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教授和刘院士都不怎么会打保龄球,杨锐与每桌都有的陪同又给他们教。
一个球甩出去击倒瓶子的游戏,对初学者来说实在是有趣,蔡教授和刘院士一下子就玩起劲了。
不过,一条球道是放不下太多人的,杨锐又让人开了新的球道给杨昊和赵宣锦做练习。
赵宣锦也玩的很开心,尤其是旁边的陪练是位身材矫健的女大学生的时候,感觉就更好了。
唯独杨昊,喝着黑啤酒,打着保龄球,却总觉得没有喝茅台吃凉菜有滋有味。他的目光三五不时的瞥向杨锐、蔡教授和汤姆杰瑞等人,却是没有理由干扰对方。
蔡教授现在谈的可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北大的捐赠,这样的事情要是谈成了,不仅是校长,甚至教育部和******都有可能出面参与,相比之下,杨昊想说的一本书的出版计划,就显的无足轻重了。
一会儿,隔壁的球道,就传来了爽朗的笑声,各种英文短语和半通不通的中文隐隐约约的飘送过来,撩拨的杨昊主任像龟公似的。
“杨主任,来杯威士忌。”杨锐又送上一杯波兰产的威士忌酒。
杨昊不自觉的接了过来。
“杨主任,不好意思,我签了个授权书给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人,出版的事要交给他们跑了,国内这边,恐怕也得等国外出版了才能出版,让您白跑了一趟,辛苦了。”杨锐一句话就堵死了杨昊再争取的余地。
杨昊愣了愣神,看看手里的威士忌,一下子没了争取的力气,只道:“没什么辛苦的,不过,要是国外出版不了呢?那不是把国内的出版也耽搁了?”
“没事儿,咱们这种书,晚个一年半载的也没关系。”杨锐轻轻的笑着,心想:别说基因组学这样的书能不能出版,就是不能出版,我自费也出版了,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事儿,在学术界还少吗?
“实在出不了,你就再来找我,咱们一起想办法。”杨昊喝着杨锐送的威士忌,总有点欠人情的感觉。
……
751。第751章 特效
“杨主任你好好玩,有需要的地方,我一定来找你。”杨锐说着客气话,轻轻松松将杨昊丢在了一边。
偏偏因为一瓶啤酒一杯威士忌的招待,杨昊对杨锐的印象却是非常好,有种想帮忙而帮不上的负罪感。
听到杨锐的话,杨昊主任满脸堆笑,连连说好,且道:“出版上有事,一定来找我,我在出版界几十年,经验还是有的。”
“一定一定。”杨锐笑眯眯的,同时在心里感慨,现在腐蚀一名干部,或者说,现在纠正一名干部的思想,实在是有点太轻易了。
要是放在以后,一张高尔夫球卡外加两瓶拉菲,都不一定能换来一个承诺,更别说是人情卡了。
当然,杨锐是不怎么用得着杨昊同志的人情卡,但对他来说,一瓶成本几块钱的捷克黑啤酒,一杯成本几毛钱的波兰威士忌,实在只能说是顺手。
这厢里,蔡教授与猫和老鼠也谈的很是融洽。
汤姆和杰瑞身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不停的认识人,不停的交朋友,不停的琢磨人。
他们本来也是这种性格的人,而他们的工作有强化了这种性格。
简而言之,汤姆和杰瑞喜欢交朋友,而他们的工作又要求他们交朋友。
所以,他们很快与蔡教授等人交起了朋友。
他们甚至于谈到了捐赠的具体问题,对汤姆和杰瑞来说,这也只能称得上是顺手。
不过,具体到如何执行捐赠,或者是否有更深入广泛的合作,那就不是现在谈的了。
感觉愉快的几个人,很快结束了略显
聊起了闲话。
保龄球叮叮咚咚的撞击,也因此显的轻快起来。
杨锐同样是步履勤快的玩起了保龄球。
对于这项运动,他本人是没什么经验和天赋的,但他经过几年的锻炼,身体素质极好,技巧上虽然差一点,依旧能和猫鼠叔侄打的风生水起。
中年老外杰瑞尤其高兴,他的水平本来就比汤姆弱一点,两人平时打球,负多胜少,但与杨锐比起来,常打保龄球的杰瑞就打的好多了。
“我喜欢这个体育馆,我喜欢它!”又是一次大满,也就是一次性全部击倒10个瓶子以后,杰瑞兴奋的大叫。
杨锐笑着完成了一次小满,也就是一次未能全部击中,但第二次补中以后,甩甩手道:“可惜我没时间练习,要不然,用不着第二下。”
“哦,很骄傲啊,杨锐这样的小伙子,在中国人里很少见呢。”杰瑞哈哈的笑了起来,他长期在亚洲工作,颇为熟悉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人。
杨锐耸耸肩,道:“以后像我这样的中国人会越来越少,像你这样的美国人……你们看起来是不会变了。”
“当然会变了。”杰瑞笑的更大声了,道:“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从来不用避孕套,我那时候都不知道避孕套是什么,现在的美国人,谁敢不用避孕套。”
说到性话题,汤姆立即有了精神,感怀的道:“我没赶上好时候啊,不知道医药公司什么时候能弄出新药来,现在能治好病的药是越来越少了,蔡教授,中国的医药公司有没有什么特效药。”
他眼睛眨眨,说:“有特殊能力的特效药。”
“你这么年轻就要用特效药了?”蔡教授也是个妙人,有时候。
汤姆顿时笑的比杰瑞更大声了。
杨锐在旁道:“我们是做基础生物学的,至少目前来说是这样,所以,特效药什么的,大概是见不到了。”
“做特效药岂不是更赚钱。”
“科研不是为了赚钱。”蔡教授对此是很认真的。
杨锐道:“科研也不一定会穷,当然,很多科研人是比较清贫,但做特效药而赚到钱的,也不是很多。”
“那当然。”汤姆喝完手里的啤酒,道:“据我所知,很多做科研的学者,都不喜欢工业界的工作,有点看不起?”
严格说来,洛克菲勒基金会也是工业界的工作,刘院长连忙圆场道:“工业界的工作也是非常好的。”
他的英语水平仅限于此,圆场也不能圆的更好了。不过,为了保证气氛,大家都笑的很开心。
“短时间内,像是青霉素那样的特效药,恐怕是不会出现了。”杨锐就着之前的话题继续道。
“不会吗?”汤姆讶然道:“我听说你的PCR技术,对艾滋病的治愈很有帮助。”
“对控制艾滋病很有帮助,但恐怕不能治愈艾滋病。”杨锐耸耸肩,到30年后,长效的艾滋病控制方案,不仅能过将艾滋病人的寿命延长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也能让他们结婚生子,但治愈艾滋病的目标,依旧是遥遥无期。
“这是你的专业判断?”杰瑞很上心的询问。
杨锐丢出手里的保龄球,打出一个漂亮的大满,道:“没错,你们有投资艾滋病的特效药?”
“基金会确实有投入。你觉得,是否应该停止投入?”杰瑞不是要一个肯定的答案,但确实想听听杨锐的意见。
杨锐想想,道:“不能治愈是医学界的问题,既然谁都无法治愈,那控制恐怕就是一个大趋势了。”
“仍然有利可图。”年轻的汤姆说了句实话。
杨锐轻轻点头。
“这么说,您的PCR技术,仍然会起到大作用。”
“PCR的作用不止能用于医药,不过,确实,我觉得仍然能起到大作用。”
“那要提前祝您成功了。”年轻的汤姆道:“我看了达尔贝科教授在法庭上的作证,非常漂亮,您理应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你们还能看到作证?在哪里?”
“电视里,诺贝尔奖得主的作证可不常见。”
“这么说,你们也支持我。”杨锐用开玩笑的语气道:“我以为你们会支持杜邦。”
“没人喜欢大财团,杨锐先生,相信我,没人喜欢大财团。”汤姆笑眯眯的站了出去,开始新一轮。
刘院长好奇的问:“达尔贝科教授的法庭作证是什么?”
“电视台的录像里都有。”蔡教授微微一笑,再看杨锐道:“这么说来,美国那边的官司,快要结束了?”
“说不定还要再去美国出庭一次,我也说不上。”杨锐将去美国说的像是去天~津一样简单,听的刘院长都有些眼热了。
……
752。第752章 教材出版
“你好像一点都不担心杜邦?”杰瑞好奇的看着杨锐,说道:“你或许没有接触过美国的法庭,那里是律师的地盘,获胜的并不一定是正义的一方,更不会是正确的一方。”
“我知道,但现在的法庭形势很好,华锐请到的律师也很厉害。”杨锐并不是特别担心,因为他需要担心的部分已经过去了,律师们拿到了钱,捷利康也恢复了红利的支付,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律师费的供应,杨锐相信,这样的官司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起伏。
这就好像是美国的离婚官司一样,如果没有婚前协议,再多钱的富豪也难逃剐肉的命运,那些漂亮的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并不需要多少社会势力,或者资金支持或者聪明才智,只要按部就班的请到律师,她们自然能从此过上财务独立的生活。
而专利官司虽然延绵日久,但像是杜邦这样的财团,也不能依靠无理取闹,以至于想要什么专利就有什么专利,若是如此简单的话,那些为了专利而发起的价值数亿乃至数十亿的并购也就不会发生了。
杰瑞也不是很清楚案件的细节,见杨锐如此肯定,也就笑道:“希望你能拿回自己的权利,恩,如果要去美国的话,随时可以找我们。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美国的捐助额很高,我们能安排你去一些大学演讲,我想,那些大学也一定是很愿意的。”
“有机会的话……”
“那太好了,杨锐去了美国以后,就和你们联系。”刘院长打断杨锐的话,恨不得而现在就帮他敲定到美国演讲的大学名单。
“刘院长,我去不去美国还没定呢,即使去美国,恐怕也没时间跑去大学里演讲。”杨锐不得不解释一句。
演讲和讲学,讲学和讲座是不同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到大学里去演讲,在那些作风开放的大学,贩夫走卒皆可上台,这没什么不好的,对于听演讲的人和演讲者来说,或许都是不错的体验,但对杨锐来说,他不需要这样的名声。
当然,就现在的中国来说,能去美国的大学演讲一次,也是非常隆重和难得的事,回到国内,也够炫耀十好几年了,这就好像是音乐人去维也纳**表演一样,在信息不畅的年代里,大家莫名的感受到了高大上的气氛。
但是,信息总会是畅通的,尤其是学术界这个小圈子,想用几次演讲来证明自己的学术成就,总归是要拆穿的。而就杨锐目前的层次来说,唯一对他有所提高的,只能是成为讲座教授。
毕竟,PCR都已经是诺贝尔级的成果了,杨锐身为第二阶的学者,本身都已经超过了普通的讲座教授的级别,再去追求演讲什么的,毫无意义,不过,讲座教授已经是教职的最高峰了,杨锐作为尚未毕业的年轻人,争夺一下讲座教授,还算是有些意义。
想做讲座教授也是非常难的。在美国,讲座教授往往意味着某个领域的权威,在德国就更难了,一个讲席就意味着一个领域,而讲席教授往往意味着一个研究领域的整体负责人,而且,这种终身制的位置,必须上一个讲席教授挂了,才有竞争的可能。
英国的讲席教授同样要求极高,最著名的卢卡斯教授,自1663年设立以来,就坐的都是牛顿,狄拉克和霍金这样的重量级人物。
汤姆和杰瑞对PCR的理解不深,刘院长等人对PCR的潜力仍然估计不到,以至于说出让杨锐去演说的话。
杨锐拒绝以后,刘院长颇为遗憾,猫和老鼠叔侄就无所谓了,反而好奇的问起了庭审的细节。
杨锐说的轻描淡写,从他的角度来说,庭审实在不能称作有趣,尽管是在不断胜利的状态下,但也不愿意多谈。
而从其他人的角度来说,这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就是在美国,小公司对大财团的胜利,也是无数人喜闻乐见的素材。
杨锐的名字虽然不像是那些好莱坞明星、橄榄球明星,政客和脱口秀主持人一样知名,但是,仅限于中国名字的时候,杨锐的知名度却是颇高。最起码,美国的学术界和新闻界,说起中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杨锐,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两,连杨振宁和李政道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名气上也比不过杨锐。
所以,当杨锐的稿件出现在诺顿出版社的经理丹尼尔的桌面上的时候,他的精神一下子就振奋了起来。
在美国众多的教育出版集团中,诺顿出版集团并不突出,严格来说,诺顿是一家偏于保守的,而且越来越少见的中型出版公司,相比培生这样的大型出版集团,诺顿出版集团的规模,甚至还赶不上培生旗下的朗文公司的规模朗文就是出版《新概念英语》的英国出版公司。
不过,公司的规模大小都是相对的。诺顿也有过辉煌时期,比如著名的《英国文学教程》,自50年代的第一部选集出版以后,行销2000多万册,堪称教育出版的奇迹。
除此以外,诺顿也是美国出版弗洛伊德作品的主要出版社,这种说法,正是美国出版集团的特色,它们往往垄断性的经营一些作者的著作,进而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譬如贝尔特朗拉塞尔的《哲学》,弗兰兹鲍阿斯的《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学生们就只能购买诺顿出版社的书籍,只要美国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没有更经典的著作被挖掘出来,只要美国大学的教授仍然决定将《哲学》和《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列入必读教材,那社科领域的学生就是诺顿出版社的现金奶牛。
同样属于诺顿的现金奶牛还有音乐书目和启蒙心理学书目,诺顿每年出版大约100种大学教科书,其中许多新品种的教科书都是赔钱的,全靠这些具有长期价值的图书支撑。
至于生物学,这项在可以预见的数十年里,必然会越来越繁荣的学科,从来都是各大出版社关注的重点。
丹尼尔几乎是看到杨锐的姓名的时候,就决定出版这本书了。
“卡伦,帮我列一个基因生物学的名单出来,我要请几个人帮我审阅一本书。”丹尼尔小心的摘掉杨锐的名字,将他寄过来的几章重新复印,交给秘书,道:“你告诉他们,我非常迫切的想要出版这本书,但我需要他们给我一些具体的评价,以决定是出普通版,还是精装版。”
还有推销的力度,同样决定于书籍内容的评价,这一点,丹尼尔就不用说出来了。
秘书卡伦会意的道:“我现在就去列名单,要几个人?”
“我要找20个,不,最少30个人来评价这本书,所以,我需要100人以上的名单。”
卡伦抬起头来,诧异的道:“30人?”
“30人以上,可以多,不能少,名单也要做的细致一些。”丹尼尔回答的毫不犹豫。
请人评价一本书籍的稿件,其实也是教材出版社推销的策略之一。如果你拿一本出版后的书籍给某个学校的教授阅读,他很可能会推说忙碌而婉拒,即使能够成功,时间也会非常久,这是很正常的,市面上的书籍何其多也,就像是市面上的药品一样,多且复杂,教授哪里有时间一本本的阅读,更不会因为你请他阅读,他就愿意阅读。
但稿件又不同了,稿件是尚未出版的书籍,就像是没有在期刊上刊登的论文一样,它在潜意识里,赋予了阅读者一种权利你能决定这本书出版与否。
事实上,审阅稿件的教授也确实有这种权利,即使丹尼尔确定要出版的书籍,因此而取消的也不在少数。
对很多教授来说,这种权利的刺激感,会促使他们去阅读这本书。除此以外,尚未出版的新书,也能满足教授们了解业界动态的需求。
理所当然的,如果是被教授们看中或通过的书籍,出版以后,这些教授也自然会有选择的放入自己的推荐书目里,甚至直接列为某几堂课的教材也有可能。
在1000本就算畅销的美国教材出版领域,请人评价稿件,往往占据着教材推销的大头。
不过,二十人或者三十人的评价团还是比较少见的,秘书卡伦心存疑惑的出门,为了凑出足够挑选的名单,不得不将基因生物领域的名教授的名字全都翻出来。
……
753。第753章 推销
秘书卡伦挑选的很辛苦。
而诺顿出版社的推销员们,一个个上门介绍更是辛苦。
有资格给未出版书籍做评价的都是高端教授,有些人比较好说话,你寄封信就行,但大多数人也许并不会因为一封来自出版社的信,就花费十几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下未出版的书籍。
必须有来自诺顿出版社的熟人,一个个的介绍《基因组学》给他们。
经理丹尼尔想要二十人到三十人来评价杨锐的《基因组学》,他的秘书卡伦就不得不挑选出一两百人的名单,而诺顿的推销员们,又不得不一一尝试。
即使如此,他们也几乎无法得到三十人的数量。
教授们很忙,哪怕有所空闲,也不一定愿意用来读书。
推销员们只好多次上门,用尽各种方式,让教授们愿意阅读它。
这并不容易,但销售工作就是如此,通常来说,阅读并且给某本书好评的教授,往往会对这本书网开一面,即使它比竞品更弱势。
那些并不是最好的教科书,经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卖掉的。
甚至于,有些教科书一年就卖给一所学校的也有。
而在美国,售价极高的教科书,只要有人要,就能赚钱,20美元或者30美元的教科书在美国是基础价,150美元甚至200美元的教科书也屡见不鲜,这当然不止是因为美国的教科书印刷精美,或者美国的消费水平如此,在一门课通常要两三本教科书的美国大学里,一年一千美元以上的教科书支出是普通美国学生都承担不了的。
美国教育出版的特殊性,使得任何一家出版社都需要一些生存之道。
诺顿出版社的生存之道,是他们的终身雇佣制,就像是日本企业一样,诺顿出版社的员工几乎是终身受雇的。
而他的推销员们,也是出了名的坚强。
作为一家中型出版社,保守而违反普通美国公司经营方式的诺顿的推销员们,几乎问遍了行业内的基因生物学大拿。
任何一个研究领域所能容纳的学者数量都是有限的,而能容纳多少学者,其实是由研究领域的热门度,而不是领域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
这很容易理解,只有热门的研究领域才能养得起数量众多的学者,比如50年代到60年代的抗生素研究,那简直称得上是全球皆兵,全球每个国家的每个大学,只要有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就没有不研究抗生素的,当时,这东西可是被看做治愈疾病的希望,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终极答案,就全球范围来说,抓1000万名从业者,100万名研究者, 1000名知名教授不成问题。
但是,到了80年代,抗生素的研究规模恐怕连50年代的十分之一都没有,进入21世纪以后,抗生素研究早就被学者们丢到脑后去了,为什么会有“超级细菌”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滥用抗生素,还因为缺少人力去研究新的抗生素,以21世纪的医药企业的能力,如果超级细菌真的蔓延开来,新型抗生素开发也就是几个月,最多两三年的功夫。
同样是在80年代,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的学者,一只手就能数的出来,比如研究艾滋病的权威学者,也就是杨锐在美国遇到的那几条,再多也多不到哪里去。但进入21世纪以后,又有多少研究者在玩艾滋病?全球各个高校,研究机构,生物公司和医药公司,100万人都是小数字。
基因生物学作为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在80年代还是比较受到关注的,基本每个有生物系的学校,都会有人做相关研究,但要是按照中国的省级实验室的标准来看的话,即使是美国,很多大学也等于没有人做相关研究。
大拿自然是更少了。
推销员们用了一周时间,问了一圈以后,卡伦不得不向经理丹尼尔报告:“杨锐的新书,《基因组学》,您想要的人数,我们恐怕凑不够了。”
“三十人都没有?”丹尼尔有些失望。
卡伦微微摇头。
“二十个?”
卡伦再次摇头。
“十个人?总有十个人吧!”
“十二个人,比普通的教材要容易推销一点,毕竟,您要求的比较高。”卡伦有些安慰的性质。
丹尼尔吐了一口气,皱眉道:“我以为大家都想看看中国神童的新书。”
“您要求找都是各大名校的知名教授,他们大概是太忙,以至于没时间关注神童……”秘书卡伦很无奈的说。
“你的意思是,他们见到的神童太多了?”
“如果是小说,大家一定很关心神童的新作,但是,我们找的这些教授们,或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卡伦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评价呢?最后有几个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