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清歌荀令-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在外面说出来一旦被有心人捅出去那就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是在董卓这里李儒却一点也不担心。
他这主公的心思好猜的很,虽然现在没有明说要皇帝退位让贤,但是心里明显就是这个意思了。
李儒猜的不错,他话刚一说完,身旁的董卓便大笑出声,“先生真乃吾之智囊啊!”
“为太师效力,儒三生有幸。”挥袖行礼,李儒做足了一番姿态之后才在董卓的朗声大笑之中起身。
看看时间,也该去上朝了。
未央宫正殿宣室之中,百官早已到齐,只等着太师和小皇帝出场。
今日本非大朝之日,但是为了正式宣布迁都一事,董卓还是直接召集了三公九卿,因为昨日已经和部下透了口风,所以,朝中大臣对迁都一事也并不是真正的一无所知。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同意这个想法的,洛阳为都多年,岂是说迁就迁的?
朝堂之上,脸上挂着笑的荀爽看着脸色黑沉的同僚,整理了一下衣袖建议他们待会儿克制一下脾气,毕竟董卓犯起狠来可不管什么尊老,直接拖出去斩了也是常有的事情。
“慈明以为,董仲颖真会犯天下之大不韪提起迁都一事?”冷眼看着大殿门口,司徒杨彪杨文先黑着脸收回视线,“洛阳为都几百年,商贾百姓皆各得其所,一旦迁都势必震动朝野扰乱人心,他董仲颖真以为自己有盘庚之才?”
之前历朝历代迁都之事并非没有,但是能让人记在心上的也就那么几次。
商王迁都乃是迫于天灾无可奈何,他董卓能和盘庚相比吗?
再说了,迁都要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如今天下正乱,百姓连自身都顾不上,哪儿来的精力迁都?
只是这些还不足以让杨彪如此反感迁都,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士人对迁都一事都不会赞同,甚至可以说是谈迁都色变。
商朝之后,周平王也迁过都城,但是迁都之前,周朝政令皆出自周天子之手,迁都之后,话语权大多数被诸侯拿捏在了手中,从此天子旁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更迭而起。
平王迁都虽然延续了周王朝的生命,但是却让天家威严遗失殆尽,现在皇室已经这般,若是再依了董卓的意迁都到他的大本营长安,这天下可就要明着改姓了。
杨彪之前在颍川待过几年,和荀爽也算得上是旧交了,现在的朝堂一片混乱,能说得上话的也就那么几人因此,荀爽来洛阳这么多天又和杨司徒捡起了之前的交情。
“文先息怒,如今形势已然这般,吾等暂且看着。”几十年的隐居生活,荀爽身上的儒雅气息更为浓重,丝毫没有被杨彪的不耐所影响,依旧悠哉的荀司空只慢悠悠的吐出几个字,“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皱了皱眉头,杨彪看着神神在在的荀爽,脑海中灵光一闪也意识到了什么,“不知慈明今日下朝可有空?”
“自是有的。”听着外面传来的喧嚣,站在最前方的两人各自站直了身体,仿佛刚才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不像荀爽从旮旯里被挖出来没几天就成了司空,杨彪这个司徒是几十年来一步步升上来的,有些事情自然不需要明说便能理解。
不多时,配剑着履的董太师便大刺刺的来到了朝堂之上,随后小皇帝出来,今日的朝会算是正式开始了。
忍着不耐听完下面一群文臣文绉绉的说辞,董卓给小皇帝使了个眼色,趁下面没人说话的空隙便将迁都的提议说了出来。
没想到董仲颖真这么大胆,杨彪捏紧了拳头直接看着他,“迁都一事万万不可,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天下之民,现无甚要紧之灾,无故移都,恐百姓惊动,麋沸蚁聚为乱,更恐如周天子一般劳民伤财损害自身啊!”
杨司徒站出来说了一大串,但是并非原装的董卓只能听出来这是个反对意见,至于其中什么“作三篇以晓天下之民”则是一脸懵逼。
一脸不耐的示意李儒出来挡着司徒大人,董卓眉头皱的死紧,他提的是迁都,怎么就和商朝周朝扯上关系了?
第25章()
司徒大人一开口,整个殿中的气氛便紧张了起来,所有人都绷直了后背生怕战火引到自己身上。
同意迁都?
不行。
不能助长董卓气焰,迁都乃是国家大计,他们乃大汉忠臣,岂能屈服于董贼淫威?
不同意迁都?
也不行。
他董仲颖日日铁甲军开道,横行街市,百姓们避之犹如恶鬼,闹得京城内外惶恐不安,董太师脾气一上来,万一来个血洗未央宫可如何是好?
如今殿中着履配剑的只有他董卓一人,到时就算喊了外面的禁卫,谁有敢拦着权倾朝野的董太师?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不要说话。
李儒撇了一眼不敢言语的百官,嗤笑一声撩了袖子上前一步,“司徒大人此言差矣,迁都是个好计,昔年高祖以长安为京师,天下繁荣不比如今差,如今不过将都城迁回去,怎就不能为之了?”
冷笑一声,杨彪看着浑然不在乎百姓生死的李儒,心中暗骂了一句为虎作伥,无视站出来的李文优,杨司徒依旧看着董卓,“洛阳为都百年,太师可曾想过迁都之后百姓该如何生活,列强流寇趁迁都聚众作乱该如何是好?”
“昔秦得以兵吞天下全赖关中肥饶,若我能迁往西京,关东豪强敢有动者太师自有强兵可御之,乌合之众不足为惧。”知道在磨嘴皮子之上董卓绝对不是朝中之人的对手,因此,李儒非常自觉的再次挡在了前面。
听完李儒的话,荀爽的脸色有些怪异,但是看着司徒大人的脸色,荀司空嘴角抽了抽还是拱手道,“迁都是国家大计,是以杨司徒才正义直言,还请太师恕罪。”
秦得以兵吞天下全赖关东肥饶?这李文优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也不知道读哪儿去了,竟然能说出这种话来。
昔年秦国一统天下经历了几百年,其中又有多少能人呕心沥血,只一句关东肥饶便抹了他们的功劳,真不怕人家晚上托梦将他骂个狗血喷头吗?
再说了,就算去关中,他董仲颖有始皇帝那般雄才大略吗?
显然,下面大多数朝臣的想法都和荀爽相似,给杨司徒使了个眼色,太尉黄琬上前一步躬身道,“从前周公营建洛邑使姬氏安定,光武帝占卜东都以兴隆汉室,这是上天的启发,神明之所以安定的事情,大业即以安定,怎么能随便迁动,此事不若推后再议。”
“太尉所言甚是,大朝会1不过三日之后,到时再商议如何?”微笑着接着黄琬的话,荀爽劝住又要说什么的杨彪,然后恭维了董卓一番,朝会总算是有惊无险的过去了。
回到太师府中的李儒看着明显心有不快的董卓,略显奸诈的摸了摸唇边的胡子劝道,“太师不必不必计较司徒太尉所言,只要陛下不反对,迁都一事最终不还是由太师决定。”
脸色略微好转,想来也是这个道理,董卓冷笑一声,转身召集手下人准备先安排着迁都的事情,至于那些不同意的官员,走的时候由不得他们不同意。
司徒府中,荀爽没有任何遮掩的直接递了拜帖过去,以他这些天的观察,董仲颖根本注意不到这些事情,那人只会一昧的耍狠逞能,却不知道动一点儿脑子。
有时候他都怀疑,这样一个人是如何在西凉那种地方混的风生水起,凉州虽然民风彪悍,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真是奇了怪了。
将人引到对面坐下,杨司徒看着神态自若的荀爽,还是忍不住先开了口,“慈明以为迁都一事还有商议的余地?”
“劳民伤财之举,不可取。”荀爽摇摇头,也不做遮掩,直接将来意说明,“今盟军已成,董仲颖迁都无外乎两个想法,一为滞留在关中的凉州骑兵,一为关外蛮族的武力牵制。”
将仆从都赶到了外面,杨彪皱着眉头只是听着,并没有要打断的意思。
董卓在长安的兵力确实比洛阳多,万一真让那老贼迁都到长安,凭他强大的兵力关东联军绝对不敢轻举妄动。
人心不齐是关东联军最大的弱点,即便不迁都,如果董卓真想和他们打,逐个击破也不是没有可能,就是不知道董仲颖这一心想要撤退的样子是要做给谁看?
是怕了来犯的军队还是只做戏一场?
到底知道以董卓现在用的那几个人的才智无论如何也做不出瞒天过海的打算,荀爽看出了杨彪眼中的忧虑,打消了他的疑虑之后问道,“文先可知如今董仲颖手下能派上用场的究竟有多少人?”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皆是跟随他从凉州而来,只看领将者,董仲颖手下能用之人不在少数。”叹了一口气,杨彪对反抗董卓也不报什么希望了,“京中禁军皆由陛下调度,如今陛下唯董仲颖是从,若联军还是那般面和心不和,想要打过来,难啊!”
“近百年来,凡在朝中掌大权者,诸如窦宪、邓骘、闫显、陈蕃,以至新近被十常侍所杀之大将军何进,这些独揽大权之人未有一人不遭横死暴亡,董仲颖如今固然权倾朝野威慑当时,但是也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对杨司徒的担忧报之一笑,荀爽挑了挑眉头,“何况面和心不和的并非只有关东军,他董仲颖麾下也并非表面那般一条心。”
“此话怎讲?”这些天一直忙于朝中由董卓而起的各种乱子,并没有真正分析过董卓军中详细情况的杨彪端坐了身姿,催促着荀爽接着说下去。
历来领兵打仗最忌讳将领不和,因为董卓带来洛阳的皆是亲信,所以杨彪一时也没想到这上面。
“文先可知,当年董仲颖再凉州之时是怎样一个人?”并没有直接回答杨彪,荀爽扣了一下桌子,反而又问了杨彪一个问题。
“若不论私德,董仲颖与羌族大小百余战,倒也是身先士卒,称得上是悍将了。”对董卓打仗的本领杨彪不否认,但是这人德行太差,若真让这人长久把持朝政,天下不乱才怪。
“可如今吾等见到的董仲颖却是个胆小怕事的懦夫,关东军尚未出兵便已经考虑迁都避难,文先以为这样的董卓镇得住手底下的兵马?”
司徒大人瞪大了眼睛,身体微微前倾想要确认一般看着荀爽,“慈明是说。。。。。。”
“文先心里有底即可。”淡定的点了点头,荀爽起身准备离去,“董太师想干什么就让他去干,最先着急的肯定不是我们,维持朝中安稳就够了,其他的,荀爽年纪大了,也管不了这么多了。”
武将们的心思最简单不过了,当年愿意跟着董卓便是因为跟着他能建功立业,现在董仲颖连面都不敢露,还能说什么带兵打仗建功立业?
说到底,荀大司空心里对董卓强行将他召至洛阳为官一事很是不爽,当年为官之时就已经看出了世道不行,现在在他小日子过的好好的时候又把他拎出来,想干什么?
荀氏走出来之人个个君子风范,但是君子也不是任人欺负的,尤其是这名满天下在士子之中有独特地位的君子,惹急了真干出什么事情谁也说不准。
士兵造反还能凭借军队压制下去,一旦天下文人大规模有了不满,除非合了他们的心意,武力镇压只能让那些硬骨头的读书人反抗的更厉害。
文人,从来不是能小瞧的对象。
董卓手下人心本就不稳,现在更是除了李儒等几个抱紧大腿不松手的之外,剩下大部分皆被司空大人以仁义礼智信为由好好说教了一顿。
而后,神情恍惚的众位文人想想在太师手下的待遇,想着好歹给自己留个后路,一咬牙全部一股脑儿的去司徒手底下报到,随便谋个差事便开始办差。
得知他们家六叔要在董卓身边人身上下手的时候荀彧还有些担心,毕竟以史上董卓残暴的性子,出了岔子他们六叔那孱弱的身体可扛不住。
但是在董卓提前提出了迁都,荀彧心中唯一一点儿担忧也不见了,史上的董卓确实是迁都了,除了给洛阳带来灭顶之灾之外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好处,但是,那也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意见,有些事情从来不是生搬硬套就能直接用的。
武将那边荀爽也不报什么希望,都是从西凉过来的武将,就算是内乱也不会对京都有什么好处,只是没想到公达只是和中郎将徐荣见了一面便使这个董卓麾下大将对主公彻底失望,这倒真是出乎意料。
想起荀彧之前特意写信让他注意的贾诩贾文和,荀爽摇了摇手中的羽扇,上了马车直接朝司空府而去。
若不是文若特意让他留意,他还注意不到这在董卓身边完全没有存在感的中年文人也是个人才,只可惜董仲颖没有识人之明,空有人才却用不了啊!
没有直接将自己对贾诩的关注表现出来,荀爽也没想这个时候将他单独拎出来,这贾文和太过狡猾,他年纪大了,怕是玩不过这些年轻人。
只要这人不在这个时候出什么乱子,便让他安安静静的在角落里当个透明人也没什么。
一直想着告老还乡的荀司空对挖掘人才并不感兴趣,这都是年轻人的事情,他这个年纪就应该如同二哥一般颐养天年,而不是在这里劳心费力。
酸枣,十八路诸侯为匡扶汉室,歃血为盟,公推袁绍为盟主,共同起兵讨伐董卓,不等朝中大朝会开始,先锋军孙坚便已经率大军直奔汜水关而来。
整个联盟之中,真正一心向着汉室驱除董贼的除了曹操丁原,也就只有孙坚一人了,一门心思心无旁骛朝着汜水关而去,气势汹汹的大军带来的压力丝毫不必董卓那西凉精兵差。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身为臣子定当齐心协力,共赴国难!
消息传到洛阳,董卓气的推翻了一桌子的竹简,现在正是准备迁都的关键时期,孙坚小儿实在欺人太甚。
但是气也没有办法,压下心里的烦躁,将手下将领都召集到身边,董卓还是要思考退敌之策,毕竟如今洛阳的守军都掌握在他手上。
关东军联盟众多人马集结在一起,再怎么不懂排兵布阵也不会真像演义中一样将所有人马都安排在一个地方,然后打擂一般玩单挑。
可是即便如此,董卓也丝毫没有将他们放在眼中,他记得清楚,不过几个月,这些因为一张檄文而聚集在一起的家伙们便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粮草耗尽各回各家了。
“十八路诸侯2,乌合之众而已。”董卓一脸不屑的看着呈上来的战报,讽刺了一句之后才扫了一圈下方的武将,“如今孙坚带兵攻向汜水关,不知哪位将军可领兵出战?”
沉默了好一会儿,在董卓以为他手底下没有可用之人的时候,华雄抱拳而出,“末将愿带兵前往,定止孙坚于汜水关口。”
管他到底是十几路,不做缩头乌龟就行!
第26章 第26章()
联盟即成;袁本初一声令下,命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进兵汜水关,大军刻日启程,兵发洛阳。
汜水关外大军压境,孙坚号称江东猛虎,单论领兵作战关东联军中没几个比他更强。
先锋军便是如此强劲的部队;华雄带人到汜水关外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京中,因为孙坚已经打过来了;就算董卓再想迁都现在也不是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
如今外面打的旗帜的讨伐他的,若是这时候再做出些不符合民心的事情来只怕反抗的人会更多。
就是再蠢董卓也知道现在不是轻举妄动的时候,传信回西凉,让那些驻守在凉州的军队分出一部分来洛阳支援;董卓看着手中的锦帛,皱着眉头不知道想着什么。
还好这具身体的本能尚在,不然他怕是连写字都有些麻烦,刀笔刻字什么太过艰难;即便有身体的本能在董卓还是更喜欢用锦帛。
不管价值几何,只要他用的舒服就行;他的身份在这儿摆着,便是奢侈一些也无妨。
史上董卓被杀的原因是心狠手辣杀伐无度,身为一个现代人,他当然不会这么不拿人命当回事儿。
再说了,现在那些名气比较大的他有印象的能留在洛阳的他都留住了;要是这样还破不了一个仓促成立的关东联盟那还得了?
就算他只守不攻,两个月之后那些人也得自己退却,到时候,他手中洛阳长安两处根据地,皇帝还拿捏在他的手中,接下来便是一步一步蚕食天下了。
现在还早,那些三国时期出名的谋士武将们大都还只是个孩子,就算是找过来也派不上用场,倒不如用好手下的这几个。
满怀遗憾的将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的名字从锦帛上划去,看着角落里留着的贾诩二字,董卓在下面划了一道横线,纠结要不要用这个人。
虽然贾诩的名气够大,但是这人太不好掌控,在三国这种时期还活了那么多年,没点本事都说不过去。
几句话就能掌控整个长安城百姓的生死,这样的人太过于危险,他也不确定能不能控制得了这么个不确定因素。
不过,史上的贾诩在董卓没死之前一直都在他手下做事,后来吕布和王允勾结在一起之后才跟着郭汜李傕出去,所以说,现在贾诩的心还在他这儿。
这么想着,董卓在贾诩的名字上又加重了一下,然后让人将李儒找来。
不管怎么着,先将人找过来再说,现在的变故已经这么多了,万一提拔了之后贾诩主动为他出谋划策,那以后征战天下岂不是更多上几分把握?
贾诩啊,如果真能让这人全心相待,那可真是太好了。
现在荀氏荀爽为司空,看朝会上的态度似乎对自己也挺有好感,不愧是颍川名门,在眼光上就超旁人一大截。
如今他在战略上已经有了李文优,若是将擅长内务战略无一不擅长的荀彧再招过来就再好不过了。
曹操手下的首席谋臣啊,现在跟在他身边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是吗?
再过个几年,将刘关张的野心扼杀于摇篮之中,到时那些名气斐然的谋士武将们他可就都来者不拒了。
喜滋滋的想着,董卓从旁边抽出一张空白的丝帛,将自己知道的夸赞人的词语挑挑拣拣差不多写满了整块丝帛。
将东西叠好,信誓旦旦的董太师让人将东西送到司空府,自从来到这里从来没有和人说过软话的太师还特意叮嘱了一番好生说话。
小心翼翼的拿着封好的丝帛,侍从有些惊恐的想着荀氏是否有适龄的姑娘被太师看上了,要不然怎么会如此郑重其事的让他去送丝帛这种东西。
李儒到来之时正好就看到拿着东西的侍从出门,瞥到了丝帛的一角,李文优也和侍从想到了一块儿去了。
但是里面太师还在等着,李儒没有多想便接着朝里面而去,不过一女子而已,太师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只是。。。。。。太师看上谁家的女子从来都是直接去将人接到府中,什么时候学会了这种有文人气息的小手段?
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姑娘,竟然能让太师费这么多心思。
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些小事儿之上,李文优整理了一下衣服,现在外面战事四起,他差不多也能猜到今日太师找他的目的。
洛阳城中有禁卫军的存在,城中治安不必担心,所以,带出去抵抗关东联军的兵基本上全是董卓从凉州带来的兵马。
关东联盟乃天下意图讨董救汉的志士们聚集而来,按理来说军队在气势上就应该超出凉州军一大截,但是偏偏在先锋军出发不过半月之时,联军便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盟军到底不是一条心,想着夺首功的不在少数,但是有那个能耐的却不多,孙坚被任命为先锋,若是首次作战便旗开得胜,功劳绝对比后来的人大得多。
于是,为了争抢这个首功,半路派兵的诸侯们不在少数,但是最后到汜水关外的依旧还是只有孙坚的部众而已。
虽然董卓没有亲自下场,但是他手下也不是没有能人,华雄既然敢直接带兵守汜水关,那就绝对有两把刷子。
半路杀过去的诸侯们以极为武将的生命为代价试探了一番之后,大部分人便又转头回了大本营,留在酸枣每日只对政事大家谈论,丝毫不再提出兵的事情。
功劳他们想要,但是也要有命去拿,现在谁先打谁死得快,有董卓手底下那身经百战的西凉兵守着,他们的兵马要多有能耐才打的过去?
不服命令直接冲上去的有之,冲上去之后吃了亏躲回去带来的问题更大,孙坚手下只有那么多兵,如果后方出了问题,就算他再骁勇也无济于事。
前方已经开始有问题,后方同样没有好到哪儿去。
留守在邺城韩馥烦恼的不是这些,为盟军提供粮草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虽然冀州富饶,但是盟军那么多人,时日一长还不直接将冀州搬空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要真打成持久战还能得了?
荀谌身为韩馥身边的谋士,对主公的担忧心知肚明,但是看着不过成立几个月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