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徐,你一定要好好保重,一定要等我回来……你不是相信我能重回宫吗?我希望你能等着我……再想想二十二娘吧……”吴诩有些激动地不断重复着这几句话。
李治等人闻言,不禁神色各异。
徐惠脸上也有感动之色,但十分淡。
她看到来了李治,忙行了一礼。
“阿武,你我就此别过……”徐惠使劲握了握吴诩手然后果断放开了,轻声道:“你话我会好好考虑……”说着,她又是一阵低咳。
徐小妹忙上前扶住她姐姐,对吴诩道:“阿武姐姐,我们走了,你保重…………”
说罢,姐妹两人又向李治行了一礼,匆匆离开了。
吴诩一直望着徐惠离开身影,直到看不见为止,才开始无声地掉眼泪,后哭得哽咽难抑,满脸泪光……
她又一次感到了命运无常和自己无力……
徐惠虽然答应她不会放弃生机,可她知道,这次也许真是两人诀别了!
作者有话要说:吴小诩回宫倒计时……
第181章 (捉虫)
第十二章蛰伏 19
果然;到了第二年三月;吴诩就听人说到;贤太妃徐氏先帝冥辰过后不久;因伤心过度;再加上疾病缠绵;终于撒手人寰,只留下一个未成人小公主。
王皇后当即上表给圣人,恳请圣人先迎徐氏二娘入宫居住,便于教养还宫中读书二十二娘。
圣人自然应允了;朝中上下也有不少人称赞皇后贤德。
这是后话。
却说李治看吴诩哭得像个泪人儿似,心疼得要命,不顾小顺子等人场,一把将吴诩搂怀里;轻声安慰。
这一场景正好被王皇后派来打探情况宫人看见了……
小顺子发现有人窥视,忙要让侍卫去拿人,却被李治一个眼神给制止了。
李治若无其事地搂着吴诩,直接就要用衣袖给后者擦眼泪……
果不其然,吴诩‘啪’一下打掉李治手,不悦道:“收好你蹄子……”
说着,她用自己袖子胡乱抹了一把脸,然后转头就进了屋子。
李治被撇一旁,有些哭笑不得。
“阿武,你等等我呀……”李治根本不掩饰自己对吴诩亲密举动,连说话音量都刻意提高了两分,好像是刻意要让什么人听见一样……
小顺子对他家圣人举动非常不解,如果是他师父王内侍话,八成立刻就能明白了李治用意……
但小顺子也不笨,虽然猜不透李治心思,却也不敢做什么多余事,只打了个手势让侍卫们假装没有看到偷窥者,让那人从容离开了……
李治死皮赖脸地跟着吴诩回到室内,碰一声把门给反锁了……
“你又想做什么?”吴诩后知后觉发现屋子里气氛有些暧昧,不禁警惕地瞪着李小九。
“阿武,你这么紧张做什么?”李治搓着手,笑眯眯样子,怎么看都像是不怀好意……
吴诩皱眉,“你怎么又回来了?”
她这才想起李小九这会儿明明应该准备回宫了,先不说皇帝陛下安全问题,就是那些太妃太嫔们,也不能长时间待荒郊野外,出了事故可就坏大了!
偏李治这个该死,怎么又过她这里来了?
这样老是偷跑,真没有问题吗?!
“圣人,这天色也不早了,您也该起驾回宫了吧?”不是吴诩想赶李治走啊,她只是暂时还不能面对两人关系而已……
别看她能小徐妹子面前坦然默认两人关系,可真正到了两人独处时候,吴诩脸上还是有些挂不住!
李小九这个家伙……
说他是衣冠禽兽还真是轻!
小吴同学以她前世二十多年大魔法师名誉打赌,李小九这货不说是一夜七次郎也绝对不会少于三次,而且现正处于食髓知味状态呢,她如果敢纵容他,他就敢把她干得下不了床!
擦咧!
她就被上了一次,现还腰酸腿疼得要命!
要是再给李小九那货一点好脸色,到时候怎么死都不知道了!
果然,不是妹子,不知道妹子痛啊——比起事后各种酸痛无力,xx过程中得到那一丁点感,真可以忽略不计好吧!
吴诩脸黑得跟锅底一样,她也算是看准了李小九不会丢下她不管,所以赶起人来一点愧疚感也没有。
“你这里,我、我真舍不得走啊……”李小九陛下听到吴诩赶人话,顿时从一个笑狐狸变成了因为吃不到美食而耷拉着耳朵小土狗。
“阿爹、兕子还有你,都不宫里了……我待那空荡荡太极宫里,实太难受了……”
配合着这话,李小九陛下还蹲下*身子,用手抱着吴诩膝盖,用水汪汪双眼仰望着后者……
吴诩听他这话,心里立刻软了,再看他可怜巴巴样子,哪里还能计较什么……
“九郎,你起来!”吴诩一把拉起李治,色厉内荏地斥责道:“你都是圣人了,还这样……你可要有个圣人样子!不然谁能服你啊?!”没事就多学学你家皇后,看人家多有派头啊!
吴诩这话说得无礼至极,可李治却听得喜笑颜开,乖乖地站好了认错:“阿武,你说得是,朕现已经是圣人了,应该有一言九鼎魄力!”
“说得好!”吴诩闻言,欣慰地一拍吴诩膀子,“男人嘛,做大事、成大业,才是首要任务!儿女私情什么都是浮云╮╭”
听到这话,李治忍不住嘴角直抽……
“那什么……你回去好好干,争取早点把一帮老头子都搞定了……”吴诩倒是想指点一下江山啥,可她如今消息闭塞得要命,除了举国俱知一些事之外,她可是两眼一抹黑!
但有一点她还是明白,君上位,朝中元老肯定不会这么驯服——总要观察一段时间吧?
只有得到统治阶层那些老爷子们全部都认可了,李治这个皇位才算坐稳了!
如果这些人不认可李治,那就要想办法把他们都干掉!
反正坐上了位子是绝对不能再让出去!
李治听到吴诩这话,笑得越发欢畅了:这才是他认识阿武呐~~~~~~~~~~
从来不会把目光只放儿女私事上,她知他心,就好像他们是一体一样……
叫他怎么能放开她?!
“阿武……”李治情不自禁一把抱住吴诩,她耳边喃喃轻道:“我不会辜负你信任……”
“希望你也能信守你承诺……不要再想着逃开了……”
吴诩听到李治后一句话,瞬间张大了眼睛……
“九郎,你、你说啥?”吴诩手忙脚乱推开李治,故作镇静问道。
李治顺势放开吴诩,脸上还是一片温柔之色,笑道:“我只是想说,阿武你就乖乖待这里,我会让小顺子安排好你事……你若是想我了,只管让小顺子回来告诉我就行了,我一定会马上赶到你身边!”
吴诩听完这话,忍不桩呸’了一声。
“谁让你安排了?!”
该死李小九,是想把老子当成金屋藏娇妹子吗?
知不知道这样做会引起公愤啊!
如果不能即时把她带走话,就别让她太高调好不好?!
擦咧!
李小九你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家伙!
还是有多远滚多远吧!
“好了,朕该走了……”李小九陛下很有眼色地抢吴诩下逐客令之前,主动告辞了,怄得某人差点吐血!
“滚吧!”也不知道为什么,吴诩现看到李小九火气就特别大。
而李治对她这样火爆态度却是甘之如饴,听到这样无情话,他还笑着凑过去,吴诩脸颊上使劲地亲了一口!
“阿武,我走了……”
吴诩脸涨得通红,这次到没有再对李治说‘滚’了……
她心里竟莫名其妙有些伤感起来……
李小九走了,她又要一个人待这个该死寺院里了!
…………………………………………………………………………………………………………………………………………………………………………………………………………………
…………………………………………………………………………………太极宫分割线…………………………………………………………………………………………………………………………………………………………………………………………………………………………………………………………………………………………………………………
御花园,太液池边。
一群宫装丽人正池边嬉笑游乐,被众人簇拥中央是一个华衣少妇。
那少妇看来也不过双十年华,身上夏装剪裁得宜,正突出了少妇窈窕身材曲线。
少妇怀里抱着一个虎头虎脑男娃,那男娃生得肥壮可爱,一双乌溜溜眼睛灵动异常,见了一群妹子逗弄他,都会伸出胖乎乎爪子去拍……
众女不禁大乐,不住地赞那娃娃聪颖可爱……
“四郎长得跟圣人像了,又聪颖过人,相信圣人定会立四郎为太子!”一个绿衣女子对华服少妇道。
这个绿衣女子是晋勋贵萧氏一个旁支家小娘子。
而那个华服少妇正是如今宫中与王皇后分庭抗礼萧淑妃。
要说这个淑妃娘子,论姿色,也许还不如王皇后,论气质,是与王皇后相去甚远!
偏她得当今圣人宠爱,从良娣升为妃,然后一举登上四妃中第二位淑妃之位。
而她居住宫殿却是当初韦贵妃住过延嘉殿,这是不是暗示着萧淑妃也许很就会擢升到贵妃,甚至上一层呢?
而这一切,大概都要落到眼前这个小四郎身上吧!
场这些女子都是人精,她们会结好萧淑妃,目都不单纯……
但像那个萧家小娘子那样直白地说出‘立四郎’话来,她们可没那个胆子!
萧淑妃听了之后,也微微皱了皱眉头,虽然没有开口斥责萧家小娘子,但所有人都已经看出了她不悦!
“立谁为太子,可不是我等女流可以干预……”萧淑妃款款起身,把怀里四郎交给了身旁乳母。
乳母忙抱着不情愿离开母亲四郎与随侍宫人们走到旁边石桌边,用桌上色彩缤纷各种小玩意儿逗弄他,引开他注意力。
萧淑妃见宫人们都避开了,这才轻笑了一声,又道:“圣人承继大统,却没有按例选定东宫,这储位空虚,总归不太妥……”
说到这里,萧淑妃峨眉微蹙,似愁又似忧,“改元以来,天下不安,晋州地动不止,今月又有地震之讯……各州水、旱、蝗灾不断……”
“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
这问题如果是单独提出来,众女还不敢妄下评论,毕竟天灾这种东西一向是影射着当朝统治者有失德地方!
她们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人家后院里妄论圣人失德!
而李治历来是以仁德孝悌著称,让这些妹子们指摘李小九失德之处也是件困难事……
难道要说,他身为弟弟却占据高位,让同样是嫡子哥哥屈身下吗?
这样说会死好吧= =
可淑妃先是若有若无提了一句‘储位空虚’话,众人也都似有所悟了,再联想刚才那个萧氏小娘子说话……
众人只能‘呵呵’了……
能让萧淑妃看进眼里,频繁出入宫廷小娘子,怎么可能是那种莽撞妄言人呢!
不管怎么说,萧淑妃心思也如同魏国夫人心思一样,路人皆知了!
…
作者有话要说:萧淑妃也不是蠢货=。=
第182章
第十二章蛰伏 2
皇后无子;那么圣人想立长、立贤或是立爱;都可以找借口实现。
如今宫中有四个皇子;有机会问鼎储位也只有两个:大皇子陈王忠和四皇子雍王素节。
前者大义名分上就占着先机;如果皇后能够顺利收下皇长子为嗣子;那他就又多了半个嫡子身份;争夺储位时候,胜算起码多了三成。
相信那些老牌世家和维护正统老头子们,一定会乐见皇长子胜出!
而四皇子雍王素节,算是目前为止圣人喜爱皇子;封王爵比其他三个皇子有意义多了,再加上其母深受圣人宠爱,实力也是不可小觑。
萧淑妃也是出身名门,而她所代表那一阶层;正是兴勋贵,那些人大抵都想成为世家望族,取如今世家而代之,这就让他们势必选取一个可以抗衡老牌世家阵营。
萧淑妃和四皇子阵营就正好符合他们利益取向。
除了这些兴勋贵小世家外,一些庶族官员也存着投机想法。
投资王皇后显然不如投资萧淑妃得到利益大,当然,伴随而来风险也大!
因为四皇子毕竟也是庶子,还排名上吃了不少亏,即便现宫里宫外都传颂着四皇子聪颖话,但他想争过皇长子,如果没有圣人支持,还是要费一番力气!
所以,眼下两皇子之争,明面上是皇后和淑妃争,实质上却是朝中旧士族斗,双方斗得半斤八两,端看年轻圣人怎么抉择了!
但是,圣人态度很暧昧…………
表面上看,圣人似乎是偏宠萧淑妃一些,可维护正统朝臣们也真不好说圣人宠妾灭妻什么,因为圣人待皇后一直都是敬重有礼,即使是国事繁忙时候,初一、十五他也一定会去中宫坐坐,任何大型典礼朝会,也都给了皇后足够体面,物质上是从未亏过皇后,甚至还特别下令许皇后之母长居宫宫中……
这些优待,士族看来,绝对是中宫地位稳固象征!
那些皇后支持者也只能感叹皇后无福,不能生下嫡子,否则哪来这么多事……
至于萧淑妃,众人就没什么话好说了。
人家兰陵萧氏本身也是名门望族,进宫封赏妃位也是理所当然,何况萧淑妃生育一子一女,有功于皇室,别说是进位淑妃,就是直接封为贵妃也不为过…………
至于她得圣人欢心什么,那就是个人魅力问题了╮╭
圣人一直没有表态,朝野上下也只能干着急。
立储这种事毕竟不是一蹴而就,如今朝中上下视线又被北边突厥国所吸引。
李二陛下时期,突厥被大唐帝国揍得很惨,后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西边那块一度还被大唐、吐蕃和西域几个小国给吞掉了。东边那部分也混得很惨,后混到连高句丽都敢踹他两脚地步……
李二陛下当政后期,突厥国几乎是名存实亡,直接投到大唐麾下做了藩属。
谁知,李二陛下一死,李小九陛下刚上台,突厥东西两部就先后反了……
那时,李小九陛下及以长孙相公为首政府领导班子正忙着处理全国各地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一个个焦头烂额中,乍听战报,都怒不可遏!
李小九一向恨别人说他文弱,他可以自诩亲和儒雅,却不能容忍别人真把他看作弱鸡!
东西突厥一反,李治当即就要下旨剿灭。
还是长孙相公头脑比较清醒,立刻拦了下来。
君登基难免会遇到这种降而复叛情况,剿当然是没错,问题是怎么剿,派什么人去剿,剿到什么程度!
这里面弯弯绕绕东西太多了,就是长孙无忌也没办法保证能做出正确决定,因为他长于庶政却不通军事!
而且以长孙无忌一个政客眼光来看,这次平叛不但要胜,还要胜得声势浩大,起到震慑作用!
这就不是他一个政事堂相公能办到事了!
行军打仗事必须请教英国公李绩才行。
李老爷子也不含糊,当即向李治举荐了右骁卫郎将高侃前去东突厥平叛。
至于西突厥,因为西域局势比较复杂,经政事堂商议后一致决定,先令李二陛下封瑶池都督、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先去招降西突厥叛军,若是招降失败,再派兵剿灭也不迟……
北边平叛这种小战事,若是放李二陛下当政时候,根本不可能要出动政事堂全员这样隆重讨论,只需要分管兵部相公向圣人禀告一声,再给出一些意见,圣人签个字,发放兵符就可以了……
如今却是非常时期,举国上下眼睛都看着任圣人决断能力时候,是决不能示弱!
李治虽然有心亲主持这次平叛,但国内频繁天灾所引发朝野不安似乎需要他马上想出对策来。
永徽元年六月,也就是先帝周年祭过去没多久,晋州再次发生特大地震,也许是一年来屡屡受到地震骚扰,晋州人民已经懂得了地震来临时候该如何趋利避害,所以这次地震虽然比一年前凶残,死伤人数却远远小于上一次特大地震。
李治闻报后照例是立刻派遣官员来到晋州主持救灾事务,一切灾后重建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这一年来,他们都做了好几遍了,太熟练了!
晋州地震后,雍州地区又发生了百年一遇大旱。
李治看则子时候,眼都红了…………
“难道真是朕德行不够,不足以忝居帝位,所以上天要降下如此多灾祸来警示朕么?”
年轻圣人高坐太极殿上,俯视着大殿上文武百官,他眼中满是不忍,嗓音里带着浓浓疲惫和哀伤。
“真若如此,百姓何辜,何不降祸于朕一人身上?!”
百官垂首无人敢发一言,这个时候谁敢说话谁倒霉。
连齐王李泰吴王李恪等藩王也都低着头不敢出声,至于他们心中怎么想,那就不得而知了。
长孙无忌老神地半垂着眼睑,仿佛入定了一样,把一干老臣拼命使给他眼色都看做空气…………
李治御座上把下面众人神色和小动作都看得一清二楚,他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冷笑不已。
预见雍地即将大旱时候,他和长孙舅舅就预想过,有人会借机发难。
因为先帝周年祭一过,那些藩王就没理由再待长安了,必须即刻离京回到属地,否则就会被当作有不臣之心叛逆来对待!
齐王、吴王等人好不容易重返长安,怎么甘心就这样无功而返。
虽然李治将他们一个个都封了三公之位,可一个有名无实荣誉头衔又怎么比得上实打实权力呢?
甚者,这些人都有觊觎大宝实力,也都有上位之心,目前只是互相忌惮着不敢首先动手罢了…………
一旦谣言四起,长安动乱,这些人恐怕就会无所忌惮出手了!
李治要做就是稳。
长安不能乱,谣言也一定要彻底消灭!
先前纯粹‘堵’和‘压’法子已经不能再用了,李治只能另辟蹊径。
你们不是想民间造成一个‘君德行不够,所以上天示警降灾’大谣言吗?
朕就配合你们!
自己跳出来自责一遍,堵上你们嘴,来个先发制人!
嫌朕德行不够,是吧?
那朕就多做善事积德好了!
再不济,还可以下罪己诏!
永徽元年七月,圣人以大旱乃是有冤情无法申诉之故,巡幸刑部、京师大牢,亲录京城囚徒。但有冤屈者,可当庭状告,如若属实,圣人恕其无罪……
一时,平反冤案十数桩,罢黜不法官员近十人,京中百姓莫不拍手称!
到了李治生辰前,雍州地区终于降下大雨,旱情得以大大缓解,所属州县百姓莫不称颂圣人圣明烛照、仁德无双!
李治一举收获了关中百姓民心,长安地区流传谣言也一夜之间消弭无踪了!
李治仍然不敢放松,他目光还一直注视着北边平叛事宜。
永徽元年九月,右骁卫郎将高侃生擒东突厥车鼻可汗,押送至京师。
李治大喜过望,将车鼻可汗献俘于昭陵和太庙,并下诏,至此东突厥汗国所有部众,皆为大唐封内之臣,以其地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令选派大唐臣子驻守。
东突厥自此灭国。
而西突厥方面也因为东突厥覆灭吓破了胆,主动向瑶池都督、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投降。
北方一定,李治声望一时如日中天,朝中再也没人敢小看这个温文尔雅帝了。
永微元年十月,吴王李恪上表,请奉母妃杨氏回吴地颐养天年,李治允之,加封杨氏为先帝贵太妃,并厚赏送归。
其他藩王见吴王主动退出,也纷纷效仿,母亲还都接了母亲离开,母亲不则是再去昭陵祭拜了一回,然后就各自回属地了……
李治对这些识趣离开兄弟叔伯们还是很优待,册封赏赐全部都从厚。
至于留长安不肯走,那就全部交给他长孙舅舅处理了……
作者有话要说:位子坐稳了,才可以放手干活=。=
第183章
第十三章同盟 1
长孙无忌是先帝大舅子;是帝亲舅舅;也同样是齐王李泰亲舅舅。
同样是外甥;长孙无忌待李泰明显不如待李治那样亲厚。
这里面也许有个人喜好原因;也有社会关系以及外界条件影响原因;但大原因还是:利益。
支持李泰所取得利益不符合长孙无忌或是长孙家族所求;长孙无忌自然不会选择成为李泰同盟者。
而李泰,我们可以认为他一开始必定争取过亲舅舅支持,可是那时长孙相公正处于蛰伏避嫌状态,又怎么会搭理他呢?
至于后来坚定地支持李小九;也同样有利益影子里面。
事实证明,李二陛下后还是听从了大舅子长孙无忌意见,立了李小九,长孙舅舅也从此踏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臣之路。
这一过程中;李家四郎李泰就实实成了两人踏脚石。
他怎么能不恨!
长孙无忌不会不知道李四郎怨恨,但他不乎。
当初李二陛下病榻前,他不得已许下誓言,表示会好好照顾四郎,不让他受到折辱,安乐平安过一世……
长孙无忌知道他肯定做不到。
不仅是他做不到,恐怕连李泰自己也不可能做到安分守己过一辈子!
曾经唾手可得帝位被人生生夺走了,身为兄长却要向小自己好几岁,没有他有才华也没有他声望高弟弟低头下拜,俯首称臣,是可忍孰不可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