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娇女迎春-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说了,竺贵人穿着珍珠衫,真的是因为珍珠衫华美?还不是炫耀皇帝对她的宠爱?

    人家是皇帝心坎子尖儿上的人,她贾琰呢?不是贾琰说,她如今连皇帝的全盘信任都没有得到,又何必在这种事情上惹人笑话?与其在这上面花心思,还不如把那个兔子养殖做好让北地边关一年有半年时间忍受着冰天雪地的将士们早早地穿上兔皮的鞋袜衣衫才是上策。

    薛宝钗立刻道:“娘娘圣明。”

    贾琰能够如此冷静地对待,何尝不是她的幸运?这样的贾琰才有投资的价值。

    无论是薛蟠还是贾家人,都不是那种嘴巴很紧的人,尤其是贾母,如果没有一点虚荣心的话,当初也不会帮着王夫人那样宣传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如今贾琰得到了皇帝如此宠爱,对于贾母来说,足够她夸耀上一整年。

    因此,二月里帝后举行劝农礼和采桑礼的时候,皇后就听说了这件事情。

    采桑礼一结束,龚嬷嬷就迫不及待地在刚刚回宫、屁股还没有坐热的皇后耳朵边儿上道:“娘娘,您可听说了吗?正月十七万岁赐珍珠给贾淑妃,是竺贵人开的口。”

    龚嬷嬷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中甚至带了几分幸灾乐祸。

    皇后站直了身子,任由宫人们帮她更衣,脸上却是什么表示都没有。直到换下了鞠衣穿了常服,才听皇后道:“嬷嬷的意思是,贾淑妃招惹了竺贵人?被竺贵人借着这一斛珍珠打了脸?”

    龚嬷嬷道:“正是!这贾淑妃气势十足,还没有进宫呢,就挑上了竺贵人。我们可有好戏看了。”

    何止是龚嬷嬷,如今这三宫六院全部都等着看笑话呢。

    皇后凝眉想了想,道:“嬷嬷以为,贾淑妃输了?”

    “难道不是吗?”

    皇后笑而不答。

    龚嬷嬷虽然不够聪明,可是她毕竟是皇后的心腹,她也许无法从六宫的反应里面看出多少东西,可是她对皇后的熟悉,足够她从皇后的脸上看出足够多的东西。

    只见龚嬷嬷迟疑着道:“娘娘的意思是,贾淑妃没有输?”

    皇后淡淡地道:“无论这里面有多少文章故事,竺贵人没了今年的珍珠衫是真,贾淑妃得了五斗珍珠也是真。”

    龚嬷嬷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道:“娘娘,奴婢不明白。”

    皇后道:“嬷嬷,别忘记了,竺家已经得了天下三分兵权。”

    龚嬷嬷吓了一跳。

    她细细地想了一回,忽然道:“娘娘的意思是,竺贵人这是打算把贾家捧起来,让世人都看到贾淑妃和贾家,从而模糊掉竺家对对对,以贾家那位老夫人的行事,的确是如此。”

    龚嬷嬷很清楚,自打皇后成为国母之后,花费了多少心思才把承恩公府给压下去,为的就是不打皇帝的眼。

    自古以来,皇亲国戚中扮演坏人的角色的,从来都是外戚。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对后族的提防也是杠杠的。别的不说,就说前朝,从商户人家、平民百姓、小家碧玉里面挑选后妃,只给后妃的娘家爵位、虚名却禁止后妃的家人拥有实权,不就是因为这个?

    更何况她们娘娘又没有亲生儿子,因此在打压自己的娘家上,皇后可是费尽了气力。

    也因为皇后的小心翼翼,才使得竺家有时间、有机会飞黄腾达。可以说,竺家起来的时间正好是皇后丧子又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拥有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皇后幽幽地道:“看起来,竺贵人也发现了啊。”

    所以她需要抬着贾琰,让外头看到贾琰的荣宠,只有世人的眼光集中在那位贾淑妃的身上,她才能够从容布置。也只有贾家也起来了,能够跟她们竺家分庭抗礼了,她们竺家才能足够安全。

    只不过,竺贵人终究只是个贵人,哪怕她是三贵之首,她也不是皇后,所以,她一面在皇帝面前进言,赏赐了一斛珍珠给贾琰的同时,也再度向后宫显示了自己影响力。

    “竺贵人,她也不过是仗着淑妃还在宫外而已。”

    皇后默默地数着时间:淑妃的这些话是元月十五说的,竺贵人是元月十六子时回宫的,当时皇帝已经歇下来了,所以她能够说的时间也只有十六的白天和十七两天。鉴于宣徽府是十七把赏赐送到庆荣侯府的

    “竺贵人,你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呢。”

    而且还是她们共同的丈夫最为忌讳的事情。

    没错,竺贵人知道皇帝不喜欢阴谋诡计,皇后一样清楚皇帝不喜欢女人背后搞小动作。虽然现在皇帝没有表示,也许是没有发现,也许是竺贵人没有露出马脚,但是,这种事情,最后肯定会闹出来的。

    皇后表示,她只要不动如山地看戏就成。

    最后,竺贵人是推出谁做替罪羊呢?

    皇后真的很好奇。

    这件事情也决定了她的娘家是否需要继续潜伏下去。

第132章 第132章() 
显然,作为一个无子无宠的皇后,她的宫里总有那么一两个目光短浅之人。因此,第二天早上,皇帝还在金銮殿上的时候,孙尚侍得了消息急急忙忙地来回禀竺贵人。

    竺贵人靠在美人榻上,漫不经心地看着小宫女为她修指甲,看见孙尚侍如此焦虑,少不了示意孙尚侍冷静下来:

    “尚侍!稍安。”

    “娘娘!这都什么时候了!您”

    竺贵人挥手让小宫女退下,慢悠悠地欣赏着自己的纤纤玉手,直到孙尚侍终于冷静下来了,她才道:“尚侍会焦急,可是有人认为拿住了我的把柄?”

    孙尚侍一愣:“娘娘知道?”

    竺贵人道:“我想,消息的来处,应该是皇后娘娘的清凉殿,我说的可对?内容么,无非是因为上次那斛珍珠的事儿。因为我应对的十分及时,也十分完|美。对吗?”

    孙尚侍傻眼了:“娘娘都知道?”

    竺贵人慢悠悠地道:“所以有人怀疑我收买了万岁跟前的人,或者是在贾淑妃的行宫里面安插了人手。”

    “娘娘~这事儿可不能马虎!您”

    竺贵人伸手拦住了孙尚侍即将出口的话:“芳菲,你跟了我这么久,你难道还不知道我吗?那日在万岁跟前,你也在。你说说,我的应对哪里不当?”

    “娘娘”

    孙尚侍欲言又止。

    竺贵人道:“放心,万岁不会疑我。只会觉得太过凑巧。”

    是啊,竺家早就预备着要把那批珠宝献给皇帝了,而且竺家对贾琰有好感也是真心实意的。

    对于武将们来说,跟他们一起征战沙场的,除了他们的剑、他们的马,就只有他们的袍泽,也就是士兵。可是,军需军饷不够,将士们一旦上了沙场,那折损率至少要翻两番!而吃个七分饱,不,吃个半饱,那战斗力绝对可以上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鸡鸭养殖作坊让战士们吃到油水荤腥,口粮上就要俭省许多不说,还长力气!而长了力气就等于战斗力再上一个台阶。

    那个养殖方子,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可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

    所以,竺贵人的哥哥竺明诚对贾琰的感激是真的,竺贵人对于贾琰的感激也是真的。

    竺贵人一共四个哥哥,两个死在了西海沿子上,一个也在战场上废了一条胳膊,如今她就指望着这个二哥能够成为她的倚仗,自然是哥哥越好,她越好。

    因此,这件事情若是要追究起来,她完全可以说,这是她二哥竺明诚的请托,而她不过是顾着国情和宫规做了些许调整而已。

    更何况,竺贵人跟了皇帝这么多年,她确信皇帝不会因此就怀疑她。

    孙尚侍连连摇头,道:“可是娘娘,您,您这也太冒险了。”

    竺贵人道:“冒险?芳菲,你要知道,在这宫里呢,有的时候就要闹一点小事情出来,让别人以为抓住了你的把柄,他们这才不会找你的麻烦。要不然,你事事都好,这满宫里都要针对你了。”

    “可是,可是娘娘,我,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我我”

    竺贵人道:“如何?”

    “娘娘,奴婢很担心。”

    竺贵人道:“芳菲,你看淑妃,她精于经营之道,普普通通的农事,到了她的手里都能够变出一朵花儿来。按照常理,她只要步步为营即可。她完全不用针对本宫,因为她很清楚,一个红薯就已经让她立于不败之地。那你说,她为何要针对本宫呢?”

    孙尚侍迟疑着,道:“她想夺了娘娘的宠爱?”

    “万岁是个长情的人。他待本宫的情分,又哪里是一个黄毛丫头能比的?”

    孙尚侍皱着眉头,道:“那娘娘的意思是”

    “她不过是想看清楚宫里的局势。”

    竺贵人说完这句话就不开口了。她完全看得出来,贾家送女儿进宫是为了攀扯上裙带关系,等女儿显达了再拉拔他们家的男丁。之前送贾元春进宫便是如此,现在的贾琰也是如此。

    这跟本朝后妃拣择制度的理念完全相悖。

    本朝不像前朝,前朝的后妃都选自平民之家,有商户人家,有小家碧玉,也有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在前朝,谁家出了皇妃,立刻全家鸡犬升天。

    可是本朝呢?却是高门出后妃。

    就跟当初她刚进王府的时候,那个时候,她四哥还是因为救了当时还是皇子的当今皇帝而死的呢。可就是因为她们家品级最高的也不过是她爹,从九品的招讨使,所以哪怕是当今皇帝的救命恩人的妹妹,她刚进府的时候也不过是个不入流的姬妾。也因为她伺候了皇子,边关才没有人敢继续克扣她父兄的功劳,她娘家这才慢慢起来。

    可以说,她的家世就是她的一根软肋,而她能够十几年盛宠不衰,靠的就是皇帝的长情和她对皇帝的了解。

    竺贵人曾经设想过自己跟贾琰易地而处的情况,她觉得,如果她跟对方交换的话,她也会在正式进宫之前把这一池子的水搅浑——浑水才好摸鱼。

    如果竺贵人只想在如今的位置上呆一辈子,那么,她肯定会想办法除掉这个气势汹汹地冲着她来的贾淑妃。可是竺贵人不甘心这样一辈子。

    她是当今皇帝的宠妃,而且还是仅次于皇后的宠妃。若是让吴妃周妃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人的儿子爬上了那把椅子,对于她和她的儿子来说,都不是好事儿。

    为了她自己,也为了她的儿子,她必须争。

    怎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这乃是本朝的规矩。她虽然是三贵之首在宫中仅次于皇后,可她终究不是皇后,她的儿子也不是皇帝的嫡子。

    所以,摆在她身前的路,除了自己爬上皇后的宝座之外,就只有先除掉吴贤妃和周德妃的儿子。

    竺贵人在心中对自己道:不枉我等了这几年。哪,贾淑妃,让我看看你的能耐吧!

第133章 第133章() 
二月里进行了劝农礼和亲蚕礼,但是举行了这两样祭礼并不等于在这一年里面国家就能够风调雨顺了。相反,是凡人依靠着老天爷吃饭,老天爷不高兴了,凡人也只能受着,然后挣扎着把日子过下去。

    哪怕已经有了贾琰的提早示警,哪怕钦天监也按时拿出了水文预测,但是,花朝节之后,皇帝的心也揪了起来。

    有道是春雨贵如油,这句话不假。春雨淅淅沥沥的,一点一点地下,这才是最适合的。春雨少一点土壤就不能吸够水分,对农作物的生根发芽都不好,春雨大了,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有可能把播下去的种子也给冲走。

    尤其是后者,那简直就是灾难。

    农民家的种子粮都是旧年就精挑细选好的,悬挂在房梁上风干了一个冬季。只有经过冬日干燥的寒风的种子粮,才能够长得出茁壮的秧苗,才更大的可能抗过病虫害和风害,才能够在秋天收获更多的粮食。

    这是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人们累积下来的经验。

    皇帝对于这一年的桃花汛十分上心,才花朝节就开始垂问内阁和钦天监,首先监视京畿道的水文情况,然后就是齐鲁之地和豫州旧年保守蝗灾肆虐的地方,之后才是全国各地。

    但是,各地通政司报上来的情况非常不好。今年的春汛情况非常严重,各地河流的水位要比往年要高出许多。不说别的地方,就是京畿道,护城河里面的水位也要比往年高了近一尺左右。

    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兆头,偏偏有那样的愣头青,竟然在二月十五的金銮殿大朝上公开表示,这是因为储位未定,因此才会有上苍示警!

    隔着十二旒,皇帝的脸色彻底黑了。

    户部尚书顾之章立刻站出来,道:“子不语鬼神。这位大人,您的书都白读了吗?还是说,被授予官位之后,您就把这圣人之言当成敲门砖一样,抛弃了?”

    顾之章就是这样。有的时候,皇帝都怀疑他是不是根本就没长心眼。但是,顾之章今天的话的确说到皇帝的心里去了。

    如果说天灾是不可抗的,那么,身为君王,他是不是应该为之前的连着两年的大蝗灾负责下罪己诏、退位?

    用脚趾头想都不可能!

    皇帝当然知道这个愣头青是哪方的人,不是他那几个好兄弟,就是他的两个儿子,跟吴贤妃、周德妃娘家脱不了的干系。不过,皇帝这会儿根本就顾不得上这些。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今年很有可能会发生的水灾,已经会被水灾影响的收成。

    如果今年的收成完了,那就等于说,这是朝廷在中原三道七省连着第三年不能收上赋税了。

    这对于国家财政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所以,皇帝就问了:“顾爱卿,你可有什么建议?”

    顾之章答道:“启禀万岁,据臣所知,庆荣侯贾赦贾恩侯已经到处雇人,说是要把自己靠水的那些庄子的稻田往下挖,打算用来养鱼养虾种莲菜。”

    “什么?!”

    “这,这是怎么一回事情?”

    “好好的水稻田,就这么不要了?”

    金銮殿上,群臣议论纷纷。

    立刻就有人出列:“启禀万岁,臣要弹劾庆荣侯,他不爱惜土地。”

    顾之章没好气地道:“人家自己的田地,人家喜欢怎么种,那都是人家的事儿,与你何干?只要他缴得上赋税,就是他全部荒着种草,本官都不能说什么!”

    这一下,金銮殿上的议论声就更大了。

    沂王没忍住,开口道:“顾大人,这跟您一惯的行事不同啊。”

    顾之章硬邦邦地道:“回王爷的话,下官是户部尚书不假,但是户部只管土地丈量、监管土地买卖、负责收税、协调朝廷钱粮调度。但是庆荣侯如何耕种他们家的田地,那是庆荣侯的事儿,户部管不着!就是今年闹了大水,本官最多说一句,庆荣侯的田地里面没有耕种水稻小麦糜子等粮食,不能享受国家对普通百姓的赈济和免税条款。或者再督促着下面看着庆荣侯把今年的赋税交上来。下官能做的,也仅限于此而已。至于干涉庆荣侯府经营自家产业这种事情,下官不能做。”

    皇帝道:“顾爱卿,你会这么说,可是贾家去年的赋税都收上来了?”

    顾之章立刻从靴筒里面取出一份节略,道:“启禀万岁,不止是去年,就是前年庆荣侯府的赋税,臣也是亲自盯着的。庆荣侯府去年和前年的赋税,都是用现银结算的。”

    顾之章这最后的一句话里面充满了怨气。

    是的,从国法的角度上来说,用白银结算税款是最方便,也是最不怕损耗的那一种。毕竟,跟稻米或者小麦这样,天气略略潮湿一点,或者没有晒干,稻谷和麦粒就有可能发芽。

    当然,小米,也就是糜子也一样。

    因此,各地收上来的夏粮秋粮,无论保存多么上心,最后肯定还是会损耗的。对比之下,用白银缴纳赋税,则不用担心这些。

    问题是,国家需要粮食,国家也需要粮食储备。

    不仅是军队需要粮食,跟这几年一样,中原连年天灾,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国家拿什么赈济灾民?手里有钱又有什么用?国家没有粮食储备,如果灾害性天气持续得长一点,只怕全国的粮价都会飞涨,直接受到波及的是谁?还是天下的百姓?而百姓若是饿极了,会做什么,史书上那些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历代王朝不是现成的前车之鉴吗?

    对于顾之章来说,立储?那是礼部的事儿,跟他这个户部尚书没关系。他只需要关心赋税和粮食两样就够了。

    皇帝忍不住撩开玉旒,道:“顾爱卿,你要奏禀的是”

    顾之章立马拿出了他的本章,对皇帝弯腰道:“启禀万岁,臣恳请万岁,请把红薯也归入赋税之中。红薯易于保存,损耗比五谷小,而且产量也大,还不愿意挑地。百姓不愿意多种,也不过是因为红薯不能用来纳税而已。只有红薯也能够用来纳税,百姓才会多种,国家也才会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应付各种开销。请万岁明察。”

    顾之章跪在了金銮殿中央,而户部左右侍郎外加所以有资格上朝的堂官、郎中、主簿纷纷跟着跪了下来。

    户部的反应快,兵部的反应也不慢,兵部尚书单如令立刻也跟着跪了下来。

    他一跪,兵部的相关官员都跟着跪了下来。

    然后就是京兆府府尹、京兆府少卿等京兆府相关官员。

    内阁左丞相祁谦、右丞相梁尔明立刻出列:

    “臣附议。”

    “臣附议。”

    两位宰相都附议了,下面的官员又能够如何呢?自然是纷纷附议。

第134章 第134章() 
其实关于红薯纳入赋税体系一事,在内阁早就有过这样的讨论了。如果今年又是风调雨顺的一年,说不定还有人反对,毕竟谷贱伤农。可朝廷已经连着两年闹蝗灾了,今年若是再闹水灾,国家肯定拿不出这么多的粮食来赈济灾民的,因此顾之章才会想着把红薯纳入赋税体系,为的就是刺激一下全国的百姓,让全国的百姓都种植红薯。

    反正红薯也不挑地儿,山坡上随便种一点,就能够满足一家数口的嚼用。红薯不挑地儿,产量还高,只要是山坡地基本上都能够种。只要百姓人家家家户户都种了红薯,基本上就不用担心饥荒,国家自然国祚稳定。

    顾之章是这么想的,因此才会提出把红薯纳入赋税体系一事。至于其余的什么高产量,什么易于保存,什么低损耗,那都是附带的,用来说服同僚的。

    其实,顾之章早在去年的时候就在内阁提出了这个议案,不过有人说谷贱伤农,因此被搁置了。如果不是今年的桃花汛眼看着要比往年更加厉害,说不定就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洪灾,这个提案也不会这么快在金銮殿上被通过。

    当然,这跟事先做了充分的沟通也是分不开的。而金銮殿上,也不过是百官表决,虽然只是过场,可从程序的角度上来说,这个过场也是极为重要的。

    既然红薯纳入赋税之事进行了表决,自然,今天的金銮殿之事就算完了。就是那个愣头青想继续拿立储说事儿,也当不得皇帝和内阁以及京兆府急着要推行这道法令,因此这一次的立储之事,不过是虎头蛇尾,就这样过去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皇帝都不用上金銮殿,而福宁殿,说句不好听的,身份不够的人还进不了福宁殿,跟那个愣头青一样,没有宣召,他连福宁殿的大门都摸不到,又如何能跟皇帝提什么立储之事?

    皇帝也不是蠢货。

    他当然知道,这是有人着急了。不过,他的想法跟皇后、竺贵人两个有些不同。

    在皇后和竺贵人看来,贾琰针对竺贵人在皇帝面前设了一个局,当然,虽然激进了一点,但是她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皇权。在这一点上,皇帝还真不好责怪她。

    如果贾琰是那种一般的后宫妃嫔,皇帝当然能够骂她,直接甩脸子,说后宫不得干政。可是红薯是贾琰的护身符,只要天下百姓记得红薯的好,皇帝就不能责怪贾琰。相反,他还要好好地待贾琰,给予荣华富贵并且视情况恩泽贾琰的家人。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皇帝容不下贾琰,他也只能暗中给贾琰下药让贾琰一日日虚弱下去最后虚弱致死却不能下明旨把贾琰废为庶人。

    无论是皇后还是竺贵人都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无论她们心里有多忌讳这个贾淑妃,她们也不可能在皇帝面前说贾琰的坏话,惹来皇帝的怒火。

    更何况,现在贾琰一来没有犯到皇帝的底线上,二来,贾琰也的确是站在皇帝的立场为皇帝考虑。所以皇帝才会赞同竺贵人的提议赏赐贾琰一斛珍珠。

    皇帝的目的有二,皇后和竺贵人都看得出来:

    一则,皇帝是安抚贾琰,表示贾琰为他考虑,即便言行有不当之处,本意还是好的,他不会计较。

    二则,接受竺贵人的意见,拿一斛珍珠赏赐贾琰,则是在无形中抬高竺贵人的身份,肯定竺贵人在后宫中的权势和在君王心中的地位,也暗含敲打后宫的意思,表示竺贵人乃是三贵之首,不是六妃可以比拟之意。

    皇帝的用意,无论是皇后还是竺贵人,她们都清清楚楚。

    不同的是,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