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不承认,一说起周先生,你脸都红了。”马琰取笑道。

    马珏白了妹妹一眼:“你才多大年纪?就知道乱想。”

    “嘻嘻,有人被我说中心事了,”马琰笑道,“不过嘛,周先生还真的很优秀,又英俊,又有才华,可惜他已经结婚了。唉,君生我未生,恨不相逢未嫁时啊。”

    “什么乱七八糟的,懒得理你。”马珏说完就走。

372【留学生】

    7月15日。

    首批考取“周赫煊留学基金”的留学生,即将在上海码头登船。前一批是留欧生,人数占了大概四分之三,大部分都是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后一批则前往美国,两拨人都是今天上午登船。

    这些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年龄最大的足足35岁。

    说实话,周赫煊提供的留学经费很少,即便不是勤工俭学生,也必须靠家里资助,或者是自己打工来维持留学生活。

    但这属于常态,丝毫不能减弱他们的留学热情。民国时期,经常有人借几百块钱,就敢大着胆子出国去欧洲、去美国。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公派留学生闹着要罢课回国,他们向南京政府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麻烦给点钱,好买回国的船票。

    童第周提着个大箱子,默默站在队伍当中。他所担任助教的班级,一共有28人报名考试,结果只有他和另一个学生考上,而且两人都只能留法勤工俭学。

    留学生虽然排着队列,但并不整齐,歪七八钮的站在码头上,所带的随身行李也五花八门。

    他们旁边那个队伍就要威武得多,虽然只有寥寥几人,但一个个身姿笔挺。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行李,呈现出肃杀威严的气息公派留德的黄埔军校生(国党党部拨款)。

    突然,一个留学生高喊:“周先生和蔡先生来了!”

    众人齐齐望去,就连那些黄埔军校生都好奇地朝那边看。

    蔡元培和周赫煊并肩走来,有说有笑,也不知道在聊些什么。等来到留学生队伍前,蔡元培道:“明诚,给大家讲几句吧。”

    周赫煊看着那一个个衣着寒酸、却又朝气蓬勃的学生,感慨道:“我没什么好说的,诸位都是中国的未来,希望你们到了国外以后,一要刻苦学习,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二要维护国家名誉,不能干偷鸡摸狗,违法乱纪的事情。国家现在很困难,我个人也能力有限,所以资助的留学款不多,你们辛苦了。”

    “不辛苦!”

    “周先生的钱可掏得不少,我们很感激。”

    “只要有一张船票就行。”

    “……”

    留学生们纷纷回应,他们说的是真心话,真的只要一张船票即可。特别是法国,许多类型的学校免收学费,靠勤工俭学完全能够维持学业,这也是20年代留法学生众多的主要原因。

    至于周赫煊每年捐款16万大洋资助留学,说起来很好可笑,他比中央政府出的钱还多。

    我们来看看今年中国的公派留学生拨款,驻日留学生监督处(留日)47600元,一般留学经费(留欧美)33996元,加起来居然还不满10万元(黄埔军校生的留学经费未计入其中)。

    这就是整个中国一年的公派留学经费,政府打仗动辄几千万军费,随便抠点出来都能资助多少留学生啊!

    倒是清华大学最牛气,虽然美国留学庚款已经用尽,但美国庚款总额是还有剩余的。清华校长罗家伦做了一件大好事,他成功使得美国庚款不再走外交部,而是直接打入清华大学的账户。

    这些钱如果继续被外交部把持,鬼才知道会被挪用来干什么,甚至被某些人中饱私囊都有可能。

    去年清华大学的留学经费是0元,而今年直接获得庚款后,清华留学经费是多少呢?

    695060元!

    接近70万大洋啊!

    清华大学一所学校的留学经费开支,就是政府拨款的7倍多,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经费如此充足,留学生的待遇自然更好,根本不用再打工就能完成学业。因此全国最优秀的学生,都跑去申请清华留学经费了,申请“周赫煊留学基金”的属于稍弱的那批。

    不过清华大学优先考虑自己学校的学生,而且都是保送名额,外校学生能够申请到的属于凤毛麟角。

    周赫煊和蔡元培各自讲话后,周赫煊过去和学生们逐一握手,他不停地说道:“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学生谨记!”留学生们面色凝重而激动。

    握手完毕,周赫煊又走向旁边那几个公派黄埔军校生,笑道:“诸位长官,我也来为你们送送行。”

    “不敢,”一个军校生踏前两步,恭敬的向周赫煊敬军礼,“在下陈介生,黄埔四期步科,见过周先生。”

    “你好,希望你能在德国学业有成,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周赫煊说道。

    陈介生跺脚立正:“不敢有一日倦怠!”

    这个陈介生可不简单,他乃是国党四川党务指导委员,相当于国党的四川省委常委。可惜四川军阀众多,听调不听宣,他这个省常委没多大实权。

    陈介生显然很受常凯申重用,这次去德国攻读经济学、统计学和国际公法,后来成为复兴社(蓝衣社前身之一)柏林分社的负责人。归国后成为国党中央党部教育处处长,在复兴社、三青团和中统都身居要职,属于民国“锦衣卫”系统里的实权人物。

    能被公派留学的黄埔军校生,属于国党重点培养对象,没一个是吃素的。

    这不,周赫煊第二个握手的叫俞大维,这人并非黄埔军校毕业,但却是哈佛博士,陈寅恪的表弟,曾国藩的外曾孙。他这次是去德国读军校的,还担任中央军商务专员,负责向德国采购军事装备。

    “周先生好,我经常拜读你的《菊与刀》。”俞大维就要随意得多,言行举止不像陈介生那么刻板。

    “俞兄你好,以后有空多多交流。”周赫煊笑道。

    抗战期间,俞大维是管**兵器装备的,后来还牵头研发原子弹,并派多位科学家赴美学习(其中包括华罗庚、李政道、朱光亚)。只是国党没那么多钱来搞科研,俞大维的原子弹计划只能搁浅,倒是为新中国造原子弹贡献了人才。被他派去美国学习的朱光亚,就获得了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周赫煊把留学生们都送上船,才打开那份留学基金名单。这些人他大都不认识,但也有几个比较熟悉的,除了童第周外,还有一个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叫聂耳。

373【批发字画】

    蔡元培筹建的中央研究院,总部虽然设在南京,但包括物理研究所在内的多个研究机构,都设在上海,因此蔡元培常住上海方便工作。

    把留学生们送走后,蔡元培又邀请周赫煊去各大研究所参观,并邀请周赫煊加入历史语言研究所。

    在整个中央研究院里边,就数历史语言研究所最为奇葩,居然设在北平静心斋(后世北海公园内)。历史所所长为傅斯年,研究员包括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罗常培、董作宾、李芳桂等人,研究内容以中国历史为主,也涉及人类学的研究。

    当初周赫煊参与的龙山文化考古活动,里面的蛋壳陶、玉器、石器等文物,如今都已经搬到中研院的历史所进行深入研究。

    周赫煊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笑道:“孑民先生,我已经加入北平研究院的历史所了啊,而且还是副所长。”

    “不碍事的,又没谁规定只能加入一个研究所,”蔡元培拉拢道,“只要明诚来中央研究院,同样可以担任历史所副所长。而且我们的历史所设在北平,离明诚你住的地方也很近。”

    周赫煊仍旧不做回答,说道:“孑民先生,中央教育部对北大是个什么态度?北大的师生常常跟我反映情况,说他们已经难以支撑了,希望教育部能够安排校长。”

    蔡元培听明白了周赫煊话里的意思,让他加入中研院历史所可以,但必须让教育部任命北大校长以做交易。蔡元培摇头叹息道:“北大学生闹得太离谱了,驱逐校长、自行复校,这些举动让中央教育部非常震怒。静江、稚晖他们早就拍桌子放下狠话,说要好好的杀一杀北大学生的气焰,让他们知道厉害!”

    “知道厉害?”周赫煊哈哈大笑,随即怒道,“教育乃国家百年大计,可以当成赌气的儿戏吗?学生们不懂事,难道他张静江、吴稚辉一把年纪了也不懂事?简直莫名其妙!闹事的学生,该处理处理,北大的校务,该管理管理,任命校长,拨发经费,这才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难道这点最基本的道理,整个教育部就没人能想明白?”

    “咳,”蔡元培尴尬地咳嗽两声,“我会跟教育部沟通,争取在新学期开学前任命校长。”

    周赫煊道:“我看兆贤先生(蒋梦麟)就很合适,他做了北大好几年代理校长,跟北大师生有感情,也熟悉北大校务,而且在教育部人缘也不错,可以协调各方矛盾。”

    蔡元培点头说:“兆贤确实是最佳人选,但他目前在浙江高级中学当校长(浙工商前身),恐怕是走不开。”

    “浙高的校长谁都可以当,北大却比较难搞。谁轻谁重,孑民先生应该分得清。”周赫煊道。

    蔡元培苦笑说:“那好吧,我明天就跑一趟南京,说服教育部任命兆贤做北大校长。”

    如果周赫煊不插手过问,蒋梦麟直到年底才被任命为北大校长(教育部派系斗争太恶劣,常凯申都看不下去了,亲自任命的)。北大的校长职务空缺整整一年半,期间没有任何教育拨款,北大能撑那么久也实在难得。

    周赫煊投桃报李,说道:“既然如此,不管成与不成,我都答应加入中研院历史所当副所长。”

    “那就这么说定了!”蔡元培笑道。

    ……

    南京,憩庐。

    这栋常凯申的官邸,是半年前才建好的,以前常凯申住在三元巷口(很多资料显示住在中山东路,其实并不准确)。

    首任南京市长刘纪文上任后,立即大刀阔斧的进行城市建设。他要修一条主干道(中山大道),很多房子都要拆,于是不少人借机抬高房价。刘纪文得知情况后,勒令所有政府官员不得在南京购置房产,因此得罪了许多人。

    常凯申在南京三元巷的官邸,也是两年前修路时,被刘纪文给拆迁掉的。

    憩庐是座二层西式洋楼,外墙为红色,坐南朝北。旁边就是中央军校(黄埔军校已经停办),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军校的部队和学生可以迅速支援。

    客厅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和常凯申的大幅合照。照片中,孙中山穿着中山服端坐,常凯申一身戎装,佩戴长剑,立于孙中山身后。照片上方是孙中山的手书横条: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此刻,常凯申、张静江和蔡元培,正坐在客厅里喝咖啡,这咖啡是宋美龄亲手磨制的。

    常凯申端着咖啡杯,搅动勺子道:“岳军(张群)来电说,张学良的态度模棱两可,一直含糊其辞。石曾先生也给我密电,说张学良很重视周赫煊的意见,想要说服张学良,必先说服周赫煊。”

    “周赫煊对张学良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张静江惊讶道,他对此是不相信的。

    常凯申点头道:“有这个可能,子增先生(吴铁城)也在电报里说,张学良的几位副官多次提起周赫煊,并言此人料事如神。当初的中东路事件,周赫煊给张学良写了一封长信,把局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东北军被苏联打败后,张学良也常常感叹,后悔没有听周赫煊的建议。”

    蔡元培同样很吃惊:“我一直以为,明诚只是个学者,没想到如此受张学良重视。”

    如今的战事对中央军不利,冯玉祥的西北军实在太猛了。孙良诚、吉鸿昌联手把陈诚的精锐主力打得节节败退,中央军几度被包围,死伤惨重,若非陈诚部装备优良,机枪火力炽盛,估计连突围都做不到,只能是被全歼的下场。

    西北军虽猛,奈何遇到猪队友,两翼的晋军前进迟缓,根本不能配合进攻。

    当孙良诚、吉鸿昌乘胜追击时,前敌总指挥鹿钟麟要求晋军配合,副总司令徐永昌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军队你还不知道吗?叫他们守在一个地方,倒是有些办法。要是叫他们一往直前的进攻,那就不能和西北军相比了。”

    冯玉祥也是无奈啊,他的手下个个能打,部队战斗力远超晋军。却不得不尊阎锡山为盟主,带着阎锡山手下的糟糕军队一起打仗,关键时候还特么带不动。

    就在五月底的时候,西北军猛将郑大章率骑兵夜袭归德机场,烧毁飞机十二架,俘虏机师和地勤人员五十余名,完成任务后安然撤走。郑大章当时不知道常凯申就在附近车站,否则他把常凯申也一起俘虏了,剩下的都不叫个事儿。

    常凯申差点被吓尿,连忙撤回前线总司令部,在战事陷入僵局后又回到南京,因为南京这边有人在秘密搞事。

    西北军不仅在山东战果辉煌,在河南同样所向披靡。可惜冯玉祥战略指挥失误,不顾手下将领乘胜追击,把中央军杂牌部队赶出武胜关的计划。反而调集军队去攻打河南的中央军精锐,结果一时间又打不下来,白白丧失了先机,使得河南战局进入僵持阶段。

    常凯申对此是焦头烂额,一边派人联络冯阎联军各部将领,想要用银弹收买策反,一边又派人怀揣巨款前往东北找张学良帮忙。

    张学良如今就在北戴河避暑,门槛都被人踏破了,不仅常凯申派人过去,冯玉祥、阎锡山也在派人联络,都想把张学良争取到自己这边。

    常凯申的使节团阵容强大,包括李石曾、方本仁、吴铁城、张群等重要人物,不仅游说张学良,还在收买张学良部下的将领和副官。

    张学良走到哪儿,跟他私交甚密的张群、吴铁城、方本仁就追到哪儿,死活要跟张学良打麻将。

    每次张学良都强调打的是“卫生麻将”,不谈国事。张群几个却嘻嘻哈哈打起了“政治麻将”,出一张九万,就说这是蒋总司令给你的,再出个一饼,就说这是阎锡山给你的,画饼充饥嘛。

    甚至常凯申还派人把委任状和大印送去,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却一直不肯做确切答复。

    张群、吴铁城等人,从张学良的副官口中得知,张学良非常重视周赫煊的建议,立即拍电报回来,希望常凯申派人去联络周赫煊。

    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次谈话。

    蔡元培评价道:“周赫煊此人,属于爱国主义者。他一年捐16万元资助留学生,显然是不缺钱的,想要说服他,就必须从国家、民族大义方面下手。他如今就在上海,还让我说服教育部,尽快委任北大校长。”

    常凯申点头道:“北大校长的事情答应他,国家民族大义我们也占着,我们是中央政府嘛。孑民先生,这事就要拜托你了。虽然他不缺钱,但读书人总是好名的,可以给他嘉奖表彰。另外,他还有什么个人喜好?”

    “他喜欢收集名人字画,不是古董字画,而是当世的名人字画,”蔡元培好笑道,“连我都被他纠缠着写了两副字。”

    常凯申笑道:“有喜好就好办,我马上写一副字,你给他带去。另外,再让南京和上海的名人,都写上一两副,越多越好,让他收藏个够。”

374【名人字画收割者】

    上海法租界,海格路,周公馆。

    蔡元培抱着一大捆卷轴,高兴地喊道:“明诚,快来看看,我给你带了好东西。”

    “什么好东西?”周赫煊慢悠悠地走到客厅。

    蔡元培把卷轴放在桌上,展开一幅说:“这是蒋总司令的亲笔手书。”

    周赫煊玩味地看着那幅字,只见上面写到

    明诚仁兄雅正

    通士达人,腹饱万言

    常凯申(中正印)

    “蒋总司令好字。”周赫煊笑道。

    常凯申的书法字如其人,写得中中正正,有柳公权、欧阳询的神韵。特点是顿挫分明,结体有度,骨力雄健,章法严谨,只可惜中规中矩,太过刻板,灵气不足。

    蔡元培又拿出一副字说:“这是组庵兄(谭延)写的。”

    谭延乃是南京政府的实权人物,北伐时期曾担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长,常凯申和宋美龄结婚也是他从中牵线。不过谭延两年前就患病了,现在已经基本不管事再过两个月就要病死。

    谭延写的是

    明诚先生正之

    为道敢言能日损,著书何似观心贤

    谭延(谭延印,组庵印)

    周赫煊捧着谭延的这幅字爱不释手:“组庵先生写得真好,不愧是民国四大书法家!”

    如果给常凯申的毛笔字打80分,那么谭延的字就能打95分。两相比较,高下立见,前者属于工艺品,后者则是艺术品。

    蔡元培又笑呵呵地说:“还有稚晖兄的。”

    吴稚晖也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写的是篆书

    明诚先生雅属

    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

    吴敬恒(稚晖印)

    周赫煊喜滋滋地把吴稚晖的书法也收起来,又把其他卷轴逐一打开,大都是国党要员和南京、上海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可惜里面没有于右任的字儿,于右任是汪兆铭那边的,跟常凯申尿不到一个壶里。

    “明诚,这些还符合心意吧?”蔡元培笑问。

    周赫煊挑挑眉,把书法卷轴又放回去:“无功不受禄,孑民先生你唱这出,让我胆战心惊啊!说吧,有什么事儿?”

    蔡元培道:“如今战乱四起,百姓苦不堪言,国家再遭劫难。蒋总司令立志统一中国,为黎铭谋福利,为华夏开太平……”

    “停停停,”周赫煊没等蔡元培说完,就打断道,“战乱也是中央挑起的,冯玉祥被软禁时,只要蒋总司令别那么贪心,根本没有这场中原大战,你就别往他脸上贴金了,有什么事直说吧。”

    蔡元培尴尬道:“蒋总司令希望周先生能够说服张汉卿,入关平息战乱,让国家早日得以太平。”

    “我只是一介书生,可没那么大面子。”周赫煊笑道。

    蔡元培说:“教育部已经决定,任命蒋兆贤为北大校长,八月底即可到北平赴任。”

    周赫煊反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是教育部应该做的啊。”

    蔡元培显然不是个好说客,有些理屈词穷,只能强调:“明诚,你也不想看到生灵涂炭吧,早一日结束战乱,老百姓也能早一日喘口气。”

    周赫煊死盯着蔡元培问:“那些人真的有为老百姓考虑过?”

    蔡元培硬着头皮说:“不管有没有为百姓考虑,但早点打完仗,肯定对百姓有好处。”

    周赫煊笑道:“现在好像是反蒋联军局势占优,想要早日结束战争,那也该帮阎锡山、冯玉祥他们啊。”

    蔡元培急道:“若是中央军失败,那中国可就完了,必然再次陷入军阀混战局面。到时候汪兆铭控制着政党,阎锡山、冯玉祥控制军队,各地大小军阀又要分赃。汪兆铭为了掌控政府大权,必然勾连李宗仁等军阀向阎锡山发难。如今冯玉祥的西北军战力强悍,在战场上出力最大,可反蒋联军的盟主却是阎锡山。到时候根本不用汪兆铭挑拨,冯玉祥都会生出异心,西北军和晋军冲突那是板上钉钉的事。这仗得打到什么年月?”

    “孑民先生,这些都是你的臆想,说不定中央军失败,蒋总司令下野后,新政府能够和平共处呢?”周赫煊笑道。

    “就汪兆铭的治国能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只会挑乱子,根本没有手段协调各方矛盾!”蔡元培疯狂贬低汪兆铭,接着又说,“西北军和晋军的矛盾难以解决,明诚你应该很清楚。冯玉祥在北伐时就出力甚多,所获甚少,受了大委屈。以阎锡山的老抠性格,他要是做了政府主席,必然也不会给冯玉祥太多好处,冯玉祥能忍吗?他的西北军,可是比阎锡山的晋军强悍得多!”

    周赫煊叹气道:“孑民先生,实话跟你说吧,我只是张汉卿的谋士,最后拿主意的仍是他自己。”

    蔡元培见周赫煊口风松动,立即喜道:“只要明诚能帮忙说服张汉卿即可。”

    周赫煊说:“仅凭一张嘴,是无法说服张汉卿的。你回去转告蒋总司令,他想获得东北军相助,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巨额军费支持,东北如今财政困难,没有钱是绝对无法开拨的;第二,中央军必须在山东或者河南战场取得一些胜利,东北才好配合,否则张汉卿不会贸然行事。”

    “我一定原话转告,告辞!”蔡元培拱手道。

    ……

    南京,憩庐。

    常凯申面带喜色地问:“周明诚真这么说?”

    蔡元培点头道:“确实如此。”

    “你能不能看出来,他说这话时有多少把握?”常凯申问。

    “他非常笃定,”蔡元培回忆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