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年秋天的时候,当时浮山格局也就刚起来,张守仁便是和部下们谈过,百年大事,以教育为先。
但教育,绝不能只为了科举应制学的那几本书,人学了多少年,聪明人是玩八股,平常人就是限于八股,笨人就是被八股给玩了。
大聪明人,才有几个?国朝二百多年,进士多少万人,真正能借着八股当上官,又不被八股弄成书呆子,理财治政都有一手的,有几个?
不过就是那寥寥几人罢了!
张居正张阁老算是第一等聪明人,一条鞭法,其实在唐宋就有雏形,在大明,也有前例,张阁老不过就是在有限几个省推行此法,终其一世,大明天下还有一半地方未行此法,直到如今,还有一些地方没有施行。
就是这样,缝缝补补的一个阁老,现在也是得享大名,而大明国初的政治框架,财政框架却是毫无大的变化,连缝缝补补能力的大臣,也是没有几个。
用张守仁的话来说,便是道以八股取士,废策论,废考骑射,绝对是太祖高皇帝的最大失策。宋之士大夫比汉唐已经是太过文弱,但好歹还有一些文武双全的人才。大明立国至今,就是作养出一大群的书呆子出来,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所以浮山学校,要紧的是经济,也就是经世济用的学问,四书五经,八股中寻章摘句,这等功夫,不学也罢。
如今看来,张守仁果然是说到做到,这个公学学堂,果然是超脱普通的书校,既可以教学生学习经义,将来可以走科举的路子,免得送孩子过来的军户人家失望,一边也是不动声色的加了不少内容进去,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身体康强,见闻广博,思维发散,绝不会是那种读书十年,连唐宗宋祖和苏东坡都不知道是谁的书呆子!
第一百七十六章 内当家(1)
第一百七十六章内当家
他们夫妻很久不见,堡中发生的事情又是太多太多,几个月下来,林文远就是每天能接到书信,到底不及亲眼见到和亲耳听说来的痛快。
整个浮山,毕竟是变化太多和太大!
“对了,练铁炉那边的工程,复工了没有?”
说到天将黑的时候,林云娘到厨房给哥哥做菜接风,时不时的传来刺啦刺啦的响声,饭菜香气,也是不停的往正屋这边飘过来。
晚间时候,海边的气候就很凉爽,毕竟海风大,一阵阵的刮过来,把暑气一扫而空,整个院落都是觉得凉爽,再没有那种闷热的感觉。
刚问这一句,门口传来响动,林文远忙站起来,到门口趿上鞋子,推门出去。
果然是父母扛着锄头回来,身边还跟着从学堂回来的小尾巴。
老两口一看到院子里堆的东西,就是一楞,再看到儿子时,满是皱纹的脸上,就是都露出笑容来。
“你回来了?”
当父亲的不便表达太多的情感,只是脸上带着微笑向林文远问了一句,然后就是蹲在院子里,从怀中掏出旱烟袋来,装上自家种的烟草,用火石打起火折子,点燃了烟锅,在袅袅升起的青烟之下,默不出声的打量着儿子从京师带回来的稀罕玩意。
“儿子,过来!”
在母亲的絮絮叨叨的说话声中,林文远也是一把将儿子搂在怀中。
几个月不见,这小孩有点认生,不敢和父亲太过亲近,不过被林文远抱在怀里之后,小脸上也就满是亲近的模样了。
倒是林文远对儿子,也是有点陌生的感觉。
举止象大人,眼神也是有成熟稳重的样子,瞳仁亮晶晶的,是受过教育的智识之光……
“儿子有点小大人的样子了……”
短短时间的教育,使得幼子居然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林文远的心中自是十分高兴和开心,同时也是有一点点的失落。
儿子的成长,却是没有叫他看在眼中,这自然是十分遗憾的事了。
“这是从京师正阳门外的孙春阳南货店里买的大火腿……这是给爹带的虎骨泡的药酒……这是给狗儿买的小玩意……这是娘子和妹子用的东西……”
带了一车东西,随员们和车夫把物件卸下来也就跑的不见踪影,林文远此时一个个拆开封包,一件件的取出来。
小孩子到底爱新奇,趴在一边看着,等林文远拿出他的玩具后,一声欢呼,拿起来就是跑到内屋玩去了。
“这小子……”
林文远笑骂一句,正要继续拿东西出来,他的娘子眼尖,一眼就是看到外头有个人正大步流星的向自己家院门这里赶过来。
“你们瞧瞧,似乎有客人来了?”
全家老小都在院子里头,天已经昏黄,其实看不大清楚,不过外头凉爽轩敞,一时也不急着进去,在外头说说笑笑,也是十分惬意。
刚刚也是有不少邻居过来,说笑两句人就都散了。
林文远现在的身份地位不比以前,而且久游才回,不会有人没眼力价的去打拢人家一家团圆的心情。
第一百七十六章 内当家(2)
此时看到有人直冲过来,林家娘子一看就有点不乐意,因道:“不会是有什么公事叫你去吧?”
“可能是大人回来,召我过去谈话。”
林文远笑着起身,抚慰道:“左右聊一会也就回来了,还能再派我出门不成?”
话说的虽是,不过到底一家人心情也是受了影响,林云娘在厨房听了,挥着铲子出来道:“凭他是多大官,也不能饭也不教人吃……”
正说着,却是又“哎呀”一声,小姑娘却是瞬间红了脸,立刻就转身,逃跑似的又奔回厨房里头去了。
她的嫂子先是不大明白,接着也是看清楚来人是谁,当下便是忍不住噗嗤一笑。
“是大人!”
林文远先也是忍不住笑,然后就是站直身体,用最标准的立定姿式,向着张守仁极庄重的敬了一个军礼。
这么久时间下来,他已经很久没有向人这么隆重的敬礼了。
只有张守仁,当得起他全身心的投入,以最庄重的姿态行最隆重的军礼。哪怕两人是郎舅至亲,但林文远对张守仁的这种尊敬和爱戴,绝不会因为亲戚关系而削弱一星半点儿。
特别是这一次回来,短短时间,浮山堡又是发生了极多极大的变化,使得林文远对张过仁的敬佩和爱戴,又是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谁能说这种情绪不对呢?
在北京,他见识的是贪污和无能的官僚和庸材,或是无视百姓死活的朝堂大吏。往京师的途中,他见过了太多的人间苦难,就在京师东便门外,饿殍遍地,直到进了崇文门地界,才是有繁华的感觉。
但就是这种繁华,也是建立在少数人的享乐之上,大多数的京师百姓,也就是辛苦做事,以求得三餐一饱,京师的所谓繁华富裕,其实是和小民百姓没有多大关系的。
有了对比,对张守仁守卫一方地界的平安,并且对浮山堡军民的照料安排,更是无微不至。
有这样一个上司,林文远自觉是人生幸事,不管怎么崇拜,也是该当的。
只是这大人,别的事都好,就是礼节上这些事,实在是有点儿……
不管林文远怎么腹诽,张守仁反正是大大咧咧的。
时间越久,他性格中后世军人的成份也是越来越强,原因也很简单,现在做的事,身处的位子,都是强化他后世的经历。
这样一来,原本剩下的一点腼腆和孩子气,也是渐渐消失不见了。
当然,情感仍然是一样的情感,这一点倒是没有改变过。
“大哥,你来回辛苦,不过我和你久未唔谈,听说你到家了,还是忍不住过来和你当面谈一谈才能安心。”
张守仁对林文远已经改了称呼了,下过大定聘礼,除了没过门,和林云娘已经是正经夫妻。
说句晦气的,按大明习俗,就算张守仁现在死了,林云娘要是贞洁的话,就得给张守仁守寡才符合纲常礼教。
婚前不能见面,也是看情形,反正张守仁是觉得,为了一点小事,放弃和自己的心腹部下商讨大事,这未免是因小失大了。
“大人说的是。”
林文远也是肃然。
张守仁对大事的认真和毫不拖延,林文远也是早就知道了。此时不免有些自责,他应当吩咐人在堡门前等候,张守仁一旦回来,应该由他飞奔去见面才是。
“京师之行,书信上说的还是不透彻,我们当面仔细聊聊。”
张守仁对林文远还是很器重的,抛开亲戚关系不说,部下之中,有点商业底蕴,长袖善舞。善于和贵人打交道的,放眼看去,只有林文远一人够资格。
所以一听说他已经回来,张守仁脸也顾不得洗,叫张世福等人把马匹安顿好……反正堡里有现成的马铺,小虽小点,暂且也将就了。明后两天,就可以把战马分流,分别在方家集和所城中饲养了。
相比林文远在北京带回来的消息和第一手的情报,剩下的杂务就微不足道,可以交给别人去管,张守仁连一个亲兵也没有带,就是自己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在林文远来说,除开北京之行的一些细节之外,就是京师官员的具体情报,从几个大学士到六部尚书,再是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大约的官员情报,他也是预备和张守仁好好谈一谈才行。
“天大的事,也要等人吃了饭再说!”
两人搬了凳子,就打算在葡萄架下仔细聊聊,两个老人带着孩子起身,预备进屋,这时候林云娘红着脸出来,虽然是忸怩害羞,不过语气倒是十分坚决。
见张守仁眨巴眼不出声,小妮子又是断然道:“军国大事我们不懂,也不该是我们女人该干涉的……不过人不吃饭会饿,这个我是知道的。”
“哈哈,妹子你好大的胆子。”
众人先是一征,接着是看张守仁,待见到张守仁露出笑容之后,他才猛然大笑起来。
“没规矩!”
“快回去!”
两个老人都先是吓了一跳,见张守仁不介意,这才赶紧撵人。
“什么嘛,”林云娘现在露出了标准的小女儿之态,一脸不乐意的道:“哥刚回来,他也是刚回来,怎么一见面就说正事,吃了饭再说不行么。”
“对,天大地大吃饭最大,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张守仁一则是觉得自己确实太急,和林文远是要长谈的,现在他和林文远都是饥肠辘辘,不吃饭确实顶不住。
另外就是觉得新奇好玩,林云娘的性子偏于温柔,甚至他一直觉得有点闷了,到今天才是知道,人家小姑娘是和他装来着!
现在这样子,还有点泼辣劲和果决的味道,象是个内当家的样子了。
“好,饭这就得,马上就好!”
两个大男人都听自己安排,林云娘得意的向爹娘吐了吐小舌头,然后便是又飞奔回屋,接着便是乒乒乓乓的一通乱响,还有低低惊呼声,看来这出来一次,固然是大胜回朝,逞了内当家的威风,不过这锅里的饭菜是不是还能正常出锅,看来是大成疑问了。
第一百七十七章 涨工资(1)
第一百七十七章涨工资
“守仁,吸烟不吸?”
既然要等吃饭,也不好谈正事,张守仁便也是和林家一家人一起拉家常。
路边有人经过,看到这样情形时,都是低头忍住笑,然后疾步而行,不敢多说什么。
张守仁是不守礼,不过以他的身份地位,人家也不好拿这件事来当面说笑,平时大人的威仪也确实有点儿那什么,反正一般人不敢当他的面说笑,更不提说过份的话了。
这件事,只能是等一会儿张守仁走了,大家一起到林家来,好好的说笑取乐一番了。
两个老人,刚刚要回避,此时也是拉着凳子,坐在张守仁和林文远的身边。
对张守仁来说,这样的场景,也是难得的体验了。
现在堡中的青年,只要是杰出的都是汇聚在张守仁身边,平时都是厮杀汉,训练,打仗,说话都象雷鸣一般,哪里有什么闲暇坐在一起,轻声慢语的闲话家常?
就算是老张贵,平时也就是买菜做饭,报一报帐,张守仁也懒得听他的。在订下成婚日子之前,也就这一件事老张贵会唠叨他,还提起张守仁亡故的父母……现在是好了,这个话题已经自动过滤了,现在这个忠心耿耿的老家仆唯一的念想就是张守仁成婚之后,早点生个大胖小子出来,这样他在张家世代的主仆情谊和责任就都尽到了,底下的事,就可以闭眼放手了。
此时林老丈递过烟来,张守仁倒是吃了一惊。
虽然以前隐约听人说过,辽东一带吸烟的人已经不少,不过在堡中看到有人抽烟,倒还真的是头一回。
“老爹,这哪里来的烟草?”
“嘿嘿,自己种的。”
“这老不死,这些年一直惦记这东西,现在好容易日子好过了,他便是忍不住了。”
“嘿嘿,现在儿子赚这么多,老头子我吸两口,当得什么?”
原来林老丈在年轻时曾经和人一起跨海到辽东,跑单帮做点小生意,北地苦寒,到了冬天没有十分要紧的事几乎不出门,大坑里头烧火,所有人都缩在坑上取暖,长日连夜,实在无聊,所以有烟草这东西,一经传入,就在整个东北大地流行开来。
相比别的省份,北方吸烟的流传广度,确实已经是不小了。
林老丈当年也是学会了这个嗜好,不过回到浮山后,本地却很少有人弄这个玩意,烟草种子也很昂贵,以林家前些年的财力,这个小小嗜好只能深藏心底,这辈子怕是不怎么敢再想重尝此味了。
现在林文远已经做到五品武官,朝廷的俸禄确实没几文,一年才十几石粮,和普通的百姓比也强不到哪儿,但张守仁这个上司却十分给力。
营兵俸禄,现在还是维持一两五和月支二斗粮的制度,布匹什么的用也是不少。
按现在的标准,浮山营五千人满编,一年将会耗本色六万石,布匹六千匹,其余杂物价值在五千两左右。
银两则是饷银不到十万两,维持训练费,伙食费中的荤菜费用等杂费相加,耗费是在两万银子左右。
第一百七十七章 涨工资(2)
这个标准,按明朝营兵的标准来说已经是很高了!
因为普通的营兵虽然也是一两五,辽东的营兵甚至拿的更多,但一般来说,大明的军饷是要打折扣的。
一兵支饷,一年最多是能拿九个月,少的则是拿六个月。
就是说,有些军镇,帐面上可能比浮山还高些,比如关宁兵,但实际上所拿到的银子,肯定不如浮山营的官兵多了。
就算这样,张守仁还是觉得少了。
未来数月,全营满编后,战兵的军饷每个月将会大幅度提高。
步兵每月支银会是在步兵三两,火铳手和炮兵三两五钱,骑兵四两,而辅兵一两五钱的水准上。
这个收入,因为是不打折扣,所以十分可观。
山东的土地是六两到十两银子一亩,近河的水田要稍贵一些,一幢五六间房的瓦房宅院价格是五十两银子,这种院子一般是占地半亩左右,要是在城池稍贵一些,地也会稍小一点。
牛是十二两一头,挽马是十两一匹,就是说,一个士兵一年的收入,算上战功赏赐,很可能一年就在城市中买一幢象样的瓦房宅院,或是买三四亩地,或是三头牛。
这种收入,对很多士兵来说,是一笔不敢想象的不折不扣的巨额财富。
这还不算六七万石的粮食,一万五千匹优质棉布,大量的皮货用来制鞋和靴子,加上大量的鸡鸭鱼肉用来给士兵强化身体……张守仁要的是经常训练的强兵,天天训练,伙食费就不能省,衣服和鞋子的损耗就要大,拿的银子就得多,这些全部相加一起,才能练出符合他标准的强兵。
现在浮山营已经够强,但还不够,他要的是更强!
这样算来,五千人的浮山营一年的费用加起来在三十万两银子左右,这还不算打造兵器的钱。
当然,以现在张守仁的收入,这笔钱他完全拿的出来就是了。
至于武官,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
发放俸禄,就不再继续按小旗总旗的府卫官的官职来发放了,而是按营中的职级标准来发放。
伍长一级,就比士兵多拿一两,什长就多拿三两,排正目月俸和以前小旗官一样,月俸十两,支粮布匹另算。
哨长一级,月俸二十四两,不仅有布匹粮食,还格外有柴薪补贴等等。
林文远是队官一级了,月俸禄六十两,福利与哨官也是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还能拥有卫兵和通信传令等贴身的辅助兵。
这个定级标准,其实已经是公布了,也就是说,林文远在未来赚的银子,一个月就等于是以前军户人家一生一世才能赚的到的数字。
一年所得,加上福利补贴,胶东一个拥地千亩的地主,一年净得,也就是这个数目了。
这般高收入,大明的官员根本难以想象。
当然,他们可以贪污,文官侵吞地方杂费,盘剥百姓,有各种灰色收入。武官则是吃空额,侵吞军饷,把军械倒卖掉,甚至连马的豆料都不放过。
第一百七十七章 涨工资(3)
大明营兵的铠甲烂,兵器差,马匹瘦弱甚至毙亡,这里头都是有学问的。
张守仁觉得,朱元璋指望人人都是圣人,指望人中□□混出头来还过苦日子的想法实在是无厘头,他对自己的儿子十分大方,亲王郡王镇国将军奉国将军一路下来,最低等的宗室按明初的标准都不弱于最高的一品当朝,这样巨大的不公平直接导致明朝无官不贪,潜规矩盛行,吏治败坏不说,军队的战斗力就不提了,十分的悲催。
后世人总以为汉唐强,宋弱,明清的版图都不小。
其实明清之季,封建末世,处处都是没劲,除了明初时动辄五十万军队规模的动员农兵,也就是卫所兵外,到了明朝中期,整个国家的战斗力就不行了。
主要是财政破产,军户逃亡,又没有动员能力,卫所兵平时要种地,战时还要自备刀枪去打仗,宁有是理?这样的军队有战斗力才是怪事。
从土木之变的也先,到嘉靖年间使得京师□□的俺答汗,蒙古人已经穷的连铁制弓箭都快没有了,一样在明朝北部边防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浪潮。要不是明中期痛定其思,开始募集边军,怕是早就撑不住劲,要被人家经常打到京师脚下了。
就拿现在闹的欢腾的满清来说,起家是全旗才不到七万丁,真正的战兵不到两万,披甲兵不到一万的小部族,这样的一个部族,在汉或是唐,一个边郡太守就搞定他们了,明朝却是动员大军之后还是一败再败,从这通古斯部落造反时开始,一直打到现在,明朝在辽东战场损失了数十万计的军队,光是总兵级的将领就战死了不知道多少个,除了马匹粮草铠甲兵器的损失,还有数千计的大炮,数千万两的白银,加上数百万的民众被屠杀!
一个号称强大的庞大帝国,西部防线始终未出甘肃,西域是什么样从头到尾没见识过,北边草原蒙古人始终不服,河套地区也被入侵,打下越南又守不住,只能丧师辱国,从此叫越南独立,不复为中国所有。
从武力来说,明朝实在是一个很失败的王朝,从财政支持到军官和士兵的待遇,简直是一无可取之处。
对将领的管制也是说明这种军制的失败,将领封建制,家兵制,导致王朝末世时无法制衡将领,财权一失,将领迅速成事实上的藩镇。
这种问题,在宋朝还成功解决了唐藩镇的弊端,到了明朝,反而混的连宋朝也不如了。
最少在宋高宗时,岳飞这样的统兵大将是通过各种手段,牢牢控制,南明时候,朝廷却被诸藩指着鼻子骂,左良玉敢屠城后率大军清君侧,刘泽清杀害朝廷大臣,朝廷不能制,高杰和黄得功在扬州互殴,死伤无数百姓,然后朝廷宣谕,高杰指着使臣的鼻子道:“旨旨旨,你可知道,现在皇极殿上有人在跑马咧!”
一国朝廷,尚有财力和人力,控有一半地盘的时候,其军队将领就敢如此,真的是呜呼哀哉,尚有什么脸面,谈什么武功!
第一百七十八章 展望(1)
第一百七十八章展望
林文远的俸禄就足抵一个游击一年吃空额所得的好处,还不止如此。
队官都有赏赐,多少不拘,是看各人的表现,只要是在合格线上,就依表现来赏银。
赏多少,张守仁没有明说,不过几个队官心里都是清楚,以张守仁的手笔,恐怕不会低于一二百两这个数字。
游击一级的将领,就算是辽西将门,一年捞几千银子就算不错了。象孔有德那样的游击将军,三十岁前穷的连老婆也讨不上,这种将军在大明到处都是。
这样的俸禄标准,已经够天下九成以上的将领把忠心卖给张守仁了。
林家老丈重拾旧日嗜好,当然就是因为儿子的收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