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金莲别样人生-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潘金莲听林黛玉不说实话,知道她不好意思,便也不多问,只微笑点头。
  贾探春道:“这里是姐姐的外祖家,老太太又疼爱姐姐。姐姐万勿客气,若是有什么不可心的,就对凤姐姐说,她现在管着家,找她就是了。”
  林黛玉答道:“多谢妹妹提醒,凤姐姐准备的东西极为齐全,我用得十分合心,眼下并没有什么要问的。”
  贾惜春问道:“姐姐一路上可好?”
  林黛玉答道:“老太太派来接我的人,皆是极为妥当的,一路上安排的都妥帖的很。”
  贾宝玉大笑不止:“你们这样一个个问的,倒让林妹妹不知怎样回答了。”
  潘金莲笑得亲切:“宝玉说的也是。姐妹们都是好相处的,又都住在一处,妹妹闲了,不妨多和我们来往,我们虽说不是什么大家闺秀,陪妹妹说些闲话倒是还来得。”
  林黛玉笑道:“姐姐过谦了,我也无事,一定常和姐妹们来往。”
  贾惜春一早就想了许多问题想问林黛玉,这会儿实在忍不住了,便跳下椅子,和林黛玉挤到一张椅子上去坐。倒把林黛玉吓了一跳。
  贾惜春和林黛玉紧挨着,又伸出手去拉住林黛玉的手,问:“林姐姐,你在扬州的时候,有没有出去玩过?扬州好不好玩?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讲讲吧。”
  众人见了,都觉好笑。
  潘金莲咳嗽一声,打断贾惜春的提问:“四妹妹,你问这么多问题,让林妹妹怎么回答呢?”
  贾惜春便觉有些不好意思,略带羞涩地摸了摸自己的头发:“我糊涂了,竟然一口气问了这么多。姐姐,你一个一个地答好不好?”
  林黛玉只有一个弟弟,偏偏还夭折了,在家的时候,只有她一个少主子,便是有同龄的丫鬟,那也是下人,只把她当做主子,看着她的脸色说话,哪里敢和这么亲亲密密地说话,她连个玩伴都没有。
  她刚刚到了贾家,即便这是她的外祖母家,可心里还是不安稳,见到潘金莲等人说话和气,贾惜春年龄比自己还要小一些,偏偏这么天真可爱,又这么喜爱自己,那心里的担忧顿时少了几分,不由得对贾惜春也产生了几分喜爱之情。
  便任由着贾惜春拉着自己的手,耐心地回答她的问题:“因我身体不好,倒是没怎么出外游玩过。不过,父亲是经常外出的,倒是听他给我讲过扬州的风光……扬州风光极好,古往今来,赞颂扬州的诗词不知道有多少……”
  林黛玉才学出众,口才又好,讲起来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别说潘金莲等闺阁女子,便是贾宝玉也是自幼就被圈养在家里,何曾见过扬州的风光,因此,几人倒是都听住了。对扬州不由得心生向往之心,只恨自己竟然不能够去游玩。
  贾探春叹息道:“可叹我是个女儿身,不然这大江南北的千般风光,岂不是都能尽收眼底?”
  几人正在感叹,就听翡翠说:“老太太那里传饭了。”
  贾惜春顿足道:“哎呀,正听到要紧的地方呢。”
  潘金莲笑着去拉她:“好了,反正林妹妹要在家里住着,有多少时候听她讲呢。快些去吧,若是让老太太等着,可不显好。”
  贾惜春闻言一想,用力点了点头:“二姐姐说的是。”她一手来拉着林黛玉,语带哀求:“好姐姐,一会儿吃了饭,我还要听你讲。”
  林黛玉笑道:“那有什么难的,就怕你不想听呢。”
  贾惜春高兴了,和林黛玉手拉着手往外走。
  贾母正端坐在上首,见几人结伴而来,其中贾惜春更是拉着林黛玉的手,神态亲密,不由得笑得眯起了眼:“好,好,我还担心你们几个处不到一块去呢,没想到,感情倒是这么好了。这样才好。”
  几个人便都坐下吃饭,一时饭毕,几人陪着贾母说了会儿话,便结伴到王夫人房里去了。
  几人刚到王夫人门前,就见王夫人处的大小丫鬟竟然都站在门外,还有几个分明是王熙凤身边的丫鬟,林黛玉便有些纳闷。
  丫鬟们见到几人,忙上前请安问好,其中叫金钏的丫鬟平日便和贾宝玉相熟,便提醒几人:“看样子,太太和二奶奶在商量事情呢。”说着,便打起了帘子,往里通传:“林姑娘,宝玉,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来给太太请安了。”
  几人进了王夫人房里,见果然王熙凤正凑在王夫人身边,说些什么姨母家中人命官司的话,手里还拿了一封信。便当做什么也不曾听见,给王夫人问安,又和王熙凤说笑。
  王夫人便让几人坐下,上了茶水点心,又特意问林黛玉:“姑娘,夜里睡得好不好?若是有哪里不如意的,只管回了你凤姐姐,必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林黛玉忙答:“睡得很好。并没有什么不如意的,多谢舅母记挂。”
  王夫人便又问了几句,就听彩云进来回话:“太太,舅奶奶那里打发人来了。”
  众人知道是王子腾家里打发人来了,王夫人必然要见她们的,便都站了起来。
  王夫人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摆了摆手:“本要多留你们几个说会子的话的,可近来家里事情繁杂,我也实在是没有功夫和你们说话。既如此,你们便去你们大嫂子那里去吧。”
  见王夫人竟是急匆匆地要撵了自己等人,林黛玉深觉奇怪。她只进来的时候隐约听了王熙凤说了几句什么姨母家的人命官司一类的,倒是不知道内情如何。她是个细心的,看潘金莲几个的表情,并不奇怪,便知道她们几个是知道内情的。
  几人便应声而退,朝李纨那里去了。
  林黛玉不知道内情,潘金莲几个自然是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
  时间退回到昨天晚上。
  潘金莲等人正说话,就见贾探春身边的丫鬟叫小蝉的来了,低低地和待书说了几句什么,便又出去了。
  几人都觉得奇怪,贾探春便问:“出了什么事情?”
  待书便笑着走过来,说:“二太太的娘家妹子薛姨奶奶的儿子薛蟠打死了人了。”
  潘金莲和贾探春都吃了一惊,贾惜春却是年龄较小,对薛蟠没什么印象,便开口问:“薛蟠是谁?”
  贾探春道:“昔年二太太的一母同胞的妹妹嫁到皇商薛家去了,生下的儿子便是薛蟠。”
  贾惜春哦了一声,说:“就是那个丰年好大雪的薛家?”
  贾探春便点了点头,对待书说:“怎么一回事,你接着说下去。”
  待书道:“宫里要给公主郡主选些陪读的才人赞善的,这些姑娘们都是知道的。”
  三人便都点头,说:“这倒是知道的,因我们姐妹三个年级尚小,才德又不出众,家里给报了免选了。这件事情又和薛家有什么关系?”
  待书说:“听说,薛家有一位大姑娘,生得颜色很好,又通诗书。薛姨奶奶便打算让薛家的大姑娘入京待选,薛姨太太要陪着一起来,怕薛大爷一个人生出什么事端,便打算阖家都来京里。谁知道,这薛大爷却在街上看上了一个丫头,便花钱买了。谁曾想,那卖人的竟是个拐子,那个丫头已经被他给卖给另一家了,这拐子贪图银子,竟一女两卖,自己跑了。薛大爷花了银子,自然是要得到人的,那一家也不肯相让,便打了起来,那位买人的公子就被打死了。”
  贾惜春年龄小,胆子也小,闻言问道:“为了一个丫头,竟然打死了人命?难道官府竟无人敢管?”
  潘金莲抚了抚贾惜春的手:“四妹妹,我们都是闺阁女子,拿人这事是官府的事情。这件事又和我们无关,只看二太太怎么办吧。”
  潘金莲扭头却见待书笑得奇怪,便问道:“你还知道些什么?”
  待书笑得意味深长:“姑娘可知道现今这应天府尹是谁?”
  贾惜春见她神色,忙问道:“是谁?”
  待书答道:“便是送林姑娘来京城的业师,刚刚得了咱们家老爷推荐的贾雨村。”
  话说到这份儿上,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贾雨村因贪酷被革职,虽然贾政颇为欣赏他,为他复职出力,可贾政本人才是个工部员外郎,贾家的势力也是大不如前,若是没有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正担任京营节度使的王子腾为他帮忙,只怕他无论如何也没法不仅被重新启用,还能够得到升迁。要知道,贾雨村以前也不过是个知县,现在却成了应天府尹,这升迁速度,一般人还真是望尘莫及。
  再看这局面,只怕王子腾早就接到了亲妹子薛姨妈的求助,向金陵府尹施加压力。府尹既不愿意得罪王子腾,又不敢公然徇私枉法,只能将这个案子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直到最后离任。王子腾正愁了结不了这桩人命官司,正好碰上个官迷贾雨村,就把他弄成了应天府尹,就将此案当做是试金石,好看看这人的能力到底如何。若是他把事情顺顺利利的抹平了,那说明他还真是个可用之才,自然就将他当做是自己一派的人马,日后他的升迁自然也要帮忙;若是不肯庇护薛蟠或者是寻不出什么法子给薛蟠开脱,办不好这件事情,那么他的仕途也就此断送了。
  三人心中都明白,看来,无论这苦主到底是不是薛蟠打死的,在王子腾的这一番安排之下,薛蟠不会受到什么实质性的惩处,而那倒霉的冯公子是不会沉冤得雪了。
  作者有话要说:  


☆、苦逼的李纨和贾兰

    却说,潘金莲等几人从王夫人房里出来,便听从王夫人的指示往李纨处去。
  李家虽然不如贾家当初显贵,但也是金陵名宦之家。这一点,从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担任国子监最高负责人祭酒这么一个极清贵的职位便可以看出来了。
  要知道,本朝自开国以来,就奉行开科取士。
  不管你到底有多么厉害,要想步入仕途,除了家里祖父、父亲于国有功,有爵位或者是品级较高,能得到恩荫进入仕途,那些没有这样便利条件的万千士子便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这根独木桥,才能取得进入仕途的资格。
  勋贵和高级官员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因此,能够得到恩荫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即便是同朝为官,也会被那些通过科举的人认为没有真才实学,为人看低。事实上,本朝绝大多数的文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才得到了当官的机会。
  而要参加科举并且要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就要有充足的对科举的了解,一位年轻的士子如何能够深入了解科举呢?除了自己发奋苦读,精心钻研之外,最为简便的一个途径自然就是有一位对科举深入了解的老师,将他对科举的了解教授给自己。
  这个时代,自然也是有很多书院的,也不乏一些名师,然而,所有的书院的师资力量显然都比不过最高学府国子监。因为国子监,那就是全国名师云集的地方啊,一般人是进不了国子监读书的,想要成为国子监的老师,那就更不容易了,要当最高负责人那是难上加难。
  基本上,能担任这一职位,就意味着你的学识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可以这样说,当上了国子监祭酒就代表着,你的学识是同时代的文人们中间最好的。
  国子监祭酒品级说不上太高,然而对于一个纯读书人来说,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啊。
  更何况,国子监的学生们考中科举的比例相当高,而这些通过科举的人,基本都做了官。担任国子监祭酒,就相当于是这些官员的老师啊,这样庞大而难得的关系网,是多少官员梦寐以求的。
  本朝立国已近百年之久,虽说边境与那些属国还有些小摩擦,可基本上也称得上是四海升平了。任凭你机智百出,在外部环境不配合的情况下,想取得像老荣国公和宁国公那样的军功,是基本没希望了。
  事实上,勋贵的爵位虽然还能传承,可毕竟只有嫡长子才能获得,想要维持家族的荣耀,继续过着富贵的生活,不被权贵阶层给抛弃,贵族家庭的其他子孙就只能通过科举进阶了。
  作为荣国公的嫡次子,贾政自己在读书上没有任何天分,苦读数年,一事无成,能入仕途,还全凭着皇家的恩典。而来自皇家的恩典是最不可靠的,况且,时间久了,老荣国公的那点功劳,帝王也未必还会记得。
  自己不行,贾政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了贾珠的身上。还好,贾珠没有让他失望。贾珠天资聪颖,对读书有着相当高的悟性,十四岁便进了学,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当时把贾政激动地几乎都要哭了。
  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身为父亲的贾政自然是没有任何道理不为他打算一二的。
  这世上还有什么人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一个外姓人呢?最方便的莫过于成为要求助的对象的女婿了。一个人也许会有许多学生,但嫡出女儿的夫婿是真正的自家人,总是会优先得到帮扶的。
  刚好国子监祭酒李守中有一个嫡出女儿,年龄和贾珠一样大。李守中为人古板方正,深得士林拥戴,他的夫人也是庄重仁善,教养出来的女儿想必也是贤良淑德、温良恭谨,贾政便为贾珠向李守中求娶李纨。仅就这一点来说,贾政此人还是很有眼光的。
  贾家是国公之后,虽然贾政不是嫡长子,但贾珠的天分却是人所共知的,李守中也很看好贾珠的前程。
  对方的家庭和对方本人都没有问题,估计女儿也寻不到更好的亲事了,李守中便欣然应允了这桩亲事。
  两家便定了婚约,没两年,李纨便嫁了过来。李纨自幼在家里受的就是以夫为天的教育,因此,确实是极为贤淑,处处以贾珠为先,对贾珠的几个通房丫头也很好,让人挑不出一丝毛病来。
  李纨这般贤良,贾珠又是个有良心的,夫妻两个倒是好得跟蜜里调油似的。成婚之后没几个月,李纨便诊出了喜脉,十个月后便生下了一个儿子,贾政为其取名贾兰。
  眼看着贾珠娶妻生子,有了后人,即将功成名就了。谁知,贾珠太过重视考试,压力太大,看书太过辛苦,就此一病不起,李纨照顾丈夫那是衣不解带、食不下咽、夜不成眠。
  贾母和王夫人一个心疼孙子、一个心疼儿子,四处烧香拜佛,不知许了多少愿,捐了多少香油钱,做了多少场佛事,花了多少银子,寻了多少名医,也没能挽救贾珠的命运,没过多久,贾珠就一命呜呼了。
  李纨照顾丈夫本就伤了身子,现下,丈夫还是死了,她青年丧夫,而且丈夫和自己感情还很好,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只是顾念着年幼的儿子贾兰,这才挺了过来。
  李纨原本是会管家的,只是现在丈夫死了,儿子幼小,再说哪里有寡妇管家、出外交际应酬的道理?便不再管家理事。
  贾珠是有几个通房丫头的,她是个厚道人,原本想着她们若是肯替贾珠守节,她自然也是不会亏待她们的,自己也好有个伴儿说说话。谁知这几个通房丫头,一见男主子死了,倒纷纷向她求情,放她们出去另外嫁人。她原先有些难以接受,再仔细一想,也是,她是贾珠的正妻,又出自书香门第,她为贾珠守节是她自愿的,可这几个通房丫头却是没名没分的,且也无一男半女的,便是陪着守节,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倒不如趁着年轻,容色还好,赶紧找个男人嫁了,也好有个终身的依靠。因此,她便也不曾为难这几个丫头,还将她们的卖身契都给她们了,放了她们的自由之身。王夫人却不这样想,她觉得那些丫头都是贾珠的房里人,贾珠死了,她们就都应该给贾珠守寡才是,也省得贾珠身后竟没有个服侍的人。对她放了丫头的行为,颇为恼怒,只是不便明说。
  再加上,王夫人从前就不喜欢她,王夫人是勋贵出身,她却是书香门第的女儿。王夫人满心想着给贾珠找个自己娘家的侄女为妻,好带来大笔的陪嫁给贾珠花用,却没能拗过贾政的意思。这媳妇娶得不和心意,又见李纨的陪送非常一般,又总是觉得是她和贾珠感情太好了,明知贾珠要准备考试,还和贾珠呆在一起,又不知道照顾贾珠的身体,这才让贾珠生了病,病了伺候的也不周到,才让还不到二十岁的贾珠命丧黄泉。因此,看她是怎么看都不顺眼,总是要挑她的理、拿她的错。幸而王夫人总还要带着她那慈悲人的面具,不好做得太过,她又处处忍让,受了气也不声言,倒是没闹出什么事端来。
  王夫人不喜欢她,人家是爱屋及乌,她倒是恨屋及乌,连带着对贾兰也不大喜欢。贾珠在世的时候还好些,自从贾珠死了之后,对贾兰便视若无睹,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贾宝玉是衔玉而生,必然是有大造化的,将来肯定能给自己挣来诰命当当。毕竟,贾兰还不知道能不能养大,便是能养大,谁也不知道他肯不肯上进,便是他肯上进,他挣来的诰命也是先给李纨的。那心便直扑到贾宝玉身上去了,加上她还要管家,和邢夫人、贾母争斗,还得防着王熙凤将她架空,自然就更加顾不上李纨母子了。
  碰上这样的婆婆,她还能如何呢?
  后来,她的父亲李守中又死了,母亲也没了,没了娘家的支撑,她整个人便更是心如死灰,只指望着自己的儿子罢了。
  好在贾兰倒是继承了他老子贾珠的那份读书上的天分,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十分听话,倒是让她有了指望,后半辈子也就是依靠儿子了。
  这么想着,她是越发不愿意搀和贾家的事情了,只是一味躲着,倒也清净,闲暇之时,便读书、做针线为乐,倒也能够打发着漫长的时光。
  潘金莲等人到李纨处的时候,李纨正带着几个丫鬟在给贾兰缝制衣裳。见几人来了,忙叫丫鬟将针线都收了,又让几人坐了,上了茶水点心。又叫丫鬟把贾兰叫出来给几个人请安。
  贾兰此时还是个白嫩的小男孩,生得唇红齿白,可爱非常,过来便给几人行礼请安,一举一动,有板有眼,丝毫不差。行了礼,便退到李纨身边站着。
  潘金莲几人笑道:“哎呦呦,我们兰哥儿来了,真是个好孩子。”
  李纨便摸了摸贾兰的头,问道:“今儿的功课做完了没有?”
  贾兰摇了摇头,道:“还没有。”
  李纨便说:“你既然已经给叔叔和姑姑们请了安,就回去做功课去吧。记着,做完了功课,才能出去玩。”
  贾兰乖巧地回到:“我知道了,母亲。我这就去了。”说着,又给几人行礼,说:“兰儿回去做功课去了,叔叔和姑姑们宽坐。”
  几人便应了,目送贾兰走了。
  李纨笑道:“我是个闲人,没什么事情。便琢磨着这些吃的,喝的。这点心还是我亲手做的。你们尝尝。”
  贾惜春自幼便没了母亲,倒是和李纨较为亲近,闻言连忙捡了一枚点心吃了,就说:“到底是大嫂子的手艺好。”
  李纨笑道:“你这丫头惯会哄人的,上回还听你说凤丫头那里的点心好呢。”
  贾惜春辩解着:“我就是觉得好吃吗。”
  潘金莲笑了:“好吃,你就多吃几块,你再不吃,我看宝兄弟可要吃光了。”
  贾惜春回头一看,可不是,贾宝玉手里拿了一块,正大口大口地吃呢,她连忙闭了嘴,专心对付手里的点心。
  李纨见林黛玉只略微咬了几口,便将点心放下了,便问:“可是不和妹妹的口味?”
  林黛玉摇摇头:“并非如此,而是我自幼身体不好,吃多了点心便不大消化。这点心倒是很好吃的,只是我不敢多吃。”
  李纨道:“那妹妹就喝些茶水吧。”
  林黛玉便依言喝了些热热的茶水。
  李纨问林黛玉:“从前听闻姑妈给妹妹请过先生,妹妹素日读写什么书?”
  林黛玉道:“不过是些《女戒》、《女训》罢了,些微认识几个字。”
  李纨笑道:“妹妹过谦了,昔日姑妈的才名也是誉满京城的,妹妹自然也是才德出众的。”一时又问:“妹妹平时做些什么娱乐?”
  林黛玉答道:“不过是做几针针线罢了。”
  贾探春插话说:“说起针线,咱们府里这么些人,竟没一个比得上大嫂子的,大嫂子得空也教教我们。”
  李纨说:“我那一点针线功夫,哪里好了?不过是你们几个年纪小,做得少些罢了。”
  潘金莲说:“大嫂子适才还说林妹妹自谦,大嫂子这可不是愈发自谦了。看看你给兰哥儿做的衣衫,这阵脚细密的,啧啧。再看看你用的帕子上头的花样,我们哪里见过这样好的针线来?”
  是人就没有不喜欢听好听话的,饶是李纨人如枯木,听得几个小姑子这般夸奖自己,也难免心中高兴,脸上的笑容也真诚许多。
  潘金莲继续拍李纨的马屁:“大嫂子不光是针线做的好。教养孩子更是好,看看兰哥儿,今年才多大的人啊,懂事知礼,好学上进,倒不是我们偏心自己的侄儿,这孩子,可真真是难得。”
  正如每一个母亲都望子成龙一般,你夸奖她的孩子比夸奖她自己还让她感到高兴,李纨脸上的笑容更明显、更真诚了,不过,依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李纨还是谦虚道:“妹妹过誉了,兰儿这孩子哪有这么好?我只盼望着他平安长大,早日娶妻生子罢了,也算对得起你们珠大哥哥,也不枉老太太和太太疼爱我们母子了。”
  提起贾珠,几人不免唏嘘一番。
  作者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