳而保守,哈密卫问题被搁置多年,众人都快遗忘了。今日陛下提起,也有那武将中激进一些的,当场就拍胸脯赞同。
  文远暗暗咬牙:【一群无脑莽夫!】
  眼见众人提出的肃州卫、凉山卫都不能令陛下动摇决定。
  最后,大理寺卿文远忍不住真身上阵苦苦劝谏:“陛下三思啊,收复哈密卫必定要再动干戈,甘肃边境百姓恐要深受战乱之苦啊!”
  十六闻言冷笑一声,对着一时失言的大理寺卿反问:“朕岂不知,哈密卫原就是我大明国土,竟要用收复这个词。许卿,是要陷令弟于无能之地么?”
  “臣有罪。”文远大惊失色,跪倒在地。
  十六的目光扫过下头众人,再次一字一顿地说:“朕有意于哈密卫增开榷场,众爱卿……以为何如?”
  年轻的帝王气场全开,本就身材壮硕,从御座上站直身子,居高临下审视百官,更是压力迫人。
  “陛下圣明,臣附议。”
  什么是好伙伴?就是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会坚定站在对方那一边的人。
  虽然宝玉只是区区禁卫总兵,在参政议政方面并无很大的话语权,但是他的一句表态,倒是打开了武将这边的任督二脉,不少人出来表态附议,倒是好像下一刻就要讨论如何进军哈密了一般,全然忘了陛下的本意是设榷场,而不是动武,跑题也是厉害……
  直接刺激了文官那边的怒火:“竖子浅薄!莽夫误国!”
  便是因此,武将们又不服气了:“文人墨迹!腐儒嘴把式!”
  今日参加完大朝会就要离京南下、刚刚被一个脸红脖子粗的武将误伤、喷了一袖子口水的林如海无奈放下挡着脸的胳膊,往前一步:“陛下圣明,臣附议。”
  此言一出,林如海成了满朝焦点。
  文官看着他,好似他是因私废公、自毁前程的‘叛徒’;
  武将看他,却是觉得他是个不避私情、弃暗投明聪明人。
  “好,林爱卿,你乃是先皇钦点的扬州巡盐御史兼江苏府台,为我大明肱骨之臣,你来说说!说给他们听听,你是如何想的。”
  而林如海,也没有让十六和一众笨嘴拙舌的武将失望。他从天文、地理、军事、交通、人文、经济、民生等等方面,阐述了哈密卫对大明的重要性,洋洋洒洒千百言,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就连部分一开始因为主观情绪而反对的文官都开始觉得:【林大人说的……好像有些道理啊!】
  当然,譬如文远这样子的,是不会被林如海‘巧舌如簧’给迷惑的,他依旧坚定而坚持地反对,甚至口不择言地说出:“既然林大人言之凿凿,不如林大人西北进哈密,躬身促成此事吧?”
  【哼,哈密卫那个地方,你一介文弱书生去了,包准有去无回!】
  叫一旁的卫阁老都来不及阻止文远脱口而出的蠢话。
  然后就见林如海站如青柏、卓尔淡然、拱手俯身:“若陛下有令,某愿粉骨碎身。”
  两厢一比较,孰高孰下立现,大理寺卿文远,才是真私情私心重。
  而林如海的这番话,相当于是明确表示了:只要朝中议政通过,他愿意卸任扬州、江苏的官职,去西北那苦哈哈的地方!
  蔡阁老动容了。
  卫阁老,意动了。
  宝玉站在原地,听着周围人窃窃私语,他对于自己岳父有这样的反应并不奇怪,毕竟林如海是士大夫中的君子,不说百分百,也是绝大部分的心神都扑在社稷上的。陪玉儿归宁那日,同他对弈之时,就察觉到岳父大人的盘算——不然他当时也不会急于想要给大哥哥在江苏安排一个好位置了,不就是担心人走茶凉日后不好安排么?
  大朝会散,林如海领命就哈密卫增开榷场之事详写折子,暂不出京。
  而陛下驳和亲、欲在哈密开榷场的消息,也被时时关注此事的人知晓了。
  众人的反应各有不同。
  作者有话要说:  我不知道你们爱不爱看朝堂,可是我很用心在写了,明天,番邦使臣们都该滚蛋了,宝玉也该十九岁了。
  晚安。明天见


第200章 
  脱欢第一个就是不高兴的。
  正如十六预料的那样; 脱欢虽然是瓦剌大王子; 可是并不是他父王最宠爱的儿子,此次来大明,也是施展了很多手段才抢到的差事,若是能如愿娶了大明皇族女子; 他身上的筹码便会加重几分。
  故而听闻此消息之后; 脱欢有些暴躁; 在会同馆的屋里摔了一整套的茶具。
  但是瓦剌的副使臣想的却是:【大王子求娶无望,大明这边总会另作安抚。若是哈密卫真的能成为瓦剌和大明之间新开的榷场; 想来大王那边也会很满意;若是哈密榷场最终因为大明内外种种压力而不成,瓦剌和大明的盟友关系有所动摇; 那么鞑靼那边; 也会为了拉拢我方而有所表示; 届时大明必然要让出更多的好处……如此看来,大明皇帝不同意大王子求娶的要求,瓦剌也立于不败之地,而我亦可毫无负担地收下那老货悄悄送来的黄金。】
  【千里迢迢来大明; 可不就是为了捞点好处的?不然只是巴巴过来庆贺大明新帝登基而已么?那老货给的金子正好买些大明的南货回去,家里几个美妾一直撒娇要花想容的脂粉,也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了。还卖出如此高价!】
  …………………………
  阿鲁台想到瓦剌的副使臣,自己那两箱黄金砸下去; 总得听到个水声,当然,想要对方叛国为自己卖命是不可能的; 只要他愿意在脱欢发怒的时候稍稍火上浇油一些,和脱欢‘同仇敌忾’,说一说大明的不是,便也够了。
  亦力把里的使臣倒是觉得,若是哈密开了榷场,于自己这边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遂对这件事也很关注,并且衷心地希望此事能成。
  而大明京城的百姓,这几天很忙,忙着各抒己见——因为他们却是人云亦云,最容易改变态度的。
  “求娶啊?我大明的姑娘那还不是顶顶好的?看看把那些番邦人想的,不远千里来娶老婆,哦听说来求亲的还是个王子呢,还算是有眼光。”
  ↑这是昨天番人表演之后民间有人有意引导的风向。
  “求娶啊?我大明的姑娘这么好,岂是番邦人随随便便就能娶走的?再说了,戏文里都唱着呢,和亲的姑娘苦啊,红颜早逝的还少了?前十几二十年,先帝封的俩公主不是和亲去了……嘶,没几年就……可惜、可惜!还是算了吧,花儿一样的姑娘家,在那风沙越大的北边,离乡背井、孤身一人的,多可怜。”
  ↑这是今天大朝会之后的舆论。
  而官宦人家,不少人家的太太姑娘都松了一口气:【要是陛下真听那李御史说的,和亲的人选从官家女之中挑……凭谁也不甘愿得个空名头什么公主郡主的,去伺候野蛮人啊。】
  当然,也有一些人家觉得女儿就是联姻用的,嫁给谁不是嫁?这是一个平步青云的好机会。
  …………………………
  薛宅。
  “不行不行不行!”薛蟠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娘说梦话也就罢了,妹妹你素来最是聪明,怎么也鬼迷心窍了!什么和亲不和亲?陛下都说了,咱们大明的姑娘不和亲,你偏偏还想去凑那个热闹?多少好人家的女儿就怕遇到这样的事,早年先皇和亲的两个公主什么下场你不知道吗?”
  薛姨妈缩在一旁,她儿子难得一次大发雄威,叫她有些怕怕呢:“蟠儿你别凶啊,你妹妹也就是这么一说。再说了,这事儿,你以为,咱们想去就能去?还不得去寻寻路子?”
  薛蟠额角一跳,亲妈这是真的考量上了还:“寻寻路子?寻谁?寻我舅舅还是寻姨丈?舅舅还在巡边,姨丈是什么样的人妈你难道还不知道?”
  薛姨妈继续小小声地说:“那不是,宝玉现在不是天子近臣么,而且这两年,你和宝玉的关系也挺不错……”说到最后消了音,因为薛蟠的眼睛瞪得铜铃一般大了。
  “妈!你别瞎捣乱,我说了,等我成了亲,你儿媳妇儿多出去走动走动,替妹妹打听好人家,咱家有钱,养得起妹妹,出得起嫁妆。再说了,姨妈那边不是也再替妹妹张罗着么?别着急,这种事体,能落什么好?”
  薛宝钗苦笑:“那妹妹我又能怎么办呢?过了年,我就二十一了。”
  “什么二十一,妹妹你足岁才二十!”薛蟠打断了妹妹的话。
  “二十和二十一,差别很大么?总归已经是别人嘴里谈笑时候的老姑婆了,与其在京城任由别人东挑西拣,不如去和亲,给家里挣一点体面。”
  “陛下都说了,我大明不需要靠一女子来维系同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和亲!不和亲!你就别瞎琢磨了,我去问问表弟吧。”薛蟠急乎乎地摆摆手,头一回觉得,妹妹其实根本就算不是聪明的!才回家没一会儿,屁股都没把凳子坐热,转个身又去了荣国府。
  薛姨妈含着泪泡望着宝钗:“儿啊,你哥哥说的也有道理,即便真的要和亲,妈也舍不得你去那么远啊。一辈子都见不着第二面了。咱不说这些了好不好?”
  薛宝钗点点头:“恩,我都听妈/的。”
  她表情乖巧,神色莫辨:【和亲?真有这样的事,也轮不到自己家,不过是眼见着哥哥这几天因为距离婚期越发近了,那样欢欣,自己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罢了,也给‘静养’结束的姨妈提个醒,收了恁多好处,该是要记得办事的。】
  荣国府那厢,晚饭本就吃的气氛诡异。
  女人们那边贾母有些担忧地看着黛玉,王氏心里不耐却不敢表现出来,心想:【我真是讨进门了一个活祖宗,满京城上下,哪里有婆婆看儿媳妇脸色的,不要她伺候吃饭也便罢了,还得安慰她?】
  李纨和王熙凤倒是真心替黛玉有些担心,就连她们都听说了,林姑丈今日在朝堂上语出惊人,对陛下谄媚,被文官所不齿。
  黛玉却比所有人想象得都要镇定,既没有哭哭啼啼,也没有愁眉苦脸,还是如往常一般,在贾母的眼光看向第二块蜜汁肉脯的时候,轻声说:“老祖宗,您方才已经吃了一块了。”
  ……
  男人们那一边,贾政举了筷子,又放下;张了张嘴,又闭上。总算是过了食不言的阶段,二老爷以香汤漱口之后,一脸凝重地对宝玉说:“你今日缘何如此鲁莽!”
  按照贾政原来的脾气,方下朝就应该把宝玉叫到书房一顿胖揍的,但是谁让儿子现在都长大了,翅膀硬了呢,那孽畜散朝之后直接就去禁卫军营地了,下值之后又直奔他岳丈、自己妹婿/亲家林如海的府上,叫自己想揍也抓不到人。真是可气!
  再者,想到那……玉佩,贾政终于是忍了一个多时辰,才在饭后自以为和颜悦色地问起此事。
  宝玉正色说:“自然是因为陛下提议不无道理,儿子才会出言附和的。”
  本来贾政就不是多么有政治头脑的人,大朝会的时候其实他就是骑墙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但是碍于他这个勋贵有一颗文臣清流的心,当时便在一旁装鹌鹑,实则是往文官那边挪了一小步。等到林如海站出来舌战群儒的时候,二老爷的内心又被林如海所说给说服一大半了,踏出去的一小步又收回来了。
  而此刻,在晚饭后被大儿子和二儿子一起洗脑,终于是叹了一口气说:“下回不可如此,凡是要多同我商量着来。记得否?”
  贾珠、宝玉喏喏应下,非常有默契地想着:实际下回如何,咱们下回再看吧。
  不多久,单大良来报,薛家大爷上门来了。
  贾政眉头一皱,就说:“我正在考校环儿功课,宝玉,你去打发了他便是。”
  贾环:【……作为挡箭牌,浑身插满箭,我也要花式哭……老爷你明明是怕薛家表哥给你看账本,叫你夸他有长进!】
  贾珠和宝玉相视一笑,瞧老爷离去的背影怎么有几分落荒而逃的意思呢?
  宝玉去往书房,听完薛蟠的诉苦,叨叨他亲妈和亲妹的胡思乱想,之后皱了皱眉:“这事儿我清楚了,待到你成亲之后,我让太太带着表嫂和表姐出去走动走动,争取年前就定下了。”
  薛蟠听完,只觉得这样的事情交给了宝玉表弟,自己就一身轻松,如释重负了:【反正表弟从来就没叫人失望过,真真是厉害得不得了。】
  呆霸王走后,宝玉摇摇头,无奈笑笑:【二姐姐、三妹妹、林妹妹……原先在老祖宗膝下陪伴过老祖宗的几位姑娘家的婚事竟然多多少少都和自己脱不了关系,再多一个薛家表姐也不算多。哦,那么日后再替四妹妹操一把心,好叫老祖宗放心。只是可惜了,偏偏大姐姐那里……】
  …………………………
  夜。
  宝玉回房之后才有时间来宽黛玉的心,谁知道才说了一个开头,黛玉就咬了咬嘴唇:“表哥,我晓得的。爹爹自来都是这样的性子,原先在扬州的时候,忙起来整日整日不归家,一心就牵挂着公务。昨日午门城墙之上,爹爹就在我不远处坐着,我听闻瓦剌有求亲之意,就看到他脸色铁青,今日他如此,也不叫我意外了呢。”
  宝玉点点头,还是把他要说的话说完了:“你放心,有我在。”
  “嗯。”
  …………………………
  又过了几日,黛玉才知道,宝玉表哥那夜说的‘有他在’是什么意思。


第201章 
  作者有话要说:  3000字改为3500字,jj规定就是vip章节修改只能增加字数。
  亲们别担心,没买亏。
  红包已发完。
  临时出了点状况,上午十点半,我送别俩闺蜜,到了火车站,我屁颠颠走了,她俩,居然上错了车!
  昨天去拍写真了,很开心啊啊啊!感觉自己又美出了新高度(美图秀秀之下哈哈哈)
  另外,我保证,这样的突发状况我会尽量避免,如有发生,时候也会补上五百一千的字数,这都是不收钱的。因为你们订阅的时候是按照三千字收费的。
  么么哒,爱你们
  都是带着眼镜的大妹子,咋这么糊涂呢!!!
  今晚十一点多依旧有更新。
  关于昨天这章中间出现的,是新文没错,现代言情,无穿越重生系统娱乐圈金……到时候再看扑成咋样吧。等这本快完结了再打广告吧,不然觉得自己太三心二意了。
  十一月初二; 林如海应皇命上万言书; 洋洋洒洒阐述了在哈密卫增设榷场的好处,并在养心殿小朝会之时,与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亲自辩驳、探讨,耗时整整七八日之久; 最终说服众臣。
  十一月十一号; 大朝会; 陛下召鞑靼、瓦剌等番邦使臣觐见,告知大明最终的决定:
  第一; 愿意派遣学识渊博之师,亲往向慕文教诸国开课讲学;
  第二; 增设哈密卫、辽东为榷场; 增进往来。
  从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来说; 这两处选址一点毛病都没有,一个是连接西域诸国的枢纽,一个是通往东北各个女真部落的必经关口。
  哈密卫是十六挑选的,而辽东则是林如海说服诸位重臣之后; 阁老和尚书们多方讨论之后选定的。
  阿鲁台没有想到,大明年轻的皇帝在朝堂上的地位和分量,竟然同细作们报来的、鞑靼内部预测的不一样!
  照理说,这一位是从矮子里头挑的高个儿; 又是临时被找出来凑数的,满打满算才当了一年的太子,就登基了。听说。从前也就是个任人唯亲的抠门王爷(眼见之后; 抠门这一点已经被阿鲁台确认了)。
  他登基之后,想必大明的朝政都是被老臣把持着的。而大明朝中那几个老臣,阿鲁台太熟悉他们了,一个姓蔡的不懂迂回,一个姓卫的私心颇重,朝中上下都对番人抱以轻忽之心……鞑靼使力多年,在大明也埋下几个棋子,届时内外呼应,想来提出的几个要求很容易就被应允了吧?
  千算万算,没算到,半路杀出一个莫卧儿,先到一步抢走鞑靼的院子。阿鲁台原打算将计就计,把事情闹得大一些,没想到一场比武,确实铩了瓦剌、亦力把里的锐气,展示了鞑靼的勇士依旧是西北无人能敌的,但是风头却完完全全被大明皇帝的禁卫军抢走了。
  【那一群金贵养着、没上过战场没见过血的少爷兵!】阿鲁台深感不屑,但是禁卫军的训练方式和军歌军纪教他悚然一惊,假以时日,这样的军队真的上了战场,汰弱留强之后,便是精锐之师;但是因此,他隐隐有了预感,大明这位才登基不到一年的皇帝陛下,恐怕是个好武的——瓦剌的和亲一事,看来是悬。
  【如此也正好,省得我再花大价钱去搅黄大明和瓦剌联姻之事了。原本都已经打算给脱欢设计一出在大明京城强抢民女、激起民愤的好戏了呢。】
  阿鲁台斜了斜眼睛,悄悄看了身旁站着的瓦剌大王子的脸色——不太好。【不太好才叫好!】
  果然,脱欢又往前一步:“感谢陛下愿在哈密卫增开榷场,想必日后我瓦剌与大明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更是众人乐于见到的。不过,前些日子,小王所说之话,也是真心实意。小王仰慕大明文化已久,千里迢迢来此,便是想请陛下赐一公主与我,永结瓦剌与大明的两邦之好。”
  十六看了林如海一眼。
  林如海正色出列,替十六回应了脱欢:“大王子有所不知,我们陛下现膝下仅两子,也是稚嫩孩童,这公主……恐怕得十几二十年之后才能考虑婚嫁事宜。”
  脱欢愣了愣,继而又说:“这边也是无妨,陛下也可同前例一般,择一皇族女子嫁与小王,小王保证……”
  十六看了醇亲王一眼,这时候就轮到皇叔出场了,于是醇亲王又说:“启禀陛下,臣有话说。”接着他冲着被他打算话语的脱欢点头致意,解释了一通:宗室女,还没出孝呢。
  是了,除了今上是天子,能够以天代月,剩下宗亲都是老老实实在给先皇守孝的。
  脱欢张嘴欲说愿意等。
  醇亲王又如数家珍地盘点了一下宗室女中出孝之后,适龄的都已有婚约在身,剩下的几位,最大的也就十三岁,也不到适婚的年纪。
  最后,脱欢总算是看明白了,大明朝根本就没有打算答应自己求娶要求的意思。
  眼见鞑靼使臣对大明提出的要求都被满足了——被怒火蒙蔽了理智的脱欢才不管阿鲁台老货的提议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