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知道,楚国这边距离丰沛其实不远,大家对于丰沛的特殊待遇,早就非常羡慕了,太上皇跟天子将丰县沛县作为自己的食邑,免除了两个县的赋税,还有各种政治上的优待,一些少府的工坊也被设置在了丰沛之地,丰沛的子弟可以优先从军,出头的机会也更多。
  而楚国你,最近的地方,几乎就是丰县沛县旁边一些,然后呢,因为这里是项羽的家乡,韩信改封到这里之后,前几年几乎都在跟项羽的那些故旧做斗争,他擅长的是军略,对于治国什么的,只是平平,他身边的那些臣子呢,也多半是做谋士出身的,并不擅长治理地方,韩信倒是想要招揽一些贤才,可惜的是,跑过来的人要么别有所图,想要让他造反,要么呢,言过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才干,加上民间不怎么配合,这也让韩信非常头大。
  结果他几年功夫都没能做好的事情,长安那边的官员才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弄得下面的百姓一个个信赖有加,崇敬不已,有的人家甚至在家里头都开始供奉鲁元公主还有天子皇后的神主牌了!
  对此,韩信还有什么好说的,横竖他如今已经认命了,因此,干脆也就破罐破摔,甚至直接上书表示,自个这里国相不够得力,陛下你给我安排几个得力的臣子吧,我实在是治理不来啊!
  当韩信学会了跪舔之后,刘邦对他明显宽容多了,不光派了人过来,另外呢,之前跟匈奴那边交易了不少牲畜,刘邦直接从接受到的牛羊里头选了三千头的犍牛,送到了楚国,用于在楚国推广牛耕!
  而舒云呢,也叫人带了一份口信过去,让韩信想办法联系南越闽越那边,从那里弄一些高产一些稻种回来,好在楚国大范围种植。
  上一世的时候,解决南越闽越问题的时候,赵佗已经去世了,而如今呢,为了分掉长沙王吴芮的权力和地盘,刘邦封了吴芮的三个部将为王,分别是闽越王无诸、东瓯王摇、南海王织。如今吴芮也已经过世,按照推恩令,长沙国被直接分给了吴芮的五个儿子,长子吴臣继承了长沙王的位置,另外四个儿子,次子封了豫章王,另外三个呢,也就只能各自分了一些地盘做了彻侯,曾经偌大的长沙国如今已经实际上四分五裂。
  实际上,刘邦之前耍流氓,长沙国的地盘甚至包括了被赵佗割据的南海,桂林,象郡,不过这也仅仅是名义而已,赵佗那边早就将道路断绝了,如今南越跟中原可以说是不通消息。
  而现在呢,舒云就想要早点打通南越那边的交通,虽说比起几十年之后,如今南越汉化还不明显,但是许多事情,早一步肯定要比晚一步来得强。几十年之后,南越已经上上下下几乎充满了赵佗的痕迹,即便是赵佗死后也是一样,因此,那个时候,即便南越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汉朝的文化政治圈子,但是呢,为了去除赵佗的一些影响,朝廷可是花费了不少力气。
  而如果如今可以及早进入南越,打通与南越的道路,让南越真正成为大汉的一部分,那么,许多事情也就好办了。别的不说,不管在什么时代,想要玩工商业,市场都是不能少的,如今中原就这么多的人口,市场完全不成熟,而南越那边呢,一开始任嚣,赵佗他们过去的时候,打的是征服的主意,后来秦朝出现变故,赵佗就改了方针,直接开始与百越进行融合,赵佗的王宫里头,来自百越的美女不知道有多少,然后给赵佗生下了许多儿子,而跟着赵佗进入南越的那些秦人将士,也是纷纷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通过婚姻,算是在南越那边站稳了脚跟。
  原本百越之地,就是当年越王勾践统治的地方,那边也是有着相应的文明的,而赵佗呢,就在那里推行教育,让百越的贵族接受来自中原的文化教育,在那里称王建制,如今也不过就是不到二十年时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气候。
  可以说,百越那边,跟匈奴,甚至是跟西南那边的边陲小国都是不同的,大家完全可以求同存异,真正成为一家人。赵佗开始了第一步,接下来呢,就得看汉室这边的看法了。
  刘邦对于赵佗,自然没多少好感,但是让他去征讨南越,他是不可能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倒是如果南越有什么小辫子落在了汉室手里,刘邦倒是可以驱使长沙国,还有东瓯王,闽越王,南海王等攻打南越,毕竟,大家都是出身百越,对于当地的气候都比较适应,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但是这是下下之策,东瓯王也就罢了,算是汉化比较深的,而闽越王,南海王在百越人中虽说也算是精英,却是保留了越人传统的,他们更想要的是越人自治。
  因此,刘邦只会想办法维护他们中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消耗他们的实力,而不会让他们有机会吞并了南越那边的土地,实现自身体量的增长。
  舒云一贯都是喜欢经济当先,政治上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就先从经济上头的互通开始吧!
  南越那边缺的东西太多了,舒云相信,只要放开一个口子,那么,他们肯定是会赶紧跟上的。即便是赵佗,除非他想要一辈子做这个蛮夷大长老,否则的话,就算他这一辈不能归附中原,他的子孙后代,也是要谋求融入中原的政治文化圈的,总不能真的甘心世世代代做蛮夷吧!
  何况,断绝交通这种事情,阻挡得了汉人十年八年,还能阻挡百八十年不成!始皇帝当年在那样的情况下,还派出了他们征讨岭南,汉人只要腾的出手来,那么,对南越下手,根本就是难免的事情。
  天下太平之后,其实赵佗那边就已经开始尝试着派人打听中原的消息了,原本赵佗还以为天下要混乱个几十年,哪知道,不过就是不到十年的时间,天下已经初步平定了,赵佗一个没注意,自个就被几个新冒出来的诸侯国包围了,而且这些国主还都是百越人出身,对于南越这里也是知根知底的。
  赵佗即便当初的时候,仅仅是龙川县令,南海郡尉,但是他能够占据南越多年,还悍然攻下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王,可见他其实也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
  以前的时候,他所作的一切不过是建立在中原混乱的情况下,而如今呢情况已经不一样了,比起中原来,南越对于中原的依赖其实更重,南越那边一直刀耕火种,又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源,所以,铁器,还有其他一些工具,都依赖与中原的交易。
  以前战乱的时候,南越那边就是偷偷摸摸地走私。南越地方潮湿炎热,哪怕土地其实算不上非常肥沃,但是呢,一年种两季的粮食不成什么问题,因此,南越其实在有一段时间,一直偷偷摸摸地用粮食还有南越的一些特产,跟中原的商人交易一些青铜器和铁器,甚至还有一些武器。
  现在南越被几个诸侯国包围了,一个个都对南越虎视眈眈,恨不得直接上书长安表示,长安爸爸,我想要为你分忧,我们干脆进攻南越吧!
  等到外面来的消息越来越多,赵佗也就越来越坐不住了。中原有了更加先进的铁器,青铜器已经被淘汰到变成偏远地方的农具了;中原那边击退了来犯的匈奴,如今跟匈奴在关外互市;中原好像出了一种神奇的东西,叫做石灰水泥,用来修桥铺路,铺设水渠,还有筑城非常好用……
  其他人只是觉得中原那边的新鲜东西很多,而在赵佗眼里,这代表着中原的技术已经出现了飞一般的跨越,比起当年的秦国只强不弱,只需要一定的时间滋生人口,汉朝的国力就能超过秦国。
  赵佗顿时明白,如今自己归附的话,还能捞个好位置,要是再等下去,在汉人那里留了个不识抬举的坏印象的话,那么,之后汉人报复起来,南越国是撑不了多长时间的。
  因此,不过是韩信这边意思意思,派了个使臣过去询问稻种的问题,赵佗就羞答答地表示,蛮夷野人,久慕王化,之前的时候,天下纷乱,他不识真龙,所以只能断绝交通,退守南越,等待真龙天子,如今汉家天子天命所归,他们这些野人也得以沐浴恩泽,所以,希望能够内附云云。
  虽说赵佗的话里头多有不实之处,但是呢,这还是在长安掀起了轩然大波。


第111章 吕后
  一开始的时候,刘邦的心理预期不过就是赵佗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如今呢,赵佗一开口就是内附,顿时将所有人都搞蒙了,大家这会儿根本没想到是汉室这边表现出来国力和潜力给吓着了。
  主要是因为汉室如今其实不愿意再打仗了,大家都累了,如今朝堂上下,许多人经历过始皇帝一统六国时候的战乱,也经历过后来天下一统之后,各地四起的反抗,还有秦二世登基之后不久,就烽烟四起的时代,等到秦朝灭亡,紧接着又迎来了楚汉之争,总之一句话,大家已经厌倦了战争,只想要老老实实种田。
  对匈奴那是没办法,但是对上南越,那就没必要了!刘邦想着无非就是面子上过得去就可以了,结果赵佗这么一来,一下子就将里子也补齐了。
  既然赵佗这么识相,那么情况就变得简单起来了,刘邦那边递过去了一个善意的口信,南越的使臣就屁颠屁颠地往长安来了。
  接下来呢,自然就是谈判,赵佗可以继续做他的南越王,但是呢,相应的,南越那边的官员需要逐步开始由汉室这边来任命,日后呢,赵佗也需要遵从汉室这边的推恩令,等到他百年之后,南越就会被他的那些儿子们瓜分。
  这对赵佗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因为赵佗虽说年纪不小了,但是王宫里头,来自百越的美人那真是不少,所以,他现在光是儿子的数量就已经上了两位数,但是想要就此不再继续生,还又不可能,毕竟,百越诸族,总得一碗水端平了吧,总不能一部分有孩子,将来可以继承一部分封国,另一部分没孩子,导致将来自己的势力被其他部族吞并吧!
  不过儿孙自有儿孙福,赵佗呢,很快也就不多想了,与其担心后来的事情,不如先将如今这一关给过了。
  事实上,当使团返回南越,给赵佗讲述一路上的见闻的时候,赵佗就直接暗中给自己点了三十二个赞!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英明了,真要是一直死扛着,那真的是要倒霉了。
  等到几年之后,赵佗只会更庆幸,汉室大肆开启了与南越之间的蔗糖贸易,在汉室那里,对于南越这里的一年两熟并不在意,事实上,南越多山地,想要开垦出足够的良田,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而且产量其实也一般,以前的时候之所以这么搞,算是行政强制,毕竟,那时候中原战乱,大家都缺粮,南越可以通过出口粮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种种物资。
  可是现在呢,大家很快就发现,种植甘蔗,比种植粮食赚钱多了。
  甘蔗种下去之后,能收获好几年,不需要花费太多功夫照顾,粗制的蔗糖就可以卖出很好的价格,霜糖和冰糖在贵族那里非常受欢迎,民间最喜欢的还是红糖,一碗红糖水喝下去,浑身都暖烘烘的。
  甚至,红糖还成为了欈市的新宠,草原上那些贵族,同样喜欢这种甜滋滋的东西,在这个天然的甜味剂非常稀缺的年代,匈奴人比起汉人,更缺少甜味的刺激,可以说,在西元前,甜党才是王道,咸党就是异端。一小块红糖融化到加了茶末的羊奶里头,那个滋味,总之在欈市上,一罐子红糖,就能换到一头牛,以至于欈市上的那些商人都为此疯狂起来了。
  可以说,到了后来,谁要是敢说跟汉室决裂,那些百越贵族就能跳出来将人给撕了。因为没有汉人,这些蔗糖卖给谁?汉人那边精加工过的雪白的大米,柔软的丝绸布帛,同样雪花一样的咸盐,乃至各种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物资从什么地方来?以前的时候,哪怕赵佗极力汉化,但是,百越中的贵族很多也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有几分体面,实际上呢,大家还是在山里住着山洞,或者是用树枝木料搭建起来的房子,吃的东西也非常粗糙。至于普通的百越人,也就是比那些野人生番稍微强一些而已。
  而现在呢,他们可以住在新修建的城池里头,住着高大宽广的砖房,不用再担心风雨吹到屋子里面来,每天都能吃上丰盛的食物,穿着与汉人无异的广袖深衣,家里的妻子女儿,可以戴着漂亮的首饰,不再需要辛勤劳作,年纪轻轻就满面风霜,运气好的,还能够将家里的儿子送到楚国,齐国甚至是长安求学,日后说不得还能够在中原混个一官半职……总之,无论是百越贵族还是普通的越人,都在这样的经济贸易中得到了足够的好处,那么,赵佗是谁?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南越几年之内就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整个天下发生的变化更大。
  事实上,之前刘邦一时兴起,返回沛县宴请同乡子弟的时候,一路上就觉得自己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了。
  这几年刘邦其实生活得非常滋润,天下太平,民间安心修生养息,各地送上来的各种数据也非常漂亮,府库里头的粮食和钱财都开始增长,刚刚开国的时候,刘邦连四匹拉车的同色白马都凑不出来,寻常的彻侯干脆只能坐牛车。而现在呢,跟匈奴之间的贸易让民间牛马的数量大大增长,自然皇家的马厩里头,就多出了不少品相好的良马,拉车的马天天换不重样的不至于,一个月换一次,却是没什么问题的。汉室已经挑选了几处开阔的地方,开始施行马政,毕竟,虽说如今可以继续与匈奴互市,但是之后双方还是要靠拳头来决定谁才是老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自然也起了衣锦还乡的心思。
  结果一路上,刘邦就觉得自己眼睛不够用了!
  刘邦并不是那种养在深宫的帝王,他前面大半生都是在民间,一直到天下太平,没了什么战事之后,才留在了长安,安享太平。在他看来,长安一日日繁华起来,这是正常的事情,刘邦当初还是个亭长的时候,因为公事还去过咸阳,那时候的咸阳也非常繁华。
  甚至关中繁华,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关中作为中原腹地,大量的资源流入了关中,关中不繁华,那才叫奇怪了呢!
  问题是,出了关中之后,这些原本因为战乱,满目疮痍的地方,如今也开始迅速恢复了经济,甚至比起刘邦当年所见的还要繁盛,顿时就让他有些接受不能了!
  事实上,这根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刘邦呢,这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知人用人,他做皇帝也是这番做派,选择有本事的人,让这些人去做事。就像他在发现舒云这个皇后在财务上头有着极高的天赋之后,就直接对舒云进行放权。
  然后舒云也不客气,她管不了税,但是,属于皇室收入的赋她却是可以管的,趁着天下刚刚平定,直接就摊丁入亩,无论官民,皆一体纳税,一体服役,当然,可以用钱来抵。
  然后呢,她就对一些赋税进行改革,有的摊派直接被取消,有的呢,直接合并起来,然后呢,减少了徭役,或者说,不是减少了徭役,而是利用皇室的收入来补贴下面的百姓。也就是说,如果百姓从事一些比较危险的徭役,比如说,修长城,或者是为军方转运粮食什么的,总之,所有的徭役项目都被划分了等级。最普通的,自然就是那种在自个家乡,修建水利和道路的徭役,这是最简单的,因此,不会有什么额外的补贴,但是,当徭役离开家乡的距离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然后根据距离还有危险等级,开始给予补贴。有的呢,可以包两顿饭,有的呢,可以包三顿,甚至还能多吃一两块肉,还有的呢,就可以抵扣下一年的口赋,总之,不会让这些服役的百姓吃亏就是了。
  而少府满天下搞出了各种产业,百姓在农忙之余,就可以进入这些产业做工,民间的资本自然也会跟上,然后呢,舒云就趁机开始向商人征税,如同在上一世所作的那样,对商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哪怕是天下大乱,但是依旧是有发战争财的,还是有许多富户大户,这些人在战乱的时候,有钱也只能藏在地窖里头不敢多花,生怕直接被吃了大户,等到天下太平之后,眼看着政策宽松下来了,汉律比起秦法来说,可是宽松太多了,因此,这些商人自然也就活跃起来了。
  经济这种东西,从来不是什么孤立的,百姓仓库里头有粮食,箱子里头有衣服,罐子里头有铜钱,那么,他们自然会消费,如此一来,钱自然也就流通起来了,而钱流通起来之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又能够收税,总之,一切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尤其天下太平之后,人口开始滋长,自然一切都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模样。
  事实上,就算是没有舒云搞出来的一系列的刺激经济的政策,一般情况下,开国的时候,只要皇帝不是太喜欢折腾,经济总是会往好处发展的。
  只不过,因为舒云通过少府这个机构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加上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流通,最重要的是,打通了南越,匈奴这两个体量还算是不错的市场,这也导致了哪怕是民间的小作坊,不管生产什么东西,生产了多少数量,总能卖得出价钱来。
  尤其,民间的产品,其实拼质量是拼不过少府的,因此,他们只能拼成本了!少府名下的作坊如今因为工人不够,不得不在民间招工,少府的工钱开得是比较大方的,而且伙食也有保障。别的不说,南方的稻米那是管饱的。如此一来,有点办法,有点技术的百姓自然会选择进入少府的作坊做事,而那些民间的作坊呢,为了降低成本,自然只能使用奴工。
  如今开国时候,哪怕是为了国家的人口滋生,朝廷都是不会鼓励蓄奴的,因此,舒云自然是再次针对不同的阶层,在蓄奴问题上,弄了个上限,不同等级的爵位,蓄奴的数量都会有区别,超过这个数量,那么,口赋就要翻番,甚至更多。刘邦呢,从舒云的政策里头得了个灵感,更是直接表示,不管是什么人家,汉人奴婢的口赋要翻倍,而如果是夷狄奴婢,那么口赋是原本的一半,如此一来,里外就是四倍的差距了,顿时,汉室跟匈奴,跟南越,乃至东瓯,闽越,南海等诸侯国的人口贸易就变得异常昌盛起来。
  匈奴那边呢,正常会将俘虏变成部族的奴隶,他们原本呢,攻打一些不臣服他们的小部落,会将高于车轮的男子都杀死,甚至年纪小一点的孩童,若是存了反抗之心,也会被杀死,剩下的才会作为奴婢。
  而如今汉人需要奴婢了,他们干脆就将能够抓到的人全装在大车上,直接就运到欈市上头出售。匈奴人对于五铢钱,对于黄金都没什么兴趣,他们在欈市上头,最喜欢的还是以物易物。汉人跟他们做买卖的时候,还算是公平合理,并没有太过压榨他们那些货物的价格。若是跟民间的那些普通商人交易觉得不划算,好可以直接找欈市那边少府开办的商会交易,少府给出来的价格一直比较公道。
  刘邦某种意义上来说,想钱几乎是想疯了,他很快将这个收税的手段扩展到了妻妾上头。怎么说呢,因为多年战乱的缘故,民间呢,女多男少,即便如此,依旧有人娶不上媳妇。答案很简单,权贵还有那些有钱的商人地主,占据的女性资源太多了,自然底层的百姓占据的女性资源就少了。
  因此,刘邦为了让底层的百姓也能娶到媳妇,自然得出点别的歪主意。那就是严格限制了各个等级爵位所能有的妻妾的数量。实际上,二十级的爵位,前面五级都是不能纳妾的。理论上来说,那些单纯的商人和地主,都属于不能纳妾的范畴,但是呢,只要每年多交一笔税,那么,就可以纳妾。但是,这个税呢,几乎是以指数级别增长的。可以说,一个中产之家,如果家里有两个妾,那么,日子就要过得紧巴巴了。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像是后来的那几个朝代,哪怕朝廷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能纳妾的数量,但是呢,大家总能以其他的理由进行规避,比如说权贵人家的通房姨娘,还有就是市井人家的所谓养女,其实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妾而已,只是民不举官不究罢了。
  但问题是,这种擦边球会影响到下一代,比如说,你有一个妾一直没有登记,而是以奴婢的形式放在身边,但是,这个小妾有了儿女,那么,如果想要让儿女上主家的户籍,成为良民,那么,就会课以惩罚性的赋税。偏偏这个时代可没什么靠谱的避孕手段,除非男人真的狠心到拿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辈子做奴婢,没有出头之日,否则的话,他们就得老老实实认罚,要么呢,就干脆管好自己腰上那根裤腰带。
  而作为这个律法的补充,那就是如果百姓娶夷狄女子为妻,那么,就可以减免两年的口赋。这也算是给了不少给不起聘礼,娶不了媳妇的百姓另外一条出路。相应的呢,民间采买夷狄女子的风气也涨起来了。夷狄女子价格不高,起码比起正常的聘礼来说,要少很多,哪怕语言不通,但是娶回来之后,她们同样勤劳能干,也能撑起一个家来。
  总之,在刘邦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如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