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贾敏齐家记-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瑞家的小声道:“说是得空就来。”
    王夫人险些把手边茶盏刮到地上:小姑子那里就无需“得空”!这还是一家子呢,就分出了远近贵贱,还不知道林海下一任去向就这样献殷勤!
    可惜王夫人的态度,薛桓不怎么放在心上:若是贾政靠得住,能像林海这般仕途远大,薛桓也不会吝惜,必要仔细奉承。
    薛家太太又连连犯错,如今说话也不大管事儿,便干脆让丈夫一力做主,虽然她也想先见见姐姐。
    说来不巧,这一日林海和贾敏都有应酬。
    一路舟车劳顿,薛垣略有不爽利,却也无需谁来照顾,于是便干脆让妻子女儿出去逛逛。
    薛家太太果断带了女儿去荣府探望亲姐姐。于是在薛家进京的第二日,薛家太太还是和女儿一起进了荣国府。
    这一日迎春姐妹们都去上学了,偏偏宝玉又“逃学”在家,听说姨母上门,便又直奔内宅想见见另一位表姐妹。
    宝玉宝钗头次见面,宝玉觉得这个姐姐不眼熟,却很是面善,于是见礼寒暄过后他便道,“姐姐可要在京里要待上些时日?不如常来和姐妹们读书作伴?”
    宝钗心说这位表弟果然有些痴病,宁府荣府的姐妹们她还没见着呢……

  ☆、第十三回

宝钗惯会笑脸迎人。
    跟黛玉妙玉英莲等几个官家,甚至是士绅家的小姐结交相处,那可是她平生第一回碰壁。
    她头回体会到什么叫官商有别:因为大家沾亲带故,黛玉待自己亲近也客气,但在周围姐妹们看来,对她不客气她又有什么法子?
    这更坚定了宝钗出人头地之心。
    有朝一日,她能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高高端坐,诰命夫人们齐齐垂头拜倒在她的脚下,方不负平生志向。
    宝钗存了心事,也不耽误应付宝玉。
    宝玉也觉得这个姐姐十分可亲,笑容比他跟黛玉妹妹说话时也多了太多。
    薛姨妈瞧着表姐弟一对儿璧人言笑晏晏,脸上的笑容也跟着柔和起来,“他们两个倒是投缘。”
    王夫人亦笑,“宝玉跟谁都说得来。”想起小姑子一家过来的时候,她跟宝玉都受了回气,脸色便淡了些。
    王夫人当着亲妹妹比较随意,这脸色变化可不就让薛姨妈瞧了出来,“这是怎么了?”
    话一出口又有点后悔,姐姐跟她小姑子向来合不来,林大人一家子回京已经有些时日,姐姐为何不快那还用多说吗……
    王夫人微微摇了摇头,“不过是天气变得勤了,有些不自在。”她自己也知道,因何气闷究竟说不出口,哪怕是面对一母同胞的亲妹子。
    薛姨妈就着姐姐这话道:“请大夫好生调养一番。珠哥儿高中,眼见着前程似锦,姐姐好日子近在眼前。”回京便是老爷捐官有望,我们宝钗眼见着也要做贵人……这般一琢磨,她底气也足了几分。
    若不是为了珠哥儿,她何必忍气吞声?
    王夫人定了定神,终于忍不住笑道,“哪就是定准的事儿?”
    珠哥儿自小便有主意,她这当娘的也不能左右,这一点上真不如宝玉贴心……可她的依仗却是珠哥儿。王夫人于是轻叹道:“他过些日子又要南下求学,劝也劝不住。”
    薛姨妈笑道:“珠哥儿上进还不好?我倒是想蟠哥儿也上进……终究这事儿还是落在了他父亲身上。”
    王夫人不由心念一动:大儿媳是个贤惠的,却不好拿捏。宝玉的媳妇儿她可要挑个省心又贴心的,这么一思量,目光便落在了满面笑容的宝钗身上。
    妹妹妹夫打算让这丫头入宫……王夫人怎么瞧不明白?可一连三朝,宫中都无得宠的商家女,让妹妹妹夫碰壁也好,到时候才更好拿捏不是?
    思及此处,王夫人笑容更深了些。
    宝钗精明,姨母一次两次目光往自己身上落……姨母的心思她自然也猜到了几分。平心而论,荣府大不如前,却也是正经的勋贵之家。
    却说薛姨妈带着女儿前来探望,贾母见了一面,寒暄几句便露了疲态,让王夫人薛姨妈姐妹两个自去说话。
    此刻,贾母歪在引枕上,也想着心事:她有心让两个玉儿亲上加亲。无奈不管是女儿还是二儿媳都不乐意。
    二儿媳倒也罢了,但女儿素来有主意,女婿又对她言听计从,她不愿意,这婚事也就难了。再想起女儿那番“让宝玉读书上进”的话:不爱读书专爱在内帷厮混,名声传出去,不光宝玉说亲艰难,连珠哥儿的前程也要受些影响。
    御史们眼睛最尖,笔下也更不容情。
    贾母虽然当时听着不大舒坦,却也明白自家终究不是国公爷还在的那会儿了。
    国公爷一去,长子续弦,琏哥儿娶妻,都没讨到名门出身正经的官家小姐——长子身上可有一品爵位。
    女儿当时说得极狠:这些年结亲都不顺畅,原因便是京里像样些的人家,都觉得荣府的爵位未必传得下去。
    她立时心惊肉跳,勉强道,“你二哥这不是送了元春入宫。”
    女儿又道:“那能保得几日风光?天下又有几个家族能靠着女人长盛不衰。”
    贾母终是让女儿说动了。女儿婆家长辈都去了,自能更尽心帮衬娘家。
    贾母想让宝玉上进,便打算让宝玉也跟着珠哥儿南下求学——她都舍得孙子与她分离,没道理儿子儿媳还不同意。
    傍晚,等薛姨妈母女告辞,贾母找了次子过来说话。
    贾政听了母亲的主意,也不好直接拒绝,只是道,“宝玉年纪还小,不过是启蒙,终究简单,在京中读书也尽够了。”
    两个儿子全送到妹夫身边教导,名声不好:若是旁人说他连儿子都养不起,他颜面何存?须知……人言可畏!
    贾政回房后,又拉着王夫人嘀咕,“母亲想让宝玉也南下读书去,你且打听打听,这话是谁劝的。”
    为了小姑子几句话,足足气闷了好多天的王夫人一个按捺不住,脱口而出,“还能是谁?!”
    话一出口,又有些后悔,只是她嘴拙,一时又不知如何圆回来,便干脆不言语了。
    贾政沉吟片刻,才道,“妹妹也是好心。”
    她能安什么好心?王夫人终究没把这话说出口。
    贾政想起这些年跟妹夫也不如以前投机,长叹一声道,“咱们歇吧。”
    贾敏自是不知昨夜娘家的这场“小风波”,若是知道只怕也会啼笑皆非。
    她在京里的这些日子都没能得闲:这一日上午刚从旁人家里回来,下午又迎来了薛家一家人,只除了薛蟠。
    话说薛桓仔细打听了好几回:若是使钱,他都能买到三品的通议大夫,但这种有钱就行的散官能有什么用?!他要的是捐出个实缺,哪怕品级稍低,也是个官身,关键是能给女儿些助力。
    对不少贵人而言,纵是纳妾,也不仅要讨个颜色好,更得要娘家管点用的:光有好容貌却没家世的,在贵人的后宅里多得是这样的丫头通房……
    却说薛桓自知捐官的目的瞒不住人,尤其是林海这样的能人,还不如大方说了,好歹也算坦荡不是?
    林海听了薛桓这番话果然感慨道,“这可不容易。想知道哪里出缺还是要盯着吏部。”他想了想,还是给薛桓引荐了个旧识,写了张条子交到薛桓手上,“这位大人在吏部做主事。”
    话说薛桓大喜,从林家告辞后,没用多久便跟那位吏部主事搭上线,只是此时林海也接到了吏部文书,准备启程到杭州做他的道台去了。
    陆路水路兼程,数日的功夫一家子便抵达杭州。
    到任之后,林海忙着与前任交接,拜见上峰,面见同僚……他的下属亦是要分批地前来参见他这位上峰。
    与此相对应,贾敏也忙着在自宅里招待这群官员,以及他们的亲眷。
    与姑父姑妈一家子一起来到杭州的贾珠很是贴心,外事上主动帮了不少;至于内宅庶务,贾敏处置时都要叫上女儿黛玉。
    全家一起忙活了足足一个月,才算安顿妥当。这日天气极好,阳光明媚不说,更是清风拂面,不复前几日的闷热不已。
    难得得闲,贾珠却没跟同窗们读书吃酒,而是带着表妹黛玉出门撒散心。逛了一圈儿回来后……他把妹妹送回来,还故意在姑妈这儿“恋栈不去”,显是有话要说。
    贾敏打发女儿去换衣裳,又吩咐丫头给贾珠上茶,才道,“你这是……跟姑妈还卖关子?”
    贾珠放下茶盏,老实道,“我的文章给姑父看过,明年下场,中是能中,但名次不会好,至多是二甲靠后。”
    珠哥儿才二十出头,无需心急。三十多岁中进士亦算青年才俊。贾敏便问,“你有何打算?”
    却说林海回府,正碰上贾珠从二门往外走。
    贾珠行礼后,二人还略说了几句。等林海踏进房门,他便问,“这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贾敏笑道:“老爷猜得准。不过你可猜到他求我什么?”
    林海道:“下一科我劝他不要去。”难不成还来求情了?这孩子可向来是个明白人啊。
    贾敏点头道:“珠哥儿对老爷说的话,可比我二哥说的更上心。他是想到韩大人那边瞧一瞧。”
    林海恍然,“原来如此。”
    贾珠是打算到县令身边学习如何治理一县之地,毕竟除了一甲进士,大多数人都是从县令起步。而姑父已经是道台,跟在他身边学习……未免有些好高骛远。
    林海由衷赞了一句,“这孩子却是难得。”
    贾敏十分赞同,“我娘家所有的灵气全在他身上。”
    林海望着贾敏,认真道,“这话我可不认。”言毕,那眼中的温柔都要淌出来了。
    贾敏任由老爷揽着,隔了一会儿才侧头道,“嗯,老爷说得对。”

  ☆、第十四回

来到杭州,黛玉也不孤单,她认识了不少新姐妹。
    杭州的官家小姐只会比扬州更多,她们的父母品级也更高,毕竟浙江巡抚衙门就在杭州。
    原先相熟的小姐妹虽然也隔得不远,终究往来不如以前方便了,像是互吐苦水这种事总不方便明明白白写在信上。
    听女儿嘀咕,贾敏也很是无奈:她自己的手帕交也天各一方,每年运气好才能通上几回书信,像小时那样见面说话……真不用肖想。
    跟母亲说了些闲话酝酿一下,黛玉终于说起最近的心事,“母亲,姜家二姐姐有些……最近总邀请我见面说话呢。”
    现任的浙江巡抚便姓姜。黛玉口中的姜家二姐姐正是姜巡抚的嫡出二女儿。
    贾敏便问,“是单请你一个,还是请了许多小姐妹呢?”
    黛玉微微郁闷,“怎么会只请我一个呢?”拒绝都没借口呀。
    往往官家太太们的应酬往来,都是太太们坐在一处说话,而放女儿们三三两两地到院子里闲逛。
    贾敏又有意让黛玉多交些朋友,尤其要让她有自己的主意,更晓得往来结交的分寸,因此女儿与谁家姐妹亲近,她一直都没主动过问。
    自打甄宝玉堵门之事一出,夫妻俩特地安排了两个手底下有些功夫的丫头陪着黛玉,出行的车夫和长随亦是重金请来的退伍老兵,如此安排之下,夫妻俩不担心黛玉在杭州城中夫妻俩的眼皮子底下还能出事。
    贾敏越发好奇,“难不成你跟姜家二姑娘……合不来?”
    “就是说得来……我才愁呢。母亲,”黛玉挽住母亲的胳膊,“跟姜二姐姐一起说话,总能碰见她二哥。她二哥也不独跟我说话……”
    她也怕自己想岔了,可但凡有男子对自己献殷勤,她总想先问问母亲。
    “就是每回都跟你多说几句?”
    私会男子自然不成,但是众目睽睽之下,一群小姐妹玩耍说笑之际,遇见其中一个姐妹的兄弟,难不成还要转身走开?
    彼此行礼问好也是应该的。
    贾敏觉得姜家既然存了结亲的心思,应该不至于做出些真正让人不快的事情。
    果不其然,黛玉嘀咕道,“怎么能呢?行礼后就各自走开了啊……只是遇见她二哥的次数未免多了些。”
    这般行事便是让人挑不出理来。
    巡抚的次子今年十五,年纪轻轻却是前回的案首——只是比黛玉大了四岁多。
    女儿总与姜二姑娘往来,巡抚夫人哪能一无所知,贾敏揣摩着,这位夫人大概心里也取中了黛玉,却觉着还是该再熟悉一些,提婚事更为妥当。
    老爷升了官,自家女儿真正就是“一家有女百家求”。
    贾敏顿时喜忧参半。
    话说其余太太们未必不对自家黛玉动心,但老爷的年纪和品级都摆在那里,家世才学配不上的……自是闲话休提——能与自家经常往来见面的,至少得五品往上,这样的人家总有自知之明。
    贾敏便试探着问,“你可厌烦他?”
    “那倒没有。就是……”黛玉有些不好意思,“他们见着我,就总瞧我。我有些不自在。”
    贾敏抱着女儿就笑了。
    上辈子二嫂不爱带女儿出门,其实她心里最是知道,纵然黛玉是丧母长女且身子不好,但见了她模样便乐意迎娶的男子,甚至是出挑的男子都大有人在。
    毕竟是二嫂,还是珠哥儿的亲娘,她不好大喇喇的喊打喊杀,但这辈子你在我的黛玉面前永远都不敢摆起长辈的威风,时常还要看我女儿的眼色,这仇我就算报了一半。
    凭贾敏的眼光来看,珠哥儿虽然聪敏好学,但极大可能止步三品——因为老爷有言在先,灵气这东西实在是羡慕也肖想不来,珠哥儿什么都好却是欠了这一份灵气。
    贾敏听得出丈夫的弦外之音:珠哥儿纵然充分准备,殿试二甲中游也是极限了。
    须知做官有两个坎儿,一个是五品,一个是三品,绝大多数都倒在了这两大坎儿之上。五品时若是人脉过得硬,迈过去并不难;但说能越过三品,做到二品官……这已然是封疆大吏了,不能只讲人和,更是要看一看天时。
    话说本朝的封疆大吏最差的殿试名次也在二甲前列,至于能官居一品的人物,大半能入阁,九成九都是翰林出身。
    至于那破格擢升的例外,贾敏在地府捧着水镜,听父亲叙述那前世朝堂之事,偏巧还真知道一个,但那位是武官……
    也就是说作为文臣,科举名次定终身,乃是至理真言。
    珠哥儿支撑家业足够了,但二嫂若想让儿子光宗耀祖,给自己也捞得个不亚于母亲公国夫人的诰命……那是白日做梦。
    贾敏是想着给女儿从世家子中挑个青年才俊,当然女儿也得瞧得上眼——倒不是她对寒门有什么偏见,而是今上是位守成之君,权柄已为诸多世家大族瓜分得差不多,自然寒门难出贵子。
    下一位倒是个难得的中兴之主,可等那位能大展手脚之际,只怕她的小外孙都该考童生了。
    不然为女儿寻个才学出众,人品贵重的寒门子,她更省心不是。
    黛玉发觉母亲想得出神,半天都没说话,她便轻轻晃了晃母亲的胳膊,“母亲,您有心事?”
    贾敏闻言瞬间回神,“我是为谁才有心事?”
    黛玉顿时泄了气,“那母亲说我该怎么办……”
    贾敏反问道:“乖女儿,你在担忧什么?”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不就是多看自己几眼?那些年轻男子怕是也在偷偷望向自己的姐妹们吧。他们大多是自己新结交姐妹们的兄弟,他们的父亲是自己父亲的同僚,彼此都知道根底……不管怎么说,她还能不让人家“知慕少艾”了?
    像两个宝玉那般不懂规矩的终究是少数!想到这里,黛玉自己把自己劝了回来。她笑嘻嘻地小声道,“女儿想岔了。”
    贾敏并不知道女儿无意间差点因为两个宝玉的唐突,而不耐烦男人的殷勤和示好。
    见女儿开了脸,老爷又得有一会儿才回来,贾敏便有心跟女儿多说几句。
    太子母族孙家在江苏以及浙江北部,乃是货真价实的第一人家。
    但凡江南像样些大族,总有女儿嫁入孙家,或是有出自孙家的儿媳。而孙家偏偏是将门……不过孙家联姻,并不找高门第,于是并不算是太惹眼。
    圣上圣明,将这些看在眼里,于是两江的官员,五品以上的官员竟没有一家与孙家有什么交情。
    像是林海,因为“通风报信”和孙家有些往来,这就是一众官员里跟孙家最“亲近”的了!
    既然没有交情,大多数时候自然就秉公办理了。
    一来二去,孙家又不自在了:事事处处掣肘且不得不小心行事的感觉可不好。孙家总要想点办法吧。
    黛玉听了,琢磨了一番忽然惊讶道,“难不成……我?”她指了指自己的鼻尖,说着她脸色都变了。
    贾敏大笑,“你父亲跟太子素无交情。当初卖孙家一个人情,也是权宜之计。”
    黛玉这才又抱着母亲的胳膊,略有羞赧,“女儿想多了。”
    贾敏细细解释道:“圣上若有意让你父亲专心辅佐太子,你父亲如何不知道?”
    圣上再怎么疼爱太子,也不会在太子有了个手握兵权的母族之后,再给他安排好几个重臣做“岳父”。当然这话贾敏不会对女儿名言。
    黛玉想了想又问,“那……孙家就把主意打到我姐妹们身上了?”
    “孙家一直不跟高门重臣联姻,如今怎么会忽然改了初衷?自是让姻亲们帮忙了。姻亲们门第不够,做不得正室,还不能做侧室吗?”不求在家中说话算数,时不时吹点枕边风,离间一下还不成吗?
    反正送到自家的丫头,老爷直接回绝了,贾敏连对方的面儿都没见着。
    听母亲这番话,黛玉真是叹为观止,“那各家太太们能应吗?”
    贾敏点头道:“当然不能应。不止她们不乐意,她们的老爷和儿子也不乐意。”
    官场上为讨好上峰,送几个姬妾司空见惯。但这些姬妾只要收下,兴许就影响日后的前程——圣上派你们来两江做官,绝对不许你们跟孙家沆瀣一气……这么一想,这群老爷们自是……无心也无胆了。
    黛玉又道:“拒绝……彼此颜面也不好看吧。”
    在扬州的时候,和母亲出门她也见过好些……妖妖乔乔的姨娘,至今依旧印象深刻。
    “对啊。那不如大家商量好了,一起拒绝得了。”贾敏笑道,“因此这些日子应酬极多。老爷好说,毕竟年纪到了,看在前程的份儿上也得把持得住。可儿子们年轻气盛……不如赶紧相看着直接说门亲事得了。”
    黛玉终于明白为什么姜二姐姐忽然就提起她二哥,还想办法让大家时不时见上一面。
    同时她心里也猜着了:难不成真看上我了……
    经过母亲一番解释,她倒是不会为姜二哥和二姐姐的心思而不耐烦了,只是由衷觉得……好可怜啊。
    看女儿神色,贾敏便猜着了女儿的心思,她又道,“说是大家想着一同拒绝。可这官场你也知道,大家背后的人也都不一样,甚至彼此之间也有过节,威胁未必比孙家小,那又怎么办呢。不过这些都不要紧,父亲母亲总不会委屈你。”
    看来姜家是真心要拉拢自家了。
    黛玉这会儿再不会说“好生烦人”,“哎呀,这众人心思挨个揣摩起来得多辛苦?”于是她又靠了过来,“母亲真好。母亲最好啦。”见到父亲再道谢不迟,现在先集中心神逗母亲开心才是。
    小马屁精!总归也没白疼她!
    贾敏抚着女儿的头发笑道:“母亲说这些给你听,也是这些等你再大些,便要你来亲手处置了。其实你父亲跟藩台臬台两位大人都合不来,这二位之间关系也不大好。倒是跟姜大人,还算和睦。”
    黛玉听得明白:父亲官运亨通,背后怎么会没人撑腰?其他大人背后……自然是一样的道理。
    “父亲这个道台正是藩台大人的副手吧?”藩台是不是没少为难父亲。
    贾敏又笑了,“没什么大碍。”
    圣上指派官员,正官和副手哪能来自同一派系?不然不就成了一言堂或者一家独大。
    贾敏见女儿一副沉思的模样,又嘱咐道,“这些大人们的明争暗斗,牵连不到你们女孩子身上,你愿意和谁交好就和谁交好。其实你看京中,派系林立,大家的心思目的都不一样,可细细论上一回,大家全都沾亲带故。”女孩们结下交情,将来发现自家选错了人,这也算是一条退路。
    黛玉甜甜一笑,“母亲,我知道啦。”
    偏巧这会儿林海归来,他进门便见妻子女儿抱作一团,二人脸上那笑容也骗不得人。他好奇道:“有什么好事这么开心?”
    黛玉仔细一想,她是烦闷才来找母亲抱怨的……于是她便老实道,“其实起初也没有好事。”说完,灰溜溜的跑到暖阁,去折腾午睡未醒的弟弟了。
    弟弟也挺天资异禀:她跟母亲说得这样热闹,弟弟仍能安睡到现在……
    林海换下官服,洗过手脸再穿上家常衣裳,吃茶的功夫听完妻子言简意赅的转述,才道,“黛玉是该听听这些。”轻叹一声,又道,“她那好姐妹家里倒是升官了,只是未免太棘手。”
    贾敏目光落在丈夫拿出的信笺上,匆匆扫过顿时再生喜忧参半之感:韩琦治灾赈济有功,从泰兴县令“转任”杭州知府。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