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初唐第一猛将-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休整了一天,参加此次作战的各路人马开始陆续开拔,回归到各自的领地。李恪虽说和仁布。尼玛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但是他并未因此在松州多做停留,而是第二天一早便带着仁布。尼玛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路途。临行前,李恪告诉韩威,过一段时间,将会有人拿着自己的亲笔信来这里提取留在这里的,那一万名吐蕃士卒。到时候他尽管让他们提走便是,不过从松州到达遥远的吐蕃,想必一路上的粮食消耗肯定少不了,到时候尽管狮子大开口,就当是为松州城内的士卒们谋取一点额外的福利了。韩威也不是愚蠢之人,知道这是眼前这位辽王殿下给自己一个发财的机会,刚要开口说些什么,就被李恪所阻止,隐晦的告诉他尽量多给手下的士卒们一些,对他没有任何的坏处。
半月后,李恪一行人回到京城长安,先是到兵部交回兵符,然后才回到家中。至此,此次历经二十余日,共歼敌一万五千三百余人,俘虏吐蕃士卒六万三千二百余人(此番作战吐蕃号称二十余万大军,实际出动人数为十二万到十三万左右。古代战争历来有夸大己方兵力的习惯。)的战争,终于以大唐完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刚刚回到家中,尚且来不及洗澡,便有宫中侍卫前来传话,令李恪速速进宫议事。李恪听后不由得暗自叹了一口气:唉……自己的这个便宜老爸,还真是着急!就不能让自己喘口气,洗个澡换件衣服再说。请侍卫现在客厅喝杯茶稍等片刻,用半柱香的时间,急匆匆的冲了个凉水澡,换了一件干净衣服后,跟随侍卫前往皇宫。
来到御书房,李世民正在吃午饭,一如既往的只是几样简易的小菜,外加一碗米饭。说实话,李恪每次看到自己的这个便宜老爸吃饭,都会感觉到一阵心疼。好歹也是大唐的第一人,吃饭的时候却总是这么节俭,咱即便是不用像后世的那些个暴发户似的,什么贵就点什么,也不用像吃劳保的那样,咸菜疙瘩也算一个菜吧。
“父皇,您每日里处理国事如此的忙碌,只是吃这些东西可是不行的啊!长此以往,您的身体会吃不消的。”
李世民不知可否的笑了笑,说道:“听说你在这一次作战当中,又大大的挣了一笔吧。”
“回禀父皇,是我大唐挣了一笔。其中黄金两千五百两,白银五万两千五百两。这只是先期所挣的,估计以后还会有相关的收入。”
“哦?说来听听。”
“儿臣也是当时偶然间的突发奇想。据儿臣所知,吐蕃此番出战实际人数应该没有二十万,而是十三万左右。这个数字对于我大唐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吐蕃这个地广人稀的国度来说,已经是全国近半的青壮了。此番作战,他们共计折损近八万士卒,这对于他们来讲,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受吐蕃环境以及地理条件所制,我大唐的军队无法出兵去征服吐蕃,这就很容易给吐蕃以喘息之机。再加上他们此番作战惨败而归,举国上下势必会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为今后的复仇做准备。但是,如果我们此时肯于扶持其中的一家,或者几家贵族势力,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恢复元气,那么吐蕃国内的各股势力间的平衡势必会就此打破。那些个拥有强大实力的贵族,肯定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地位,这就等于是在他们之间制造了不和。而我大唐目前所要做的,就是把那几万吐蕃士卒,留在松州附近养胖养肥,然后等着那些吐蕃的贵族们上门来购买。当然,不管是吐蕃的哪一方贵族前来,我们最多提供给他们一万吐蕃士卒。这样一来,即便是有谁做大,也不可能轻而易举的拥有绝对的优势。”
“嗯,为德。你此番的想法和朕不谋而合啊。去年的一场洪水,再加上今年的这场战争的开销,使得国库显得非常紧张。幸好你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来,不然的话朕都没有钱粮给士卒们发放粮饷了。”
李恪听后一惊,他知道李世民轻易不会说出这种话来,此番既然说了出来,那就一定是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思索了一下,李恪说道:“父皇,儿臣愿意为国库捐献铜钱一百万贯,粮食……儿臣也不清楚有多少,应该不会少于一万担。不过今年儿臣并没有收购粮食,所以也不会多出多少。”
“朕真的非常好奇,为德你到底这些年挣了多少钱?那些个士族豪门几百年的积攒都未必能有你这几年挣得多,这些钱你到底是如何挣出来的?每一次你捐献国库的时候,你就不心疼吗?说实话,朕这个做父亲的都有些不忍心啊!”
李恪挠了挠头,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具体多少钱,儿臣也不清楚,不过两三千万贯还是有的吧?不瞒父皇,钱这东西没有的时候吧,觉得难过。可是等到积累到一定的数目的时候,也就仅仅是个数字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就拿儿臣来说,一年的开销也就那么多,再多的也就是放在库房中等着发霉变质。与其是这样,还不如拿出来为我大唐做些个实事更有意义。”
李世民听完他的解释,不由得哈哈大笑,说道:“朕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嫌自己的钱多!朕真的应该让你去做户部的尚书,到那时你就知道没钱该是一件多么头疼的事情了。”
突然间,李恪的眼睛一亮,说道:“父皇。儿臣这里倒是有个能够在短时间内便可以挣到钱的方法,不过这件事不适合由朝廷出面组织,而是由民间的组织出面运作,然后朝廷与之分成。”
“哦?为德,你说的不会是赌博吧?”
李恪正色说道:“父皇,民间自发组织的那才叫做赌博。朝廷参与的那叫彩票!岂能与赌博画上等号。”
李世民把脸一沉说道:“不行!此事断然不可行!”
“父皇,您先别急着否决,先听儿臣把话说完如何?俗话说十赌九诈。那指的是民间的赌博方式。儿臣的这个提议,绝对不存在诈骗的成分在里面。”说完后,李恪从书案上拿过一张白纸,裁成二十几个小块,并且在上面写下不同的数字。等到都写好以后,随机的选出其中的六个,记录下这几个数字之后,把那些个纸条又重新打乱,推倒李世民的面前,让他也随机挑选六个纸条。然后告诉他这种游戏的具体玩法。
李世民低下头思考了一会儿以后,抬起头问道:“为德,朕怎么觉得此事还是和赌博有关?”
“父皇,赌博乃人之天性,是无法彻底的取缔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它控制到一个可以监控的范围之内呢?再说,与其让那些个黑心的赌庄挣钱,还不如把这个钱抓到朝廷的手中,用它去做些对国家以及老百姓有益的事情。”
“你说按照你的方法,是否会有赔钱的可能。”
“绝无赔钱的可能。只要把这个活动规模化,规律化,每年至少可以为国库增加几十万贯的收入。”
“那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理吧。说实话,交给别的人去干,朕还是真的不放心。需要朝廷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只管和朕说。”
“父皇只管放心,儿臣知道该如何的处理此事。”
关注官方qq公众号“” (id:love),最新章节抢鲜阅读,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第九章 出乎预料的战争
第九章 出乎预料的战争
一晃快一年没有去工部看看了,李恪在起身前往军校以前,抽空去了一趟工部,想了解一番那里的蒸汽机的进展情况。谁知到了那里以后,李恪可谓是吃了一惊。不得不说这些工匠们的创造力不丰富,他们没有研究出符合李恪标准的小型蒸汽机,却制造出一台工艺极为复杂的投石机。接住蒸汽机的强大动力,以及复杂的杠杆原理,他们研制出了一种可以把一百五十斤石块投掷出整整一里开外的巨型投石机。不过这个巨型的投石机由于自重的原因,行动起来极为的不便,再加上工艺太过复杂,即便是拆卸运输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看着眼前的这个重达万斤的投石机,李恪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工匠们这些日子以来,也在为这个大家伙头疼不已,这已经是他们制造出来的最“简单”的一架了,可是仍旧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今这个耗费了无数人工的巨型投石机,成为了彻彻底底的“鸡肋”。现在看到了李恪就如同见到了救世主一般,也不待他开口,一众工匠们便把他团团围住,你一言他一语的诉说,那情景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李恪围着投石机转了一圈,仔细的研究了一番,觉得按照他们的思路,却是没有办法再对巨型投石车进行减负。不过,既然在这条路上已经进入了死胡同,那就不妨试着走一条新路试一试。至少,没有必要把蒸汽机运用到投石车上,这简直是本末倒置嘛。
首先,李恪想到了臼炮,也就是最古老的火炮。但是考虑到炮弹需要事先点燃引信,这就使得用火药助推变得不可能。经过思考,李恪决定不适用封闭式的炮筒,而是半圆形的凹槽。而助推器则改成用弹簧弹射。这样一来,整个投石机就与原来的完全不一样了。而且弹簧由于是第一次出现,李恪对于它的推力有多大,心里也没有数。他的任务只是把原理告诉给大家,剩下的就由他们自己去摸索吧。又提醒他们,蒸汽机是所有机械的基础,用途非常之广泛,不要着急把他们应用于实践当中,当前的最主要任务是尽快的把蒸汽机小型化,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体现出蒸汽机的广泛用途来。把该交代的都交代给了大家以后,李恪离开了工部,前往军校。
此番对吐蕃作战,军校的学院表现良好,有多名学员在战斗中杀敌超过二十人。更为可喜的是,在作战当中有几个学员充分的发挥了在军校学习到的知识,其中袁诤、宋奎、陶宝柱三人表现最为优秀,他们在杀敌过程中善于动脑,并且组织学员们进行小组配合,使得战果获得最大化的体现。尤其是袁诤,带领十余人对吐蕃溃兵进行分割包围,然后迫使走投无路的吐蕃士卒只能选择投降。他所指挥的那个战斗小组,杀敌数并不多,但是俘虏的吐蕃士卒达到惊人一千三百余人,平均每人俘虏了一百人之多。这些人都将获得朝廷的嘉奖。当然,有嘉奖就会有批评。此番作战过程中,有的学员由于过于兴奋,杀敌时不计后果,对已经跪地投降的吐蕃士卒也不放过,结果造成一些原本已经投降的吐蕃士卒,见状再次奋起反抗,以至于造成了多人因此受伤的严重结果。对于这些个造成严重后果的学员,李恪毫不客气的关了他们的禁闭,并且让他们写下深刻的检讨。就连朝廷颁布的所有军校学员全部晋升一级的嘉奖,也被李恪给撤销。
根据军校的规定,凡是进入军校学习的学员,一律享受正七品上,致果校尉的待遇。如果遇到军功嘉奖,则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由于目前的学员,是军校的第一批学员,又大多都是从军队招上来的,有的学员在来军校之前,就已经超过这个职务,超过的自然也就按照实际的品级作出相应的提升。
此番朝廷做出所有学员全部晋升一级的决定,是由李恪争取来的,目的是提高学员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想通过这些学员们,在毕业后回到原来的部队,给军校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此番对吐蕃作战,学员中还另有十九人获得了两级的晋升,其中十一人是因为杀敌数超过二十人,另外的八人则是因为组织工作做得相当的出色。除此外还有两人获得了三级的晋升,其中一人名叫李泉,此人作战当中极为勇猛,每次作战都是冲锋在最前面,被学员们称之为“千人敌”,此番作战不但杀敌超过五十人,而且生擒两名吐蕃千户长以及一名吐蕃贵族,可谓是功绩卓越,为此特晋升三级。此人在进入军校学习之前,便已经是从六品上的振威校尉,加升三级一下子成为了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这在大唐军队来讲,已经是中级军官了,再加上又是军校建立后的第一名将军,李恪自己掏出纹银五十两作为奖励,授予了他。要知道唐朝时,银两并非流通货币,一般都是作为朝廷赏赐之用,得到银两者都会予以珍藏。另外一个获得三级晋升的学员,便是袁诤。与李泉的武勇不同,袁诤善于谋略,单凭他指挥十余人,在其余人等正忙于杀敌之时,他们却先后共俘虏一千余吐蕃士卒,便可见其指挥才能。袁诤并非军旅出身,入学前原本是太学院的一名学生,所以获得晋升后的官职为正六品下的昭武副尉。这在这一批学员中来讲,也算得上是官职很高的了。
嘉奖完毕,学校又恢复往常的秩序。
柴绍果然如同他当初与秦琼说的那样,回到京城以后,便向李世民提出告老的请求,而且态度极其的坚定。一开始,李世民并没有在意,以为他是由于身体的原因,但是听他的话里行间好像和身体并无多大关系。于是想知道他究竟出于何种原因才会作此决定。
这几年,由于身体的原因,柴绍并未在朝中担任职务,如今也不过是担任军校教导副主任一职。李恪虽说是军校的教导主任,但是毕竟不能在长安长时间的住下去,所以军校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柴绍和秦琼在管理。目前朝中虽说武将众多,但是都有职务在身,如果他这一退下来,军校那边靠秦琼一人,还是很吃力的。
还有就是此番出征之前,还没有任何的征兆,可是一回来便提出要辞去官职,只能说明有事情发生在这段时间。想到这里,李世民马上便意识到可能会和李恪有关。于是非常诚恳的问道:“姐夫,此刻只有你我二人,不妨告诉我,此事是否和恪儿有关?”
柴绍深出了一口气,却什么都没有说。
“莫非此次出征吐蕃,恪儿有什么过分的举措不成?”
“那倒没有。只是……”看到李世民的眼神当中充满了期待,柴绍咬了咬牙说道:“为德实乃是不世出的武将,当今天下只怕是只有李药师可以与之抗衡。此番出征吐蕃,臣是深有感触啊,陛下!为德的所作所为都深得军心,深受士卒军官的爱戴……”
“这是一件好事啊。姐夫为何却愁眉不展?”
“陛下,当今太子天资聪颖,善于处理朝政。为德却善于统兵征战,两个人可以说是各有擅长。实际上依臣看来,为德实在是堪称文武全才,丝毫不下于陛下您。”
李世民点头说道:“没错,朕早就说过,朕的诸多子嗣当中,也只有恪儿才最为像朕。”
“可是陛下,您就没有想过今后?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而两位皇子可都不只是猛虎那么简单。”
“姐夫你多虑了。恪儿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他无心天下。不然的话,朕早就把这太子东宫让给他去住了。”
“陛下!当初您不是一样不曾与隐太子去争吗?臣说这话并非是他们会去争夺,但是臣年岁已大,只想平平淡淡的安享晚年,不想再介入这可能会发生的纷争之内。”
李世民听后不禁仰天长叹一声,说道:“唉……姐夫啊,你所说的话,我何尝没有想过?就连恪儿也曾经这么和我说过,但是我又能怎么办呢?这一年来恪儿已经给国库了一百二十万贯,粮食两万担以应付去年的大水以及今年的对吐蕃作战。前年底有谣传他拥兵自重,他立即轻车简从的回到京城,并且自请撤换封地,要求前往蛮荒之地。我倒是希望他有这份野心,这样的话把大唐交给他,我也能放心。可是他根本就不愿意……”
就在这时,门外有人奏报:有来自辽东的六百里加急,高句丽出动至少二十万大军进犯我大唐!
关注官方qq公众号“” (id:love),最新章节抢鲜阅读,最新资讯随时掌握
第十章 重返辽东
第十章 重返辽东
柴绍最终还是回到了军校。李世民告诉他,李恪马上就要回到辽东了,今后在京城的时间也不会多的,所以尽管放心的去继续做他的教导副主任,朝廷现在实在是抽不出人手来。
而李恪在得知辽东重燃战火的消息的时候,正在教授学员们如何使用火药做简易地雷。当他听说高句丽居然主动挑起战争的时候,不由得愣了一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简直难以令他相信,高句丽居然会主动挑起战争。难道说上一次的战争还没让他们得到足够的教训吗?他们还真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啊!看来这一次是有必要把他们彻底的赶回到鸭绿江以南了。
当天下午,李恪便赶回了京城。他首先回到了自己的府邸,通知自己的大小老婆们做好准备,是时候回到辽东了。京城这里他并不准备长住了,今后即便是回来,也不会像这一次这样,一住就是一年多的。京城内的人太过于复杂,打起交道来太过于费神,有那个闲工夫,还不如躺下来睡觉实在。
李恪的大小老婆们,当听到他说辽东发生了战争的时候,都不由得神情一变。直到李恪告诉她们,她们这一次也要回去,只不过不能和他一同赶路就是了。对此,她们还是能够理解的,他毕竟要回去指挥作战,如果带着她们的话,只怕是两个月也到不了辽东。到那时,没准儿战争早已经结束了。
安顿好家里,李恪前往皇宫向自己的便宜老爸辞行。当李世民问他需要多少援兵的时候,李恪微微的笑了笑,然后告诉自己的便宜老爸,高句丽就出动这么点人马,根本就不可能对营州兵马造成威胁,就等着他胜利的战报吧。
如果换做别的人说这个话,李世民非得一个大耳帖子扇过去不可。还没有开战,己方的兵力尚且不足对方的一半,居然还敢说出如此狂妄的话来,只能用愚蠢两个字来形容。但是,这个话出自李恪之嘴,就另当别论了。从他指挥作战开始,就没有打过败仗,而且每一次都是经典的以少打多的歼灭战。他确实有这个资本说这个狂话。只是叮嘱他注意个人安全,不要轻易的犯险后,便让他离开了。
知道自己这一次离开长安,恐怕短时间内很难有时间再回来。而工部那边的研究又不想就此罢手,于是前往工部,同工部的尚书暂时借调其中的五位最好的工匠,随同自己一起赶往沈阳。并且保证一旦安装了弹簧的投石车研制成功,便会安全的把他们送回京城。工部尚书也知道,没有李恪的指导,工部的这些个工匠们,要想研制出大威力的作战工具,至少也要几年的时间。所以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他借调的要求。
一切准备就绪,李恪第二天一大早便率领三百名亲卫快马加鞭的赶往沈阳。至于大小老婆们,则在八十名亲卫以及临时从京城产业中抽调来的护卫的保护下前往沈阳。
从长安到沈阳全程多达四千余里,在李恪全力赶路的情况下,十四天后终于风尘仆仆的到达了沈阳。回到大都督府,连洗澡都顾不上,便下令着急所有军官开会。不到一炷香的功夫,除去已经到前方指挥作战的薛仁贵以外,所有的军官全部就位。
李靖负责讲解目前的态势。约一个月前,大唐与高句丽交界处的两个村子发生了一点争执,原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偏偏这两个村子分属大唐和高句丽两国。上一次大唐打败高句丽后,占据了大片原本属于高句丽的土地,把原来的居民迁往关内以后,又从关中平原迁来了大量的居民在这里耕种。问题是上一次作战,大唐只是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双方却没有签订什么停战协议,更没有明确的划分出各自的领土,再加上没有山川河流作为彼此间心照不宣的天然分割线,这就使得局面有些混乱。往往是大唐的一方有村子周围都是高句丽的村庄,而有些高句丽的村庄附近则都是大唐的村子。这样一来,就难免会引发一些小小不然的矛盾。通常的情况下,双方的军队都会比较克制自己,轻易的不卷进这些矛盾当中,以免造成战争的升级。
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何,高句丽突然出兵干预,并且造成十多名大唐居民的伤亡。大唐军队接到报告,自认不会不予理会,于是与对方的军队发生冲突。高句丽方面以此为借口,迅速组织了超过二十万的大军,从四个方面同时对大唐发动突然袭击。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大唐被高句丽打了个措手不及,接连丢掉了两座县城以及周围的十几个村子。直到大唐的援兵赶到,这才算稳定下了阵脚。不过由于兵力明显少于对方,所以目前只能采取守势,还无法抢回被高句丽占领的县城。近几天,各处的守备兵力得到加强,援兵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但是最近降雨过多,道路泥泞不堪,不适合大部队作战,所以敌我双方目前正采取对峙的策略,并没有发动进攻。
听完介绍,李恪不禁有些头疼。对方居然会选择在雨季发动战争,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如果是巧合的话还好说,如果是刻意为之的话,就意味着对方已经明白过来,火药在雨天会受到诸多限制,所以才现则在这个季节发动战争,以避免大唐军队强大的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