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之文豪崛起-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辜守庸抹着眼泪,从父亲手里接过那本书,只见书名叫《枪炮、细菌与钢铁》,他立即翻开朗读起来:“前言辜先生的问题。对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各民族来说……”
辜鸿铭一直在发烧,脑袋昏昏沉沉。但此时此刻,却瞬间恢复了清明,他闭上眼睛,仔细聆听着儿子朗读,居然连续几个小时没有咳嗽。
辜守庸念得嗓子发干,看看外面的天色说:“父亲,先吃饭吧,我去帮你盛碗粥来。”
“嗯,去吧。咳咳咳咳……”
辜鸿铭再度大声咳嗽,咳起来没完没了,不时吐出几口带血丝的浓痰。
父子俩就这么一个听,一个读,有些关键地方还反复阅读。
整整三天过去,当辜守庸把书读完的时候,辜鸿铭突然嘶声大笑:“哈哈哈,好书,好书啊!咳咳……”
咳着咳着,突然就没了声息。
……
梁启超的身体同样不好,他患有尿毒症多年,一个月要往协和医院跑好几趟。
天津租界,后世的意大利风情街,有栋白色的小洋楼,梁启超给这栋楼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饮冰室。
梁启超已经辞去了清华的教授职务,因为他的身体撑不住,干脆退居天津安心养病,同时撰写这辈子最后的着作《辛稼轩年谱》。
又是一天早晨,梁启超乘火车前往北平,到协和医院例行检查后,优哉游哉地前往清华园见老朋友。
“任公,今天来得很早啊!”王国维抱拳笑道。
王国维本来去年就该跳水自杀的,可周赫煊的出现带来了变化。他儿子没有病死,儿媳没有被亲家接走,王国维更没有因此和亲家罗振玉彻底闹翻。
于是,他还好好活着,没有丝毫自杀的念头。
梁启超坐下饮茶道:“昨天我把明诚的新作读完了,颇有感悟啊。”
王国维摇头苦笑:“那本《枪炮、细菌与钢铁》比《大国崛起》还离奇,居然在讲人类社会的衍化,似史而非史,我是不甚明白的。”
“你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感兴趣,”梁启超笑着说,“明诚的专业论着,绝妙之处就在于高屋建瓴,站在云霄之上俯瞰大地。你我写的书,是管中窥豹,他的书则掌控全局。明诚之才华,当世罕见,不得不佩服。”
王国维摆手道:“反正我读得云山雾罩,里面各种外国名字,人名、地名、国名、族名……而且一个个又长得很,把头都给我看晕了。”
“哈哈哈,以前研究甲骨文的时候,也没见你头晕过,”梁启超笑着说,“明诚此书,我最欣赏的地方,就是他对于人类在欧亚大陆进化出的高度复杂文明,给出了一个从地理、生态、生产、医学,到制度、文化和技术的长链条来解释。而在书的最后一章,他分析预测了中国的未来。”
“哦?”王国维惊讶道,“我没看到最后,他写了些什么?”
梁启超道:“畅谈了中国未来的制度,一党专政、民主集中。他说中国太大,人口太多,经济、军事、科技和教育太过落后,中国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但集权不等于独裁,而是要有一个……怎么说呢,就像是明朝内阁那样的权利中心。”
王国维皱眉道:“为什么就不能是美国那样的多党共和制?”
梁启超道:“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的现状,说美国其实就是一种变形的寡头政治,政党再多也是为少数资本家服务。而中国如果实行多党制,必然争端不休,造成严重内耗。至于具体的论证,你自己看书去吧,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
“这样听起来,他似乎是在为南方的国党张目,不会引起张作霖的不满吧?”王国维担忧道。
“那倒还不至于,纯粹的学术观点而已,”梁启超笑道,“里面不仅有政体,还有经济方面的。他提出什么国家资本主义,说欧美的自由资本主义有严重漏洞,还说苏联的模式终将崩溃,两者各取精华才是最优选择……哈哈,反正通篇荒唐之言,就目前的情势来看,是绝难实现的。”
“这本书,恐怕会引起很大争议吧。”王国维说。
何止争议,《枪炮、细菌与钢铁》一出版,周赫煊就被无数学者喷得狗血淋头,原因就在关于中国未来的最后那章。(未完待续。。)
193【吸引火力】
北大出版社的发行能力比较糟糕,离开北平和天津,就得找外地书商做代理了。
《枪炮、细菌与钢铁》在江浙地区的发行业务,就是北新书局代理的,给了足足15%的代理发行费。
张嘉铸嘴里叼着雪茄,自己开着小轿车,风风火火地杀向二哥家。他如今也算是上海名人,跟周赫煊、徐申如一起做内衣生意,赚得是破满盆满。
唯一让张嘉铸不爽的是,现在的杂牌内衣遍地开花,抢占了南方过半的内衣市场。那些内衣品牌明摆着侵犯专利权,可官司根本没法打,只能通过行业公会,私底下协商解决。
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公会会长坐在中间,先批评山寨厂商不地道,然后又说张嘉铸不该做独门生意。最后双方各退一步,山寨厂商赔个两三千块,就此取得内衣非法生产权。
“叭叭!”
张嘉铸狂按着喇叭,对姗姗来迟的开门者说:“下次动作快点,我等了至少三分钟!”
佣人连忙赔笑:“八少爷,二少爷正好在家。不过今天他心情有些不好,你要注意一点。”
“知道了,”张嘉铸把车开到院子里停下,拿着一本书风风火火上楼,敲开书房大门道,“二哥,我给你弄来了一本好书,是讲人类社会和政治经济的。”
张君劢(名嘉森)正在写文章,他头也不抬地说:“老八来啦?快坐。”
“这是好东西,你肯定喜欢。”张嘉铸把《枪炮、细菌与钢铁》拿出来,献宝似的放在书桌上。
张君劢笑道:“你能读什么好书?整天就是新月社风花雪月那套。”
“嘿,这真是好书,我朋友写的,专门推荐给你。”张嘉铸说。
张家的几个兄弟很矛盾,徐志摩跟他们的妹妹离婚,老八张嘉铸却整天和徐志摩厮混。而老三张公权,此时乃是常校长的钱袋子,整天忙着帮北伐军筹集军费。老二张君劢则专门和常校长唱反调,还创办了一份《新路》杂志痛骂国党。
常校长如今还要仰仗张公权的中国银行筹钱,所以对张君劢睁只眼闭只眼。可此人实在骂得太狠,明年就要遭到国党绑架,最后虽然被释放,但不得不远走德国避难。
就说张君劢自己,也是思想极为矛盾的一个人。
史上,“苏维埃”这个词语,就是张君劢首先翻译来中国的,但他却坚决反对**,同时也反对国党,对两边同时大加斥责。到后来,他又追求西方的民主,甚至起草了《中华民国宪法》,被称为民国宪法之父。但他骨子里却是保守主义者,晚年被誉为新儒学宗师。
这是一个追求社会主义,倡导民主政治,反对**,恪行保守主义,推崇民族主义的纯粹爱国主义者。
此时的张君劢正清闲在家,每天啥事没有,偶尔写点文章骂骂国党,日子过得潇洒快活。他也不管八弟,拿到书就翻开看起来,看完前几章忍不住拍手赞叹。
一连读了好几天,当张君劢看到最后一章时,终于皱起了眉头。
“荒唐,实在是荒唐!什么一党专政、民主集中,我看就是在宣传独裁思想!”
张君劢愤慨地说,周赫煊的那些政治观点,跟他完全相反。
张君劢耐着性子继续往下读,脸色渐渐多云转晴,甚至露出惊诧的神色,随即哈哈大笑:“周先生真吾知己也!”
30年代的时候,张君劢无限崇拜宪法。在他看来,只要有一部完善的宪法,并且严格地遵守它,通过多党民主的互相牵制和促进,就能把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但现在还是20年代,张君劢尚属于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者。他目睹了欧洲底层人民的困苦,认为欧美现有的制度必将崩溃,想要避免社会革命(苏联)的发生,只有进行社会改革,实行社会主义。
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三:“第一,土地和生产机关共有,第二,公共管理;第三,以利益分配于公众。”
他还说,今日的中国工业未兴,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才能平稳健康发展,从而避免阶级斗争。特别是矿藏、军火、电力等等产业,应该由国家来管理,避免资本家逐利而影响国计民生。
这些理论,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此君简直就像是穿越过来的。
可惜再过几年,张君劢就放弃了社会主义思想,转而追求自由民主宪政。
张君劢读着《枪炮、细菌与钢铁》的最后一章,越看越是兴奋。除了“一党专政、民主集中”的观点不同,剩下的思想内容都跟他不谋而合,瞬间就把周赫煊引为知己。
像张君劢这种社会主义者,在中国实属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追求民主宪政。
鲁迅就在报纸上毫无顾忌地讽刺周赫煊:“近日拜读周先生《枪炮、细菌与钢铁》一书,前面30万字,令我钦佩之至,实属当世杰作。可最后两万字,却将周先生的政治嘴脸暴露无遗……这是个骨子里的独裁分子,他是替当权者说话的!”
不止鲁迅,很多民主人士都在喷周赫煊,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这些人劝周赫煊把最后两万字删掉重新出版,说没有这么个狗屎一般的结尾,《枪炮、细菌与钢铁》还不失为一本好书。
张君劢瞬间化身斗士,主动帮周赫煊打笔仗。他也不继续骂国党了,以一敌百跟民主人士战起来,大肆宣扬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
南方报纸论战再起,这是一场社会主义与民主宪政的争论,最终导致两个结果:
第一,《枪炮、细菌与钢铁》被广大知识分子熟知,从而销量大增;
第二,民主人士被成功转移注意力,不再找周赫煊的麻烦,而是逮着张君劢狂怼。
张君劢毫无所惧,反正他是富家公子,整天闲着没事干,对每一篇骂他的文章都逐条反驳。人家战得欢快着呢,精神头十足,连饭都要多吃两碗。
(未完待续。。)
194【南开】
南方的骂战稀里煳涂,先是鲁迅骂周赫煊,接着郭沫若骂鲁迅,然后郭、鲁二人对骂。
张君劢杀出来帮周赫煊说话,宣传他的社会主义理论,郭沫若立马掉头骂张君劢。张君劢反驳郭沫若的时候,鲁迅写文章同时骂他们两个,张君劢和郭沫若立马回喷骂鲁迅。
郭老先生的参战,跟《枪炮、细菌和钢铁》无关。
起因是常校长叛变革命后,鲁迅与诸多进步人士,想要联合发起一场新的文化运动。
郭沫若对此强烈反对,并得到更多人的赞同。
鲁迅的那张嘴忒毒,在极端气愤之下,毫不客气的写文章来一句:“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到了眼前,哦,原来是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自然要反击,数鲁迅三大罪状,骂鲁迅是“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
紧接着,包括郁达夫在内的创造社成员,随即对鲁迅展开围攻。
鲁迅在跟创造社互怼的同时,还有闲心抽空骂周赫煊和张君劢。而郭沫若也没闲着,骂鲁迅的同时,逐条驳斥周赫煊、张君劢的独裁主义思想。
郭、鲁二人从此成为老冤家,今后对喷不知多少回。不过这次变成了三方混战,凭空多出个社会主义者张君劢来。
最后大家骂来骂去,已经完全分不清敌我。
闲话休提。
天津,八里台。
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笑着上前迎接,握手说道:“周先生,你可真是稀客,千请万请都请不来。”
“哈哈,我这次算是不请自来了。”周赫煊笑道。
广播电台已经筹备得差不多,周赫煊直接卸任《大众》副刊编辑部主任一职,把《大众》交给李寿民管理,自己则集中精力办电台。
周赫煊这次到南开大学,是来寻求合作的。他需要专业播音员,但前来应聘的那些家伙,国语说得太糟糕了,就连天津本地的都够呛,那口音听起来就像在说相声。
除了招牌播音员,周赫煊还想弄些无线电人才,免得哪天播音设备除了问题,只能去找美国鬼子帮忙。
如今南开大学虽然还没创立电机工程系,但却已经设有相关学科,归理学院统一管理。
南开还是很牛的,这是北方第一所设置理科的私人大学,也是北方第一家男女同校的大学。而且南开贼有钱,背后有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扶持,一言不合就新修校舍、新立科系。
比较起来,北大就要惨得多,连教师工资都发不起清华、中法这些大学,都有庚子赔款撑着,北大没从庚子赔款拿到一毛钱。
张伯苓又介绍身边的两个人:“周先生,这位是南开大学部教务长姜立夫先生,这位是南开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先生。”
姜立夫,数学家,中国的许多现代数学名词,就是由他主持审定的。我们在前文提到的那个哈佛学生江泽涵,便是姜立夫的学生。
南开数学系创立之初,只有姜立夫一位老师,他一人兼教八门课,还要处理数学系的行政工作。在凌冰博士离开学校后,姜立夫又代理了南开的校务长之职。
至于饶毓泰,则是南开物理系创始人,后来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的时候,邓稼先、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做过他的学生。
周赫煊连忙握手道:“姜教授好,饶教授好!”
“周先生,久仰久仰。”
姜立夫、饶毓泰分别和周赫煊握手。
周赫煊寒暄了几句,很快说明来意:“张先生,我想在天津开一家广播电台。需要国语标准的播音员,还有精通物理的技术人员,我希望能跟南开合作。”
张伯苓还没说话,饶毓泰就笑起来:“这个不错啊,让物理系的学生过去兼职,学以致用,还能提高动手能力。”
南开大学几年后设立电击工程系,还搞了个校办广播电台,所有设备都是学生自己组建装配的。
周赫煊又说:“我准备每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播放学术节目。内容不限,可以是科学常识,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都由南开的学生们自定。”
张伯苓听了极为心动,学校能在电台开办节目,对南开大学而言是件大好事。
“周先生,我同意你的合作建议,”张伯苓笑着说,“不过你难得来一趟,还是先给学生们做做讲学吧。”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跑不掉。”周赫煊大笑。
南开大学的八里台校址新修才几年,各种设施齐备,还有自己的科学馆,礼堂自然不会缺。
用过午餐,周赫煊便跟着张伯苓去大礼堂。
得到消息的学生纷纷赶来,不到片刻就坐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里都站着人。
周赫煊可是天津名人,本地的学生们对他非常熟悉,怎会错过这次近距离接触的好机会?别说大学部,就连中学部都闻讯赶来好多学生。
看着下方人头攒动,周赫煊站在台上笑着说:“今天就不做演讲了,自由提问吧。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们互相之间看了看,突然唿啦啦举起一堆手臂。
周赫煊随便选了个:“那位穿蓝色衣服,戴眼镜的同学。”
那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周先生,你对现在的战事怎么看?你认为哪边会赢?”
周赫煊笑了笑,避实就虚道:“这个比较难说,或许,我们再过半年就能得知真相。”
“你认为今年之内就会打完?”那学生追问道。
“我想是的。”周赫煊说得模棱两可,但其实已经表达清楚。
如今北伐军已经快打到山东,气势如虹,如果今年内结束战事,那么肯定是张作霖会输。
第二个学生就更有意思了,他满脸愤慨道:“周先生,我本来本崇拜你,还专门去买了你的新书。可你太让我失望了,居然主张独裁统治!”
“你看过《枪炮、细菌与钢铁》了?”周赫煊没有生气,笑眯眯地问。
“看了,看得很生气!”那学生说。
周赫煊笑道:“一本32万字的书,你为什么不关注前面30万字,而盯着最后2万字不放呢?”
那学生说:“因为我向往自由和民主!”
周赫煊不予理会,说道:“政治倾向咱们先不谈,今天就来说说《枪炮、细菌与钢铁》吧。”
(未完待续。。)
195【文明】
“想必大多数的同学,还没看过我的新书吧,”周赫煊笑着说道,“我先给大家讲个史故事,大概400年前,美洲阿兹特克帝国的皇帝,派航海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一块叫做欧洲的新大陆。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间,阿兹特克帝国派遣殖民军队,对欧洲展开了血腥的殖民屠杀……”
几句话直接把学生们听懵逼,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学了假史。
终于有学生憋不住,不等举手就直接站起来喊道:“周先生,你讲错了。哥伦布是欧洲人,他发现的是美洲新大陆,是欧洲对美洲进行殖民屠杀。”
“哦,是吗?”
周赫煊疑惑的笑了笑,反问:“那为什么是欧洲人去美洲搞殖民,而不是美洲人到欧洲搞殖民呢?”
立即有学生回答:“因为欧洲比美洲先进,欧洲大航海时,已经快要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而美洲还是原始农业社会。”
周赫煊似乎对此很不理解,刨根问底道:“远古时代,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古人类,文明起点应该相差不大。但为什么不是美洲先进入工业文明呢?”
“因为……”那个学生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那我再请问,”周赫煊继而说道,“如果人类史重来一次,有没有一点点的可能,是美洲或者非洲人率先发展出工业文明,并对欧洲和亚洲进行殖民统治?”
那学生支吾道:“也……有可能吧。”
“绝无可能,就算时光倒流,也只能是欧洲或亚洲人,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继而对美洲、澳洲和非洲进行殖民屠杀,”周赫煊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我的新书《枪炮、细菌与钢铁》,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有个女学生举手弱弱地问:“周先生,是因为欧洲和亚洲人更聪明吗?”
“当然不是,”周赫煊笑道,“全世界的所有人种,从出生那刻来比较,其实智商相差不大。但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并且必然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文字、制度、科技……这些因素无关紧要,最最重要的是农业的发展。”
台下学生露出疑惑的表情,静静地听周赫煊说下去。
周赫煊继续道:
“人类社会想要发展繁衍,前提条件是活下去。而活下去的方法,无非是靠打鱼、耕种、狩猎和游牧这些手段。远古时代,人类很少定居,在某个地方生息繁衍一段时间,就必须要进行迁徙,以获取更加充足的食物来源。但农业改变了这一切,农业的发展带来定居,定居是个非常重要的根本,大大提高了原始人类对抗自然的能力。除了定居,就是驯化植物和动物,植物被驯化成五谷杂粮,动物被驯化成家禽牲畜,这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为什么说,就算时光倒流再来一次,还是欧洲和亚洲人率先发展出工业文明呢?
先来看看动物,如今可知的大型驯化动物有14种,其中有13种出现在欧亚大陆,包括牛、羊、马、猪等等。至于美洲,那就很糟糕了,仅有一种,叫做羊驼。
顺便说一句,美洲是没有马的,美洲现在的马,都是欧洲人带过去繁衍出的后代。牛可以耕种,马可以用于战争和运输,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对美洲人来说,他们没有马和牛,天生就比欧洲和亚洲人劣势。
其次是植物,驯化植物太关键了。现在不管东西方,主食都是植物,这方面美洲和非洲也很糟糕。
从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欧亚大陆属于横向大陆,气候差异不大。在原始的耕种条件下,欧亚大陆的驯化植物,能够非常快速的传播开来。而美洲和非洲呢,属于纵向大陆,不同纬度的气候迥异。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紧挨着,但墨西哥的玉米,用了三千年才传播到北美,而且还是借助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原始农业时代,玉米是不可能在北美大规模种植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欧亚大陆天生具有优势。动物和植物的驯化,让欧亚人类可以定居并发展出复杂的社会体系,大量的人员从初级劳动中解脱,有精力和时间去发展技术、文字,造出枪炮和钢铁,一步步达到领先。
我为什么在书中提及细菌呢?这跟动物有关。欧亚人类的祖先,由于驯化了种种动物,长期跟这些动物待在一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