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等到刘邦做了皇帝呢,叔孙通就想要帮着刘邦制定礼法,找刘邦说要召集一些儒生帮着制定礼仪,刘邦自然是答应下来了,但是呢,鲁儒那边赫然将叔孙通视为叛徒,压根不理会他,鲁儒还为项羽戴孝,公开指责刘邦,刘邦早就因此憋了一肚子的气。
  如今听说刘盈想要立太学,一方面答应了下来,另一方面直接表示,鲁儒那边不是怀念项羽嘛,那么就让他们在鲁县那里继续给项羽披麻戴孝好了,我刘邦没什么德行,用不起你们这些鲁儒。
  刘邦嘴上说的是鲁儒,实际上呢,对于大多数儒生都迁怒了,即便是那些儒家有名的贤才,刘邦也是懒得理会的。事实上,刘邦和如今这些开国功臣,其实都没有经历过比较正规的教育,他们大多数根本就是自学成才,因此,刘邦对于太学什么的并不是非常在意,不过就是打算让刘盈去练手的。
  然后刘邦就琢磨着,既然那些对天下没什么功劳的贤才学者都能当官,还能在太学里头授课,没道理自个手底下这些大将不行,他们一个个几乎都是能出将入相的人物,哪个不比那些儒生强得多。叔孙通说什么要用那些儒生治国,刘邦对此嗤之以鼻。
  儒家在这个时代,黑历史是真的很多,别的不说,光是说在始皇帝身上,儒家就将自己的两面三刀,反复无常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开始的时候,是儒家鼓动着始皇帝去泰山封禅的,要不然,始皇帝从哪儿弄得出一整套的封禅流程出来,结果封禅不顺,儒家暗地里头又开始叽叽歪歪,说什么老天爷都看不过去始皇帝了,始皇帝不配封禅什么的。
  像是秦朝灭亡之前,一帮如今满口都是暴秦的儒生,一个个脚上跟长了风火轮一样,纷纷跑到咸阳去求官,等到秦朝灭亡了,骂起秦朝来,又属他们最厉害,在见识了这些儒生之后,刘邦对儒家就彻底没了好感。哪怕有叔孙通这样的贤才,也不能扭转刘邦对儒家的坏印象。
  屁股决定脑袋,刘邦自己如今是皇帝了,他才不会喜欢一个想要做官的时候,对你奉承,你不能满足他了,就在外面诽谤的学派呢!
  所以,等到叔孙通将一整套的礼仪搞出来之后,刘邦就翻脸不认人了,那些儒生不过是得了点赏赐,还有一点微末的官职,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刘邦想要让他那些心腹手下,也要在太学里头刷一刷存在感,让他们去讲课,将其他的那些学派,尤其是儒家压下去。
  但是最后结果有些无奈,萧何呢,算是黄老一派的,事实上,刘邦手底下不少人,都算得上是黄老一派,他们习惯做的事情就是所谓的垂拱而治,那就是将专业的事情安排给专业的人,然后呢,等结果就可以了。
  萧何还算是比较好的,做事还算是亲力亲为,萧何的继任者曹参,那就是典型的黄老派,他们不喜欢干涉下面,曹参能在自己的丞相府喝酒睡觉,然后呢天下照旧平稳运行。
  黄老一派呢,观点就那么几个,他们的学说讲究悟性,而且比较被动,最重要的是,他们呢也没经过正统的黄老学教育,都是自学成才,如今想要让他们将自个的所学传授给别人,顿时一个个都有些抓瞎,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讲嘛!
  至于那些大将,自个用兵呢,那是头头是道,但是让他们去讲,那真的是脑壳痛,他们自个本来也没多少文化啊,让他们去讲课,这不是为难人嘛!
  倒是韩信对此很有心得,但问题是,他如今是楚王了,已经跑自个封国那里去了,刘邦只得让他去写个一份兵法,回头好流传后世。
  对于刘邦的这点子心思,舒云还是能够理解的,舒云很快给刘邦出了个主意,就是不要那些将军写什么兵法,就是写他们如何训练士卒,如何使用军阵,总之,理论什么的就算了,就写如何实际操作,比如说,各种兵种如何组合之类的。
  而且呢,这些最好也别在太学讲,不如另外建一个武学,专门挑选之前战死的,残疾的,有军功的人家的子弟,还有就是军中的中低层军官到武学里头学习,让这些将军轮流去讲课,不知道怎么讲没关系,就直接对他们参与过的战事进行复盘,说自己那时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好办了!
  刘邦一听,顿时觉得,这的确是个好主意,别看刘邦已经让军队解散,各自回家耕种了,实际上呢,这些人随时都能够继续征召起来,何况,为了保护自己,起码未央宫和长乐宫,都是有卫队守护的,这也是后来南军北军的前身。
  如今天下看似平定了,实际上呢,暗中依旧有暗流汹涌,可以预料的是,只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忍耐不住的人跳出来了。
  另外,做皇帝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好大喜功,刘邦当年看到始皇帝巡幸的队伍,就表示大丈夫当如是,始皇帝当年征服南越,北拒匈奴,刘邦呢,就算自己做不到,也得为子孙后代做好准备才行。
  刘邦年近五十才起事,跟着他的大多数是他的那些同龄人,可想而知,如今朝堂上重臣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如果不能及时有下一代人递补上来的话,那么,等到刘盈继位的时候,若是遇上什么战事,总不能叫一帮已经快要老掉牙的老将出马吧!
  舒云哪怕知道这些开国功臣几乎个顶个地能活,不光熬死了太后,还熬死了惠帝,之后还有好几个熬死了孝文皇帝呢!不过呢,原本有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就是一个国家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今既然可以推广教育了,那么,为什么不能让知识开始对下层进行开放普及呢?
  在少府内部,舒云已经开始了职业化的教育,少府会从民间收养孤儿,然后呢,从小进行培养,先是进行启蒙教育,之后呢,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深造。
  舒云如今不过就是在少府作为试点,等到回头民间人口开始恢复之后,就可以在民间进行招生了。
  舒云并不担心招不到学生,毕竟,诸子百家如今残留的那几家,即便是在当年,哪怕是以有教无类闻名的儒家,实际上在招收学生方面,也是比较谨慎的,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方面的才能,能够从那些短小精干的文字之中提炼出所谓的微言大义来,一句话,不同人的解读出不同的意思来几乎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即便是学了这些学问,也不是旱涝保收的,就算是如今开了太学,这些学生的将来,还得看其他,比如说自己的师长又没有足够的实力,他们能不能得到举荐,家里有没有钱或者是相应的影响力……总之,一个老师收了十个徒弟,能有一个出头的,已经算是这个老师很厉害了。
  但是,如果是搞职业教育,那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起码少府对于这些人才那是来者不拒。而且呢,这个时代,技术官僚其实是很吃香的,军中需要,需要衙门都需要,哪怕起步不高,那又怎么样呢!总比毫无希望来得好!
  大汉刚刚建立,并没有所谓的成法,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舒云便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积极向上,更加开放有序的体系出来,好在有了前面几世的积累,这对舒云来说,总算不至于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


第107章 吕后
  吕泽病了,除了舒云之外,吕泽算是吕家的定海神针了,吕家有如今的富贵,不仅是因为舒云是皇后,外甥刘盈是太子,还因为吕家兄弟几个的军功。
  吕泽军功最盛,其他的呢,多半就是沾的光。吕泽年纪不小了,这么多年下来,虽说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但是呢,却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之前一直在战场上的时候,他还能继续支撑下去,而如今天下勉强算是太平了,他不用再领兵打仗,不用再每日里殚精竭虑,结果,就像是有的人在精神紧绷的时候总是显得非常健康甚至亢奋一样,等到他们平静下来之后,曾经被压制的一切伤痛,就都冒出来造反了。
  对于这个大舅兄,刘邦是感激的,当然,也是有些忌惮的,如今知道吕泽病重,刘邦一方面有些伤心,另一方面呢,也有些松了口气。
  刘邦倒不是担心什么外戚专权的事情,实际上呢,比起厚道的吕泽来说,难道不是那些跟他毫无亲戚关系,原本也不是同乡朋友那样的臣属更让人不放心吗?
  刘邦之所以心思复杂,完全是因为吕家某种意义上来说,见证了他最失败的时候,而且都是以一种近似于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刘邦当初冒名跑到吕太公那里赴宴,当时其实就是想着随便混一顿饭,还能混到点回礼,就算是被拆穿了,横竖他脸皮也厚,之前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刘邦在沛县当地那些地痞无赖那里颇有些威望,一般人是真的不好跟他多计较。他曾经因为偷了一个人家的鸡,被那家人找上门来骂了一顿,刘太公碍不下脸面,还打了他几下,他后来就跟几个市井混混,捉了两只黄鼠狼,就丢到了人家鸡窝里头,直接将他们家的鸡全给祸害了。
  总之,那时候的刘邦,看起来威风,实际上呢,再很多人看起来,根本就是刺猬,或者说,纯粹就是恶心人。
  年少的时候,刘邦觉得自己其实是颇有些游侠风范,什么不拘一格之类的,实际上如今年纪大了,性子稳重一些了,回想起曾经来,也明白,那时候的自己,那是真的不成器,没出息。
  刘邦原本就是想要做个一锤子买卖,从吕太公家里弄点好处,然后呢,却意外得到了吕太公的赏识,不仅将他跟萧何他们一块撒的那个谎给圆了回来,而且呢,还对他另眼相看,将家中最出众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
  之后,刘邦能够做亭长,也是吕家从中出力,等到后来刘邦因为刑徒逃跑太多,不得不干脆带着人起事,准备跑回沛县,干脆将沛县拿下,那时候吕家也为此付出很多,后来几乎是破家跟随。
  比起刘邦不通兵法,往往屡战屡败,好几次几乎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吕泽呢,不止一次收留了他,帮着刘邦招兵买马,攻城略地。
  总之呢,刘邦的许多黑历史,在吕家这里,几乎是一览无余的,其他人也就算了,在刘邦那里应该算是共犯,而在吕家这里,刘邦难免有些底气不是那么足。
  以前的时候,心中难免有些芥蒂,而如今呢,吕泽病重,按照太医的意思,俨然是不治了,接下来无非就是让他能够稍微舒服一点,不至于被伤痛折磨而已。
  如此,刘邦顿时生出了感怀之心,曾经的芥蒂一扫而空,他亲自带着舒云还有刘盈刘媛就上门了。
  吕泽原本年纪就不小了,他是吕家的长子,年纪呢,其实跟刘邦差不多大,如今也年近花甲。以前的时候,他总是一身戎装,看着颇为精神,如今呢,因为伤病的缘故,一身深衣穿在身上,竟是有些空荡荡的,头发也花白了大半。他已经好些日子吃不下饭,因此,看起来极为憔悴,比起一年前,俨然老了十岁甚至更多。
  “大兄怎么竟是到了这般境地!”刘邦看着吕泽被家人搀扶起来,还一本正经地给自己行礼,赶紧抢上一步,将吕泽拉了起来,发现吕泽简直就只剩下了一把骨头,顿时有些惊恐起来。
  吕泽勉强提起了几分精神:“让陛下见笑了,实在是命数到了!”
  舒云之前知道吕泽病了,其实出宫看过,她粗通医术,但是看到吕泽的时候,就知道吕泽是熬不过去了,就像是一个花瓶,被反复摔打过好几次,甚至一些瓷片都已经严重受损了,生机从那些裂缝里头不停地外泄。就算是舒云想办法给他进补,也是无用,甚至会给他的身体造成更大的负担。
  舒云知道,吕泽这个时候,其实需要的不是补药,而是能够缓解病痛的东西,舒云费了不少力气,用如今能够找出的药材,才算是配了个安神止痛的药方,只是刚开始的时候,效果还好,到了如今,效果也不足了。吕泽如今甚至难以安枕,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在叫嚣着疼痛,这些伤痛就这样将一个在战场上几乎战无不胜的铁血军人折磨成了如今这个样子。
  事实上,现在对吕泽最有用的,其实是后世专门给癌症病人等人使用的那种必须要严格管理的镇痛药剂,但是很显然,一方面,这玩意并不是中原本土的物产,舒云也搞不清楚这玩意最初是什么人传到中原的,另一方面就是,就算是有这个,舒云也不愿意打开这个潘多拉的魔盒。
  不过是起了个身,吕泽就看起来更加灰败了一些,刘邦急忙让人将吕泽送回了榻上,坐在一边,看起来是真的伤心起来了:“大兄,如今天下已经是咱们的了,怎么你竟是到了这个地步呢?”
  吕泽脸上挤出一个笑来:“得到天下,是陛下的天命,而臣的天命,就是辅佐陛下,如今,臣的天命完成了,也就该走啦!”吕泽说着,又看向了舒云,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神情来:“以前父亲大人在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妹了!大妹天生聪慧,只是性情刚直,若是男子,尚且可以成为能臣直臣,偏偏大妹却是女儿之身!刚极易折,以大妹的性子,是不能安稳做常人之妇的,也唯有陛下这等天命之人,方能容得下大妹了!”
  舒云看着吕泽,心中暗叹一声,这位真的是个忠厚人,或者说呢,他一辈子迷信自个老爹的批命,对此从不怀疑,却没想到,他老爹也就是个半吊子,只知道吕家跟着刘邦能富贵,却没想到吕家也因为刘家最后全家都搭进去了。
  舒云一时间不知道该对吕泽说什么,最终只是说道:“大兄,放心吧,我不会再任性了!”
  吕泽看着舒云,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神情,然后又说道:“我们吕家的子弟,才能平平,得陛下隆恩,待臣去后,皆能封侯,已经是臣子的幸事,所以,待臣死后,便让他们回封国去吧,下面的子弟好生读书习武,将来自有为陛下效力的时候!”
  刘邦听着,愈发黯然起来,叹道:“大兄何必如此,朕并不是不顾念旧情的人,以大兄的功劳,其实便是封个王又算得了什么,只是大兄当日坚辞不受,如今还叫子弟复归封国,岂不是叫人觉得朕薄情吗?”
  吕泽摇了摇头,坚持说道:“陛下,臣不过就是担心家里的子弟德不配位而已,吕家当年也是经过几番波折的,能有如今的富贵,已经是运道了!回头他们留在长安,仗着姑母是皇后,表兄弟是太子,难免得意忘形,陛下与大妹能宽恕一次两次,难道能宽恕他们许多次吗?与其如此,不如叫他们老老实实在封国安享富贵,也免得生出其他的心思来!”
  听到吕泽的想法之后,刘邦先是有些愕然,然后呢,就有些沉默下来,事实上呢,自从天下看起来平定之后,那些开国功臣之后,就经常会闹出一些新闻出来。
  或者说,以前就有了,只是刘邦那时候满心都在平定天下上头,根本无心理会小辈的事情。
  如今诸多列侯家的嫡子一般都跟在太子刘盈身边,事实上呢,他们在之前并没有接受到什么良好的教育,主要是这个时代,想要有什么良好的教育,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他们的父辈大多数时候都在前线打仗,他们这些晚辈呢,鉴于当年刘盈刘媛他们留在沛县,差点没被连锅端了,等到后方稳定之后,他们就先是在洛阳,后来便留在了栎阳,等到长安城修建好了,便直接待在了长安。
  关中这里有着函谷之险,当年六国联军尚且在函谷关下不得寸进,何况项羽还有其他那些诸侯一直在乱战,压根没精力跑到函谷关这里来,而另外一条进入关中的门户便是汉中,偏偏这里早就被刘邦拿下来了。想要通过汉中进入关中,就得先入蜀。可惜的是,哪怕秦国当年就修建了前往蜀地的栈道,但是入蜀依旧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待在安定的后方,以前的时候,这些二代们还得担心前线的情况,免得自家父亲不小心在战场上挂掉了,自个失去了依仗。而如今呢,大局已定,自家的父亲也都回来了,一个个都封了侯,日后呢,自己的将来也有了保证,就算是家里头的庶子,将来怎么着起码也有个关内侯打底,如此一来,一个个自然是开始放飞自我了!
  偏偏一帮子开国功臣,打仗什么的,那真是不在话下,在教育孩子身上,一个个都算不上有为,大一点的吧,三观早就养成了,而小一点的吧,中老年得子,捧着还来不及呢,哪里还会太过苛刻。
  因此呢,如今长安城里,有许多问题,其实都是这些二代们搞出来的。这也让官府那边没什么办法,都是顶头上司家的儿子,他们搞出来的那些事,你还能怎么办呢?
  刘邦想着廷尉他们送上来告状的折子,眼角一抽,老实说,这里头也有他的锅,他当初跟他那些老伙计,自个都不是什么讲规矩的人,要不是他年轻那会儿,沛县还是楚国的地方,等到后来沛县被秦国打下来了,刘邦年纪也不小了,后来呢,还因为吕太公的支持,混到了亭长的位置,沛县的官员又都是老交情,许多事情弹性比较大。要不然的话,以秦法的严峻,刘邦只怕早早就变成刑徒被拉去修长城或者是修始皇陵了。
  刘邦自个年轻的时候不是什么好东西,自然对于年轻的一辈呢,也比较宽容,因此,即便是廷尉他们说了,那些二代们的种种折腾之事,刘邦也觉得比起他们年轻时候来说,也就是那样了,因此,并不多管。
  而吕泽呢,吕家可不像是刘家,刘邦做了天子,自然有人对于刘家的家谱一番考证,好在刘邦的曾祖父的确是做过官的贵族,也就是到了刘邦祖父一代,才算是没落了下来,一番追溯之后,直接将刘邦的血统追溯到了帝尧那里,也算得上是根正苗红了。但是刘邦曾祖父当年在魏国也就是个寻常的大夫,等到迁居沛县之后,再分了几次家,刘家也就是比寻常的农家多了几亩地,不至于难得温饱而已。
  吕家当年因为田氏之乱的时候,他们那一支却是早早就预见了不对劲,立马带着仆人还有财产离开了齐国,不再姓姜,而是恢复了曾经的吕姓。之后呢,吕家因为家传的相术,总能够广结善缘,因此呢,一直以来都保持了一定的家产还有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家其实对于许多事情看得更清楚。
  吕家经历的变迁实在是太多了,吕泽呢,知道只要自己的妹妹还在,甚至是外甥还在的情况下,吕家呢,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该低调的时候还是要低调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吕家原本在开国功臣之中,风头就太盛了,回头自家子侄再利用他们这一代人之前的人脉,难免会对其他那些彻侯,乃至皇帝都造成一定的压力,到了那个时候,吕家可未必能讨得了好处。
  因此,对于吕家的子弟来说,知情识趣一点,将人情用在关键的地方会更好,等到老一辈那些彻侯过世之后,吕家呢,就可以借助于之前的人脉,还有跟未来天子的亲戚关系,展露一下自己的能耐了。
  吕泽为家族规划得很好,在刘邦那里呢,却是刷足了存在感,就像是萧何选择食邑的时候,选择的都是比较贫瘠的地方一样,吕泽呢,也是在那里表现出了对于刘邦权威的臣服,表示吕家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掺和朝政还有军事上头的事情了,你也别担心回头吕家功高震主什么的。
  刘邦在跟吕泽一番交流之后,然后呢瞧着吕泽精力不济,也不能继续赖着了,那样的话,就不是来探病,而是来催命了,他直接起身准备回宫,临走呢,又是大手笔地赐下了一大堆的东西。回去的时候,刘邦跟舒云同车,他沉默了半天,最后有些犹豫着说道:“听大兄的意思,是觉得那些小一辈的孩子们有些不像话了?”
  舒云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妾身之前看书,有句话叫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于小辈关心爱护,也是一样的!如今陛下觉得这些小辈只是胡闹,但是,若是他们一直这么下去,再无敬畏之心,那就不是胡闹了,回头真要是触及律法,陛下到时候又该如何对待呢?”
  刘邦听了,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汉律其实大半都是从秦法修改而来的,只是弹性大了很多,惩处也没那么严格,但是核心那几条,还是刘邦当年入关的时候,跟关中百姓的所谓约法三章!另外呢,还有就是一些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制定的一些律法,这些在刘邦看来,都是不容触犯的。刘邦想了想,要是那些子侄辈在这种事情上头犯了错,到了那个时候,却也容不得刘邦手下留情了。再不济,也是要削爵的。
  刘邦想了想,似乎跟着刘盈的那几个还算是靠谱,早早就跟着去做事了,所以也知道世事艰难,不是他们想的那么容易,而其他人嘛,之所以闹出这样那样的事情来,只怕还是因为他们知道的事情少,又没有什么事做,缺乏敬畏之心。他一拍大腿,说道:“之前说的武学,得赶紧搞起来了,将那些小子都塞到武学里头去,谁要是再犯错,直接军棍伺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