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快穿]红楼虐我千百遍-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年已经是宝钗的及笈之年,宝钗不能不回想起自己上一世那笑话一样的及笈礼。那是贾母给自己做脸吗?分明是打脸好不好?所以在收到了黛玉托淑妃给她的簪子之时,宝钗落泪了:谁真心,谁假意,哪儿那么难分清?
  淑妃看着宝钗真情流露,一面感慨一面好笑:“怎么竟是个眼皮子浅的?你就管着我的私库,多少好东西没有见过,何况平日也没少了你的东西,竟为了这样一个红宝石的簪子掉起泪来。”
  宝钗也知道这宫里不能见泪,一面拭了面,一面赔罪道:“是奴婢一时有感而发,冲撞了娘娘,还请娘娘见谅。”
  淑妃不在意地笑道:“这也值得说说。只是你与林家的姐儿好,我看着高兴还来不及呢。说来也是你们的缘份,说不得日后在这宫里见面的时候还有呢。”
  宝钗就是一愣,她不觉得林如海能舍得唯一的女儿进宫,而黛玉虽然身份不差,只是丧母一条,宫里也是忌讳的。电光火石之间,她想到了一种可能,眼睛一时瞪得圆圆的:“娘娘是说?”
  淑妃笑着点了点头:“此事现在还在相看,还不可与外人说。”
  宝钗已经笑得见牙不见眼:“那可得恭喜娘娘了。表少爷本就是有大出息的人,再有了林大人教导,将来定是前程不可限量。”
  淑妃打趣她道:“说起别人的事儿来就这样高兴,你比林家的姐儿还大着几岁呢。倒是进宫给耽误了。”
  宝钗忙道:“奴婢得天之幸,才能服侍娘娘,又得娘娘信重,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再说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奴婢的家是个什么样子,娘娘有什么不清楚的,哪儿能和林妹妹比。”
  淑妃喜她知道自己的本份,道:“你也不必妄自菲薄。能进得了宫,自然是家世清白的,裳梨宫出去的人,还比谁差了不成?自然会有你的出身。”
  边上的人都纷纷给宝钗道喜,宝钗只淡淡笑了,由着众人打趣——宫女二十五岁方可离宫,女官们若是得了主子的青眼,成了主子的左右手,就是一辈子不得出宫也是有的。她今年不过十五岁,至少还有十年的光阴要在这宫里渡过,那时就是淑妃再给自己恩典又能如何?将来她除了给人做填房,也不过是给人做个教宫规的嬷嬷。
  不由地想起那人曾对黛玉说过,出了宫给黛玉的孩子做嬷嬷之事,对着淑妃笑道:“奴婢的出路是早就有了。原就与林妹妹说好了,将来出了宫,就去给林妹妹的孩子做个教养嬷嬷。”
  淑妃大乐:“两个不知羞的。才多大的人,就把这十几年后的事儿先想下了。”自此倒把宝钗之事放在了心上。
  出了正月没有几日,宫外果然传来了好消息,唐林两家联姻事成。就是不知道,一心想着撮合双玉之事的贾母,会做何想了。只是当今为彰林如海之功,亲自下了赐婚旨意,算是锦上添花。那贾母就有再多的不满,也得自己放在心中,发作不得。
  想着贾母受瘪,宝钗坏心眼地乐了一阵,就接了淑妃让她给黛玉送赏的差事。姐妹二人经年不见,宝钗除了恭喜了黛玉之外,也向她打听了贾家对这门亲事的态度。
  黛玉的小脸就有些郁闷之气:“老太太刚听说父亲找人合八字之时,还让二舅舅上门来找过父亲。说什么母亲在时,曾有过两家结亲之意。只是这么些年,也没见提起,偏要开始合了八字又提出来。亏得唐家不计较,不然可还有我的活路?”
  宝钗只好安慰道:“谁让你家世又好,生得又好,可不就让人惦记着了?不过是亲戚,你太太又去得早,能有多少情分?好就多处处,不好就远着些罢了。”悄声向黛玉道:“你只看我们家就是了,能离那府远些就远些。”
  黛玉道:“你们不过是与他们家二太太是亲眷,我家如何能比?只不过这次父亲也气得狠了,过年时只坐了一下就回来了。也不想想,我与父亲刚进京时,因为父亲一时没有得职,那府里何曾理过我们。”
  宝钗只觉得这一世贾家狐狸尾巴露出来得太早,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人使贾元春不得封妃之故,只好言又劝慰了黛玉一番,直到她解了心结,才回宫复命。
  喜事总是连着喜事,这边两家刚刚放定,那边唐家少爷就中了进士,算得上双喜临门,还让黛玉得了旺夫之兆。淑妃更是觉得娘家复兴有望,日日喜笑不断。
  淑妃高兴,裳梨宫众人也就欢喜,日子过得越发平和。加上淑妃就算是心中自有丘壑,却是面上不显的,在这深宫之中,保得裳梨宫众人平安,越使得上下齐心,外人水泼不进了。
  也只是裳梨宫里平静罢了,外面的风雨,还是没有停歇之时。先是当今仍准了宫妃省亲,说是以解宫妃父母思念儿女之意。一时宫中有位份的宫妃人人思动,只皇后娘娘与淑妃向当今禀明,不参与省亲之事。
  宝钗不由得心中佩服淑妃心胸——在这样人人争先,各各赛胜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殊为不易。何况人家淑妃理由找得也好,自己的父兄皆已不在,一个侄子不过刚中了进士,不欲因自己之故,徒增寡嫂劳累。
  当今倒也不强人所难,还多来了裳梨宫几次,抚慰淑妃不得省亲之苦。宝钗倒是遗憾贾元春不能省亲:上一世的大观园是如何建起来的,她再清楚不过。这一世没有了林家绝户之财,也没有薛家倾家扶助,若是贾元春仍旧省亲,怕是贾家那园子都建不起来。
  谁知没等宝钗遗憾多久,就听秋兰说贾元春不知何故触怒了太上皇,竟被发配到冷宫当差了。宝钗觉得,太上皇说不定与她一样,对不能让贾家立时破财有所不满,才将贾元春从尘埃打入地下。
  不过就算是如此,宝钗也没有打听贾元春为何触怒了太上皇,也不肯让人去冷宫为贾元春打点。这宫里就没有什么秘密,她打听大明宫里面的事是找死,为贾元春打点更是怕自己死得不够快——当今如今好不容易将薛家与那三家分开来看,若是宝钗为贾元春打点,少不得会让当今以为薛家首鼠两端。
  知道贾元春过得越来越不好,宝钗的心情不错,听了宫妃们省亲的盛况,宝钗倒是看出了些端倪:参与省亲的宫妃,都出自太上皇看重的老臣之家,而这些人家无一不是欠着国库银子的。
  这样的发现,让宝钗几日不得安枕,更是为自己母女上一世的短视汗颜:贾家欠着国库银子,还修了一个耗资二三百万的大观园,可让当今如何想?当今才不会管贾家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只会认为贾家为了自家享受,才成了国库的蛀虫!
  这样的人家,难怪上一世有抄家之祸!
  心有余悸的宝钗,服侍淑妃更加尽心了——这一世若不是淑妃之故,她说不得就要被贾元春拖累。就算是有那人手段在前,可是淑妃若是个冷情不认人的,她也没有现在的日子好过。
  淑妃也不是没发现宝钗的殷勤,还当是为了黛玉之故,只把自己的满意放在心底,对宝钗更加信重也就是了。及至这一年宝钗再探亲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发现说与薛父,提醒他防着自己的好姨妈再从薛姨妈手里哄银子——别看这一世贾元春没有省亲,可就凭贾家人的德性,寅吃卯粮是迟早的事。
  薛父如今虽然提前进入了养老状态,可是儿子已经准备考举人,女儿在宫里得贵人看中,还有什么不足?现在对宝钗的话,算得上是言听计从,自然将宝钗的话记在心上。让薛家逃过了被贾家巴上的命运。
  只是这一年,注定是多事之秋。太上皇的身子越来越不好了,而甄太贵妃竟在此时去了。太上皇自是伤心欲绝,把身子搞得越发破败。当今为了太上皇着想,只好以国礼为甄太贵妃下葬。
  宫里哀声一片,外命妇们皆来哭临,宫妃们也得守灵。宝钗等人自是跟前跟后。出入之间,也与贾母、邢夫人等人打过照面,只是宝钗无意与她们交谈,对她们的欲言又止视而不见。
  贾家的人对已经成了女官的宝钗无法,只好按制哭临,不再想有的没有。只是女人们没有想到,她们在宫里辛辛苦苦地撑着贾家的脸面,宫外的男人们,却把荣国府的面子扒得干干净净。
  贾敬还是磕药把自己磕死了,独艳理亲丧发生了,贾琏偷娶尤二姐也发生了,王熙凤让人告自己的丈夫,同样发生了。
  贾家人作死的脚步不停止,谁也拉不住。王子腾紧跟着贾敬的脚步,不明不白地死在了离京百里不到的地方。宝钗听了这个消息,知道支撑贾王两家最后的一根支柱也倒掉了,贾王两家离分崩离析的时候也不远了。
  若是原著里的薛家,估计已经快到了娶夏金桂的时候,也就到了薛家快要家破人亡的时候。好在现在薛父还在,离得贾家也远远的,而薛蟠正铆足了劲想着考举人,跟夏金桂没有什么交集。
  事实证明,宝钗放心得太早了。在给黛玉送了淑妃的赏赐之时,她顺便回了一次薛家,才知道王夫人竟然跑到薛家来给薛蟠做媒,说的亲事竟然正是夏金桂!好在薛父比薛姨妈靠谱得多,知道要把联姻的对象的品行打听一下。等宝钗回家明确表示否定的态度之后,薛父立刻觉得自己女儿说得有理:自己儿子马上就要中举了,日后中进士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那婚事当然得往官宦人家相看。至于皇商之家的夏家,还是让她们哪凉快哪歇着去吧。
  做媒不成,想着通过给薛家唯一儿子做媒,好与薛家缓和关系的王夫人,再次铩羽而归,除了觉得薛家不认抬举之外,没有他法好想,只好自己在荣国府里苦苦支撑。
  此时的荣国府,与原著里还是有所不同的:贾元春没有封妃,王夫人对上贾母的底气没有原著中足。王子腾的离世,更让她没有了娘家的支撑。贾政与她多年来相敬如冰,而她眼前唯一的儿子贾宝玉,却让她看不到希望,不管承不承认,王夫人也知道自己儿子的现状:那就是一个让贾母养废、永远也不想长大的孩子。
  所以王夫人比原著里,更希望与薛家紧密联系,可能已经不是为了薛家的钱财,而是单纯的想有一个娘家人走动。只是人总要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负责,她曾经参与了对薛家的哄骗,也曾经从薛家拿了太多的银子,薛父现在不再给她与薛姨妈亲密联系的机会。
  宝钗在宫里是不知道薛父是如何做到的,她现在在准备给黛玉结婚的礼物。是的,黛玉已经及笈,大婚的日子就定在了六月十六日这一天。这个上一世让宝钗又爱又恨又嫉妒的女孩,这一世又走在了宝钗的前面。
  可是这一世的宝钗,对黛玉没有了嫉妒,也没有了愤恨不平。越是与黛玉真心相交,宝钗越知道自己上一世的世故,让自己错过了一个多么好的朋友。上一世已经成尘,那么这一世,宝钗要用自己日后的人生,来弥补上一世的遗憾。
  而黛玉收到宝钗为她新婚所绣的百鸟朝凤的屏风,感动得热泪盈眶,与宝钗中途换人不同,她交好的一直是宝钗这一个人。从戴上宝钗给她的那个平安符起,黛玉就将宝钗认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自己风光大婚,可是朋友却仍在深宫服侍别人,善良的黛玉觉得,自己应该为朋友做点什么,毕竟宝钗比自己还要大上三岁,已经算是老姑娘了。
  得力于宝钗这些年的表现,更得力于新侄媳妇的游说,淑妃请准了当今,将宝钗指给了一个二等侍卫。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宫中的侍卫!人家家里也是京中望族,才能把孩子塞到皇帝身边渡金。
  被提前送出宫的宝钗,回头又看了红色的宫墙一眼。终于离开了,没有什么不舍,也没有什么不甘。每年小选入宫的宫女数以百计,可是能平安出宫的有多少?能与自己一样,不光提前出宫,还可以嫁入官家,做正头娘子的又有几人?
  知足了,宝钗从心里长出了一口气,原来诚以待人,得到的并不比算计来得少。


第96章 
  接收完原主的记忆,再看过原主的心愿; 晋江只想说一句:你咋不上天呢?要是想上天的话; 河没盖; 绳子有的是,这荣国府还是有几棵歪脖树的。
  没错,就是荣国府。这一次晋江再也不用只在边缘打转了,它直接进入了荣国府的权利中心,穿成了那个考据黑假正经心口不一的贾政,政老爷!
  让晋江已经无力向天道比中指的; 是贾政其人的终极愿望:成为一个人人称道的正人君子!做为一个被同人文各种扒的假正经; 你在窃居了兄长的荣禧堂、媳妇夺了管家权、行动力差得没边、做官二十几年不挪窝、心口不一到令人发指、对儿孙教养只有打骂之后; 终极心愿就是这个?!!
  你知道什么是正人君子吗?襟怀坦白,不同流俗; 堂堂正正; 光明磊落…这些词语你真的知道它的意思和写法吗?这些词是要做到的; 不是和原主一样只是嘴上说说就算了的!
  关键的关键; 那愿望还有一个定语:人人称道!就你原来的做派,宁荣街都没有人称道好不好?!
  晋江无语; 晋江沉默; 晋江忍无可忍; 翻了个身,贾政成功上线; 从头再忍。
  “老爷; 老太太请呢。”一个娇媚的声音在贾政帐外响起; 这让贾政深深地再次鄙视想做正人君子的原主,多大岁数的人了,孩子都快娶妻了还搞红袖添香,您老这君子可当得真够正的。
  “知道了,打水来。”就算是心里再鄙视,贾政还是不能一下子改变太多,只好按着原主的记忆吩咐了一声。那个娇媚的声音应了一声,想是出去吩咐人了,贾政赶紧自己爬起来,把衣服先穿好再说。
  没等他收拾利索,那个娇媚的丫头已经回来了,还大惊小怪地嗔道:“老爷怎么不等奴婢一会儿,若是着了凉可怎么好,不说是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奴婢…”可能是知道自己下面的话有些逾越,倒没说下去。
  贾政只哼了一声,反正原主绝逼就是穿上裤子就变脸的渣渣,那丫头也就不再唠叨,服侍着贾政洗漱。好在贾政是让人服侍惯了的,倒没有什么男女授授不亲的想法。那脸自然也是正直地平板着,与原主装13的样子如出一辙。
  心里却不如表面上这样平静,他正在想着贾母这么一大早地就叫他,是为了什么事。他穿过来的这个时机,还真是鸡肋——贾代善已经死得透透的了不说,还已经快要出孝了。
  所以说是鸡肋,那是因为会读书的贾珠、大年初一生的贾元春都已经出生了,贾政完全不用担心有与人滚床单的压力。可是正因为贾代善死得透透的了,他那给小儿子要官的遗折,也早已经递上去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复了。
  要想成为人人称道的正人君子,不是应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自己求取功名吗?老爹遗折讨官什么的,可是妥妥的黑历史呀。可是君权天授,圣意难违。若是不接受这个官职,说不定贾政就能提前实现上天的愿望了。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与宁国府那位贾敬道长一样,靠炼丹走完寂寞余生。
  就是不知道因为自身原因,被人道消灭,任务算完成不算。贾政在心里不确定地想着。谁知系统十分尽职地“嘀”了一声提醒他注意自己的存在,再平铺直叙地告诉他:“系统无法判断宿主是被人道消灭,还是自杀。所以任何未完成任务前的死亡,都按逃避任务判断。”
  想想自己那可怜巴巴的三百五十分,与一万点被扣分之间的差距,贾政老老实实地对系统说了声谢谢,就请它老人家退散了。
  果然系统是天道出品,再不会有错!路上的仆人就发现,老爷的脸因为守孝,竟然一点笑意也没有了,就连赖管家向他问好,都只得了一个眼风算数。果然老爷是一个大孝子,得了赖管家示意的仆人们,小声地称颂着。
  可惜这平日能得到赏钱的行为,并没有被贾政注意到,仆人们觉得,老太太今天叫老爷一定是有要事,要不然老爷怎么连最在意的名声都不理会了?
  贾政当然不会注意仆人们的那一点小动作,他正哀伤地看着眼前的荣禧堂。刚走几步就到了,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住的地方离荣禧堂很近,非常近。记忆里没有搬家的环节,也就是说他已经被伪君子了,已经开始窃居荣禧堂了。
  也不对,现在的正房还是贾母住着。贾政精神一振,他还是有改变的机会的。
  “老爷来了。老太太正等着呢。”说话的是贾政认识的芍药,现在她应该还不是一等丫头,也还没有得到贾母的全面信任。
  贾政对着芍药点了点头:“嗯,老太太可用了饭了?夜里歇得好不好?”君子嘛,这孝还是要讲的,关心一下老娘的身体也是必要的。
  还没有资格给老太太守夜的芍药,却是在服侍老太太洗漱的姐姐们那里知道些,也是为了防着主子们关心老太太,她们这些做丫头的却一无所知。于是芍药未语先笑:“老太太夜里歇得好,只是还没有用饭呢。”
  正说得起劲的芍药,脸色忽然就变了一下,还低下了那笑吟吟的小脸。贾政正在纳闷,身后传来了几声轻咳。转身一看,呵呵,难怪那个丫头说不下去了,来的是熟人,原主的糟心媳妇——王夫人。
  贾政觉得自己万一成不了君子、完不成任务,那最大的猪队友绝不是贾母,而是老是给他生有大造化孩子的王夫人。那个与他一样,被考据得黑破天际的人物。
  现在贾政顾不得与王夫人同病相怜,只是向她点了点头,按着原主的思维问道:“怎么不早些过来服侍老太太?”
  还年轻的王夫人银牙暗咬,你在这儿招猫逗狗地和小丫头磕打牙,倒嫌我不服侍老太太?只是她不是还没出场机会的王熙凤,回答出来的话也是温婉贤淑的:“我刚才已经过来了,只是老太太说嘴里没味,我去厨房看看可有什么爽口的东西给老太太下饭。”
  贾政嗯了一声,顺着芍药打起的帘子进了屋。王夫人虽然也跟着进来,在迈门槛子的时候,也没耽误用刀子一样的眼光挖芍药一眼,让她生生地打了个哆嗦。
  等进了屋,贾母已经在上面坐着了,贾政耐心地向她问了起居,笑道:“老太太一早唤儿子来,可是有事?”平时都是随着她老人家心爱的小儿子的时间。
  贾母对贾政笑得很慈祥:“这不是咱们快要出孝了,你也该到衙门办差了。我是念着你没去过衙门,想着让你大舅子指点指点你。不如今天你与你媳妇回王家去一趟。”
  这老太太为自己考虑的还真是周到。只是这裙带关系,可不是那么好牵的,一个搞不好就成了结党营私。而且贾政也不觉得王子腾对自己的帮助就那么无私,想想上一世的薛家,怕是想得到那位大舅哥的帮助,贾家也得拿点儿什么来换才行。
  “多谢老太太为儿子操心。只是儿子想着,左右还有一个来月的时间,倒不急于一时。还是把咱们家出孝的事儿妥贴地办了才好。就是圣人,一向爱重父亲,也愿意看着父亲的身后事处理得稳妥不是。”贾政对去见王子腾有些抵触,只好拿死了还坑自己一道的贾代善说事。
  贾母没想到平日总是跟在王子腾身后的小儿子,今天竟然拒绝了自己的提议,又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一时有些为难地看向王夫人。那是她的娘家,若是王夫人与兄长关系好,自己小儿子就是晚去些日子,也是无碍的。
  这个时代的女人,出嫁后除了年节,能回娘家的时候不多。好在王夫人的母亲已经去世,与娘家嫂子的关系也只是平平。加上这样回去,怎么也算是有求于人,自己嫂子会有什么样的嘴脸,王夫人是想都能想得出来的。
  现在婆婆看着自己,她自然乐意为自己丈夫解围:“老爷说得是。都是自家亲戚,早一些晚一些又算得什么。等我回去写封信给我哥哥,请他有时间过来一次也就是了。”
  还真当自己与王子腾关系多好是吧?贾政在一旁义正辞严地道:“说得么话。我有求于大舅兄,自然是要亲自上门拜访。只不过是晚去一两日。”
  王夫人那个气呀!成亲多年,孩子都有了两个,她自认为自己对贾政还是了解的,就是他刚才说的话,她也觉得是托词,是不愿意向自己哥哥低头。所以就想出了个折中的主意,让王子腾过门来拜访,贾政顺势请教一二。谁知道贾政竟然不领情,不领情不说,还把自己训斥一顿。
  一定是对自己刚才打断了他与那个贱丫头说笑不满,才马上给自己没脸!这是王夫人得出的结论。只是面前的两个人,都不是她能惹得起的,她只好小声地向贾政认了错。
  贾母倒是觉得,自己家马上要有求于王家,还是要给王夫人留点脸面,对贾政道:“你媳妇也是好心。”算是给王夫人圆了脸。
  你是不知道她能打着好心的旗号,做多少恶事出来!贾政对贾母找出来的台阶无感。只是孝道所关,也只是淡淡地看了王夫人一眼,并不驳了贾母的话。王夫人也不知道是感激贾母,还是在心里骂这个净出妖蛾子的老太婆,低着头不吭声。
  “珠大爷、大姑娘来给老太太请安了。”门外有丫头通报。
  贾母今天找贾政也不过就是这么一个事儿,现在得到了结论,也就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