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郭子兴死了,那这事就根本不能做了!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好糊弄的人,当然,舒云也是一样,她看着是个温和到几乎没脾气的性子,实际上,看她这些日子以来做出来的事情就知道了,舒云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这样的人,一旦失手,对她们母女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就算舒云真的死了,在郭柔没了父亲,兄长还是朱元璋眼中钉肉中刺的情况下,朱元璋宁可另娶大家之女,也不可能娶郭柔的。
  所以,一番权衡之后,张氏只能来找舒云了。
  舒云可没想到,张氏曾经对自个产生过杀意,甚至差点就付诸实施了。
  这会儿舒云已经在集庆了,嗯,这儿已经被朱元璋改名叫做应天,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朱元璋的心思了,所谓的应天,就是上应天意,朱元璋也觉得自个是天命所归呢!当然,金陵这个地方的确是个好地方,几朝古都,不知多少人说过这里有王气!
  只是,舒云暂时还没法跟朱元璋说郭柔的事情,他如今正忙着安抚应天这里的军民呢!
  郭天叙虽说死了,韩山童也没停止恶心人,郭天爵又被韩山童封了个官职,这回韩山童总算没有硬是将郭天爵变成元帅了,他要是真敢这么做,朱元璋绝对会让郭天爵立马无疾而终,跟随他哥哥一块儿去见他父亲。因此,郭天爵就是得了个中枢右丞的位置,却也只在朱元璋这个行中书省平章之下。
  郭天爵是被郭天叙的死吓坏了,如今躲在自个的府里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朱元璋给杀了。他倒是想要去求自个的继母还有舒云,但是小张氏已经躲到了舒云这里,郭天爵又害怕朱元璋,根本不敢进门。同样,一些郭子兴的死忠也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郭天爵的手下,郭天爵也是蠢,他居然就这么把人留了下来,还自觉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毕竟那些人也算是功臣了,朱元璋总不能现在就对那些功臣下手,留下物议。
  朱元璋暂时懒得理会郭天爵,他打下应天之后,来投奔他的人就更多了,尤其,在打下应天之前,舒云生下来他的嫡长子朱标,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天命所归了,许多读书人还是非常相信天命的,有了嫡出的儿子,就有了确切的下一任继承人,即便是朱元璋出了什么岔子,也有少主继承基业,因此,不少名士就这么过来了,其中就有刘基。
  舒云还没来得及见一面这个在后世被吹得神乎其神,几乎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刘伯温,就作为主母操持了郭柔进门的事情。


第15章 马皇后
  虽说郭子兴死了没多久,郭天叙更是尸骨未寒,但是郭柔还是有点低调地进门了。没办法,人走茶凉,真要是等到郭子兴孝期满了,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情况呢!只怕到时候跟着郭子兴的老人大半都不在了,到时候郭柔那真是没什么依靠了!因此趁着热孝里头最后几天,郭柔就进了门。
  原本张氏还想让郭柔做正经的二房,但是朱元璋压根不可能同意,真要是娶郭柔做了二房,置舒云这个正妻与何地。舒云只是郭子兴的养女,郭柔却是亲女,在郭子兴的余部那里,郭柔的地位其实是要更高一些的,真要是让郭柔做了二房,只怕那些人就敢逼着舒云让位,甚至暗中对舒云下手!
  郭柔或许的确比舒云美貌,但是,舒云与朱元璋共苦数年,又是真正的贤内助,而郭柔呢,除了美貌,又有什么呢?所以,郭柔只能是妾,而在汉人的传统中,侍妾扶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氏虽然失望,为此甚至对舒云有些怨怼之心,毕竟,亲女作为侍妾,还得在养女身边侍奉,难免叫人心中不平衡。人都是欺善怕恶的,她不敢去怨恨朱元璋,也就只能怨恨舒云了。
  舒云对此根本没什么好说的,张氏对她的确有抚育之恩,但是,事关自己的根本利益,这是一点也不能想让的。有的事情,一旦退让,对方就要步步紧逼,到时候,你就算是不想退也晚了!舒云少女时代看《红楼》,印象最深的不是什么林黛玉进贾府,也不是宝黛之恋,而是那句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很多时候,后院的事情,是没道理可讲的。
  当然,舒云也懒得跟郭柔来什么宫心计,这完全不是自己擅长的事情,如果将丈夫当做是上司的话,那就让自己变得不可取代就是了。
  当然了,如果是单纯给朱元璋做下属,那真的是要命的勾当,这家伙因为出身的缘故,压根不会信任任何官僚,他就属于那种比较坚决的,屁股一直坐在百姓那一边的,谁让他见多了鱼肉百姓的狗官呢!
  不过,舒云如今的这个身份虽说桎梏比较多,但是好处也比较多。别的不说,舒云有了儿子,起码在这个儿子长大之前,她跟朱元璋是有共同利益的。另外就是,舒云也并不想跟朱元璋作对,她要的是借助朱元璋的权威,完成她自己的理想。
  所以,对于郭柔的进府,舒云处之泰然。朱元璋不是什么会惑于美色的人,郭柔现在年纪也不大,虽说这个年纪的确可以嫁人了,但是还没完全发育好,其实除了美貌之外,暂时还不符合朱元璋的审美观。因此,尽管进了门,但是朱元璋去郭柔那边的次数很少,郭柔也不是真的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兔,又有张氏在暗中支招,所以,她很快蛰伏了下来。
  一开始的时候,郭柔还跑过来给舒云请安什么的,但是,舒云可不是喜欢在别的女人身上找存在感的性子,她巴不得眼不见为净呢!因此好言好语地劝说了郭柔一番,总之,没事让她还是不要到正院来了。
  舒云如今真的很忙,虽说有奶娘帮着带孩子,但是,舒云想到朱标算是英年早逝,还真担心他会不会有什么先天不足,因此,即便有奶娘带着,舒云还是坚持自己哺乳,只是晚上交给奶娘,平常的时候,也常把朱标带在自个身边,就当是做早教了!
  朱标作为嫡长子,最是名正言顺,如果他没死,后来也就没那么多事情了!当然,这也是说不定的事情,朱元璋这个工作狂活的时间还比较长,一般长寿的皇帝,对继承人都比较苛求,也就是朱标在那个年纪死了,要不然的话,说不定到了后期,依旧是父子猜忌的局面。
  舒云对于许多事情就是知道个皮毛,但是总不能因为未来的不确定就畏首畏尾!所以,她能做的就是让朱标变得优秀,并且能够继承自己的理想。
  历史上的朱标的老师是几个大儒,舒云显然不希望朱标受到太多儒家的影响,要不是这年头生产力真的跟不上,舒云还真想弄本《资本论》出来给朱标做启蒙。饶是如此,从怀孕的时候开始,舒云已经给朱标讲史书了。
  朱标连话都还没会说呢,所以舒云也就是讲一些历史上的小故事而已,很多历史故事如果让写书的人去写,估计肯定要扑街,因为完全不讲逻辑,就这么莫名其妙发生了,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舒云也没有荼毒小朋友的自觉,一点也不觉得讲解历史上的那些阴谋诡计,会不会对朱标的三观产生什么不良影响。朱标将来是要做太子,要做皇帝的人,太纯良了,那铁定是被下面人坑死的。
  除了带孩子,舒云也有时间了解自己的那个空间了,空间能够吸收月华化作灵液,但是这灵液只对舒云一个人有用,舒云尝试着将灵液稀释了一番喂鸡,结果那只鸡几乎是立刻就死了,既然动物不可以,舒云更不敢将这个用在其他人身上了。
  而灵液对舒云的作用其实就是能够将舒云的生理状态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别的不说,舒云生了朱标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形体还有健康,一点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至于什么延年益寿之类的,舒云还真不知道。舒云待在家里,其实也没什么会损伤到身体的地方,所以灵液消耗量很少。等到灵液装满了那个石坑之后,也没溢出来,舒云能够感觉到,这些灵液却是开始滋润起整个空间来,而空间虽说没有变大,但是其他细节的地方却是出现了变化,比如说那原本看起来就是石头的地面,质地开始变得细腻起来,渐渐有点向玉石转变了。
  舒云搞不清楚这个空间的来历,但是暂时来说,这个空间对她来说,除了能储藏东西之外,就没什么用处,因此,她也就当没这个东西了。
  舒云却是没有想到,因为灵液的缘故,自个身体很快恢复到了最佳状态,结果这边朱标还没满半岁呢,她就又怀上了。


第16章 马皇后
  朱元璋如今的处境很微妙,一方面四面皆敌,另一方面各方敌人都在互相牵制,朱元璋又是个闷声发大财的,所以,暂时还算是获得了修生养息的机会。
  之前朱元璋入主应天之后,舒云就建议搞屯田,朱元璋也觉得屯田是个好主意,就开始施行了,那时候舒云刚生下朱标,没多久又怀了朱樉,因此屯田的事情,朱元璋自然是交给了手下。
  等到舒云身体恢复了,都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这会儿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下面又开始哭穷。
  朱元璋对经济上的事情如今已经比较依赖舒云了,干脆就将账本什么的都带了回来给舒云看。
  舒云之前在滁州的时候就开始推广四柱记账法,因此账册其实还算是比较明晰的。舒云稍微看了一下,就知道这个就算有些出入,出入也不会大,干脆便开始询问屯田到底是怎么个屯田法,她之前怀孕,哪怕非常健康,等闲也是不会去人多的地方的,免得出了什么岔子,所以,她还真搞不清楚屯田是个什么情况。
  看过账本还有原本官府的田册之后,舒云才算是搞明白怎么回事了!
  应天这个地方当年既然曾经被东吴,被东晋都当做过首都,后来在此建都的朝代也不少,虽说都很短命,但是,这里毕竟早早就开发起来了。像是别的地方屯田,或许多半都得开荒什么的,而应天这边,的确有不少土地因为各种原因在田册上变成了荒地,实际上呢,这些所谓的荒地并不荒,而是被那些富户豪族之流勾结官府变成了隐田,省得还要交税。
  但是朱元璋带着人进了应天之后,自然是按照原本的田册重新造册,于是,这些所谓的荒地就被算到屯田里头去了。为了利益,不管是那些富户豪族,还是诸多的官僚,都是啥事都干得出来的。朱元璋的性子,下面的官员也了解一些,最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那种,但是,荒地跟熟地的产出能一样吗?
  所以,这些人互相一勾结,这些熟地虽说被算进了屯田里头,也让那些被安排来屯田的军户耕种,但是上交的粮食,却是按照荒地来算的。这个数量还很不少。
  朱元璋如今事情多得很,虽说他精力充沛,但是他现在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军略上头,其他的事情,那是真的管不了那么多,所以,他压根没发现什么不对。朱元璋家里兄弟姐妹多,一年四季,喝稀的都是吃不饱的,除了给地主家里面做佃户之外,他们家也偷偷摸摸在山里头开荒。凤阳那个地方,土地是有名的贫瘠,一直到朱元璋当皇帝了,老家的那些同乡们还跑到应天找他这个皇帝打秋风呢!没办法啊,就算出了个皇帝,也不能让他们的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还是要饿肚子啊!
  所以,朱元璋看账册真没看出什么毛病来,舒云虽说没亲眼见过,但是找人问过,又叫下面人出去看过之后,就搞明白了其中的把戏,她自然懒得为这些人遮掩。了解过明代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明之所以沦落到那个地步,一方面是天灾,更重要的就是人祸了。人祸里头吧,有一样是朱元璋要背锅的,那就是大明的宗室问题,这年头又没什么计划生育,这些宗室又没有什么权利,因此闲着没事就是生孩子呗!
  正经的皇帝那一脉倒是代代子嗣艰难,轮到这些宗室,一个个可劲地生孩子。有了孩子,国家就得掏钱养着,要爵位,要封地,要田产,这些宗室只要不胡乱插手地方上的事情,那么,下面的官员一般也会给他们行方便,因此,他们自然是大肆兼并土地,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敢干,大量资源被他们占去了,下面的百姓自然就要吃亏了。
  但是还有一半就差不多是完在这些所谓的士大夫手上了,一个个名声也要,利益也要,嘴上喊着不与民争利,实际上他们所谓的民就是他们这些士大夫。对皇帝说祖宗家法,不肯皇帝出海,不肯皇帝收税,自个跟那些豪商勾结,大把大把地捞钱。皇帝花一点钱就在那里天天弹劾进谏,自个家里头却是啥也不能缺。
  清官名臣也有,但是,那都是数的过来的,许多所谓的名臣,都是吹出来的,拿着皇帝,拿着政敌刷名望,别人的名声臭了,他们自个的名声也就起来了。
  舒云对于这些所谓的名臣并不感冒,或者说,她对所谓读书人的气节压根信不过,宋朝对士大夫算是够优容了吧,但是最后又是个什么光景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舒云其实是很想要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管体制的,可惜的是,在这个时代,很多事情她可以引导朱元璋去做,自个却是没办法的。
  舒云将其中自个发现的猫腻跟朱元璋一说,朱元璋果然勃然大怒,这种乱世,读书人要说值钱也值钱,要说不值钱,那真的是算不上什么。那些当地的什么大户豪族,实际上当初元人在的时候,也是一个不小心,就会变成砧板上的鱼肉,这年头,真正靠得住的,还是枪杆子。
  朱元璋从来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他如今手底下也有了班底,但是应天本地的却没几个,毕竟,他是淮西那边起家的,真正信得过的还是乡党。原本到了应天之后,为了安抚应天本地的豪强,他也提拔了几个人,但是对他们,依旧并不算信任,如今知道这些人居然敢愚弄自己,朱元璋立马就起了杀心。
  朱元璋这个时候还不是后来那个天子一怒,血流漂杵的皇帝,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还是得修饰一下的。毕竟,应天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对这里虎视眈眈的人其实很多,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距离应天并不远,要是他们发现应天出了乱子,只怕要对应天下手。
  因此,朱元璋跟手下几个人商议了一番之后,很快就做出了决定。首先呢,先放出风声出去,谁要是早点认错,将私吞的好处还回来,那么这事就算是过去了,谁要是还怀有侥幸心理,那么也就别怪朱元璋不客气。
  怀着侥幸心理的人从来不少,因为掺和到这事里头的人本来也不少,那些帮着隐瞒屯田事情的还有一些是很早就跟着朱元璋的老人了,自然都想着法不责众,谁知道朱元璋不动则已,一动就是雷霆大怒呢?


第17章 马皇后
  朱元璋很多时候做法一向简单粗暴,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做法是最简单有效的。
  蒙古人的残酷统治其实早就将大多数人的脊梁给打断了,真正英勇不屈的,当年崖山的时候就差不多都殉国了,留下来的,自然都是信奉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俊杰。这样的人如果跟他讲什么道理,那说不得无理也能搅出三分来。但是朱元璋这边,压根懒得跟这些人讲道理,直接将人抓了砍了再抄家,对外宣布的罪名是丧心病狂,勾结鞑子,意图颠覆义军,让百姓重新回到水深火热当中去。
  这个罪名自然是死罪,反正人已经抓住了,说他们有什么罪名,那就有什么罪名!何况他们做出来的那些事情,本来就说不过去。能够在元人政权下面过得比较滋润的家族,多半不是什么好东西,所谓二鬼子比鬼子还凶残,这些人为了能够讨好元廷,原本就做了不少天怒人怨之事,只是之前为了稳定没有翻出来,如今翻起旧账,自然下面的百姓只有拍手叫好的份。
  尤其,查抄了这些人家的家产,弄到的粮食金银还有其他的各种动产不动产足以让府库瞬间膨胀一倍还多,顿时,朱元璋心里头立马就踏实了很多。不管是根据他自个的经验,还是舒云潜移默化的灌输,打仗打的就是钱粮,钱粮不足,军队再精锐也是白搭。因为越是精锐的军队,就越需要充足的后勤。
  当然,这样的雷霆手段不是没有后遗症的,也有人劝过朱元璋,这种事情要缓缓图之,他这般下狠手,日后攻打其他城池,只怕那些大户豪门会心有抵触。
  朱元璋却压根没有妥协的意思,用他的话来说,这些人当年既然能够对元人屈服,那么,只要他刀子足够快,他们自然也会屈服。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虽说没什么文化,却在权术上头天生极为精通,拉一批打一批的手段玩得不要太溜。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有许多人觉得朱元璋之前的举措就是为了排除异己,给自个手底下的人腾位置,只不过就是找了个借口而已。所以,当应天这边的消息传出去的时候,就有人觉得朱元璋这是穷怕了,目光短浅,不知道拉拢当地士绅,因此,对朱元璋难免有些轻视,转而盯着其他人去了。
  朱元璋如今许多事情会带回来处理,他并不避讳舒云,舒云干脆跟朱元璋共用书房,两人一人占据了一半的地方,顺便将两个孩子也带上。
  朱标按照这个时候的标准,已经可以带着启蒙了,朱元璋一直想要给朱标找一个靠谱的先生给他启蒙,但是一时半会儿还真没什么合适的人选。
  朱元璋如今手底下也是有几个文人的,只是多半是谋士一流,很显然,朱元璋觉得这些人给儿子启蒙,难免会让儿子染上一些阴私毛病,另外就是,他自个是个工作狂,也是见不得手底下的人轻松,朱元璋如今手底下人才不多,大多数都是武将,那些政事还都得靠着那些文人操持,所以,真抽不出人手来给儿子启蒙。
  至于随便找一个什么的,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是不乐意的,他如今也算是一方诸侯了,要是儿子的启蒙老师就是个普通文人,岂不是太掉价了!最重要的是,在朱元璋看来,只要朱标不夭折,未来就是板上钉钉的继承人了,他的老师,自然也得是一方名士才行。
  舒云倒是不想讲究这些,毕竟,像是她之前所在的那个时代,从幼儿园到大学,不知道会经历多少老师呢,隔个十几年时间,说不定路上遇到了,都认不出来当初老师长什么模样了!所以启蒙老师的事情也没必要太讲究了,反正到了后来,朱标走到什么程度,又不是看他的启蒙老师是谁!
  不过,舒云的想法并没有说出来,横竖朱标年纪还小,放到后世,这个年纪也不过就是刚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年纪,那时候,各类教育学家还在那里为了是否需要提前教育的事情争执不休呢!舒云自个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是除了学了拼音还有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其他的就是跟着老师各种玩。
  这样的工作,舒云觉得自个也能完成,所以,她除了照旧给朱标和朱樉读史书上的故事之外,就是叫人制作了各种玩具,让他们自个玩。平常的时候,教几句三百千,重复的次数多了,朱樉也就算了,还是个话都说不利索,只知道将玩具往嘴里塞,啃得到处都是口水压印的小东西呢,朱标已经能背下不少东西了。
  儿子都是自家的好,朱元璋怎么看都觉得自个长子颇为聪明伶俐,更是坚定了要给儿子找个好先生的决心。
  原本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王氏却是对此颇为不满,毕竟当初朱文正他们读书的时候,给他们上课的就是个落魄文人,也没个正经的功名,结果轮到朱标这边,就一定要是大儒名士了,这难免叫她心中觉得不平。
  老实说,对王氏这个寡嫂,舒云也觉得有些头疼,她不算什么坏人,但是就是个寻常妇人,目光短浅,心眼也不大,还容易钻牛角尖。她一辈子能够依靠的就是儿子了,所以,她总是觉得自个儿子被错待了。不仅如此,她还将这样的观念灌输给了朱文正。
  老朱家的基因是真不错,朱文正也是个颇为出色的年轻人,并不拘泥迂腐,还很是善于变通,领兵打仗几乎是刻在骨子里头的天赋,虽说之前就是带了一千兵马,却已经显露了他的天分。
  对于这个侄子,朱元璋是非常欣赏的!这年头,打仗靠的就是同乡还有亲族,项羽靠的是当年江东的八千子弟,之所以乌江自刎,也是因为这些江东子弟也在楚汉之争中消耗完了!刘邦靠的也是沛县的乡党,刘秀起家的关键也是南阳子弟……正常情况下,将领的亲兵一般都是宗族子弟,世代将门才会用家中的家丁佃户。朱元璋能轻松攻入应天,就是因为他将一部分降兵充作亲兵,收服了这些人的心。实际上呢,他真正信任的还是同乡冯国用。
  朱文正是他的侄子,又是养子,既然他有这样的才干,朱元璋哪有不看重的道理,一直在着重培养提拔,结果王氏在后头叨咕,朱文正难免要受到影响,觉得朱元璋不公。


第18章 马皇后
  遇到这种事情,舒云也颇为为难,不管是养子还是寡嫂,她很多事情都是不好多说的。人要是心思歪了,你这边再如何说,人家也只当你是花言巧语。舒云进门的时候,朱文正已经不小了,这个年纪,要不是家里太穷,都已经可以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