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纵连横-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林胡人撤出了谷地时,从赵雍的身后上来了一队人马,领头的正是赵国大将周绍,他顶盔带甲,骑在一匹战马之上,从坡地后面奔向前来。
赵雍给吓了一大跳,他差点从马上掉了下来,再定睛一看,原来是赵国自己人。周绍此前一直在丞相府服务,很少与太子打交道,故而太子对于周绍并没有什么印象。倒是大夫赵希曾在安邑战场上见到过周绍率领着赵军阻击公孙延的场景,对周绍印象十分地深刻。
赵希不禁惊喜地叫道:“是赵国的都尉周绍将军,太好了,我们有救了。”
周绍来到了太子面前,在战马上略一欠身,禀报道:“末将周绍,拜见太子殿下。甲胄在身,请恕末将不能跪拜行大礼。”
太子刚才听到了赵希的话语,已经粗粗了解了周绍的身份,此时他心中特别地欣慰,难得地微笑了一下,摆了摆手,说道:“军中不必拘礼,周将军切莫挂怀。”
他不由得奇怪地问道:“周将军怎么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这里,你可是在恰当的时机出现的救命之兵,多亏你们几时相救,要不我们都命丧林胡人的箭簇之下了。”
周绍看到太子惊奇的表情,他脸上也现出了笑容,他就在战马上,简要地向太子说明了自己一行的由来。
原来周绍和屈辛领着三万合纵军穿越了太行山之后,他们遵照苏秦的指令,打开了第一个锦囊,取出了一方小小的帛书。
苏秦在帛书上命令他们不必前往霍太山的赵国宗祠,而是在霍太山通往晋阳的道路上一边侦察敌情,一边埋伏下来,等待时机,伏击林胡人的骑兵部队。苏秦特意强调,对付林胡人的骑兵,非伏击战术不能奏效,切忌与对方硬拼。
周绍和屈辛将信将疑,就一方面寻找合适的伏击地点,一方面派出大量的斥候,四处打探消息。
后来果然被他们发现了太子的护卫队的踪迹,他们正往邯郸方向逃去,周绍听到了这个消息,急得呜哇乱叫,直说:“苏丞相这第一个锦囊不准,他离得那么大老远,怎么就能料定太子会逃往晋阳方向?”
屈辛却觉得现在下判断尚且为时过早,他劝周绍耐住性子,接着再细探详情。屈辛说道:“如果太子能顺利地逃回到邯郸,咱们也不用与林胡人交兵,不也是好事一桩嘛。周将军你何必着急一时呢?”
过了没多久,斥候再次回报,太子前往邯郸的道路被林胡人阻断,他们又往晋阳方向而来。
周绍一听,兴奋异常,急忙在通往晋阳的路上寻找最佳的伏击地点,后来他和屈辛都发现东阳坡再合适不过,此地是前往晋阳的必经之地,三面都有缓坡,有着三晋大地普遍的微微起伏地形,但是却不利于骑兵的驰骋。
他们于是在谷地的两侧布置了羽箭伏击之阵,想着让太子通过东阳坡之后,三面合围,将林胡人的骑兵全部歼灭在这片谷地之中。
谁曾想太子赵雍的护卫队尚未通过东阳坡,就被林胡骑兵追上,林胡狼骑军几乎不用冲锋,就单单是几轮放箭,就可能将赵雍等人给毙命在东阳坡上。
统领着两侧合纵军伏击阵容的小将屈辛等不下去了,他率先下令擂起作战的鼓声,于是箭雨顿起,林胡骑兵被箭雨给射退了回去。
周绍本来就在东阳坡之后,他尚未带领一万军士向前杀出,林胡狼骑军已经撤退而走,周绍有些懊恼,局势平静下来,他这才走了出来,与太子赵雍相见。
当然,锦囊之事,周绍有意隐瞒着没告诉太子,只是笼统地言明是苏秦丞相安排他们来解救太子的。
太子感到吃惊,心想:“这苏秦怎么就能预料到我遭受林胡人的袭击呢?难不成他能未卜先知?这显然是说不通的,苏秦又不是神人。”
不过太子仍然心怀感激,向周绍点着头说道:“周将军立下了大功,如果我能顺利地回到邯郸,定当重赏于你。”
赵希也夸赞了周绍一句:“周将军劳苦功高!”但是他转头又对太子说:“苏丞相派人救驾有功,但是这好端端的,林胡人为何远程来袭,恐怕还是目前赵国正要举行的合纵大会给闹的。”
太子也微微颔首,他明白赵希大夫是坚定地反对赵国做合纵联盟领头羊的,态度明确而一贯,在赵国的朝堂之上,人人皆知。即便是这次随着自己前来霍太山祭祖,这个赵希大夫也是没少劝说自己登基之后,改弦易辙,疏远合纵联盟的事务,专心于赵国的内政变革。
太子听出了赵希的怀疑之声,顺着他的思路往下想,不由得也感觉:“这苏秦显然是预先知道我可能被困于霍太山的,他是怎么得知内情的,难道他有意隐瞒了什么?这其中定有蹊跷。”
因此太子也附和赵希,说道:“赵国现在闹哄哄的,树敌太多,事端频起。真盼望着合纵大会的事赶紧着过去,恢复了往常的生活。也不知道父侯怎么想的,格外信任和重用那个苏秦。”
周绍听说过苏秦当年帮助赵雍被拥立为太子的事情,以为他会感恩图报,但却从他的话里听出了太子对于苏秦的不满,他心中有些不快。心想:“即便你不感恩当年拥立之功,就是这次紧急派兵来救,也算是功德一件,你怎么就不念一下苏丞相的好呢?”
太子是尊贵的储君,周绍忠于赵国,也尊敬太子。但是在如何看待外来客苏秦的态度上,却不敢苟同太子和赵希的看法。亲自跟随苏秦下来,周绍见识到了苏秦的谋略才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苏秦对于赵侯的感激之情。他信任苏秦不是那种设局陷害太子的人。
周绍心里暗忖:“是不是多年之前,苏秦惩治了太子的娘家人孟氏家族,他一直怀恨在心?可是,现如今苏秦不也娶了孟氏姐妹之一的孟婷,论起来也算是太子的姨丈?”
周绍想不明白其中的隐情,他哪里知道,这其实是太子的另外一个姨丈——上大夫赵希的杰作,他耳濡目染地影响到了太子,把他的思路给引导到了自己的思路上了。
影响了太子,也就相当于影响了赵国的未来,这正是赵希处心积虑地劝导太子的用意所在。
周绍听了赵希之语,他深深地为苏秦鸣不平,冒险为苏秦辩解道:“苏丞相也是刚刚得到了太子遇险的情报,所以派我和另外一位合纵军的屈辛大将,领兵三万前来相救。太子与赵大夫勿复多疑,咱们还是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吧。
太子主张大家还是一起前往邯郸,冒险突破了林胡人的阻截,穿过太行山,最终达到安全的地带。
但是赵希却看法不同,他说道:“林胡人不会善罢甘休,臣注意了一下,发觉这次来袭击我们的是以狼头为徽号的狼骑军,作战能力强悍,不可小视。况且我看到对方的队伍好像有三、四万人,就这样硬碰硬地去闯关,太过冒险了。臣下主张还是依照原来的安排,到晋阳城暂避风险。”
“那林胡人都是忽来忽去的,听说作战之时,所带的干粮很少,而晋阳城是我们赵国经营二百年之久的大城,当年不可一世的智伯瑶围攻半年尚且破不了,更何况这些习惯了游牧生活的林胡人?”
第552章 客随主便()
太子被赵希说动了,他频频点头。出于对周绍的尊重,他又问了一句:“周将军,你以为如何呢?”
周绍还对于刚才太子与赵希带着诋毁之意谈论苏秦和合纵大会的事耿耿于怀。他想想,苏秦也没有交代过解救下太子之后何去何从,心想:“我还是闭嘴不说的为好,免得将来又落你们的埋怨。”
因此,周绍冲着太子摇了摇头,言道:“末将谨遵太子的号令,全凭太子定夺。”
太子此时最信任的人就是赵希,既然赵希主张仍然奔着晋阳城而去,那他也不坚持自己的原来意见。他说道:“赵大夫所言很有道理,那咱们就暂且还是到晋阳城中躲避一番吧。”
太子的话音刚落,屈辛从伏击阵地上归来,他身穿着楚国人的铠甲,与赵国军队完全不同,很是显眼。太子见到屈辛,吃惊地瞪大了双眼,莫名所以。
周绍见状,急忙为太子介绍了屈辛,夸赞屈辛的英勇善战、年轻有为。屈辛略一拱手,向赵雍见礼,他觉得自己是楚国人,所率领的将士又大多不是赵国的军人,因此没必要在赵国太子面前显得低人一等。
赵希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他心中不快,心想:“这些杂七杂八的部队,都是苏秦给招惹来的,如若没有所谓的合纵大会,怎么会无端地在赵国出现这些诸侯国的士卒!”
“这杂七杂八的人一多,难免生出很多事端。听说现在各国贵族公子流行养门客,看来今后各国的社会风气都好不到哪里去。”
屈辛见太子身边相随着一位未穿铠甲的文官,面容消瘦,神情坚毅,可是对自己的神态却爱答不理,不是很友好。屈辛于是就冲着赵希微微点了一下头,算是见过礼了。赵希出于礼貌,也是因为还要依靠屈辛带领的诸侯兵,所以在马上略一拱手行礼。
周绍告诉了屈辛将要前往晋阳的消息,屈辛心里觉得有些欠考虑。因为晋阳在霍太山之北,更接近林胡人的地盘,如果他们向晋阳增兵,那么太子一行和自己率领的几万合纵军部队不就等于说是在晋阳城走以待毙吗?
如此安排显得十分地被动,是一种极为消极的选择。屈辛有心要劝说两句,可是再一想:“自己此时毕竟是客人,所谓客随主便,不可强扭着赵国太子听从自己的建议。”
屈辛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偷偷告诉了周绍,周绍听了之后,他也因为各自都有难处,就劝解道:“苏丞相也没有明确说过咱们下一步行动的方向,况且如果直接回邯郸,也有很大的风险,我担心一旦太子被俘,咱们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莫不如听从了他们的意愿,临机应变,走一步看一步吧。”他指了指屈辛的怀中,说道:“咱们不是还有两个锦囊没有使用嘛,想必苏丞相还有妙策解围的。我们就放心吧。”
屈辛听罢周绍的劝解,感到:自己的意见向赵国太子说了也是废话,他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屈辛也不再多言。他与周绍开始商量如何顺利撤到晋阳城的问题。
屈辛建议由周绍先率领一万部队护送太子一行先行一步,自己带领剩下的两万合纵军依旧在东阳坡埋伏,为太子一行殿后。
如若林胡骑兵再次来犯,那么仍旧以伏击阵势对之。苏秦曾讲过,对付林胡人的凌厉的骑兵部队,惟有伏击阵容最能奏效。
当然如果两个时辰后林胡骑兵依然未到,那么自己也将率队随后向晋阳城撤离而去。周绍有意要自己留下来,但是屈辛坚持还是自己殿后,他说道:“你是赵国人,太子更亲近你,周将军不要推辞了。”
周绍听到这番话,才点头答应,于是率兵先走一步。可是即便是屈辛的殿后部队竟然也没有等到林胡人的骑兵部队。
两个时辰之后,屈辛见阵地前面没有丝毫动静,于是下令道:“全军撤离,有序后退,咱们向晋阳城方向行进!”
屈辛之所以能这么顺利地离开了东阳坡,与张仪的安排分不开。当曼陀带着自己的骑兵后撤出来的时候,张仪就已经判断出赵国派援军来解救太子了。
张仪心中懊恼不已,心想:“看来自己精心策划的行动,又要功亏一篑。这一定是苏秦在背后搞的鬼,如若不是他暗中布下救兵,以赵国其他人的智谋,恐怕连我们偷袭赵国太子的行动都察觉不到,哪里还想的起来派兵来救。”
张仪也不知道苏秦是从哪里得来了自己这次行动计划的路线图,但是对于苏秦的侦探情报和排兵布阵的能力,他还是深有戒心的。
他自从入秦主持连横大局之后,就明白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办成的事情。一切皆因为师兄苏秦在主导着合纵联盟,两人硬碰硬地对撞到了一起,彼此相熟悉,不止是人的性格,还有从鬼谷师父处所得来的韬略。
“你想到的,对方八成也想到了。你没有想到的,对方也许正在暗中策划。”张仪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这样的警惕。
他其实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即便取得了秦王赢驷的支持,但是秦国也并非是铁板一块,抵触和反对连横方略的臣子大有人在。其中就包括自己从渑池战场上解救出来的上将军司马错。
司马错从渑池战场归来之后,秦王赢驷见秦军大体上安然无恙,十分地欣慰。他深知士气可鼓、不可泄,为了鼓舞三军的士气,不仅没有责罚于司马错,而且给了他一百金的褒奖,让他在家中休养一段时间。
司马错却心中有愧,因为渑池战场上秦军主力虽撤回,但是也折损了好几万人马,伤了元气。而且,根据丞相张仪与楚国新任国王熊槐的协定,秦国将侵占的楚国汉中之地归还给了楚国。
将士们东征西战、开疆拓土,每一寸土地都来之不易。尤其是将到手的“肥肉”,拱手再还给了敌对一方,这口气怎能咽得下去。
因此,司马错根本在家里坐不住,他休息了不到半个月,就日日上朝,参与秦国朝廷军政事务。
第553章 内外有别()
司马错仍怀着将功补过的心理,希望能为秦国把失去的土地补偿回来,因此竭力劝说赢驷要向南拓展领土,进兵巴蜀地区,一方面稳固秦国的后方,另一方面占领巴蜀膏腴之地,扩充秦国的实力,为将来进一步征战东方诸侯奠定基础。
司马错在一个月中连连上了三道奏折,都建言要向南进军,翻越崎岖难行的蜀道,突袭防备较弱的巴蜀地区。此前,这一地区尽管相对独立,但惧怕楚国的军力,因此朝贡于楚国。
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楚国复得了汉中之地,那么他们也必须要付出代价,那就是秦国一举并吞巴蜀,抄了楚国人的后路。将来秦军如果顺着江水,穿越巴陵,顺流而下,那楚国的荆地和郢都等,还不都在秦人的囊中?
司马错对于丞相张仪主张的连横方略,很不感兴趣,认为这不过是雕虫小技,皮毛战术,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尽管他本人实际上也从连横中受益,不是张仪外交成功,他哪里能逃得出合纵军渑池的铁桶之围?
可是司马错认为自己在渑池败得不明不白,皆因魏国降将公孙延的陷害,如果不是他放弃了白石城,自己怎么会困守孤城?司马错心中大大地不服气。因为痛恨公孙延这类的异国之人,他也认定秦国最终称霸天下,还是要靠本国人,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推进。
司马错上书很频繁,秦王赢驷有些急了,他就找来了上将军司马错、弟弟严君樗里疾和丞相张仪共同商议秦国接下来的国策方针。
司马错当然是慷慨陈词,列数了秦国进军巴蜀的益处,并明确表示自己愿意亲自统兵前往,不克巴蜀,就以头颅奉上。
赢驷看着张仪,想听听他的意见。张仪说道:“司马将军所言的讨伐巴蜀之策,臣也深表赞同。但是臣觉得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秦国一方面要对内扩充国力,但是另一方面却也不能忽视东方诸侯的联盟抗秦。”
“为今之计,秦国自从魏卬将军平定义渠以来,西方暂无大患,此时如若向南拓展,也未为不可。可是一味地注重内政,对于外交置之不顾,反而会使外部环境越来越不利于秦国。”
“臣始终认为,对付东方诸侯的合纵,非实施连横策略不可,只要有合纵在,连横就一刻都不能停歇。否则,秦国会陷入被动地消极挨打局面。即便是我们攻取了巴蜀,那和失去了与东方诸侯的均势相比,仍然是得不偿失。”
司马错尤其不爱听张仪所说的连横抗合纵,他甚至觉得所谓合纵连横,不过是张仪和他的师兄苏秦精心策划的一套把戏,把秦国和东方六国装进套子里玩儿。
他当面反驳张仪道:“我们秦国坐镇西方,拥有崤山、函谷关之险,有河水的阻滞,六国诸侯即便全加在一起,能奈秦国何。之前苏秦率军两次追赶秦军,安邑之战追到了河水岸边,渑池之战追到了函谷关下,不也都徒然瞪着眼睛,无计可施,铩羽而归?”
“所谓的合纵,不过是苏秦搞出来的吓唬人的把戏,看起来声势很大,但其实内部根本不团结,各怀鬼胎,难以有所作为。”
张仪听到了司马错的内在里那丝以秦国本土人自居的狂傲,感觉特别地不爽,他心想:“就你这等短视之人,还不如不去救你,活该困死在渑池城才好呢!”
但是想归想,可是他毕竟还是秦国的丞相,不能不顾全大局。张仪再次言明合纵连横的关窍,他说道:“安邑之战和渑池之战,我军都顺利突围,但是却也险象环生,这一点我向司马将军也是有体会的,因为两次战役,你都全部参加了,而且都是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人。”
张仪故意点明司马错是作为失败者的当事人,暗中挖苦他的愚钝,司马错听了之后,气得吹胡子瞪眼,但是却无从反驳,因为张仪所说一个字都没错。
张仪可不管司马错怎么向,他接着说道:“那么总结两次战役秦军失利的原因,还看不出这都是合纵势力造成的?此前秦军不能说是战无不胜,但是却没有接连二三地遇到过军事上的挫折。自从苏秦的合纵势力一起来,秦国称霸天下的步伐明显受到了阻碍。这也是事实吧!”
“臣也十分了解秦国的强大要远超于东方任何一个单个的诸侯国,就连那称雄一时的齐国也能与秦相提并论。臣也当然明白合纵联盟的弊病在于很难一心一意,所以两次到了秦国的家门口,又都戛然而止。”
“然而,秦国所应该忧虑的并不是合纵联盟的人多势众,而是在合纵之下,东方无事,尽享和平环境带来的益处,诸侯之中崛起了新的强国,与秦国相颉颃。那时有齐国和新崛起的大国横亘在秦国并吞天下的道路上,不知秦国称霸天下要增加多大的困难!”
张仪说到此处,也难以按捺住内心的忧愤之情,说道:“秦国有足够的实力去遏制东方诸侯,却坐视它们在合纵的掩盖下,富国强兵,不受干涉,势力安然壮大,这绝非秦国之福。臣的忧虑正在于此!”
“即便秦国最终阻挡不了东方诸侯中崛起强国,但至少可以遏制一下对方的崛起步伐。”
“我们就像是一个猎手,手握利箭,引导着猎物犯下大错,钻进猎人的捕猎场。臣实在不明白秦国所实施的连横之策,并不费什么气力,大多数只是费费口舌而已,为何闲置不用,闭关自锁起来?”
张仪受到了司马错言语的刺激,满怀激愤地陈词于秦王赢驷,赢驷听罢,也觉得张仪的话有道理。司马错与张仪,一个是秦国的历代为将的功臣之后,现在又受封为上将军,一个是名满天下的英才,在秦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这两个人的观念听起来都蛮不错的,但是究竟该倾向于哪一方呢?赢驷犯了难。他再又把目光转向了弟弟樗里疾。
樗里疾从函谷关救援秦军秦军归来之后,他因屡次在危难之际,拯救秦军,兄长赢驷也念及他的功劳,重重封赏于他。恰在此时,赢驷听从了张仪的建议,自立为王,等级提高到了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王的级别。
按照周朝过去的礼制,作为王者,他当然有封疆赐爵的至高权力。赢驷高兴之下,干脆就封自己的弟弟樗里疾为严君,尽管没有实质的领土,但从爵位上他也算得上是一方小诸侯了。
樗里疾当然却之不恭,他本身就是王室成员,自己又屡立战功,现在王兄有此心意,他何乐而不得?如此,他也才有了名正言顺地干预朝堂政事的特权。因此樗里疾在秦国又有了一个尊称——“严君疾”
此番被王兄紧急找来,樗里疾知道所议之事非同小可。他见司马错和张仪当朝起了严重地争执,自己先沉稳地在一旁静听了一会儿。
王兄赢驷问起了自己的看法,樗里疾折中了一下,他回道:“臣弟认为,司马将军与张丞相的意见都有道理,可以并行不悖,只不过是在一段时期内有轻重缓急而已。”
“当前,秦国刚与楚国缔结了友好的约定,汉中之地才还给楚国不久,臣弟认为如果立即派兵入巴蜀,恐怕巴蜀的宗主国楚国不服,马上要与我们翻脸,似乎有些操之过急。”
张仪听到了樗里疾的话,觉得他尽管没有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可是也稍稍有利于自己。他赶紧接话道:“嬴疾公子所言极有道理,当下苏秦正纠合东方六国,计划于今年重阳日会盟于洹水,这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如果秦国坐视不管,恐怕会令东方诸侯认为我们胆小怕事,今后更加无所畏惧于秦国。”
“秦国关键时刻不能示弱,臣希望大王能重视此事,干预东方六国的会盟。咱们即便不能直接派兵进攻,但是却可以暗中联合东方反对会盟的势力,让合纵大会泡了汤,成为一个大笑话。那样岂不是大大有利于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