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话,他挥了挥手,让刘基退下,自个低头沉吟起来。


第38章 马皇后
  三日之后,大朝会上,朱元璋直接宣布,迁都大都,将大都命名为北JING,应天为南JING,而凤阳为中都,为朱元璋父母兄弟的陵寝。
  迁都这种事情,显然打了不少人一个措手不及,之前的时候,朱元璋已经透出了口风,说是准备定都应天了,因此,不少人已经打定了主意,趁着这个机会捞上一笔。
  要知道,当初徐达攻占了大都,他手底下的人可是捞了不少,但是其他人可没遇到这种好事,北方那边连年军阀战乱,不少蒙古贵族早就偷偷溜走了,别说留下多少次财富了,不弄个满地鸡毛就不错了!
  之所以大家都没想到朱元璋会迁都大都,也是因为连年战乱,北方人口数量比南方不知道下降了多少,有的地方,那真是走出去百里,都看不到什么人烟,朱元璋原本还打算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就直接强制移民呢!
  朝堂上固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但是应天本来作为都城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要说大家对这里有什么了不得的感情,那根本就是骗人,所以,就算是想要反对,都没什么理由。何况,朱元璋还将应天这边当做了南都呢!这其实也算得上是惯例了,汉唐的时候,长安和LUO阳就是东西二都,到了宋朝的时候,开封是东JING,洛阳就是西京了,至于辽国,金国,还有后来的大元,都城也都是好几个的,什么上都,中都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因此,到最后,大家也只能认了,以朱元璋的抠唆,估摸着到了大都那边之后,虽说可能会重建皇宫,但是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想要从中弄点什么好处,可就不容易了!
  迁都自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别的不说,北元还在那里虎视眈眈,那位至正皇帝据说如今算是又开始振作起来了,还琢磨着夺回大都呢,总不能这个时候文武百官一块迁过去,直面北元的兵锋吧,所以,总要等到那边战事有了结果,起码得让北元那边死了入关的心才行。
  很多时候,行政强制命令根本比不过利益诱惑,现在要是强行让人迁移到北方,那么,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个只会抗拒不已,不知道中间要闹出什么名堂来,而现在呢,朝廷已经明确表示,要迁都大都,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什么地方是京城,附近的地方被大量开发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头就充满了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就是朝中的文武官员,他们先行动了起来,以朱元璋的小气,虽说到时候肯定会根据爵位赐下宅邸,但是这个大小占地面积可得不到什么保证,尤其现在大都那边建都的图纸还没有下来,所以,赐下来的宅邸在什么地方也不能保证,说不定到时候还得自个扩建改造,所以提前囤积一批砖木石料肯定是不亏的,另外就是,土地这类的不动产。田产留在南边,虽说可以留下不少下人在南边守着,回头租子直接折成银钱送过去就行,可是总不能家里吃的粮食蔬果肉类全靠采买吧,一大家子那么多人,这花销可就大了,所以,在京城附近重新购置产业是必须的。
  因此,凡是肯定自个会跟着迁过去的文武官员,一个个立马派人带着钱财,要么快马加鞭,要么乘船通过运河或者是沿海北上,趁着消息还没有完全传开,赶紧购置占据房产田产,回头等那边反应过来了,可就没这种好事了!
  第二个反应过来的就是那些商人,其实比起官员来说,商人嗅觉要更加敏锐一些,只不过比起这些官员来说,他们很多时候需要观望风向,免得被人抓住了把柄。等到确定了消息之后,就有许多商人直接组织商队往北边去了。
  朱元璋这边却是乐见其成,大都那边他已经去过了,当初蒙古人的财产都被没收了,这里头自然包括了大量的房产田产,朱元璋自然不会将这些捂在自个手里,这些本来就是打算一部分拿出来赏赐,一部分拿出来出售的。
  与此同时,朱元璋直接派出了刘基,又带了一批人过去勘察地形,准备绘制图纸,重新建造皇宫。元廷的皇宫一点也不符合中原的审美,所以,重建是必然的事情,至于元廷的皇宫,也就只能暂时住着,之后当做别宫罢了。
  至于建造皇宫的问题,舒云表示,干脆还是对外招标好了。
  有的时候,劝说朱元璋其实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舒云直接表示,天下战乱多年,百姓需要修生养息,再专门征召徭役,难免会给百姓造成负担,而直接对外招标,找那些商人就简单多了。不算徭役,都算工钱,在招标的时候就得说清楚给那些工匠的基础待遇,如果出现伤亡,必须抚恤,伤亡超出一定的限度,就要追究责任,说白了,责任下放,就将朝廷从雇佣的一方,变成了裁判。就算出了什么事情,也跟朝廷没什么关系。
  至于那些商人是否同意的问题,这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这事是亏不了的,包给这些商人,其实要比朝廷自个做省钱,起码这里头少了许多漂没还有那些官吏做手脚的空间,而对这些商人来说,能够承担建造皇宫,为皇宫提供材料的任务,这就是个活招牌,就算是赔钱也得继续做啊!
  至于工匠不足的问题,朱元璋自然是想要搞专门的匠户,但是,这种事情,看着没问题,似乎是代代都是铁饭碗了,却杜绝了阶级流通的可能性,工匠的后代一辈子都是工匠,当兵的后代一辈子都得当兵,这其实是很坑人的,明朝中后期糜烂,很多就跟这些规矩有关系,逃户不要太多,还有人专门利用这里头的漏洞,盘剥匠户,侵吞军屯,吃空饷什么的。
  朱元璋觉得可以将不法官员一个个干掉,为此制定了堪称让人不敢当官的法律,问题是有几个皇帝能有他这么强硬的,能够一直坚持执行这样的法律呢?这不是开玩笑嘛!朱元璋说百姓可以扭送官员进京告御状,实际上呢,民不与官斗,这早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了,成本太高,哪个百姓能付得起这样的代价!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朱元璋是个理想主义者,偏偏他还是个皇帝,是个非常强势的皇帝,这就有些糟糕了。
  不过,舒云呢,一般情况下,不会从别的地方考虑,只会跟朱元璋算经济账,比如说军户的问题,世世代代从军的话,按照这个时候的生育率,不用多少年,九边就要增加不知道多少男丁,问题是,朝廷有那么多军屯的土地给他们耕种吗?没有那么多土地,凭什么养活这么多军人呢?
  朱元璋被那个滚雪球一样的数字弄得目瞪口呆,他当然没有多考虑战损的问题,但是在他看来,就算有多少战损,也折不了多少,但是,真要是一代代繁衍下来,说不定真要给后代子孙留下无法解决的难题。别的不说,宋朝那会儿的厢军禁军就是前车之鉴啊!光是禁军,随随便便就号称八十万,每年都要将朝廷的财政拖死了。
  一番权衡之后,朱元璋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想法,树挪死,人挪活,将人世世代代困在一个职业里头,显然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靠打仗打出来的皇帝来说,对于兵权这种事情还是非常看重的,在朱元璋看来,做皇帝的,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兵权。
  而在舒云眼里,不管做哪一行,啥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钱。后世有句话叫做何以解忧,唯有致富!放在这个时代也是一样的,皇帝要是没钱,就得跟崇祯一样,一点小事就得跟大臣哭穷,然后一个比一个能哭,结果到头来,最穷的还是皇帝,最后也只能去煤山找个歪脖子树唠嗑了!
  所以,舒云对于朱元璋雄心勃勃,想要立下大明万世之基的制度有些不太看好,哪有什么东西是万事不移的,别的不说,这么多年下来,孔圣人的言语都不知道被注解了多少次了,儒家的经典还有释义也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也就是他们自个都号称得了正统而已。
  朱元璋虽说被舒云打消了一点积极性,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有什么气馁,弄了个空白的小册子,每天都在上面写写画画,不知道在琢磨着什么。
  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不会亲自坐镇前线了,因此,他如今算是稍微闲下来了一点,终于可以有时间教导儿子了。
  朱元璋做了皇帝,朱标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子,他那些兄弟,这个年纪,还连封号都没有,在宫中就是按照排行叫做二殿下,三殿下等等,朱元璋有意将朱标这个皇太子的身份与其他的儿子区分开来,皇太子的份例仅在皇帝皇后之下,而皇子的待遇,包括另外几个嫡出皇子的待遇,也就是与国公相当。而以朱元璋的吝啬,呵呵,朝廷文武官员的俸禄,那真是让人一言难尽,反倒是每年的田税退税看起来变成了大头,当然,这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当隐形福利变成了明面上的,那么,下面的官员就算是想要哭穷,都没话说了。
  老实说,要不是舒云之前就制定好了后宫妃嫔还有宫人的月例待遇,以朱元璋的吝啬劲,估计这些后妃都得靠娘家送钱进来才能保持一定的体面了!不过想想历史上,马皇后本来也是一个非常简朴的性格,做了皇后还带着宫妃纺纱织布,自个穿自个织出来的丝绸,谁敢比皇后还穿得奢华呢,估计有钱也没处花去。
  舒云并不想在这种事情上头委屈宫里的人,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简朴是应该的,但是现在呢,正是拉动内需的时候,皇家都不舍得消费,底下就算是想要消费,也不敢放开。
  舒云并没有像是史书上的马皇后一般,自个活成了模板,还将儿子也教成了圣人,这样的生活太累,也太不靠谱,所以,如今的朱标,朱樉他们还是比较接地气的,在知道两人之前在田庄上栽的跟头之后,朱元璋立马有了新主意。


第39章 马皇后
  朱元璋下令在御花园里头开辟了一块田地,要求不管是后妃,还是到了一定年龄的皇子公主,都要认领一小块,亲自耕种。朱元璋自个也以身作则,开垦了一小块出来。舒云只得跟上,不过她取了个巧,没种什么粮食,而是种上了蔬菜,这个照顾起来,可就简单多了。然后,舒云终于想起来,自个忽视了什么事情了,得从海外引进良种。
  明朝后期就倒霉在了天灾上头,大家肚子都吃不饱了,谁还愿意老老实实在家等死啊,做顺民也不是这么做的!自然要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问题是算算时间,美洲现在还没发现呢,所以,不管是红薯,还是马铃薯,还是玉米,这些都比较遥远,欧洲那边现在种植的什么燕麦,黑麦之类的,产量还不如中国的大麦小麦呢,起码这些早就经过了改良了!
  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居然是应该赶紧发现美洲,从美洲引进高产粮食作物吗?
  与其这样,还不如早点开发南洋呢,那边喷发的火山灰沉积的土地可是最好的良田,而那些经常会有候鸟停留的小岛也是好地方,几百年后,还有国家靠着出售这种天然肥料发家致富呢!
  说到底,到了这个时代,不管是想要干什么,都得开始开发海洋了!谁在这个事情上头落后,之后想要赶上来,就不容易了!
  比较麻烦的是,明面上,朝廷是不好提倡出海冒险的,这不是几十上百年之后,那时候人口繁衍,又因为土地兼并之类的缘故,已经又许多百姓失去了土地,愿意出去冒险了,可现在呢,中原汉人数量比起百年前,不知道缩减了多少,许多地方十室九空,还得想办法移民呢,怎么能鼓励百姓出海呢?所以,许多事情,还是得依靠那些海商,甚至是海盗。
  想要百姓出海,需要的就是利益,舒云琢磨着,也只能是对外悬赏了,赏格还不能太高,免得对方觉得奇货可居,不知道打些什么主意,无非就是鼓励海商从海外弄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种子回来,这些植物种子可以按照种出来之后的情况进行退税,如果能找到类似于马铃薯,番薯之类的种子,舒云觉得,即便是给这些海商免掉大半的税收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就是,出海的船队,如果愿意从海外运输粮食回来,那么,也可以按照比例退税,舒云将自个的一些打算跟朱元璋一说,朱元璋对于退税这种事情还是有些敏感的,不过,他毕竟是农家出身,对于粮食还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真的能找到什么粮种,让天下人不再受到饥饿的影响,那么,再多的代价也是可以付出的。而这些对于那些出海的船队来说,其实就是多问几句话的事情,并不会耽误多少时间。
  至于从海外运粮这种事情,朱元璋却是不抱什么希望,其实舒云也觉得希望不大,要知道,海外盛产的东西实在是很多,什么宝石香料,还有那些檀木,黄花梨之类的,国内如今数量已经没那么多了,但是海外这些真的不值钱,森林里头随便一砍,就是几百年的树龄,拿这些压舱,可比用容易潮湿长霉的粮食划算太多了!
  所以指望这些,还不如朝廷自个派出船队,出海向那些藩属国采购粮食呢!
  “秀秀,这些事得一点一点来,咱们不用着急!”朱元璋笑吟吟地说道,“咱们现在还年轻着呢,标儿也不过就是十岁,就算是咱们这一代不能完成,也能等到标儿继续下去!”
  朱元璋对于朱标还是非常满意的,表面上,朱标长成了一个谦恭有礼的孩子,宋濂他们对朱标这个皇太子寄予厚望,没办法,朱元璋是个不好糊弄的皇帝,而且做事非常简单粗暴,对于什么圣人之言,致君尧舜什么的,压根不感兴趣,他的确也读书,但是,朱元璋读书是为了利用这些学问让自个的主张显得更有道理,却不会被这些学问套住!
  朱元璋如今虽说还没有显露后来的残酷手腕,但是读过史书的人都要知道,开国皇帝就没一个是什么好脾气,好糊弄的。因此,想要完成自个的主张,自个的理想,最好从下一任皇帝着手。
  他们比较幸运的是,帝后之间有着患难之情,皇后又一连生了三个儿子,都居长,也就是说,即便是朱标有什么问题,接下来能够上位的大概率还是朱标的同母兄弟,这就让他们少了站队的麻烦。尤其,之前朱元璋开国登基的时候,就说了,未来的皇子宗室,除非你想留在中原混吃等死,否则的话,都可以带着自个的臣属和军队出去开拓自个的王国。虽说这个听起来有点不符合圣人的主张,但是呢,谁让朱元璋满口都是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呢!既然是普天之下,就不能局限在中原的范畴,就得放眼到整个天下。再说了,往西边还是蒙古人的汗国呢,总不能让蒙古人以后从西边卷土重来吧!
  所以,不管怎么说,未来皇子中,有野心的,大概率都会被派遣出去开拓,留在中原做藩王的,能够保持的亲卫都没多少,自然对皇太子就没了多少威胁。
  这对于他们这些臣子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别的不说,省去了多少站队的麻烦啊!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对朱标寄予厚望,就像是始皇帝当朝的时候,许多臣子对于扶苏寄予厚望一样。不过,扶苏的处境可比朱标差远了,扶苏可没有一个做皇后,还是一个地位非常稳固的皇后的生母。
  只是,朱标表面上表现得尊师重道,谦恭有礼,实际上呢,骨子里头,对于儒家的那一套,其实是充满了怀疑的。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朱标很早就开始在舒云的引导下接触一些实事,儒家的理论在这种事情上头,是有着天然的缺陷的,这一点,一直到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心学,才算是让儒家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开始成为一个可以务实的学问。
  只不过王阳明死后不久,心学慢慢也就式微,后来更是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派,兴起的东林党实质上已经是南方既得利益阶层的代言人,在朝堂上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一个个根本拿不出什么实际的解决办法出来,就知道互相攻讦了!
  当然,朱标倒是没有因此对自个的几个老师有什么轻视的意思,朱元璋给朱标选的几个先生品行操守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朱标就算是心里头有什么异议,一般也不会当着他们的面提出来,这些老先生一个个年纪也不小了,朱标这个如今切开来完全是芝麻馅的家伙可不想将先生气出毛病来。
  朱标从来不觉得,道德这玩意能约束什么人,道德是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想要引导别人的想法和作为,最好的办法是利益。这也是舒云教导他的道理。法律这种东西,虽然很重要,但是在利益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法律其实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甚至有句话叫做,能够最快致富的手段都在《刑法》里!《资本论》更是将利益讲解得淋漓尽致,只要利益足够大,人类连绞死自己的绞索都敢卖给敌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当然,并非所有人的利益指的都是金钱,实际上,名望也是一种利益,所以,对于不同的人,就得找到他们的利益诉求,才能知道如何用他们,如何对待他们!
  这样的朱标无疑很符合朱元璋的期待,虽说目前很多看法还非常稚嫩,做事也显得有些幼稚,但是,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而一个人的三观才是最重要的。
  历史上的朱标要不是死得早,估计也是被废的命,他到了后期,已经无法满足朱元璋的期待了,只怕如果是朱标继位,朱元璋的许多主张都要被推翻。至于朱允炆,其实比起朱标来说,只能说更虚伪一点,没错,是比较虚伪的那种仁慈,而不是真正的宽仁。
  如今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就不用担心自个不在了,自个纯良的儿子被下面那些老狐狸坑了,所以,他自然可以非常轻松地说出,不用太着急,他们夫妻这一代做不完的事情,可以等到下一代,让朱标他们来完成。
  舒云听了,不由露出一个笑来,她笑道:“我只是想着,我如今做得多一点,将来他们就能更加容易一些,也能走得更远一点!”
  朱元璋笑吟吟地说道:“秀秀你实在是想得太远了,咱们把难题都给他们解决了,回头他们一个个不思进取,不是更麻烦!所以啊,许多事情,该让他们自个做的,还得让他们自个做!我这个做老子的,帮他们将江山都打下来了,你这个做娘的,也将库房塞得满满的,就这样了,他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朱元璋言语间颇有些调笑的意思,舒云也听得好笑,说道:“国瑞你说得有道理,回头啊,我就带着他们跟着学,等到他们能独当一面了,我也就能撒手了!”谁也不是工作狂啊,舒云当初也没想到自个如今居然能做到这个地步,上辈子她可是对什么九九六是福报之类的言语嗤之以鼻的,大概就是因为到底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个做老板的区别了!
  朱元璋也是干脆地说道:“那敢情好,等回头标儿能接手这个担子了,咱们也老了,也该好好享受一下了!”


第40章 马皇后
  说是享受,实际上朱元璋最享受的大概还是工作!所以,之前那话舒云也只能当做是说说而已!
  开过年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迁都之事。之前北元那边又是接连战败,已经是大伤元气,不得不退出关外,虽说名义上依旧奉至正皇帝为主,实际上私底下已经是争得不可开交。
  原本王保保算是最强大的一支军阀,但是之前至正皇帝喊着要收复大都,硬逼着王保保与明军作战,虽说互有胜负,但是,败了两场,就差不多将之前攒下来的底子给折腾得快没了。以至于如今北元那边,原本一些已经失势的贵族也开始跃跃欲试起来。至正皇帝自个手里头也没人,如今根本控制不住局势,想要振作,也只能徒呼奈何!几经打击之下,已经是病得起不来了!
  朱元璋对于未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如今北元那边,唯一还有点战斗力的就是王保保,其他人在朱元璋看来,简直是土鸡瓦狗一般。朱元璋很想要招降王保保,可惜的是,这位虽说曾经拥立过至正皇帝家的太子,但是,他是真的对元廷忠心耿耿。
  朱元璋其实并不忌讳招降蒙古人,或者说是汉化的蒙古人,只不过,大多数蒙古人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的汉化并非文化上头的汉化,而是沉迷于享乐,失去了原本的武勇进取之心,这样的蒙古人,朱元璋也是看不上的。
  朱元璋想要招降蒙古人,其实是为了利用这些人控制草原,历朝历代,草原上的胡族简直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一茬一茬地往外冒。即便是原本的胡人政权进入中原之后,也要面临草原上新崛起的胡族的威胁。就像是南北朝时代,北朝面临的就是柔然、突厥的威胁。
  到了元廷的时候,为了弱化草原上的威胁,元廷对草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削弱政策,结果如今返回草原之后就很抓瞎了,严重的荒漠化让这些原本就有些退化了的游牧民族不得不打成一团,占据更多的地盘,才能养活自个的部族。
  在朱元璋的估算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