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是个固执的魏文长,多少年了,他始终念念不忘子午道,一次次被否决,又一次次翻出旧账。可他忘记了,这世上有个人比他还要固执。

    诸葛亮轻摇羽扇,不咸不淡地说:“文长所议,乃旧议也,昔日亮曾与文长共论兵事,早已定下安步扎营的长久之策,何故今日再提旧议乎?今日我大军出斜谷,经略渭北,乃为横跨渭水,切断陇右水道,出兵前共商军机,诸将皆无异议,此为众议皆可之策,何须多言。”

    魏延不服气地说:“可我们欲经略渭北,魏国却早有准备,今又遭此大败,想来渡渭不易,何必耗死在一地。丞相用兵谨慎,安于平坦,考其本心,诚为可谅。然用兵贵在奇正相合,因势权变,守死困地,善为将者不取也。”

    这俨然是在批评诸葛亮不会用兵,一旁的姜维听得变了脸,偷偷打量一眼诸葛亮,那张平静的面孔上却不见一丝儿的波澜,他平和地说:“文长出于公心,有此切切进言,亮记下了。”他显出一丝温良的笑容,“文长辛苦,先退下歇息吧。”

    魏延其实还没说完,满肚子的话都憋了数年,好不容易逮着个机会倾诉,奈何诸葛亮打着太极就推开了。他烦闷得想用头撞墙,却又不能倔着不走,只得行礼退下。

    一直安静听着的修远因见魏延走了,埋怨道:“这个魏将军,真是个犟种!”

    诸葛亮摇摇头:“也不怪他,打了败仗自然不痛快。”羽扇缓缓地滑下,他蓦然凄惶叹道,“八百多条士兵的命哪……”他扶着书案坐了下去,胃隐隐地疼起来,仿佛有一脉冰冷的血涌出来。

    姜维慰藉道:“丞相,胜败乃兵家常事,丞相不可哀心过甚,我们当振作士气,再与魏军决战。”

    诸葛亮抚着案沉默:“其实,文长说得对,魏军已料到我们必争渭北,人家在明,我们在暗,想要再渡渭水,难!”

    姜维踌躇着:“那,我们目下是进兵渭水,还是另辟他途?”

    诸葛亮望着摊开在案上的舆图,目光在蜿蜒似长蛇的渭水上轻轻扫过:“还是先回营五丈原,也许,”他一顿,涩涩地说,“要做长久屯兵的打算。”

    “长久屯兵,”姜维皱眉,“若是长久屯守渭水,我担心我军辎重不足。我军自去年起,虽在斜谷邸阁存有积粮,拖得数月半年尚可支撑,倘或时间长了,我怕耗不起。”

    诸葛亮凝神思索:“我想,可在渭南屯田,以做长久之计。”

    “屯田?”姜维一愕。

    诸葛亮点头:“我军可与魏民开垦荒芜,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如此,既解了三军缺粮之慌,又可广收民心,善莫大焉。”

    姜维不免惊喜:“丞相良策,维以为可速行。”

    诸葛亮微微一笑,他带着期许地看住姜维:“只是要麻烦你们这些带兵的将军,去当一回农夫。”

    姜维毫不犹豫地说:“那没什么,只要丞相一句话,姜维第一个下田。”

    修远听得笑出声:“姜将军,你会种田么?”

    姜维尴尬地笑笑:“不、不会,”他旋即很认真地说,“可我能学,学一学不就会了么?”

    诸葛亮莞尔,缓缓地去看那面地图,褐色的渭水仿佛一道不见底的沟壑,深得把目光都淹没了,好不容易挣扎出来,沿着渭水忐忑前行,一路经过重关要隘,终于在长安停住了,却像触到了尖锐的荆棘,扎得眼睛生了白翳。从此,万里山河都模糊了,重重关钥都稀释了,只有那座长安城,仿佛流血的伤口,永远清晰。

    一声清远悠长的歌谣随风摇荡,渐渐弥散在飘着粪香的农田,农夫挥起鞭杆,拉犁的黄牛哼鸣着,尾巴甩了甩,赶走无处不在的牛虻飞虫。一畦畦田土划得整整齐齐,像纵横交错的棋枰,每一畦田里,都有着短衣扎头巾的壮实汉子在挥汗如雨,已分不出谁是士兵,谁是农夫。

    旬月之间,蜀军已和渭南的魏民打成了一片。

    蜀军初来之时,渭河边的老百姓还有点畏惧,蜀军起初宣布与民屯田,各家各户都躲着不敢出来,谁也不相信敌国军队会给敌国百姓带来好处。蜀军也不强求魏民立即配合,却在各乡各村宣布明法,称蜀军愿意帮助百姓垦荒地开良田,除屯田的粮食收成取走一分外,于魏民秋毫无犯。蜀军上下官兵一致,从将军到士兵,都卸下甲衣犁田,这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干农活是把好手,许多蜀军士兵都是二十来岁的棒小伙,在家中本就附着农籍,应付农活那是驾轻就熟。倒是几个将军手生,每每要向士兵讨教,可他们没一个抱怨辛苦,渐渐竟能独当一面。

    蜀军的军令非常严厉,曾有蜀军士兵偷了魏民的一只鸡,被重责了三十军棍,直打得皮开肉绽,便是通过严苛的刑罚表明蜀军秋毫无犯的承诺。

    蜀军能垦田,又践行承诺,魏国百姓慢慢消除了戒心,不知不觉倒还亲近起这支敌国驻军,许多农夫走出家门,和蜀军将士一起垦荒犁田,彼此相处的时间久了,感情也深厚了。魏国老百姓常常邀请蜀军士兵去家中饮酒用饭,可蜀军军令严不可犯,士兵们每日忙完农活,便归营休息,从来不敢擅去百姓家中,也不敢拿百姓的纤毫物什。

    很多时候,渭水河岸的农夫从农田里抬起头,会看见夕阳西沉的脉脉余晖里,羽扇纶巾的颀长身影,像无意中坠落凡尘的一块玉,和他身后的那片天配合得如此妥帖,如此完美。

    他凝眉眺望对岸,一个两个时辰的长久站立,目光里有清可见底的渭河,有壁垒森严的军营,有故都青色的城墙,也有看不到头的天下。

    此时,诸葛亮正站在一道斜坡上,望着坡下的一片繁忙景象,马岱、张钺和姜维同踩在一畦麦田里,许是姜维做出了什么滑稽事,惹来张钺放肆的大笑。

    姜维脸红了一大半,也没有回嘴,只憨憨笑着搔头。奈何那两只手本就沾满了泥土,抹得从脸到头一片黑污,眼角还掉着泥块儿,更让张钺乐不可支,索性一屁股坐在田坎边,捶着田土笑出了眼泪。

    马岱推了一把张钺:“这个蛮子,便是个没遮拦的笑口袋,成日便笑笑笑,吵死了!”

    张钺兀自捧腹大笑:“我说,马公子、姜公子,尔等金贵之身,这农活非尔之长,还是回营操演士兵为好。”

    马岱踹了他一脚:“蛮子别瞧不起人,有本事,咱们各简拨一百士兵,去校场一较高下如何?”

    张钺笑倒了下去:“不和你比,而今是比农活,不是比武力,莫说一百士兵,便是一千,也未必能比得上一位积年的老农。”

    “死蛮子!”马岱一拳头捶将过去,张钺虽在大笑,却并不迟钝,敏捷地一滚而过,四仰八叉地躺在松软的土上,依旧笑得气喘。

    下边三位将军闹成一团,诸葛亮看得有趣,也不禁微笑。

    身旁的修远因捧了一卮热水给他:“先生,喝口热水。”

    诸葛亮饮了两口水,盯着坡下熙攘的农耕景象,生出几分神往来,感慨道:“看他们辛苦农耕,我也不免手痒,真想下去与众将同操农具。”

    修远以为诸葛亮当真要下田,慌忙劝道:“先生,你就罢了,若是有什么闪失,我可担待不起。”

    诸葛亮微微眯起眼睛,他怅然一叹:“是咯,老了老了,犁不动田了。”他轻轻举起手,阳光从指缝缓缓地落在他脸上,“看着他们,不免想起我第一次下农田,亦是手忙脚乱,秧苗插得横七竖八,惹来好大的笑话。”

    “先生,也有手忙脚乱的时候?”修远好奇地问。

    诸葛亮悠然一笑:“谁没有第一次呢,哪能生来便百事皆通,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

    修远惋叹一声:“唉,可惜我没见过先生下田。”他在脑子里飞快地过了一遍诸葛亮犁田的样子,他想,先生便是着一身短衣,蹚在泥水里,也是优雅从容的。

    诸葛亮幽幽道:“自从离开隆中,我再没耕过田,纵算是日日农事,也始终未曾挽衣下田,到底和那躬耕之生诀别了。其实,我倒是很怀念隆中,平乐、安静、不争……”回忆的笑容在诸葛亮的颊边荡漾。

    修远静静地聆听着,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先生若是做一个躬耕乡野的农夫,也许,比做蜀汉丞相要幸福吧。

    回头间,却见蜀军农垦官领着一个农夫匆匆地走上来,那农夫粗黄的一张脸,生得牛高马大,浑身带着劲,怀里抱着一只大扁壶,瞧那模样似是本地魏民。

    他在诸葛亮面前拜下去,那农垦官笑道:“丞相,当地百姓感谢丞相垦荒之恩,特献上本年新酿的酒。”

    诸葛亮宽厚地笑道:“费心了。”他伸手扶起了农夫。

    农夫绽出憨厚的笑:“感谢丞相为我们开荒,泥腿子都是穷人家,也没有像样的礼物拿得出手,唯有自家酿的新酒,请丞相尝尝。”

    诸葛亮诚挚地说:“蒙尔等一片心意,亮甚为感动,只是在渭南开荒,虽利百姓,我军也得利,要论起来,我们更应该感谢你们。”

    农夫依旧是厚道地笑着,神情虽拘谨,却没有一丝掩饰:“不瞒丞相说,我们没见过这样的军队,也没见过,没见过丞相这样的大官,一点架子没有。唉,我们私下都说,若是丞相能长长久久住下去该多好,这话若传出去,怕是会被砍头,可都是我们的心里话。”

    这些质朴的话仿佛清水,映出寻常百姓那不染世俗尘垢的赤心,求一个升平无战乱的生活,有一个不争民利的父母官,便是他们最大的梦想。

    诸葛亮陡然生出无限感慨,其实,天下百姓的太平梦想不正是他的梦想么,为了实现这个升平世界,他为之熬去了二十七年。

    二十七年哪,恍惚如一梦,仿佛还在隆中的田园美景中畅想未来,弹指之间,竟已走到了今天。这每一步都不易,仿佛踏在荆棘丛中,那尖锐的刺数度扎得自己鲜血淋淋,可便是摧毁般的疼痛,也从不曾畏惧退缩。

    一身黑泥的张钺蹦跳着冲上来,仿佛是一只刚在泥坑里打滚的野猴子,大声地称呼着“丞相”,说话的声音也像裹着泥,瓮瓮的不清爽。

    修远看着他便笑起来:“蛮子牛,你可真脏!”

    张钺瞪了他一眼,笑嘻嘻地说:“丞相,你可没见着,那帮人个个不是干农活的料,我总算逮着他们的痛处了!”

    诸葛亮也自一笑,却叹道:“让可率万军的武将去种田,确是大材小用,也难为他们了。”

    张钺攒着眉头:“有点吧。”他搓了搓手上的泥,“可而今军中无事,几次与魏军争渭北,都被拦了回来,司马懿又龟缩不战,不种田真没事干!”

    这话说中了诸葛亮的心事,他何尝不想与魏军决战,可是司马懿自从三年前在卤城遭遇惨败,从此一直避免与蜀军主力正面交锋,纵算他在渭水击退了蜀军,也没有乘胜追击,只率军屯守在渭水畔。仿佛一堵无伤害的墙,只要蜀军不越过渭水,他也不找蜀军麻烦,两军遥遥相望,仿佛隔世冤家。

    “司马懿堂堂丈夫,却龟缩当孙子,我为之不耻!”张钺啐了一口,“丞相,我请命去魏军营门骂战,司马懿一日不出战,我便骂一日,反正也闲着,胸中这口郁气非得狠狠出了不可!”

    诸葛亮“扑哧”一声笑:“这是什么法子,统兵大将,岂可学妇人耍泼。”

    “无事,”张钺不在乎地一抹脸,“若不施激将,只怕激不出这只没骨气的老乌龟!”

    诸葛亮忽地一凛:“激将、激将……”他轻轻一摇头,“司马懿擅藏锋芒,也许此法对他不管用。”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抬眼看见姜维和马岱一前一后跑上来,白羽扇向他们挥了挥,脸上的笑容有些惆怅,也有些惘然。

    激将司马反遭讥刺惊闻兵败玉山终倾

    当那盛着巾帼的匣子缓缓打开,柔软的女子元服小心地捧了出来,像盛开在掌心的一捧白玉兰,摇曳生姿,翩跹生风。帐内将军们的眼睛都瞪圆了,怒气一股脑蹿上来,有忍不住的已将腰刀拔出一半,便要对这羞辱三军统帅的使者施以极刑。

    司马懿盯着使臣手中的巾帼,脸上忽而白,忽而青,嘴角挑了挑,双颊不经意地抽搐着,目光陡地变得犀利如刀锋,逼得蜀军使臣往后退了一步。

    “大将军,使臣无礼,末将请斩其首!”郭淮愤怒地说。

    “大将军,诸葛亮胆敢羞辱我大魏,其心可诛,末将请与之决战,以雪其耻!”

    “大将军,末将亦请战!”

    “大将军……”

第213章 鞠躬尽瘁(8)() 
愤怒的呼喊犹如排山倒海,野兽似的在中军帐内狂躁地奔跑,冲得使臣的身体一沉。他在来之前本已做好了视死如归的打算,可当真这一幕发生,到底仍觉得胆寒。

    司马懿环顾周遭,一张张被怒气充斥的面孔写满了战斗的决心,似乎只要他说一声“可”,他们便会立即横刀出营,势与蜀军决一生死。他看着看着,忽然笑起来,琅琅笑声让满帐的将军都蒙了。

    司马懿扬起手:“蜀国丞相美意,怎能不受,司马懿何德何能,竟获蜀丞相青睐!”他将使臣手中的巾帼拎起来,两只手轻轻拉开,向上一举,竟戴在自己的头上。

    这一刹,使臣、众将军都呆了,所有人面面相觑,还道是司马懿受刺激过度,乃至神志不清,做出这等不可理喻的蠢事。

    司马懿便戴着女人巾帼转了一个圈,满脸盛开着享受的笑:“很合宜嘛,诸将以为如何?”

    将军们是哭不得,笑不得,那暴烈的火气生生被司马懿这惊世骇俗的一戴憋去了腹中,这当口只是莫名其妙,哪儿还有心思去调侃。

    司马懿乐呵呵地对使臣说:“回去替我谢谢你家丞相,礼尚往来,他若愿意,我回赠他洛阳闺阁最爱尚的极品胭脂,请他笑纳。”

    使臣对司马懿的反应措手不及,竟不知该如何作答,他私下揣度,自家丞相虽然极有风度气量,只怕也不会这般厚颜无耻地糟践自己,是呢,司马懿也太厚颜无耻了。

    司马懿一甩袖子:“摆宴!”

    须臾间,大帐内摆起了酒宴,司马懿做东,满脸热情地和使臣推杯换盏,整个宴席中,他一直戴着那巾帼,活似木桩子上顶着一捧稻草。

    “尔军可是在渭南屯田?”司马懿乜着眼睛问道。

    “是。”

    司马懿捧着一爵酒自在地呷了一口,似乎随心地说:“听闻你家丞相昔日躬耕隆中,可是干农活的好把式,他这也算是重操旧业了吧?”

    使臣无言以对,众将军却听出司马懿在嘲笑诸葛亮,本来就憋着一肚子火,当即拍案顿足地哄堂大笑。

    使臣又是羞又是气,端着酒却是饮不下,恨不能一把砸去司马懿脸上。

    司马懿用余光扫了使臣一眼,微微一笑:“农为国之本,你家丞相以农养战,他是打算长长久久地在我大魏住下去?”

    使臣嗫嚅着:“大将军不肯战,吾家丞相待战不得,故而屯兵渭南,以待决战。”

    司马懿将爵里的酒一饮而尽,自拎起木勺子从酒瓮里舀来斟满:“其实,我对尔家丞相很是钦佩,可恨互为敌国之臣,不能相见一诉衷肠,甚为遗憾。”

    使臣唯唯地笑了笑,他不太敢置信。司马懿心机太重,仿佛一只藏住尾巴的老狐狸,却对世人宣称自己是兔子,满口所谓的情谊倾诉,却不知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

    司马懿荡着酒杯,笑吟吟地问道:“你家丞相总统国政,朝中事无巨细,皆归他管么?”

    “是,我家丞相持掌国政,他要管的事很多。”使臣说起诸葛亮,却很自豪。

    司马懿啧啧一叹:“那他可是忙人了。”

    “是忙,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之。”使臣小声地叹口气。

    司马懿一愣:“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之,那他一日进食多少,睡得多少时辰?”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睡不过两个时辰。”使臣说得很痛心,他是诚实君子,并没有想到要为自家丞相隐讳。

    司马懿端着的酒爵停住了,脸上的表情忽而喜忽而悲,眉梢抖动着,他摇摇头:“诸葛亮食少事烦,岂能长久!”

    使臣一惊,手中的酒爵一斜,酒液泼了出来。

    “回去劝劝你家丞相,”司马懿目光炯炯,“他若想与我一决高下。请养护好身体,我视他为毕生对手,可他若拼不过时间,他便输了。”

    他仰起头,将满满一爵酒尽皆饮下,一缓手,酒爵重重地蹾在案上。他凝视着案头那一盏忽闪忽灭的烛火,神情竟有些摸不透的哀伤。

    秋天到了,枫丹柳黄,霜叶满天,开了一季的花开始缓慢却必然地凋谢,一瓣瓣,空灵得像天使的眼泪,飘洒在寂寞的澄宇下。

    修远捧着一个铜钵急匆匆地走在军营里,一缕似断似续的热气从盖沿蜿蜒升起,缭绕着他行色匆匆的脸。他一路不停地走到中军帐,肩膀轻轻撞开幈幪,抬头便看见诸葛亮倚在高低起落的卷宗后,姜维侧身立在一边,两个人正在说话。

    他悄悄蹑足走进去,听见姜维忧心忡忡地说:“丞相,司马懿始终不肯出战,我军与魏军在渭水相持四个多月,终究非长久之计。”

    诸葛亮烦闷地一叹:“司马懿学聪明了,自卤城一败,他便再不肯与我军主力交锋,想引他出来,谈何容易。”

    “那,遣去魏营的使臣能不能激出司马懿?”姜维期待地说。

    诸葛亮摇摇头:“只怕也不会起什么作用。”

    他沉默起来,目光清冷地望向帐外的藏青色天空,天空下匍匐着舒长雍容的渭水,清漪的河面顺风送来对岸的欢歌,还带着微淡的酒香,仿佛魏营在开庆功宴一般。

    修远将铜钵放在案上,带着诱惑的神色说:“先生,我特意关照军厨做的麦粥,还加了蜜助味,您尝尝。”

    “哦。”诸葛亮回应得心不在焉。

    修远取了盖,勺子在粥里搅了一圈,将粥底的黏稠小麦颗粒翻上来,扑鼻的清香弥弥飘散。

    “先生?”修远见诸葛亮久不动弹,轻轻拉了他一下,还将钵推得近了一点。

    “放着吧。”诸葛亮没有看粥一眼,似乎食欲全无。

    仍是这样不食的寡淡表情,修远心里一阵犯堵,他劝道:“先生,自早起后就饮了一碗汤,这胃里不存东西,怎么拿出力气做事,你多少吃一点成么,这粥挺清淡的。”

    姜维也跟着劝道:“丞相还是进些食吧,国事虽急,身子骨更是要紧!”

    诸葛亮望着两双殷殷期盼的眼睛,低低一叹,从修远手里接过勺子,就着钵面薄薄地舀了一勺。似乎觉得舀得多了,手上再颠一颠,黏稠的粥米滑溜溜地滚回钵内,只留下勺子里浅浅的一层,慢慢地递过口中,那微甜的麦粥漫过苦涩的唇齿。他艰难地深深一咽,终于将这一小勺粥咽入胃里,脸上流露出淡淡的微笑,那神情仿佛不是在吃饭,而是在为帐内的两个人做示范。

    修远看得难过,眸子闪出了泪光,他背过身去装作掸衣服,硬将那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忍了回去。

    诸葛亮将勺子放下,再没有舀起来第二勺,似乎那刚刚的一勺粥已完成了使命。

    “先生,再吃一点吧。”修远试图将勺子再次塞进诸葛亮的手里。

    “丞相,”门外的铃下忽地喊道,“去魏营的使臣回来了!”

    诸葛亮把手中的勺子放开了:“传!”

    光亮一闪,使者低头走了进来。

    “丞相!”使者弓背拜了下去,他的袖袍上沾了渭水的雾气,轻缓地蒸熨到脸上,迷得眼睛有点睁不开。

    诸葛亮含笑道:“辛苦了!”

    “蒙丞相惦念,不辛苦的……”使者战战兢兢地说,他像是藏了很重的心事,说话赔着小心。

    诸葛亮微睨着流汗的使者,淡淡地说:“想来司马懿把那巾帼戴了?”

    “是……”

    诸葛亮平和地笑了起来,他对这激将法本来就不抱希望,无非就像在开玩笑,试试老对手的度量罢了。

    “他说了什么吗?”诸葛亮理了理羽扇的雉羽。

    “他、他说既然丞相所赐,不戴就是拂了丞相面子,还问了丞相的情况……”

    “哦?他问了什么?”

    “他问丞相寝食和事之繁简!”

    诸葛亮的手轻轻地一垂,羽扇微微颤抖了:“你怎么回答的?”

    “我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之,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那他又说了什么?”

    使者犹豫了,他胆怯地看了一眼诸葛亮,并没有发觉什么异常,诸葛亮始终随和宽厚,他便老老实实地说:“他说丞相食少事烦,岂能长久?”

    诸葛亮这次没有问了,他温和的目光里蒙上了浅浅的水汽,像一种迷离的情绪,是忧郁,还是寂寞?

    羽扇“噗”地掉在案几上。

    使者慌了神,连忙说:“丞相,我说错话了,甘愿受丞相责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