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急诊室-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廉颇再领兵马二十万救援上党。其时,上党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如猛虎下山般的秦军所攻陷。

    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的军中。

    在王所率的秦军与廉颇的赵军的首次遭遇战中,秦军前锋就斩杀了赵裨将茄。

    廉颇初战不利后,故伎重演,赵军向长平方向退却,并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坚守百里石长城。

    百里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

    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秦军进攻屡屡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

    赵军拒不出战。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成功地“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一个又一个受伤的大秦士兵们被抬了下来,莫小雨则带着第一批医学院的学生们忙得是不亦乐乎!

    最好的教学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战场上。这一点,莫小雨与她的学生们都深刻地体会到了。

    不过,让她感到不解的是,尽管每一天,都有伤员被抬下来,老十三却是一副笃定自若,胜券在握的样子。

    细细思考了一下,孙膑!她已有月余未见到孙膑了!

    (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五章 魏颓 嬴将归

    这月余,赵括在听雨的悉心照料下,伤势已渐渐恢复,并能下地缓慢地行走了。

    只是,赵括,却失忆了!!!

    自打睁开眼睛,看见听雨的那一刻起,这赵括似乎就认准了这听雨是他唯一的亲人。

    吃饭,他要听雨给他喂;衣服,他要听雨帮他穿。片刻看不到听雨,他便焦躁不安,将房间里弄得乱七八糟的。

    每当听雨赶回他的身边,他就立马又变得笑逐颜开,好一副心满意足的模样。

    只不过,每隔一段时日,他便会莫名其妙地头疼。

    看着那张疼得发白的俊脸和婴儿般纯净的眼眸里饱含着委屈的泪水,听雨的母性,便开始泛滥了。

    反正也有四十万大军保护着老十三和莫小雨,于是,在征得了主子的同意下,这听雨便干脆搬去了赵括屋里的外间去住。

    赵括的种种异常表现,让莫小雨断定,这货的脑子也受损了。

    没有了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她只能凭借着自己那点儿可怜的医学常识,初步认定,赵括的脑子里,应该是有淤血压迫了某一部分的记忆中枢。

    当然了,也不排除战场上的剧烈刺激,而导致骄傲的赵括,选择性地失忆了。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所引发的失忆,都只能有两种结果:

    一是,赵括永远都像现在这样,活在自己与听雨的世界里,像个孩子依赖自己母亲一般地,依赖着听雨。

    另一个,就是终有一天淤血会自行吸收或在某种情境的刺激下,赵括恢复了记忆,则结局未可预知。

    难得严肃的莫小雨,把上述两种可能性,都一一地分析给了听雨。不料,这情窦初开的听雨,却也是个倔的,执意留在了赵括的身边。

    倒是老十三看得很开,一句“千里姻缘一线牵,何不结缘乐助?”让莫小雨猛地豁然开朗起来。

    紧蹙的眉头一下子便舒展开了,到底是天假良缘,还是命薄缘悭,何不花开花落随风颜?!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再说孙膑,月余前便率领着二万五千名精锐部队悄然潜入了魏国。

    按照张仪提供的地图,这二万五千名大秦的士兵们,化整为零,早已悄悄地埋伏在了魏国的国都大梁的周围。

    这里是吴起的部队回国的必经之路,然而,魏王却一无所知。

    此时此刻,他正恼火着吴起的出师不利,并为大秦所布置在边境线上的二十万大军而烦恼着。

    在一番与朝臣们的商议之后,魏王决定重新任命乐毅为大将军,率十万兵马,直奔魏国与秦国的边境而来,以防秦国趁火打劫。

    这一番商议的背后,自然是张仪在暗中操纵着,乐毅兵马的去向,也自在孙膑的掌控之中。

    双方颇有默契地“视而不见”,魏国的国都兵力空虚,魏王犯了同赵王一样的错误,都中了孙膑的“调虎离山计”!

    所不同的是,孙膑是悄然无声地潜入并埋伏在魏国的国都周围。吴起却是大张旗鼓,兴师动众。

    同是师出于鬼谷子,高下立分。

    当吴起带着残部,丢盔卸甲,垂头丧气地奔走在归国途中,孙膑所带领下的大秦部队,却在磨刀霍霍,以逸待劳地等着他的到来……

    吴起的部队,好不容易才走到大梁的附近,残兵败将,难免士气低落,再加上是在自己的国土之内,防备自然松懈。

    这吴起正在自己的战车中,默默地思考着该如何向魏王交待,突闻战鼓齐鸣,喊杀声震天。

    抬眼望去,一支旗帜鲜明,军容严整的大秦军队,如天兵天将一般,已将他的去路堵死。

    吴起的部队本就如惊弓之鸟,哪里还经得住这番惊吓,顿时慌成一团,任吴起喊破了喉咙,仍是落荒而逃。

    秦军自是大获全胜,只用了极少的兵力,便将吴起的部队打得是落花流水。

    当心有余悸的吴起,率领仅剩的五万余部,赶到国都大梁时,惊慌失措的魏王却命城门紧闭,吊桥高高挂起。

    只让人从城墙上冲着吴起喊话,传达魏王的命令,一定要保护国都的安全,坚持到乐毅率部回救。

    心都凉了的吴起,只好重整旗鼓,强打起精神,与如狼似虎的秦军,再做困兽之斗。

    而乐毅的部队,却在边境“毫无意外”地遭遇了大秦军队的阻击,等他“摆脱”了秦军,吴起的部队仅剩下了三分之一的兵马了。

    见好就收的道理,孙膑自然懂得。一声令下,秦军竟全部翻身上马,转过身,便如来时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安全撤退了。

    魏王,这才打开城门,允许吴起入城。

    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这秦国突袭的军队数目,便被吴起夸大成了五万。

    不料,一直沉默不语的张仪,却建议魏王去查看一下秦军所留下的炉灶。

    数目正同秦国事后所公布的那样,仅为二万五千人马。

    吴起的无能,让魏王勃然大怒。这一仗,几乎耗尽了魏国精锐部队的三分之一。

    自此,魏国开始走上了颓势之路。

    消息自然传到了大秦,举国欢庆,大街小巷是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一时之间,老十三已成了大秦子民心目中的神。

    于是,正在长平的嬴政,收到了来自秦王的急诏。那诏上,只有两个字:“速归”。

    看了看莫小雨面含着隐忧之色,老十三知她是在担心自己的安危,心中自然欣慰。

    虽然自古以来,“最是无情帝王家”,但自己的父王,老十三还是自认识得清的。

    那秦襄王,尽管是做过一些荒唐之事,但自从父子俩那次推心置腹地谈过之后,老十三自信,父王断不会再为难自己。

    详细交待了一番军中的事物,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囊,老十三便准备回转秦都,面见父王。

    出了兵营,才发现莫小雨的马车,早已候在了路口,老十三的眼眸一下子便湿润了起来。

    还未及出口,那车中便已传来古琴铮铮,随之,那婉转温润的歌喉,便在唱道:

    雪落窗纱,浮生幻化,谁记我当年眉眼朱砂?

    浪迹天涯,朝夕烟霞,谁覆我秒音高寡?

    泼墨吹蜡,点笔寒桠,谁许我两袖烟花?

    遍赏蒹葭,明眸刹那,谁将我温纸入画?

    金戈铁马,浴血厮杀,听一首白露嬴归,曲终后,再无牵挂!……

第一百零六章 嬴政继位

    千言万语,化作无语凝噎,老十三一挑车帘,只见那素面娇妍,傲然挺立于天地间!

    仅仅只是一刹那的失神,老十三又仿佛看见了从前那与他笑谈天地宽的千古奇女子!

    莫小雨倒是淡淡地一笑,收起古琴,刀山也好,火海也罢,既是选择了共同面对,便再无所畏。

    于是,这一路上,老十三与莫小雨轻车简马,言笑晏晏地直奔秦都而来。

    沿途,早有暗报将消息传至宫中,就冲这份淡定从容,坦荡如砥的胸怀,秦王便自愧不如。

    两日后,风尘仆仆的老十三与莫小雨低调进城。

    深深地看了一眼那面含隐忧的小人儿,只轻轻地道了一句“等我”,那老十三便纵马直奔王宫而去。

    直到老十三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良久,莫小雨才淡然吩咐回府。

    没有人知道秦襄王与嬴政之间谈了些什么,只是,三日后,秦王突然诏告天下:

    “自吾子政宣劳,四海著安攘之绩。功德贤均,蕴粹含章。承尊孝以无违,治阃严而有则。秦之将翱将翔,子政之助远矣。

    吾已年迈,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将王位传于子政。并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在这里,荷语弱弱地插一句:既是小说,便不是历史,系荷语胡诌,子虚乌有,纯属虚构,各位书友千万别较真儿)

    嬴政继承王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不但朝臣无所异议,就连以十王子为首的一干王子们,也是心悦诚服。

    只是,没有人能想到会这么快,就连莫小雨也在讶异之余,为秦襄王的胸襟所折服。

    就这样,不满十八岁的嬴政,顺利地继承了王位,大刀阔斧进行了改革,朝野又吸收了大量的新鲜血液。

    并张贴“求贤榜”,广纳天下有识之士。

    其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的政策一出,秦国的经济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不断地加强,基本上完成了由奴隶制国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嬴政,每日里为了朝政忙得是晕头转向。那大秦国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秦襄王虽已退位,但仍居王宫里的原寝殿。每日里含饴弄孙,事奉太夫人,倒也其乐融融。

    他虽不过问政事,但大秦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岂能逃脱他的耳目。

    况且还有老十三时不时地用政事来进行讨教,态度反倒较嬴政继承王位之前,要恭敬顺从得许多。

    所以,秦襄王的晚年生活,过得是安闲舒适,尽遂人意。到了七十岁那年,无疾而终。

    他终于亲眼看到了大秦一统天下的承平盛世,带着无愧于列宗列宗的骄傲和自豪,含笑于九泉之下的。

    而自从嬴政继位,作为大秦准王母的莫小雨的医学院里,更是人满为患。

    大秦率先成立了“太医院”,并设立院使、院判、御医等吏目十人。钱乙,毫无异议地官居太医院院首之职。

    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在此之前,大夫虽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没什么前途。“太医院”,用它的成立,明确地表示了大秦任人惟贤才的立场。

    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从其余六国向秦国涌来。大秦,一时间,文韬武略,达到了彬彬之盛。

    而它的繁盛与崛起,就像一条闯进瓷器店的蛮牛一样,闯进了国际社会,令各国惊骇失措。

    这期间,大秦位于长平的军队,仍耽耽虎视于赵国,让本就自魏国侵赵以来元气大伤的赵国,毫无喘息之机。

    赵国的军队疲惫不堪,百姓也是怨声载道。很多土地资源,就那么眼睁睁地荒废着,没有年轻力壮者耕之。

    而孙膑和赵括,早已在嬴政的安排下,悄然回归秦都。为了掩人耳目,就住在了那莫府里。

    孙膑的创口,早已愈合。虽还不能行走,但在钱乙的亲自调理下,他的身体早已康复。

    他本就肤色白皙,五官清秀,又带着那么一抹说不出的俊美。一双钟灵毓秀的眼眸中,不含任何的杂质,时常闪过那么一丝温柔。

    即使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也是丰姿奇秀,神韵独超,给人一种飘逸出尘的感觉。

    对于这么一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莫小雨自是抱着一种好奇之心。

    闲时,她便喜欢带着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去难为孙膑,均是铩羽而归。

    就连她一向引以为傲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天才孙膑面前,也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莫小雨常常托着双腮,瞪大了那双狡黠的双眼,叹着气,对孙膑道:

    “若是有一日,你的双足能行走了,即使你跳舞胜于我,我现在也不会觉得稀奇了。”

    孙膑笑而不答,只是那眼神当中是满满的宠溺,偶尔又会闪过一丝落寞。他一再告诫自己:

    “做人,要懂得知足和感恩!既然无法做那个配站在她身边的人,那么就让自己做一个守护着她的天使也不错!”

    短短几个月的相处,让莫小雨对孙膑的感情愈发地深厚,无聊时,便跑去孙膑的小院消磨时光。

    那孙膑,便有意无意地向她传授兵法。

    于是,在孙膑的悉心指导下,莫小雨对“孙子兵法”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原来,这“孙子兵法”不只是传授战争的艺术,更多的是辩证地看待道与人性。可以说是对政治、经商与生活,无不适用。

    这更激发了莫小雨的兴趣,往孙膑的小院中,跑的便愈发地殷勤起来。

    好在孙膑在莫府之事,知情之人甚少,否则,即使在那个年代,女性是有一定自由的,但莫小雨的身份注定了会引起一些闲言碎语的。

    而随着医学院已经走上了正轨,天赐舅舅的名望也越来越高,他的天赋使得他在外科领域里,简直是如鱼得水。

    芈芊和他的儿子,也早已在莫小雨的安排下,秘密搬进了秦都。一家人就住了莫小雨当初被掳的庄园里,倒也其乐融融。

    美中不足的是,这庄园离医学院略微远了一点儿,天赐一旦遇上急诊手术,便只能留宿在莫府。

    天赐,是一个单纯到了极点的人。他从不打听孙膑的来历,只是时常若有所思地盯着孙膑的腿发呆。

    膑骨移植,这个手术,其实在现代已经开展了。

    只是,那移植用的膑骨,因为是永久性植入,用钛合金制作,造价比较昂贵而已。

    因为费用比较高,这样的移植材料,多半是患者同意手术后,医院现与厂家联系订货。

    听雨跑了几趟现代的医院,均是空手而归。倒是带回了几本关于这类手术的医学杂志。

    天赐自然是如获至宝,钻研了近两个月,又反复在动物身上做了许多次试验,终于向莫小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不可以用人的膑骨植入?

    莫小雨如梦初醒,我去,这古代的死囚可多了去了。

    于是,在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备下,孙膑被再次推进了手术室。只是,这一次的主刀医生,换成了天赐。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相当于二次创伤手术。所以,比较考验病人的心理承受力。

    孙膑尽管疼的面色苍白,却仍是没失了他优雅而温润的风度,这让莫小雨和天赐都难免刮目相看。

    患者如此配合,这手术便进行得相当顺利,仅仅一个时辰,便宣告结束。

    这种手术,因为不涉及到血运的重建,所以排斥性很小。只是,在现代那植入物造价昂贵,而导致手术不能大面积推广罢了。

    天赐这一天才的创意,也仅仅适用于不乏死囚的古代而已。

    术后六周,孙膑,便可以试探着站起来了。

    面对他的,将是残酷的康复训练。

    他一遍又一遍地站起,试探着行走,又一遍又一遍地摔倒,再爬起……

    身上、脸上、手上,常常是让人怵目惊心的淤青,这让莫小雨常常心生不忍。

    可是,孙膑的脸上却洋溢着浓浓的快乐和知足。

    从他受刑的那一天起,他便再也没想过,自己还会有重新站起来的这一天。

    是眼前的这个奇女子,给了他生的希望和重新站立、行走的机会,他珍惜。

    于是,从只能站起来,到独立行走,尽管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痛苦。

    但两个月后,这孙膑终于扔掉了拐仗。虽然难免有些磕磕绊绊,但终归还是骄傲地独立地行走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嬴政继承王位,就已有半年多了。

    这半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秦国的稳定与繁荣上了。

    常常是莫小雨入睡之后,忙完朝政的他,才有时间到莫小雨的房间里,来探望一下这个小人儿,以慰自己的相思之苦。

    当然了,孙膑康复的消息,自然也传进了他的王宫之中。

    好不容易熬过了严冬,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嬴政,今天终于提前处理完朝政,赶在黄昏时分,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莫府。

第一百零七章 韩灭

    当赢政兴致冲冲地赶到了莫小雨的院落里,却没看见那小人儿的身影,细问之下,才得知莫小雨在先生的院子里。

    因为孙膑的身份特殊,莫小雨一直尊称其为“先生”,下人们也就随着主子如此称呼。

    嬴政转身便直奔孙膑的住所而去,为了给莫小雨一个惊喜,一再叮嘱下人们不许通报。

    还未进那小院,一股扑鼻的烤肉香气和一串串久违了的,银铃般悦耳的笑声,便已迎面扑来。

    停住了脚步,老十三禁不住有些出神,有多久没有听到莫小雨如此开心的笑声了,自己是不是忽略了些什么?

    不忍心打断笑声的老十三,悄然伸手,轻轻地推开了小院的大门。

    院子里,围着烧烤的炉灶,坐着天赐夫妇、孙膑、听雨、莫天宇、灵芸一干人等,甚至连不喜见生人的赵括也在其中。

    莫小雨正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地在讲述着些什么,这些人便一个个入了迷似地听,偶尔还发出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声……

    夕阳西下,薄薄的晚霞映在了那小人儿兴致勃勃的眉眼之上。

    远远望去,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那如巫山云雾一般的灵气,竟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这样灵动的莫小雨,让老十三倚着小院的大门,痴痴地看傻了眼,久久不愿动弹。

    倒是一直在温润地笑着的孙膑,一抬头,发现了老十三的存在。

    将食指放在唇上,做了一个噤声的动作,老十三便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果然,只是一小会儿的功夫,那孙膑便寻了个借口跟了出来。

    暗赞一声“聪明”,又望了望孙膑那略显僵硬的腿脚,老十三打了个手势。

    只消片刻,袭人便驾着一辆轻便的马车低调出现了。

    于是,孙膑与老十三便径直回了秦王宫,直奔尚书房而去。

    这是孙膑第一次进入秦王宫,也是他第一次走进老十三的尚书房。

    同别的王上的尚书房不同,这尚书房的四周挂着的是七国的地图,案几上还摆着那七国的沙盘。

    嬴政竟然毫不掩饰他要横扫六国的野心,如此的迫切,倒让孙膑很是意外。

    他刚一略做沉吟,老十三便已迫不及待地发话了:

    “先生也看到了,这天下的大势必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知道依我大秦目前的国力,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尚有些吃力。

    不过,我答应过悦儿,要让她堂堂正正地做这天下的主母,再也不必陪着我奔波劳碌,担惊受怕了!”

    老十三何许人也,那孙膑对莫小雨的宠溺,他又岂会看不出来?如果换作以前,依他那拈酸吃醋的个性,恐怕早就发作了。

    然而,半年前的莫小雨,早已用她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她矢志不渝的爱情。

    他再也不会像上一世那样,被那愚蠢的炉火冲昏了头脑,而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了,他再也不想去品尝一遍那蚀骨噬心之痛了。

    今天,那久违了的笑声,再次激起了他想早日统一这天下的愿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但愿伊人,相伴成双!

    坦白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嬴政反而心中一松,果然是不吐不快。那孙膑的眼中虽是滑过一丝伤痛,但很快便释然了。

    两个千古奇男子相视一笑,默契便已达成:为了那干净、纯澈的笑声,覆了这天下,又如何?!

    一番彻夜不眠的长谈之后,七国鼎立的局势,再一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公元前230年的春天,那一直守在长平的四十万秦军,突分二十万兵马,悄然无息地出现在韩国与大秦的边境之上。

    韩国南阳郡守假史腾,主动投降并献出了南阳地域。接收后,秦国便把该地作为前进的基地,继续进攻韩国。

    事实上,当大秦的军队以虎狼之姿,势如破竹地向韩国的国都新郑汹涌而来的时候,韩王安,不战而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