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崇祯七年-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木都是自湖广深山老林中运来,当地常年有十余万人在山中伐大木,而因为毒虫毒蛇猛兽,山体滑坡,误坠悬崖等情况,每年都有不少人死在里面。而大木伐下来,得有几千人才能云出山,再入长江,再入大运河,在通州上岸,然后再用数千人运到京城。

    以至于一木花费,竟至十余万两白银,惊扰地方无数。

    至于永乐年间建奉天殿和长陵祾恩殿所消耗掉的中国最后一批大楠木,从云贵深山中运出,更是不知道花费几何。

    这还只是一个奉天殿而已,便是奉天殿规模最大的时候,跟历史上那煊赫无比的麟德殿,阿房宫前殿,建章宫前殿,未央宫前殿,大明宫前殿含元殿比起来,根本是大为不如。

    可饶是如此,这座宫殿的几次重修也是耗费如此。

    遥想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留存下来的大前殿夯土台阶东西长一千三百二十米,南北宽四百二十米,高三丈,乃是天下最大夯土台基。仅仅一个前殿,就足有大半个紫禁城大!

    这是何等样壮绝天下的瑰丽?堪称是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出现的最大单体建筑,又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

    所耗用怕是以亿万计。

    省了这笔花销,建城需要的银钱至少少了五成。

    上好的青石大砖等材料要利用起来,便是那些边角废料,不能再用的梁柱石板等等,也并没有浪费。

    王羽等几个保长指挥着百姓们把这些东西拉到河边,然后用来建造桥梁。碎砖碎瓦推到河中当做桥墩,大一些的石板和柱梁则是搭在上面当做桥面。

    甘河上面那座简易的木桥已经被一座石木结构的坚固石板桥替代了,下面有是方形的拱,并不影响河水的流通。而洢水河比较宽,上面的桥建了有一多半了,也看就要完工。

    南门也已经变了一个样子。

    本来有些破损的南门已经完全修缮好了,这里是整个磐石堡保存的最好的,基本上没什么破损,只是城楼只剩下了半截了而已,所以工程量也不算是很大。

    高达十五米,厚度超过二十米的城墙高耸厚重的像是一座雄伟的山脉,外面的瓮城也是之前保存下来的,略作修缮。

    瓮城为环形,周长约十五丈。瓮城本来开在正面的南门已经被堵死了,而在瓮城的西墙上开了一堵不大的小门儿,大约只能容纳一辆大车通过的样子。小门儿紧贴在南城墙上,在小门儿西边儿不远的位置,就是一座凸出南城墙的空心敌台。

    如此,一旦敌人攻此门,则须得面对南城墙、空心敌台,瓮城西墙,南门城楼之上的四面打击,定然损失惨重。

    本来按照高大年的规划,开四座城门,建四座瓮城,一律依此例。但是在后期董策考虑到工程量过大,便把四门改成了两门,为南北门。南门供行人车马通行,北门则是通往后面的青锋山要塞。

    南门的城楼也重建过了,不过规模比之前小了许多,也就是一个二层酒楼的规模,不过足够用了。

    瓮城的南墙上面也修建了城楼,西墙和东墙各自修建了一座小一些的城楼,只有一层,跟个乡间的龙王庙也似。

    (注意,这上面的西墙和东墙只是南门瓮城的东西墙而已,磐石堡的东西墙还没整修呢!)

    和高达五丈的南门及南门瓮城相比,南门两侧的城墙却是向越来越矮——离着南门越近的城墙段就越高,呈现出一个缓缓下降的缓坡,最后稳定在了两丈左右的高度。缓坡上面修建了马道,通行非常方便。

    虽然只有两丈高,但是厚度丝毫没有减弱,依旧是厚达二十多米,达到了六七丈。城墙上面极为的宽阔,这对于战争是非常重要的。城池攻防战的时候,上面就能摆开更多的士卒,军事器械。

    之所以两丈左右的高度,是因为残存的城墙就差不多是这个高度,只需要在原先的基础上把城墙上面弄平整,铺上一层大砖,然后再修好女墙垛口就行了,工程量非常小。

    董策自然是想要把城墙加高再加高的,只是他没钱。

    已经修好的南城墙大约有南门两侧三十来丈的一段。

    其它的地方则还是原来的样子。

    董策站在瓮城的南城楼下面,俯视着下面的百姓,高声道:“本官宣布,今日,磐石堡,咱们的家园,第一期工程结束。同时,第二期工程,自今日起,也随之开始!”

    他微微一笑:“所有参与了干活儿的百姓,按照各甲长保长统计的做工表现情况,除了今日的定量粮食之外,还可以领到另外一份儿粮食和咸鱼。”

    他身后的白忠旗上前一步,大声道:“评为上等者,领粮食十五斤,鱼干三斤。中等者,粮食七斤,鱼一斤。下等者,粮食三斤,无鱼。”

    他顿了顿,又道:“二期工程完工之后,还按照这个来领。”

    百姓们发出一阵阵欢呼,不少人便跪地磕头称谢,虽说有的拿得多,有的拿得少,但总归是没有空手的,也算是皆大欢喜。

    同时有多有少这一现象,也刺激到了他们,眼见着别人手里提着的大袋粮食,再看看自己手里的粮食,怕是一碗都装不了冒尖儿的,顿时心里火烧火燎的,有些羞愧,又很是羡慕。纷纷想到,要在这二期工程好生表现,到时候也多领些粮食。

    中午时分,宰杀了两头大猪,就在南门前头支起了大锅,下面火烧得旺旺的,舔着锅底儿。大肉片子在里面翻滚,有加了不少香料和盐,那香味儿就更加浓郁了,闻着就让人口水直流。

    肉煮熟了之后,每个人都分到了香喷喷的一大碗,里面是挂尖儿的大肉片子,还掺和着大肠小肠,猪肝猪肺猪心猪头肉之类的。油大盐大,味儿很重,却正是这会儿百姓们最看重,最喜欢的口味。盖因这个年代吃饭也见不到什么荤腥儿,盐贵的要死,平素吃饭,不过是略沾点儿咸味儿而已。

    另外每个人还都分了两个足有一寸半厚,蒲扇大小,烙得金黄的大油饼。百姓们捧着碗躲在避风的所在,围成一个个的小圈子,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吃的满嘴冒油。

    吃完饭,便开始干活儿了,第二期工程正式启动。

    在高大年和孙武木的指挥下,保长甲长们带领百姓最先干的事儿不是开始搬砖搬料,而是先在地上挖出大坑来,周围的人则是把各种不同的材料往里面扔,然后用大桶提了河水倒进去。

    他们这是在制造粘合剂。

    古代的建筑,除了精妙到了的极处的木结构榫卯建筑之外,其它木石砖瓦的建筑,可不是一块砖一块石头这么拼起来的,同样也需要粘合剂固定住。

    唯一例外的可能就只至今为止也没搞清楚到底是地球人还是外星人建造,谜一样的埃及金字塔了。一百四十多米高,二百三十米边长的巨大金字塔完全由巨石建成,而中间却没有用到任何的粘合剂。

    董策自问是没这个本事的。

    国朝用粘合剂,古来已久。

    把糯米浆,黄土,石灰,细砂这些东西掺和在一起,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进行调和。

    这些材料混合,最后得到的东西,便是有类似于水泥的性能,是一种非常好的粘合剂。同时,这种粘合剂若是夯土筑城的话,也是最好的材料,只需要把里面黄土的比例提高一些就是了,这磐石堡残存下来的城墙,应该就是用这种材料筑成的。

    粘合剂做好之后,才是给墙顶铺砖和外墙包砖。

    只是糯米让董策很心疼,却又不能不用,粮食的消耗量就更大了。

    而也是在这一日,城内的几口水井也都打好了。

    在古代,钻井是一门儿非常需要技术和经验的活计,而中国在这方面比西方要先进了几百年。唐朝的时候,已经能挖出五十多丈深的深井,而到了宋朝,就能挖出几百丈也就是上千米深的深井。当然,这种井耗费的人力非常大,常需要几百人耗费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不过在百姓们看来,这是值得的!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一九六 水井

    这个时代的饮水条件是后世人难以想象的差,若是没有井的话,是他们喝的水普遍都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每天这个事儿就是个大工程。d…m不要以为河水总是甘甜的——那是扯淡,虽然无污染,水质也不怎么样,多半比较涩,比较难喝。大部分人一辈人没喝过甜水。

    一口井,足以养活上千亩地,数百口人家,在缺少水源河流的地方尤其如此。而就算是大旱之年,深井之水也不会枯竭,照样可以使用。

    如何挖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很清楚,不过董策让赵大会四处寻访也没找到这本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巨著,有可能现在还没有出版。董策请赵大会花十五两银子外加包吃包住,从孤店请了两个专门打井的班子,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磐石堡及附近一共打了十五口井。

    城内十二口,城外距离河流较远的耕地里面有三口。

    其间董策还颇为好奇的去瞧了瞧,也不由得感叹国人的聪慧。别的不说,单说固井的技术,就和后世一般无二。所谓固井,是指由于井越来越深,使得地下水不断渗入井筒,侵蚀井壁,阻碍下挖,为了阻隔地下水的渗入,现代人用套管,而古人则是用“木竹”,下入井内以隔绝地下水。也就是在打出井身胚形后,用木材或把大竹子去节,使其中空呈管状,并将其一节一节头尾相连,下到井内,以防止地下水渗入井内以及井壁坍塌,延长井的寿命。

    磐石堡附近地下水丰富,不需要打那么深就。这十五口井都是同样的规格,成八边形,深十五丈,直径大约是在一丈五尺左右,算是大井了。井壁是石头砌成的,井底铺的上好河砂,在井边安得有辘轳,井上面建的有亭子。而为了防止人们无意中掉下去,还在井周围数了石头栏杆。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董策一直到现在还记得他初中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好像是那年的八月十五,许多人都进城去广场上看焰火,那会儿绵绵不断的烟花盛宴还是稀罕事儿。就在他们镇子上不远的一户人家,那户人家女人带着孩子趁着人都不在,去地里偷枣子,结果两人都掉到井里了。

    再发现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城墙里头已经划好了许多不过是一尺深的浅沟,这是规划的区域界线,大致已经规划完毕。

    磐石堡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如同一个大建筑工地也似,可是危机也在逐渐的逼近。

    崇祯七年的十一月二十日,孤店的赵大会带着一个庞大的商队又一次来到了磐石堡。

    董策花八百两银子从他那里买了二百二十石粮食。同时,赵大会又送来了五个铁匠,其中一个打过火铳,一个打过甲叶。董策为此,又掏出了二十两银子。

    按理说,建奴退去,晋北大地升级复苏,粮价应该要回落才是,但是由于建奴的折腾,今年许多地方的夏秋粮几乎是颗粒无收。再加上不少大粮商囤积居奇,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甚或是根本就不卖,以至于粮价竟然反而是一路上涨,现在已经是到了四两银子一石。

    赵大会此人忠厚,而且也算是个有心思的,还送了董策二十石粮食,按照他的话说,这基本上就是赚个辛苦钱了。

    董策知道,他说的这话,多半是不假的。

    而后又花五十两银子买了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主要是买盐,大量的盐。

    磐石堡的盐消耗量非常大,都是敢粗活儿重活儿的人,流汗如浆,所需要消耗的盐分非常大,是以每隔个三五日都会给他们发一小袋盐。而且腌咸鱼,安乡墩那边的消耗也是不在少数。

    之前修建城墙,采买各种器具材料等等,也是花钱如流水,是以在这八百两银子拨出去之后,刘若宰拨给的那两千两银子,已经是完全花光了。

    没有银子,什么都做不了。

    没有银子,就没有粮食,百姓就活不下去,没有银子,屋舍都建不起来,凛冬将至,百姓们呆在那种自建的房子里面怕是一个个都要生生冻死。

    再往下还想维持下去,就得董策往里头贴钱,要么就是卷堂大散,这刚刚有了些气象规模的磐石堡,就得从此零落星散,迅速的消失在这片土地上。

    董策自然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出现。

    他自有法子。

    实际上,为了银钱之事,他早就已经在筹划准备,至此已经两个来月了,眼下时机差不多也快要成熟,只看到时候如何发动。

    “赵老板,借一步说话。”

    董策向赵大会招招手道。

    这会儿赵大会正在那边和刘大库进行交接。

    刘大库来到磐石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他是苏大成的副手。这两个大字辈儿的家伙负责整个库房的管理,确切点儿说,应该是刘大库干活儿,记录账目,而苏大成则是在旁边监督这厮有没有搞出一些小动作。

    苏大成的业务能力确实是非常差,这也不能怪他,毕竟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么,而且对于这个时代的一般人来说,做账房写写画画,记录数字,出多少入多少,那真是跟天书一样了。

    磐石堡的账目一直是比较混乱。

    而刘大库来了之后,这个问题立刻改观,他把所有的账目重新清查了一遍,登记造册,然后又让人把库里面的物资分门别类的摆放,该保养的保养,该擦拭的擦拭。整个是焕然一新。

    董策也给了他一个总库副大使的差事,每个月一两五钱银子的月钱。若是愿意的话,还可以在城内给他建一套住宅,把家人给接过来。

    不过现在刘大库暂时处于一个观望的态度而已。

    赵大会听见董策招呼,赶紧把手上的活计交给手底下一个干练的伙计,拍拍手跟着董策走到一边。

    董策笑道:“赵掌柜的,本官请教请教你,这粮价,四处都这般贵么?这是城中镇里的价格,还是乡野之间也是这般?若是直接去村里买,是怎么一个行情?”

    “不敢当大人请教。”赵大会以为董策在责备他售粮价格高,额头冷汗都渗出来了,赶紧哈了哈腰。

    “诶,你别多想,本官便是一问而已,并未责备你的意思。”董策摆摆手笑道。

    赵大会这才放下心来,道:“大人有所不知了,咱们大明朝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会。行会虽然不是官府,但行会里面的头面人物,却都是地方上的乡绅大户,家中多半有人取了功名或是在外为官的,便是在官老爷面前,也是说得上话,官府也须得让他们三分。是以行会,在地方上势力极大。”

    “小的实话说一句,现如今粮价哪有那般贵了?去乡野村间收的话,只消二两银子一石,就不知道多少农户抢着卖。只是此路不通啊!”他叹了口气:“大同镇的做米面粮油这块儿的行会行首会同几个大粮行的东主,定下了规矩,要收粮食,只能五钱一石,要卖粮食,只能四两一石。谁若是敢擅自提高收购价格,压低外卖价格,便是跟所有做粮食的过不去,就要砸了他家的店,让他再也做不下去!”

    董策点点头,这种伎俩,也并不鲜见,说白了就是搞局部地区的价格垄断么!

    不过和后世那些巨头托拉斯的垄断不同,人家靠的是市场占有率,而这些行首行会所依仗的,无非就是权势而已。

    董策根本就没问‘怎么没有官府管啊’之类的这种蠢话。根本不用问,肯定有官府的影子在后面,其中的牟利,说不得也得分官府一份儿才成。

    这都是一眼就瞧得出来的。

    “五钱银子一石,百姓也不是傻子,谁愿意去卖?不过朝廷不要交粮食,要交银子,他们又没别的进项,只得低价卖出去!唉,那个惨啊!现在大同镇还有周边那些市镇,粮店前头每日都是愁云惨淡,哭声震天。”

    赵大会顿了顿:“也有那善心的,略略抬高了一些价格,结果当日店就被一帮青皮混混儿给砸了,那店主给生生打死了,一帮人扬长而去,官府根本就不管。”

    董策只是沉沉点头。

    任何制度,无论多好,在大明朝这种奇葩的土壤上都能滋生出孽障来。

    像是张居正改革之前,百姓们一律是上缴实物税,于是就有了淋尖踢斛。本来该交一石的粮食,能让你交一石五斗!多处的这些,不就是让这些中间经手的给私吞了么?

    而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之下,不用再交实物税了,一律改为交银子,本来是为了方便运输,也可减轻百姓被勒索讹诈的负担。但是却没想到,这一改,百姓的负担就更重了。第一是火耗。“火耗”,是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损耗及花费。因为百姓们上缴的都是碎银子,而运往京城的时候,需要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统一规格重量的银锭。于是就有了火耗,火耗是朝廷规定要征收的,差不多在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左右,这个负担自然是压在了百姓身上。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一九七 香车

    而地方上征收的火耗,往往是要高达百分之四无十,多出来的那些,自然就是给吃了。d…m

    第二则是官府和粮商勾结。百姓要交银子,就只能把粮食卖给粮商,而粮商借机压低粮价,大斗进小斗出,让百姓又给剥一层皮。

    这些腌臜事儿的出现,究其根源,无非是制度不严,而且地方乡绅势力过大而已。

    董策点点头,心中已经有了些计较,不过他主要问的还不是这个。

    “这大同镇中,可有教坊司?”

    董策问道。

    “青楼?”赵大会一怔,不过很聪明的没有多问,他想了想,道:“并无教坊司,不过却有教坊司下辖的青楼一处,乃是大同镇最上等的销金窟,人间天上之所在。里面的姐儿,要比别处贵上许多,不过那身段儿,那长相,却是没的说了。”

    赵大会嘿嘿一笑,脸上露出一抹猥琐的表情:“还有不少犯官的家眷罪妇都在里面发卖,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儿。大人若是想去,可找小的带路。”

    他却是以为董策要去寻花问柳一番,因此说的很是详细。

    董策自然没有这个打算,却也不说破,只是笑道:“侯家伟,你可知道?”

    “知道,能不知道么?”赵大会一听这个便是脸上放光:“那逆贼,真真是的该死,竟敢勾结建奴,行这等悍然之事,岂不该杀?所幸是有大人您再次,才没让他翻出什么风浪来。”

    看着赵大会的这番表现,董策便知道,刘若宰那边,估计已经把事情给办妥了。经过一番背后的博弈较量,利益的交换妥协,侯家伟正式给办成了逆贼,看来这一局,是刘若宰赢了。

    赢了就好。

    他低声道:“侯家伟的家眷,颇有几个……你帮我盯着点儿,什么时日,便过来说一声儿。”

    赵大会心领神会,点点头嘿嘿一笑:“大人您放心便是。”

    粮食固然是救命的根基,董策更看重的,却是那几个铁匠,而且这几个铁匠还有些特殊,他们不是赵大会高价聘来的,而是自己主动投奔的赵大会。

    董策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属下这些铁匠待遇如此之好,他们倒是没空儿出去,只是家里的女人回娘家的时候,却是免不得四处夸嘴儿,消息便传了出去了。这几户铁匠都是听了消息之后,又找人问过,确认之后投奔过来。

    这也让董策很欣慰,这说明自己的这个集体,已经有了很大的吸引力了。古人最重乡土观念,离开老家三五十里就算是背井离乡,能让他们离开老家,携妻带口的投奔磐石堡,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董策亲自带着他们到了工坊,分了三个到火器组,两个到冷兵组,给他们安排了住所,又发了一些粮食,责令他们洗澡换新衣之类的。

    当日下午,董策便带着勇字都的家丁去了镇河堡。

    有些装备没凑齐的,便是从忠字都调过来的,总要光鲜些才好。

    镇河堡的城门官都已经认识了董策,见了他过来,老远的便是候在路边行礼,只求能说上两句话。现下谁不知道,董策董千户是兵备道大人眼前的红人,能让他说上两句好话,顶的上十年的前程。

    董策也不拿大,笑吟吟的和他扯了几句,忽然一怔,却是在他手下的兵丁里头瞧见了一个熟人。

    正是当日那镇羌堡城门官,小旗贺正明。

    董策对这个三十来岁的汉子印象极好,他手长脚长,骨架奇大,手上还很有几分功夫,更难得的是知道感恩图报,少言寡语,是一个很正派的人。

    那日扫平侯家伟的时候,董策没见到他,却没想到今日在镇河堡见到了。

    他微微错愕道:“贺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