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豪门崛起-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刻心甘情愿陪自己失落的同伴。
柯景腾的平行时空存放着我们挚爱的青春,当以为早已远行的青春翩然出现在眼前,你不会以”好”或”不好”来看待,只会以”喜欢”或”不喜欢”等情感词汇来描述。就像这部生动自然的青春纪实电影,柯景腾的青春,沈佳宜的青春,它同时也是每个人的青春。
在现阶段,社交网站的用户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青春过去了,却还没有走远。在荒芜的电影领域,从来没有过类似的电影,能够勾起他们的怀念。
情感,总是需要宣泄的,而《那些年》正好满足了他们渴望回去,渴望怀念的情感需要。
加上尚在暑假,学生都在放假,中学生、大学生,这些也贡献了不少的票房。
《那些年》第二天的票房甚至超过了上映首日,只差一点就能够逼急三千万!
两天过五千万的票房,惊爆了所有业内业界的专家。
不科学啊!
国内的电影市场是非常狭小的,比之美利坚、欧罗丽,甚至和岛国、韩国相比较,也差了很多。每一年那么多好莱坞的电影需要占据一定的份额,国产电影能够获得的票房就被压制得很严重。
相对于国外动辄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的大片制作,国内最多也不过只有一亿人民币的投资而已。也就是梁桐的《竹海荒原》,大片的投资,却没有换来大片的票房,一亿多的票房,除去院线分成,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来。
本想着还想对外卖些票房,可是空洞无物,只有大场面的电影,丝毫吸引不了国外的观众。
而两天就破五千万的《那些年》,让专家教授不得不重新考虑国内电影市场容量的问题。
第二百四十章 电影市场()
而两天就破五千万的《那些年》,让专家教授不得不重新考虑国内电影市场容量的问题。
有些专家教授连日赶出了稿子: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娱乐产业的比例会持续升高。电影市场从十亿规模到现在将近百亿的规模,也不过才四五年。这就说明了,广大群众是需要精神食粮的,而我们市场所提供的并不够,可能远远跟不上需求。”
“《那些年》电影能够在两天历史性地突破五千万,刷新国内的票房纪录,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国内的电影市场规模的扩张。”
非常马后炮的文章,却引得同行的不住点头。
观看过的观众在网络上面持续的安利,尤其是在微博平台上面,带动了不少的朋友产生了观看的想法。而传统媒体杂志、娱乐新闻对于电影票房破纪录的报道,也让很多好奇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前两天票房的大卖,让不少影院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其它电影的排片,增加了《那些年》电影的场次。
第三天和第四天,票房持续走高,上映第四天还没有结束,实时票房已经突破了一个亿。
疯狂的吸金速度,让圈内圈外的投资者震惊的下巴都掉了。都知道娱乐行业赚钱,可是也不带这么赚钱的啊!
四天不到就过亿,成本早就回来了,后面可都是纯利润了!
这尼玛比期货、股市回报率都要快啊!
其实《那些年》能够这么火,电影市场的扩大不过是其中一个原因罢了。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精神上更需要得到慰藉。而青春电影正满足了这一需求。
青春电影首先抓住了“青春”这样一个美好的词眼,本身就非常具有吸引力。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时光,因此观众对于这种类型的电影本身就容易具有好感和观赏的冲动。
而青春电影中故事冲突性较强,感情丰富,有纯洁的友情、爱情、亲情甚至不羁、疯狂,这些冲突和感情一旦被揉在一部电影里,可看性自然不会弱。
另外,无论是怎样的剧情,电影中的“青春因素”让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感。而青春电影又加入了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丰富了“青春”的内容,也更能让观众为之向往。
相比较欧美、日韩,甚至是港台,青春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分类,在内地电影市场上属于第一次。内地观众或是电影制作方,都没有“青春电影”这一类别的概念。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缺乏概念”的状况存在,青春电影的发展在内地电影市场留下了巨大的缺口,蕴藏着无穷潜力。
一方面青春电影因其独特的清新风格有别于市场上泛滥的“爆米花电影”,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新鲜感和好奇心而走进影院了解青春电影的观众不在少数。另一方面,空白的市场也给导演给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和创作空间,不必囿于俗套和形式。
在市场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之下,宁昊不管怎么拍,都是开创性的。他灵光一闪的情节桥段,在整个青春电影领域里面都是祖师爷,并不存在照搬桥段的情况。
宁昊是一个很有灵性,思维迅速的导演,在一张已经很丰满的画纸上面作画都能够拍出新意,那么在青春电影这张完全空白的纸上,更加能够肆意挥洒。
最最重要的是,宁昊他们都很有诚意,并没有因为是新类型电影就马虎对待。导演有追求,女主角刘雯淇和男主角季雨,都是非常有追求的,拍摄过程中也是竭尽全力,丝毫不会马虎。
努力不能够改变一切,但是可以锦上添花。
观众并不傻,也不会愣愣地就被宣传牵着走。
再好的宣传,还得有更加踏实的影片质量。所幸,电影质量非常好,宣发很到位,这才有票房的大爆发。
《疯狂的石头》拿下数项金象奖的时候,宁昊就走入了不少人的视线,这次《那些年》华丽的票房,让宁昊大导演的印象深入人心。也就还差一部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宁昊就可以封神了!
刘雯淇在演技上面一直被诟病,小荧幕电视剧,很多时候在于演技的考验没那么严苛,加上刘雯淇的定位,国民小女神更多的是对外貌的肯定。
可是在电影之中,刘雯淇将沈佳宜从青涩一直到成熟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很多观众发现了她塑造人物的娴熟和跨越时间的形象,彻底颠覆了他们最初的印象。
季雨本职是歌手,和吴勤恩组成的东方兄弟在发行了《小苹果》这首单曲之后大火特火,本来就有很多粉丝了。这次在电影中帅气的形象,疯狂地吸了一圈粉丝。
而在电影中其他几段感情在宁昊的把控下,很让很多观众感同身受。本来不怎么知名的新演员,随着电影的大热,也走入了大众的视线之中。
电影大热,让整个剧组忙碌起来。
跑通告的跑通告,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宁昊这个导演,全部发动起来。趁着电影还火热,赶紧加把火,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也正好让主角配角多和观众见见面,对于以后的演员事业是非常有好处的。
逸嘉娱乐可不仅仅是拍电影的,而是综合性的娱乐公司,自然也有培养艺人这一块。电影中不少配角都是和公司签过合约的,趁着这股东风,公司也要努力推一把。至于他们能够走到哪一步,就得看各自的造化了。
多种因素作用下,《那些年》的票房并不显疲态,在四天不到突破一亿之后,依然保持着每天二千万到三千万的票房,上映一周后,成功突破两个亿!
国内现在的票房最高纪录,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映的一部史诗级的爱情片。
第二百四十一章 国内票房纪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大船》在国内上映,掀起了好莱坞大片横扫中国的序幕!
1998《大船》票房3。6亿,占当年全国总票房1/3,这个记录在十年之后都没有办法打破。国产电影最高票房记录是有之前梁桐导演的《竹海荒原》创造的,可是仅有一亿多票房和3。6亿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实在无法想像,在98年票房都有3。6亿,那时候国内应该电影院很少吧,那时候的钱更加值钱,想象下哪部电影能够占当年全国总票房1/3,而那时,中国仍然没有一位导演能突破一亿,甚至接近一亿!
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打破这个记录!
首先,当年互联网还未普及,盗版碟主要关注香江电影,国人看过的好莱坞电影有限,国外的导演、演员,拗口的名字,基本上没几个人认识,所以他们在国内基本没有什么票房号召力。
其次,《沉船》拍摄的故事对于西方可能家喻户晓,所以吸引力颇大。但是在十年前的国内,在这电影之前也多少人听说过这个名名字。
但就是在十年之前,这部老被批恶俗的好莱坞爱情电影,硬是在国内创下了3。6亿人民币的票房纪录,至今还无人能破,怎么想也都想不通,当年它哪来来那么大魅力的?
在那个娱乐方式一片荒芜的年代,《大船》这部爱情电影,对于国人的震撼是从心底开始的。由内而外,从下到上。在那个年月,国内有什么大片,而引进国外的就更少。那么电影院放映国外大片的风气一下飞涨,人们的眼界开了突然在那时出现了一部如此的大片,会毫无疑问的去看。
爱情,是永远经典的主题,也是整个世界通行的主题。
youjump!ljump!
这句台词当年感动了多少痴情少男少女,几乎年轻时候最美好的回忆。
现在网络的发达,娱乐元素的多元化,人们欣赏的角度多元化,欣赏水平的提高,很难再一部电影一起如此自规模。
不管如何,一部好莱坞的电影获得了国内的最高票房,对于电影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哀。
而此时,仅仅只是上映了一周的《那些年》拿下了两亿的票房,超过《沉船》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或许有人会去计算不同时代购买力的问题,十年前的钱更加值钱。可是对于国内的电影从业人员来说,有一块遮羞布,总比红果果地要强。
在几乎没有差评的大环境下,虽然第二周的票房减弱了不少,但是逸嘉娱乐也加大了电影的宣传?力度。杜嘉逸临时批准了至少一千万的宣传资金,让电影主创开始满世界地开始宣传。
第二周周一,票房2109万。
周二,票房1675万。
周三,票房1787万。
周四,票房1553万。
周五,票房1459万。
到了周末两天,票房又开始回暖发力,两天均超过了两千万,直接把总票房拉到了三亿三千六百万的位置,离三亿六千万,仅有一步之遥了。
国内票房记录啊!
但凡是国人,总有那么些大国情怀。就算是超级不给力的足球,依然也有足够的球迷在等着它的成长和复兴。
而在电影这种文化,有些更多的骄傲。我堂堂中华,难道无人?
在没有作品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刻意地不去提它。当《那些年》开始朝着最高票房记录发起最后冲锋,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都在时刻盯着票房的具体数字,就怕不禁意间错过了大新闻。
“哈哈,估计也就这两天的事情了,我们得准备一个庆功宴才行啊。”作为逸嘉娱乐的负责人和电影人,一部票房第一的电影能够在自己手上诞生,苏志伟真心觉得骄傲。
二十多年的从影生涯,让苏志伟对电影有着独特的情感。《大船》当年3。6亿的国内票房,让很多电影人欢欣鼓舞,觉得国内的电影市场已经崛起。
可是十年过去了,过亿票房的电影就这么三四部,离得3。6亿这个数字差得实在是太多了。这个本来让人欢欣鼓舞的数字,立刻就变成了国内电影人最大的耻辱。
“该办的就要好好准备。”杜嘉逸说。
“不过票房究竟是多少,不要出现问题,也要警惕院线方面虚报票房。别到时候好事变成了闹剧。”
看着苏志伟有点得意忘形,杜嘉逸忍不住敲打一下。
苏志伟全面负责逸嘉娱乐的框架结构和发展规划,杜嘉逸在权利上面放得实在是太过于宽松了,适当地给他上上眼药,是非常有必要的。
混了几十年的苏志伟自然能够察觉就杜嘉逸深层次的含义,把面上的得意给收了回去。
“把电影的尾收一收,这次电影所有的工作人员组织一下,出去度个假,全是公司对员工的奖励。”
“行!”有福利,苏志伟自然是一口答应了。
逸嘉传媒、逸嘉网络那边的福利可是让逸嘉娱乐眼红了好久了。这次轮到逸嘉娱乐好好地亮了回脸,当然也得一视同仁,安排一次豪华的旅行。
“玩的时候也别忘了,下部电影也要开始筹备了。”
苏志伟点了点头。
上次宁昊也和苏志伟提过,下部电影就要走大片路线了。大投资,大明星的大片。
逸嘉娱乐拍摄的两部电影虽然都获得了很好的票房,但是投资都不大。下部电影上亿的投资,不仅是对导演都严格的要求,对逸嘉娱乐来说也是空前规模的挑战!
“有什么方向没有?”苏志伟问。
他可是更清楚,杜嘉逸的脑子里面装了不少东西,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意见,总要比一群人在那里天马行空地瞎想要好多了。
杜嘉逸脑子里倒是真有东西,可是一旦把故事结构说出来,那帮编剧和宁昊不就省事了?给他们工资,也得创造价值。
杜嘉逸摇了摇头。
“你们看着办吧,我只负责审核一下。”
上次答应东方兄弟写歌的事还没做呢,杜嘉逸可不愿意再揽事过来。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不出所料()
3。62亿票房。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上映第14天,截止下午5点的票房。
这意味着,国内的票房记录的改写,也让盘旋在国内电影长达十年之久的《大船》的阴影落下帷幕。
逸嘉微博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置顶,推送给每一位上线的用户。几个门户网站也讲准备许久的报道贴在了网上,都在等着这个时间呢。
明天各大报纸杂志的头版头条、封面话题也都差不多能够猜到,要是不对《那些年》进行报道,绝对会被其他报纸给甩得老远了。
这早就是意料之外的了,还有一件也在杜嘉逸的意料之中。
千帆集团已经乱了。
办公室主任被杜嘉逸顶在整改的最前沿,得罪人的是由办公室主任出面,自然就引起了几个团体之间的斗争。
而被杜嘉逸提拔起来的陈铭,则是在一旁冷眼旁观,防止办公室主任把有用的人才给裁撤掉。自然了,杜嘉逸还从人力资源部找了个保险网,防止事态扩大化。
要说人啊,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被杜嘉逸放在风口的办公室主任咬起人来绝对是不念旧情,经济问题和人事问题查出来一堆。除了数额较大的直接让公安部门介入,剩下的都被杜嘉逸给压在了董事长办公室。
千帆集团的问题可要是比罗丰公司复杂得多。
罗丰公司结构比较单一,而且效益不好,管理层手里面只有百分之十的股份,而且都有问题。杜嘉逸和张赫然稍微查一查,就足够把剩余的股份给收回来。
千帆集团的董事会要复杂得多,里面的董事有独立法人,也有机构的代理。原本在杜思远手里的股份也就在百分之四十左右,根本没有达到绝对的控股权。
为了能够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获得话语权,杜思远可以地在董事会里面培养了几个小团体。利用公司元老那批人,和后来居上的古董之间的矛盾,利用个人股东和机构代表之间的间隙,来保证自己的决定能够通过。
而杜嘉逸代理董事长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资金枯竭,债务缠身的千帆集团注入了五亿美金的资金。董事会不得不接下这比救命的资金,杜嘉逸也成功获得了百分之六十的绝对控股权。
千帆集团作为大集团、董事会里面构成复杂,杜嘉逸根本无法像罗丰公司那么简单地把股份收回来。
杜嘉逸只能够让他们内部先出问题,然后在他们绝望的时候,再出来力挽狂澜。这是挽救杜思远心血的最简单粗暴,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主任已经停职了包括人力资源部部长在内的15个主要中高层的职位,并且找到了多位项目经理和总经理、副总经理身上的多处疑点,不过因为时间问题,还没有好好查过。”陈铭汇报道。
杜嘉逸表明了看好陈铭,办公室主任也干脆让他参与到了整治行动当中。陈铭身处其中,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所有发生的一切。
杜嘉逸沉吟了一会:“是真动手,还是缓兵之计?”
停职并不意味着处理。
杜嘉逸认真看了处理名单,被警察找过去的只是底层干部,并没有涉及到中高层。办公室主任其实还是留了一手的,所谓的停职,其实还是有缓和的余地。
一言不合,就可能变成了带薪假期,也可能就此停职下去。
陈铭被杜嘉逸问楞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还是太嫩了。
杜思远很看好这个年轻人没错,那么他身上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老狐狸一般的办公室主任面前,陈铭只看到了人家想让他看到的东西,背后的那些他并没有观察到。
幸好,杜嘉逸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愣头青了,想得更多的他更加警惕。
杜嘉逸看着有点迷糊的陈铭,不由地开口点醒了他。
本来杜嘉逸是想委以重任的,还得能够在风雨飘摇的千帆集团当中当一个承重柱。可惜了,陈铭给杜嘉逸的感觉太不沉稳,还无法承担重任。
“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听完杜嘉逸的解释,陈铭恍然大悟。
过于张扬的陈铭给杜嘉逸的印象太差了,杜嘉逸不得不思考是否通过猎头公司,给千帆集团找一个合适的职业经理人过来。
周正毅案件差不多也要尘埃落定,魔都书记下马的结局已经是毫无疑问了。不管谁内部提拔也好,还是空降也罢,旧八区改造工程这个烂摊子始终是要处理的。
一旦重新启动工程,就是千帆集团开始回到正轨的时候。
杜嘉逸给千帆集团注入五亿美金,不仅是为了获得控股权,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压得喘不过去的贷款,更重要的是在工程重新启动之后,能够有足够的现金流应付旧城改造工程。
魔都几大银行都涉及到了违规放贷,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拉紧贷款是可以预见的。需要资金的地产业是很难从银行那里凑够足够的资金的,杜嘉逸不给千帆注资,千帆就会失去一架发动机。
“行了,大致的东西我已经知道了,你去把办公室主任喊过来,我有些事想和他聊聊。”杜嘉逸说。
办公室主任和之前比,不管是精神气还是脸色都差了很多,相比这段时间以来,他承受的压力肯定不小。
要么是被赶出集团,要么是成为杜嘉逸的一把刀。
办公室主任没有其他选择。
而成为杜嘉逸的一把刀,就得朝着自己团体,其他团体开刀。这把刀切多深,砍多少人,全部掌握在他手里面。切浅了,砍少了,杜嘉逸不满意。可要是切深了,砍多了,他也别在集团里面混了。
这个度是非常致命的,让办公室主任可是整宿整宿地难以入眠。
“杜总,你找我啊?”办公室主任强打起精神,问候道。
“刚才我看了一下你最近的工作,做的蛮不错的。”
杜嘉逸说的时候,用一幅戏谑的目光打量着办公室主任,对方不由地浑身一紧。
第二百四十三章 步步紧逼()
“刚才我看了一下你最近的工作,做的蛮不错的吧。 ”
杜嘉逸说的时候,用一幅戏谑的目光打量着办公室主任,对方不由地浑身一紧。
不善的语气让神经紧绷的办公室主任心头就好像是重锤一样被敲击着,脑子里面不断地推测着杜嘉逸究竟是什么目的。
在两个人之间,杜嘉逸是稳稳地把握着主动权,而办公室主任只能被动地等着杜嘉逸的出招。
杜嘉逸就站在高处,审视着办公室主任,三言两语就足够他自乱阵脚的了。
那点小心思实在是太明显了。
不想得罪人,抱有着做人留一线的想法,只会让他同时得罪两方。那些被停职的,自然是无比痛恨办公室主任。做事不尽心,杜嘉逸也不会出手硬挺他。
现在的办公室主任,早就不像之前那么左右逢源了。
杜嘉逸随随便便报了几个人的名字,办公室主任就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底牌,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等着杜嘉逸的宣判。
或许在他存在侥幸心理的那一刻开始,这些就是注定了的。
“我希望能够及时把手里面的证据交给警方,那些停职的中高层,由警方来处理。”
“不袒护,也不过多追责,该是什么罪就是什么罪。”
杜嘉逸冷冷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