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3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种年节时候,不论平素关系是否融洽和睦,大宗小宗之间的往来也是少不了的,等三十那天,挂祖宗景像,上五福贡品,德王这个大宗宗主主祭,然后各小宗的男丁和女眷分别在内宅和外堂祭祀。

    朱九妮去王府,也是送贡品去了,这事情在父母在时当然不用她操心,此时只剩下兄妹二人,朱恩赏又是个万事不操心的,只能她这个女孩子多操持一些了。

    说起来,外表是英姿飒爽的宗室娇女,其实骨子里头,还是十分懂事的啊……

    今晚过去,正事没有什么波折,横竖年年是这样,不过到后宅之中,德王妃和几个侧妃,加上几个郡王妃和镇国将军夫人,加起来十几个妇人,将朱九妮叫到身边,将今日之事,添油加醋的说了。

    这些人,当然不是搬弄事非,实际上估计也是有点儿心慌意乱。

    说到最后,德王妃两目含泪,抽泣着道:“听说衡王府已经被围了,每日固定有人送吃食进去,内不得出,外不得入,说是亲王,其实是罪囚……现在我们也不敢求别的,只要大将军留我们全家性命,或是干脆起事之前,由得我们离开,那就是谢天谢地了……”

    朱九妮听的纳闷,心道各王府原本不就是如此么?再者说,她前些天就听张守仁说了,衡王府为恶太多,逼死人命就好几十条,如果张守仁放手叫山东文官弹劾,恐怕衡王的王位都不一定保的住……张居正权势重时,可是轻易废了辽王,现在张守仁在山东的权势可是比当年的张居正要大的多了。

    衡王之事,她听着也不怎么放在心上,倒是德王妃等人俯地求恳时,这小妮子有点儿受不住了。

    以前在话本小说中曾看到宋朝亡国时,公主们和后妃们遭遇十分凄惨,实不曾想到,这一天也有可能落在自己的头上。

    这么一想,再看到眼前这些婶婶姨娘们泪眼相向,朱九妮终于忍受不住,拔起腿便是离开了德王府。

    她离开之后,自是不会知道,人家立刻收敛了脸上的哭泣的表情,显露出复杂的神色出来。这一次哭泣哀求,无非是想试探一些事情出来,最少,是想看看近期内张守仁有没有造反逼宫的打算,最不济,也是想知道,德王府和各家郡王和镇国将军们是不是有危险……至于她们所说的国事,谁理它……

    朱九妮却不懂,她只觉得心中有难以遏制的恐慌和害怕,同时也是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

    国家大事,她懂得的不多,不过张守仁受恩深重她还是知道的……就在她眼皮子底下,张守仁从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变成了太保伯爵大将军,国朝自麻贵被命为平倭大将军之后,这几十年没有过第二个大将军,最贵也就是镇朔将军了,此人受恩如此之重,现在却是这般跋扈,这叫小妮子心中有一种受骗的感觉……

    “唉,妹子,你还真的是一个小孩子呢……”

    听着朱九妮说完了事情的经过,朱恩赏的脸上没有出现意料之中的愤慨神情,相反,却是有一种萧索之感。

    被大哥这么数落也是常有的事,朱九妮倒也不恼,只是道:“若是别的事也罢了,今日之事,实在叫人有难以忍受之感。”

    “那么我问你,国华平素为人如何?”

    “嗯……”若是往常,朱九妮不免会觉得忸怩,她心中对张守仁素有好感,但两人是不可能的……所以谈起来肯定有点别扭,不过今天她很大方,很沉稳的答道:“他人很好,待下没有架子,很体贴人心,对百姓也好,很仁厚……最要紧的,很念情义,不是那种典型的武夫。”

    “呵呵,他优点很多,妹子你说的真是太直观了……”

    朱恩赏打了个哈哈,自己却又正色道:“皇上如果是普通人,对张守仁有那么多恩德,国华他会不惜一切来报答……但天子无私恩啊,妹子!”

    “国事弄成这样,妹子你说,到底是怪底下的大臣还是怪皇上自己呢?如果说全怪大臣不怪皇帝,这说不过去吧?”

    “以大臣来说,山东只出了一个张国华,现在是什么局面?山东为什么变这么好,还不是张国华上能抗的住皇上和朝官,下能扼住亲藩和士绅,不使其与民争利,然后他还利于民么?”

    “婶子她们说山东镇军收税都打死了宰相家人,那叫不与民争利?”

    “傻妹子,宰相是民么……”

    “呃……”

    朱恩赏极宠溺的拍了拍妹子肩膀,笑道:“这里头的门道多的是呢。就拿婶子们来说,她们哪里管朝堂的事,不过就是因为这半年来,大将军对他们约束的太多,什么利也没有了……田庄官庄收回大半,收的粮只够王府上下食用,卡子一个不准设,商行只准入股,想用权势左右商人,巧取豪夺,那是别想了。有这么多事出来,想心平气和,难不难?今日之事,不过就是个导火索,她们心里清楚的很,以国华的为人,杀响马杀山匪海盗是从不手软,但在平素,做事还是很讲规矩的……”

    “那他,那他也不能这么抗旨不遵哇……”

    “遵旨么?”朱恩赏眼中波光一闪,将手中的书本递给妹子,轻声道:“这是李灼然写的,你看看书名。”

    “这是什么……喔,《随征漫记》,大哥,这是讲什么的?”

    “李灼然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到咱家来多少回了……”

    “内卫队官嘛,授参将衔来着,好一阵没见了,说是去淮安了吧?”

    “嗯,这是他随张国华往征湖广的手记,已经刊印成册发行了,湖广和河南,还有咱们山东地方的一些情形,尽在书中,你得闲了就看看吧。”

    “嗯,一会拿回房去看。”

    朱九妮虽然任性,在大哥认真的时候也是十分听话的,乖乖的就答应了下来。

    “唉,看完之后,你大约就不会再想着朝堂之事了,也不会有什么不平……大将军这样的雄杰之士也不会被私恩羁绊住的……那样也是太小瞧了他,私恩但用私情来报,于国于民,大将军挑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啊……”

    灯光之下,朱恩赏侃侃而谈,只有在妹子面前,他才抛掉那些隐藏和面具,对国之大事也好,对人对物也好,都是分析的十分精到准确。

    “好了,回房歇息去吧。”讲了半天,朱恩赏自己也是觉得可笑,对着妹子笑道:“不是局中人,非说局中事,岂不可笑?说白了,咱们镇国将军府在大将军也好,在朝廷也好,都是小门小户,也就是国华兄对我青眼相加,似乎有那么一点交情,婶娘她们才有今晚这样的举动,待我哪天到王府去一次……其实大将军这样的人物,和他有私交是全无用处的,真正到了为了国事的时候,他是不会留情的。”

    “啊?他会为难我们?”

    “这怎么会呢……真傻。”朱恩赏哈哈大笑,不再与妹子多说,将朱九妮撵了回去。

    待妹子离开之后,他才站在窗前,往院落外那根散发着炽热光芒的灯柱看过去。

    半响过后,才悠然一叹,这一次,神情真的是轻松了很多。

    无论如何,在光辉之下,能安闲度过余生,笑看潮生潮灭,岂不也是一件快事?虽然朱恩赏是宗室,而且是镇国将军,但心中也早就有所警惕,并且并没有把自己宗室的身份太当回事了。

    自古无不灭的王朝,也没有永远的皇族宗室,况且以大明现在的情形来说,宗室数十万人,镇国将军以下不免饥寒的比比皆是,前几年还有一个镇国中尉上书给崇祯皇帝,言及饥寒之事,惨不堪言,最后要求能自己经商或是读书,崇祯虽回书说同情这个宗室,却又表明祖制不敢更改,最终此事还是不了了之。

    宗室中困窘的人太多了,朱恩赏现在是镇国将军,还有几十个下人伺候,其子其孙就降为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到那时,分室而居,一年才几石米分下来,饭都吃不饱,这个帝国存在于否,真的很相关么?

    “国华啊国华,如果你真的有天子之份,但去取便是了,只是,莫离初衷才是啊……”

第七百四十八章 开封

    “李哥,俺和麾下儿郎都准备好了!”

    “闯王,请下令吧。”

    “闯王,事不宜迟,下决心吧!”

    打下洛阳之后,李自成已经拥有从洛阳到商南一带的十几个州府县的地盘,方圆千里,人口数百万。

    不过,他和历史上一样,并没有设官留守,就算是洛阳这里,他也并不打算镇守。

    虽然牛金星和宋献策两人都有派大将镇守之意,但李自成的意思是和曹操合营在即,不愿分兵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他打下洛阳,杀掉福王之后,声望已经远在曹操之上,合营之后,就是商量立新旗号的大事,这个时候,分兵不得。

    他的顾虑也有一定的道理,留守兵马多了,自削其力,留守兵马少了,则无甚用处,凭白被人吃掉。

    说到底,冒起太快,四周还有大股明军。

    保定有张秉文军,万五千人,朝廷自通州遵化一带,还能调万把人左右,保定巡抚随时能带两三总兵,三万人左右南下。

    西面是秦军,丁启睿手中还有两三万人,与保定合起来就是五万人左右。

    这些官兵,火器较多,攻城时助力较大,而且河南离京师近,没准京营兵马也会出动。这样的话,官兵实力就雄厚的多了。

    除了这些方向的官兵,还有左良玉的兵马更为可虑,另外杨嗣昌有直领数万人,是原本的河南总兵等部,另外还有剿贼总理虎大威部,京营精锐也有部份兵马在湖广,加起来,二十万到三十万的数字左右总有。

    这个实力,其实强过历史上的朱仙镇一役,朱仙镇一役,是保定兵和少量秦兵,加左良玉兵,一共是十七万人。

    而杨嗣昌等部兵马,当时还被张献忠拖在湖广不少,朱仙镇一役时,明廷顾此失彼,十分为难,而现在张献忠已死,朝廷一定会尽可能的调集主力往河南腹心地来,局面是和历史上有所不同了。

    凤阳和安庆、淮安都有官兵,不过李自成不大相信他们敢置南都空虚于不顾,所有兵马都调到河南来。

    革左五营只要还在英霍山中,威胁凤阳,那里的官兵就不必太过担忧。

    就算只是这些官兵,也是够他烦忧了。

    这一仗,打赢了就好,打不赢,想再起身翻本……难!

    大势就是这样,你一次扑跌,人家相信你还有下次,再次扑跌输个精光呢?

    人心就是这样,无非是顺流逆流而已……

    在官兵云集之前,汇五十万兵,集二十万以上精壮,训练士卒,稳定人心,确立战守核心,这,才是当务之急!

    至于占据州府,设郡治,李自成以为,操之过急了。

    留在他身后的那些州县,大军旋离,便立刻被士绅和官兵重新占领,他没有人心!

    这人心,不是说的百姓的人心,百姓已经全然和他站在一起。牛金星和宋献策很好,一个出的开仓放粮的主张,另外一个,则是献十八子主神器的谣言。

    双管齐下,河南原本就是人心怨恨,此时更是全部转在李自成身上。

    人心不附,说的是士绅之心,豪强之心。这些人,掌握钱粮和人力,多则几千,少则数百,大股兵马过时,他们隐忍不出,躲在山寨之中。

    大军一走,他们就聚集一起,重新归附到明朝治下,所失州县,就是为他们所夺。

    现今河南的局势十分微妙,李自成决定,暂时不在经营地方上下精力和投入钱财人力,现在要紧的是汇集精兵,声势越大越好!

    “定了!”

    他两眼有些赤红,是几天没有睡好觉的缘故。开洛阳仓,取福王藩库百万金银放赈,整个洛阳百姓为之归心。

    除了王绍禹的河南兵全部吃下来,过境的川兵也吃下来,一天之内,洛阳还有几万精壮入伍!

    负责打造兵器的铁匠已经超过千人,洛阳城中放粮热闹时,城门外十几里地方,火光灿然,尽是打造兵器的熊熊炉火。

    再得开封,确立核心,半年内兵马至百万,非是难事。

    洛阳和开封这等大城之中,藏储粮食甚多,而且李自成行伍流窜多年,对打粮有独得之法,只要从他的人,一定会有粮吃。

    至于牛金星等人所提的确立地方,行以军屯等法,李自成觉得缓不济急,还是有些太慢了。现在这会子,发展和壮大,才是最要紧之事。

    至于他心中为何如此急迫,实在是心有隐忧的原故。

    这个隐忧,使他经常在半夜时惊醒,甚至是满头大汗……做恶梦的感觉,实在是太坏。而造成这种情形的那人,便是给他休养生息,还给了大量生铁,等于给了百万金银的山东镇总兵官,太保张守仁!

    山东镇兵之精锐,之敢战,甲仗之精良,调度之果决,种种潜藏于下的潜实力,这些李自成都是知道的十分清楚,知道的越多,便是越叫他心惊胆寒。

    此次计较兵力,李自成从头到尾没有把山东镇兵计较在内。

    宋献策曾经计较山东镇出兵两万步骑的数字,在演算该当如何抵御,如何应敌,派遣谁为大将……山东兵来,肯定是在黄河北岸,以宋矮子看来,胜敌不易,却敌不难。

    但李自成却是禁止军师演算胜机,只算败,不算胜。

    山东兵不来也罢,来了,便走。

    往陕西,往湖广,随意不拘何处,总之,以走为上。

    “此当世雄杰,自成现在虽有小成,然而,无以与之争锋也。”

    虽然感觉惭愧,当着两个文职部下的面,李自成却是坦承自己根本不是张守仁的对手,甚至根本不考虑与他对抗。

    而以李自成的想法,山东兵前来的可能性也不大。张守仁明显要据地自守,扩充实力和地盘,在这一段时间,有他在河南闹腾,山东那边安若泰山,不会被朝堂上下太过注意和攻讦。

    闯营这边,也是有自己的消息来源,并不是两眼一抹黑的不理世事。

    刘体纯领的小刘营,广收江湖卖解人和车船店脚牙这样的江湖人物,打听起消息来十分方便快捷。前一阵子,张守仁悍然杀掉宰相家人的事,在闯营上下的核心人物中引起轩然大波。

    “张太保这是要自立门户了。”

    “大明乱象已成,局面看似还太平,其实凶险过唐末,辽东的东虏和我们互为表里,左良玉这样的跋扈将军也会越来越多,太保必定是看出这一点,所以有了自立之心。”

    “若真的如此,我等无忧矣。”

    一听说张守仁可能会真的置身事外,李自成就感觉到一股由衷的轻松之感……他是太不想与张守仁为敌了。

    “动身吧!”

    再三再四的下定决心,李自成终于站起身来。这样的冬夜,岁末年初之时,他比历史上提前一个月取得了洛阳,获得了洛阳人心和从未有的过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在此之前,造反十年最大的成就无非就是打开了中都凤阳,但论起富庶程度,洛阳十倍于中都。

    今次突袭开封,路途很近,所虑者就是开封有备,然而洛阳是急促而下,根本没有几个人想到洛阳这样的坚城会一鼓而下,现在消息传开不过几天,京师各处恐怕也是刚刚听到消息,朝廷应该还处在震动之中,就算有什么调遣,哪怕是十分精准得当的调遣,此时怕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哪怕是最近的保定兵马,现在恐怕连动员也没有完成。

    大明官僚体系的陈旧和无能,军队的**和拖沓,李自成也是早就深知其中三味了。

    至于开封……此番兵马精强,突袭而至,先冲城门,冲宋门或曹门等城门,若能冲入,则城池唾手可得,纵不能这般轻易,立刻砍伐开封城郊树木,做云梯攻城,蚁附攀城,在城中没有动员起所有力量,军心也没有稳定鼓动起来之时,一举破城!

    在他的命令之下,最先出现的郝摇旗先行带着部下开拔了,两千多骑兵在郝字大旗之下,缓缓前行,离开了洛阳城。

    在郝摇旗部离开之后,紧接着又是刘芳亮,他引领着三千多骑。

    然后是罗虎和李双喜,这两个小将领着三百多孩儿兵,和李自成的中军骑兵混编在一起,高一功,吴汝义等大将也是在中军之中,李自成穿着蓝袍箭衣,在闯字大旗之下,神情肃穆,决绝。

    牛金星也换了一身利落的打扮,片刻不离李自成的身边左右。

    宋献策仍然是做术士打扮,他身形虽矮,但常年行走江湖,骑术比牛金星要好的多。

    中军有近四千骑,这些骑兵的大小头目全部是内营老卒和骁将,带的骑兵也有不少是投降的官兵和积年的悍贼,这几千骑,是李自成主力中的主力,核心中的核心,不论是战力还是装备,或是忠心,都是无可挑剔。

    在他称帝之后,这些骑术就是御营中军骑兵,一片石战后,几乎损失殆尽。

    在中军之后,刘宗敏和袁宗第两人分领自己麾下兵马,紧随在中军之后。

    最后殿后的是李过的八千多骑,除去中军之外,就属李过麾下兵马最多,练的也最好,是闯营最多最大最强的骑兵力量。

    诸军相加,一共近三万骑,闯营所有的骑兵全部被拿了出来,留守大军,全为步兵,所余马匹,几乎不足百匹。

    李自成下定了所有决心,要一战定河南,此时近三万骑绵延十余里,旌旗飘扬,铁甲耀眼,刀枪闪烁寒光,显露出威武之极的一副画面出来。

    而闯字大旗直指的,便是河南的核心……开封!

第七百四十九章 灯景

    每年的正月十五时,皇宫中会堆几座超大型的灯山,各式彩灯扎成高大的彩山,到晚上一点亮,宫中灯火辉煌,漂亮之极。

    所有的太监,会换上灯景补子,应节,应景,也鄣显着皇家的风光和皇权的威风。

    这些玩意花费的民脂民膏当然不在少数,若是不然,自也显示不出皇室的尊严出来。

    除了皇宫大内,从东安门到西安门,灯市胡同到金银胡同,棋盘街再到正阳门,整个皇城四周的京城精华地带,到处都是灯火的海洋,高门大户只有在这一天才会放下身段,在自家门户跟前扎出灯山彩棚,所图的无非就是细民百姓的声声赞叹……自家花了钱,图的无非也就是这些个,否则的话,所为何来?

    在这一天,大街上是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看灯赏灯的人群,过年的辛劳到这一天也差不多过去了,年虽然好,但年前债主登门,那滋味并不好受,年初一开始就得四处拜年,这活儿差不多也是成体力活了,穷人也有几门穷亲戚,总得走动走动,年节时再古怪的人也得和光同尘,不能在这种时候弄的一家老小不开心……总之,事儿少不了。

    也就是到元宵节时,过年的这些繁文缛节已经过去了,元宵节就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说说笑笑的就把节过了,等华灯初上时,一家老小出去看个灯,小媳妇们去正阳门摸铜灯,挤在人群中摸着了,就象征着来年一家都能平平安安……这是当家媳妇才有的特权,祈祷一家平安的重任在肩上,摸着的才能满心欢喜的离开,摸不着的,哪怕被那些浮浪的登徒子摸着了,也只是红着脸咬着牙忍着,非得等摸到那颗被摸的闪闪发亮的铜钉之后,才能心满意足的离开……

    若是换了两宋时节,这一天还不光是老百姓的节日,皇室也会在这一天与民同乐……金明池的龙舟大赛,皇帝登楼观灯,与民同乐,甚至是微服出来,到开封最繁华的地方和百姓一起到樊楼里吃上几十盏酒,最后才醉醺醺的返回那狭小的由节度使府邸改成的皇宫。

    当然,大明天子没有这种亲民的举动,每年时节,不过是按节庆的规矩摆出种种灯山彩棚来,至于皇帝爱看不爱,甚至看或不看,谁又理会了?

    崇祯是例遵循,无例不兴的那种保守的君皇,扎灯山,穿灯景补子,这些规矩既然是老例,只要不太过靡费,反正照老例办就是了。

    今年元宵,原本是一点儿过的心思也没有,锦州那边还在被围,张廷麟等兵部官兵再三再四的催促,洪承畴却只抱定了稳扎稳打的心思,打死不肯再前进半步……也不知道他的兵力展布,究竟是要到哪一天才肯真正前行?

    锦州之围未解,举国之战尚未有结果,河南那边又是洛阳失陷!

    这一个年,崇祯真的没有过好,每天辗转反侧,实在自安。大年三十那天,皇帝还在乾清宫办事,初一那天,也没有停止叫送进奏折来。

    多少年的规矩,也没挡的住皇帝这种焦虑难安的心思所做出的反常举动。

    一直到初五之后,河南等地的奏疏飞驰送到京师,初七日,杨嗣昌的奏疏也送到了……当然是先请罪,失陷亲藩,他这个在外的督师辅臣,专责兵事的阁臣肯定脱不了干系,如果不是有斩首张献忠的大功在前,崇祯十三年战事总体还算顺利的话,恐怕杨嗣昌也逃不过崇祯的问责,杀头免官当然不至于,不过光是失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