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正你们放手做吧,捅出什么篓子来,也是由我顶着。”

    “是,大人!”

    王云峰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黑室就如同一株细嫩的小草,张守仁的命令就是土壤,而刚刚离开的秦增寿游击大人,就是催生这株幼草的上佳肥料。

第一百零三章 文案工作(1)

    第一百零三章文案工作

    大明崇祯十七年五月七日

    大队亲丁从登州回来已经好多天了,来回奔波的疲惫早就一扫而空,事实上,从登州回来后的第三天所有亲丁就恢复了正常训练。

    登州之战后亲丁队就按各分队的表现,由管队官和贴队并甲长们层层开始讲评得失。

    士兵们,特别是新丁们的表现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在敌军压境的时候有不少新丁慌乱,甚至拿不稳枪。

    在后来屡战屡胜时,又有不少人冲昏头脑,顾不上和同伴一起进退,导致阵形略有混乱。

    还有人不懂得合理分配体能,十几轮刺过来,敌人是杀伤不少,但自己也累的快虚脱了。不是每一枪的位置都适合出尽全力去戳刺,但不幸的事,很多新兵还不能理解这一点。

    总之,在登州时,是以表扬为主,客军在异地,不宜做什么过激的举动,以防士气低落而生出什么异样的事来。

    回到方家集或是张家堡后,这些问题就不复存在,各队和各甲之间,对不合格者的批评严厉而不留情面,也是导致这几天有不少哭鼻子的家伙出现,他们鬼鬼祟祟,不敢当众发泄情绪,只能躲在厕所或是什么僻静的角落里呜咽两声,然后就得擦干眼泪,继续没事人一样。

    就算他们有事,亲丁队也不是讲情绪的地方,该有的各种训练一样不会少,这一次登州之战暴露的问题不少,首先就算是老队员也知道自己的武艺还真的不算高明,这一点是从和丘磊亲兵队的对决上看的出来。

    那些总兵家丁一个个膀大腰圆,孔武有力,身上全部是一块一块的腱子肉,暴发力强,跳跃和柔韧性都是一级棒,特别是对刀枪器械的掌握,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和这些畜生比起武艺来,这边确实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其实有一点这些新老亲丁都没弄明白……张守仁教他们的花巧确实不如那些营兵,光是人家抡出的刀花这门功夫,浮山这边就是注定学不会了……张守仁也不打算教导他们学这种玩意。

    他的教导,就是纯粹的发力的办法和刺杀杀人的办法,然后就是闪躲伤害的技巧。

    除此之外,就是对各种不同器械的掌握,因材施教,主要也是这个方面。

    至于间谍特务,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他的杀人术,简捷明了,一招致命,而且不讲花巧,讲的是练习刀刀往致命的地方砍,枪枪往致命的地方扎,而且掌握好力道……主要的练习就是在这些方面。

    这样一来,自然显的不如人家招数多了。

    其实登州一战,若是丘磊的家丁是张守仁带出来的话,浮山这边绝不可能只是一些轻伤,最少要有很多的死亡和重伤才对。

    不过既然这些家伙愿意多吃辛苦,多多训练,那么也由得他们就是,在这方面,张守仁这个主官可是十分开明的啊……

    大队一回来,各小旗又是分散了,白河、胶河,这几个河口是苏万年带着几个小旗去巡查,围剿那些不怕死的私盐贩子。

第一百零三章 文案工作(2)

    胶州还是曲瑞,不过林文远也去和他搭档了。

    林文远的精细和曲瑞的大气结合,是一对好搭档。

    张世强和张世禄这一对堂兄弟在方家集搭了伙计,他们仍然负责训练十来个小旗,担子算是压的比较重的。

    还有几个小旗被黄二和张世福带到了灵山那边,前一阵浮山这边收缩人手赶往登州,不少私盐贩子和海盗闻讯大喜,灵山那边成了海盗和私盐贩子的窝点,不少给浮山煮盐的军户被欺凌殴打,或是抢劫,张世福和黄二带着人坐船渡海,杀了个出奇不意,斩了十来个海盗和私盐贩子,杀的还嫌不过瘾,结果又逮了这阵子跟着海盗和私盐贩子瞎闹的混混无赖,按在海边砍头,一下午杀了三十四个,海边的沙滩上一片赤红,人头滚滚,尸体被直接扔进山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灵山那边被震的小儿不敢夜啼……当然这是夸张了,张世福杀的全部是私盐贩子或是海盗,最不济都是那种极恶的乡里恶少,是那种抓到官府打板子也不怕,恶事做的多又不犯死罪,但死不悔改的那种。

    这样的人,杀了这么一批,地方上人心大快,交口称赞,真正害怕的睡不着觉的,一定是那种心中有鬼的,否则,都是十分高兴。

    因为有这种强势的势力在,地方上那些牛鬼蛇神要么转变性子,从此老老实实的做人。要么就远走他乡,趁早远避,要么就成了刀下之鬼,反正既然死不悔改,不如就去死。

    对张世福和黄二的举动,张守仁是举双手赞同。

    为人不可嗜杀好杀,但也绝对不能一味做滥好人,张世福的缺点就是年纪大了,没有决断,缺乏一种杀伐决断的气质。

    这一次可能也是拉练时的艰苦,还有在登州城的遭遇等事,让这个年近四十的试百户突然有了质的转变和飞跃,以张世福的稳重和大度,还有洞悉人心的本事,加上杀伐决断的勇气,将来的成就,一定也不会小。

    胶州城中也是一样,只有浮山和方家集这边风平浪静。

    到这个时候,张守仁反而庆幸,这一次出动收缩了全部力量,为的是不出意外的帮助刘景曜解决难题,不过这一走,很多牛鬼蛇神都是跳了出来,这倒是一件好事。

    脓包不挤,迟早病变,早破早挤,总比以后弄出大毛病来要强的多。

    “大人,大人,海边来人了。”

    现在张守仁很少直接参与训练,而是提前放手,把主要的训练科目放手给各小旗队官们来进行。

    除非是练习专门的器械,小旗官们水平还不足带人,这就要张守仁亲自出马。

    还有就是晚间的文化补习课和兵法课,这个就更是只能张守仁来担纲主讲,换了别的人都还不成。

    这件事,张守仁也是很苦恼,教导一群文盲和半文盲识字可比带他们跑步踢正步难的多了……

    今天上午他在各旗之间巡行,早晨还骑马去了一次方家集,除了看训练之外,就是和利丰行的李掌柜一起吃早餐。

第一百零三章 文案工作(3)

    在吃生煎和喝粥的时候,胖胖的李掌柜拐弯抹角的询问,到底张守仁承诺的五月大量出盐的事情是否还算数。因为此事利丰行的秦东主也是特别的在意上心,这一阵子,经常写信来询问有没有新的进展。

    可怜李掌柜压根就不相信张守仁能够弄出大量的盐来……因为盐场和煮烟的人手是固定的,就算发动全部浮山的军户煮盐,所得到的数字也远远达不到张守仁承诺过的。

    这件事在李掌柜看来是属于年轻人嘴上无毛乱说话的结果,他相信张守仁现在一定很后悔当初所吹的牛皮,但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台阶可下。

    所以如果不是东主逼的急,李掌柜根本不想问这种叫人尴尬的问题。

    谁知道他忧心忡忡的发问之后,张守仁却是答的异常爽快,在一边嚼着美味的生煎的同时,张守仁也是含糊不清的告诉李掌柜,大量的精盐就要熬制出来,数量惊人,利丰利现在愁的不是张守仁没有货给他们,而是要愁在短期内连续不断的调动银根来吃下源源不断出来的上好精盐。

    据张守仁说,不仅是盐的数量增加多少倍上去,而且质量也是十分的地道上乘。

    当时山西有一种贡盐叫做解盐,是山西解州解池中所产的池盐,青白细密,十分地道上乘,口感好,不是那种海盐的苦咸,所以这盐价格十分高昂,一担解盐少则八两,最多要卖到十二两,这价格就是胶东海盐的四倍到六倍,两者的价格相差这么大,主要就是从品相到口感都有极大的差距。

    现在依张守仁的说法,他这里一年能产出过百万石以上的解盐质量的精盐……对这种话,李掌柜只能报以苦笑了。

    如果对方不是一个手握重权杀人如麻的角色,李掌柜很想好生的劝说几句。小伙子不要好高骛远,踏踏实实的做事比成天做白日梦要强的多了。

    见他这种表现,张守仁当时也就是笑笑,没有多说,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才好多加解释,现在说的再多,人家没有见到实际的成果之前是不会相信的。

    “大人,大人!”

    他正在案前伏案工作,每天都有数不清办不完的大事小事,一桩完了又是另外一桩接着过来,打登州回来后,每天伏案工作的时间不低于两个时辰,现在各队、旗之间都是建立了公文档案制度,凡事不是口头上说一下就行,只要涉及到训练计划的进度,或是要买什么东西,或是搞什么建设之类的事,报告就先直接打过来了。

    然后张守仁就要核实,归类,还要把这些文书中的格式错误和文字错误全部找出来……这种事弄的他苦不堪言,要不是知道大明的秀才一个个眼高于顶,都是自视为文曲星君,他真的很想雇佣几个秀才来教导部下读书识字和书写公文档案了。

    但现在这个时候,也只能自己咬牙切齿的苦熬,一切光明的未来,还真的很遥远就是了……

第一百零四章 出盐(1)

    第一百零四章出盐

    正在苦恼的时候,孙良栋满脸冒着红光,大踏步的跑过来,一边跑一边喊,显是出了什么要紧的大事。

    “又在慌什么?孙良栋,你这家伙,能不能稳住,沉住气……嗯?”

    “能!”

    孙良栋猛然答一声,然后就坐在张守仁对面的椅子上,开始一口接一口的大喘气。

    整个屋子里就剩下这厮拉风箱般的喘气声,等他喘了十几声后,张守仁终于忍耐不住,笑骂道:“混帐东西,快说罢!”

    所有的部下,也就是林文远和孙良栋几个敢和张守仁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林文远是张守仁的大舅哥,彼此亲戚关系,这不消多说。

    孙良栋这厮纯粹是敢于犯浑,所以真是天生的胆大包天。对张守仁,亲丁们是又爱又敬又惧,而且,多数人是惧比敬多,敬又比爱多。

    毕竟全是大老爷们,而且关键是张守仁在训练时可是六亲不认,就连林文远这样的大舅哥也曾经每天挨打,最终闹的林云娘曾经和张守仁讨论过,能不能不要叫她哥每天趴着睡觉。但是,可能是林云娘没有正式进门,吹的风还不是枕头风,所以说的话也归于无效,林文远每天还是被打,然后趴在□□哎哟不停,弄的林云娘气的牙齿痒痒,可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在可能影响到生死存亡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张守仁还是蛮能坚持立场的……当然,代价就是林云娘那段时间见了他,每次都赠送白卫生球……

    这样所有人都是被他训怕了,也打怕了,当然他对士兵一视同仁,十分关心,甚至关心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所以不管怎么训斥或是痛打,士兵对他的敬爱到也是与日俱增,不必担心有哗变的危险。

    “大人,盐场今天出盐,钟显那厮叫我来问大人,要不要去看看?”

    “什么,出盐啦?”

    虽然计算日子,张守仁也知道出盐的时间就是在这一两天内,但是一听说果然是出盐了,当即就是火烧屁股一样的跳了起来。

    “哟哟哟,大人,不要这么……”

    “你小子找死是吧?”

    张守仁横眉立目,孙良栋立刻也是软了,当下便是笑道:“知道大人高兴,才和大人说笑,不然的话,杀了下官也不敢啊。”

    “你敢的事多了!”

    张守仁抓起挂在墙角的外袍,就要出门。

    最近天气热了,农历五月就是后世的公历六月中下旬了,天气已经是正经的夏天的天气,不过这时代没有热岛效应,浮山又是紧靠在海边,海风阵阵吹过来,倒也没有怎么觉得炎热。

    不过就算如此,外袍也是穿不住了,其实有钱人这个天气已经换成纱做的外衣,里面再穿一层薄薄的绸内衣,这样又清凉,好的绸子还吸汗,所以穿起来十分舒服。

    张守仁赚的钱,怕是一天换十身衣服也够使的,不过他暂且也顾不上这些事,张贵能帮他把庭院打扫干净,每天三餐做好就已经是不错了,再指望多的,也是顾不上。

第一百零四章 出盐(2)

    要说起来,他也是有意清苦一些,毕竟浮山这里穷的太久,大家都是小人乍富,所以都是藏富于私宅,没有几个军户愿意把赚的银子拿出来花的。

    除非是在这里训练,每天都是鱼肉米面吃着,回家之后,这些一个月赚一两五外加粮食的人一样吃粗粮,只是以前可能是吃糠和野菜多,杂粮兑的少,现在是杂粮吃的多,还兑上一点精粮,所有的进步之处也就是在此了。

    他们每个月赚一两五的饷银,然后家里煮盐还有一部份收入,平均下来三四两一个月是有的,但这笔钱到现在为止,反正张守仁没瞧着哪家哪户在用。

    所有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攒钱买地。

    和后世人攒钱买房一样,明朝的人不论是文武贵贱,商民士绅,总之有钱的第一个想头,就是买地。

    皇帝有皇庄,贵戚们也有庄园,普通的文官也是大肆兼并。嘉靖时的阁老徐阶就兼并了二十万亩,或是有一说是四十万亩的土地……这个数字,在寸土寸金的松江,也就是后世的上海地区,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当然,这是和明朝税收制度有关,把土地寄托在阁老名下,孝敬一部份给阁老家,然后国家的税就能抗过去,或是拖欠,拖的时间久了,就成了坏帐,朝廷每隔几十年就会勾销一次坏帐,这是承认钱要不上来就不要了……这种思路当然也不能说是错的,朝廷毕竟要体面,不能和小民争利,况且如果真的是有人交不上来呢?

    总不能官逼民反是不是?

    所以隔几十年免一次赋税,这就等于变相勉励人民抗税或是拖欠税收不交,因为反正交了的才傻,你辛辛苦苦种田产的粮食,忍着收割时被粮商压价的痛苦卖掉,然后用低价卖粮的银子来交赋税,等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典当衣服的钱高价买进粮食来养活自己,然后那些把田地寄托在士绅那里的人可以抗税不交,时间久了,谁老老实实交税谁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傻瓜!

    这也是明朝末年,耕地数字比明初加了近一倍,但米和麦子的税收反而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税不重,地价也是越来越高,就算是在这乱世之中,稍微能喘口气的地方,土地交易也没有停止过。

    这也是没有办法,谁叫中国人就是一个天生的农耕民族,没有土地就没有主心骨,就意味着是没有根的浮萍,非得有一块地了,才能成为家,才能养妻活儿,延续家族。

    对这种情形,张守仁暂且也无法可想。他自己这里就现成有两个人在劝他也买地,一个是老管家张贵,天天念叨,看到张守仁大捧大捧的用银子,老张贵头发都又急白了不少根。

    另外一个则是小家碧玉的云娘,寥寥无几的几次会面,小姑娘也是劝他置产,不要把银子随便花费了。

    按当时的标准,这小姑娘也算是贤妻了,不过每次说这个,张守仁也只能摸着鼻子苦笑。

第一百零四章 出盐(3)

    这等事,解释是说不清楚的,唯有一步一步的带着众人前行,而不是指望用说服的办法来解决。

    张守仁刻薄自俭,原因很多,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更受全堡甚至是整个浮山所的军户们的爱戴。

    这样的上司,用日进斗金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但每日的开销,却是和军户相差不多,也就强点有限。

    赚得的钱,全用在本堡和全所上下,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能不感念至深?

    现在的长袍,还是去年得官时做的,用的料子也一般,夏天穿着也是嫌厚了,所以在屋子里他就把衣袍脱下来。

    此时一披上,自是觉得热了,不过张过仁没有说什么,只是看了孙良栋一眼,笑道:“快走吧,估计不少人都跑过去了。”

    “嗯,是的,大人。”

    孙良栋也是把张守仁披衣的细节看的很清楚,看到张守仁一皱眉后又松开,然后行若无事穿上衣袍,又把每个纽扣都全部系上,一丝不苟的弄好了才出门。

    除了纽扣,还有腰间的皮带,脚上的生牛皮靴子,腰间悬挂的腰刀,都是要把这些东西,包括写着职属都司和职位的腰牌也挂在每天悬挂的地方,把所有细节整理好之后,这才大步而行。

    在看到张守仁因为嫌衣服料子厚而觉得热的时候,孙良栋突然鼻子一酸,差点就哭出来。

    他以前就是一个破落户,家里早早就败了,爹死娘亡,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反正就这么在堡里和所城乱晃,有吃便吃,无吃便饿着。

    好歹比内陆强的就是在海边,饿极了还有牡蛎什么的垫饥,抓条海鱼烤一下也能打打牙祭,至于盐也不用买,穷极了还能拖口锅煮几天盐救救穷……以前就是过的这种日子,他以为这一生就是这么浪荡过了,女人孩子什么的也想也不必想,孙良栋是打定主意,预备自己要抛尸荒野了。

    谁料百户官张大人横空出世,突然一下子就变的这么英明神武,原有的毛病是一点儿也看不到了,现在的大人,日进斗金,却是舍不得在自己身上花一文,想想自己得了钱之后的模样,真的是愧疚的想一头撞死!

    张守仁倒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动作,竟然引的这个忠勇强悍的部下动了如此的情肠……其实他倒不是这点衣服钱也省,实在是没那功夫罢了。

    “大人,前几天黄大姑到我家里,给我说了门亲。”

    “咦?你小子还有人瞧的上?”

    “哎呀,大人你说的什么话啊……”

    “好吧,是哪家的?”

    “是东山堡西头姓孙的那家,人很本份,以前我经常走她家过,瞧着她在井边洗衣服,当时想,要是能娶这样的妹子就不错啦……不过当时我自己也知道,那是做梦来着。”

    “嗯,现在你是配得上人家了,好吧,你和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要我准你的婚假?这倒不必啊,有规矩的嘛,婚假十天,随你怎么折腾去。”

    “倒不是这个,我是想请大人当男方的大媒,没有正经的媒人,就请个媒姑婆去,人家会嫌不恭敬!”

    “这样啊……我考虑一下再说吧,你小子,平时拿我不恭敬的时候就忘了?”

    “哎呀,大人,下官知道错了啊!”

    “好吧,到时候再说吧……”

    “嘿嘿,谢谢大人!”

    在孙良栋淫荡的笑声中,整个张家堡的人都是陆续出来,跟在张守仁的脚步之后,向着海边的盐田快步赶将过去。

第一百零五章 盐(1)

    第一百零五章盐

    早在四月底的时候,蒸发池里的海水就已经有差不多的浓稠度了,用水车和通过管道升降的办法把海水再引到结晶池,然后派人不停的用工具在结晶池里搅动,接下来就是等着日晒和风吹来送给人们自然的馈赠了。

    对很多人的惴惴不安而言,张守仁可是笃定的很。

    其实这种晒盐法在井盐区也是有,只是规模没这么大,也没有这么细致和那么多的门道,但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

    不知道为什么,在海边居然一点都没有推广开来,也根本没有人有这方面的技术和意识。

    这可能是当时的信息传递实在太困难,而且和小农经济的狭隘思想有关。

    就算是再普通的技术,在老百姓眼里也是通天般的重要,所谓传媳不传女,哪怕是亲生女儿,为了害怕女儿嫁人把技术也带走,所以亲生女儿也不教导。

    这样封闭式和愚昧的思维是保全了一些技术的独占性,不过也是使得很多优秀的技术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比如南京的一种锦积,灿然若云霞,轻飘若纱,是手艺制品的典范和巅峰,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没有找到这种物品的技术制造流程,也没有办法仿制出和原品一样品质的仿品,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唐时的陌刀技术被倭人学了去,结果因战乱等原因,陌刀在中国失了传,反而在日本发扬光大。

    倭刀的锋锐和形制,其实是和唐刀一脉相承,只是唐宋之交的时候,中国人把这个技术丢掉了而已。

    象晒盐这种技术,在一段时间内张守仁会保有技术,不过在时机成熟时他就会广为推开,最少在他活在这个时代的时候,他会用这个技术造福大众,使得吃盐不再是难事,盐也只是最普通的流通商品,而不是一种政府管制的奢侈品。

    这个心思,暂时他只是藏在心中,秘不能宣。

    所有人都很自觉,在他布置盐田任务的时候,每个工段的人只是听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