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640四海扬帆-第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布与米是必需品,印度棉布是硬通货,荷兰人的印度棉布生意是暴利,我们一直很难插手。现在有了真腊棉,各位可以憧憬一下未来的利润。”

    会场炸了。

    邢正则浑身激动地打颤,“总督阁下,我有最后一个问题。”

    “邢爵请说。”

    “移民要种植棉花,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手织布,天朝传统的男耕女织不适合我们的种植园。”

    “各位在本土看见了蒸汽机,那是神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消息,我们挖掘永济河时,在河仙附近发现煤层,当然,比起大陆的煤矿,只是不值一提的小矿,品质也不好,但足够我们在棉布业初始期使用。”

    “用蒸汽机织布,可以吗?”

    “国内正在研究,大匠们向我保证只有一些小问题需要解决。”

    “空头支票骗预算的惯用伎俩,总督阁下,不能完全信任他们。”

    李君常耸耸肩,“你说的没错。换个思路想想,各位都见过水力机械,蒸汽机能提水就能织布,实在不行,各位回去修大水池好了。”

    “我没有问题了,感谢总督指点。”

    “邢爵客气,各位今天就可以从总督府领走棉种,回去安排试种,等移民抵达铺开生产。”

    蔡元定晕晕乎乎走出礼堂,他只有一个想法,大陆人力投入产出与后江相比太差了。

    回到酒店,蔡元定继续学习南掌国的资料,课程越来越难。

    暹罗、清迈、老挝三国和依附于三国的诸小国都自认为是泰族,至少他们的统治阶级自认为是泰族。泰人与佬人有相同的相貌,相同的语言,很难区分。中国史书称他们为哀牢。

    三国自认有共同的起源,南诏南征军。

    南诏大王皮罗阁派出两个王子,向南征服,分别建立琅勃拉邦和景线(今泰国清莱府清盛)两个王国。

    景线毁于地震,景线分支的泰族继续向南迁徙,相继建立清迈王国、素可泰王国、阿瑜陀耶王国;琅勃拉邦向南征服,相继建立川圹、万象诸小国。

    阿瑜陀耶吞并素可泰,万象与琅勃拉邦统一,川圹尽管有安南人支持,但他们至少在名义上承认万象的宗主权。

    泰族诸王国打了1千年,终于把高棉人踩在脚下。

    这些几百一千年前的记录真实性值得怀疑,很多是后人整理的传说。不可过于认真,但也不能不看。蔡元定更专注于各王国统治阶层血缘自我认同对现实政治的影响。

    1545年,清迈王国贵族叛乱,处死国王吉克劳,披耶们开会商讨后邀请老挝王长子,琅勃拉邦亲王塞塔提腊即位为清迈王。

    塞塔提腊后又经过一系列战争,成为老挝王,对中南半岛局势产生深远影响,直到现在。

    越族警惕地注视着泰族的发展,但他们尚未成为敌人。

    西面强大的缅族长期与泰族战争,在多数时间里占据优势。

    1555年,清迈贵族趁塞塔提腊回老挝进行战争,另立新王梅库提。梅库提挡不住塞塔提腊的军队,向缅甸称臣,引来缅军。

    这一下害惨了暹罗和老挝两国,缅甸多了一条从北入侵湄南河流域的道路,阿瑜陀耶再难抵挡。1569年缅甸大王莽应龙攻克阿瑜陀耶,灭暹罗。

    老挝与暹罗是姻亲,同为反抗缅族的盟国。1574年,缅军克万象,灭老挝。

    当时的缅甸俨然中南半岛霸主之姿,但泰族毕竟人口多,缅军占领泰族三国首都,却无法直接统治,只能分封泰族贵族。

    于是纳黎萱王、塞塔提腊的儿子诺蒙亲王相继复国成功,并向缅甸发起复仇之战。

    不久后缅甸又开始反扑,重新占领清迈并对琅勃拉邦声称拥有主权。

    清迈国王是缅王后裔,依然站在缅甸那边,坚决抵抗来自暹罗的军队。

    清迈保持独立,意味着暹罗始终无法关上北门,阿瑜陀耶视清迈为眼中钉。

    老挝苏里亚旺萨王是塞塔提腊王妹妹的后代,他很愿意收回祖辈的领土。

    于是联邦、暹罗、老挝三国同盟秘密议定书将目标指向清迈王国。缅甸派使臣质问三国同盟目的何在,

    三国约定,暹罗为出兵主力,灭清迈后,都城清迈、南奔、南邦、帕府归暹罗。

    难府、帕尧府归老挝。

    清莱府由联邦租借,老挝和暹罗拥有共同宗主权。

    联邦陆军正处于整训中,这次不会直接出兵帮暹罗灭国,只是向暹罗提供出兵的武器弹药,向老挝提供武器弹药及雇佣兵。

    想到远在云南的沈炎,蔡元定明白了他要做什么。

第23章 西南季风

    东非莫桑比克南部。

    长达35公里的沙洲深入印度洋,与非洲大陆环抱出一片广阔的海湾。

    海湾根部,马普托城伫立在马普托河口(圣埃斯皮里图河)左岸。沙洲和内河让这里成为难得的天然良港。

    马萨达堡和大卫堡两座四角星堡夹马普托河口而守,正值季风转换期,堡顶的拉古萨共和国国旗与大卫星旗飘荡的方向不停在变。

    洋楼和高脚木屋自马萨达堡向西面北面伸展,形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

    城市中心是一座四方形的犹太会堂,四处散布着基督教堂,带穹顶的清真寺,飞檐斗拱琉璃瓦顶的天妃庙,不同的宗教这里和谐而处。

    马普托城约有2万居民,一半是犹太人,剩下主要是本地的斯瓦希里人和南非的霍屯督人。

    少数天主教和新教徒是雇佣兵,商人和航海冒险者。

    城外有服从马普托统治的2万霍屯督人,斯瓦西里、黑人农奴,在种植园中为这座城市提供给养,农作物以玉米、土豆和番薯为主。

    马普托生活必需品大多不能自给,必须依靠进口。

    海边风景如画,蓝天白云,碧海银滩。沙滩上有许多本地特有树种,树下的沙石被海水不停冲击不停卷走,裸露出苍劲有力、奇形怪状的根,这些根坚强地伸入沙土将沙紧紧抓住,维持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只这些古老的树根便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朝阳映红海面,数百斯瓦西里人向着麦加方向跪拜,虔诚祷告,统治这座城市的犹太人并未制止。

    马普托是拉古萨共和国的殖民地,实际上却是一个犹太共和国。

    大商人组成执政评议会,小商人成为市议员,欧洲犹太人构成城市中上层阶级,埃塞俄比亚犹太人构成中下层阶级。

    斯瓦西里自由人、来自南非的霍屯督人,地位更低的农奴构成底层。

    军队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犹太人城市卫队,另一部分是来自欧洲的雇佣军。

    马普托没有海军,但他们有盖伦武装商船,也是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

    葡萄牙东非殖民地被阿曼人席卷,这个可怜的弱国从波斯湾一路溃败到坦桑尼亚,丧失自曼努埃尔一世以来在印度洋西部沿海大部分扩张成果。

    葡萄牙人暂时在蒙巴萨的耶稣堡挡住阿曼人,非常勉强,坦桑尼亚依然摇摇欲坠。

    马普托与阿曼之间差了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目前看,撒拉逊人离犹太人还有段距离。

    当年,荷兰疑惑地看着这个新起的殖民地,犹太人向荷兰人保证,除非荷兰人允许,否则不掺合印度、东印度欧洲贸易,犹太商船满足于印度洋圈内贸易,荷兰放过这座东非小城。

    马普托气候宜人,一年中除去最热的几天,四季如春。年降雨量800毫米处于很合适的范围,可以进行农业生产,又不会太湿导致疾病流行。

    犹太人小心地在大国缝隙中生存,一步步发展。城市武备、造船器材依赖于从联邦进口,在联邦投资的种植园、工厂、债券转化为马普托城的堡垒、大炮和士兵。

    马普托在内陆发现了金矿和钻石,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涌入这座属于他们自己的城市。

    到1659年,马普陀在东非已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此时即便荷兰再想进攻也得核算一下成本收益是否划算。

    联邦商船很少涉足印度洋,保持密切来往的城市只有马普托和印度奎隆。

    商人将象牙、黄金、钻石、黑奴输入联邦和印度,带回粮食、布匹、印度女人和包括军火在内的工业制成品。

    联邦与马普托有关于军事合作的密约,因为目前的国际环境比较微妙,没到公开的时候。

    马普托河右岸,有一座悬挂同盟星鸟旗的大型联邦商馆。商馆有围墙,四角有圆形塔楼,外有壕沟。内有仓库、军营,这是一座设防商馆。

    联邦非洲公司有2艘双桅纵帆船,2艘三桅东印度大商船常驻马普托港,总代表斯卡菲尔德手下,约有100名士兵和600人在这里的社区生活。

    原本按计划,斯卡菲尔德应该带着手下在马约特岛新建一座殖民地,但经过实地对比科摩罗群岛和马普托的环境,考虑到联邦不可能在非洲殖民地投入太多资源,斯卡菲尔德把基地搬到马普托河右岸。金矿与钻石证明他的选择没错。

    士兵负责商馆安全,华人雇佣兵、商人与马普托骑兵一起,进入内陆捕捉霍屯督人与黑人,送到金矿、钻石矿和种植园,捕猎大象获取象牙。

    潘浩腰挂联邦制式骑兵刀,头戴宽沿平毡帽,一身黑色风衣,行走在马普托的商业街上。

    街道两侧是东西方混合式的建筑,有中国的黑瓦白墙雕栏画栋,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半圆拱券,街上熙熙攘攘,不同肤色的商人与消费者讨价还价,充满活力。

    作为一座东西方汇聚的海上贸易城市,在马普托可以买到中国丝绸,日本刀,西班牙火枪,法国直剑,意大利玻璃,波斯绒毯,和许许多多其他货物。

    奴隶市场充斥着高鼻深目,碧绿眼眸的波斯女奴、阿拉伯女奴,皮肤如黑色绸缎般光滑的东非女,甚至有来自遥远北方,肤白貌美的罗斯女,那是土耳其人的杰作。

    潘浩在东非公司服役近5年,积累下不少身家,他没想着带钱回国,打算在非洲花光了事。

    城中的商业街潘浩常来,熟人不少,一路用西班牙语打着招呼。在非洲混的时间长了,日常西班牙语会得七七八八。

    转了半天,潘浩没买到中意的东西。家里已有个波斯女人了,要不咬咬牙再买个罗斯女人回去?潘浩摸了摸荷包,罗斯女是奢侈品,囊中的银币不太够。

    潘浩在犹豫是不是回去找公司借一点钱。他在后江府有产业,世人都知道那里的蛮荒之地如今发展得挺不错,是个铁饭碗,老板应该会借的。

    潘浩快要做出决定时,目光被路边一座盔甲店铺吸引。潘浩走进盔甲店,内里散发着淡淡的漆味,应当刚开不久,难怪没见过。

    墙上挂着银光闪闪的胸甲,半身甲,也不乏波斯和土耳其风格的盔甲。

    如果是来非洲以前,潘浩一定会被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铠甲晃花眼,可他的眼界早已今非昔比。

    都是些普通货色,潘浩心道。

    走着走着,潘浩眼前一亮。

    一具全身甲吸引了他的注意,铠甲上的开槽线条圆润,造型优美贴身,胸甲、胸板和腹甲用铆钉连接,腹甲下有链甲裙,左肩甲大,右肩甲小,最上是带护颈的武装盔。

    传说中的米兰甲。

    潘浩的呼吸变得急促,手指米兰甲,“老板,这个卖多少钱?”

    “20英镑,先生。”

    70两银子,潘浩有些肉痛,这相当于他一年的基本薪水。

    “我买了!”

    “先生,你确定吗?”

    “你几个意思?”

    “啊,先生请不要误会。看着装,我猜测你是一位战士。这种全身板甲并不适合现在的战场,如果你需要防具,我建议买半身甲或是干脆一块厚胸甲。”

    潘浩冷哼一声,他当然知道胸甲更实用而且更便宜,但这挡不住他喜欢全身甲。不过店老板提醒是好心,潘浩也没生气。

    “老板,你不用管我买了干嘛,我就问你卖不卖?”

    “当然卖。”

    潘浩掏出身上几乎所有的银币,“找个人帮我把盔甲背回去。”

    “没问题,我们送货上门。”

    潘浩带着全身甲渡过马普托河,沿着河边林荫大道回到商馆。

    南洋有许多像潘浩一样的明军残兵,他们无法忍受枯燥的种地生活,纷纷将分到的土地入股到农业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本人则在各个殖民公司中应募,成为雇佣兵。

    不出意外,潘浩被同事嘲笑花大钱买了头白象,潘浩则回敬土鳖们没有欣赏品味。

    回宿舍与波斯爱姬欢乐一番,潘浩神清气爽,当夜在酒吧一醉方休。

    4月下旬,印度洋季风稳定。

    东非号、南非号2艘平甲板快速商船离开马普托,乘西南季风航向印度。

    蓝天碧海下,潘浩拥着女人,回望非洲,这里的冒险生涯正离他远去。

    服役期行将结束,非洲生活很好,但潘浩不打算与公司续约,他要换个地方,寻找新的冒险。

    万里之外,同样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的彩云之南。

    西营管辖下的云南原本是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乐土。

    八旗、绿营兵和南明溃军扫过,云南斗米2两。

    各路军队奸淫掳掠,百姓母食其女,子弃其父,惨不忍言,青壮被掳掠为奴,老弱残废被捉拿吊拷烧烙,勒要窖粮窖银,房地为之翻尽,庐舍为之焚拆。

    永昌战区(保山)尤其惨,军民伏尸百里。

    怒江两岸高山峡谷,云遮雾罩,江水奔腾南下,水流湍急。

    江右岸,高黎贡山峰峦起伏,气势雄伟,哪怕在300多年后,这里也是中国交通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腾冲卫外围,南甸宣抚司。

    沈炎骑马走进明军大营。他左手缠着纱布,血染征袍,胸甲上布满刀痕箭瘢,早已失去往日的光泽。

    营中士卒三三两两席地而坐,很多人都带着伤,冷兵器在历次战斗中多有破损,有些兵沉默地磨刀。

    军中缺营帐、缺武器,火药几乎用尽,粮食储备下降到危险程度。

    士卒尚有战心,可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却已经很低了。

    明军撤出昆明,永历帝不允许焚烧粮仓,将数万大军一年之食丢给鞑靼人。

    仁慈的永历皇帝确实拯救了数十万云南百姓的生命,但也让鞑靼人有能力一路追击,明军毫无喘息之机,一路溃败,原本很有实力的军队在撤退中垮掉了。

    不应该是这样的。

    磨盘山一战是沈炎见过的最血腥的会战,西营统御下的明军也是沈炎见过战斗力最强的明军,只要有补给,他们恢复后依然是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定国无粮,明军不得不分散各地就食,他又派出战斗力最强的靳统武护卫皇帝。

    在天险高黎贡山,定国只集结到6000兵。就这6000兵打死了固山额真沙里布在内的十余位八旗中高级将领,差一点就赢了。

    差一点。

    磨盘山战败,吴三桂追击相当有力。定国只能领千余残兵南下孟定御夷府,留吴三省在南甸收集溃军和家属,定国甚至连自己的妻子也不及携带。

    沈炎与郑藩使臣徐孚远随吴三省行动。

    吴三省初始只有100多兵,沈炎的60骑起到关键作用,吴三省逐步收拢700余溃卒,千余家属,包括定国妻子也在军中,军势稍振。

    沈炎用这700兵在南甸制止了一次兵变,斩杀大学士张良臣,扣下副总兵孙崇雅,收编南甸溃军,得官157名,士兵2000人,家属1800人。

    此后吴三省又与在澜沧江、怒江之间顺宁府屯驻的马进忠儿子马自德建立联系,制止另一次投降事件。马自德有官兵家属两千人,马千匹。

    西营马步兵比例高得惊人,有些部队几乎达到1人1马的程度。

    沈炎甩镫下马。

    徐孚远迎上来道:“若晦,办成了吗?”

    “是,廖鱼已死,其部605兵,400多家属,150匹马我都带回来了。”

    “有粮吗?”

    沈炎摇头,“没有。”

    徐孚远长叹一声,“是了,连鞑子都撤兵回昆明就粮,滇西怎么可能还有粮?”

    同为外藩使臣,历经万水千山始抵昆明,却撞见一片混乱中的滇京撤退,徐孚远和沈炎都被困在其中,两人越走越近。

    吴三省从后营走出来

    后营集中了仅剩的营帐,交给眷属使用。兵将除了伤员,包括吴三省在内,都只能睡露天。

    吴三省看到沈炎身上新增的伤口,躬身行礼,“三省恨不能身替将军受此伤。”

    “小伤,都督言重了。”

    徐孚远也道:“吴都重任在肩,须臾不得离开大营,外面的事就交给沈将军吧。”

    吴三省,“多亏有二位相助,我才能收集到这么多官兵。”

    沈炎在亲兵帮助下解开胸甲,“加上廖鱼的人,我们有4200兵,2000匹马,4500家属。”

    徐孚远:“可粮食即便省着吃也只能坚持20天,我们得尽快决定下一步行止。”

    向东反攻首先排除。

    明军西撤和鞑靼人追击在东面扫了两遍,怒江对岸保山百姓遍地饿殍,即便鞑军全部撤回昆明,任何反攻计划也都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沈炎:“晋王有消息吗?”

    吴三省摇头,“我们有其他所有人的消息,就是没有晋王的。”

    徐孚远:“晋王不在孟连了?”

    “不在,晋王走时带走当地全部粮食,他的行踪隐藏很好,当地人也不知晋王去了哪里。”

    “会不会去了缅甸?”

    “正月底,巩殿下(白文选)自镇南州翻悬崖峭壁撤到陇川,二月下旬从木邦进缅甸。四月,高文贵、吴子圣过铜铁关,沿天子入缅的道路把沿线扫荡了一遍,滇西入缅就这两条路,都没有晋王的消息。”

    各路明军纷纷入缅不止是为了迎永历帝,更是为了在缅甸收粮。

    “晋王兵少,不会有危险吧?”

    “靳统武2000兵在孟连与晋王会和,有3000兵在,晋王不会有事。”

    徐孚远:“其实我们也没什么好选的。向西走直至边界的粮食已被高文贵、吴子圣收光。西北则是怒江大峡谷,路途崎岖,更要翻越雪山,马保刘镇国在丽江降了,我们更不能去。”

    沈炎:“只能向南,去找晋王。”

    “路上断粮怎么办?”

    沈炎看着自己的坐骑,“杀马。”

第24章 湄公河上的老铁

    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学员毕业典礼结束。

    学院宿舍,祖籍嘉兴的骑兵科学员薛诚举起镜子,仔细端详崭新的肩章,他现在已是一名陆军骑兵少尉。

    薛诚打开多年前元首赠送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4年学院生涯的心得体会,那是薛诚的心血付出。

    薛诚轻轻抚摸扉页上的字迹。

    “我去疾亦是好男儿,今死甚奇事,烦许大做作。”

    乙酉年,父亲薛去疾在南京就义前对鞑靼招降官员说的最后一句话。

    当年守序从战场救回的孩子已长大成人。

    薛去疾合上笔记本,在心中默念道,“父亲,我也会做个像你一样的好男儿。”

    打包行囊,戴上军帽,薛诚最后看了一眼生活4年的宿舍,推门而出。

    骑步炮工辎测绘各科学员陆续离开学院,向各自部队报道。

    兴平伯高元爵等在操场上,看见薛诚,连忙迎出来。

    “诚子,你分配到哪支部队?”

    “我们之前实习的单位,第1胸甲骑兵团,你呢?”

    第1胸甲骑兵团是联邦陆军最贵族,也是最讨女士欢心的部队。

    高元爵的表情仿佛就像泄气的皮球,“我没有部队,上面让我回去继承领地。”

    薛诚面带微笑,“是啊,伯爵阁下,你有一个县那么大的直属领地,真让人羡慕。”

    “可我宁愿像你一样在胸甲骑兵团当个少尉。”

    “你是怕回去被令堂管着吧?别开玩笑了,你回领地,说不定能自己组织一个营。”

    “那除非爆发与鞑靼人的全面战争,否则没可能的,我可不想回后江整天和泥巴打交道。”

    薛诚一听,也是,他在台北也有一片不小的庄园,如果让薛诚四年军校生涯后再回乡下,他肯定也不愿意。

    陆军士官学院的学员在分科上是有所倾斜的。

    入读骑兵科必须有家产支撑,骑兵军官几乎全是贵族出身。

    炮兵科学员出身更多是工厂主和中产阶级,与海军军官类似,以受过良好教育的城市居民为主。

    步兵科来者不限了,有不少农家子弟和挑选出来的士兵。

    在骑兵科眼里,炮兵科可以交往,步兵科得具体分人,测绘科是群书呆子,而工兵辎重科最受歧视。

    在步兵科眼里,只有步兵是好汉,骑兵科是群到处把妹,整天开屏的孔。炮兵科过于神秘,学的东西不知所谓,对其他科观感与骑兵科雷同。

    炮兵科则表示我也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