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2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可把贾蓬急坏了:【怎么和我想的不一样呢?二叔; 你看到我啊!】
  但是宝二叔做的决定; 谁能够让他更改?最终,贾蓬是再三保证自己下次绝对不会这么冒失这么沉不住气了; 但是宝玉还是决定给他弄三个月的观察期; 让他去干他最不擅长的活儿; 以观后效。
  宝玉视察了一圈(身后跟着耷拉着眉眼的贾蓬和意气风发的贾蘅等人),不仅是看看橡胶园里头那些花了些小钱、大工夫弄来的橡胶树成活如何; 还考察了一下原琼州岛的驻军将领等人——至于此地的知府; 是个木着脸的中年文人,宝玉虽然看他一点精神都没有的样子很不顺眼; 但是也没打算花费心力去调/教人; 总归再过几个月,橡胶林可以割胶之后,琼州的经济还是会被盘活的,到时候这知府能想明白撸子袖子干; 就留下,要是是个只会长吁短叹的,那就向十六告个状,回头愿意来这儿的人多得是!
  宝玉就是这么有自信,就想当初的西域、黑省和蒙省一样。
  也许是因为这地方实在是太穷了,有门路有本事的文官武将都不会主动往这儿来,所以琼州岛的付千户除了愁眉苦脸之外,倒是没什么别的毛病。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听话,哪怕一个月前,贾蘅等人只拿着宝玉的手书,这位付千户都很是配合几位将军侄子们的行动——当然,他这是听从将军大人指示,十分积极主动地完成军令,绝对不是因为那几位小爷随船送来的一些犒劳手下人的米面肉食才这般配合的。
  等到宝玉对贾蓬说,琼州岛此地驻军的扫盲班由他负责的时候,付千户忍不住搓着手,想要说些什么。
  宝玉纵使在需要新官上任三把火,也不必对着一位区区千户来烧,便和气地问:“付千户有什么话说?”
  “将军大人,小的听闻,这扫盲班一旬一考,考出优者可是有奖的不是?”
  “是。”
  “小的还听说,一般奖励都是文房四宝或者趁手兵器,咱们这儿能不能换成米面肉干啊?”付千户说起这话的时候还是很忐忑的,就担心新来的将军大人只是瞧着和善,实则根本不能了解守在岛上的士兵们有多苦。
  宝玉楞了一愣,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岛上军田产出的粮不够吃?”
  【不应该啊,琼州岛这个地方,也就是后世的海南岛,水稻一年三熟,怎么可能不够吃?】再一看付千户的脸色,也不是做伪的,宝玉一拍脑袋:【还是自己想当然了啊。】
  “地里种的是什么?带我去看看吧。”反正橡胶园事情已了,是该去看看这一片宝地之上的军户们怎么粮食还不够吃呢。
  付千户心头涌出几分欢喜,不管新来的将军大人懂不懂农事,但是人家肯去田边地头看看,就比原先那几位推脱着,还用怀疑自己中饱私囊的眼神盯自己的上峰要强多了。
  宝玉对着孙管事招了招手:“孙管事,你也来看看。”
  这一个月时间,付千户也看明白了,这位将军大人的家仆是伺弄土地的好手,只是先前手下的人想去和他套近乎学学京城那边的经验,但是这位孙管事好像对自己的人有什么误会,说话吞吞吐吐,后来干脆就避而不见了。现在将军大人亲点了他,真是再好不过!
  至于跟在将军大人身后的那几位小爷,付千户对他们还是有笑脸的,也盘算过了,回头就叫手下人恭恭敬敬地把这几位供着,务必要哄高兴了人家——毕竟前一个月吃了人家不少肉干呢;毕竟往后的日子里,扫盲班旬考批阅出成绩,还得仰仗人家呢!
  …………………………
  贾蓬自知道自己不仅不能挖坑种树,反而领了‘教书育人’的差事之后,便有些怏怏的,但是他好歹记着不能把情绪给表露出来,不然二叔见了心中不喜,连以观后效的机会都不给自己了,那才是哭都没有地儿哭!
  现在的他依旧是不死心地跟紧孙管事,屁颠颠地伸头去看人家这憨厚老实的中年人在地头上捻土,还伸手也去搓了搓。
  宝玉问孙管事:“土壤肥力可还行?”
  孙管事用力点了点头:“回爷的话,肥力极好。就是、就是、就是……”
  【就是个啥?】付千户可真着急,现在他算是看明白了,这孙管事并不是对着自己手下人吞吞吐吐,而是他本身就是个结巴啊!
  “别急,慢慢说。”宝玉心到:老孙头多么爽快的人,一更也是一口唾沫一个钉的汉子,怎么孙管事就这样呢?好歹被我慧眼识珠了,不然恐怕在庄子上也要被人欺负死。这就是最佳的干活、背锅、功劳没分的人选啊。
  宝玉在非紧急情况下,耐性和涵养都是极好的,还分出一丝内力,给孙管事理了理气息、稳了稳心跳。
  说来也就神了,孙管事一下子顺了一口气,憋着劲儿道:“就是这稻种和一般的水稻不太一样,小人瞧着好像更适合在旱地栽种。”
  “胡说,水稻水稻,可不就是种在水田里的,要是种在旱地里,那岂不是要颗粒无收!”这一片军田中的辅兵们首先就鼓噪起来,他们可没有见识过孙管事把上百颗奄奄一息的橡胶树一一种活的手艺,听这人这么说,担心千户大人和新来的将军大人觉得收成不好是因为他们不会种地,所以立即反驳。
  付千户却没有附和,反而挥手叫这些辅兵们闭嘴,然后往前几步,也蹲下去搓了搓湿乎乎的土壤:“将军大人……您说,这……?”该不会真的不是水稻种子吧?
  宝玉却已经反应过来这是什么了:占城稻,这是另一个世界中,宋朝就被发现并广泛种植的占城稻。
  占城稻就是一种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不仅耐旱、适应性强,而且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
  【但是现在好像整个大明都没发现琼州岛上的稻子与别的地方有所不同……是了,这本就是一海相隔的岛屿,占城稻与普通水稻外貌差异并不明显,打下稻谷之后交了税去,混在整个广东的粮仓里头,谁还分的清楚是谁?再者说,大约正是因为军户们用栽种水稻的法子伺候它,才使得原本不到两个月就能收获的占城稻变得和普通水稻生长周期一样长,而产出却并不见增多!】宝玉已经有了七八分的把握,不过大庭广众不好多说。
  当夜在付千户腾空的主院里住下,宝玉把孙管事和贾芃两兄弟喊来。先吩咐了贾芃看守橡胶园日常需要做的记录,再敲打贾蓬给琼州驻军开扫盲班一定要认真尽职,最后则是同孙管事商议,今年他的任务需要增加一点了,不只是要照顾橡胶树,还要弄一片地来试验一下琼州的‘疑似旱稻’。
  夜里人少,孙管事没有被几十几百人看着,也便不那么紧张了,对于爷吩咐的任务,他自然是满口答应的。
  一旁的贾蓬跃跃欲试:“二叔,二叔。”
  他亲哥哥咳了一声,呵斥自己弟弟:“好好说话。”
  贾蓬只好站直了等点名,得了二叔点头之后,这小子眉飞色舞地开口:“二叔,前阵子在广西的时候,我就听说了,他们那儿的粮食可是一年两熟的。咱们琼州岛比广西还要靠南边,长夏无冬,说不定,咱们可以一年三熟呢!”
  贾芃和孙管事瞪大了眼睛:【弟弟/蓬少爷可真敢想!】
  宝玉点了点头,上下打量了贾蓬一下:【可见是真的对阡陌之事有兴趣和天分。】
  贾蓬小心翼翼地看了二叔脸色,见二叔点头之后并无不虞,于是松了一口气:【啊啊啊,二叔这是给我加分了吧?一定得记得给我加分啊!】
  …………………………
  六月初,当结巴管事和纨绔夫子弄的什么试验田里头的稻子一片金黄之后,付千户手下的人都惊呆了。
  而付千户本人则是热泪盈眶:【真的是旱稻啊!】
  庄稼无小事,琼州知府再也稳不住,飞也似地就写了折子,舔着脸去雷州府求见贾将军。
  宝玉本就没打算藏着掖着,毕竟来两广,这都小半年了,也该出点儿成绩让十六在朝中底气更足一些,也为之后玉儿那边要做的事争取一些主流舆论支持,所以他便允了琼州知府发折子的行为。
  当然,军田中的试验田,宝玉就算想做好事不留名也不行,所以他列出更详细的折子,附带刚收获晾干的稻子一起加急送往京城去。
  陛下大喜,赐名此稻为早禾。
  又过了两个月,八月中的时候,试验田收获第二批早禾……
  十月底的时候收获第三批……
  付千户从一开始的热泪盈眶到最后的几乎要昏厥——他简直不敢想,自己和前几人琼州驻军的千户们到底是有多蠢!
  至于那个从六月起就没有心思悲春伤秋的琼州知府已经四个多月没有当高冷骚客了,直接叫心腹住在了军田旁边,自己则是每天早晚来这边‘顺便散步’一趟,等着看看这早禾能不能一年四熟。


第433章 
  早禾在一年中到底能收几次,不单单是琼州知府十分关心、当地百姓翘首以待、琼州军户热火朝天; 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整个朝廷高层亦是千百万分地关注。
  因为粮食问题乃是功在千秋; 若是能让粮食增产; 这份功劳,绝对不比开疆拓土要来得小。
  宝玉琢磨了一下:现如今一年三熟基本已经是早禾自然生长的极限了,自己用点小手段让之再增一次收也不是不行——凭借交易位面里头和秦异人换点什么土培营养液之类的也不是难事。但是!早年花田庄子才开始经营的时候; 自己就问过秦异人了; 就算后世的黑科技也没有撒下种子就能源源不绝地收获粮食的;再说; 土壤的肥力终究是有限; 就算是再好的肥料; 也不能撒一把就让荒漠成良田,只能是把土壤的肥力提前透支。秦异人他们那个位面倒是包涵了星辰大海; 很多地方都是地广人稀; 可以在透支之后轮换让土地休息; 但是这个时代就算依旧是地广人稀,可是广阔土地中的耕田更稀!田地甚至就是一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根; 就算农民有轮种的观念; 但是哪一个从土地里刨食的人能够放弃一年四熟甚至一年五熟的诱惑?
  【三熟吧,还是让早禾遵循它本来的自然规律和产能好了。】事到如今; 宝玉并没有什么创世纪之类的爽感; 反而因为能力越大,行事更加周全了些、心态也更加平和了些。
  …………………………
  粮食增产不仅仅是收获变得更多了这么简单,对于朝廷来说,如何调整税赋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宝玉可以预见; 因为早禾的出现,大明上下多少人蠢蠢欲动,譬如说出于公心欣喜于国库即将满谷满仓的户部钱尚书,譬如说处于名利心想要更进一步的琼州知府……这都是容易解决的,最为棘手的,反而是这么三季的早禾收上来之后,稻种该如何分派、分派完之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宝玉可不认为现在的地主和权贵们有这样的觉悟,能够在获得更加丰产的粮食之后想着给佃农多分一些粮食——恐怕更多的,已经开始盘算要加多少成的租子了吧?
  再者说,谷贱伤农。
  如今琼州岛的军户们虽然不必担心这个,但是等到早禾的种子分发开之后,那些原本庆幸于能够近水楼台种植早禾的南边的百姓怕是没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就要被骤降的粮价给深深伤害了。
  这样的问题,既然已经可以预见,就要在出现之前尽可能地掐灭。宝玉相信,远在京城的十六是很乐意因为这样的事儿和朝臣们斗法的。
  …………………………
  先说回京里,寿昌十四年的冬天依旧是很冷的。
  武家阿奶带着媳妇儿孙氏守在孙媳妇儿陈氏的产房外,因武平的媳妇儿陈喜提早了小半个月发动,所以产房这边干净虽是打扫干净了,可是炕却是临时才烧的。
  孙氏在侧厢房坐了一会儿,觉得有些冷,便想着婆母这一把年纪了,要是因小辈生产冻着累着了,怕是更叫人担忧,便开口劝道:“眼见平哥儿媳妇才发动,恐怕还得好一阵子,娘不如先回去您那边屋子等,一有信儿,我定差丫鬟报与娘。”
  武家阿奶摇了摇手:“行了,这妇人生孩子,都是在鬼门关走一遭的,阿喜给咱们家生了两个胖小子了,也不能大意了去,你当时生猫儿也是第三胎……哎呦呸呸呸,我这是老糊涂了,这时候叨叨这些有的没的做什么!平哥儿那儿使人去通知了么?”
  孙氏知道婆母的脾气,既然劝一回劝不动,那就是没有用的,便应:“娘别急,产婆也说平哥儿媳妇是瓜熟蒂落,早十来天也是正常的。平哥儿那儿我方才已经让门上的小厮去了,不过他最近忙得很,也不知道能不能按点回家。”
  说起这个,武家阿奶也知道一些,毕竟现在整个京城的人都在议论南边那个能够一年三熟的早禾,大孙子在户部虽虽只是个员外郎但是依旧忙得脚不沾地的。
  所幸,陈氏虽然早产,但是依旧母女平安。
  这也是巧了,当年孙氏也是先生了武平、武安,最后才生了一个入住如宝的武猫儿。
  于此,武家阿奶对孙媳妇陈喜的疼爱又多加了几分,有儿有女,在腊月里凑成好字,可不是再吉利不过了?
  武平果然没能够按时归家,虽然吃中饭的时候,他就从小厮嘴里得知了家中的消息,但是政务当前,就连尚书和两位侍郎大人都是热汤就着馍馍打发了做饭食的,他一个小小的从五品员外郎,怎么好告假。
  待他回府之后,知道自己又多了个女儿,顿时有些发愁:啊,女儿日后到了年纪该被挑着去选秀了怎么办……
  武家阿奶和孙氏还以为武平是白日里的差事磨人,武家阿奶拍了拍大孙子的肩膀,小老太太的个子不高,伸手还怪费力的:“平哥儿啊,莫不是大人们拟的税赋太高了?哎呀,奶奶同你说啊,哪怕是尚书大人亲提,你也别赞同啊,这事儿可是坏良心的啊,最多咱就不吭声么。”
  孙氏有些无奈地拉了拉婆母:“娘,不好妄议朝政呢。”
  武家阿奶才不怕:“当今圣上好着呢,哪次有政令不是张贴出来叫读书人站在旁边念给咱们老百姓听的?就连茶楼说书的每天清早都得先说一回‘新闻联播’,这早禾的事儿,搁早年一定是祥瑞,咱们万岁爷却没搞这些虚头巴脑的,直接夸这是宝二爷慧眼如炬呢!”
  孙氏算是看明白了,在自己婆母看来,夸宝二爷的人一定是好人,所以陛下就是大好人……
  武平听闻奶奶这样说,顿时觉得有些羞愧,自己方才居然在想那些有的没的,还不如阿奶的见识。
  于是次日朝会之后,在钱尚书气哄哄地问大家伙儿农税比之如今多收二倍如何的时候,旁的郎中、员外郎都直呼大人英明,而武平却有些不合群地没吭声。


第434章 
  不过武平只一区区员外郎而已,在户部实在是排不上号; 所以站在角落的他到底是个什么表情也并不引人注意。
  等到钱尚书听完大家的‘同仇敌忾’之后; 才满意地挥挥手让手下头的人都去做事去了; 然后他踱着步子回到自己的那间办公的屋子里去,琢磨着怎么样让国库充盈起来,即将入京的早禾种子该如何分派等等问题。
  不多时; 武平捧着一堆案卷去找自己的顶头上司; 他的直属上官张郎中是个无甚背景; 干了多年; 熬到户部郎中这个位置准备混吃等死的小老头儿。
  张郎中见到武平这副架势; 便知不是寻常事,顿时又是欢喜又是发愁的。
  欢喜的是; 手下这个年轻人吃苦能干又灵光; 进入户部以来接手大大小小的事物之后都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给自己挣了不少面子(当然,下属立功身为上官的自己也最起码有个知人善任的功劳的哈);发愁的是; 昨个儿夜里; 武平就借阅了两广地区前后六十多年的税赋存档卷宗,而方才尚书大人说话的时候; 武平站在自己身边一声不吭的样子; 可不像是对尚书大人的话十分赞同的样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小子,还是太年轻啊。】但是张郎中也不是那种为了升官发财就欺上瞒下的人,武平所想所愁; 他老张身为一个同样从农门跃龙门的农家子,多少也能猜到一点。
  遂张郎中皱着眉说:“这时候可不是去寻尚书大人说这话的好时机,要么缓缓,明天再说吧?”
  武平摇摇头:“张大人,早禾的稻种已经快抵京了,现在是腊月,开了春之后……此事宜早不宜迟啊……”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还微微叹了一口气,当然,未尽之意里头也饱含了对张郎中肯劝说自己的感激。
  张郎中想着自己也不是武平的爹,言尽于此也便罢了,年轻人就是有冲劲自己是拦不住的,实则他心里也想着:【万一,人家就把南墙给撞开了呢?万一尚书大人就真的肯听进去武平的数据分析了呢?不是都说武平和贾将军关系不错么,尚书大人原先可是在咱们部里头不止一次感叹贾将军是他的知己呢。许那贾将军的面子就能管用呢?】
  钱尚书在心里将贾瑛贾将军引为知己,这件事在户部并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六部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的,当然,也有不少文官觉得这位户部尚书是自甘堕落,于心中多有讥讽,但是也没人敢在钱尚书本人面前逼逼,毕竟人家管着整个朝廷的钱袋子呢!
  当武平抱着卷宗,由张郎中带着进屋之后,钱尚书便停下正在奋笔疾书的势头,准备听听这个颇有前途的小子打算说点啥。
  出乎意料,这个姓武的小子是来给自己泼冷水的。
  钱尚书愿意看在贾瑛的面子上,让这小子在自己屋里呆满半刻钟再滚蛋。
  但是,有理走遍天下这句话不单单是说说而已,除非是碰到实在蛮不讲理的上官,不然武平这样摆事实举例子结合前朝末年隐田众多豪强割据以及本朝改土归流之后不懈努力地将隐田收归国有之后增加的税赋等等做比较……当然,最重要的是不着痕迹低拍了拍钱尚书的马屁:“豪强、乡绅、地主皆重私利,纵有良田千万倾,也要榨干佃农身上的油水,又何能与陛下、大人相比?陛下与大人等殚精竭虑筹谋农税,固然是为国为民,但是下头如何体会却是一桩难事,若其人只知皮毛,便以倍数增收农税,不考虑天时、地利等等因素,一味地以为交上来的税收越多便越是能干,怕是曲解了陛下和大人的本意。”
  钱尚书顿了顿:这,还真是……不好说啊。
  武平的话说的委婉,但是却让先前只顾着欢喜国库要充盈起来的钱尚书多了几分冷静:【是了,难怪陛下这两天一直说此事‘再议’,我单想着陛下是体恤百姓,却不曾想,差点叫老卫他们等人拿来做了出头鸟!】
  卫阁老是什么人?是先皇时期的不倒翁阁老,泥巴糊的哪儿哪儿都不得罪;等到今上登基之后,趁势因为陈阁老自掘坟墓,靠着资历成为三位阁老之首,也渐渐将卫氏一族从原本京中的二流世家抬举为接近一流的大家族了。直隶一地,卫氏一族的大田庄就有好几十个!
  钱尚书想到卫阁老,卫阁老也正在看远在蒙省的嫡次子送回来的家书。
  蒙省巡抚卫若愚在家书之中再三劝说父亲万万莫要再答应族中人借用他的名头去买田地一事了,又说自己前些日子拒绝了舅舅那边的亲戚要求在蒙省购买土地的要求等等,希望能让大哥去帮着自己从中与舅舅说说好话。
  卫阁老书信还没看完,便听闻下人通传:“大爷来了。”
  来人却是他的长子卫若慜,卫若慜年过四旬相貌清瘦,面色隐隐带青,口唇微微发紫,许是因为走来得急了,喘息还有些不平。
  “有什么事这么着急?你总得记得大夫的话,忌急忌躁。”
  卫若慜脸色不好地说:“爹,弟弟这些年人都在外头,怕是和咱们离心了,我那妻弟不过是想要买一块无主的草场,他都推三阻四地,还说公开招标他无法插手……”
  卫阁老一听此事,便有些不虞:“这事是你错怪你弟弟了。咱们卫家尚且在蒙省还要避嫌,便是你们的亲舅舅也不便在蒙省买地,更不要说胡家小子想要玩把良田改为草场的把戏,你有时间帮着你妻族‘讨要公道’不如差人去把咱们府里的田庄都捋一遍,毕竟年前早禾的种子可是要入国库的。”
  卫若慜这才看到父亲手里的书信,透过信纸背面看到一行“父亲大人在上……”不得不暗啐一口:【老二这个狡猾的,远在千里之外书信倒是来得快。恶人先告状一回,倒是显得我这个做哥哥的尽给他添麻烦了!哼,谁不知道,因为我身体不好,父亲便只能帮扶他了,若是我身子争气,哪里还轮得到他卫若愚什么事?便是些许买田买地的小事,也不必看他的脸色了!】
  当着卫阁老的面,卫若慜自然不会在争辩,但是心里头因为长年被府中人看轻,明明是阁老嫡长子却只能任意散官的愤懑之情又多了几分,见父亲没有站在自己这边,便匆匆告辞了。
  看着大儿子离去,卫阁老的心中不是第一次涌出这样的念头了:老大这样到处买地,置在他媳妇名下,是不是太过了?
  但是又想着,这是自己的嫡长子,却因为身体不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